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1

3月20日,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日报、中国农村杂志社联合在京举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座谈会。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在讲话时强调,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承接者和使用主体,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力量源泉,培育有科技素质、有职业技能、有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是培育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未来,就是培育农业现代化的未来,也是培育新农村的未来。

张桃林指出,今年中央1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首次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农业发展规律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新形势下加快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部署。今后农民教育培训应定位于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定性为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事业,定向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张桃林强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加快形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体系,激励农业生产经营能人愿意留下来、大中专毕业生愿意到农村兴业创业成为职业农民,让更多高素质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成长为职业农民。一要强化政策扶持,积极推进建立完善创业兴业、风险支持、信息服务、劳动保障等内容的综合扶持政策体系,在增大农业农村创业兴业吸引力上取得新突破。二要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把农民教育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农业院校、农民教育培训机构人均经费标准,大幅度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同时加强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和农民现代远程教育设施建设,构建农民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在为农民提供长效性教育培训服务上取得新突破。三要切实将教育优惠政策向农民倾斜,积极推进农业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在解决农民半农半读、享受国家助学和免学费政策上取得新突破。四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破以学科研究型为主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农业生产实际,完善专业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五要在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领域,探索建立农业资格准入制度,确保宝贵的农业资源由高素质农民经营,在规模化经营领域持证经营上取得新突破。六要加快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立法,以法律形式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经费投入、教育机构、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等加以规范,在依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上取得新突破。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2

我国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快,施工行业也一跃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施工企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需求非常大;而相应农村耕地越来越少,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成为建筑行业的生力军。不可否认农民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也不得不正视他们无论是技能还是个人素质方面,都无法满足施工企业的要求。因此,本文就针对如何提高从事工程施工行业的农民工的素质展开讨论。

关键词: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

一、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现状

(一)文化程度低

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益,而城市的产业结构也越来越体现出知识化、技术化的特点,但是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使其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市场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这对于农民工而言这意味着除了使其无法和谐的融入城市生活外,甚至会导致不同社会阶层的尖锐对立。

(二)精神生活空虚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或者文化观念等方面均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城市居民与农民工之间很少有深入交往。而农民工受到文化素质的限制,精神世界也比较空虚,在日复一日的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内容之余,他们的生活就只剩下吃饭和睡觉,最不济的也就是逛逛陈列着他们买不起的商品的商场,看看临街电视等等。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很容易使其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从而表现出行为失范、放任自流的状态,这对于社会安定来说是一大隐患。

(三)心理素质较差

尽管农民工也认识到自身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但是他们仍然坚持在城市就业,以期能慢慢转化为城市居民。但是当他们认识到自己“边缘人”的身份后,就会激发其消极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问题相对比较特殊,具体表现为对城市缺乏爱心,不服从管理及逃避管理等,有些极端的会产生反城市倾向,从而诱发一系列的破坏社会稳定的行为。

二、提升农民工素质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的管理体制问题

现在我国财政体制是“各级分灶”的形式,因此一些农民工主要流入地的政府及部门,对于为外地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的作法不太认同,认为地方财政支出要用于解决当地的问题;此外,负责对农民工实施教育培训的部门是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及农业部,而学校职业教育又属教育部,因此在对农民工进行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就产生了权责不清、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教育培训资源问题

现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资源还严重不足,但是极为有限的教育资源又非常分散,因此在发挥其资源效益方面就大打折扣。其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严重失衡;其次,城乡二元化结构使得教育培训体系在城乡的发展严重失衡;第三,企业组织有严重的角色缺位;第四,社会教育培训资源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利用。

(三)教育培训资金问题

资金是保证农民工受培训教育、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没有强大的资金后盾作支撑,农民工的素质提升就无从谈起。但是现在我国财政支出用于农民工培训的比例非常少,远远无法满足当前2亿农民的发展需要;并且尽管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企业要针对员工开展必要的职业培训,但是多数建筑企业出于成本考量都没有履行该法定义务。

(四)农民工自身的问题

制约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民工自身受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纠其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农民工的观念相对陈旧,受自然经济思想及小农意识的束缚,大多数农民工目光短浅,认识不到受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其次,经济拮据,没有接受培训的支出,因为他们长年靠出卖体力维持基本的温饱生活,无法拿出多余的来接受教育培训;第三,超时工作使其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时间参加培训,现在我国大多数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时间均不符合劳动法的要求;第四,行业限制,施工企业的职位工作相对简单,使得农民工认识不到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因素打消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其素质的提高。

三、提升工程施工企业农民工素质的策略

(一)设立农民工培训的专项基金

针对农民工培训经费的投入,可以实行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的机制,而补贴农民工培训的经费要落实专款专用。基于施工企业农民工的需求量、企业自身的战略发展而言,加强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及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因此各级财政部门要针对农民工培训的专项资金实行统筹安排、专项管理,带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拓宽经费投入的渠道,使得农民工的素质培训得到可靠的资金保证。

(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培训的质量

各相关职能部门要针对培训机构的培训项目及计划进行审核与指导,对其培训质量、培训内容做定期的评估与考核,以保证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质量,使其健康发展。各培训机构针对自身的内部管理要不断的完善,进一步明确培训目标,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细分培训任务,设计针对性强的培训模型,建立农民工培训档案及相应的考核制度等等,从而为施工企业输送更高素质的劳务人员。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3

一、“四有”建设的内容

健全与完善农广校体系是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基础。2009年,江苏省农广校明确提出,推进农广校“四有”建设,构建省级教育培训资源服务平台、县级辐射平台和村级扩散基地(点),逐步建立一个以省级农广校为龙头,县级农广校为骨干,乡村培训基地(点)为延伸的服务功能强大、手段先进、资源丰富、运转灵活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1.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有高素质的讲师团与管理队伍”

每个县级农广校要配备专职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具备农业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人数不应低于80%,专职人员应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培训能力、组织能力和业务知识更新能力。同时,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讲师团队伍。每个县校要根据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重点打造一支思想品德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责任心强、面向生产一线,由农业科研院所和院校的专家学者、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农业企业(科技园区)技术与管理人员,以及能工巧匠、乡土人才等组成的百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讲师团队伍。建立完善知识更新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多层次开展师资培训和讲师团成员教育培训技能大赛,不断提高师资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组织实施能力。加强人员管理与考核,建立完善、科学的讲师团师资业务考核体系,实行一年一聘、末位淘汰。

2. 强化示范基地建设――“有稳定齐全的教育培训基地”

建立长期稳定、种类齐全、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相适宜的、同时方便农民的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田间学校)。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可以是农广校自主建设,也可以依托当地各类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甚至是种养大户等进行建设。既要能开展技术培训,又要能进行教学实践操作,还可以示范推广。逐步使县级农广校在各个乡镇基本都有适应农民培训需要的教育培训基地,在每个村都有农民培训学校,让广大农民在村组就能参加新品种、新技术与新模式的学习培训。

3. 完善培训设施和手段――“有现代化的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

每个县级农广校要加强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建设,每个县校有相应的住宿与办公用房及图书档案资料室;有教学计算机30台以上(能宽带上网);有300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并配有数码影碟机、投影仪、音响及网上教学系统等设备;有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资料采集设备;建有卫星小站;配有培训设备的送科技下乡交通工具等。

4. 充实媒体资源――“有适应农民需求、全省共享的媒体资源”

根据江苏省主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需要,按照统编教材与乡土教材相结合、资源共享的原则,省农广校体系要建设一整套贴近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实际需求的培训教学媒体资源库,包括文字教材和声像资料、课件等。首先是加强省级农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采集与制作设备,每年制作一定数量、具有较高质量的文字教材、音像资料与多媒体课件;其次,县(市、区)农广校要根据自身实际,每年自编一批适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要的乡土文字教材、制作5~10个多媒体课件,共建共享丰富、优质的现代农业科技教学媒体资源库。

二、“四有”建设的实践

农民教育培训是公益性的事业,农广校“四有”建设要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要靠各级财政投入。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农业主管部门领导下,江苏省各级农广校大力组织实施农民培训工程,努力推进“四有”建设,不断改善教育培训条件,教育培训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丰县、泗阳、阜宁等19所县级校在全国县级农广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农业部认定为A级校,有5所县校被评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突出学校,5所县校被评为农民培训工作突出学校,综合办学实力位于全国农广校体系前列。

师资队伍建设。从2006年开始,江苏省各地在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技术推广部门选聘专家、教授组建省、市、县三级农民培训讲师团,同时各地还吸收聘请10~2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乡土人才、农民创业成功人士作为当地讲师团成员。同时,加强讲师团成员的动态管理与考核,根据培训内容和农民需要每年调整成员组成,实行末位淘汰,讲课报酬与受训农民意见反馈相挂钩。每年开展省、市、县三级优秀讲师评选,鼓励先进。2008年开始,在江苏省农技推广人员知识更新培训工程中,优先安排讲师团成员参加知识更新培训和进修。从2011年开始,江苏省农广校启动农广校人才境外培训计划,计划每年组织选派一批县级分校的骨干赴美国研修学习发达国家远程教育与农民教育培训的先进理念、经验与做法。

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各地农广校依托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基地,逐步形成“村组有田间学校、乡镇有实践基地、县级有农广校(培训中心)”的格局。有条件的县校可筹措资金自行建设教育培训基地。如2009年,丰县农广校投资近200万元,建设了占地50亩的集教育培训、生产实践、示范展示和种苗供应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民教育培训基地。为进一步引导基层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2010年末,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下发了《江苏省农民培训基地认定办法》,明确基地建设条件和职责等。2011年初,经过县级农业主管部门初审、市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查与复核及省级农业主管部门评审,共认定92家单位为江苏省农民培训基地、143家单位为江苏省阳光工程农民培训基地。全省有7所市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66所县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通过认定,分别占全部市、县级校的54%与93%。

教育培训设施与手段建设。各地农广校积极争取地方支持,加强现代教育培训设施和手段建设。大多数县级校进行了校舍出新、设施更新、电脑更换,添置了数码摄录器材,建设多媒体教室等。近年来,新沂、灌云等县级农广校在当地政府的重视下,积极整合闲置的职业技校,强化办学硬件条件。2010年省级财政专门安排资金,为45个县级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配发了配有投影仪、音响、电脑等设备的农民科技培训直通车,为方便、快捷地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深受基层欢迎与好评。

媒体资源建设。2006年,江苏省农广校组织专家编写了一套41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系列教材内容新颖、涉及面广,荣获200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科普奖项。2011年,根据农民教育培训需求的变化,江苏省农广校组织新编一套65种书目的《江苏省农民培训工程系列教材》。近年来,江苏省农广校积极承担省委组织部农村党员远程办教学课件制作任务,组织省内知名专家制作了40多个、时长50多小时的农业技术多媒体课件。为推进全省农民教育培训教学资源建设,从2009年开始,省级财政专门安排资金进行地方教材和多媒体课件评比与开发补助,鼓励各级农广校编写和制作符合当地农民培训需要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地方教材和培训课件,两年已下达补助资金274万元,评选出农广校优秀课件187个、优秀教材105种,丰富了江苏省农广校体系的教学媒体资源库。据统计,全省目前共有文字教材260多种,各类多媒体课件近1000件。

通过“四有”条件建设,江苏省农广校体系得到加强,教育培训能力显著提高。我们将继续在条件建设和能力建设上不断实践和创新,推动农民教育培训事业发展。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4

(一)要着力加强多种教育载体的教育、孵化、示范功能

1、构筑相对完整的机构设置。在重点夯实负责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门机构(如青岛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青岛市农机化学校)的同时,充分挖掘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加强与当地农业推广等部门和相关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厂家、经销商的配合,争取支持,建立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不断提高农民培训针对性、实效性,逐步形成便捷、实用、广覆盖的职业农民培训机构设置。

2、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孵化”职能。青岛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000余家,社员达到20多万人。农业合作组织的茁壮成长不断推动“职业农民”的产生。在农业合作组织中,除了理事长和社员,还有两大类“职业农民”在不断“孵化”:一是受聘于合作社,专门从事技术指导服务的植保、农机等技术人员和财务人员以及文秘人员,学历水平都较高;另一类是服务于合作社生产基地常年领取工资的“非社员农民”,大多拥有专业的农业生产技术。可见,必须重视合作社的“孵化”功能,并有重点地对合作社开展系统的知识培训。

3、充分发挥先富起来的职业农民的示范带动功能。在青岛农村的不断改革发展大潮中,已经涌现出像凯玉合作社理事长王玉芹、青岛鸿飞大沽河农场的负责人王兴迁等新型农民的代表。要充分发挥现有职业农民代表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并积极推广他们成功的经验,激发农民扎根于农村增收致富的激情,通过现有职业农民代表的成功经验带动附近农民寻找增收致富的门路,在资金、技术、信息和市场等多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

(二)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和形式

1、加强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是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的必要手段。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从事农业行业特有职业(工种)的劳动者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进行考核与评价,并对通过者颁发国家统一印制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评价活动。高素质的农民职业技能人才必将成为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的有生力量。开展农业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要遵循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原则,积极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安排必要经费并逐步形成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不断加强鉴定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基本理论建设,改善鉴定工作条件,加强考评人员队伍建设,从严把关考评机构资质,严肃鉴定工作纪律,推动青岛市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健康发展。

2、搭建智能农业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农民教育提供重要的物质辅助平台。加快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视频指挥系统,打造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的网络服务平台。加快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区市级综合信息服务分控中心,不断提高综合服务覆盖率;全面建成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落实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目前,青岛市已经建立起以青岛农经网和农机化信息网为中心,覆盖市、县、镇、村四级的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稳步发展,建成覆盖全市的卫星网络教学体系;开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在全市搭建起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的信息化网络平台,为农民及时获取农业信息、知识和帮助提供重要的物质辅助平台。

(三)持续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1、着力发展一批理论与实践都过硬的师资力量。加大与当地青岛农大、青岛农科院等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聘请一批知名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组成专家服务团,定期举办农业科技讲座,开展农业技术服务,指导农业生产。突破地域限制选拔邀请行业知名学者、首席专家、技术能手、种植明星,参与学校教育计划的制订、参与编写新型农民培训教材,为农民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为农民解惑答疑。逐步培养一批不仅懂得教育理论和方法,而且具有较强的农场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师资力量,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2、定期组织教学竞赛、技术能手比赛。一方面,实现激发农业教育者和技术能手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竞赛和比赛,优秀的教育成果和经验得到展示,实现相互切磋、带动促进的目的。同时,搞好优质课观摩,以此带动全市农业教育师资力量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

二、结语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5

正确认识加强城市

农民工教育培训作用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增强在浙农民工就业能力。在当下浙江,城市农民工作为新浙江人,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就业环境及其自身文化素质低下等种种原因,在就业领域,城市农民工可以算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中的大多数收入微薄,择业能力弱,工作环境不佳。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择业能力和就业水平,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继而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是浙江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提升浙江产业层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就浙江而言,迫切的任务是要改变粗放增长方式,加快提升产业层次。而要解决这问题,重点是提高人的素质。即既要大力培养高素质尖端的创新型人才,又要努力提高产业工人的整体素质。浙江是农民工的主要流入地。城市农民工是浙江产业工人的主力军。因此,切实加强对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加快提高城市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和整体素质,及早适应产业升级对产业工人的岗位要求,成为浙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层次的迫切需要。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破解“民工荒”难题。“民工荒”主要指农民工短缺现象。近年来,我省等沿海发达省份的一些城市普遍出现了“民工荒”。我省的杭州、宁波、温州等主要城市招农民工难现象已经显现,部分企业农民工缺口非常大。出现“民工荒”现象,从外因看,主要是东西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西部部分城市就业环境明显改善;从内因看,主要是东部地区企业对职工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农民工难以胜任企业岗位。因此,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一方面,可以吸引部分省外农民工来浙就业:另一方面,也能有效解决企业招工中的结构性短缺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城市农民工是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如何对待城市农民工,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助于城市农民工基本实现“安居乐业”,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浙江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

培训的实践、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浙江全省约有农民工1780多万人,其中本省农民工约为1260万人,外来农民工520万左右,分别占70.8%和29.2%。在全省农民工中,杭州、宁波、温州等三市农民工总数约为925万人,占了全省农民工总量的52%,其中杭州约有农民212295万,宁波约有310万,温州约有320万。浙江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起步较早,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主要实践。浙江对城市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要是通过市场订单和定向教育培训、企业内部岗位教育培训、政府组织素质教育培训等三种类型来展开的。一是市场订单和定向培训。这类培训主要是通过政府定点培训机构和各类商业培训机构进行。其中政府定点培训机构一般由各类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学校构成,主要承接部分政府订单和企业定向农民工培训。商业培训机构一般面向个人提供各种教育服务,所设科目集中在农民工从事比较多的岗位技能,用以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二是企业内部岗位教育培训。这类教训培训大多集中在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企业,如万向、横店、奥康等大集团企业,它们内部建立培训基地,重点为企业内部职工提供职业教育技能培训。三是政府组织素质教育培训。我省从2004年初开始就在全省范围推出“千万农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提出用6年时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其中培训转移农民400万人,培训务工农民500万人。在政府组织素质教育培训方面,杭州投入大、措施实。近年来,杭州市专门为在杭居住半年以上、学历在高中以下的城市农民工,免费发放每人1700元的教育培训消费券,专门用于技能培训补助和学历教育培训。

取得的初步成效。为真实反映浙江农民工教育培训情况,课题组曾在杭州、宁波、温州三市,对1200名农民工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共收到有效调查资料961份,其中涉及城市农民工的有效调查资料为537份。课题组认为,对杭州、宁波、温州三市537份城市农民工有效调查资料的数据分析,虽不能完全说明我省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上情况,但也基本反映出我省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情况。通过对杭州、宁波、温州三市537份城市农民工有效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我省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受训意愿有所增强。在调查中,多数城市农民工反映,在参加各类教育培训前,他们对职业教育培训的热情不高,普遍认为学一门技术或掌握职业技能,主要还是通过自学或者依靠师傅帮带。而通过参加各类教育培训,目前有73.5%的城市农民工愿意通过接受教育培训来提高自身职业技能,仅有26.5%人还没有参加教育培训打算或对教育培训抱无所谓态度。二是参训人员有所增加。通过全省各级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扎实工作,目前在浙城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人数不断增加,受益面扩大。调查显示,有62.7%的农民工参加过所在单位的职业岗位教育培训,其中有21.6%人进入农民工学校参加专门的教育培训。三是就业能力有所增强。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城市农民工自身素质相对有所提高,选择职业和岗位的能力有所增强。调查中,有40.2%的城市农民工在参加过教育培训后一年内,从事了新的工作。其中有22.5%的农民工开始从事技术性工作,8%的人开始从事管理工作。四是劳动效率有所提高。通过专门的教育培训,城市农民工对企业生产工艺要求的认知度有所加深,对岗位实际操作手法的熟练度有所增加。68%的城市农民工反映,通过教育培训再上岗后,产品一次性合格率有了提高,返工现象有所减少。

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浙江在加强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调查中部分农民工也反映了教育培训方面存在的不足。一是教育培训形式单一。调查中,有64.3%的人参加了理论授课

的传统教育培训方式,面对面、手把手的实际操作培训方式较为缺少。二是教育培训质量不高。一些教育培训机构把教育培训作为完成年度任务或应付上级要求来对待,不能真情投入,也缺乏跟踪教育培训措施。三是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够。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最直接的反映,是目前参加教育培训的大多数农民工,需要承担相关的教育培训费用。调查显示,在接受过教育培训的城市农民工中。只有不足25%的人参加过免费的教育培训,而61.7%人是需要自己为主承担教育培训费用的。

加强浙江城市农民工

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做好在浙城市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切实提高城市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既是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内在责任,更是包括城市农民工在内的广大在浙农民工的迫切愿望。针对目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浙江应通过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强化教育培训能力建设,切实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着力提升农民工整体素质,为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劳动力支撑。

及早规划,明确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重点。对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将农民工教育培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早做好加强农民工尤其是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及早编制农民工尤其是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城市农民工的培训规模和重点,科学规划培训机构的类型、数量和布局,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规划要求各负其责,形成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实效。

加大投入,强化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经费是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根本保障。浙江是经济较为发达省份,在开展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应尽可能地增加政府投入。逐步加大对城市农民工职业培育培训的财政投入,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财政投入刚性。按照城市农民工接受教育培训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合理制定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补贴标准。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消费券”制度,不断扩大教育培训消费券发放范围,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培训消费券发放标准。积极探索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调动用人单位、行业机构、社团组织积极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对城市农民工教育培训各类资金的使用管理,切实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效率。

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范文6

“80后”农民工发展现状

“80后”农民工又称新生代农民工,其间包括“大学生农民工”,是一个令人关注的群体。三者混为一谈,他们出身农村、拥有知识、进入城市与进城打工的父兄汇流,又重新站在了同一条起跑线上,工资相差无几,生活境遇同样是在城乡之间漂浮。背负着时代变迁、身份转换重负的这样一个人数越来越庞大的新群体,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他们发自心底的呐喊与诉求,都是这个社会不该漠视,而必须认真倾听、严肃对待的。这不仅关乎社会的公平,更关乎国家的未来。2011年3月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十一五”时期,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4223万人。其中新生代农民工业已达10000万人[7]。国家人口计生委2011年10月9日《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报告称52%的就业流动人口未参加任何社会保险。今天的流动大军“80后”正逐步成为主角。《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发展现状存在新问题。他们平均月收入1660元,仅在社会服务业高于其他农民工群体;家庭月生活消费支出为1441元,仍以基本的生存消费为主;每周工作至少6天,每天工作达10h,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高;具有脱离农村社保体系的倾向,又没有被纳入流入地保障体系。新生代农民工规模不断增加,已占农民工整体的47%。他们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9.8年;不断向制造业集中,46.3%的新生代农民工是产业工人,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出10多个百分点。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的构成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属于准公共产品,即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并存,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外在利益性,可以为社会成员共同享受[8]。工应支付一定的费用。“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准公共产品的性质需要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企业和政府均应承担一部分培训消费成本。“80后”农民工是教育培训的主要受益者,其个人应为成本分担的主体之一。以“80后”农民工个人而言,他们仅是通过培训消费方式收益,这种教育培训也是一种投资行为。教育培训能够给“80后”农民工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相应地“80后”农民工分担一定的培训成本也在情理之中。企业最活跃的、最富有创新的是人力资本。聘用与培训“80后”农民工也应成为企业人力资本投入的主体。教育投资的生产性表现在用于劳动力的投资,随着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相应地可以承担较为复杂程度的工作,创造出更多的价值[9]。高层次、高素质的新生代农民工势必提高企业生产绩效,赢得企业良好的社会效益。除新生代农民工外,企业应是教育培训中主要的受益者。“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与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近1亿“80后”农民工分布在社会各个领域,他们的信仰、理想与追求关系着民族政治、文化及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政府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投资的主要动机在于“80后”农民工的社会认可程度、文化价值以及个人目标的追求以及适合满足社会或国家这些价值的公共需要。另外政府也有能力主导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政府财政收入从绝对量还是从相对量来看均远远高于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也需要发挥政府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主导作用。因而无论从最终受益上还是从负担能力来考察,“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的原则

关于“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投入研究应充分考虑到不同投资主体的负担能力,即由全部从他们教育培训中收益的主体,按照其支付能力大小分担教育培训成本,本着能力兼顾的原则,承受能力强的主体加大投入力度,减轻能力较弱者少的投入。其间政府在教育培训成本投入中应起到主导作用。“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也应坚持收益均衡原则,即“谁收益,谁付款”。由受益者负担教育成本,符合人们一般认可的公平价值观念,支付的数额应该与受益者的多少成正比。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主要在于这种投资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增加企业的人力资本,即教育之经济收益在于受教育者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现为效益的增长[10]。依据这种理论可以计算出培训的教育收益率,并以此确定每个社会主体应该负担培训成本的多少。收益率高者则成本负担比例应该相应提高,反之收益低者则成本负担比例也应相应降低。

罗尔斯[11]提出的“公平三原则”可以帮助更深刻地理解其涵义:(1)每个人有获得最广泛的、与他人相同的自由;(2)人获得的不均等待遇、其所获得的地位、职位、利益应该对所有人开放;(3)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同,处于不利地位者的利益应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属于弱势群体的教育,按照罗尔斯“不均等地对待不同者”的公平原则,对处于不同地位者的利益就应该用“补偿利益”的办法来保证。在公平的原则下,对不同需求的群体所投入的资源,应体现出“不等”,使在社会经济背景下处于不利地位的“80后”农民工得到补偿文化经验不足的机会。为体现公平的理想,教育资源的分配应优先考虑物质条件上较为欠缺或处于文化贫乏环境下的新生代农民工。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进行投资,从而降低培训的收费水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甚至应该提供免费的培训机会。效率反映的是一种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对于“80后”农民工来说,进行培训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在进行教育或培训选择时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并抱有终身观点的决策主体。他们在作决策时是会对近期的投资成本与未来的预期收益现值进行比较。从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情况看,因为文化程度偏低从而进行培训的投资回报期短,而培训成本较高,因而不利于个体做出进行培训的选择。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机制构建

考察“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成本分担,应建立农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12]。(1)政府主导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投入是开展“80后”农民工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专门机构,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克服那种政出多门、分散重复、效率低下的管理格局,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2)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应鼓励通过各种途径使企业担负培训“80后”农民工的责任。企业也应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80后”农民工现状,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确定年度培训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统筹规划,兼顾技能和素质培训并重,开展个性化培训;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引导培训与职业技能、素质培训三结合,全面提高“80后”农民工的综合素质;(3)“80后”农民工主动性。“80后”农民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转变思想概念,以少的投资获取最大收益,积极投入到教育培训中。#p#分页标题#e#

政府在逐步提高对“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比例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教育培训多元化投资。(1)健全财政拨款制度。政府财政部门下拨专项资金,用于“80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并统一支配使用,无论预算或拨款,都要增大资金使用的公平性、透明性和效益性,把“80后”农民工专项资金落实到实处;(2)完善成本补偿制度。“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的补偿存在着多种形式和渠道,例如政府拨款、企业投入培训经费、个人支出费用、社会捐赠等。“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培训具有鲜明的市场特性,其成本补偿的主要途径是新生代农民工个人支出费用[13]。对于存在缴费困难个别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可以采用先培训后收费的形式,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协商,需要培训“80后”农民工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建立培训者个人档案,包括个人情况、务工记录、社会保险等资料,并将其应交纳的培训费逐月从用人企业所发工资中按一定比例扣除;(3)设置职业技能培训基金制度。政府协调企业与培训者个人建立健全“80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基金制度,从政策、制度方面保障他们的权益,可以将这种制度统一归入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统筹实施[14]。在政府相关部门监督下,建立“80后”农民工个人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专项账户,办理职业技能培训资金使用卡,他们可以根据职业技能培训资金的多寡及个人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培训机构,从而保障他们教育培训工作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在建立成本绩效评价体系中,需要第三方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介入,对责任人责权范围内的可控成本进行考核,划清责任,恰当地评价并奖励其业绩[15]。对于教育培训成本开支范围和成本核算方法。由第三方机构对“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进行审计,由培训机构根据审计确认的教育成本、社会评价、社会需求情况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成本比例确定收费标准,报教育和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后,向社会公示。在教育培训中,政府应承担整个“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管职责。包括监督检查企业与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定情况、培训成本舞弊造乱收费等违法行为的监督、治理和惩处。

“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落实离不开相关制度建设。近年来,国家制定与实施《国务院关于解决农规划的通知》([2003]79号)、国家安监总局228号《关于加强农民工安全生产培训的工作意见》以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2010]11号)等,明确、规范并加强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进而从制度上保障“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的有效实施。目前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专门的农民工职业教育法规,导致管理体制不顺、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因此国家也应制定《农民工教育投入法》,建立并完善“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经费的分担机制,保证“80后”农民工教育培训成本补偿政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