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1
论文摘 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日趋完善。但其办学条件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了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现状,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教育资源,总的来说,包含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人力资源及管理资源等几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日趋完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与城市基础教育相比,仍相差甚远。因此,了解中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现状,对于我们研究如何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效益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一、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一)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较之城市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情况,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经费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近十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所改变,但其在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偏低,甚至近年来又有下降的趋势。
事实上,国家财政投入中有限的教育经费被更多用于城市基础教育。尽管国家在保证义务教育投入的工作中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在实际投入中偏向城市基础教育,城乡差距拉大的格局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正是由于财政投入的低水准,很多农村基础教育的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别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素养、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改革。
(二)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差,城乡差距逐渐拉大。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受旧的办学体制的影响,基础教育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成效的现象,造成农村基础教育人、财、物资源严重浪费的一系列问题。
教育公平,是我国在新时期致力发展的一种新教育观。然而在基础教育方面,政策仍然向城市倾斜,城乡差距仍然在拉大,导致学校与学校之间在办学条件、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以亳州为例,好的学校不仅有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配套齐全的体育馆、塑胶跑道;差的乡村学校连像样的教室都没有。其结果必然是如报纸所报道的:“最好的中小学校在中国,最差的中小学校也在中国。”
(三)师资力量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其教师资源配置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从纵向上来看,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有失公平。实施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单位,按分级管理权限,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优先满足其所辖学校的教师需求。在具体运作中,每进行一次教师资源配置,就筛选一批素质相对较高的教师优先满足城镇学校的需要,然后才满足农村学校的需要。这种教师资源的不平等分配,造成城镇学校优秀教师扎堆而形成隐性浪费,而农村学校则教师资源严重不足,从而拉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和学生在享受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从横向上看,农村中小学师生比重不协调及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师生比可从某种层面上反映一所学校教师的使用效率和一个地区教师的分布情况。据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师生比居高不下,而且有逐年增长之势。
同时,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也是教师资源配置的一大问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学科、学历、年龄结构和职称这四个方面。举例而言,在学科结构配置上,一半以上农村学校缺少美术、音乐、体育、外语、计算机教师,没有相应专业毕业的教师愿意进农村学校,从而无法正常开设这些课程。
(四)物质资源缺乏、利用率低下。
就我国目前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一个主要问题是多数学校设备、设施、配备缺乏或严重不足。全国农村仅有少数小学和一半左右的中学建立了实验室,但是绝大多数学校没有按教学要求配齐实验仪器。这样就存在一个由于物资资源不够而引起的其他资源的内耗。国家尽管在农村基础教育教育经费及硬件建设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但仍然与城市基础教育有很大距离。如设备陈旧且多数都是城市学校的淘汰品,危房面积有增无减,生均校舍远不及国家标准,音体美等方面的器材设备几乎为空白,即使有也无法正常使用。
(五)管理能力不足造成严重的人为浪费。
农村基础教育学校的不少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大部分管理水平低下,从而导致学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目前中小学学校领导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大多为中专及中专以下学历,即使部分领导拥有本科学历,也是通过进修或短期培训获得,普遍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和管理理论素养,对学校的管理效率十分低下。在管理中即使摸索出好的经验,也由于理论知识的缺乏而,难以推广运用。由于领导者自身素质不高而造成人为的严重浪费比较普遍和严重。
二、针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现状提出的对策
为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跟上时代的需求,我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可以看出,国家在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方面作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对于急需改变现状的农村基础教育而言,仍然无法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希望国家尽快出台有关教育经费投入的法规,使教育经费的筹措、支出有法可依,充分显示政策的合理性和权威性,以法约束和惩治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不规范行为。
另外,可以调动社会多渠道投资办学的积极性,积极运用财政和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从而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如上所述,近几年来,农村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地方政府基本上提高了对农村基础教育地位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建议政府采取有力措施,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体制,以尽快的速度转变为“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要求各级政府确保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基础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要进一步完善现行基础教育投资体制,建立相对集中的基础教育资源投入的管理体制,这也是十分必要的。①
(三)提高教育资源的管理水平。
教育事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教育的各种规律,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学校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和使用,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增强办学效果。一方面,在人员管理上,中小学真正落实“校长负责制”,给校长真正的用人权,同时校长也要不断强化自身教育理论素养和提高民主管理的水平,选贤任能,合理用人。另一方面,在财务管理上,要明确各项经费开支使用的范围,严格执行财政政策,遵守财经纪律,控制不合理的开支,禁止违反政策的一切开支,减少无关费用支出。
(四)合理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
如上所述,农村中小学校布局显示出种种弊端。因此,中小学要合理布局,首先要改变办学过分分散的状况,果断地撤销某些规模过小的中小学,从而达到扩大学校规模、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目的。其次,遵循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的办学原则,进行教育资源配置的优化。农村小学可以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不便的地区仍需要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
(五)调整教师资源配置,使教师结构合理化。
调整教师结构,是增强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资源配置要努力实现学历、学科、职称结构合理化、年龄结构梯队化的特点。
首先,将教师资源配置的具体决策权交给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进行宏观调控是保障教师资源合理配置的关键。其次,建立合理的城乡基础教育资源的流动机制,以期达到教师资源在地区、学校之间的平衡。再次,加强农村现有教师资源的管理、培训,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配置梯队。最后,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的学历,尽快实现小学教师大专以上学历、中学教师本科以上学历的要求。
目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呈现出不断良性发展的大好态势,各级政府都为发展农村基础教育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正如前所述,农村基础教育还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偏低:财政投入不到位造成经费短缺,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要想发展好农村教育、解决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必须重点关注农村教育资源问题。
注释:
①余广俊.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8,8.
参考文献:
[1]侯振廷.对密山市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几点看法[j].黑龙江教育,2002,(1-2).
[2]刘宝超.关于教育资源浪费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7,(3).
[3]高正绪.对农村基础教育教师资源配置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经济,1999,(3).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健康教育;卫生资源;农村人口;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4-0351-02
农村地区缺乏必要的疾病预防措施与健康教育[1]。农村小学作为农村儿童接受教育、发展技能的场所,一方面具有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职能,同时还应兼顾促进学生健康的功能。通过学校健康教育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意识与行为,把健康作为自身发展和生活的一部分[2]。当前农村健康教育存在的3个主要问题是农民保健意识差、健康投资意识薄弱、医学知识没有普及[3]。农村学校的有效健康教育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环节。为了解农村小学健康教育师资状况及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以便有效配合农村小学基础教育改革,笔者于2005年7-9月,对安徽省某县32个乡镇小学共51所接受教学改革课程培训的小学校长及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安徽省某县32个乡镇所有参加培训的小学校长及教师,共194名。共调查小学校长54名,其中男性50名,女性4名;30~40岁5名,40~50岁33名,50岁以上13名;中专学历30名,大专学历20名。调查小学教师140名,其中男性108名,女性32名;20~30岁10名,30~40岁16名,40~50岁46名,50岁以上62名;中专学历占81.4%,大专学历占14.3%。
1.2 方法 采用封闭与开放问题相结合的问卷,当场发放并逐项进行解释,统一要求,让每位调查者匿名独立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健康知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健康教育培训需求。其中健康教育知识水平测试,采用开放式提问方法,由参与人员如实填写,由具有健康教育专业知识背景人员进行评分。共发问卷203份,回收194份,回收率为95.6%。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0软件包进行软件统计处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健康教育资源及活动开展情况 农村小学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以及专项资金严重不足,调查学校每学期健康教育开课
2.2 校长及教师健康教育基本知识水平 本次调查从健康教育基本内容、方法、评价3个方面对小学校长的健康教育意识进行考核,根据开放式回答进行评分,达到了解以及非常了解程度的校长
2.3 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2.3.1 健康行为教育情况 为考核教师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健康行为教育情况,从刷牙正确方法、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正确“读”“写”“坐”的姿势、吸烟危害、饮用生水的危害、饭前便后洗手的好处、甲型肝炎传播途径、碘缺乏疾病及预防措施、合理膳食的好处、食品卫生教育共10项健康教育工作内容方面进行考核。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关内容,则得1分,总分10分,调查教师平均得分为(8.4±1.6)分,中专与大专学历教师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2 心理辅导情况 对农村小学学生心理辅导内容主要包括考试焦虑、学习困难、厌学、不良行为等,问卷提示小学教师对上述现象进行个别辅导均为80%以上;在开放式问题回答中,66%的被调查教师认为自己缺乏心理辅导相关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辅导方法单一,主要是个别谈话,且不能坚持,缺乏学生家庭支持。
2.3.3 健康促进项目开展情况 农村小学健康促进项目开展较少,一些基本的低成本高潜在健康促进效果的项目如眼保健操、饮水供应等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能做到1日2次眼保健操的学校仅占37.0%;能对学生定期体检的学校更少,为13.0%;有常规性的饮水供应设施的占42.6%;有个人健康档案的学校占24.1%。
2.4 健康教育培训需求 84.3%的教师认为自己需要进行健康教育培训。认为最佳的健康教育培训方式依次是短期脱产自学(38.6%)、培训(37.1%)、刊授与函授(14.3%)、网络学习(7.1%)、学历教育(2.9%)。88.9%的小学校长认为学校需要对小学教师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对于培训方式的倾向依次是短期脱产培训(59.3%)、自学(16.7%)、刊授与函授(13.0%)、网络学习(1.9%)。
3 讨论
农村小学的健康教育面临着3个方面的冲突:一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时间、师资、资源上的竞争;二是农村总体环境对健康教育的忽视;三是农村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3.1 农村小学健康教育的适宜模式 目前,我国小学健康教育主要有2种模式:一种是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另一种是将健康教育整合到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课、科学课、体育课等课程中[4]。在此次调查的农村小学中,均采用整合式模式,虽然这种模式容易受到学校应试教育的冲击,但均认为适宜可行,关键在于如何保证健康教育质量。
3.2 树立农村小学健康素养的教育目标 调查结果提示,小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是否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与自身掌握的健康教育知识有关联,小学教师在健康饮食、传染病、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得分较低,教师日常健康教育活动对甲型肝炎传播、碘盐的作用等信息传递较少,心理辅导方法单一等,说明教师的健康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健康教育的内容与质量。国外对健康素养与教育、健康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视,但在我国还很少有研究,健康素养是理解健康文化的能力,这包括对科学健康概念的理解、对健康的社会影响的理解、对基本健康知识的掌握等具体内容,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人们形成必要的健康素养[5]。调查结果提示40%的农村小学校长以及15%的教师达到大专文化程度,但健康素养与文化程度不能简单替换,健康素养是在文化程度的基础之上对健康、疾病、自我功效等信息的进一步整合与利用[6]。由于健康教育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一般意义上的知识水平并不能说明对该领域的了解程度。当前教育主管部门、农村小学领导、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层面的健康素养整体缺乏的现状,也决定了农村小学的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理性发展过程,这涉及师范类院校学生健康教育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健康素养的提高、学校师资的健康教育常规化的职业培训、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与互动等多个环节。
3.3 选择优先的健康促进项目进入农村学校 农村学校的健康教育促进项目开展情况不容乐观,除了常规性课间操,此次调查的其他项目在很多学校均没有开展。针对农村具体情况,眼保健操、饮用水卫生等低成本的健康促进项目应该得到主管部门的优先考虑。与此同时,还应当结合当前人畜共患病、艾滋病等一些传染病的疫情,有重点地在农村小学开展相关的健康促进活动。
3.4 健康教育的效果监测与合理考核 当前,国家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少不必要的课程设置和考试负担,但在农村小学,往往容易演变成“减副”,减少一些社会科学、自然常识等副课的设置,这种现状也影响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健康新的概念是:“健康是人们实现充实人生的资源”[7],该概念更强调健康的基础性功用,也更进一步说明健康素养与人文素养、数理素养同等重要,甚至相对于人一生的发展处于更基础性地位。考虑到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可以考虑在语文课程中增加与健康相关的课文,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同时,将学科教育与健康教育尽可能地结合起来。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创新
当代中国农村,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农业产业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农村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农村教育资源存在资源利用不足、整合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两型社会建设下的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教育。由于农村地域分散、教育资源有限、农民收入低下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村教育发展举步维艰。因此,合理利用有限资源,加快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高职教育改革,创新资源整合模式,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力举措。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甚少,更未有对两型社会建设下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系统深入研究。而且,通过对该方面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学者们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农村教育对农村建设的重要性。上世纪30年代,梁漱民在乡村运动建设中即提出了要从农村入手,以教育为手段,以改良主义的方法来建设乡村,改造社会。二是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对于农村教育发展的至关重要性。谢知锋指出,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萎缩现状,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问题,其中,农村教育资源自身分布不均衡的矛盾较为突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迫在眉睫,必须做好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工作。三是对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倾向于合并学校这一整合模式。马洁林认为,必须大力推行“撤校”、“并校”这种教育资源整合模式,进行学校布局的调整,重组农村教育资源。其观点主要倾向于合并资源这种整合模式。而且,现实中很多农村地区也是这样实施的,存在“片面化”和“一刀切”的局限性。四是主张实行多元办学模式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周美丽指出,农村教育资源整合应该在合并校的基础上,从政府加强扶持和指导、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实施多元办学模式和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和建设方面推进农村教育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我国农村教育资源的发展经历了:分散――集中――再分散――再集中的历史过程,但总的来看,基本上还是处于分散的状态。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进,农村学龄人口的减少以及教育讲究效率的实施,资源整合已成为历史和时代的必然。目前国内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不多,多数为政府行为,作为理论思考深入研究不够,且大多数局限于特定的领域,特定的范围,农村教育资源整合成效不明显,解决的力度不够,方法单一,局限于合并的单一整合方式。虽对有些地区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农村的其它具体情况,如有的地方农村家庭负担不起子弟到远处上学的费用;有些地方学校质量不高,但又不适宜被合并等情况,因而没能提出综合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整合方式和措施。
二、国外研究现状
欧美等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发达、科技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教育资源充足、教育投入多,在教育资源配置上相对公平合理,不存在太多问题,没有急于考虑教育资源整合的问题。其他国家(特别是亚洲国家)政府和研究机构则越来越多地关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这一问题。早在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我国河北保定新落成的“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举行的“农村教育紧迫需要地区研讨会”上,就曾对当时亚洲各国为满足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需求而采取的措施进行了明确肯定。这些措施包括:通过改革,在教育体系内部重新合理地分配资源,促使农村教育内容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相联系;通过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来调整教育结构,提高各类教育计划的质量与效益等。
三、农村教育资源整合问题实证调查
中国农村教育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已引起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政府为此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如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等。很多地区已经在政府的支持下进行了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的初步尝试,然而,通过对湖南省农村地区的走访调研,以及通过网络、档案文献资料等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在农村教育资源整合上很多地方普遍采取的是单一合并这一并不健全的整合模式。
那么,对当前中国农村正在推行的教育资源整合模式,人们的态度如何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对湖南省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1.政府部门
近年来,我们政府一直致力于农村教育的改革。在我们的被调查者中,面对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匮乏,资源浪费严重的现象,92%的政府人员认为必须加大农村教育投资力度,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73%的政府人员对某些地区已经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取得的成绩持肯定态度,同意这是当前改善中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的一条可行之路。但是,也有15%的人对该政策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将给农村教育带来其他问题。另有12%的人表示对这一政策不了解。同时,68%的政府人员认识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单凭撤并学校是不够的,如果政策不得力,实行“一刀切”,将会给已经面临着危机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因此,他们呼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到调整农村教育布局与多种整合模式相结合。
2.学校方面
作为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的主要对象,农村学校对这一政策也有不同的看法。根据统计结果,72%的学校负责人认为这一政策是可行的;但当问及是否愿意撤并自己学校时,仅有35%的人表示愿意,47%的人拒绝(拒绝的原因主要是担心经费不足),另有18%的人表示无所谓。在已经进行了教育布局调整的地区,70%的学校认为该政策使本地区教育资源利用率提高了;81.5%的学校表示,与撤并前相比,本地区的教学质量有了提高,学校硬件得到了改善,但也有69%的学校认为这一政策多多少少带来了弊端,例如学生退学率上升,学校负担加重等。另外,还有学校反映,在布局调整过程中,扩建和新建的经费得不到保障,以至于一些学校被迫举债建设。
3.家长方面
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学生家长对调整农村教育布局这一政策了解不够,对学校撤并不太支持。虽然有70%的家长同意撤并后孩子的学习环境有所好转,对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有帮助,但85%的家长认为孩子寄宿增加了家里的负担。对那些并入乡中心学校需走读的学生,73%的家长表示对其安全非常担心。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发现,无论是政府、学校还是家长,对整合农村教育资源,调整学校布局大致持支持态度。但此次调查也反映出目前单一合并的整合模式存在诸多缺陷,不够健全完善,并非农村教育资源整合的最佳或唯一有效的方式。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4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7-0009-02
随着新时期教育形势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教育所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特别是薄弱的农村教育,呈现出辍学率高、学生厌学的普遍现象。家长无望、学生无意的教育现状,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学校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学校前进的步伐,使农村教育岌岌可危。
笔者认为,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相对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教育意识淡薄
随着社会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习气及人们认识本位的偏差,使农村存在“教育无用论”的现象。许多人士和家长认为念了书也未必有用,还可以找出许多“以身试法”的案例来论证其说法,其影响虽不太大,但对受教育的孩子和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来说无疑是当头棒喝,为他们的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家长的认识促使其在平时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由发展。这些现象的出现及影响,使农村孩子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孩子们对学习也只是应付而已。受教育意识淡薄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教育资源匮乏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做了努力,倾斜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但无疑是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师资力量薄弱,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充分利用及施展等各方面的因素,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学生除了课堂上、课本上的知识之外,课外知识积累太少,也无从积累(缺乏应有的资源)。
3 教育教学方法陈旧
新的教学理念倡导教学是“以学论教”,把学放在教的前面,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而在广大的农村,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条件的制约不能得到及时的推广和普及,学校缺乏形象的教学呈现仪器。教师仍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从事教学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乏味,家长更是望洋兴叹、无可奈何。教师“老一套”的教法扼杀了学生的学习欲望,特别是新课改理念所倡导的自主、主动、合作探究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更是得不到施展。致使学生越学越乏味,提不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无从谈起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4 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由于教师资源短缺,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由于社会的发展,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将孩子送入教学质量较好的城区学校接受教育,致使城区学校人满为患,而乡村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生源急剧减少,有的班级甚至只有1人,一所学校有六个年级,而只有4个或更少的教师的情况在许多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俗话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教师整天忙于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法研究课堂教学,也没有时间研究教法。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吃力”和现象也就随即出现。这样种情形不仅是教育资源浪费,更是教育的失误。
5 课程的开设存在严重的漏洞
由于应试教育及教师配置不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农村小学只开设语文、数学、英语课,音乐、美术、体育、品德、科学等课程也只是走走过场或形同虚设。并不是教师懒,而是由于老师整天想着完成相应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无暇顾及。致使六年级小学生不知水蒸气为何物,更不知水蒸气和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教师每天都要完成三至六门主课的教学任务,忙于升学率及排名,对于所谓的“副课”根本无暇顾及。
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
(1)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严重不足,学历合格率低,“拔高使用”、“跨年级使用”、“超负荷使用”的现象十分突出,为此要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传统,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打造一支务实、创新、进取的教师队伍,是当前农村教育的形势所逼,也是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根本。教师是教育的主导,一支没有创新、进取精神的教师队伍,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生机与活力,学校也得不到发展,学生也就得不到更好的教育。教师只有乐教,学生才能乐学。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校本培训与教师自学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农村教师由于条件的限制,接触新事物的机会太少,教学方法、教育理念也相对陈旧,只有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与创新理念,农村教育才能步入正轨,农村教育才会焕发出活力。
(3)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农村,教育资源不是没有,而是相对匮乏,优质的资源无处寻觅,先进的教学仪器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多数教师和学生只是一味地死啃书本。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充当解读文本的角色,教师仍以“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高高在上,学生也只能充当可怜的“小绵羊”,“耐心”地聆听教师的“催眠曲”。这些都是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造成的。
因此,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给教师、学生创设优越的教育环境和媒介,是强化农村教育的基石。
(4)优化学校布局调整: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农村学生涌入城市,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少、学生少、年级多的情况,致使正常的教学无法开展。一位教师教二、三个年级;七、八个学生的现象越来越多,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寄宿制学校也就应运而生。近年来,大多的农村中小学由于生涯的不断减少,都在合并,相对来说,这是个好事情,因为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受教育难和不均衡的问题,更使优质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地利用,使条件较为优越的农村中小学得到长足发展。资源的集中和共享,不仅使更多的孩子受益,更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使农村教育健康、稳步、均衡发展。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5
[关键词]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教育资源配置实际上也就是把整个教育资源视为一种稀缺资源,既然教育资源也是稀缺,那么人们就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已经既定的教育资源去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同样这种选择也就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如何生产这些教育产品”、“为谁生产教育产品”。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各生产多少是合理的,也就是社会应该提供什么类型的教育产品、各提供多少才能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来生产市场需要的教育产品,实际就是如何对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这几种生产要素如何合理投入?第三个问题就是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如何分配,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成员?正确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内涵,是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分析的基础。
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
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实际上就是要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如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也是稀缺资源,所以必须对稀缺的教育资源进行选择。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城乡教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
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可以说教育投资短缺是个全球性问题,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教育投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得到说明,据杨东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一直维持在170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1.5%,而这1.5%比例的公共教育经费,却用于培养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约2.4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因此从世界角度来看,我们不可以不说我国是在以极不对称的经费维持着众多的教育人口。其次,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说明,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而实际情况是,据杨明研究,1992年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都在5%以上,其中挪威等均在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2.8%。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2.0%。另外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的研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991年为2.86%,此后持续下降,最低为1995年的2.41%,2002年回升到3.32%以后,又开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2.79%(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调高了2.3万亿元)。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短缺是当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出发点就是在这样的资源配置总量短缺背景下来考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与优化。
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这里讲的结构是指城镇与农村二元体系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具体反应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异、城乡升学率差异、城乡辍学率差异、城乡教学仪器设备条件差异、城乡开课率差异等诸多方面。根据袁振国的研究,2001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经费平均为1484元,农村为798元,城镇是农村的1.86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1955元,农村为1014元,城镇是农村的1.93倍。还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城镇均为农村的1.6—3.4倍之多。另外结构失衡也表现在初等教育(小学)、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高等教育(大学)三级体系结构下的失衡,具体表现为这三级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基础教育按人口比例来讲大部分在农村,这样也就间接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
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探讨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途径的实质,就是在政府与市场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中找到一种均衡,靠单一的配置模式是行不通的。
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共同属性,就是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在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在现阶段我们依然强调政府应该对教育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教育、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平衡,尤其是对实现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强调政府对教育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是赋予政府更多的权利支配教育资源,这主要是通过政府的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等宏观调控手段来实现的。
明确了政府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1)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在全国有限的教育经费中分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比例要进一步加大,加大经费投入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解决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措施。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又主要是因为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而县、乡两级政府公共财政困难,特别是一些贫困山区和贫困县、乡财政更是困难重重,却要承担基础教育的筹资重任,县乡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拨款微乎其微。再加上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教育集资、教育“口子费”(即为弥补农村教育费附加不能满足教师工资发放而余下的资金缺口,而向农民收取的费用),目前农村学校的经费来源就只有勤工俭学收入,其他渠道很难筹集到资金,这些微薄的经费来源导致每年出现巨大的经费缺口。因此中央财政和省财政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原本师资数量少、学历低;职称低的中小学,一部分年轻教师离开了教师工作岗位,下海创业、经商、甚至打工去了,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雪上加霜。剩下的教师基本上是年龄偏大的老教师,年龄严重老化、知识老化,所以要想尽千方百计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要从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多方面优化农村基础教育师资队伍。
(3)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
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落后,设施设备老化,或者干脆就缺少设备,这主要表现在硬件上,比如房屋简陋、桌椅破烂、音体美等教学设备缺乏、现代化教学设施设备奇缺等等。这都需要政府投入财政经费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
(4)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其实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大学生教育实习、大学生援教、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软件教学等多种方式,把城市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通过这种手段间接输送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弥补农村学校资源的不足。
(5)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
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首先就是要改革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即改革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央管、中学教育省市管、小学教育县乡管的管理体制。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是农业人口脱贫致富的根本保障,涉及到国计民生和国家长远利益,属于公共产品。中央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这是解决农村教育存在的一切问题的根本办法。其次,就是农村学校要从人事方面激励教师积极性,从招生方面扩大生源,从教学方面改善教学质量。
农村教育资源现状范文6
一、当前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具体表现
1.农村教育设施相对落后
任何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都需要一定的物质支撑,教育作为最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更需要良好的设施和环境。然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城市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农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需求。首先,部分农村和偏远地区学校的教室和教学设备得不到保证。教室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学设备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保障。教师仅凭借课本、粉笔和黑板向学生传授知识,简陋的教室和落后的教学设备无疑导致农村学生的智力水平得不到全面的提升。其次,消防设备的缺失使得农村学校存在多处安全隐患。近年来学校安全事件多有发生,踩踏、坠楼和火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必要的消防设备是导致学校安全事件恶化的首要因素。与农村学校相对应,城市中部分“贵族”学校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重复和浪费建设,造成了城乡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分化与不平衡。除此以外,由于体育器材和娱乐设施的缺乏,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是枯燥无味,不利于农村学生身心智力的全面发展与综合能力的提升。
2.农村师资力量普遍匮乏
目前,城乡师资力量配置严重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地区师资严重短缺,一方面,农村教师数量少,骨干教师流失比较严重。在农村学校工作的优秀教师,有的通过各种渠道调入城市学校任教,有的被私立学校高薪聘用,造成农村合格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由于骨干教师流失,临时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成了农村学校教师的主力军,而他们缺乏正规的培训,教学方法和理念陈旧,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不高。与此相比,城市中的教师不仅具有高等学历背景,整体素质较高,而且有机会参加各种交流研讨、观摩培训等学习活动,专业水平相对较高。因此,城乡教师资源的这种“马太效应”是造成城乡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3.农村学生受教育成本不断上涨
我国2006年已经颁布并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全部免除,大大减轻了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保障了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合法权利,但是教育投资仍然给许多收入微薄的农村家庭带来巨大经济压力。一方面,现阶段普通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由学生自身承担教育成本,所交费用作为教育成本补偿。高中阶段的教育依然是基础教育,虽然学费的数额经过教育部门审核,但是对于低收入的农村家庭已经构成了一定经济压力,有些学生不得不中途辍学。另一方面,由教育衍生的其他费用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农村教育设施简陋,农村学生家长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宁愿在城市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房屋租金、伙食费、水电费以及其他日常开销,这些消费项目已经使低收入的农村家庭捉襟见肘,“不上学等着穷,上了学立刻穷”的说法不无道理。
二、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原因分析
1.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
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于农村教育而言,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基本处于一种非均衡的发展态势,这种非均衡发展导致了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存在许多历史欠账和遗留问题。首先,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政府对教育投入差距比较大。政府对于农村的财政投入多用于解决历史欠账,比如改革农村医疗体系,提升农村社会保障,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分摊到投入大、见效慢的教育模块的资金少之又少。其次,政府的工作重心转移使农村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虽然政府加大对“三农”扶持力度,取消农业税、发放农业补助等惠农政策不断落实,逐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但是相比而言,政府在城市发展与建设方面投入了更多的社会资源。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在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设计上,形成了强烈的“城市偏向”价值取向,城乡教育在目标、地位和体制保证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办学条件和师资待遇上执行着不同的标准。
2.地方政府缺乏合理的资金规划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地方政府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指导。但由于缺少正确的目标导向和应变机制,城乡规划方案不能适应复杂的城乡社会,致使教育经费投入量少且利用率低。一方面,政府规划多以短期利益为目标,忽视教育本身的功能。另一方面,政府缺乏灵活的应变机制。早在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应达到4%,然而教育投入并未随着GDP的增长而上升。因此由建设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商部门联合考察商讨并建立一套合理有效的机制,加大资金投入量,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才能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高效与公平。
3.农村居民与教师心理认知与行为动机的影响
农村居民和教师是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中的两个主要参与者,他们的心理认知和行为动机对教育资源的分配有重要影响。首先,农村居民作为教育资源的受益者,其心理取向和行动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与设置。部分农村学生盲目转校的思想行为使农村学校生源骤降,影响教育资源分配。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农村优秀学生不断转往城镇学校,而农村学校只剩下所谓的“学困生”,形成了生源流动的恶性循环。学生生源的减少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这对于乡村学校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言也是极大的阻碍。其次,部分教师的基层服务意识淡薄。农村远离城市,经济、交通、医疗等条件相对比较落后,得不到良好的待遇和晋升机会。农村学校教师流失,城市学校优秀师资又形成恶性竞争,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破解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对策思考
农村教育是困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事关城乡长远发展的全局。只有平衡教育资源分配,遵循教育公平原则,才能实现我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让所有人都能享受平等教育,最终改变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
1.加大财政投入,合理规划资金运作,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匮乏是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充足稳定的资金来源和高强度的教育投入是根本措施,合理规划资金运作是重要保障。首先,发展区域经济,加大财政投入。一方面,不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加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育设施陈旧落后的现状。另一方面,拓宽筹集资金的渠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多方筹集资金为辅。对于人口集中、交通便捷的区域,农村学校可以选择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将附近的学生聚集到同一个地方办学,节约办学成本,优化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充分发挥教育在促进人民群众全面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优化农村教师结构,提高农村教学水平
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充裕,农村教育资源普遍匮乏,共享教育资源无疑是另一条平衡两者的有效途径。首先,教育基础设施共享。促进学校间的互助与合作,建立“对口帮扶、联动发展”的互信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协调校际关系,实现硬件资源的共享,如运动场、会堂、多媒体设备等。在交通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开放城市优势学校的空闲设备设施与农村弱势学校共享,支持优势学校对弱势学校予以资金的支持和条件设备的支持。其次,师资力量共享。建立优秀教师的城乡共享模式,实现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破除人才单位所有制的单一格局。加强城乡学校间的教育交流和联合办学,进一步扩大教育资源对外开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城乡学校互通与共享机制,提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教育资源分配均衡。
3.建立多元办学模式,把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对城乡教育“一刀切”的工作办法,而是要依据城乡社会的自身情况和现实条件,走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面对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的现状,应该建立多元办学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建立多元办学模式,必须在以义务教育为基础的前提上,大力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职业教育培训活动。
农村教育是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建设和谐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