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的魅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科的魅力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技能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很多生物概念、原理的建立都来源于科学的实验。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与理论教学相比,以实验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无论是直观性、生动性都要远胜于理论教学。在生物实验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活动获得感性的现象,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生物学科的规律原理。因此,生物实验可以更加有效的展示生物学科千变万化的魅力。然而,在如今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呆板、教学方法落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实验教学中,讲实验、背实验、模仿性实验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使得实验教学的魅力丧失殆尽,也使得实验活动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那么,面对如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来优化生物实验教学呢?

一、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实验活动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活动,要想顺利地实现实验目标,实验操作者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就接触过生物学科和生物实验,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一些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一些实验基本技能已经够扎实了。然而事实情况却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因此,即使进入高中以后,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一,重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最初的实验课上,教师给学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察,然而观察活动质量如何却很难保证。并不是认真仔细的看就能够观察到需要观察的现象,很多时候,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才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作为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授一些观察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给学生采用直接观察、对比观察等不同的方法来观察不同的实验对象,在观察过程中,按照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等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技巧、观察技能才能够不断提升;第二,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操作是整个实验活动的核心部分。生物实验本身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更是讲求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严谨性,一个不小心,都可能造成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从学生进行第一次实验操作开始,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严格的要求,力图让学生的每一个操作都科学、标准,以保证实验的效果;第三,重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我们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操作方面了,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充分研究实验原理、实验目标以后,尝试着自己设计实验,即使实验方案存在各种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地自我锻炼和创新的机会。

二、重视实验的探究性

在现行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探究性的实验往往十分有限。验证性的实验由于事先就知道实验结果,并且很多的实验步骤都是既定的,这样就给学生的实验活动事先设置了很多的条条框框,影响了学生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目前这种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模式,多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为了避免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统一化的实验,笔者就在实验开始之前在桌上摆出了白色洋葱、紫色洋葱、鸭趾草、5%蔗糖溶液、30%蔗糖溶液、60%蔗糖溶液等实验材料,在完成既定的实验目标以后,笔者就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所开展的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能不能选择白色洋葱的表皮细胞来进行实验?如果我们把刚才做的实验,由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改为浓度为5%或者60%蔗糖溶液会产生怎样的实验结果?问题提出以后,笔者就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然后各选一套实验方案,来探究一下以上所提出的几种实验设想,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来探讨一下实验结果的原因所在。就这样,原本模式化的实验在教师的稍加改变下变得探究味道十足,在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实验结果是未知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地激发了起来,学生纷纷带着好奇心认真地进行实验的操作和思考,从而令本节实验课在学生的探究和思考中获得了完美的效果。

三、重视实验结束后的收尾工作

在实验教学中,当想要的实验结果出现以后,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实验结束了,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实验结束后的收尾工作往往也至关重要。例如,处置实验废弃物,整理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情往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品质。因此,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的收尾工作,让学生养成做事情有始有终的优秀的品质,这对于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实验活动中也会大有帮助。

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把实验课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努力优化实验课的质量,用高效的实验课来提升整个生物教学的质量,用实验手段来向学生展示实验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芝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葛学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4期.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2

一、一枝红杏出墙来――用古诗名句导入课

清朝人李渔曾经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新课用古诗名句导入,“诗化哲理”,必然先声夺人,设计出愉悦的教学情境,用“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获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愉悦感受。从而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的传统教学顺序是先讲“矛盾特殊性”的概念,再阐述“矛盾特殊性”原理,死板呆滞,空洞枯燥,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就在情理之中。如果打破常规,采用古诗情境导入,效果则大不一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背景下朗读“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然后体验、感受这古诗所表达的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意境。接着,笔者又补充朗诵了描绘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同景色的诗句,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让学生在诗句的聆听、欣赏中体验不同季节的景色美,激发起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此时,教者顺势启发:“从哲学上看,诗人对北国风光、江南春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的描绘如此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富有个性,让人印象深刻、不能忘怀。这些诗句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功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可见,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不仅能借助诗句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利用其蕴含的哲学思维魅力更好地解析所学哲理,为新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动人春色不须多――古诗名句说哲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力,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把政治课上得绘声绘色,让学生入耳入脑?笔者认为,动人春色不须多,运用古诗名句说哲理,效果就很好。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具有丰富的语言美感和艺术魅力,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哲学深刻的内涵,丰富人文素养和知识底蕴。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之一,为了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它的哲学意蕴,讲授时笔者选用了苏轼的有名哲理诗《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制作成多媒体放映,组织学生集体朗诵。然后问:“悦耳的琴声从何而来?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在学生分析、归纳、感悟的基础上,笔者点拨:苏诗所言琴声既不存在于“琴”上,也不存在于“指头”上。琴声是“琴”与“指”两个事物“合”的结果,若“分”开,“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没有任何效果。诗句充满了辩证法的道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无法理解。通过引入古诗名句,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深刻地呈现了出来,使学生对“普遍联系”这一哲学原理的理解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具体、生动、形象。有人说,哲学和诗,在灵魂深处相通。的确,短短一首《琴诗》,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哲理的启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不同的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却是不同的,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除了立场、观点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人的情绪、修养和志向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为了说明这一点,笔者引诗析理:借酒能否消愁?曹操认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却认为:“借酒消愁愁更愁。”生死离别是难还是易?南唐李煜悲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却感慨:“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样,通过不同古诗词的寓意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形成不同意识原因的多角度理解。

三、古诗名句结豹尾 ―― 回眸一笑百媚生

俗话说:“编筐织箩,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既要有“凤头”,又要有“豹尾”,耐人寻味的结尾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笔者认为,在结尾处引用富有哲理的古诗名句,能再次留住学生的目光和思维;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反之,虎头蛇尾的教学结尾,很难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成的教学效果付诸东流。在哲学教学中,选取一些古诗名句作为课堂结尾,恰似“回眸一笑百媚生”,令人萦怀难忘、回味无穷。

例如,讲授“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当整节课的内容进入最后的环节――结尾时,除了对这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笔者引用了北宋刘的既写静又写动、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一体的诗《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好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用来概括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那样的贴切:一切事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正如王夫之所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用这首诗结尾,既突出重点、升华主题,更因“诗情点睛”,产生了“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断意不停的教学效果。

再如,“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是学生感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哲学原理之一。为了化解难度,在教学结尾处,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晚唐诗人杜荀鹤写的一首哲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味其中蕴含的哲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对立统一,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就与教材在本课开头安插的漫画《你敢吗?》遥相呼应,有诗有画,诗画相伴,既夯实了基础,又突破了难点。

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引用古诗名句结课,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业已形成的兴趣、记忆、技能和思想感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和提升能力。

四、古诗名句入练习 ―― “鱼”与“熊掌”皆可得

多年来,无论是全国统考卷,还是各省份卷,政治高考试题中常有以古诗名句入题的。以古诗名句入题,不仅使高考题增加了意境美,也向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改进教法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如能充分地挖掘“古诗名句”的有效“元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串联、整合相关知识,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对古诗名句美的欣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鱼”与“熊掌”兼得。

用诗训练,夯实基础。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能力提高成为可能。古诗入题,强化训练,是夯实基础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量变质变”原理之后,笔者编制了如下一道题供学生练习。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着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 )

A.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此题引用了八组古诗名句,涉及原理(或方法论)有5个之多: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抓住时机促成飞跃、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等,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继而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以诗探究,升华情感。新课程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它们既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以诗探究,是“探究活动”综合知识、强化观点、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如下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课后查找并对比着赏析李煜的《虞美人》和夏完淳的《别云间》,然后探究思考:同样是身陷囹圄,李煜和夏完淳在诗词中表现出怎样不同的理想和人生态度?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3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使

课堂充满活力

要使课堂充满活力,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能有学习的热情,才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新课的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刺激他们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讲“燃烧与灭火”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火灾场景,提出导致燃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灭火等问题,让学生讨论猜想,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和探究的积极性.

二、把化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氛围,即是营造轻松愉快、健康积极的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从平凡但广泛的生活之中挖掘出具有化学教育价值的素材,把那些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事物、现象引入课堂,让他们去想象,去感悟,去理解,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三、组织设计比赛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的设计时,给学生提供相关仪器让他们自己设计制取装置,并展示自己的设计,然后设计创新奖、环保奖等多种奖项,让学生自己评比,及时公布并表扬获奖同学,整个过程同学们反应强烈,并进行讨论,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使学生学得更开心,更主动.

四、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改变课堂中学生座位的排列形式,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沟通提供多种空间形态,如前后座位组成“蜂窝组”、全班围圈坐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一种必不可少的形式.讨论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组织学生讨论时,教师应指定学生担任组长负责记录,归纳本组学生的意见.分组讨论后,还应该让各组进行交流,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加以评价.

五、用学生的成就激励学生

例如,在讲“溶液的稀释计算”时,布置一道计算题,让学生思考,并提出如果谁会算就让他上讲台教授给其他同学听,听课的同学可以向授课的“老师”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学生积极地投入,都想一试身手,当一回小老师,我则适时进行点拨、指导.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效率.

六、利用探究实验,打造魅力课堂

通过有趣生动的实验,可以诱发学生的灵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安排一些有趣生动的实验.如“空中生烟”,用两根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互相靠近,出现“空中生烟”的奇景.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惊叹这一实验现象的同时,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景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七、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经典实验,都可以通过电脑模拟来实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分子的扩散作用、电子的得失过程、一氧化碳的毒性、氢气的爆炸实验等,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八、充分利用探究教学策略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施探究性教学策略要注意以下几点:树立新的课堂观和学生观,探究性教学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4

因美而雕琢出的不凡一生

1872年,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喜添一女,20年后,长大成人的女孩儿离开祖国独闯澳大利亚从事药物配方工作,她在工作过程中因一种肾病内服药以外敷达到神奇护肤效果而获灵感,并调配出独家面霜――Valaze乳霜。之后她周游世界,拜访最著名的皮肤学家、生物学家和营养学家,以获取有关皮肤及其老化过程的完美知识。1902年,她在墨尔本创立了全世界第一家美容院――Valaze,并率先在柜台主动为顾客提供美容咨询、针对不同肌肤性质提供护肤产品。与此同时,她开创了自己的护肤品牌――HR赫莲娜,产品则由她弟弟在波兰制造并运到澳洲销售。她这种创新式经营模式一手开启了“美容”这个行业,并且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职业――美容师。

在那个趋于保守的年代,赫莲娜女士用独树一帜的“美”教导着女性张扬个性,不断追求完美,发掘自身的艺术感觉。她时而穿上白色大褂潜心于实验室研究;从实验室走出来她时而又戴上奢华的珠宝首饰,出入社交场合,她与毕加索、达利等当时知名艺术家的深厚友谊也让她从艺术中汲取了众多美的灵感。

1938年66岁的赫莲娜嫁给俄罗斯王子,并推出了男士护肤系列产品,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盛事。1939年纽约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她推出创新的第一支防水睫毛液,并正式踏入彩妆产业领域。

不久,二战的战火摧毁了赫莲娜在巴黎的家产。于是,二战后她定居美国并因此遇见了自己事业的“死对头”――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 Arden)。虽然两人平生素未谋面,但两人间的明争暗斗却持续一生,并成为当时纽约社交圈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不得不说,两个女人因为美丽的竞争,却促进了美容业快速成长并成为现代美容产业最好的发展榜样。

当73岁高龄时,赫莲娜决定回到欧洲战场亲自主导业务,并一手重新将HR赫莲娜品牌壮大,建立起全球的美容王国。在赫莲娜女士去世23年后,HR赫莲娜正式成为欧莱雅集团高端护肤品线一员。为此,欧莱雅集团将HR赫莲娜重新整合包装上市并于2000正式进军中国。面对各方面的竞争,欧莱雅集团仍然遵守赫莲娜定下的“科学”与“艺术”两大特色。

科技与艺术齐驱,创领未来潮流

赫莲娜女士一生坚信“创意必须大胆前卫,不为约定俗成束缚,否则就无法带动潮流”。于是HR赫莲娜品牌发展史中也因此创出美容界许多“第一”:第一款去角质产品、第一款荷尔蒙乳霜、第一支保湿乳液、第一个男性护肤系列等等。无数次的“首创”技术与专利科技,令HR赫莲娜在业界被誉为“未来美容潮流的创领者”,而创新科技一直居于HR赫莲娜品牌的核心地位。

百年以前,赫莲娜女士第一个提出了针对不同肌肤类型来选择护肤产品和程序的概念,如今,HR赫莲娜在抗御肌肤老化的研究领域已奠定了超前时代的预见与实力。每一天,HR赫莲娜奢华实验室的研发人员都在不遗余力地挑战极限,源源不断开发稀有活性成分、科技转换和技术创新。不断汲取来自生物学、医药学、化学和皮肤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科技,奉献可与美容手术效果相媲美的卓越产品。每一款产品的效果都由富于经验的专家,医学临床测试以及消费者测试等多方确认。

HR赫莲娜品牌支柱PRODIGY极致之美菁华系列的配方经过了长达七年的研发过程,终于成功开发出具有无可比拟全效抗老化功效的天然活性成分;美容领域胶原蛋白应用的先驱COLLAGENIST胶原蛋白系列更将HR赫莲娜产品堪与美容手术效果相抗衡的美誉,深深植入世人的心中;而源自皇家黑珍珠精华的顶级面霜-LIFE PEARL CELLULAR尊容臻养恒颜霜则从问世之际就已成为业界抗老化护肤领域不可逾越的奇迹。

除此之外,HR赫莲娜还将广受赞誉的全新美丽课堂和由赫莲娜奢华实验室按摩理疗权威专家倾心打造的专业面部护理疗程分别引入中国。享誉百年的极致尊宠,HR赫莲娜的VIP会员可畅享奢华之美与身心舒展的双重愉悦。

好莱坞巨星,全新演绎HR赫莲娜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5

一、引人入胜的导入美

化学教师要尽量创设情境、运用丰富多彩的导入语,在新课伊始就一下子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强烈的审美期待,促使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其作用不言自明。但是“新课导入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课应有不同的导入方法。譬如:

1、故事导入法:故事和传说都是学生所喜闻乐道的,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会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如在《炼钢》一节课开始,给学生讲一个“沉船之谜”的小故事:1954年寒冬的一天,一艘万吨级的英国油轮“世界协和号”在海面上航行,突然,油轮中部出现了裂缝,紧接着发出一声巨响,油轮顿时一分为二,船和人一起葬身于大海之中。科学家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方揭开沉船之谜。原来是造船用的钢铁含磷量过大,而含磷量过大的钢铁在低温下容易变脆而断裂。学生们听完,“将钢铁中含有的磷除去”便已成为他们的共识。于是告诉学生这正是该节课所要讲的主要内容之一。

2、魔术导入法:一言未发,魔术先行,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法最具魅力,易将学生带入“新奇境地”。例如,通过魔术“空杯生烟”引入新课“铵盐的制法”;通过“能生火的纸”导入“自燃和缓慢氧化”;通过“会变色的水”引入酸碱指示剂等。魔术引入新课,应保证现象明显的情况下,药品的用量尽可能少,学生不易觉察,“神秘色彩”更浓。

二、跌宕起伏的行程美

教学过程不能一平如镜,水波不兴,而应迭起、错落有致,富有节奏美、韵律美。使学生不断地在一个又一个新的刺激兴奋中,激发智力。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大脑优势兴奋中心是随时间一维演进呈曲线变化的,而且这种兴奋中心不是长期固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的。正因为如此,许多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都非常强调利用这种兴奋中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便获得最佳效果。教学行程中跌宕起伏的节奏,有利于形成或抓住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尤其在学生学习进程中的疲劳波谷区,相机创设教学小,让学生或是惊奇、惊喜;或是产生疑问,急于想得知结果;或是因一些有趣的内容而兴奋;或是为领悟到获取新知的蹊径而激动;或是为解决了某一难题而释然……使学生在兴奋与愉悦中顺利度过疲劳波谷区,对提高学习效果十分有利。如,这种课堂宏观的节奏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运动曲线和谐共振或互补,恰如各种旋律给人以愉悦的审美体验。

怎样才能形成课堂审美所需求的“小”呢?最常见的烘托的方法就是“启发式”。思维心理学认为,启发是一种联想活动。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贴切恰当的比喻,都是很好的启发手段。另外,各种教学活动,如演示、实验、参观等只要安排得当,也都会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启发,可以说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存。它包括目的启发、悬念启发、悖常启发、点化启发、趣例启发、形声启发、原形启发、情感启发、想象启发、对比启发、线索启发、情景启发等等。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6

关于美术教学的高效课堂研究,就是围绕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与以往重视技能不同,当代美术教育对于“美”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形、色这些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有新的认识。至于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进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则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低年段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还没有多少积累,思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弱,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较短,在美术课堂上难以自始至终集中精力完整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鉴于低年段学生美术学习的这种特征,笔者近几年开展了分段式教学法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所谓分段式教学法,从教学的呈现上来看,它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教学导入与讲述—学生练习—课堂评价”),而是根据主题内容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将教学流程设计成更多的板块,并针对每一板块设立分目标,在教学中逐个击破,逐层深入,直至完成作品。为便于读者对其操作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现以《谁画的鱼最大》一课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分段教学的段落呈现

《谁画的鱼最大》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17课,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感受鱼文化、鱼的变化美的同时,建立大小对比的概念。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设置了以下几个段落:

第一段有趣的新画法

1.教师设问:你们平时是怎么使用油画棒的呢?怎么拿?怎么画?

2.引导并示范

教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使用油画棒的方法,想不想学?

①教师示范,将油画棒截断,在纸上作画,并提示要注意选择比较明显的颜色。(图1至图2)

②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油画棒的侧面在纸上轻轻地擦,可以横着,可以竖着,也可以圈。我们要用很自由、很放松的方式来画画。这种方式是不是很有趣?请你们也来擦擦看吧。

3.学生练习。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造型方式都是以线为主的,甚至还有的在已知形象或有明确意图的前提下,先用铅笔造型,再用勾线笔勾画一遍。这样的造型在常人看来会是严谨工整的,但对于美术表现来说则少了太多的稚趣和生动。擦画的表现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特别是在老师强调了擦画时,方向既可以上下、左右,还可以圈着画以后,这样的表现是在无意识、无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似乎找到了随意涂鸦的感觉,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这样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着色方法,激励他们大胆表现,丰富他们对美术创作的认识,也容易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来。

第二段 把它变成鱼

1.教师将擦出的形状变成鱼。(图3、图4)

问: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

2.提问交流:老师添画了什么,才把它变成一条鱼的呢?

小结:把握住鱼的基本特征,就能把任何形状变成鱼了。

3.欣赏学生作业,分析怎样添画。

①看看这几位同学擦出的形状,如果想要把它们变成鱼,鱼的嘴巴可以画在哪里,把尾巴画在哪里呢?

②请用擦画的方法将自己刚才画的变成一条鱼。

4.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将自己擦出的形状变成一条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发现,只要抓住鱼的基本特征去添画,即使原本的形状不像鱼,也可以将它变成一条鱼。通过这种“无意变有意”的添画表现,增加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和学生的成就感,在许多低年段课程中都可以运用,如《漂亮的房子》《圆的世界》等。这种方式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并运用基本原理创作新的形象。

第三段谁画的鱼最大

1.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请学生讨论: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板书课题)

2.师生共同探讨:怎样画一条大鱼?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的鱼画大?

①用擦画的方法将鱼的身体画大。

②添加其他比较大的事物,如潜水艇、潜水员、鲨鱼等,通过大小的对比,使鱼看上去似乎很大。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情况进行添画,使自己画的鱼显得很大。

【设计意图】比较和讲解大与小的相对对比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把鱼画大的基本方法。

第四段 谁画的鱼最美

1.欣赏自然界中的鱼

PPT展示自然界中各种鱼的图片,重点感受鱼的颜色和花纹。

2.教师示范运用色彩叠加的方法添画鱼身上的花纹(图5、图6),边示范边提醒学生:在添画时应当注意色彩的对比,适当地加大上色的力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感受自然界中鱼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找出看到的花纹和色彩,设想要画的鱼的纹饰。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将鱼形、大小和纹饰一并讲完后再开始画,这样学生关注的东西多了,思考的效能反而会降低;其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只关注纹饰就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成果。

第五段 说说我们的鱼

1.教师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互相赏析和评价:

①哪条鱼最大?

②哪条鱼的颜色最漂亮?

③哪条鱼的姿态最美?

2.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农民画《戏鱼》,分析大小的对比、色彩与花纹的表现方式,思考并讨论以下2个问题:

①画家是如何让鱼看上去显得很大的?

②鱼身上的花纹除了用点、线、面来装饰,还可以添画什么?

3.教师总结、拓展本课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擦画的方法来画画,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画更多形态各异的鱼或其他的物品,看看效果和以前画的画是不是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总结与拓展,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审美状态,激发个性思维以及课程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作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无意中的表现能赋予形象新的特征,如最大的鱼、最可爱的鱼、最凶猛的鱼、花纹最漂亮的鱼、形状最奇特的鱼等,以此来强调学生在创作中应关注内涵意义的主观表达。

二、分段教学法在第一学段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细化段落让美术活动更丰富

当图画课变成美术课时,我们就知道了,美术这门学科,绝不是教学生画一幅画、创作—件作品那么简单;这个学科承载着更多的成人教育的因素,诸如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有意识地把美术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细化,让观察和思考、体验和感受、想象和表达、表现和创新成为作业或创作的一个部分,在边体验、边思考、边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一件有想法的美术作品,这样就能让每个活动段落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活动的实施。

2.多一些“从无意到有意”,让表达轻松起来

第一学段的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中,特别强调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等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运用各种表现媒材,不断地变换表现方式,通过媒材和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美术活动。通过看似简单的涂抹、撕裁,在丰富多样的造型表现活动中随意创造形象,并借助观察和归纳找到事物的基本元素;通过添加来创造出新形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放松的表达过程和美术学习的成就感,也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表现活动在常规的“三段式”教学中是较难实现的。

3.让观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

但丁说过:“一个人常常由这个思想引出那个思想,而远离了他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第二个思想往往会削弱第—个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这样的做法固然是好的,但在这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恐怕大多数都是做不到的,而且有些会偏离我们想要的答案。再加上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想象的空间也还是有限的。所以针对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观察了大自然中的鱼,归纳总结鱼身上的图案以后,再来想象各种点线的组合,这样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也让思考过程本身变得真实可见。

4.凸显学生作品的个性化表现

个性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没有唯一.“答案”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作品呈现差异性、凸显个性是教师们一直以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分段教学的每一个段落中,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并给予多元的选择与变化。起点不一样,路线不一样,运用的元素也有可能不同,到最后一定会呈现多种多样的结果。就像英文单词一样,基础的字母就只有26个,可组合出来的单词却不计其数。

小学低年段分段教学法的研究,是以美术创作为主线展开的包括无意表现、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分析归纳、赋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玩乐、交流、表达、思考的过程中边做边思考、边做边调整,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作品的过程。对于认知能力较低、造型能力不够好、思维品质和观察习惯还未形成的低年段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