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学科的魅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学科的魅力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1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实验技能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的科学,很多生物概念、原理的建立都来源于科学的实验。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与理论教学相比,以实验为内容的教学活动无论是直观性、生动性都要远胜于理论教学。在生物实验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活动获得感性的现象,通过操作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生物学科的规律原理。因此,生物实验可以更加有效的展示生物学科千变万化的魅力。然而,在如今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呆板、教学方法落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在实验教学中,讲实验、背实验、模仿性实验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不仅使得实验教学的魅力丧失殆尽,也使得实验活动没有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那么,面对如今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来优化生物实验教学呢?

一、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

实验活动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活动,要想顺利地实现实验目标,实验操作者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由于在初中阶段学生就接触过生物学科和生物实验,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一些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的一些实验基本技能已经够扎实了。然而事实情况却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因此,即使进入高中以后,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进行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第一,重视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最初的实验课上,教师给学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观察,然而观察活动质量如何却很难保证。并不是认真仔细的看就能够观察到需要观察的现象,很多时候,学生还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巧才能获得好的观察效果。作为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传授一些观察的技巧和方法,例如,教给学生采用直接观察、对比观察等不同的方法来观察不同的实验对象,在观察过程中,按照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顺序进行观察等等,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技巧、观察技能才能够不断提升;第二,重视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实验操作是整个实验活动的核心部分。生物实验本身就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更是讲求每一个操作步骤的严谨性,一个不小心,都可能造成整个实验的失败。因此,从学生进行第一次实验操作开始,教师就要对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严格的要求,力图让学生的每一个操作都科学、标准,以保证实验的效果;第三,重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进入高中阶段以后,我们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操作方面了,教师还要给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实验设计能力。在实验课上,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充分研究实验原理、实验目标以后,尝试着自己设计实验,即使实验方案存在各种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次很好地自我锻炼和创新的机会。

二、重视实验的探究性

在现行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探究性的实验往往十分有限。验证性的实验由于事先就知道实验结果,并且很多的实验步骤都是既定的,这样就给学生的实验活动事先设置了很多的条条框框,影响了学生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要努力改变目前这种以验证为主的实验模式,多开展一些具有探究性的实验。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实验时,为了避免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统一化的实验,笔者就在实验开始之前在桌上摆出了白色洋葱、紫色洋葱、鸭趾草、5%蔗糖溶液、30%蔗糖溶液、60%蔗糖溶液等实验材料,在完成既定的实验目标以后,笔者就给学生提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所开展的这个实验为什么选择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能不能选择白色洋葱的表皮细胞来进行实验?如果我们把刚才做的实验,由浓度为30%的蔗糖溶液改为浓度为5%或者60%蔗糖溶液会产生怎样的实验结果?问题提出以后,笔者就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然后各选一套实验方案,来探究一下以上所提出的几种实验设想,然后根据实验结果来探讨一下实验结果的原因所在。就这样,原本模式化的实验在教师的稍加改变下变得探究味道十足,在整个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由于实验结果是未知的,学生的好奇心被有效地激发了起来,学生纷纷带着好奇心认真地进行实验的操作和思考,从而令本节实验课在学生的探究和思考中获得了完美的效果。

三、重视实验结束后的收尾工作

在实验教学中,当想要的实验结果出现以后,很多学生甚至是教师都认为实验结束了,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实验结束后的收尾工作往往也至关重要。例如,处置实验废弃物,整理实验药品和实验器材等,这些看似不重要的小事情往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验品质。因此,在实验结束以后,教师一定要重视实验的收尾工作,让学生养成做事情有始有终的优秀的品质,这对于学生在将来所从事的实验活动中也会大有帮助。

实验教学作为生物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把实验课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努力优化实验课的质量,用高效的实验课来提升整个生物教学的质量,用实验手段来向学生展示实验学科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赵芝芝.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建设[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2]葛学文.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4期.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2

一、一枝红杏出墙来――用古诗名句导入课

清朝人李渔曾经说过:“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新课用古诗名句导入,“诗化哲理”,必然先声夺人,设计出愉悦的教学情境,用“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效果,让学生获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愉悦感受。从而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新课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的传统教学顺序是先讲“矛盾特殊性”的概念,再阐述“矛盾特殊性”原理,死板呆滞,空洞枯燥,很难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深刻内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就在情理之中。如果打破常规,采用古诗情境导入,效果则大不一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在优美的轻音乐背景下朗读“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诗句,然后体验、感受这古诗所表达的风景绮丽的江南春色意境。接着,笔者又补充朗诵了描绘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不同景色的诗句,如“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等,让学生在诗句的聆听、欣赏中体验不同季节的景色美,激发起积极、愉快的学习情绪。此时,教者顺势启发:“从哲学上看,诗人对北国风光、江南春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景色的描绘如此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富有个性,让人印象深刻、不能忘怀。这些诗句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功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具有特殊性。”

可见,教师恰当地运用一些脍炙人口、内涵深刻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不仅能借助诗句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利用其蕴含的哲学思维魅力更好地解析所学哲理,为新课教学开了一个好头。

二、动人春色不须多――古诗名句说哲理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如果只是抽象地讲解教材中的基本观点,容易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力,致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如何才能把政治课上得绘声绘色,让学生入耳入脑?笔者认为,动人春色不须多,运用古诗名句说哲理,效果就很好。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具有丰富的语言美感和艺术魅力,能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抽象的理论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轻松地理解和接受哲学深刻的内涵,丰富人文素养和知识底蕴。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两个总特征之一,为了使学生准确、深刻地理解它的哲学意蕴,讲授时笔者选用了苏轼的有名哲理诗《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制作成多媒体放映,组织学生集体朗诵。然后问:“悦耳的琴声从何而来?这首诗蕴含了什么哲学道理?”激发起学生高涨的情绪和活跃的思维。在学生分析、归纳、感悟的基础上,笔者点拨:苏诗所言琴声既不存在于“琴”上,也不存在于“指头”上。琴声是“琴”与“指”两个事物“合”的结果,若“分”开,“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没有任何效果。诗句充满了辩证法的道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无法理解。通过引入古诗名句,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深刻地呈现了出来,使学生对“普遍联系”这一哲学原理的理解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具体、生动、形象。有人说,哲学和诗,在灵魂深处相通。的确,短短一首《琴诗》,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哲理的启迪,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不同的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却是不同的,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来讲,除了立场、观点和知识结构的不同,人的情绪、修养和志向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为了说明这一点,笔者引诗析理:借酒能否消愁?曹操认为:“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李白却认为:“借酒消愁愁更愁。”生死离别是难还是易?南唐李煜悲叹:“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商隐却感慨:“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样,通过不同古诗词的寓意对比,加深了学生对形成不同意识原因的多角度理解。

三、古诗名句结豹尾 ―― 回眸一笑百媚生

俗话说:“编筐织箩,重在收口;描龙画凤,贵在点睛。”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有序的过程,既要有“凤头”,又要有“豹尾”,耐人寻味的结尾给学生以无穷的美感和艺术的享受。笔者认为,在结尾处引用富有哲理的古诗名句,能再次留住学生的目光和思维;一个绝妙精彩的结尾与令人钟情的开头有机结合,似锦上添花,使课堂教学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反之,虎头蛇尾的教学结尾,很难激发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甚至会使已达成的教学效果付诸东流。在哲学教学中,选取一些古诗名句作为课堂结尾,恰似“回眸一笑百媚生”,令人萦怀难忘、回味无穷。

例如,讲授“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当整节课的内容进入最后的环节――结尾时,除了对这堂课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笔者引用了北宋刘的既写静又写动、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一体的诗《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好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用来概括总结“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是那样的贴切:一切事物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正如王夫之所言:“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用这首诗结尾,既突出重点、升华主题,更因“诗情点睛”,产生了“余音绕梁”、课断思不断、语断意不停的教学效果。

再如,“矛盾的对立和统一关系”是学生感觉较为抽象、难以理解的哲学原理之一。为了化解难度,在教学结尾处,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了晚唐诗人杜荀鹤写的一首哲理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让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味其中蕴含的哲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对立统一,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就与教材在本课开头安插的漫画《你敢吗?》遥相呼应,有诗有画,诗画相伴,既夯实了基础,又突破了难点。

实践证明,有针对性的引用古诗名句结课,不仅能使学生保持并发展对所学内容业已形成的兴趣、记忆、技能和思想感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理解,还能使学生进一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和提升能力。

四、古诗名句入练习 ―― “鱼”与“熊掌”皆可得

多年来,无论是全国统考卷,还是各省份卷,政治高考试题中常有以古诗名句入题的。以古诗名句入题,不仅使高考题增加了意境美,也向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改进教法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如能充分地挖掘“古诗名句”的有效“元素”,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串联、整合相关知识,既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掌握知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对古诗名句美的欣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在不知不觉中有效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鱼”与“熊掌”兼得。

用诗训练,夯实基础。抓好基础,既能保证高考中占80%的基础题、中档题的得分率,又使能力提高成为可能。古诗入题,强化训练,是夯实基础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量变质变”原理之后,笔者编制了如下一道题供学生练习。

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着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 )

A.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此题引用了八组古诗名句,涉及原理(或方法论)有5个之多: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抓住时机促成飞跃、普遍联系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等,于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继而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有帮助。

以诗探究,升华情感。新课程教材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它们既是教学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以诗探究,是“探究活动”综合知识、强化观点、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在《哲学与生活》第四单元的综合探究――“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的教学中,笔者布置了如下一个探究活动:要求学生课后查找并对比着赏析李煜的《虞美人》和夏完淳的《别云间》,然后探究思考:同样是身陷囹圄,李煜和夏完淳在诗词中表现出怎样不同的理想和人生态度?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人生?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3

关键词: 疑问 追问 深问 逻辑美 语言美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美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直是高中物理组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省级课题。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及教学中的投入与收效严重失衡,我校提出了问、讲、练的教学模式,并组织各组老师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索。我在此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谈谈想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往往担心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力求面面俱到,并且不停地拓展延伸。这样的讲解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讲也会讲了,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讲了,学生讲也不会的也讲了。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占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成为了无效教学。要改变这种困境,就要适当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而引导之法重在善“问”。“设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巧妙的设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从而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问”不仅仅是教师的问,还应是双向的、多方位的。

一、学生的“问”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充分预习,充分了解自己的疑点、难点。学会对疑点“设问”,对重点知识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前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小组讨论,把学生心中的存疑提炼出来。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避免了无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的“设疑”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于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及学生提出的针对性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问”,将问题分解或分散,分别解决,引导学生讨论或参与活动。当然,教师设问要有技巧性,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

(一)巧选角度,找准着力点,体现设问的“逻辑美”。如何设问,将教学的焦点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动起来?这就要求设问不能抽象、空洞。问题设计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物理教学的逻辑性,有梯度,有层次美。比如在高中物理3-2涡流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我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了一电磁炉,让学生认识电磁炉的内部构造,进而设问:(1)电磁炉上用的什么锅?(2)如果换用陶瓷的炖锅,能否煮熟食物?(3)我们并不感觉到电磁炉上表面有热气,它是如何把食物煮熟的呢?这样设问,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三个问题,有层次感。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可引发学生低层次的讨论并能获得解决,很自然地就能把学生引到第三个问题上,原来电磁炉之所以能煮熟食物,还与选用的锅有关,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讨论。

(二)把握难易度,找准思维点,体现设问的“语言美”。如何设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设问时在语言表述上有一定的艺术。(1)所问问题不易过大,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比如在研究电场与磁场间的关系时,有的教师这样设问:如何通过实验研究电场与磁场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找不到思维点,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换个问法: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变化的磁场周围能产生电场?这个问题就比刚才容易多了,更贴近学生所能够找到的思维点,而且使得问题的提出具有“对称美”,使学生易于对知识进行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所问问题不宜过易或过难。这就要求设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学生“已知区”和“未知区”。如果问题太易,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学生没兴趣;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已有水平,学生思考了也不会,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更没兴趣学。(3)所问问题表述要清楚明白,即语言表述要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连听课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又从何答起?比如曾有老师在课堂上这样提问:电磁感应定律有哪些应用?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无从回答。老师原来是想问: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有哪些?这些公式适用于哪些电磁感应的情况?所以问题的提出,语言表述很重要。精准的“设问语言”,让人有“美”的享受。不当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毫无头绪,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追问、深问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回答,还能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激活起来,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比如在高中物理3-2互感与自感一节的教学中,在探讨断电自感的时候,电路如图,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灯正常发光。问:

(1)断开S,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过一会才熄灭。追问:为什么?

(2)若L的自感系数很大而直流电阻很小,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不亮。追问:为什么?

(3)若此时断开S,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闪亮一下再熄灭。追问:为什么?

到此,目标已经实现。可是,学生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进一步“深问”:接第三问,那么断电瞬间,线圈中的电流多大?是否等于原电流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个问题学生问得非常好。不是说他们一定要掌握这个问题,而是说明同学们真正投入到问题中了,思维真正动起来了。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四、我不奢望把你讲懂,我要努力把你问会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较难的问题,认真地教,教不会,学生会越听越糊涂;讲得越多,学生思路越乱。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模式:我学,我学给你看,你看着我学,我边问边学,问着问着,把你问明白,问得跳起来。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一薄木板斜搁在高度一定的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其顶端与平台相平,末端位于地板的P处,并与地板平滑连接,将一可看成质点的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滑块沿木板下滑,接着在地板上滑动,最终停在Q处。滑块和木板及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现将木板截短一半,仍按上述方式搁在该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再次将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则滑块最终将停在( )

A.P处

B.P、Q之间

C.Q处

D.Q的右侧

问题设计1:物体在斜面上摩擦力做功有什么特点?(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问题设计2:题干中在改变木板的长度时,有哪些量在变,哪些量没有变?(思维方向)

问题设计3:若将木板的长度变长,其结果会怎么样?

问题设计4:若将OQ用木板联起来,物体还能运动吗?

问题设计5:若木板长度继续伸长,使其超出PQ之外,会怎么样?

这样设问,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和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会学生找准解题的着力点和思维方向。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4

因美而雕琢出的不凡一生

1872年,波兰的一个犹太家庭喜添一女,20年后,长大成人的女孩儿离开祖国独闯澳大利亚从事药物配方工作,她在工作过程中因一种肾病内服药以外敷达到神奇护肤效果而获灵感,并调配出独家面霜――Valaze乳霜。之后她周游世界,拜访最著名的皮肤学家、生物学家和营养学家,以获取有关皮肤及其老化过程的完美知识。1902年,她在墨尔本创立了全世界第一家美容院――Valaze,并率先在柜台主动为顾客提供美容咨询、针对不同肌肤性质提供护肤产品。与此同时,她开创了自己的护肤品牌――HR赫莲娜,产品则由她弟弟在波兰制造并运到澳洲销售。她这种创新式经营模式一手开启了“美容”这个行业,并且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职业――美容师。

在那个趋于保守的年代,赫莲娜女士用独树一帜的“美”教导着女性张扬个性,不断追求完美,发掘自身的艺术感觉。她时而穿上白色大褂潜心于实验室研究;从实验室走出来她时而又戴上奢华的珠宝首饰,出入社交场合,她与毕加索、达利等当时知名艺术家的深厚友谊也让她从艺术中汲取了众多美的灵感。

1938年66岁的赫莲娜嫁给俄罗斯王子,并推出了男士护肤系列产品,这在当时可是一大盛事。1939年纽约举办世界博览会期间,她推出创新的第一支防水睫毛液,并正式踏入彩妆产业领域。

不久,二战的战火摧毁了赫莲娜在巴黎的家产。于是,二战后她定居美国并因此遇见了自己事业的“死对头”――伊丽莎白・雅顿(Elizabeth Arden)。虽然两人平生素未谋面,但两人间的明争暗斗却持续一生,并成为当时纽约社交圈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不得不说,两个女人因为美丽的竞争,却促进了美容业快速成长并成为现代美容产业最好的发展榜样。

当73岁高龄时,赫莲娜决定回到欧洲战场亲自主导业务,并一手重新将HR赫莲娜品牌壮大,建立起全球的美容王国。在赫莲娜女士去世23年后,HR赫莲娜正式成为欧莱雅集团高端护肤品线一员。为此,欧莱雅集团将HR赫莲娜重新整合包装上市并于2000正式进军中国。面对各方面的竞争,欧莱雅集团仍然遵守赫莲娜定下的“科学”与“艺术”两大特色。

科技与艺术齐驱,创领未来潮流

赫莲娜女士一生坚信“创意必须大胆前卫,不为约定俗成束缚,否则就无法带动潮流”。于是HR赫莲娜品牌发展史中也因此创出美容界许多“第一”:第一款去角质产品、第一款荷尔蒙乳霜、第一支保湿乳液、第一个男性护肤系列等等。无数次的“首创”技术与专利科技,令HR赫莲娜在业界被誉为“未来美容潮流的创领者”,而创新科技一直居于HR赫莲娜品牌的核心地位。

百年以前,赫莲娜女士第一个提出了针对不同肌肤类型来选择护肤产品和程序的概念,如今,HR赫莲娜在抗御肌肤老化的研究领域已奠定了超前时代的预见与实力。每一天,HR赫莲娜奢华实验室的研发人员都在不遗余力地挑战极限,源源不断开发稀有活性成分、科技转换和技术创新。不断汲取来自生物学、医药学、化学和皮肤学等多个领域的前沿科技,奉献可与美容手术效果相媲美的卓越产品。每一款产品的效果都由富于经验的专家,医学临床测试以及消费者测试等多方确认。

HR赫莲娜品牌支柱PRODIGY极致之美菁华系列的配方经过了长达七年的研发过程,终于成功开发出具有无可比拟全效抗老化功效的天然活性成分;美容领域胶原蛋白应用的先驱COLLAGENIST胶原蛋白系列更将HR赫莲娜产品堪与美容手术效果相抗衡的美誉,深深植入世人的心中;而源自皇家黑珍珠精华的顶级面霜-LIFE PEARL CELLULAR尊容臻养恒颜霜则从问世之际就已成为业界抗老化护肤领域不可逾越的奇迹。

除此之外,HR赫莲娜还将广受赞誉的全新美丽课堂和由赫莲娜奢华实验室按摩理疗权威专家倾心打造的专业面部护理疗程分别引入中国。享誉百年的极致尊宠,HR赫莲娜的VIP会员可畅享奢华之美与身心舒展的双重愉悦。

好莱坞巨星,全新演绎HR赫莲娜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理念:电子课件;教学平台

近十年来,我们在推进大学物理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始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教学内容是根本,教学形式是手段,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结合国家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对大学物理课程多媒体教学规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质量高、成效好的大面积实施基础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新模式和新方法,研制开发了立体化的大学物理课程电子课件及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和教学网站,在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索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法和规律

我们从1998年初开始实施大学物理课程的多媒体教学改革实践,开始时就面临着一些问题,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简单取代传统教学模式,将书本或黑板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教师按照电子屏幕画面讲解内容,充当“解说员”;教师被机器设备环境束缚在某一角落,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明显减弱;屏幕内容滞留时间短,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学习效果下降;教师和学生对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认识问题,等等。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积极组织全体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和国内外多媒体教学经验,定期举办多媒体教学研讨会和观摩课,逐项讨论多媒体教学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困难。经过积极的研讨与实践,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在多媒体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源是对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规律认识不准确、方法不到位所致。

经过近十年的多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我们逐步体会到,多媒体技术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运用得当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

1.教师的主导性与多媒体技术辅之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的主角是教师,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师的语言与表情、形体与手势、板书与文字,以及教师的诙谐调控等,都构成了课堂上丰富的教学信息,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势。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中,教师表现、教学方法、教学板书和教学环境等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实施多媒体教学初期,由于教室多媒体硬件条件的限制,往往将教师限制到了教室讲台的一角,教师面对的是计算机屏幕,变成了计算机的用户,成了讲解员和操作员。而学生面对的不是教师,而是简单的投影屏幕,成了被动的听众。教师与学生都失去了彼此间的直接交流,教与学的兴趣都被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教学质量面临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好这个关系问题。

因此,在组织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硬件上配置遥控鼠标等设施,结合传统黑板,使教师能够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走到讲台前,始终面对学生,使教师的语言与表情、教师的形体与手势、教师的诙谐与幽默等继续表现在学生面前,而不是在教室一角,做到适时控制学生的注意力,适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避免将多媒体课堂教学变成电视学习和计算机学习,实践效果很好。

2.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可以将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描述和直观表达的一些图像和结构用动态或立体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增强直观效果,开发想象空间。因此,在课堂教学和电子课件制作中使用动画、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合理设计,使用不当,情况也会发生质的变化,并不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

在实施多媒体教学改革和电子课件研发初期,我们每年都派教师参加各类物理教学研讨会,积极学习和认真借鉴兄弟院校在多媒体教学方面的经验。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当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在制造电子课件时为动画而动画,甚至对一些原来传统教学中学生十分容易接受的内容也采用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结果是喧宾夺主,花哨有余。这种不依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滥用多媒体技术的做法,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分散注意力,达不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因此我们在改革与实践中提出了“教学内容是根本,教学形式是手段,教学内容决定教学形式”的教学理念。也就是说,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多媒体技术固然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但多媒体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其表现形式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应以教学内容的需要来决定表现形式。为此我们对大学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分析,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动画、图片、视频和演示实验等技术组织教学,既增强了直观效果和感性认识,又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的严肃性,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3.教学信息量和教学节奏之间的关系

使用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是节省了教师对复杂图像、复杂公式、各类表格等的描绘,以及提高了教师对于标题,定义、定律、原理、例题、总结等内容的规范书写,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讲解物理现象、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各种问题,向学生展示更多的课程资料和教学信息,可以说多媒体教学的信息量比传统教学明显加大了。但与此同时引发的问题是,如何根据认知规律处理好丰富的信息量和紧凑的教学节奏之间的关系问题。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就出现过多媒体授课节奏过快的现象,不仅没有使学生很好掌握丰富的信息,反而减弱了学生思考和消化的过程,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思考不足、理解不透,吃“夹生饭”。为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我们强调不能为追求大信息量而忽视教学节奏,要让学生能看清、能思考、能接受、能消化。同时,我们组织教师在制作电子教案时,在突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重点难点方面下工夫,反复凝练课堂信息量,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教学节奏。

二、组织编写制作高质量的电子课件,创建多媒体教学素材库和教学网站,实现大学物理教材的立体化建设,构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大学物理教学平台

在大学物理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我们充分体会到制作高质量的电子课件和创建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方面。为了发挥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势,从而把传统教学模式中难以描述、难于表达的一些图像和结构用动态和立体的方式表现出来,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加强直观效果、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就成为了研制开发高水准电子教案和电子素材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深入研究教学体系的重点难点问题,特别是围绕传统教学中一些不易处理和表现的问题,写出内容丰富的教案脚本,解决了电子课件中要“做什么”的问题,然后组织熟悉多媒体技术的中青年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攻关,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将课程内容和多媒体技术有机结合,建立适合多媒体教学要求的开放式电子课件和多媒体教学素材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时调用素材库的内容组织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教学网站查阅自学。

2000年开始,我校大学物理课程逐步全面推广多媒体教学模式组织教学。目前,多媒体教学普及率已达90%以上,授课教师在集体研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框架基础上认真钻研,逐步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电子教案和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化学学科的魅力范文6

关于美术教学的高效课堂研究,就是围绕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观察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的形成。与以往重视技能不同,当代美术教育对于“美”的要求更高,因此需要教师对于形、色这些美术创作中最基本的要素有新的认识。至于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来逐步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习惯,进而促进其价值观的形成,则更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低年段学生在美术知识、技能方面还没有多少积累,思维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较弱,注意力保持的时间也较短,在美术课堂上难以自始至终集中精力完整地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鉴于低年段学生美术学习的这种特征,笔者近几年开展了分段式教学法的专题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所谓分段式教学法,从教学的呈现上来看,它打破了原有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即“教学导入与讲述—学生练习—课堂评价”),而是根据主题内容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将教学流程设计成更多的板块,并针对每一板块设立分目标,在教学中逐个击破,逐层深入,直至完成作品。为便于读者对其操作流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现以《谁画的鱼最大》一课为例,作一简单介绍。

一、分段教学的段落呈现

《谁画的鱼最大》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第一册第17课,教材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在感受鱼文化、鱼的变化美的同时,建立大小对比的概念。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设置了以下几个段落:

第一段有趣的新画法

1.教师设问:你们平时是怎么使用油画棒的呢?怎么拿?怎么画?

2.引导并示范

教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使用油画棒的方法,想不想学?

①教师示范,将油画棒截断,在纸上作画,并提示要注意选择比较明显的颜色。(图1至图2)

②教师边示范边讲解:用油画棒的侧面在纸上轻轻地擦,可以横着,可以竖着,也可以圈。我们要用很自由、很放松的方式来画画。这种方式是不是很有趣?请你们也来擦擦看吧。

3.学生练习。

教师展示部分学生作品。

【设计意图】对于第一学段的学生来说,传统的造型方式都是以线为主的,甚至还有的在已知形象或有明确意图的前提下,先用铅笔造型,再用勾线笔勾画一遍。这样的造型在常人看来会是严谨工整的,但对于美术表现来说则少了太多的稚趣和生动。擦画的表现手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新奇的,特别是在老师强调了擦画时,方向既可以上下、左右,还可以圈着画以后,这样的表现是在无意识、无目标的状态下进行的,学生似乎找到了随意涂鸦的感觉,开始了大胆的尝试。这样练习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着色方法,激励他们大胆表现,丰富他们对美术创作的认识,也容易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来。

第二段 把它变成鱼

1.教师将擦出的形状变成鱼。(图3、图4)

问:老师把它变成什么了?

2.提问交流:老师添画了什么,才把它变成一条鱼的呢?

小结:把握住鱼的基本特征,就能把任何形状变成鱼了。

3.欣赏学生作业,分析怎样添画。

①看看这几位同学擦出的形状,如果想要把它们变成鱼,鱼的嘴巴可以画在哪里,把尾巴画在哪里呢?

②请用擦画的方法将自己刚才画的变成一条鱼。

4.学生用所学的方法将自己擦出的形状变成一条鱼。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直观发现,只要抓住鱼的基本特征去添画,即使原本的形状不像鱼,也可以将它变成一条鱼。通过这种“无意变有意”的添画表现,增加了美术创作的乐趣和学生的成就感,在许多低年段课程中都可以运用,如《漂亮的房子》《圆的世界》等。这种方式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上,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教学的主题上来,让学生学会找规律,并运用基本原理创作新的形象。

第三段谁画的鱼最大

1.展示部分学生作品,请学生讨论:比一比,谁画的鱼最大?(板书课题)

2.师生共同探讨:怎样画一条大鱼?用什么方法能把自己的鱼画大?

①用擦画的方法将鱼的身体画大。

②添加其他比较大的事物,如潜水艇、潜水员、鲨鱼等,通过大小的对比,使鱼看上去似乎很大。

3.学生根据自己的画面情况进行添画,使自己画的鱼显得很大。

【设计意图】比较和讲解大与小的相对对比关系,使学生初步了解把鱼画大的基本方法。

第四段 谁画的鱼最美

1.欣赏自然界中的鱼

PPT展示自然界中各种鱼的图片,重点感受鱼的颜色和花纹。

2.教师示范运用色彩叠加的方法添画鱼身上的花纹(图5、图6),边示范边提醒学生:在添画时应当注意色彩的对比,适当地加大上色的力度。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感受自然界中鱼的花纹和色彩的特点,找出看到的花纹和色彩,设想要画的鱼的纹饰。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都会将鱼形、大小和纹饰一并讲完后再开始画,这样学生关注的东西多了,思考的效能反而会降低;其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只关注纹饰就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成果。

第五段 说说我们的鱼

1.教师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围绕以下3个问题进行互相赏析和评价:

①哪条鱼最大?

②哪条鱼的颜色最漂亮?

③哪条鱼的姿态最美?

2.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农民画《戏鱼》,分析大小的对比、色彩与花纹的表现方式,思考并讨论以下2个问题:

①画家是如何让鱼看上去显得很大的?

②鱼身上的花纹除了用点、线、面来装饰,还可以添画什么?

3.教师总结、拓展本课知识: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擦画的方法来画画,回家后也可以用这种方法画更多形态各异的鱼或其他的物品,看看效果和以前画的画是不是不一样了?

【设计意图】总结与拓展,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记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审美状态,激发个性思维以及课程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作品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无意中的表现能赋予形象新的特征,如最大的鱼、最可爱的鱼、最凶猛的鱼、花纹最漂亮的鱼、形状最奇特的鱼等,以此来强调学生在创作中应关注内涵意义的主观表达。

二、分段教学法在第一学段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1.细化段落让美术活动更丰富

当图画课变成美术课时,我们就知道了,美术这门学科,绝不是教学生画一幅画、创作—件作品那么简单;这个学科承载着更多的成人教育的因素,诸如观察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逐步提高。有意识地把美术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细化,让观察和思考、体验和感受、想象和表达、表现和创新成为作业或创作的一个部分,在边体验、边思考、边尝试的过程中完成一件有想法的美术作品,这样就能让每个活动段落的目标更明确,活动的设计更有针对性,有利于活动的实施。

2.多一些“从无意到有意”,让表达轻松起来

第一学段的美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目标中,特别强调了“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以游戏等多种方式,体验不同工具和媒材的表现效果”等理念。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多运用各种表现媒材,不断地变换表现方式,通过媒材和方式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鲜活的美术活动。通过看似简单的涂抹、撕裁,在丰富多样的造型表现活动中随意创造形象,并借助观察和归纳找到事物的基本元素;通过添加来创造出新形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感受放松的表达过程和美术学习的成就感,也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这样的表现活动在常规的“三段式”教学中是较难实现的。

3.让观察和思考更有针对性

但丁说过:“一个人常常由这个思想引出那个思想,而远离了他所追求的正确目标,第二个思想往往会削弱第—个思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这样的做法固然是好的,但在这里天马行空的想象,恐怕大多数都是做不到的,而且有些会偏离我们想要的答案。再加上低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想象的空间也还是有限的。所以针对性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观察了大自然中的鱼,归纳总结鱼身上的图案以后,再来想象各种点线的组合,这样不但指明了学生思考的方向,也让思考过程本身变得真实可见。

4.凸显学生作品的个性化表现

个性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在没有唯一.“答案”的美术教学中,让学生作品呈现差异性、凸显个性是教师们一直以来积极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分段教学的每一个段落中,教师都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表现,并给予多元的选择与变化。起点不一样,路线不一样,运用的元素也有可能不同,到最后一定会呈现多种多样的结果。就像英文单词一样,基础的字母就只有26个,可组合出来的单词却不计其数。

小学低年段分段教学法的研究,是以美术创作为主线展开的包括无意表现、观察思考、尝试体验、分析归纳、赋予评价等在内的一系列美术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在玩乐、交流、表达、思考的过程中边做边思考、边做边调整,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完成作品的过程。对于认知能力较低、造型能力不够好、思维品质和观察习惯还未形成的低年段学生的美术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