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文1

一、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一)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理论认识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工作思路的日渐清晰,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改革成果,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理论却没有跟上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敷衍了事、和风细雨的改革方式使得事业单位人员渐渐对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失去信心。我国事业单位原本就缺乏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内部动力。一部分人员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得过且过。许多事业单位整体认识上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视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缺乏科学统筹、改革工作进度缓慢。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工资分配、职位晋升等传统手段上,使得事业单位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改革制度没有明确的可操作规范。难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二)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和相关培训

行政事业单位不同于企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大多由上级任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选拔培养几乎是在走形式。尽管各级政府部门不断的提高相关事业单位的培训经费投入,但是总体上来看,事业单位在人力资源培训上缺乏长远规划和具体措施。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不能够因此得到相关的专业系统培训。有些单位虽然对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进行了一些简单的管理岗位知识培训,但是培训内容与管理工作岗位实际内容相关度不高,培训的内容过于教条化。使得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没有实质性效果。此外事业单位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培训项目的积极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缺少理论实践的环境。这就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很难通过培训真正理解和学习到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

(三)事业单位领导权力过于集中,机制效能难以发挥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唯上级领导是从,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制定的激励机制很难客观而公正。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和长远规划、奖惩过于随意缺乏组织监督和科学评定。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方法难以具体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工作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这就严重制约了激励机制效能的发挥。

(四)绩效考核流于形式,缺乏制度保证

只有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实现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然而现实情况是事业单位的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存在吃大锅饭的现象。绩效考核结果不能与职位升迁和薪酬奖励严格对应。人才成长缺乏制度保证的。其次有些事业单位绩效考核标准不严谨,过于宽泛、缺乏执行标准。绩效考核的指标设计的不精细、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标准差别过大、没有统一绩效考核标准。

(五)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单一,长期忽视文化建设

事业单位文化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要求,随意性较强。没有形成具有本单位特色的文化精神财富。文化建设能够提高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起到的管理功能也是物质激励无法取代的。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方向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要适应本单位的实际需求

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是单位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才的竞争力,人力资源改革成功与否关系到事业单位未来发展竞争的成败。事业单位要对人力资源改革有明确的战略规划。把合适的人才、放到适合人才发展提高的岗位上来,充分激发人才的工作热忱。让人才能自发的提高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更高的工作业绩、同时要积极维护事业单位公平的人力资源改革环境、满足和认可人才的价值。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过程就是帮助单位人才学习成长的过程。工作过程中人才取得的成绩和犯下的错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都应及协助人才进行分析总结。这都是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工作的抓手和切入点。这样事业单位人员才能有归属感和荣誉感,用自觉负责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与单位共同成长。

(二)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希望实现的最终目标是把合适的人才、放到适合人才发展提高的岗位上来,充分激发人才的工作热忱。让人才能自发的提高对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更高的工作业绩,完成事业单位肩负的各项社会职能和责任,使事业单位的整体绩效得以大幅提高。这就要求提高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将责任落实到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或管理岗位个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服务意识、打破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僵化的传统人事管理观念。建立全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竞争要求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动去为人才工提供成长提高需要的各项服务。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的价值努力营造各层次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实现人才与事业单位的双赢。为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上的重要保障。

(三)加强管理培训工作,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培训是事业单位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要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通过对人力资源管理培训需求调研,适当超前安排管理培训的内容。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每一位不同类型人才自身的特点、制定合格人才个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此同时,也要重有针对性为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量身订做培训项目。引入资源管理岗位竞争机制促使其转变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激发人力资源管理岗位人员的内在学习动力、通过资源管理培训学习、让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明确人力资源管理位的具体要求和必备技能,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的最大效能。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形成自己的制度体系,才能确保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成功。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制度,是有效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工作的制度保障。

三、结语

没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的成功,就谈不上事业单位改革的成功。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要有紧迫感。这是新形式下国家对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提出的新要求。同时也是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面临的具有实质意义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侯汶佳.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11(06).

[2]徐红梅.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当代经济,2011(06).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文2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方向;事业单位

当代社会的竞争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事业单位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事业单位管理的较为重要的版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影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关系到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部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于陈旧,不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深入改革,以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促进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

依据管理范围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国家制定相应政策指导相关事业单位对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活动就是微观的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对事业单位整体的人力资源进行资源配置,维持人力资源正常市场秩序的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原有的以事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已经被淘汰,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逐步兴起,人的价值得到了肯定,人在单位发展中的作用受到了重视,为了实现单位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各个事业单位都在不断进行人力资源的改革,以求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发展。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某些部分存在相同的特性,都是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由于事业单位的结构较为稳定,其管理模式在改革中也没有发生过实质性的变革,这就使得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某些时候,也会阻碍到事业单位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

现今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沿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缺乏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晋升机制,初期的人才准入机制是利用考试对应聘者进行考核,可以选聘到优秀的人才为单位服务,但是却没有提供一个相对优越的后期发展环境,领导提名、组织考察的这种人才晋升方式缺乏一定的公平性,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干部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也容易造成管理腐败。同时由于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就使得其相应缺乏创新性,干部职工的整体水平得不到提高,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配置,不利于提高工作积极性以及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得事业单位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形势,无法发挥其相应的社会职能。

2、人才培养体系不科学

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中,人才培养还是传统的模式,没有对单位干部职工们进行相应的教育与引导,同时对于人才培养还具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升是学校应尽的责任。这种观念在极大的程度上阻碍了干部职工们的发展,其实,单位的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最佳的学习环境,因此,事业单位要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训与教育,提升干部职工们的素质,提高大家工作能力,这样才可以使得人力资源的效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不仅仅依靠每年一次的应付职称评审需要的继续教育培训。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能够使得单位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力资源得到最合理的优化配置,增强事业单位整体工作能力。但是现如今,我国的事业单位中,很多没有真正做到以岗位为中心的人才调动机制,因事设岗,使得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使得一线职工缺乏,管理层面人员过于臃肿,这种人才结构模式打击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使得管理层与一线职工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得不到有效的沟通,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理念得不到运用,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

4、薪资分配不合理

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多实行绩效考核的方式进行工资分配,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绩效分配却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工作量少、工作水平低下的职工反而获得更多的工资分配,绩效考核呈现出一刀切的现象,这种方式严重打击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同时部分有才能的职工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会导致人才的流失,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四、事业单位人力资源改革方向

1、坚持以人为本

改变传统的人才管理观念,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关注人的本性,充分开发职工的潜能,将其作为第一资源,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与教育,同时根据不同职工的特性分配不同的岗位,做到人尽其用,使其在岗位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这样有助于推动单位的长远发展。

2、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结构

事业单位的稳定的发展机制不利于调动单位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单位发展缺乏活力,因此要引进良性的竞争机制,合适的绩效考核体制,在保障公平公正的发展机制下,能够有效的调动干部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能力优势为单位服务,使得单位发展充满活力,促进单位的长远发展。

3、健全人才培养模式

要注重对于单位成员的培训,单位对于人才的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本增值的做法,有计划有目的对职工们进行培训,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培训,注重对于干部职工们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训,同时还可以将人才培训质量与绩效考核进行有机结合,提升全体职工的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会使得培训收到较好大的效果,使得大家更好的为单位发展服务。

4、建立合适的人才晋升机制

改变原有的传统的人才晋升机制,为单位成员提供畅通的晋升通道,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晋升原则,严格人才晋升考核,使得优秀的人才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好的发展前景,能者居之,规范的人才晋升制度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流动,增强单位活力,人尽其才,各司其职,这样才可以保障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结语:事业单位要清楚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作用,建立合适的人才晋升机制,定期开展培训,同时改革薪资分配制度,有效提升干部职工们的工作积极性,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科学发展不断作出贡献。(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科技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徐红梅; 浅析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J];当代经济;2011(12)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文3

【关键词】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

劳动关系学(Labor Relations Science),又称产业关系学(Industrial Relations Science),是研究劳动关系存在和运行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常凯,1995),以平衡劳动者和劳动力使用者及相关组织的利益诉求从而促进社会劳动的顺利进行为研究目的。在西方,劳动关系研究已有一个世纪的历程。随着美国学者邓洛普于1958年发表的《Industrial Relations Systems》一书,劳动关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学已成长为一门成熟的应用型的社会科学学科。在我国,专门对劳动关系进行研究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劳动关系日益成为瞩目的经济、社会及至政治问题。在当前,和谐社会的建立亟待劳动关系的有效调整,这也赋予了劳动关系学研究以新的更高的历史使命。

目前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许多学者纷纷倡议加强对劳动关系的研究,认为这有助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增强其社会应用性。为此,首先必须明辨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劳动关系学的学科界定与互动关系。本文想在此议题上作些探索。

1 从历史和现实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属于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微观部分

Bruce E. Kaufman认为,劳动关系研究同时作为大学专业设置和企业从业范围始于北美20世纪20年代前后。当时虽然也有众多的学科标签,但人们后来逐渐将凡是探索有关工作、雇佣和雇主与雇员关系的理论和实务统一到劳动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这一学科范畴下。劳动关系研究从一开始就包含两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学派,即人事管理(PM)学派和制度劳动经济学(ILE)学派。虽然两者都关注雇佣和工作场所问题,都寻求劳动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法,但区别是明显的(见表1)。人力资源管理是人事管理的发展,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它继承了人事管理对劳动关系的研究思路。而制度劳动经济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工会运动的低落和人事/人力资源管理的昌盛而走向衰落。

综观劳动关系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人力资源管理是从个别劳动关系的层面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雇主与雇员的劳动关系,而劳动关系学不仅从个体劳动关系,而且还从集体劳动关系及社会劳动关系的层面广泛研究工作及雇佣问题[1],人力资源管理是劳动关系学的微观研究部分。

2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局限性决定了必须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

对劳动关系的理解有三种主要的观点:一元主义、多元主义和理论。Fox于1966年概括了理解劳动关系的两种基本观点:一元主义和多元主义。其中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基本上属于一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将一元主义定义为:一种将组织看成是由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而这一共同的目标就是组织成功的思想。[2]一元主义的主要特征有:

①组织的全部雇员都属于一个由共同的目标团结起来的团队,全体雇员都追求这一共同的目标。

②只存在单一的权威来源,那就是管理方。

③因为所有的雇员都追求同一个目标,所以冲突是不合理的,并且肯定是由于沟通不佳或没有共享这一目标的“麻烦制造者”引起的。

④第三方的出现对劳动关系是一种侵扰,所以工会没有存在的必要。

由此可见,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了“管理特权”,即认为管理者有能力解决组织发展的所有问题而不需要其它力量的干涉和挑战。这种单源权威的思想一开始就受到社会学家的批判。对组织权威的理解涉及到对组织存在本质的认知。现在一般认为,组织存在是为了满足多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而管理者的行为只是为满足所有者的利益服务的,所以过分强调管理特权容易侵害雇员、社会等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血汗工厂、雇佣童工、用工歧视、组织不公等雇佣现象无疑是这种思想所致的恶果,管理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与工作有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有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对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学术界多倾向于采取多元主义的观点,Fox(1966)对多元主义的定义是:组织像一个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小型的民主国家,政府的职责就是尽力去维持一种动态平衡。劳动关系学的研究其根本目标是探讨如何建立一个社会范围内的和谐的劳动关系系统,它强调通过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文化的和管理的手段,实现劳资双方力量的平衡和合作劳动。特别是在我国背景下,国家性质和当前的发展理念也决定了我们必须以多元主义的思路来思考所有关于工作和雇佣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必须要加强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探索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如何充分体现人在生产中的主体性地位,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可持续发展。

3 劳动关系学研究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与实务提供了基础条件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阶段,非常注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所谓战略弹性,指组织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特征能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弹性集中体现了组织的动态核心能力,是组织培育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来源。所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首先必须要善于进行环境分析,理解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劳动法律法规、劳动力市场状况、劳动者的就业心态等等,从而对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政策、实践活动作出灵活的调整。

劳动关系学以现代社会中劳动关系的环境、主体、运行协调、矛盾处理作为基本的研究内容,将劳动关系置于宏观的层面进行广泛的审视。所以劳动关系学的研究成果有益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与从业者明确组织内部劳动关系所发生的宏观背景,探索出有利于组织降低用工风险、增进成员组织承诺、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高组织用工弹性、履行组织社会责任的途径,从而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对组织绩效的贡献度。

4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研究方向探讨

劳动关系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学从来就有一种交流的关系,这种关系为两学科的发展不断地注入动力和养素。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学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而劳动关系学在我国的诞生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这种状况使得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限于对西方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引进和吸收,同时也缺乏来自我国劳动关系学研究成果的支撑和滋养,这制约了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学的社会应用性和认可程度。在当前我国劳动关系发生急剧变革的时期,为促进社会范围内劳动关系的和谐,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须跳出既有窠臼,结合我国情境下劳动关系的特点,重新审视其学科体系和研究内容,从企业的层面探讨如何促进劳动和谐的问题。目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应注重并加强对以下几方面问题的思考:

4.1 经济全球化和我国转型经济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和方式问题。经济全球化带来劳工标准全球化的问题,企业要想在跨国经营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和企业形象,必须根据国际上普遍承认的标准规范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并使之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备审查。同时,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更加重视人才管理,这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4.2 增进柔性雇佣问题。柔性雇佣建立在员工分类管理和不同雇佣模式选择的基础上,它有利于组织节约人力成本、增强用工弹性、保持和发展核心能力,也有利于员工自主管理职业生涯、平衡家庭与工作关系。在西方国家,柔性雇佣已是一种普遍的劳动现象,在我国柔性雇佣也发展迅猛。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注意研究如何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如何为各类员工设计并施用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套餐”、如何加强劳动合同管理以规避法律风险、如何对外围员工进行有效激励等问题。

4.3 改进员工参与问题。改进员工参与有利于发挥员工在经营中的主体性地位、增强员工的组织承诺、建设学习型的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应探索有利于改进员工参与的组织变革、文化营建、制度机制问题,从而使员工的利益和组织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改变员工在劳动中的纯工具性地位。

4.4 组织文化建设问题。组织文化建设不仅是组织的一种战略安排,也是满足员工自尊、成长和归属等高级精神需求的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应承担起进行组织文化建设这一重任。所以应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者如何进行组织文化的设计、实施,如何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捆绑”以支持特定组织文化的实现等问题。

4.5 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劳动法律以国家意志的形式体现政府对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利益的调整,其对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有巨大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为了减少用工的法律风险,必须要研究对劳动法律的适应问题。同时,劳动力使用者也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对劳动法律的制订、修订、实施等方面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4.6 管理方与工会的关系协调问题。管理方与工会在我国情境下应是一种合作管理劳动关系的关系。为充分发挥这一关系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求工会不断增强其独立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也要求管理方与工会解决好合作的机制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需要研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认知工会的地位、如何充分发挥工会在组织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如何建立健全与工会的合作机制等一系列问题。

4.7 劳动冲突的有效管理问题。劳动冲突在劳动关系的运行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劳动冲突处理不善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甚至使组织卷入法律的纠纷之中。人力资源管理能在组织层面上对劳动冲突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疏导,进一步研究劳动冲突的预防、识别、处理机制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 常凯. 劳动关系学[M]. 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2008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文4

一、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分析人和引导人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通过对员工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让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则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员工的合理调动和配置,使能人尽其才,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两者是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关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前提

首先,企业思想政治通过对工作人员实施科学正确的政治引导,能够给员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方向和指南,从而使员工能够自觉的约束自己,保持精神状态的高昂,愿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增强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树立以“责任心”为核心的“为事之德”,以“诚信守信”为核心的“为人之德”,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心和认同感,从而能够有效地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这对于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及管理工作的成本有重要作用。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引导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趋向

人作为的社会主体,人的价值也具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属性,其中自我价值主要强调社会对个人的满足,而社会价值则强调个体的人满足社会需要。认为:要评价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既要看到自我价值,也要看到社会价值,其中社会价值应该是评价的主要标准。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改革日益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不断进行发展和变革。在变革中,它所面对的开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随着人力资源开发的进一步深化,人所具有的创造能力和自主意识就越强,思想政治工作也就也重要。因此,应通过思想政治工作,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保持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3、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和管理职能有了进一步扩大,涉及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才考核与测评技术、人力资源效益评价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益就是一切,为了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益,必然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实行全员聘任制和劳动合同制、实行优质优酬的分配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必然会损害一部分员工的切身利益,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增高等。要正确处理好企业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就必须依靠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保障作用。

二、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的方法

1、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结合情况作出灵活选择。要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企业发展,就需要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加强与员工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其进行及时引导。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应用还存在很多问题,这就需要管理人员能够认真对待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加强研究与探讨,积极总结经验规律,贯彻执行并党的指导方针和政策,培养员工竞争意识,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

要正确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就应该树立和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维护和发展好员工的利益放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首位,创造一切条件教育员工、发展员工、依靠员工,既要确保企业的发展,又要维护员工的利益,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思想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利用多种方式培养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利益冲突与人员关系,遏制企业内部不良因素的萌芽与发展。同时,管理者也应该能够充分信任员工和依靠员工,积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个人才能。

3、重视对员工的培养

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就应该重视对企业职工的培训。要逐步完善企业的培训体系,建立员工就职前培训、部门岗位培训、公司整体培训的培训机制,不断加深对培训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而不断增强企业员工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发展,还能使员工更加热爱集体、热爱企业,从而增加员工就业能力与职业稳定性,这不仅是对员工的负责与保护,也是对企业的一种促进与推动。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文5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至今,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对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制未能够及时地与之同步变化而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一)教学观念跟进脚步慢

受我国传统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影响,在如今的教学中,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学习表现为记忆型和被动重复型,学生仅限于记忆和重复老师给他们的东西,而且课堂呈现出灌输型的特点,整堂课几乎都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

(二)未能很好的将理论联系实际

现在社会需求的是具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特别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来说,对实践能力要求更高。但在实际教学中,多数老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理论的应用;缺乏实践锻炼的学生,虽然能够说出满口的专业术语,但却不能加以灵活运用。

(三)想法“丰满”,实际“骨干”

在教学改革中,呼应教师充实教学方法,而且很多教师也在不断的思考教学方法的问题,身边也经常听到“应该改变”、“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我想这样会更好”的想法,但在实际中却应用甚少。很多时候,采用的仍然是比较单一的方式,对于渴望获取更多、更新知识的学生来说,无法满足他们内心的需求,学习积极性低,甚至出现厌恶的情况。

(四)课堂缺乏感情交流

人是感情丰富并且敏感的动物,他们渴望得到心灵的满足,渴望得到肯定,渴望被人关注,学生同样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讲台离学生很近,可是老师却离学生很远,呈现出“近在咫尺却远在天边”的现象。导致如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缺乏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习惯于照本宣科,甚至是照答案宣科,很少询问学生的需求,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对好与差态度一样,没能给予鼓励、肯定和支持,让学生倍感人情味的缺失。

二、对人力资源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教授率先引入到法学教学中,后来哈佛商学院的一些教师把有关工商业管理方面的实例进行整理后运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研究得到进一步深入,并在许多专业教学中得以推广使用。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现实事件为题材,通过讨论、分析、总结,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九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在知识传授、分析力培养、态度转变、提高人际技巧、接受度和知识保留力等六个方面对各国专家做了广泛调查,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

1.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合理、适当引入案例进行教学,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在案例教学中,师生通过良好的沟通、互动,能拓展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对众多熟知的案例讨论、分析、思考过程中,能改变学生的观念,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自由的表达、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2.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案例讨论在启动案例教学时要求将全班学生分成人数均等的若干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在限定的时间内各小组讨论,分析,每位成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方案,再通过综合思考达成共识,得出结论。课堂讨论的方式,笔者将其归纳为“引导型讨论”和“自由讨论”两类。“引导型讨论”主要针对比较复杂的案例,教师在课堂讨论前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解决问题的提示,然后要求各组学生合议找出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对某类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调整解决问题的视角。“自由讨论”则无任何限制,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去解决问题,使学生有机会展示他们观点。

总结、归纳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要作一简短总结。总结内容一般包含:针对案例中的主要问题作强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把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作重点讲解。对于案例讨论的评价,要以正面激励为主,对没有参加发言的同学要加以鼓励和引导。

(二)角色扮演法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是要设计好主题及场景。角色扮演活动并不是对解决所有的管理类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也就是说只有适合角色扮演的主题,才有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所选课题要尽量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做;给学生的任务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要稍稍超出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有一种挑战,有一种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和激发热情。要求教师要有精湛的设计能力,否则在设计上可能会出现简单化,表面化和虚假人工化等现象。这无疑会造成对教学效果的直接影响,使学生得不到真正的角色锻炼。同样的,在设计场景时,要合理,设计的场景与测评的内容相符,否则就会使受学生摸不着头脑。

二是要选定学生。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性格、人数、是否具有表演才能等对活动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有时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不乐意接受扮演的角色,而又没有明确的拒绝,其结果是在扮演中不能够充分的表现出他们自己。而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角色表现漫不经心。这些都会影响知识传授的效果。因此,挑选什么类型的学生、挑选多少学生,安排他们扮演哪些角色需要管理教师认真加以考虑。可提前几天布置题目,让学生们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便于提高活动的质量。

参考文献:

人力资源管理方向范文6

一、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全球化趋势发展愈发明显,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从根本上来说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数量和人才质量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以人才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加入wto之后,我国越来越多的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当中,融入到人才的国际流通当中。在国家人才的流通当中,我国虽然采取了很多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但是整体上我国处于人才的“入超”地位。长此以往,将对我国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加强人才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就本文由收集整理非常关键了。

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工商管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源”的概念,认为人是具有企业其他资源所不具有的“特殊能力”的资源。自此之后,人力资源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的进展,并产生了许多新的成果。时至今日,人力资源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理论。/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人力资源理论虽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普遍的理论,但是就人力资源的管理自身而言,学术界对定义和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

以彼得·德鲁克及其追随者为代表,认为人力资源是企业的一种特殊的资源。他们认为与其他的企业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力和想象力”。这些是其他资源所不具备的,但是他们却决定了未来企业人事管理的发展方向。正如彼得·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中所说“传统的人事管理正在成为过去, 一场新的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调的人事管理正在到来。”其追随者舒勒在《管理人力资源》中将人力资源管理定义为“采用一系列管理活动来保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 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社会和企业的利益。”

以海勒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人事管理,两者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其涵义并没有区别。罗宾斯和德斯勒也支持海勒曼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罗宾斯认为“人事管理就是研究组织的人力资源以及如何使他们能更有效地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在他们看来,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以斯托瑞为代表的英国管理主义学派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是用来显示管理人合法性的一种不同方法,而不是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理念从管理的角度来对人力资源进行定义,认为其是一种方法而不是工具和手段。//html/lunwenzhidao/kaitibaogao/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这些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传入到我国。在其基础上,我国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就人力资源管理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人本主义”管理哲学之上的人员管理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有着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尽管不同的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上有着不同的认识,但是其研究会随着实践的需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展开研究。所以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研究上却有着共同的研究领域和趋势,这主要体现在三个领域的研究上。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研究,即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所谓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化研究,就是指在研究的过程将人力资源管理看作是一种战略职能,将其企业的战略发展联系起来,着重探索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用战略性的眼光和视角来研究人力资源管理。赵曙明教授对这一趋势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最重要变化是把人力资源称为组织的战略贡献者,人力资源管理正在逐步向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过渡”。wright & mcmahan (1992)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概念作出了这样的定义,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有计划的人力资源配置和活动的模式。/

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的认识,结合已有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研究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视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基于资源观的企业理论视角、基于行为观的视角、基于控制论模型视角、基于委托交易成本理论视角。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长久发展及企业的长久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中其地位也将越来越重要。

(二)国际人力资源管理

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赵曙明教授认为“经济全球化和管理国际化也同样使众多管理学者将研究方向从国内和地区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转向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尤其是在跨国公司之中,这一研究尤为重要。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和两个核心问题研究方向。三个方面主要指跨国文化管理、战略性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和跨国企业母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相似性研究;两个核心问题是如何管理国际化的雇员和如何建立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国际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其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

(三)人力资源管理效益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