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管理的先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人事管理的先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人事管理的先驱

人事管理的先驱范文1

关键词:传统人事人力资源 转变 体系

企业若想适应市场化、全球化的要求,管理观念上要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要完善,否则企业的前展前景将很渺茫,做大、多强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可现在,我国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多数仍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亟待向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转变。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

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根据定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即:

1.对人力资源外在要素 量的管理。对人力资源进行量的管理,就是根据人力和物力及其变化,对人力进行恰当的培训、组织和协调,使二者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和有机的结合,使人和物都充分发挥出最佳效应。

2.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 质的管理。主要是指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对个体和群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协调、控制和管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组织目标。

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深受经济竞争环境、技术发展环境和国家法律及政府政策的影响。它作为近20年来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和重要的管理学领域,远远超出了传统人事管理的范畴。具体说来,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1.传统人事管理的特点是以“事”为中心,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的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意识的调节和开发,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致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传统人事管理把人设为一种成本,将人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是“工具”,你可以随意控制它、使用它,是“资源”,特别是把人作为一种资源,你就得小心保护它、引导它、开发它。难怪有学者提出:重视人的资源性的管理,并且认为21世纪的管理哲学是“只有真正解放了被管理者,才能最终解放管理者自己”。

3.传统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似乎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不大,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却与此有着截然不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各组织中的人事部门逐渐成为决策部门的重要伙伴,从而提高了人事部门在决策中的地位。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现代的管理人员应该明确:他们既是部门的业务经理,也是这个部门的人力资源经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在于制订人力资源规划、开发政策,侧重于人的潜能开发和培训,同时培训其他职能经理或管理者,提高他们对人的管理水平和素质。所以说,企业的每一个管理者,不单完成企业的生产、销售目标,还要培养一支为实现企业组织目标能够打硬仗的员工队伍。

三,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方式

1、制定科学的、具竞争力的制度

①企业要想拥有科学的、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就首先要合理配置、制订有预见性的人力资源规划,有规划才有行动。②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和经营计划,评估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了解企业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对人力的需求,控制人力成本。③在合理预测企业发展的条件下,有计划地逐步调整人员分布状况,为企业对人员的考核录用、培训、开发、晋升、工资等提供可靠依据。④制定和完善科学的、极具竞争力和刺激性奖励制度和福利政策。⑤建立业绩评价考核标准。要以业绩为依据,以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各类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制度。

2、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开发战略

从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更加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引进企业需要的人员,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储备适当的人才,并且通过考核、薪酬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来激励员工。(1)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员工培训体系。做好职前教育、新员工培训、在职员工的职业教育工作,从而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2)建立起员工激励体系。根据员工的各种需求,采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种种措施,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在人力智慧的发挥下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3、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综合素质是转变人事工作的主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当前的人事经理已不仅仅需要具备以往人事管理所应具备的行政管理业务能力,还必须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学科。我们可以建立考核激励培训制度,通过激励奖赏和定期的培训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者成为企业高层的重要参谋。如:洋浦经济开发区就通过考核奖励培训让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事经理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出现,成为企业规范、发展的参谋人员。

人事管理的先驱范文2

1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1.1 系统目标

(1)建立一个同一个地区高校人事信息数据库,实现数据的信息标准化、规范化、共享性以及一致性,提高查询数据的效率和人事部门工作的效率;(2)实现人事管理的各个业务功能,比如招聘工作、教职工信息管理、工资管理、职称考核、培训功能等等,提供便捷的网上服务平台;(3)规范业务流程,全面科学地进行高效管理,发挥系统功能,完善人事管理在工作中发生的不足之处;(4)采用现代化的手法,要求系统界面清晰简洁,易操作,针对用户身份取得不同的操作权限,并且提高系统安全性。

1.2 业务分析与功能需求

(1)人事管理:招聘——通过系统在网上来招聘的信息,公开流程管理,其中有应聘者的简历投递到笔试和面试的过程,最后公布录用情况;培训——学校应当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各面的培训工作,做好知识技能的储备,利用系统制订综合培训目标,以及具体的计划实施;考核——学校还必须有对教职工人员的定期考核项目,制订考核标准,评定考核结果;评定职称——主要是对职称管理人员、教职工人员以及职称评审委员会提出要求,这个过程涉及到报名并提交材料,参与评审,最后得出结果。

(2)教职工信息管理:这部分信息在整个系统中应该是很重要的角色,要求系统能实现对基本信息的收集、查阅、维护与统计,还可以导入数据并进行批量操作,灵活性强。而人事管理人员要具有所有的操作权,能够对数据进行添加和删减、修改、统计、查阅,但是教职工自己无法修改数据,部门领导则可以统计与查询信息。

(3)岗位管理:系统能够按时对岗位的信息进行采集和管理,定期维护数据信息,统计人员数据和岗位信息。

(4)工资管理:具体项目有收录工资、查询、修改以及统计数据。这些权限必须由专门负责的人员来管理,主要应用于学校管理人员以及教职工人员。

(5) 系统的管理与维护:设置系统内的所有用户角色并进行管理,分别有部门管理员、系统管理员以及普通用户,角色不同也对应着不同的操作权限。其中,系统管理员是本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员,有最多的权限,可以分配用户角色并进行数据的普通操作等等;部门管理员则是针对本部门的教职工信息,而且不能任意添加和修改数据;普通用户则只能对本人的信息进行查询和修改密码的操作,不能修改信息。

另外,系统还要具备备份策略和恢复功能,要能够保持业务数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备不同级别的备份并制订详细的备份方案。这些数据都要进行日志记录,提供查询等操作功能,可以随时对模块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解。

1.3 非功能需求

(1)数据处理问题:系统应该不定期的自动备份数据,拥有多重数据的输出格式,能够灵活快捷的在各个系统中传输,保证数据在损坏或者丢失的情况下通过备份寻回并恢复。

(2)系统稳定性:对软件的工作时间要求较高,保证运行时间较长还能拥有良好的稳定性、一致性、完整性,准确率也要有保障,对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检测,如果产生错误能够及时纠正处理。

(3)响应时间:普通不要超过5秒,统计不超过100秒。

(4)界面轻松:要求工作的流程灵活,采用自由定义和配置的方案,结合图文声像的信息方式让用户轻松使用,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 高校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2.1 总体要求

(1) 保持良好的先进性和开放性,最主要的是针对用户的类别,实用性要好。采取组件化的优秀设计思维,按照相应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来实现系统设计的规范和良好操作,在系统内部模块之间的接口保持规范化,要能够与其他用户进行数据之间的交互。

(2)功能灵活,操作简单,保证系统维护的灵活,方便扩展与移植,采取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方案,综合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手法,让用户使用轻松,更自如。

(3)安全、可靠、稳定是重要原则,这些必须得到保证,在保密上做到安全可靠,防止信息泄漏和篡改,对网络用户实行分级管理,提高抗干扰能力,实现内部系统的安全性,能够保证高效办公。

2.2 部分功能模块

(1)人事管理模块:主要有三个部分——公开招聘模块:信息、审查、管理简历、考试部分(面试+笔试)、公布录用信息;考核模块:定义考核标准、制订考核目标、实施计划、评定结果;职称评审模块:通知报名、材料审核、评定奖励制度。

(2)教职工管理模块:主要以树形模式来显示各个机构和部门,添加教职工的角色和功能,提供修改参数的链接,提供查询服务,并且可以批量删减,修改。

(3)工资管理模块:这个模块主要包含了录入、查询、统计与修改,必须得到权限才可以进行操作。模块内可分为:工资录入-工资修改-工资计算-查询工资-参数设置。

(4)岗位管理模块:管理岗位的信息,其中有:统计部门人员数量和岗位信息的相关操作。

(5)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主要是有三个部分:系统管理、数据库应用管理以及用户管理,这三个部分的操作权限也是不同的,针对用户的身份进行公开或者半公开,达到良好的维护环境。

3 总结

由于目前信息的高度发达,高校人事管理也需要采取现代化的手法来进行信息的管理,采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应用程序作为开发工具来实现模块化的管理,设计出一个良好的高校人事信息管理系统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方便了人事部门对信息的各方面操作和管理,更有利于高校全体员工对信息的掌握与了解,极大地提高和增强了校园的办公效率和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虎,张骏.管理信息系统[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熊才权.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孟杰.高校人事管理系统发展概述[J].中国科技信息,2010.

人事管理的先驱范文3

各区县政府房改办、社团办:

    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强住宅合作社管理的要求,现就区县住宅合作社登记、监督和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市房改办是全市住宅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全面履行对全市住宅的管理职责。各区县成立住宅合作社,须经区县房改办审查并由市房改办复审后,到本区县社团管理机关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前仍报市社团管理机关统一平衡。重大变更及注销登记和年度检查均按此程序办理。

    二、在这次清理整顿社会团体工作中,住宅合作社的审查也按前述程序办理,即先由区县房改办提出审查意见报市房改办复审后,再到社团管理机关按照清理整顿要求和程序进行审查,并办理相应手续。

    特此通知

人事管理的先驱范文4

    关于自收自支的事业试点单位和在人才服务中心存档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有关问题,京劳社养发〔2000〕64、67号文件和京劳社保发〔2000〕151、150号文件作了明确规定,相应的软件程序也修改完成,市、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于2001年1月1日起正式启动此项业务。现将有关具体问题补充通知如下:

    一、凡按京劳社保发〔2000〕151号文件规定,填报了《试点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缴拨情况结算表》和《试点单位补缴补拨核定表》并经养老保险处审核盖章的试点单位,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已经发生的缴拨基金额,由市人事局基金管理部门统一与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结算;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尚未发生的应缴应拨金额,由试点单位与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直接办理补缴补拨手续:补缴基金由试点单位按养老保险处审核的应缴基金额通过支票结算,补拨基金由市社保中心依据养老保险处审核的应拨基金额直接拨付到试点单位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上或以支票形式结算。

    二、基金结算完后,市社保中心将书面通知试点单位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通知中下达的金额数,通过表二、表三为该单位职工补建1998年1月至1999年12月的个人账户。试点单位填报的表三中的个人账户汇总数(加有汇总程序)不得大于通知中个人账户汇总数。建库工作一次性办理完毕,此后不再办理试点单位个人账户的补缴、补拨、补填工作。

    三、试点单位在填报表二时,“增加原因”栏填“其他”,“人员类别”栏填“事业2”;在填报表三时,“单位月人均缴费基数”和“职工月缴费基数”栏均不填数,由程序自动生成。

    四、试点单位从2000年1月起,按京劳社养发〔2000〕64号文件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由于2000年缴费滞后,其应缴基金各区(县)可按现行管理办法通过表四、表五、表十六补缴、补拨到位。

    五、试点单位及在人才服务中心存档人员按全额缴拨方式收缴、支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这部分基金需单独记账,正常缴拨后,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汇总月报和表五时,将这部分基金以“事业2”为基金性质汇总上报。在为其建立单位信息库填写《北京市养老保险参统单位登记表》时,“经济类型”栏亦填写“事业2”。试点单位及在人才服务中心存档人员正常缴拨后的个人账户管理、职工转移、退休清算等按本市养老保险现行规定执行。

    六、按京劳社保发〔2000〕150号文件规定,执行京人险〔1996〕379号文件规定的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将填写的《试点单位养老保险基金缴拨情况结算表》和《试点单位补缴补拨核定表》审核后报市社保中心,市社保中心将依据表中应缴基金直接与市、区(县)人才服务中心结算。基金结算完后,市社保中心将书面通知人才服务中心所在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据通知中下达的金额数,通过表二、表三为按京人险〔1996〕379号文件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职工补建1996年7月至1999年12月的个人账户。人才服务中心填报的表三中的个人账户汇总数(加有汇总程序)不得大于通知中个人账户汇总数。建库工作一次性办理完毕,此后不再办理按京人险〔1996〕379号文件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职工个人账户的补缴、补拨、补填工作。

    七、补缴金额的利息按现行程序中根据市政府1998年第2号令规定设定的计息规定执行。

    八、移交前调出的试点单位缴费人员和人才服务中心存档人员可持原人才中心开出的个人账户转移单或原存档单位开出的缴费证明(样式附后),由现单位劳资人员到区(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个人账户的认定和补记,其后缴费按2号令执行。

    九、建立离退休人员数据库,试点单位养老金实行社会化发放。职工退休后,试点单位和人才交流中心在填报《北京市按月领取养老金人员登记表》时:

    1.“退休前工资栏”数与“基本养老金”栏数一致。

    2.“比例”栏填“100%”。

    3.“基本养老金”栏含国发〔1978〕104号、国发〔1989〕82号、国发〔1993〕85号、京人工字〔1987〕第11号、京政发〔1985〕62号规定支付的金额。

    4.“基本养老金补贴”栏填其他栏未涉及的经审核应由统筹支付的金额数。

    5.“调整机制”栏填1996年至2000年离退休人员增加生活补贴的口头通知金额数。

    6.“统筹负担”栏填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的由统筹支付的养老金。

    7.“生活补贴”栏数含京人工〔1988〕31号、人事局1992年8月11日口头通知、人事局1994年1月29日口头通知、京人退〔1995〕583号规定支付的金额。

    8.“困难补贴”、“企业负担”栏不填数。

    9.“价格补贴”栏填1985年工改前退休应支付的53元;1985年工改至1993年工改期间退休的填48元;1993年工改后退休的不填此栏数。

    10.“其他补贴”栏含洗理费、书报费及京国工改〔1994〕10号规定的50元。

    11.“建国前补贴”栏填按劳人险〔1983〕3号规定的金额数。

人事管理的先驱范文5

关键词:政府绩效;管理;评估;实践

上世纪70年代,西方掀起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再造政府”的呼声中,一种以市场责任机制和民主管理机制为条件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产生――政府绩效管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地方政府取得较多的成就和经验。然而我国实践的时间还很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在评估的内容、形式、主体选择、结果运用以及制度建设上存在较多的问题,对全面推进政府绩效管理形成障碍。

一、政府绩效管理意义

1.绩效管理是公共管理新模式的探索

实现组织权力的下放取决于诸多因素,其中之一是绩效是否可被测度和可被控制的程度。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绩效测度和显示,为绩效管理的主体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控制绩效的手段。绩效管理的推进,使得权力下放的可能性因素增加,分权化改革也有了基础。

2.绩效管理使得竞争机制能够在政府部门形成

一方面,将政府部门绩效结果公开,引导公民在公共服务的选择上“用脚投票”,对政府部门形成压力,促使其改进服务质量和提供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绩效评估和改进有助于营造竞争氛围,形成诱因机制,激发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动力。绩效评估为政府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提供了依据,而以绩效评估为基础的奖惩机制,则强化了政府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

3.政府绩效管理有助于建设高效政府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市场失灵的调控者、经济波动的熨平者,其效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所角色是否合格。在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唯有高效的政府才能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科学的社会决策、优质服务和发达的教育,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然而由于政府的特殊地位,政府组织的特性,存在着效率低下难题,同时政府活动的非市场性使其成果无法货币化,因此政府输出不易量化,其效率也不好衡量。政府绩效管理本着为顾客服务的理念,从管理的服务质量、公共责任和社会公众满意程度等方面判断,对政府公共部门过程中投入产出成果所反映的绩效进行评定,并使政府部门做出改进。

二、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推进历程

1.在政府人事管理中推行的政府绩效评估

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在政府人事管理过程中,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来规范政府工作人员行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一时期带有法规性质的文件有80年代的《关于逐步推行机关工作岗位责任制的通知》和90年代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等。作为人事绩效的考核依据,该文件和法规从理论上、实践上,为政府组织绩效考评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同时也是最早的有关绩效评估的文件和法规。

2.在地方政府中进行的政府绩效评估探索

上个世纪末,受绩效评估理论的影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和公共部门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实践的突破口,进行了具有先驱精神的现代绩效管理探索,取得一定的制度成就,政府职能转变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该阶段的实践以深圳市为代表,在具体实践中,并无明确引用“绩效管理”这一专用词,但其改革在实质上却是将绩效管理引入行政审批当中,该市的做法是开了绩效管理的先河,属国内首例。此后,全国各地地方政府陆续开展政府绩效管理探索,具有代表性的有:福建省效能办、昆山市政府、青岛市督察室、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心。

3.在地方政府进行的政府绩效管理实践

继承上一阶段的发展,这一阶段地方政府开展绩效管理的实践,全国各地政府结合自身特点,广泛开展实践。在实践中,各地涌现出一些典型模式,依时间先后有南京“万人评议政府”模式,青岛“目标绩效管理体系”模式,甘肃“第三方评估”模式,哈尔滨模式,这些模式开始时间各有不同,但都持续下来,从探索变为实践,代表各地政府的实践类型。

4.在全国大范围进行的政府绩效管理试点

近年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政府绩效管理工作,总理在任期间多次强调要加快政府绩效管理建设。特别是2011年以来,国务院建立了由监察部牵头政府绩效管理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政府绩效管理的试点工作、宣传和培训等工作。至此,政府绩效管理试点已在全国范围展开,可以预见,下一步的推进工作将在全国开展。

三、我国地方政府绩效管理的发展模式

我国的政府绩效管理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探索,在具体实践中,依各地的具体情况不同,出现许多典型模式,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然而上文只是将具体的模式加以罗列,并没有按一定的标准去划分。在此情况下,我国行政学学者夏书章认为,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应用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1.普适性的政府机关绩效管理

绩效评估是该模式的主要部分,它作为政府管理机制诸多环节中的一环而存在,它包括的内容有社会服务承诺制、目标责任制、效能监察、效能建设等。该模式政府绩效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它的推行及运作有赖于政府的政策和行政行为,需要着重研究。

2.是具体行业的组织绩效管理

人事管理的先驱范文6

关键字:企业文化 日企 企业管理

前言

日本经济在战后的几十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先进的企业管理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分析日本的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我们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引进大量的西方先进科技;学习制定现代科学管理制度、思想和方法;改进和大规模生产其它民族发明的新产品;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等等。在这里笔者不做过多地介绍,本文主要从日企文化对日企管理的影响来分析日本企业管理成功的原因,以及它对我国企业管理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日本食业文化的特点、日企文化对日企管理的影响

据日本共同社消息,东京商工调查公司2009年8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百年以上老字号企业有21066家。其中年代最为久远的企业是,大阪市寺庙神社建筑企业金刚组创立于公元578年,迄今(2009年止)已有1431年的历史①。笔者认为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与它自身的企业文化密切相关。

许多日本大企业都有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比如丰田汽车的企业文化是,上下同心协力,忠实于公司事业,以产业成果报效国家;发扬友爱精神,以公司为家,相亲相爱;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松下的企业文化是,贯彻产业人应尽之责;力图社会生活之改善和提高;为世界文化之发展做出贡献。日立的企业文化是,发扬和光大以“诚”、“开拓者精神”、“和”为三要素的日立精神。东芝企业文化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明天;东芝集团以尊重人为根本,力争成为能创造丰富的价值并能为全人类的生活、文化做贡献的企业集团。考察不少500强日企的企业文化,笔者认为都会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即紧密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以人为本的企业宗旨等等,在这些企业文化的熏陶下,又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日企管理思想和特点。

笔者曾在一家500强日企公司工作过,对日企文化和日企管理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体会。

(一)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经营管理理念

提到日本人,大家很容易想到的就是团队精神。这一点可能大家在日本人的“内外有别”文化特征中会有所体会在他们看来,在世界范围内,日本人属“内”,外国人属“外”。同样,日本企业重视集体力量,强调集团功利,倡导以团队精神为核心的集团价值观。一个企业要有高度的凝聚力,要上下团结,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正因为日本人重视靠集体力量工作,所以在管理中有几大特点。首先,重视培养员工之问相互配合的精神,建立团结、合作与和谐的关系。由于日企对职员普遍推行终身聘用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企业把员工看成家庭成员,当然也要求员工树立对企业的忠诚心,所以对于初入职场的新社员,前辈会耐心教导,也会对部下的工作过程加以管理和关心。在日资企业中,部下的失误由上司负责,上司不会推诿、推卸责任。记得我刚进日企工作时,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地方,前辈就会很热情地告诉我,绝不会吝啬;有时由于自身经验有限而无法完成某个任务时,整个小组都会帮助我,大家齐心协力帮我解决难题,对此我印象颇深,也挺受感动的。

其次,重视建立员工与员工、员工与雇主之间友爱互助、温情和先义后利的关系。日本企业会组织员工及家属进行集体活动,比如社内旅游、体育比赛,我公司每年都有社内旅游,我体会到通过这样的旅游可以增强同事之间的和谐关系。到了年末,全公司员工聚集在一起召开忘年会,此时上下级之问会互相畅所欲言。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生日那天上司送给了我一份小礼物,这真的让我既意外又开心,我体会到了公司对我的重视与关心,后来我才知道不少日企的上司都会在自己的小本子里记录下自己员工的生日日期,生日当天给员工礼物或者祝福,我确确实实地体会到了一种温暖感。

再次,日企等级制度森严,强调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日本人基本上是一个口令一个动作,没有太多个人的意见,绝对服从组织。比如我的日本人上司就是突然接到派遣来中国工作的任务,由于工作任务比较突然,他一下子感觉意外,觉得有些困难,但还是顾全大局,坚决较快地服从安排,有一种为群体牺牲个人的意识。而像他这样的绝不是个例。

每家日企也都有企业的“社风”“社训”和“企业精神”等,通过共同一致的理念将整个团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是这种集体主义管理使日本企业就像拧在一起的一股绳,对整个企业都发挥着无形的指导作用。

(二)开拓创新精神和博采众长的管理

在日企工作过的中国人,对日本人的敬业精神普遍印象深刻。如早上8点半上班的话,日本人一般7点半就会进公司,下午5点半下班,日本人一般都会工作到晚上8-9点,这些也是我的亲身体会,后来了解到几乎大部分日企都这样。此外,从收到日本人的邮件时间,我常发现,他们有时在晚上10点、11点甚至半夜1点多还在回复工作邮件,可以说工作占据了他们的整天。的确正是日本人非常努力的工作精神,使日本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但我在这里想着重介绍的是日本人的开拓创新精神。

丰田汽车提出“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日立企业提出“开拓者精神”;索尼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不断创新”。这些企业文化无不体现了日企主张开拓精神。日本是岛国,资源缺乏.强烈的岛国意识使日本民族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和向外意识,生存环境迫使日本民族善于学习,所以日企拥有博采众长,同时保持日本民族特点的独特的管理模式。

当外来文化技术比他们先进时,日本就会加以引进,通过模仿、吸收、改良和创新等,把事物及产品变得更完美、更具竞争力、更有日本特色,从而不受制于他人。

例如,管理方面:日本从美国引进了统计品质管理,在导入日本的企业时,同日本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虑到应该更加信赖作业者,实行信任作业者的管理,提出[依靠信赖的管理][通过大家的力量一起去做]的主张,从而形成日本特色的质量管理。

同时,日本也从美国引进了能力主义的劳动人事管理。根据日本的具体国情,并没有否定日本传统的人事劳动制度,而是随着日本经济、技术和社会的进步,朝提高职工素质以及朝高龄化和高学历化的方向发展。

在产品方面: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和第一台数码照相机都是在美国诞生的,第一台扫描仪也产生于我国的台湾,然而,日本人经过模仿和消化后,掌握了许多实用的核心技术,并在数码相机、计算机和扫描仪领域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最大的数码相机、扫描仪的生产供应地。

再如,“多刃刻刀”也是如此。二战结束后,日本人从美国士兵带来的巧克力的造型中得到启发,发明了可以多次使用

的刻刀。即将刀片均匀地分割成多节的分隔印,一旦一个刀尖使用到不锋利的时候,就可以掰掉这节,继续使用下一节,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刻刀的使用效果和寿命。而且刀把是固定的,可以大大节省费用。一把刻刀等于十余把刻刀的使用寿命,不仅节约了能源,还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

日本精工表凭创造性模仿后来居上,日本利用瑞士这个石英表的“先驱”,加上自己的研发,用“生产大众化、小型化的石英表”为目标,推出了比瑞士的机械表走时更准确、价格更便宜的石英表。

“博采众长”管理使日本经济加速发展,并且不断实现超越。

(三)人本管理

人本管理主要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重视,强调人的因素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公司职员与企业利润最大化是统一的。日本的管理类书籍把人事管理列为企业管理分类之首,它们从“企业即人”出发,认定“人事管理是极为重要的项目”。企业中最重要最短缺的是人才,而管理的中心是人的管理。

东芝集团以尊重人为根本;富士通的企业文化是,以销售为核心,以人为本,以创新为先导。汇聚和培养一流的多方位的多层次的复合型人才。从不少日企的企业文化中都体现出了日企人本管理的特点。

一方面,日企尊重人。领导对待员工真诚、信而不疑,并会认真倾听职工们的意见,给予职工参与决策的权利。工作中,即使员工有一次二次失误也没关系,当然前提是员工的工作态度必须是非常认真的,绝不能马马虎虎工作。此外,日企还采取激发人的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使之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勤奋工作。日本人喜欢有干劲的人,对于面试者,能力并不是衡量的唯一标准,对工作是否有热情才是衡量人的首要指标,日企喜欢干劲十足的员工,这点我也体会颇深。此外,年末总结时,上司会和员工进行面谈,每次面谈,既有对我的激励,但更多的是对我提出的新要求,使我有成就感的同时了解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另一方面,日企致力于人才的培养。管理者重视对下属的培训,培训包括入社培训、专业培训、职务培训、晋升培训和厂内留学等。比如伊藤忠每年公司都会按照员工的不同级别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日立公司培训机构小研英二社长介绍:“日立公司的培训是长期的,并且是有明确的计划的。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将人的发展与公司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企业与员工形成了互相依赖、相互促进的共同体,它在使员工更好发展的同时,企业也增强了活力和创造性。

应该说,企业文化体现于员工的核心价值观中,企业文化凝结于产品和服务中,企业文化落实于公司全面需要中。团队精神、开拓精神和以人为本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这些日企文化使日企管理效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员工在企业文化指导下与企业管理目标保持一致,使企业得到了更加蓬勃发展。

二、对中国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启示

1.结合企业特点,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

2.要强调团结的力量,建立和谐的关系

如何让员工树立团队意识,这是企业值得思考的。企业如何从制度上让员工有归属感、稳定感,这样员工之间才容易互相帮助。企业如何在奖惩制度上明确透明化,员工之问才愿意互相合作,出谋划策。企业如何在平时给予员工关爱,这样员工才会对企业有忠诚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良好的团队氛围。

3.要善于创新

现阶段,我国主要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拥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一项重要比较优势,但随着国内外需求皆呈饱和,仅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会遇到需求瓶颈,从而影响国内工业化的推进。而解决的途径就是引导和鼓励企业需积极开发创新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也就是利用技术方面的创新优势来提高竞争力,此时就更需要国内企业有创新精神,如何博采众长,在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的同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产品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4.要注重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