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机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文化的机遇

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1

关键词:高职教育;传统文化;活力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3)03-0154-03

高等教育肩负着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传承优秀文化,推进社会文明,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殊使命。

一、高职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传统文化常常是依托于教育平台得以传承,教育常常也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刻,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根本,也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文化与教育》是钱穆先生关于中国文化与教育诸问题的专论和演讲词汇集而成。先生以其对中国文化精深闳大之体悟,对中国精神健旺蓬勃之感触,揭中西传统与路线之差异,指明中国文化现代转向之途径,并以教育实施之弊端及其改革为特别关心所在,寻求民族健康发育之正途,让人看到了传统文化的教化功能。时下,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目标,更让人从传统文化中看到了教化育人功能的时代精神和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包含了各式各样的文化内涵的修养,道德素质的修养。这其中最特别的是儒家文化以其积极入世的态度、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人文关怀,儒家人文思想的要旨是教人如何做人。儒家主张诚信不仅是立人之本,而且是立国之本,是治国的重要政治原则。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要求人们学会市场经营,学会抓住机遇,更需要学会讲究道德、恪守诚信、公平竞争,用儒家“民无信不立”的诚信观教育学生,有助于其树立诚信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1](P11)

新世纪的大学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关键性作用的传承者、发展者和创新者,高职院校在对他们进行素质教育时,必须注重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确立爱国主义思想,培养民族正气和气节,做人处事以诚信为本。

二、传统文化在高职教育中存

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主要通过对我校高职学生随机调查和访问发现,当前高职院校重实操技能、轻人文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令人堪忧,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已刻不容缓。首先是认知贫乏。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多,基本停留在高中阶段语文课的所学内容。其次是热情不高。高职学生购书欲望本来不强,而其意向重点又集中在科普读物、考试辅导书籍、杂志期刊等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或基本没有兴趣。再就是道德缺失。高职学生的传统道德缺失主要表现在:责任感缺失: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在维护单位声誉、承担分外工作方面的责任感明显不足等现象。

(一) 原因之一:教育导向影响

基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基本没有摆脱重专业、轻素质,重技能、轻人文的做法,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特别是在突出工学结合、加大顶岗实习的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课程设置更加紧张,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少、效果差。再加之传统文化教育类课程的考试方式大多采用写体会、写心得等形式,学生大多无情无感,无病,拷贝抄袭现象大量存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同时,教育导向造素养较高的师资队伍缺乏,高学历、高技能的教师较多,高素质、高文化的教师相对不足,影响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课程设置不尽完善,过分看重技能培养,忽视文理融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等技能证书认可度较高,处于就业考虑,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外,还把课余时间用在了计算机、英语学习上,无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2]

(二)原因之二:社会环境影响

“五四”以来,如何正确认识和充分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是争论不一的一个重要社会命题。“”期间,对传统文化基本持全盘否定的观点,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继承传扬的断层,致使一代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清、理解不明,一味排斥和否定,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失去了其社会基础。特别是在极“左”思想控制下,大批文献著作遭到破坏和遗失,一批传统文化学者遭到了排挤和冷落。一代人的空白造成对下一代的教育放弃。[3]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增,造成对纯粹传统文化知识的忽视和淡漠。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历史遗留和思想惯性的影响依然存在。

(三) 原因之三:多元文化影响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和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高职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规则和价值取向。学习功利化更强,认为学习只是为了生存、就业,只看重眼下,不着眼长远,过分注重技能,忽视素质培养;课余娱乐性更新,沉溺于网络、恋爱、影视厅,没有时间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崇洋心理更多,高职学生中洋风洋气十分盛行,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他们过得津津有味,而传统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他们却感觉没有意思,比萨、汉堡、寿司,他们吃得有滋有味,对传统的菜品,他们却没有胃口。多元文化的冲击,影响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不利影响。

(四)原因之四:信息高速影响

信息时代带来了网络,认为什么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不用读书,产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也带来了困惑,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各种电视片、专题片、科教节目相继推出传统文化教育节目,很多高职学生只想通过这些节目了解传统文化大意,而不愿深读原著,认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像理工科的具体公式、精确测量那样直观具体,也不像小说、话剧等文艺作品那样易读活泼,大多兴趣一时、不能持久,只知皮毛、不领深意,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敬而生畏、望而却步”。

三、用传统文化激发高职教育活力的途径

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重心是吸引性,要注重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循序渐进,易懂易学;增强灵活性,根据学生需要和学习目标,进行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调整,满足学生需求;增强有效性,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禁得起检验和评价。[4](P9)

(一)从认识上下功夫

从高职院校领导层面来说,需要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以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途径,出台制度文件,加强组织领导。对教师来说,需要积极应对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努力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增强课堂教学渗透,开设通识课或文化讲座,提高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对学生来说,需要唤醒道德成长的内在自觉性,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

(二)从观念上下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两面性。由于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传统文化中存在家长专制、君权神授、等级观念、唯古是法等与现代社会思想观念背离和不符的因素。因此,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辩证的文化观,采取批判继承的精神,更好地汲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摒弃无用的、消极的成分,警惕和避免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三)从素质上下功夫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既包括爱国情感、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包容意识、责任态度、道德标准,还包含仁爱、诚信、感恩、敬业、中和、共处等传统美德。[5]丰富的民族文化结晶,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生动教材,它在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包容意识,仁爱、诚信的民族品质,“中和”为美、和谐统一的价值取向,“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态度,“正己”、“修身”的道德标准,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健全人格、砥砺品格方面,都有着积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四)从创新上下功夫

要建设一支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教师队伍。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双重重任,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力军。要开设一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识课。优化课程设置是高职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6](P6)可以分年级、分阶段开设一些传统文化概论、哲学精神、名篇名著导读、历史精神、风土人情、民族风貌、民间习俗、诗词鉴赏等方面的通识课。与此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识课与思政课、计算机文化基础、大学英语等必修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做到课内和课外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因此,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努力做到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与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教师讲授传统文化与学生课外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学习传统文化与学习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对大学生陶冶情操、塑造品格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眼职业化人才培养,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精神品质和道德意识,努力营造富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和作用,提升学生“软实力”。要依托传统节日这个载体。重视传统文化节日的教育意义,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纪念日[7](P9),通过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传统民族文化展演等形式,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高职院校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有特色、有活力的发展。季羡林先生曾说:构建和谐社会最要紧的一条是什么,是人内心的和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构建和谐的内心世界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高职院校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立校”,才是最高境界和追求。

[参考文献][1]刘守华.文化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

[2]梁淮平.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浅谈[J].江苏高教,2008,(3).

[3]罗继全,朱鹰屏.论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8,(2).

[4]张立文.传统学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李宗霖,司见南,岳冬青.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素质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2

希腊的自然哲学虽派别林立,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有一个或数个“始基”或“本原”以及由这些始基或本原“演化”出万物,这就是“始基演化说”。欧几里德以无法再回溯的不证自明的公理为出发点,经由严密的逻辑推理构建起几何学大厦。“始基”和“公理”都属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领域。    

由此可见,本文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解读,只是透过科技哲学视角之管窥,撷取往日或许未曾关注之点。这样的“撷取”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正统研究者还是对科技哲学界来说都是另类而难以接受。本文中,传统文化指孔子以后(含孔子)的文化。笔者把传统文化的“始基”归结为:小农经济、性本善、人际关系以及实用主义。如同“始基演化说”中的“始基”是希腊哲人对自然现象抽象提炼和直觉思维的结果一样,这四者同样是由传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的抽象提炼。

一、小农经济: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    

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分歧,但小农经济是传统文化的经济基础,这一点看来没有争议。由小农经济所特有的活动方式出发,可以推出传统文化的一系列特点。    

在中国,小农经济举足轻重,不仅是经济,而且是政治以及文化。有一种说法,是农民在历史上一次次挽救了中国,换个角度看,也就是小农经济一次次化解了危机,与此同时,中国也就一次次回到传统。城镇化和土地流转,将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

二、性本善:传统文化的公理    

欧几里德以五条公理构建其几何学大厦,“性本善”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堪比欧氏几何的公理。虽然荀子也有“性恶”的假设,但是“性本善”占了上风,在实际上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起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

三、人际关系: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一)人的“三大关系”梁漱溟曾述及人的三大关系:人与自然(拓展即人与物)的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一方面,这三大关系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人与自然的关系必然涉及人际关系,譬如生产力必然涉及生产关系,即使荒岛上的鲁滨逊,他原来所拥有的所有知识和沉船上的物品,是漂流记情节得以展开的必要前提,以及涉及个人需求层次的提升;其他两大关系也可以作类似分析。然而另一方面,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下,会着重以三大关系之一展开。希腊和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到19世纪末的西欧,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有自然哲学、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印度文化则回到内心世界,以人己关系为主。

由三大关系引出三大博弈:人与自然的博弈,人与他人的博弈,以及人与自己的博弈。一种文化以三大关系的哪一种关系为主,主要展开哪一类博弈,对于这种文化的内涵与发展路径,对于民族性具有根本影响。

四、实用主义:个人在传统文化中的生存哲学在上述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传统文化呈现出强烈的实用主义倾向。    

实用主义发端于现代美国,然而其典型却早已存在于传承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现代美国,实用主义只是众多哲学流派之一,在本体论中有对事实和规律的尊重,在认识论中有理性主义的均衡,在价值观中有知识至上、宗教情怀和对美的追求以及最终有法律提供的不可逾越的“负面清单”。平心而论,自古到今,世界各民族或多或少都有实用主义倾向,但像中国这样浓烈和典型者可以说绝无仅有。

五、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    

绵延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何以凝聚了中华民族,承载了炎黄子孙的心灵,在世界各国面前建构了礼仪之邦?    

在熟人社会和相对稳定封闭的情况下,熟人间分享嵌人编码知识和意会知识,情感上的互通,增强了熟人社会的凝聚力,遏制了离经叛道和离散倾向。近代有外国商人进人中国农村后惊讶地发现,“中国人的一句承诺比西方的正式法律文件还可靠”,并由此断言“中国人是全世界最守规矩和可靠的商业伙伴”。在乡亲们组成的熟人圈里,伦理道德这样的“短程力”足以维系起信用圈。因为没有市场中的竞争,熟人社会会分享种植和养殖中的经验,推动农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经济因而在世界首屈一指。    

简言之,传统文化与由古至19世纪中叶的中国国情契合,虽停滞不前,但在数千年间维系和延续了炎黄子孙。其种种弊端在漫长岁月中之所以没有“发作”,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土壤和环境以及没有受到来自外界对传统文化的根本冲击,直至强行撬开国门。    

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3

摘要:包装设计是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传统文化也是包装设计朝着个性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文章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梳理,探讨包装设计如何找到发展之路,即在本土文化中知何构建现代包装设计的新语义、新生命。

现代包装设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成果,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更是人类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载体。它是以大众生活为基础,以文化为本位,以生产生活方式为导向,沿着历史的文脉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设计与文化从来都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共同体,紧密而不可分割。设计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付诸实现,丰富发展了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生活,同时物质生产与生活也作为人类文明的承载体而存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文化逐步成为设计的内在驱动力,而设计自身也演化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包装设计正是在历史的演进中展现出它特有的文化意蕴与精神境界。包装设计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体现了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物质文明程度,也表现出特有的民族文化面貌和审美水平,它是名副其实的文化综合体。WwW.133229.COM

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4

关键词:水墨画; 水墨动画; 传统文化

检 索:.cn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1-02-0076-03

Talk about Ink Animation to the Min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 Innovation

GONG Xue, JI Xiao-min( X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Xi’an 710054, China)

Abstract :Ink painting as a unique form of express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rings people aesthetic enjoyment on the vision not only, more important is that it opens up a new chapter of animated films in our country, formed its own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k painting animation shows that the actual presence of images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ight new elegant classical images can provide in traditional animation have made a major breakthrough of artistic style. Based ink pain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expression, wash cartoon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k animation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novation, and explores the ink painting animation from passing on to the road of innovation.

Key words :ink and wash; wash cartoo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rnet :.cn

一、水墨画的意境表达

水墨画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扮演着一种特有的形式,它所追求的“境生象外”“气韵生动”的审美理念,无时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老庄提到的“清净无为、回归自然”的哲学精神在水墨绘画的艺术表现中生动体现。水墨画创造了一幅幅山水间独特的艺术,郁郁葱葱的树木生长在铺满青苔的上路上以及田间的小溪,整个沐浴在阳光下的画面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但是,由水墨画过滤后绘制出单纯古朴的墨色却是打开了另外一种新的眼界。水墨画追求的画道之上品,正是老庄崇尚自然而然和以自然为美的艺术追求。禅宗思想传入到中国以来,它在水墨画中展现的“弦外之音”,揭示了禅宗的意境。禅的别名又叫“传心宗”,有“以心传心”的思想含义,这与水墨画中的“写意”有着相似的含义。中国水墨画在绘画的时候着重于表现对物体情感的宣泄与生命力的意向,然后采取一种直观、概括的艺术手段来表现。这是在水墨画中蕴含着禅学的哲学思想。

水墨画中采用的独特的艺术造型方式,主要表现的是在宣纸上形成晕染、水和墨在画面中的交融流动,带给水墨动画制作上别具一格的造型艺术。写意的手法在水墨画和水墨动画有相似的效果。“写意”对照的含义是“写实”,写意不同于写实,“意”的把握不是一种明确的非此即彼的行为,而是概括提炼出对象本质特征,将其升华到审美的艺术手法。

二、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一) 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

水墨动画从20世纪50年展到现在,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的有四部作品:《山水情》《牧笛》《小蝌蚪找妈妈》《鹿铃》。这四部作品在制作完成相差的时间相对较远,特别是《鹿铃》和上部《牧笛》相差了将近20多年,足以见得水墨动画经历了很大的艰难性。20世纪50年代和50-80年代之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这个时期创作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的时期是中国动画的“辉煌时期”。80年代后期,中国经历了“”,中国动画已经明显停滞,大不如前,表现在动画制作领域的技术已经停滞和人员水平的局限等众多问题。在重重困难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分别制作了《鹿铃》,1988年拍摄了《山水情》,这两部水墨动画将中国动画片推向璀璨期。(图1)

(二)水墨动画的特点

在意境传达方面,继承了水墨画意境表达的细腻、深刻的审美感受,而与以往的动画相比,更能表现虚幻的场景和角色。水墨动画就是在水墨画创造下形成的不同于写实的新境界,丢弃了“写实性”过于死板,缺乏意境,而是更多的在动画中融入主观情感、生动活波、微妙微翘。比如,在1988年制作完成的水墨动画《山水情》,整个片子将笔墨的情韵和优美的情景融入在一部影片中,笔墨的律动跟随琴声的韵律挥洒自如,缥缈的烟云、气势磅礴的山河,带给你无限的想象。

在表现手法方面,继承了水墨画“空无”的意境和精神追求,而与以往动画的相比,更能表现动态的视觉体验和真实的听觉的感受。水墨动画意在创造出更高层次的自然美,是审美和精神在意念中的传播。水墨动画以动态的画面和与衬托画面内容的声音,二者共同营造一种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在传播艺术表现的过程中,把水墨画中的意境美、形式美,通过视觉和听觉二者相辅相成。在影片《牧笛》中,故事结构以简单人物和牛之间的关系结构展开,并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更或是一般剧本中拥有的前期伏笔,中期充满悬念,后期豁然开朗,但是依然可以从影片中感受到细腻的人物情感。

在制作手法方面,继承了水墨画烘、染、泼、积、破等表现形式,而与以往的动画相比,更能表现“虚实相伴,处处妙境”的虚实变换审美境界。水墨动画需要使用传统绘画的技法和现代多重曝光拍摄技术相结合。水墨动画中的线和着色部分是分开进行的,只要是多种颜色的物体都需要在每一个赛璐璐片上绘制颜色,再由摄影师使用分层拍摄和多重曝光的处理技法,处理成最后我们看到的水墨效果。例如我们看到的水墨动画《山水情》。人物身上的多色效果,就是由原画师将人物线稿在纸上绘制,人物身上的色彩部分按颜色区分绘制在每一个赛璐璐片上,最后再通过摄影技术将两者结合与后期处理。这在过程上是繁复复杂的。然而这些都是传统动画不曾经历和到达的艺术效果,水墨动画在艺术审美上达到了很大的优越性。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水墨动画创新

传统文化艺术通常包含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积淀,它是经过历史考究出来汇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水墨动画与传统单线动画相比,在情感表现方面是更加细腻和深刻的,这点是与中国艺术传统具有相通之处,细腻而含蓄。通过水墨转换后的中国动画,更好的传达了中国式的情感。水墨动画中以线造型在画面中流动的表现,写意精神的淋漓书写,墨团和线条的组合都是具有独特中国文化艺术表现的语言符号。

(一) 传统文化中可借鉴的要素

1. 古诗文

古诗文的内容就是以上传统的优秀文化内容的复合体,他在内容上本身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唐诗宋词、《史记》《论语》等历史名著是中国文化很好的典范。在《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说明古人非常注重个人修养,作为儿童学习的内容,必然通过学习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2. 国画

中国画是保留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传承优良文化的传统,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国画形成了多个种类,总的概括为几大类,人物、山水、花鸟。我们可以从山水画中体会中国画包含的意境、氛围和色彩,这是其他类型的绘画不能体现的绘画情感。大自然中的花鸟生态,有着多种多样的生命情态,荷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灵动的鱼和生动的鸟在国画中都被表现的栩栩如生。

人物画欲求印象的强烈,故不用写实法而用象征法。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中国国画人物的服饰追求精神和功能的美于一身。外在看来是宽阔的衣袖,内在是自然美,形式美,不拘泥的服饰风格正是老庄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哲学观点,追求“形散而神不散”。

3.中国古典音乐

中国古典音乐体现民族哲学精神。古人把音乐抬到很高的地位,古代追寻“礼乐文化”,“礼”是来越说越人们的行为举止和规范秩序的,“乐”是辅助“礼”来缓解人们紧张的感觉。中国人创作的古典音乐往往喜欢在音节上留空白给人带来无限的遐想。

(二) 水墨动画的创新之路

1. 传统文化元素与动画组成要素的关系

一部动画制作的完成,需要在前期准备策划、剧本、(人物或者动物)角色设定、场景设定、背景音乐等(图2)。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和载体,对于古诗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直接的面对和了解中国的文化。因此在水墨动画剧本的选择和制作参考承载文化信息的中国古诗词、成语等。

中国画在传统文化中成长,始终保留着对传统表现形式的传承。画家笔墨下绵延的山脉和写意大气的墨荷或是形象逼真、色彩鲜亮的工笔荷,将我们带入一个“世外桃源”的场景境界。因此在水墨动画场景的选择和制作参考国画中的山水,角色参考花鸟,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画通过动态转换的手法,带给人时空穿越的视觉感受。在人物画中,人物洒脱的性格也是表现的微妙微翘,这很大原因是在人物服饰的表现形式上,注重随意而自然的造型设计。因此在人物角色的服装选择和制作参考传统文化和精神追求相结合的古代服饰。

音乐的配乐需要与动画电音的情绪相适应,古典音乐与中国古诗有着水融的关系。中国古典音乐基本山都有标题,每一个标题后面都隐含着一段文学的记叙和描绘,每一段音乐都是随着影片中表达的情绪跌宕起伏。因此在水墨动画的背景音乐选择和制作选择体现民族哲学精神的中国古典音乐。

2.水墨动画的创新思路

水墨动画的制作在剧本上以承载文化信息的中国古诗词、成语作为主要题材,以意境深远的水墨山水作为场景设计,在人物角色的设定上采用具有写意风范的古代服饰作为人物服装参考,背景音乐选择古典音乐表达水墨动画中传递的故事情绪。技术手法的表现上,制作人物角色造型设计和场景设计时,使用maya这种数字化技术手段实现水墨效果。Maya 是美国Autodesk公司的世界顶级的三维动画软件, Maya在功能上的完善,对于学习者更加易学易用,渲染真实感极强。具体制作方法是,首先在Maya中建立模型,然后依据已有素材的水墨画风格制作模型的材质,通过调节材质球的节点和属性来模仿水墨画的效果。关于人物角色动态的部分和山水场景旋转、切换部分,需要给人物绑定骨骼制作动画,最后在After Effect输出合成。

结语

水墨动画是我国民族动画中的经典动画作品,他将传统的水墨画应用到现代动画设计中,打破了以迪斯尼和日本围绕的平面动画艺术设计风格。随着电脑技术的介入,水墨动画不仅在设计风格上可以继续戏曲并借鉴传统文化元素,而且可以用现代数字技术展示更好的动态视觉效果,可以说是现代的水墨动画是对传统文化的艺术上传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王安娜.浅谈“禅宗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11(05).

[2] 张松林.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05).

[3] 王贵洲.水墨动画中的意境之美月学术探讨[J].学术探讨,2012(09):268.

[4] 姚桂萍.水墨动画浅析[J].电影评介. 2006(12).

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5

[关键词]传统文物 修复技术 保护 传承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84-01

刘梅梅(1971-),公主岭人,任职于吉林省公主岭市文物管理所。

一、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简述

手工技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国度或者一个民族世世代代所流传下来的一种制作工艺,与该国家或者民族的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从传统文物的制作到相关的修复技术,以及后人对于一些文物的仿制等。常见的有对于一些书画的装裱技术,对于竹木漆器的制作和修复以及一些传统的家具等的制作和修复,无论哪一工艺过程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历史上国人智慧的结晶。

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及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呈现流失或者濒危的状态,对其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对该种技术的保护对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等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进行保护,对文物的保护及历史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和文物的制作、复制工艺是我国所独有的,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一种再现,是中国历史信息和文化的载体,对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和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包含的种类是多样化的,而所涉及的范围也是极为广泛的,因此,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和传承对我国文化及历史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该种工艺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将文化以物质的形式展现出来,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还要与国际相接轨,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实现中西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保护与传承

我国的传统文物修复技术是对有形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的重要手段,是考古和文物博物馆事业上所必须的。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来看,对于文物的修复和复制有着长远的发展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时期便有了对一些青铜器的修复和复制。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每一时期都有一些文物修复和复制工艺的代表人物和流派,他们为我国文物修复工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我国有形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在20世纪初我国的文物修复技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但是由于技术上的封闭性等使得该种工艺所使用的工具和原材料等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建国之后,博物馆的建立及对文物保护的重视等,使得文物修复技术成为博物馆的一种必然需求,为我国博物馆的建立及其文物的恢复等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

但是,从文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很多情况下是文物研究或者保存等的一种附属技术,并未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一些难度较高的文物修复技术仍面临失传的危险。为使我国的文物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进行必要的挖掘、整理并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成为必然的要求。对于该种技术的保护,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建设,将其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给予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专项资金和专门人员的投入来完成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挖掘和整理工作,而这一工作的开展很多时候需要深入民间,挖掘民间流传的传统修复工艺,在挖掘的基础上进行整理,使其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

在此基础上,将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并且整编成册,进行必要的辨别,从而形成完整的技术资料体系。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应制定相应的文物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并完善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为技术的传承提供有利渠道。注重技术保护的同时,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特点和方向,将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推进技术的健康发展,同时注重人才的培养,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的国际化

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为我国文物的保护和研究等做出了重要贡献的同时,也传播到了海外,对日本等一些国家的文物修复技术也产生了影响。但是由于我国文物修复技术更多的是以一种民间工艺的形式存在,以家庭内部传承的方式存在,使得相关的资料相对欠缺,从而使在国际上影响不如日本等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应该满足本国文物保护及历史研究需求的同时,还应该更好地走出国门,争取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定的地位。为实现其该种国际化,便要求我们对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汇编,注重国际化的宣传,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推动文物修复技术的继承和发展,不断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贾文忠.无形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物修复技术[J].中国博物馆,2002(4).

[2]程娟,钱晋,钱钶.基于VR的古陶瓷文物建模与逆向修复技术数字化探析[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2(3).

传统文化的机遇范文6

>> 论楚文化传统价值观在楚剧中的传承与升华 《弟子规》中的儒家文化传统及现代价值 文化传统在小城镇土地利用中传承策略研究 敬祖文化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研究 中国美术文化传统的特点研究 传统武术的文化传统 秉承书院文化传统 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书院文化对现代小学德育的启示及探索 《孝经》:承接伟大的文化传统 黑人文化传统的颂歌 高校在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过程中面临的 挑战及发展途径之研究 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与和谐社会 文化传统与无文化的传统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德育活动开展的研究 书院传统的当代价值 论武术文化传统的继承特征及发展意识的觉醒 浅谈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文化传统研究 论述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文化传统研究 档案工作者行为中的文化传统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4-3-28.

[17] 高磊.文化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拓展路径[J].教学

与管理,2012(1):46.

[18] 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50.

[19] 姚昌.姚石甫先生年谱[M].同治六年重刻本(北京图书

馆藏珍本年谱丛刊),527.

[20] 张苗.大学生创新性学习模式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

与思想教育,2013(7):50.

[21] 邓艳葵.高校学生学习兴趣小组新议[C]∥林宁,农克忠.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C].南宁:广西民族出版

社,20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