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1

[摘要]大学生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了当下大学生考虑的重要问题和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大学生的就业特点主要是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学生心理素质低下、高校扩招和高校就业机制残缺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为此,文章认为高校应从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几方面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科学化改进的途径。

[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就业指导 科学化

[作者简介]张颖(1977-),女,河南信阳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及职业发展教育。(河南 郑州 4 5004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0-0060-02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已成了普遍的社会现象。当前形势下,高校对大学生的科学化就业指导成为可供探讨的重要问题,在高校扩招的前提下怎样使毕业生成功就业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的前途,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模式中,高校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和关心,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当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当下大学生毕业就业存在的若干问题,从而探讨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科学化指导。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1.侧重公务员与事业单位招考。当下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择业方向为报考公务员与事业单位。对于对社会尚且生疏的应届毕业生来讲,事业单位、公务员在收入上更加稳定,且具有长远的发展空间。然而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部分学生具备的个人能力与要从事的工作并不相符,甚至相去甚远,这并不妨碍大部分大学生将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作为首选。

2.选择有人才缺口的企业。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快速成长,用人需求增大,尤其是一部分新兴企业对人才有更大的需求。虽然这一类企业在发展中尚未形成规模,技术也不过硬,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仍然成为了就业恐慌下的选择之一。

3.推迟就业选择考研。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考研以推迟毕业实践,一方面是这部分学生认为拥有更高的学历能够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和优势,为顺利就业增加筹码;另一方面则是部分学生认为推迟就业时间可以缓解当年的就业压力,减少和同届学生竞争。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1.心理素质。当代大部分毕业生心理素质较低,尤其是面对就业和择业压力的时候,对进入社会工作产生心理上的恐慌感,在面对社会工作的时候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素质。一部分参加大学社团和学生组织的毕业生相比于同届毕业生拥有更多的资源及校园阅历,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望洋兴叹,产生了心理上的畏惧。不少学生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极度缺乏自信,这样的心理素质使得不少大学生将就业当做一种压力,甚至产生了逃避排斥的心态,造成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2.高校扩招。在影响当代大学生毕业就业的多种因素中,高校扩招似乎成为了许多毕业生就业难的始作俑者。高校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的总数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毕业生的人数大幅度增加,供需比例出现严重失调。同时高校的扩招工作并没有考虑到学生选择专业的问题,不少高校将冷门专业作为学生扩招的首要选择,甚至增设附属的三本院校扩大生源。其不良后果是,扩招的学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错误地选择了较为冷门的专业,同时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就读院校为附属三本院校而面临就业歧视。

3.高校就业机制不健全。高校本身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指导方,承担着重要的指导角色。高校不仅应当提供合理科学的就业方向指导,更应该将人才培养作为自身的最终目标,包括对人才的基本培养和就业方向的选择。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就业,只注意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增加了学生就业的压力。在同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不少高校放松了对企业的审核,甚至对一部分皮包公司毫不阻拦,使得毕业生存在择业的盲目性,缺少自身定位。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的个性化指导严重缺失,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

三、当代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

1.作为负责方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应当扮演负责人的角色,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条件。在客观条件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本着负责的态度,设置适应市场的专业课。并且以高等教育改革为重点,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当调整当前环境中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使所开设的课程和专业更贴近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

为大学生毕业创造客观条件,还应当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优化就业指导的结构。高校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扮演着负责学生基础知识教学者的角色,在大学生毕业就业时应当扮演指导者的角色。高校在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应当做到专业性、个性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能够帮助不同的学生群体更全面、更长期地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同时在心理上对即将走人社会的毕业生进行疏导,使其提前适应社会中可能面临的不同问题。面对当下的就业环境,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应仅限于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同时也应当就高校本身的就业指导工作进行分级划分,包括专业教师的指导和班主任、辅导员的合理引导等。

2.帮助学生调节心理压力。第一,强化就业意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就业有着一种本能的恐惧,尤其是刚毕业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群体,就业意识较为薄弱,甚至对就业有着排斥的心理。高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大学毕业生在面临工作选择时从容稳重,并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制订科学的择业方法。面对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通过不同阶段的讲座和循序渐进的启发,使大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和自身专业可能发展的就业方向及长期的工作发展空间。此外,也有不少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期望过高,但自身综合能力有限,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这一部分学生就业意识的纠正,帮助毕业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和形式,根据个人能力进行规划和评价,帮助学生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个人定位。对有条件、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鼓励自主创业和发展,充分发挥自己自身的优势,从更专业的角度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制订合理的求职方案。

第二,调整心理压力。大部分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存在问题,不能进行适当的、良性的心理调整,甚至有学生报有自暴自弃的心态。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减轻就业压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毕业生就业的成功率,同时也能使毕业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发展中树立更强的自信心。

3.加强和社会单位的合作。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目标是向社会输送人才。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和社会单位的合作应当在大学生毕业之前。当前大部分高校仅仅是为大学生的实践环节创造机会,合作仅限于大学生进入社会单位进行短期的锻炼,完成实践环节。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收获的东西是很少的。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平台也十分有限,企业不屑于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教授大学生更多的东西,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够进行实际经验的积累,甚至由于学生的镀金心态,使社会单位不愿意提供实践岗位。

由此,学校作为输送者应当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和实践需要做出综合考虑。在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及早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大部分高校认为年级过低的学生不适合马上接触工作,其实不然。只有在真正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学生才有可能接触到最前沿的工作需求,对社会和工作环境有最切实的体会,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学校可以和企业协商,根据学生的具体学年进行工作划分,可以从简单的工作人手,随着年级的增长和获取专业知识的阶段递进,对学生的成长起到培养和助跑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低年级学生对自身就业方向和定位都不够明确,就更需要企业在提供就业实习和实践锻炼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一方面,低年级的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对于工作的需求和社会定位,从而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对学生分阶段的实践培训,对学生有所了解,就学生本身的情况和能力进行整体评估。在锻炼学生的过程中设定一定的岗位用以人才的留用,为学生提供合理、良好的就业环境。此外,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采用类似于人才定向培养的方式,设置培养方案,帮助大学生在毕业前找到合适的方向。同时,对于一部分已经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和个人能力的学生,则可以更早地拿到企业录用通知,对自己的择业和就业也是一个良机。此外,合适的锻炼和有阶段性的学习与实践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就业实践和锻炼的平台,成为其毕业就业的筹码和履历。

四、结语

随着大学毕业人数的逐年增多,高校就业问题已经变得越来越突出。高校作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首要负责方,应当通过更合理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传统教育模式中,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是单一的,同时也收效甚微。在新的环境下,高校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更为科学系统的定位。在高校自我角色的定位上,明白自己处于负责人的位置。同时在大学生的提早培养方面,高校要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的前期锻炼,并提供合适的机会。尤其是在大学生就业和社会单位合作方面,应当更加主动,更加科学。综上,在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上,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探讨,并进一步找到合理的就业指导方式和科学指导大学生就业择业的有效途径。

[

参考文献]

[1]门瑞雪,陈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的研究[J].教育探索,2010( 10).

[2]刘和忠,马东薇,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问题及对策[J].高校理论战线,2011(11).

[3]张秋建,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研究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0(3).

[4]彭正霞,陆根书,康卉.个体和社会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4).

[5]姜海燕,余如英,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

[6]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2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就业趋势;就业形势;职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04-0192-01

一、财务专业的大学生就业趋向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通过资料调查显示表明,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就业的时候,认为即使是考研同样是面临就业困难的压力,认为还是提前参加工作这样可以积累经验,针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来讲他们觉得工作经验更为重要。只有一小部分大学生选择了继续考研,认为学历更重要。总之,财务管理专业类大学生毕业之后就业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个方向:(一)进入国企或是外企,因为这两个企业效益比较好。在进入国企或是外企的毕业大学生中,大多都是专业知识学得很好的学生,他们喜欢那种忙碌的生活。(二)进入财务事务所,在这些毕业的大学生中,他们都是专业知识掌握的很熟练,而且能够适应经常出差、加班的生活。(三)或是选择了当公务员,当一名优秀的公务员是很多学生从小的梦想。(四)或是当一名高校的教师,因为高校教师假期长,而且还是带薪休假的,同时还能享受特别稳定的福利待遇。

二、财务类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根据国家有关资料的最新统计,在2008年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状况很不好、不理想。尤其是在最近的几年中,高校的毕业生特别的多,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市场在岗位需求上的现象比较趋紧。在网上分析大学生就业形势和预测报告中,竟然用“就业寒流”来形容高校的毕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另外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具体显示在以下几点:(一)根据地域范围不同,各个区域之间的需求不一样也不平衡。当今,因为我国的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不一样也不平衡,所以,在毕业生就业的各地区范围上出现了不同,存在着城市多农村少的特点。(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增多。由于一些地区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培训班或是开设了财务管理技校,造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逐渐增多。(三)在薪酬上逐渐降低。通过对财务管理类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希望自己的月薪更高一些,正是因为这些毕业大学生的期望值月新高,从而导致许多大学生有业不就的现象的形成。(四)社会的选材要求提高。当今,财务管理专业类的大学生毕业生增多,在就业竞争上很激烈。而用人企业在需求上,对于毕业生整体素质的要求却越来越高。(五)大学生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每年的毕业生都特别的多,所以,大学生再就业上很困难,就业压力很大,就业竞争就更为激烈。

三、职业规划的几个方向

(一)外企或大型企业高级财务人员。财务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同时也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职业,那么若是以财务视为选择职业导向的话,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外企或是大型企业的高级财务人员。因为财务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企业的核心层,这些人对于企业的经营运作非常的了解,而且有时还会给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这些建多时都是用在企业的经营投资建设上。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状况,这类企业需要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一般都是高层领导。但是,高层领导职位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对他们的要求会更高一些,要求要有大、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经验,资质大多都是在会计师以上。针对刚毕业的财务管理专业的大学生来讲,从毕业的那一天一直到参加工作来说,就要努力的朝着这个方向走。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大学生不要以为在参加工作之后,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就认为以后再换工作会更容易、觉得好找工作,其实,靠会做凭证、会报税等这些比较低层次的会计基础在财务领域来讲是不够的。我们要从财务管理的领域范围出发,要做到全面的提升,同时也要注意语言表达能力和外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大学生来讲,要全面的提升自身的整体综合素质,为自己将来的财务管理职业生涯有个更高层次的提升。(二)专业财务公司。专业的财务公司是一个专门吸收财务管理人员的一个就业领域。专业的财务公司简单地说也是一个会计师事务所,在这里学习可以让学者快速的成长,通过对学者的培训和制定的一些管理机制,可以让学者学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的管理观念,审计从业经历也会为将来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独特的视角。但是,在专业的财务公司工作必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经常加班或是出差是常有的事,正因如此,所以,许多人未能把它视为一生的职业导向。专业的财务公司更适合高层的管理人员和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就业大学生,高层管理者主要是体现管理能力,而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就业大学生来讲,主要是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经验以及锻炼。所以说,这对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大学生并准备在财务管理方面发展的人员来讲,首先到专业的财务公司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先锻炼一段时间,积累到足够的经验之后在开始去其他的企业发展。(三)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企业运营的发展中资本运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到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就业,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待遇丰厚。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市场就业竞争甚是激烈,所以说,作为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将来不论就业在哪个方向的财务管理工作,都要抱着积极地工作心态,争取做一个专业的资深人士。

参考文献:

[1]阙海宝,罗昆.指明发展方向完善制度设计――《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的政策解读[J].教育发展研究,2008(12).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3

【关键词】大学课程 就业指导 重要性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教学中的就业指导课程如何指导学生就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方向。面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式、师资力量的构建、专业学科的发展等问题,高校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采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多种模式教学、培养专业能力强的师资力量,全面提高就业指导教学的水平。

一 开展大学就业指导教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下的就业市场开放搞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分配形式,毕业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今年的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630万,预计明年的毕业生人数将达到660万。针对这种现状,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开设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配备专业的指导教师,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创业等提供全面的、有效的、高质量的指导服务。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学生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供需矛盾突出,总体就业率不高。一方面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就业渠道变窄;事业部门的精简分流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通常选择的就业方向的进入机会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将随着高校扩招逐年增加。据统计,2002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为145万人,2003年猛增至212万人,2004年、2005年分别为260万人和320万人。如果按初次就业率70万推算,今年将约有6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明后两年将分别约为80万和100万。而民营企业和西部地区等一些急需人才的地方却又很少有毕业生问津。这些使各高校不得不认识到搞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的教育应根据时代的需求进行必要的变革。高校的发展变化给学校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更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加大了竞争的环境。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成果体现,成果的输出情况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就业状况清晰的展现了高校教学的水平和管理措施,同时可以提升高校的知名度,促进生源质和量的提高,直接关系着高校以后的建设状态和发展方向。面对社会的需求,学生的迫切期望,进行有效的毕业生指导工作,可以为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做好指引,为高校未来的创建发展打好基础。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是自主择业和自谋创业共举。对于社会中对人才的需求信息需要有较好的沟通渠道。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教研体制,可以建立起沟通学生和企业、部门双向的桥梁。可以向大学毕业生提高广泛、准确的招聘信息,也可以向企业部门等介绍毕业生的学习成果、专业知识、兴趣特长等信息等状况,方便企业、部门等用人单位选用适合的人才。

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需要大量的人才动力,高校就是社会的人才库。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尽量合理地调配人才资源,避免人才的浪费。有一部分毕业生盲目地向往我国经济建设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自身的人才量和原有的、现有的人才数量已经是供大于求,同时对人才的要求和面对的压力日益明显,对毕业生未必是最好的选择。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可以适时的进行疏导,引导学生到更适合的发展较缓的地区工作,发展自己的事业,鼓励毕业生自己创业,自谋发展。培养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思想观、避免人才资源的流失,加强合理的调配。

二 全面发展,提高大学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体系要充分发挥作用,必然要建立业务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专业化的指导队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转变以前坐以待毙的思想观念,加强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在其位谋其政,全面考虑毕业生的就业心情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需求方向,为双方提供搭建沟通的桥梁,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地开展。作为高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工作人员应该不断地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为学生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与企业等单位的对接、沟通能力,提高对信息的分析、整理、分类的能力,从多方面增强知识层面和业务水平,不断为毕业生提供实效性强的招聘信息。

建设就业服务的信息网络平台,增强沟通信息的通畅性。目前毕业生对求职的信息了解得不及时、不全面,信息分散、缺乏、失真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当务之急是尽早创建高校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增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

同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手段的不断更新,电脑的普及,为大学毕业生供需信息网络提供了可能性。创建就业信息网络应以市场为导向,注意及时收集、更新各方面的相关信息,并使校园毕业生信息网站与国内各社会人才信息网联网,形成开放性的就业信息网络。

总之,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开设就业指导课课程,积极主动地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无论是对大学未来的发展建设,还是对学生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采用科学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的就业服务部门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信息沟通,了解人才的需求方向,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双向选择,为大学生的毕业、就业提供良好的后备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献文.大学生就业指导教程[M].

[2]王斌;阎荣花.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程[M]

[3]瞿振元.高等学校教材:大学生就业指导[M]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4

关键词: “难就业”大学生 就业困难原因 对策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正面临着巨大挑战,而“难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日益凸显。在国内外的研究中,针对大学生就业展开的研究较多,但针对“难就业”大学生进行的研究较少。高校就业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就业的指导者,对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正确择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作为高校就业辅导员,笔者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对“难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大学生自身及家庭因素出发,探寻帮助“难就业”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有效途径。

一、“难就业”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一些大学生难就业的问题,笔者以就业辅导员的身份对数百名“难就业”大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整理访谈记录,笔者发现他们就业困难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空白”

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经过多年的发展,产生了许多分支,如:职业性向理论、择业动向理论、入职匹配理论、职业锚理论等。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以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为参照标准,进行合理的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本人对自己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它包括选择何种职业、在何地区和单位从事这种职业、职务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大方向应是自身能够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得到成长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职业发展方向,让他们朝着方向不断努力,从而充分地发挥潜能,走向成功。[1]

在所有被访谈的“难就业”大学生中,很少有学生做过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在校期间,他们多数人没有思考毕业后的去向问题。对于自己喜欢、适合及能够胜任哪种工作,他们大多表示不清楚。“大四之前从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从事什么工作,总觉得离毕业还远,不想去想那么多”,一位学生如是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缺乏,直接造成了学生求职期间没有具体目标,盲目乱投简历。结果他们因缺乏相关经验和优势,往往造成所投的多数简历石沉大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就业积极性。

2.就业政策“模糊”

国家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台了很多政策,然而许多“难就业”大学生对这些政策都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合理利用了。当研究者询问这些大学生是否了解“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大学生入伍”、“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就业政策时,大部分学生仅表示“听过”,但从未深入了解。

3.就业期望过高

就业期望,是个体对某种职业的向往,是个体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信念,就业期望直接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人的就业期望主要包括生存因素(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精神需要因素(如工作单位知名度、社会地位、社会声誉等)和发展因素(如公平竞争程度、个人的能力得到施展程度、升职机会等)。[2-3]个体的择业目标能否实现,除了个人才能、机遇等条件之外,职业期望是否合理也有决定性的作用。[4]

许多“难就业”大学生看不清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压力,不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与同学、朋友攀比,一味追求既轻松又高薪的工作,对就业期望值过高,直接影响了就业。在访谈时,一位学生坦言:“我的初中毕业从事工厂技术工作,月工资可以达到2500元,但我作为大学毕业,找的工作却是1500元左右的工资,这让我很难接受。”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学生自身情况的差距,给大学生顺利就业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4.就业竞争力较差

就业竞争力差也是许多大学生难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自身具备的就业条件上的不足直接造成了他们就业竞争力低。据研究者观察,许多“难就业”大学生大都性格内向,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很难通过用人单位的面试。另有一部分学生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原因荒废了学业,学无所成,难以被用人单位接受。与“难就业”大学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性格外向、曾担任学生干部、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同时,家庭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难就业”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贫困的家庭能资助他们完成学业尚属不易,求职择业则完全需要靠他们自己打拼。“我宿舍有两个同学,都是依靠家里的力量找到了好工作。一个亲人在某机关担任要职,通过该机关的笔试,面试则基本没有问题。另一个毕业后直接进入家族企业便可以了”,一位学生在访谈中直接指出了家庭背景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作用。

二、就业辅导员帮助“难就业”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的对策分析

大学生难就业不仅给学生本人带来巨大精神压力,而且给其所在家庭甚至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本研究针对访谈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1.指导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5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610万新高,预计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将继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2010年大学生就业面临挑战。在严峻的现实条件下,是否具备就业能力,成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就业的关键。

就业能力需求水平因学历、岗位不同而存在差异

从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大学生就业能力包含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态度要素。具体而言,知识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技能要素包括科学思维技能、自我控制技能、管理技能、理解交流技能和操作技能等;态度要素包括个人特征、意志品质和职业素养。在就业能力所包含的各方面中,企业对研究生的能力需求水平除个别项外,均高于本科生。这说明企业认为研究生比本科生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各方面更有竞争优势,因此对高学历人才有着更高的期望,对其能力水平也有更高的要求。

企业普遍认为实际操作能力是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必须扎实掌握的,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优秀的意志品质是完成工作的先决条件,不因学历不同而有差别。企业对管理类与研发技术类专业的毕业生的能力需求有所差异,这说明不同专业背景或不同工作性质的岗位对毕业生的能力需求在知识、技能和态度上也不同。

企业、教师、学生对就业能力认知存在差异

在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上,企业和高校均认为“责任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学生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自信心”。企业、高校和学生在最重要的就业能力要素上看法基本一致,只是次序略有不同。研究发现,实习经历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认知产生影响,进而就会影响到企业和学生对就业能力重要性看法的差异大小。分析表明,学生在企业实习时间越长,越容易了解企业更为看重哪些个人素质。

此外,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大小也会影响学生和企业间的就业能力认知差异。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的学生培养过程中,多设置与实际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的课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建立规范的实习制度,推动学生参加企业实习,增加对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的了解;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及时了解企业信息,明确能力提升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重视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对就业能力进行科学评价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的日益突出,学生就业状况的好坏已经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或专业的办学质量和培养效果。虽然毕业生就业状况受多种因素影响,但是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问题。因此,在评判高校办学质量的过程中,应当重视考察其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我就业,而且可以带动他人就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应考察是否拥有商业机会和资源优势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团队,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源素质将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在制定学生培养方案时,需要综合研究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满足就业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调研设计出既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又满足市场需要的各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按照通用能力、专业能力的分类体系将培养目标转化为能力标准,培养效果也应以能力标准的达成作为衡量标志。

高校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的基础上设计学生就业能力测量指标体系,通过应用性工具的开发,一方面帮助高校评价和跟踪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现状,不断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分析自身优劣势,帮助学生和用人单位实现双向匹配。

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采集和工作

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人才服务机构应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收集有效岗位需求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科学的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定期向大学生人才市场。明确的市场需求信号不仅能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而且将有效引导教育部门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门应根据大学生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科学合理地规划专业设置,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高校在专业设置、培养方案设计时要有市场需求导向,而目前很大的问题是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没有清晰的表达,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缺乏有力的人才规划和信息,没有明确的市场信号就很难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以培养就业和创业能力为目标推动高等教育改革

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能够解决自我就业,而且可以带动他人就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强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高校毕业生创业除了应考察自己是否拥有商业机会和资源优势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拥有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优秀团队,大学生本身的人力资源素质将是创业成功的核心要素。因此,高等教育应当更加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别是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知识体系、能力结构和就业意识等方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大学生毕业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提高 就业 工作实效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如何做好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也就成了学校工作的工作重点。如果说学生之于学校就好比产品之于工厂的话,那么学校就要保证在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保证自己培养的人才适合的社会需求。 当然,这样的比喻也不完全恰当,因为大学生作为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对自己以后的社会工作有选择的权利。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可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学校的就业指导问题及学生的自我定位问题。

一、就业指导工作在学校日益加强

最近几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校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就业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能保证就业率。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这与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所付出的努力是离不开的。为了让学生能尽早确定自己的定位及奋斗方向,学校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由就业指导经验丰富的老师授课,授课方式新颖、互动性强。另外,每个学期都会有专业的老师面向全校学生举办就业指导系列讲座,以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校长为就业第一责任人,设立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这一机构,专门负责大学生就业指导并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为我校大学生及全国各类企业、各种用人单位搭建了沟通的平台。

大学生作为我们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我们要努力帮助他们做到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的权衡相辅相成。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很多人才,社会需要决定着求职的环境。社会需要、市场需要,就是就业选择的方向。当代大学生都是个性奔放的一代,普遍存在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于是会产生一种对职业选择的过度理想化,觉得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然而,一个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一个人职业的前途是与社会需要息息相关的,只有准确把握社会需要,紧跟时展步伐,符合区域发展规律,选择的职业才有发展潜力。同时要自己在工作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选择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因为每个人实际情况都不相同,也都有自己独有的性格特征及兴趣爱好。当然,职业选择本身还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个人选择单位,单位选择个人。一个人在做职业选择时,还要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这样才能跟单位配对成功。

二、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对就业工作的影响

现在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毕业先随便找个工作试试,然后锻炼几年再找更合适的。这种现象暴露了大学生就业选择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另外一个普遍现象就是“高不成,低不就”,更好的工作找不到,更差的又不要,到头来还是找不到工作。前一种现象是大学生职业生涯缺乏规划的体现,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意识流派。对于这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因为刚出来不慎重选择自己进入社会的起点站,往往会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及未来规划带来很大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负面的,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一些人可以就此找到自己的职业锚。

因此,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应该尽量做好毕业生就业规划的工作,尽量帮他们解决他们在就业选择方面上遇到的问题。对于后一种现象,则是大学生对自身价值和能力以及对职业内涵的认知度不够造成的。对于这部分大学生,首先应该认真审视自己,不要戴“放大镜”也不要戴“显微镜”,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能为社会做些什么。职业内涵是没有高下贵贱,对社会有用的就可以,没有优劣之分。所以大学生在择业时,要用长远的战略眼光来审时度势,重视自我发展和职业前途,切忌“病急乱投医”,对待就业问题要更加理性。

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越来越趋向于大众教育了,以此我们在做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该看到这一点。据不完全统计,约有80%的大学毕业生不干大学本科所学专业。作为计算机学院的老师,我有深刻的体会,因为在我们的毕业生中所从事工作与计算机专业相关的学生只有很小部分。因此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 大学专业不一定成为你职业选择的方向。我认为,大学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职业是为了个人生存、生活,获得持续活动的一个必要途径,职业的选择需要在社会上不断地磨练,慢慢选择。因此,在做就业指导工作中,我们应该帮助那部分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

教育部原部长周济2008年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带着深厚感情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是对大学生关爱情感的体现,更是对每个有大学毕业生的家庭、对社会和国家负有责任感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职业时空报,201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