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技术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航天技术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航天技术发展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1

关键词:航天科普 发展困境 破解之道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c)-0242-03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新时代,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科学的力量。加强科学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工程。

航天科技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重大航天工程的顺利实施,航天科技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关注,并由此催生出一股航天科普热,使航天科技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

国内出版界近年来也积极加入到普及航天科技知识的热潮中,编辑出版了一大批种类丰富的航天科普图书。据不完全统计,从2000年以来,出版界出版的集中讲解航天科技知识的在销科普图书达到近300种,涉足航天科普图书出版的出版社数量超过200家。此外,还有很多百科知识类科普图书设有宇宙太空、航天飞行的分册,或有专门章节讲解航天科技知识。如果算上这些图书,航天科普图书的出版数量是非常大的。这对培养社会公众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广大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热爱航天、探索未知的热情与梦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这股热潮的席卷之下,我国航天科普图书的质量与传统科普图书相比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取得的成绩应该予以肯定。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航天科普图书出版在科普理念、选题定位、内容质量、作者队伍、原创力量、编辑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成就让人欣慰,但存在的问题也应引发我们的理性思考。

1 发展现状分析

1.1 内容形式极大丰富,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2003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航天科技还带有一层神秘的色彩,众多的航天知识并不被大家所熟知,此前仅有与航天科技相关的少数科技类出版社出版了一些航天科普图书。这时期的航天科普书,大多是概略性地介绍航天科普知识,科普讲解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为辅。因图书出版资金投入所限,图书大多为黑白印刷,只有少量航天科普图书配有彩色图片或彩色印刷。这些图书虽然具备知识的权威性和讲解的系统性,但是出版内容不够丰富,图书表现形式相对单调,趣味性和可读性明显不足。有人戏称那时的航天科普图书“恨不得一本书把读者培养成航天专家”。“科而不普”,是传统航天科普图书被广泛诟病的一个缺点。

2003年以来,随着“航天热”的不断升温,航天科普图书出版的品种不但越来越丰富,而且各出版社借鉴国内外科普图书创作出版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图书的内容和形式上也有所创新突破,开始大量使用图片、绘画和故事来普及航天科技知识,文字讲解更通俗易懂,配发的图片越来越丰富,装帧设计和印刷越来越精美,对读者的吸引也越来越强。从布满文字、黑白印刷的传统航天科普读物,到配有精美图片的彩色航天科普图书,再到加入手绘图、故事元素和趣味性强的航天科普绘本,航天科普图书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图书的可读性越来越强。

比如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的《蓝猫淘气3000问――杨利伟航天科普系列》绘本图书,借鉴国外少儿科普图书绘本理念,把丰富的航天知识融入到富有趣味的绘画和故事之中,受到了少年儿童的普遍喜爱。该系列图书一套6本,每本开卷监测累计销量都在1万册以上,在少儿类航天科普图书销量排行榜上居于首位,也是比较成功的一套少儿航天科普丛书。

虽然进步是明显的,但是不得不说,像这类质量优秀的航天科普图书,在国内仍可算是凤毛麟角。同国外优秀的航天科普图书相比,不论是文字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还是书中图片的丰富性、图片信息的内涵、图书装帧设计的精美程度,以及图书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气质,国内出版的航天科普图书,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1.2 屡屡获奖,却“叫好不叫座”

在“科教兴国”方针的指引下,国家十分重视科普事业的发展。科普图书的出版经常得到一些科普出版基金的支持,也频频捧得国内诸多图书奖项。航天事业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航天科普图书更是屡屡获奖。

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是促进航天科普图书不断发展进步的一大动力。但是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航天科普图书大都销售得不温不火,没有出现引人注目的畅销图书。现在的航天科普图书首印量一般只在3000~5000册,首印上万册的几乎难觅踪影。还有一些图书做出来就是单纯地为了迎合政府部门的喜好,这大大降低了航天科普图书的社会效益,出版社也难以在出版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2 困境解读及对策思考

从现状分析来看,航天科普图书出版似乎走入了一个瓶颈期。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作者、编辑等人才资源的匮乏,也有图书自身选题定位及内容形式上的不足,而社会大环境的限制更是不容忽视。如何突破困境,找到破解的对策,值得我们深思。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1 应对多种传播媒介的冲击,加速数字化出版进程

目前我国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大步迈进,传播知识信息的媒介和渠道越来越多,新的传播媒介都能快速有效地向读者传播科学知识,这使航天科普纸质图书出版面临巨大的挑战。

不得不承认,诸如电视、多媒体光盘、网络,乃至电影、科学馆等,在信息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这些高科技传媒手段是科学普及的最佳传播方式。它们能使抽象枯燥的科学原理变得形象具体,趣味横生。相形之下,靠文字描述和图片静态展示科学知识的纸质出版物未免显得苍白无力。

尤其近年来,每到重大航天活动实施的前后一段时间,各大网站、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都会推出或制作相关专题,开辟专门栏目介绍相关活动,其中大量内容都是与航天科普知识相关的航天活动背景知识。这些节目或栏目大都具有跟进速度快、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在很多方面具有航天科普图书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互联网上推出的航天科普专题和栏目,对图书销售的冲击尤其严重,这是导致航天科普图书销售不佳的原因之一。

面对这种情况,航天科普图书出版应加速向数字出版转型,以便利用网络多媒体手段,借助重大航天活动的契机,快速有效地推出融合多媒体技术和多种表现能力的数字化航天科普图书。

2.2 挖掘优秀的作者资源

没有好的作者就没有好的作品,高水平的科普作者是科普图书出版的必要条件。科普图书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它需要同时具备科学性和通俗性两大特点,优秀的科普图书更是需要浓厚的趣味性来吸引读者,其特殊性便在客观上提高了对作者的要求。优秀的航天科普作者不仅要对航天科技知识非常精通,还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写作功底和人文素养,但投身于航天科学领域又文笔出众并爱好写作的人是少之又少,这自然加大了挖掘优秀作者的难度。

目前,航天科普图书的作者多为高校或航天科研机构的技术专家,当下正是我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的时期,航天技术专家往往奋斗在科研一线,攻关任务艰巨,很难挤出宝贵的时间从事科普图书的创作。加之目前国内现行的评价奖励机制,并不鼓励科学家们投身科普创作,晋级晋升只看有多少学术成果,不会看写了几本科普读物。这些都成为寻找优秀航天科普图书作者的阻碍。

面对这些难题,一方面,我们应把目光投向年轻的航天科普图书创作队伍中,注重培养专业的航天科普创作人才,这样也有助于改善我国优秀科普作者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的现状。可以在高校中发现和培养青年教师和学生从事航天科普创作,也可采取科学家与青年作家合作的形式,以老带新,在完成科普创作的同时,锻炼新人,使其快速成长起来。

另一方面,我们应向西方国家学习,调动科学家投身科普事业的积极性。在西方发达国家,科学家做科普已经蔚然成风,这被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而我国尚未能形成这种环境和机制,科技界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拿不到课题的做科普,退休的老者做科普,爱出风头的做科普”。搞科普被视为不务正业,或者认为搞不出像样科技成果的才搞科普。科学家在青少年心目中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理应承担起科普职责,因为如果没有科学家群体的参与,任何科普都是无源之水。

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政策,明确科普著作是科技成果的一部分,提升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的社会地位和职称待遇,从观念上扭转学术界对科普创作的态度,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科学家从事科普创作的积极性。

同样,由于航天科普图书的特殊性,对从事这类图书出版工作的编辑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功底和编校技能,同时还要懂得基本的航天科技知识。但目前,国内出版社编辑的素质还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

对于航天科普编辑自身而言,应明确工作要求,不断学习,注重自我提高。首先,要更新科普观念及出版观念,勇于创新。其次,要适时学习和补充航天科技知识,关注航天科技发展的热点和前沿,保持职业敏感性。最后,要树立市场意识,拓展工作职能。

2.4 找准选题的读者定位

图书出版应以读者受众为中心,在选题的策划上,应准确定位读者群并明确读者需求。但现今国内的航天科普图书在选题内容的设定与读者群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

航天科普的主要对象应是青少年,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及初高中学生。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是最需要普及和了解航天科技知识的,而这一阶段也正是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树立科学精神的关键期、黄金期。通过科普阅读强化青少年学生这方面的科学素养,无疑是最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目前国内出版社出版的航天科普图书在选题策划时,大多也是针对这一阅读群体的。

事实上,航天科普图书的主流购买和阅读人群却是孩子家长和学龄前幼儿、小学低年级学生。

初高中学生升学压力大,作业多,为了提高学习成绩,实现升学目标,他们无暇阅读科普图书。即使有一些阅读时间,也大多被文学阅读和网络阅读占据。很多老师和家长认为科普教育与升学关系不大,不鼓励甚至不支持青少年学生阅读科普图书,导致针对该读者群的科普图书销售不景气。反过来,受科普图书出版经济效益不佳的影响,出版社在出版针对该年龄段读者群的科普图书上表现得越来越审慎,导致适合该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优秀图书品种越来越少。除少量引进品种之外,基本上没有适合或受到中高年级学生普遍喜爱的航天科普图书,更不用说经典和畅销的航天科普图书。

相反,由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该群体反而有大量时间阅读科普图书,年轻父母也很重视该年龄段儿童科学知识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是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学生成为了航天科普图书的主要阅读对象。

然而出版社在做航天科普图书的选题策划时,很少将这一群体定位为目标读者群,因此,市场上针对低幼群体的航天科普类图书品种较少,这也是导致航天科普图书销量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内容广受家长好评的《中国少年儿童科学阅读》和《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航天卷》,很多家长购买后普遍反映:“内容介绍的很深很全面,但是更适合大一些的孩子阅读。”

出现这样的错位现象,说明出版社编辑在选题策划环节没有将市场调研做深做透,没有对读者群的需求和认知能力做准确深入的了解。鉴于此,航天科普图书的编辑在工作中一定不能闭门造车,要培养自己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力,多做调研,实地了解读者需求,在此基础上做好选题的读者群定位。

另外,航天科普图书的作者和编辑对图书阅读对象的把握还不够深入和细致。

不同年龄的航天科普图书读者,对科学认知的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航天科普图书作者以及出版社编辑,要更新科普观念,加强对航天科普图书读者群的认识和研究,特别是要研究青少年群体的科学认知水平、理解能力、心理特点和阅读喜好,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喜好来创作、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特征,具有较强针对性的科普读物。

科学普及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的《科学素养的导航图》一书,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将其从学前教育一直到高三所有年龄段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每一年龄段适合于接受哪些科技知识进行了科学规范的分类,最后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完整的展示。这本书对于推动青少年科学教育的研究以及相关资源的开发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从事航天科普创作的专家和科普图书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创作和开发出有针对性的航天科普图书是极有意义的。只有使航天科普图书充分体现科普的贴近性,让青少年读后爱不释手,航天科普图书的创作出版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2.5 内容形式亟待改进

目前我国航天科普图书在内容上的一大弊病是厚重有余,趣味性不足。

华罗庚曾说过:“深入固然不易,浅出更是困难。”我国的航天科普图书就是在“浅出”上做得还不够。很多航天科普图书在叙述和表达方式上刻板、生硬,失去了科普读物应有的通俗性、趣味性和文学性,有的图书甚至写得像科学论文,专业术语大量堆积,语言晦涩难懂。这样的作品其实并不符合科普创作的要求,达不到科学普及的目的,更不会受到读者受众的喜爱。长此下去,将直接影响航天科普市场的培育和开拓。

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传播者传播的信息只有被受传者接受并满足了预期的心理期待,传播的效果才能得以实现。如果图书的内容、形式、叙述等方面给人感觉太厚重,不能引人入胜,那将很难为读者所接受,科学传播的目的就更无从实现了。这就要求航天科普图书在内容形式的创作上要在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其一,可注重通过绘画、故事等内容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科普书能够激发读者兴致盎然地去探索和理解各种科技知识,而不仅仅是堆砌难懂的名词、枯燥的数字和干巴巴的定理。

比如中航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出版的《世界航天科普丛书》,就做到了把航天知识融入故事之中,用简洁的文字、生动的情节、有趣的插图来传播航天科技知识,减轻青少年读者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从而激发出青少年的阅读兴趣,极大地提高了该系列丛书的阅读效率。

一位青少年读者在当当网评论中说:“整套图书内容都挺不错,个人最喜欢宇宙飞船这一本,该书汇总了各个航天大国的全部宇宙飞船,讲述了人类在太空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惊险故事和令人敬佩的英雄人物,看得我热血沸腾,为探索中失去生命的勇士惋惜,为探索中取得的一次次突破感到无比的高兴。他们的努力付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位妈妈从网上订购该系列图书后说:“本来图书是买给孩子看的,但我先生翻看后同样爱不释手。他说里面的故事很多,不是那种枯燥的航天科技知识授课。”

这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如果能将面向青少年的航天科普图书当作绘画书、故事书、文学书甚至游戏书来做,那么航天科普图书就不再是一幅冷冰冰的生硬面孔,在好读好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普及了航天科技知识,培养读者的科学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航天科普图书还有其他几种,如《中国少年儿童科学阅读》《当代中国科普精品书系 航天卷》等,但这种出版潜力还远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

其二,应从简单地传授航天科普知识,向弘扬航天精神和科学探索精神发展。

一般说来,科普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科学知识的普及;第二个层次为科学方法的普及;最高层次为科学精神的普及。科普,除了普及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将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想传递给受众。也就是说,科普图书内容的重点应从介绍客体向解剖主体迈进。

在这一方面,中国宇航出版社作为一家航天科技集图公司所属的出版社,表现出了航天专业出版社的深厚底蕴、探索和追求。《天魂:航天精神纪事》是2011年中国宇航出版社为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立55周年而编写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该书运用纪实文学手法,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再现了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集中展现了中国航天人不怕困难、敢于牺牲的精神追求,揭示了“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孕育形成的曲折过程。该书主题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情节跌宕起伏,文字真挚感人,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堪称为“一部揭秘航天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英雄史诗,一首航天人不懈求索开拓天疆的嘹亮赞歌,一本记述航天人自主创新为国争光的生动教材”。

该社引进出版的《登陆火星》一书,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险车”项目首席科学家史蒂夫・斯奎尔斯(Steve Squyres)博士创作的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该书作者作为一名参与火星探测项目的科学家,在“精神号”和“机遇号”成功登陆火星并顺利完成探测任务后,详细回顾和记录了参与该项目的整个过程。美国航空航天局“火星探险车”项目团队华裔科学家王阿莲评价该书时说:“该书讲述了从科学目标的确定、科学团队的组建,到成功登陆火星的大量台前幕后、惊心动魄和感人至深的故事,真实记录了本项目中那些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血脉激荡的分分秒秒,为中国未来的深空探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经验,是中国航天科学家、工程师、科研计划的组织者、领导者、管理人员,以及航天爱好者、青少年和大中学生的最佳参考书。”

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的这些航天主题的文学性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航天科技知识,而且让读者能够从阅读中体会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尊重科学、重视技术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尊重规律的严谨态度,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这正是科学思想、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努力与尝试,也极大地丰富了航天科普出版的深度、广度和精神内涵。

其三,航天科普图书还需解决图片和绘图缺乏的难题。

图片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在科普图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受欢迎的知识类航天科普图书,大都具有图片丰富、清晰、拍摄角度好、图片构图和创意佳等优点。目前国内出版的航天科普图书中,大多采用的是美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航天活动的图片,其中很多图片是从国内外网站、杂志上借用过来的,图片清晰度不够,分辨率不高,色彩失真,是这类图片存在的一个极难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航天科普图书的表现力。国内航天活动的照片大多分散保存在不同航天科技岗位和细分领域的技术专家手中,这些图片流传不广,再加上受制于保密审查问题,很多难得的镜头和画面,在国内出版物中很难见到。

另外,航天领域的科普专家,大多缺乏自己动手制图绘图的能力,使展示航天科技原理的示意图奇缺,而这些图片对于提高航天科普图书的品位和水平,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专门介绍载人航天的科普读物中,几乎没有哪一本书能够以画面的形式直观逼真地展示载人飞船的内部景象,更难得一见载人航天器生命支持系统的原理图和结构图,也没有哪一本图书能够展示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的结构示意图。对于以介绍载人航天为主要内容的科普读物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建议航天科普作家培养和掌握手工绘图能力,以提高航天科普图书的内容丰富性和品位。航天科普网站也要大力收集并展示航天科技人员制作的相关原理图、结构图和手绘示意图,由国内外航天科普专家以及航天科普图书出版社自由下载使用。

此外,对于国内民用航天科技项目,也要尽可能放松航天科普图书内容和图片的审查,以便相关的科普图书内容有相应的展示载体。建议由相关部门建立定期解密航天器原理图和实物结构图的规则和标准,适时以图片形式向国内外公众展示航天科技成果。这样国内出版的航天科普图书就可以尽量避免使用国外几十年前的老旧图片,不再因为缺乏图片或文图不匹配,而降低航天科普图书的内容表现力和吸引力。

3 结语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2

廉江市青平一中二(1)班 刘婷婷

梦想,梦寐以求;梦想,激励奋进。因为有了梦想,人民才会有非凡的智慧和力量 ;因为有了梦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因为有了梦想,我们的祖国才会有今天的发展和腾飞;因为有了梦想,才会有今天的中国骄傲。

他们是梦想的精灵,他们是中国的骄傲——

“七仙下凡,嫦娥奔月”。飞到太空,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梦想。2003年10月15日,浩瀚太空迎来了第一位中国的访客——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完成了我国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的一次伟大壮举。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再次飞上了太空,并且在天空遨游了五天,完成了很多重要的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这三位航天英雄的名字将永垂史册。

载人航天技术,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是否够强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探索太空、开发太空资源的新疆域。神舟五号、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标志着中国人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的国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卓越创新能力,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纵观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92年开始启动;1999年神舟一号横空出世,揭开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新的一页;2001年,神舟二号成功发射;2002年神舟三号、四号在全载人的状态下连续发射成功——在四次成功飞行试验的基础上,神舟五号、六号成功的把中国人送上了太空。中国航天人用13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这是航天科技人员用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的成果,这是中国的骄傲。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神舟六号遨游苍穹,预示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航天科技将向着从航天大国到航天强国的梦想与目标迈进。

飞吧!“神舟”,这是中国人的航天梦!

跨栏飞影,跑道驰骋。他,就是110米栏的冠军——刘翔。在2004年的奥运会上他取得了12秒91的比赛成绩,平了世界纪录,跑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快的速度。但是,刘翔没有满足现状。因为他还瞄着下一个宏伟的目标——打破世界纪录,成为这个项目的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刘翔的目标和梦想,在短短两年以后就实现了。2006年7月12日在瑞士洛桑田径超级大赛中,刘翔以12秒88勇夺冠军,终于打破了沉睡了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这是他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刘翔如此神奇,屡创纪录,动力在于什么?在于他的梦想!他从小就树立远大的理想,要当一名出色的运动员,要打破世界纪录,为中国争光!

现在,年仅23岁的刘翔,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励已经不胜枚举。然而,他从不沾沾自喜,永不言满,继续在训练场上刻苦拼搏,不断提高自己的成绩、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他正梦想与憧憬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能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带给中国更大的骄傲!

飞吧!“飞人”,这是中国人的奥运梦!

……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3

我想提一些建议:《太空探索》里的内容大多是最近的航天消息以及附带的一些飞船或空间站的照片,这点很好。但千万不要忘了幕后“英雄”――载人发射架。载人飞船的结构是怎样让航天员进入的?是不是要先把火箭的整流罩打开再让航天员从轨道舱进入返回舱?

最后,通过贵刊向中国航天战线上忘我工作的工程师、士兵表示敬意!相信,我以后也会成为你们中的一员,同时,向每位志同道合的读者打个招呼,也许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飞向月球、飞向火星、飞向更遥远的浩瀚宇宙!

林漳坤 福建漳州市东山县第一中学高一(1)班

(小林同学的信,让我们深受感动,您的建议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希望您能发现我们正在“抓细节”,“曝光幕后英雄”。)

我比较喜欢贵刊的“太空新航线”、“宇航博士”和“读者园地”,我想请教一下专家。

1.水到了太空最后到哪里去?

(蒸发了)

2.飞船舱内的压力是否比舱外大?(舱内压力大,要不怎么叫加压舱)

3.航天员除了工作,有什么娱乐?(看书、摄影、做游戏、弹琴、吹笛等等)

江伟力 福州市台江区

希望贵刊每期能将几幅星座图放大登出,叙述其相对位置,如何观测。若近期有何可观天象,亦望能尽快刊登通知读者,以便观测。

上海一读者

我想对“中国人口那么多,有必要发展机器人吗?”发表看法。

发展机器人有很多用处,就拿天文和太空探索方面来说吧。据科学家推测,月球是空心的,月球的地下会有先进的文明吗?要人挖是不可能的,只有靠机器人。另外,目前的星际旅行还不能载人,可不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人类去探测宇宙。

赵星飞 山东苍山实验中学高一八班

我希望介绍世界航天强国前10名的特色,并介绍亚洲航天强国前5名的状况及21世纪航天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曹铁林 湖南衡阳实验中学初中54班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是贵刊的忠实的热心读者,我们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同学们的生活都很艰苦,因此只有一个人订这份杂志,每当杂志到来的时候,同学们都争着翻阅,的确,我们是一群“航天迷”。

我想问“什么叫假彩色照片”,请给予解答。另外,我有几点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

“尖端武器”和“天战酷网”栏目不应去掉,这都属于探索的范围,且有很多军事爱好者或航天迷喜欢。我觉得不但不应去掉,而且内容要更多更精更细些。“中国航天”的内容太少了,我们迫切想了解我国的载人航天技术进程怎样了?

最后,我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非常喜欢邮票,特别是“航天邮票”,我希望贵社能提供一些封面邮票的复印件。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4

关键词 航天器 推进系统 电推进系统

中图分类号:V439 文献标识码:A

1背景

航天技术水平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成为世界大国竞相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而深空探测作为航天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各国的重点关注。推进系统是深空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直接关系到探测任务能否顺利完成。随着探测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对推进系统的要求也不断增加。工作稳定、比冲高、功率变化范围大等要求成为推进系统设计必须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化学发动机喷射工质的速度较低,必须携带大量推进剂以保证完成任务,而这对于深空探测来说将会极大降低探测效率。电推进系统工质的出口速率可以达到化学系统的十倍以上,其可以大幅增加航天器的有效载荷率,并且由于其可重复启动、质量轻、寿命长,再加上近年来电推进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深空探测器上的成功使用,电推进系统已经逐渐成为深空探测的主要推进系统。

2电推进系统的发展历史

电推进的理论开始于20世纪初期。1906年美国科学家便提出了用电能加速带电粒子产生推力的思想,1911年,著名的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也曾设想利用带电粒子作为空间喷气的推进剂。随后的30、40年时间,全世界的科学家提出了多种电推力器的方案和理论,并且进行了大量的演示实验,论证了空间电推进的可行性。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电推力器进入到了工程研究阶段。1958年,美国人成功运行了第一台铯接触式离子推力器,1960年,NASA运行了第一台电子轰击式离子推力器,苏联也于1966年试验了第一台静态等离子体推力器。至今,全世界大约有200多颗地球轨道卫星和深空探测器,使用过近500台电推进系统。电推进系统的发展方兴未艾。

3电推进技术的分类

电推进技术的种类多种多样,目前常见的可将电推进分为四类:电热式、电磁式、静电式、混合式。电热式有电阻加热、电弧加热、微波加热等形式。电阻加热是利用电阻加热器对工质加热使其膨胀喷出。电弧加热通过电弧放电加热气体工质,温度可以达到10000-20000K,其可获得更高的能量。微波加热是通过振荡的电磁场加热工质。电磁式有脉冲等离子推进和磁等离子推进等,电磁式主要利用电能电离工质并产生磁场,被电离的工质在磁场中受到洛伦兹力而加速喷出,形成推力。静电式有磁效应推进、离子推进等形式,其原理是利用静电场电离工质并加速带电工质。兼顾不同方式的技术,称为混合式,典型的有霍尔效应推进,霍尔效应推进器是目前一种技术比较成熟的推进系统,它兼具有电磁式或静电式的特点,带电离子在电场中加速,而电场则是由等离子体与磁场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4目前典型的电推进航天器

4.1全电推进卫星平台

全电推进卫星是指星箭分离后完全依靠电推进系统变轨进入工作轨道,且入轨后位置的保持也采用电推进系统的卫星。2012年,波音公司首次推出了全球首款全电推进卫星平台,拉开了全电推进卫星平台研制的序幕。

4.2深空探测器的应用

日本隼鸟任务的目标是探测S类近地小行星丝川并采样返回地球,而离子电推进系统承担的任务主要是巡航阶段的主推进,此外,在其他的一些阶段还承担轨道偏心修正、姿态调整和位置保持等任务。美国黎明号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利用电推进系统完成探测任务的航天器。在整个任务中,离子电推进系统提供发射后的速度增量,以满足卫星在行星之间的轨道转移。

5电推进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电推进理论建立到试验的成功进行再到真正的应用,目前已经实施或者计划实施的采用电推进作为主推进的航天器仍然是屈指可数的,但每一个采用电推进系统的航天器都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关注。在航天大国,电推进也已经被列为21世纪关键的航天技术。从大推力高比冲的航天器发展方向来看,电推进必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按照目前状态来看,其发展必将经历小、中、大功率三个阶段。kW级的小功率太阳能电推进,应用在小型探测器,在改善航天器性能以及节省工质等方面具有优势。10-100kW级中功率太阳能电推进,应用于中型探测器,可以获得更好的飞行性能,但其还处于论证阶段。100kW以上级大功率太阳能或核能推进,其还处于设想阶段。随着人们对深空探测要求的不断增强,人们对于大推力高比冲的推进系统要求将会更加严格。就目前的技术条件来看,如果说化学推进还可以替代中小功率的太阳能电推进技术,但是大推力的核电推进则是化学推进难以替代的,核电推进系统几乎是实现大推力高比冲要求的唯一途径,因此,电推进系统也必将朝着核电推进系统发展。

6结语

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深空探测成为众多航天大国重视的方向。为了完成既定的任务,需要不断完善推进系统。电推进系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从试验到正式应用,电推进系统将在深空探测和星际航行中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虽然现阶段电推进系统还没有广泛的应用到航天器上,但相信随着各种关键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未来的电推进技术必将大有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5

2008.9.30

今天,我站在窗前,突然发觉眼前的世界是那么的和谐与美好!

想一想以前我家附近,周围一片空地,还有一些乱草,污水......

经过10几年的发展,现在的新都空地上添加了高高耸立的楼房,环境

得到了美化,大家都在共同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

我们祖国不光环境在美化,科技也在不断发展。近几天“神舟七号”

成功发射,这象征着我国的航天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同时也翻

开了新的一页!同时我们也在期盼着神八升天。

今年我国还成功举办奥运会,让各国朋友看到我国的进步,我

们中国同样会是好样的!中国的将来会更加的美好,世人会更加

的赞叹我们中国的。虽然在四川发生了大地震,但我们的同胞不

放弃任何的求胜欲望,坚强的等待救援。地震无情,人有情,我

们携起手来,共建没美好家园!在这次灾难中我们可以更加看出

中国人的精神与骨气。

我们要记住祖国的昨天,珍惜祖国的今天,共建祖国美好的明天!

航天技术发展范文6

“中国航天为国家创建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大里程碑,2030年前将对火星、金星、木星等星体进行9次探测,未来还将实现载人登月,圆嫦娥奔月千年梦”,龙乐豪院士坦言。龙乐豪院士围绕“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主题,从火箭起源与构成、火箭发展历程与成就、国外运载火箭现状和趋势、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与展望等方面深入浅出地对中国航天技术进行介绍,让听众受益匪浅。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太空探索》杂志社原社长兼主编田如森为中小学生主讲了载人航天科普讲座。报告以“中国载人航天系统,中国航天三座里程碑”为主题,将第一手的珍贵照片和视频展现在大家面前,给同学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他用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语言,将世界航天的发展历程,我国航天的昨天、今天以及明天的发展方向,航天深奥的前沿科技等传授给学生,并从航天科普视角解读天文知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等知识都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体验,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不时博得学生们热烈的掌声。

“我们生活在这个宇宙中,本能地想要了解生命的起源、物质的起源。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具备了直接探索天空的能力,但至今,人类还只了解了宇宙中4%组成人类的原子物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是否还有生命存在?另外96%的暗物质、暗能量,我们还不清楚它们的属性和本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焦维新教授为学校师生作了精彩的题为《载人航天与天空实验室》的航天科普报告,“对未知事物,我们永远保持着一种探索精神,这也促使人类的太空事业,从不间断。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永久空间站的建立,将为我们深度探测宇宙提供更好的平台……”他的科普讲座中还穿插了国内外做空间研究的照片和视频,内容丰富充实、图文并茂。

中国国防科普委员会副理事长石磊为各校中小学生讲述了“神奇的载人航天”,她将载人航天知识分为“上得去、呆得住、回得来”等三大块,用生动、幽默、朴实的语言,结合游戏互动、视频、图片,向学生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取得的成就,重点介绍了我国载人航天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解决的过程,展望了我国载人航天科技的未来,让孩子们了解载人航天器的结构、体型、发射过程等科技知识,激发了他们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北京丰台区东高地科技馆原馆长金声以《飞上太空》为题为广大中小学生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并以动漫图表形式演示了气压变化、碳纤维、阻燃材料实验,化繁就简讲授了飞船、导弹、火箭、宇宙速度等科学名词,并详细介绍了航天员如何在太空“吃”、“喝”、“排泄”、“睡”等。幽默生动的语言,言简意赅的解释,一段段攻关趣事引来同学阵阵欢声笑语,金声用独特、轻松的方式引领青少年从太空“周游”了全球,对航空航天知识深入浅出的解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声告诉学生们“宇宙的未知数太多了,2009年,发上太空的开普勒天文望远镜,已经把目标投向了银河系。”金声说,随着人类探测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视野,也将打开得更宽。

航天档案馆原馆长刘登锐为师生们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他主讲的题目是一神箭、神星和神舟,为同学们带来了许多关于火箭、卫星和神舟飞船的科普知识,生动形象的讲解不仅让同学们大开眼界,还促使大家提出很多趣味性强的问题。尤其是瓷都晚报的小记者们,他们背着记者包,俨然大人般进行采访,刘登锐亲切地与大家进行了互动交流。

在景德镇,龙乐豪院士等专家纷纷接受了记者采访。龙乐豪表示,景德镇的陶瓷曾经创造了举世皆知的文明,两千多年来一直领先于世界,景德镇的这种精神与航天精神内涵是一致的,都是在不断探索中奋力前进。景德镇市科协在新的世纪,致力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必将为景德镇的跨越发展提供不竭的活水,必将在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龙乐豪衷心祝愿江西省、祝愿景德镇的发展越来越好!

院士、专家们所到之处,都掀起了一股“学科学”的热潮,听众们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尤其是各地的中小学生,他们怀着极大的热情,踊跃提问——“什么是两暗一黑?”、“天宫一号发射时搭载了多少燃料?燃料的主要成分是什么?”、“飞船发射的时间季节有限制吗?”、“航天飞船与火箭的区别?”、“孔明灯和风筝都能飞上天空,它们与航天器有区别吗?”、“航天器的燃料是什么?”、“有没有航天员真的去了太空回不来呢?”……一个个问题展现了同学的奇思妙想。面对这些问题,专家们都不厌其烦,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