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民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1
1.1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要求,这20个字涵盖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方方面面。生产发展靠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要求广大农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屏弃陈规陋习,农村面貌的改善终究要靠农民。民主管理村级事务更是要依赖农民觉悟和素质的提高。
1.2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是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农村经济也需要努力适应市场竞争,满足市场需求,以期获得良好的市场收益,这使农民必须面对市场、容入市场、应对市场。随着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的深入,农民的政治意识、权利意识逐渐得到加强。文化改革的深入开展,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的服务。所有这些,对农民素质的提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农民进一步加强思想文化素质的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3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是实现农民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高文化素质的新农民,培育和造就与时俱进、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农民必须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面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农民开阔视野,开拓思想,敢于创新,改变知识结构,学习掌握生产所需的新技术,发展农村经济,与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适应、相协调。
2.当前农民总体素质偏低的表现
2.1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的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实施学费减免的制度,但农村的辍学现象并没有大程度的减少。在农村,农民家长和学生本身对文化基础教育的不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2.2农民科技知识贫乏
在我国农村,部分农民不太注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没有掌握好现代化种植、养殖技术,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缺乏科技含量,缺乏竞争力。由于农民缺少一定的文化,甚少懂得科技知识,不知道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优化产业结构,而是过多地凭经验生产管理,甚至跟风干,结果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散而亏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民由于科技知识的贫乏,在生产活动中就显得非常的被动和盲目了。
2.3农民经营素质不高
当前,农民的经营素质不够高,农民一般很少对自己所经营的产品做市场调查和分析。由于农民缺乏市场意识,缺乏科学经营能力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如一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根据市场变化来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项目和产品结构,也不知道怎样通过产品的流通来增加农产品的产值。一部分农民挣了钱后把钱用于盖房子或存入银行,而忽略了投入新技术或扩大再生产,往往就此被市场竞争所淘汰。农民的经营素质跟不上市场的运作,这就影响了广大农民的收入。
2.4农民现代意识不强
(1)法律意识不强。现在是法制社会,但部分农民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2)交通意识薄弱。在不少农村,村村乡乡有水泥路,一些地方高速公路还修到村口,但部分村民只看到了方便却不遵守交通法规。(3)环保意识较差。部分农民缺乏保护环境方面的知识,很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重视保护环境、减轻污染。村里的经济发展起来了,可村里的环境却也恶化了。
2.5部分农民婚育观念落后
现在的农村仍有少数的家庭存在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等现象。重男轻女的思想也未能根除,不少家庭没遵照国家计划生育的政策就是为了生个男孩,到头来家庭子女过多,经济负担过重,能育而不能教。落后的婚育观念,使得农村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造成了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给农村的经济、环境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样也影响了农民素质的提高。
3.新时期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3.1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
(1)真正认识优先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农民的素质,教育是根本,要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只有发展教育,才能提高农民素质,为解决农民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2)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指出: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增加9%,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三年教育相比较能使GDP提高27%。所以应逐步提高教育投资的比例,这是各级政府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公民享有教育权利的保障,也是发展教育最重要的措施。(3)加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农村学校负担着造就有能力接受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的任务,为农业现代化储备后备力量。因此,要狠抓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
3.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特殊的知识是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要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素质,就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做好三项工作。(1)在基础教育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的因素。(2)加强农村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3)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在职培训。
3.3加强社会道德和法制教育
(1)要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制定“乡规民约”和“文明准则”,倡导尊老爱幼、妯娌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等良好乡风民俗,用文明意识来抵制歪风邪气。(2)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改造,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现代农民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增强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3)要加大对农民“讲究卫生,爱护环境”的教育力度,引导农村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4)要加强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不断丰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农民只有懂法、知法、守法,才能明辨是非、依法办事,只有在农村普及法律知识,才能保障新农村建设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3.4教育广大农民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1)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婚育观念。通过村居的黑板报等形式向农民宣讲婚育文化,使农民对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有进一步的了解;依托社区,面向家庭,利用学校、农村党员电教等宣传教育阵地,大力宣传人口理论、政策法规、生育权利等,使农民群众在享受先进文化生活的同时受到社会主义新婚育风尚的熏染。(2)大力开展婚育村民自治。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自我管理与服务,充分体现群众是新时代科学、文明、进步婚育的主导者,还“权”于民,服务于民。(3)落实新的婚育利益保障制度。只有为农民提供优质的计生服务,对落实优生优育法律法规规定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给予奖励优待政策,使优生优育者在土地、医疗、入学、分房等社会事务中得到实惠,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更快地富裕起来,树立优生优育快富典范,使得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
3.5强化载体,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提高;农民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238-02
1提高农民素质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经营依赖农民素质的提高,那么农民亟待提高那些素质呢?
1.1提高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人口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是一种繁衍、制约其它素质的东西,市场经济要求农民有文化、懂管理、会经营、善交际,这样才能走出家门,胸怀大志,寻找商机,迎接挑战。
1.2提高科技素质:农副产品要具有市场竞争能力,要适应买方市场,必须不断更新品种,提高科技含量才能做到。目前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他们低下的文化素质和经验型思维方式阻碍了对现代科技知识的吸纳,他们盼富求富的心迫切,而又愚昧地抗拒科学。
1.3增强法制观念:目前,狭隘的小农意识仍然在部分农民身上作祟,市场经济的利己性有时也激发农民身上的一些劣根,致使部分地方的政治、经济生活陷入一种育幼的无序状态,出现了一些既可笑又可恨的发展不和谐事件。健全的法制是现代社会的显著标志,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农民必须增强法制观念,才能够依法办事,又能通过法律讨回自己的利益。
1.4增强市场观念:要高农业产业化,农民必须进入市场,但当前农民却很难进入市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民观念陈旧,缺乏市场意识;农民亟待增强机遇意识、创业意识、信誉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些都是现代农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解决的问题。
2农业产业化经营依赖农民素质的提高
农业产业化首先是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它包含集约经营规模化,产销加工一体化,流通服务多元化,生产环节标准化等多个要素,而诸多要素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实现都与农民素质息息相关,都依赖于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2.1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依赖农民素质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农业科技贡献率息息相关。目前,国外农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达到75%以上,我国台湾也达到60%以上,而我国则达不到50%。作为农产品生产者的农民,他们是科技成果的转化者和受益者,他们科技意识的提高将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高科技的氛围,有礼地推动科技的开发、推广,他们大胆引进科技新成果,使用新肥、药、种设施,必须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2.2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依赖农民素质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的连接点,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是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见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意义,而加工企业大多数为乡镇企业,植根于乡村,它的工人主要来源是当地农民,生产原料大部分由当地供给,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然而部分农民把企业当成摇钱树,部分农民不按订单合同办事,是企业生产原料得不到保障,使企业难以运转。
2.3完善农业组织形式依赖农民素质提高:家庭承包经营是适合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必须继续坚持;但让千家万户分散的农户直接进入千变万化的市场,不仅由于市场规模小,造成产品成本高,缺乏足够的竞争力,而且难以回避成本过高和抵御市场风险,必须调整和完善农业组织形式,发展家庭农场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引入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组织形式,进一步完成大面积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方式,而这一切依赖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土地向能手集中地愿望才能实现,才会涌现一批批农场、畜牧场、园艺场;只有提高农民的思想素质和开放意识,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出现才有可能,农业协会才会如雨后春笋般林立,成为加速农业产业化的有力助手。
2.4建立农产品安全标准体系依赖农民素质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是现阶段农业工作中最热门话题,也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目前最基本的做法是建立监督检测,强化安全标准生产的措施,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要真正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必须提高农民素质。首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农民必须掌握,如果农民不按规程操作,不适用生物肥、药,不推广防虫网、杀虫灯等先进设施,那么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无异于天方夜谭。其次,农产品质量保障要求农民必须有一定的职业道德和思想素养,有些农民见利忘义,不顾农药的残留期,刚喷完药就上市,对于这样的农民又怎能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呢?
3提高农民素质的途径
3.1实施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近两年来,我们以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为载体,组织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成绩显著,硕果累累。农业职业学校、农广校、农技推广中心等渠道的培训体系开设的农学、果树、植保、蔬菜、畜牧、水产等专业,培训出的大批学科技、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青年农民正在茁壮成长,还有种子企业为种子生产培训的农民都成为当地科技致富的“领头雁”,成为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近年来,高效、日光温室蔬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各类蔬菜协会、制种协会、啤酒花协会、奶牛协会、农产品购销协会等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农民学会了抓流通,跑经营,向外积极开拓市场。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教育因素;辽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影响
辽宁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比,不仅建立得比较晚,而且项目不全,保障水平也很低。分析造成辽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落后的原因,多数学者都是从历史的、经济的、社会等方面剖析,往往忽略了广大农民作为制度建设的客体,其教育背景和教育水平对制度建设和推行的影响。本文从农民的教育状况出发来探讨农民教育水平与社保制度间的关系。
一、辽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现状
1.农村社会保障形势严峻
辽宁虽然是工业大省,但同时也是农业大省,农业的基础地位依然很重要。全省100个县区,共1016个乡镇,农业人口近2500万,占全省人口总数的65%,60岁以上的农民占全省农业人口的10%左右。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的农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业总产值达到1130亿元,但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较发达省份比仍然偏低。目前,在辽宁农村还有贫困人口72万人,如何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的问题是辽宁省政府无法回避的一件大事。目前,辽宁省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保障的规模和水平明显滞后于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安排。两者不仅在保障的形式上,而且在保障的范围与保障标准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农村的社会保障主要由在原有社会救济制度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优抚、农村五保和少数地区仍在推广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合作医疗保险等组成,保障的对象基本上属于“老三类人”(最困难的人、最光荣的人、最有钱的人),与社会保障制度所诉求的“新三类人”(城里的人、农村的人、所有的人)相去甚远。
2.养老问题尤为突出
辽宁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60岁以上人口每年以3%的速度增长。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25年,全省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总人口的25%。人口结构的变化必然引发社会保障总需求的迅速增长。而另一方面,城镇社会保障供给正同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农村社会保障的制度建设问题,确实显得捉襟见肘。但是,辽宁省老年人比重偏大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迫在眉睫,必须尽一切可能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也是无法回避的现实的问题。同全国一样,辽宁省农村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再过十年左右,辽宁省农村也将会出现一对劳动夫妇负担四个老人一个孩子,至少两个老人一个孩子的状况,即所谓的“385999部队”。农村养老问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农民养老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必然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影响到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从而制约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
事实上,辽宁省农村的医疗保障,优抚和社会福利工作等方面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例如,在全省农村的大多数地区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基本上还是个空白,特别是关于农村医疗救助的筹资原则也只是指导性规定。并且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无法与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进行有效的衔接;优抚对象数量有限,优抚标准明显低于城市居民等。保障的标准和内容也仅限于几项重大疾病和有限的资金比例。保障的性质实际上仍然属于社会救助的范畴,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医疗保障还相去甚远。在2004年11月之前,辽宁省农村大多数实行的是特困户救济制度,这种救济制度不够规范,救助标准低、覆盖面窄,即使在建立低保制度的部分地区也由于受财力限制,保障的效果不明显。另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仅限于给点零花钱、提供基本生活用粮上。保障的内容单一,标准较低,对困难群众大病救助、子女入学、住房等问题则没有更多的能力顾及。
辽宁省作为我国唯一的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的省份,自2001年7月1日正式启动了“社保一号工程”以来,其社会保障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由于受省内农民整体教育状况的影响,辽宁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也穿上了鲜明的“城乡分治”的外衣。辽宁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表明,农民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不仅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只有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中国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代表、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逐步打破,加速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二、农民教育因素对辽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不足对社保心理的消极影响
辽宁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在全国比较虽然中等偏上,但和辽宁城镇相比差距非常大。农村参保和受保对象主要是适龄劳动力和60岁以上老龄人口。然而,由于现行中小学教育中涉及社会保障的知识内容很少,再加上农民受教育年限少、农民中高等教育普及率极低,而且多数农民对农村生活、生产的风险敏感度很低或者相当程度上习以为常,因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综合判断和理性思考能力较低,缺乏投保意识和参保需求。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农民积极投入市场经济大潮,开办工业和第三产业,但传统小农思想的狭隘性、偏激性也依然存在,农民的心理素质非常脆弱,怕担风险,不敢接受和应用新的社会政策和制度,对政府部门宣传和推广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障等敬而远之。存在着“思想保守不愿用,没有知识不会用,怕担风险不敢用,缺乏投入不能用,享受比较利益低不想用”的“五不用”现象。
2.教育水平制约制度的认知效应
辽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整体的教育情况。一方面,农村社保工作的深入开展与落实受制于各级社保工作管理者、参与者的教育背景和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农民的参保意识的提升和保障需求的激发均受到自身教育程度的影响。事实表明,农民参与社会保障制度的程度除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外,对保障制度本身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以及对保障风险的理解方式和评估都直接影响到保障制度的选择和采纳。特别是农民对缴费比例的知晓程度与其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身份有着密切联系。受教育水平越高,对缴费比例的知晓程度越高,对保障需求越强烈。据2003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与2003年辽宁省农村住户人口情况的抽样调查表明,与全国农村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相比,辽宁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在全国处于偏上水平。具体数据如表一:
尽管辽宁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城镇和其他发达省份而言还是相当落后的。特别是在影响农民对社保的认知态度方面,教育水平严重制约制度的认知效应,多数农民由于对社保制度的合理性、风险性、社会保障性存在很多偏差,例如,认为缴费不合理、保险效果甚微的比重很高。显然,教育程度决定认知态度,认知态度影响制度宣传和推广力度和落实效果,效果不好反过来作用于认知态度。在这个复杂动态系统中,教育是个关键的瓶颈。
3.教育落后对家庭经济决策权的干扰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辽宁农民经济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1985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85.7 元,1995年辽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1756.5,比1985年增长了2.6倍[4]。到2006年底,辽宁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90 元,比1995 年增长了2 倍多。农民收入的增长,使农村购买力进一步提高。从消费结构看,辽宁农民吃、穿、用等支出的比例在逐步下降,而住房、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在逐步上升,反映辽宁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正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但是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中,对于社会保障投入却没有明显的变化。究其原因,在农民经济收入提高的同时,谁掌握经济决策权谁就决定了消费支出的取向。
虽然高收入者往往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成员,但从家庭的经济决策权和家庭经济自主要归属来看,目前,在广大农村,受到中国传统的家庭消费观和理财观念的影响,妇女的家庭决策权明显要高于男性成员。妇女对家庭收入进行管理比重基本在60~70之间。然而,由于传统观念和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的影响,农村妇女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下,无法理性判断投资方向和风险。她们在处理经济支出时必然趋向急功近利的判断。因此,往往出现决策失误或短视效应,往往表现为农村住房消费、婚丧消费、民俗礼节消费比例高于教育和参与社会保障的支出。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农民的受教育状况,不仅影响制度选择的时机和进入保障的方式,还影响着制度扩散的速度和结构。因此,农民、制度、社会形成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制度制定者、管理者、参与者在理念和行为上的统一,而实现这一切,重视发挥教育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国军.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与改革思路[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0,1:120-127.
[2]陈瑾玫.辽宁省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思路[J].社会科学辑刊, 2002,3:103-106.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4
一、信念为先
只有从业者对所从事的职业认同了,才能化为绵绵不绝的动力,建立起坚定的信念,此之谓千金难买心喜欢。
第一,教师本身的信念。包括对自己职业的认同,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认可,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渴望成为一名职业的农民培训教师,渴望继续从事农业广播电视教育事业,渴望讲台。在培训季讲课是中心,在非培训季备课是重心。像一只蜘蛛每天都在编织,海量的阅读,持续的收集,痴迷的思考。
第二,树立农民的信念。当下严重的离农现象,不仅是因为农业辛苦、效益低、风险高的行业特点,更有农民社会地位低等社会原因。在新型职业农民这个词中,“职业”是核心诉求,职业意识的建立无疑是最为基础的培训目标。在培训中,如何让学员转变意识,认识到农民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是与教师、律师、医生、军人等同等地位的职业,认识到从事农业同样可以有富足与体面的生活尤为重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提出源于解决“谁来种地”重大问题的日益显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不首先解决农民是职业、农业是事业的基本认识问题,并由此而让学员坚定当农民、搞农业的信念,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就是舍本逐末。信念教育解决的是意愿问题。唯此,才能产生价值感、责任感,才会产生定力,才会干这行爱这行,而不是仅仅把农业作为生存或逐利的手段。
二、随遇而安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应比职业培训师更职业。只有准备充分、考虑周全、多才多能,才能做到“随遇而安”、游刃有余、自成一体。
第一,教学时至少要自带三样设备。一是扩音器。原因是我们的课件中会根据教学需要,使用不同的视频素材,电影、电视剧、音乐、小品、科教片、课堂实录、纪录片等都拿来用。多数情况下,教学点上要么没有连接线,要么没有电脑音箱,要么视频播放软件不支持等问题,导致不能正常教学,小音箱最好自己带。二是翻页笔。让教师在教学演示时彻底解放出来,真正实现“走到哪里、讲到哪里,讲到哪里、指到哪里”。小小的一个教学用具,有没有,用不用,折射出的是教学改革的成效如何。三是笔记本电脑。为了不受培训机构教学条件限制,为了操作起来更方便,自带笔记本电脑是必要的。遇到特殊情况投影仪也需带上,比如有时培训机构的投影仪有故障。为了应付停电,还可买台可充电的微投,只要一面墙,就可以讲课。
第二,能够熟练地开展多媒体教学。白板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比较,培训机构和农民更欢迎的是多媒体教学。一是单纯的白板教学太单调。呆板许多,信息量少。因为白板教学的假设条件是教学条件极差,没电,没电脑,没教室,或者是田间课堂。现实条件下,这种假设存在的可能性不大。二是携带白板远比携带电脑、投影仪麻烦的多。三是多媒体教学比白板教学功能更强。只要有电,白板能干的事多媒体都能干,但多媒体能干的事白板不一定能干。坐在电脑前盯着屏幕讲课,不是电脑的错,是教师的过。没有电脑,也存在照本宣科。
第三,学着做好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必备的关键能力。白板、大白纸作为辅助手段或应急措施是比较合理的,多媒体教学还是应该作为主流,师资培训内容加入课件设计基础性知识是非常必要的。现实的情况,很多老师的课件都是一页文字接一页文字,或请别人制作,或一个课件年复一年。学做课件,是基层农民培训教师的真实需求。
三、勇担重任
培育职业农民,把好“三农”阵地,实现“小康”梦想,培训教师重任在肩,理当勇挑重担、孜孜不倦、谋求新篇。
一要正视问题找根由。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县农广校请过不少的专家讲课,能讲好课的专家只是极少数,教学内容和教学技巧并不天然匹配。令人焦虑的是花费很大精力组织来学习,而学员学不到东西,画了龙却无人能点睛。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缺底气。基本没有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上讲台讲专业课自己没有底气。这也许是很多接受了培训的农广校的教师未能走向讲台的主要原因。二是缺师资。其实,每个县市师资库里,并不缺少专业技术型教师,相对而言公共理论课师资比较缺。讲现代农业方面的师资缺口可能最大,现代农业涵盖所有农业问题,也包括非农业问题,对长期从事专业技术或长期就职于农村经管、农村能源等职能部门的教师也有挑战性。三是知识浅。理论与实践水平不高,知识面窄,缺乏综合分析与调研探索能力,这些教师,课讲不开,理说不明,自然达不到好的效果。
二要做好党的“三农”政策传播者。党的“三农”政策包含了历史、现在与未来,兼顾了国家利益、农民利益和其他群体利益,融合了各类学术精要。但教师不能做“鹦鹉”,照本宣科地讲党的“三农”政策,必须学习、思考,创造性的讲。
三要做好专业技术教育的传承者。让新型职业农民在专业技术上创新求精、求质、求优、求异,创新促增收、谋发展。
四、理念为本
在培训工作中有三个理念是必须清晰的。
一是培训者要树立的农民培训理念。将尊重学员、满足学员、激励学员的理念贯穿到培训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的很多培训工作资金花了、专账建了、事情做了、档案整了、典型有了,与培训方案严丝合缝,但是效果总是差强人意。排除把培训当任务还是当事业、是解决农民问题还是解决培训机构自己问题的基本态度外,最重要的就是培训理念的问题。资金都一样,要求也一样,效果差别却很大,探究缘由,表象是方式方法的问题,内在却是培训理念的问题,形在而神不在。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5
1.1认识误区
各级地方政府和干部存在认识误区。对农民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由于在地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和年度目标考核中,一般将经济指标作为主要硬性指标进行考核,而文化、教育等社会发展目标一般只能作为软指标,农民教育问题长期受到忽视。一些干部对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的认识仍停留在“扫文盲”的阶段,相关工作停留在字面上、报告中,落实不足。农民自身的认识误区。“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几千年来农民的真实写照,这一传统观念仍束缚着农民的思想。农民守着几亩薄地,满足于风调雨顺带来的粮食丰收。在农村地区,一些成年农民甘于现状,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文化教育的缺乏,导致农民缺少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必然导致进一步的落后。
1.2体制障碍
城乡二元分割管理体制是造成农民科技素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主要障碍。农村享受的教育资源明显低于城市,而农村农民的人口素质低,基数大,科技素质教育迫切,科技素质提高的供需矛盾明显高于城市。城市科技资源配置明显高于农村,农民职业高等教育学校等基本分布于城市,农民基本享受不到。农业职业中等教育萎缩严重,农民成人教育、农业广播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经费、场地和师资等问题突出。
1.3管理障碍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管理主体缺位[5]。政府是承担责任的主体,但具体由教育部门承担还是由科技部门、农业行政部门主管,没有明确的定位。近年来,实施的各项农民培训工程政出多门,有农业部、教育部、科技部、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一些是多个部门联合,如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就是有农业部、教育部和团中央等多个部门参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基层的约束性不够,管理的规范性、连续性不足,造成一些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工程,且成效不明显。农民职业教育缺乏相应的考核管理机制。一是对职业学校的资格认定和教务管理等,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未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二是对职业学校的毕业生管理,缺乏规范约束。很多职业教育学历管理涣散,农民即使拿到毕业证书,对其生产和生活帮助不大。科技素质教育与农民需求脱节,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6]。近年来,政府农业、科技部门加大了科技服务的力度,但始终“叫好不叫座,叫座不见效”。很多现代农村科技服务形式(如农民远程教育、农村信息化服务等新型科技服务)还未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农民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一方面由于农民的主观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也说明政府的科技服务不够深入,未抓住农民的“兴奋点”。政府科技项目、示范科技服务等在生产和服务针对性方面有待提高。培训效果有待提高。当前一些农民对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民不想参加素质培训,而是培训不能完全符合他们的需要,实效不显著。一方面,只重形式,不讲实效,不符合农民实际需要;另一方面,不考虑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和接受能力,脱离了农业生产实际,最终导致开设的培训班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1.4其他障碍如因地方经济、社会条件造成的农民素质
提高方面的障碍等[7]。像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地方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开展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困难较大。一些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尚未实现脱贫致富,对农民科技培训尚不能投入很大精力进行等。此外,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很强,如何保持农民工培训的连续性,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等,都受多种条件限制,目前尚无更好的解决办法。
2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教育对策
2.1建立强有力的政策引导支持机制
关注农民科技素质,适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是长期性的公益事业,必须得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2007年《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大纲》颁布,农民有了自己的科学素质教育标准。当前,迫切需要各地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下去,把农民科学素质教育工作纳入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中,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中,明确相应的组织机构和职责任务,配备专门的人员和设备,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工作落实。加快农民科技素质考核的专项法规建设,使农民科技教育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2.2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
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大和回报率最高的投资。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是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最有效的提高过程,有利于增进公共福利,应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稳定的资金投入。中央多次提出不断增加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应当积极运用金融、信贷、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个人和社会民间组织参与农民教育培训事业,逐步建立以政府扶助,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制。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的补贴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3确立面向市场的运行机制
培训内容要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做到针对市场和农民所需的科技知识,组织相应的培训。针对农民科技基础知识的要求,大力落实农村科普工作;根据农民转移就业的需求以及转岗转业农民的特点,按照用工单位的要求设计培训内容,实行订单培训;按照农民科技文化方面的需求,开展农村文明教育培训等。培训机构的选择,应当打破地方、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面向社会公开、公正、公平通过招标认定培训机构,使办学条件好、培训质量高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农民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实际,按照个人意愿,自主参加培训,自主选择培训专业,自主选择培训机构。
2.4建立农民乐于开展培训的机制
如何调动农民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接受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和自愿行为,是加快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重点。①要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补贴力度,简化补贴环节,完善补贴方式;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努力降低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的收费标准,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③要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配套政策,建立先培训再就业的制度,使培训成为农民个人的自觉行为;④大力开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农村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形成农民接受科技教育培训的持续动力。
2.5形成规范的农民培训监管机制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面广量大,必须加强对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和管理,确保质量和效果。今后在农民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当不断完善相关制度,使之不断规范化,更具可操作性。与此同时,还要建立意见反馈制度,把农民的意见和满意程度,作为检查教育培训质量、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和评价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
3结语
农民素质教育范文6
在农业现代化程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已经不仅仅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而是农民的素质,特别是农民的科技素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根据对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发现,发达国家每亩耕地平均拥有一名农业科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万名农村人口中平均只有6.5名农业技人员。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六到七年,其中还包括大量文盲。这种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低下的状况相对于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事业来讲是不容乐观的。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事业的落后,主要表现在:
1.农村教育落后。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统计分析处理,农村教育的人员结构和数量(在校人数)如表1所示:表中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主体的农村教育人数(不含高中,7889万人)约占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9940万)的79%,但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初中阶段教育不尽如人意,高中程度则是凤毛麟角了;根据社会科学院数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农村人口数9.2亿,而以农民学校培训、资格证书和转岗为主的农民素质教育与农民职业技术教育仅为29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的0.32%,约300人中只有1人受过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骨干、农技推广人员和农村基层政府管理人员继续教育为主的农村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人数为5831万人,仅占全国农村总人口(9.2亿)的6.3%。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农村劳动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的需求,无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2.教育培训资源不足,农民科技培训渠道、形式单一。据调查,现有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机构主要是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涉农部门的各种职业学校、培训中心以及部分职中。这些培训机构一般只集中在县城或乡镇举办培训班,很少深入农民群体,甚至大部分农业技术培训学校形同虚设。通过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我们得知,当前农民接受科技培训渠道主要是自学和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专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培训。培训形式以现场指导和课堂授课为主。调查还表明,不足三分之一的农民会一年至少接受一次培训,接受过三次以上技术培训的农民更是不足3%。
3.农业科技推广机制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农业推广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早在1950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条例》,后续有1972年的《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1993年的《农业技术推广法》、1999年的《关于稳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意见》及一系列相应的政策规定,再到地方出台的《农业技术推广法》的实施办法等,都从法律上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进行了规范和制定,但在这过程中并没有建立起与法律和政策配套的实施机制,在许多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基本上被边缘化。(2)以政府指令为主导。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手段基本以行政指令为主,习惯于下计划、要项目、等任务,为推广而推广。(3)以技术为导向。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科研成果的市场性和实用性,但多凭主观推测,在传统推广模式引导下,无论科研人员还是推广人员,最关注的还是如何把技术成果本身推销给农户,而非市场需求和农民对它的接纳程度(图1)。
二、加强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科技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针对农业推广过程中农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改革农村教育体制。首先要从法制的基础上重视农村教育。其次,要加大农村教育,尤其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民科技培训预算,从政策、资金、科技人员等多方面支持农村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三是建立并完善农村基础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和高等农业教育三级体系,使农村义务教育、农民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全面开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2.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增强培训功能。选择部分有条件的中等农业学校和市、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以各大农业大中专院校、农业科学研究院为科技依托和教育阵地,建立一批省、市、县逐级推进的农民科技教育示范基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逐步完善农民科技教育体系。以湖南农业大学的“双百”科技富民工程为例,“双百”工程是由湖南农业大学选派优秀科研人员组成一百个科技服务小组,在全省选择相应的一百个农业专业户或涉农专业组织、企业作为示范基地进行对接,组织技术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引进与示范,探索并建立了农业科技推广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入户率的新途径和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