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1

【关键词】工科女大学生;就业;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原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就应该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近来,SWOT分析已广泛应用在许多领域上,如集体和个体的自我分析方面。

一、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 SWOT分析

1、优势。(1)性格特质。女大学生有耐心,拥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非常快地融入陌生的环境,对于以后就业后尽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岗位大有帮助;同时女大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细致,在相对单调乏味的工作条件下仍能做到态度认真、 尽忠职守, 职业稳定感和忠诚度要优于男性。( 2 )专业知识掌握扎实。女大学生通常成绩优秀, 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据不完全统计,高校中获得奖、助学金和表彰的学生中,女生占很大的比例。

2、劣势。女大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天然不如男生, 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进而造成冒险精神、创新意识都不强,也比较容易满足于现状,就业目标多锁定在工作相对稳定的单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面前, 工科女大学生容易产生消极的就业情绪,对自己的前途没有信心, 自我期望值偏低。

3、机遇。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广泛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政府正着手出台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全社会正在为女大学生努力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4、威胁。由于受到工作种类和工作条件方面的影响,加之传统观念中的性别歧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的印象和评价,工科就业岗位在招聘信息中大多数情况明确规定不要女性, 或者为女大学生设置更多的就业障碍和壁垒。同时在工科专业内部,男生比例是女生的好几倍,女生也面临着激烈的岗位竞争。

二、 采取的对策

1. 工科女大学生个体角度

(1)要积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因为就业面临着种种的劣势和威胁,工科女大学生要及早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更好地了解自我, 选择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职业,增强自我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 设定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提升成功的机会和应对竞争的能力。

(2)要准确进行自我定位, 发挥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优势,抓住就业的机遇。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早已经过了国家包分配,人人都有铁饭碗的阶段,大学生就业已经完全演变为一种市场化的供需关系。要想克服自身就业的劣势,必须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 根据自身的性格特质, 打造独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3)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 增强就业心理素质。首先, 面对严峻的就业环境,要顺应市场的需求, 客观地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做好从底层和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其次, 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 切忌骄傲自大和过分自卑, 要抓住任何一个就业机会,充满自信的展示当代女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专业优势,让用人单位发现并认识到工科女大学生的优势和价值。第三, 要树立自主、 自立、 自强的意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 . 学校角度

( 1 )学校要及时关注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加强女性生存教育。学校有必要针对女大学生保守的就业观念,以及消极的就业心理,进行正确的干预和引导,帮助其走出心理误区, 使其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去择业和就业。同时,学校还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专门进行女性生存教育, 注重对女大学生自尊、 自信、 自爱、自强的教育, 使她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女性观。

( 2 )重视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形成自强、 自立的品格, 提高面对困难挫折冷静思考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 社会角度

( 1 )政府层面。首先,要继续积极推行和出台有利于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 并取消就业和择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 给工科女大学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性别歧视的问题, 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提倡男女共同分担家庭责任, 减少女性发展的阻力。

( 2 )用人单位层面。对于企业来说,要转变固有观念。眼下来看,雇用女大学生需要花费更多的管理成本, 但是,从企业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 女性的职业稳定感和忠诚度在一定程度上要优于男性,聘用女大学生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上可以得到长远的利益。

( 3 )媒体层面。要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和舆论监督功能,为女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推动劳动力市场公平制度的建设。一方面, 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接触女性的事迹, 公正评价女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综合实力, 充分肯定其勤奋、 刻苦、 耐心、细致等优点, 使女大学生的优秀形象深入人心。另一方面, 对于一些用人单位为了追求眼前利益, 继续歧视工科女大学生的现象,媒体要及时地予以披露, 使用人单位在巨大的舆论压力面前, 不得不给予女大学生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崔影慧.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5)..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2

【关键词】学生 就业现状 促进大学生就业

随着新时期大学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和金融危机对国内就业岗位的进一步影响,使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探索毕业生就业问题,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2003 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002 年的145 万猛增至212 万人,到2013 年达700 万,以平均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高校连续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深入,人才资源储备大幅增加。然而,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速缓慢,以致就业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名牌效应”“性别歧视”非常明显

许多用人单位喜欢瞄准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导致不同学校相同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差别很大。同时,重男轻女现象十分严重,很多企业只要男生,拒绝女生,导致很多专业女生就业十分困难。

(三)大学生就业思想准备不足,对自己没有明确定位

一些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该怎么办,不会利用学校的资源和网络等新兴媒体搜寻招聘单位和工作岗位,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还有很多毕业生自立意识不强,在择业时,依靠父母、朋友、同学和师长给自己出谋划策来进行取舍,把就业希望寄托在家长、学校、老师身上,没有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错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四)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企业需求与个人愿望不匹配,产生错位,影响就业。很多大学生盲目追求成熟型企业,盲目考研、参加公务员考试,在工作地域选择上“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要求用人单位十全十美,工资、福利、工作环境等一应俱全,强调追求丰厚的待遇、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忽视自身条件、个人专长发挥的思想,常常导致大学生不能脚踏实地,好高骛远,而错失良机。

(五)大学生综合素质不过硬,缺乏有效竞争能力

一些大学生在参与就业竞争时,自信心不足,表达能力欠缺,很难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部分毕业生虽然专业技能较好,有一定的能力特长,但在日常的社交文明礼仪、为人处世之道上有很大欠缺。比如不会尊重他人,没有学习的意识和姿态,缺乏责任心,也丧失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二、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方法探析

(一)毕业生要做好就业准备

1.明确社会的需求,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考评,而素质的全面提高需要日积月累的过程。大学生应从入学开始就应该有意识地自我培养,通过媒介、讲座、交流等各种途径找出自我差距和着力提升点,从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开始有意识地改进和提升,以量变促成质变。

2.调整就业观念及期望值。积极转变思想,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期望值。眼光不能老停留在大城市、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客观地分析就业现状,到中小城镇、农村、基层、西部去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

3.作好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和优势劣势深入分析,增进自己对社会现实及自身条件的理性认识,积极规划思考自我发展,主动走进就业市场,增加就业知识储备和训练应聘能力,作好充分的应聘准备。通过假期实习等方式提早接触社会,积累工作经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调整,提升就业技能。

4.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需求。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方式尽早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信息,分析专业状况,对自己的专业合理认识,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促进社会需要与个人理想的和谐统一。

5.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大学生应积极加强自身修养.如: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创业精神、独立性等,注重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应试时应以自己掌握的知识,客观主动地推销自己,适时地在有限时间内介绍自己、事业目标、兴趣、专长以及自己对所选单位的了解和态度,让用人单位了解你、接纳你;面试中要讲究语言艺术,恰当地评价自己,交谈中要善于介绍,善于理解,善于概括。最后,对面试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

(二) 学校方面需做工作

1.学校需要根据社会发展规划作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根据市场的需要调整专业和确定培养模式,建立一定数量的实习基地,引导大学生有针对性地设计自己,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自己,更加自觉地接触社会,勤于实践,及早培育自己的核心就业竞争力。

2.加强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及修养。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把人文素质及社会公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每门课程教学过程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公德意识,让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做人准则,真正成为一个会学习、会思考、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有修养的大学生。

3.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并请专门教师主讲

把毕业就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第一部分由学校专门教师主讲,第二部分由企业人力资源经理主讲。就业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包含(1)就业心态的教育,(2)职业定位的教育 (3)应聘方法的教育,在短期内强化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提高大学生本身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技能,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参考文献】

[1] 沈涛.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在理工科专业课中渗透的探索.水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年第9期

[2] 东山 陈 锐.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能力的培养. 中国电子商务.2012年第10期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3

一直以来性别是企业招聘选择的隐含标准之一,虽然教育部明令禁止企业在招聘时不得设置歧视女性的岗位,但一些企业、岗位的隐性要求男性优先,这种明显的性别差异导致女大学生的就业难度远远大于男生,尤以理工科女大学生为重。这一问题也是各大高校一直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基于这个角度,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38

一、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表现

具体而言,女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性别原因求职遭拒。人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同等条件下,女大学生的就业优势更弱,很多企业的招聘计划会以各种理由对招聘岗位提出明确的性别限定,因此,很多女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均处于劣势地位。其次,就业条件相对苛刻。由于我国高等院校大面积扩招,每年均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就业,从而导致人才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用人单位可选择的空间更大,对人员招聘标准提出更高要求,相应的,对各方面并无突出的女大学生条件就更为苛刻,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导致女大学生求职就业成功率低。整体而言,女大学生的就业率一直低于男生,且就业岗位层次、就业质量也相对弱于男生,很多女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其实际能力水平相距甚远。

二、女大W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就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社会及家庭对男女角色的期待有所不同,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类的思想也不断发生变化,我国的女性拥有与男性一样平等的权利,可以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参与社会事务。但现实社会对女性参与某些工作仍然是排斥的态度,质疑女性的能力,从而增加女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其次,高校就业指导缺乏实效性。虽然各个高校均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上日程,但是很多学院的就业指导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学校向学生提供的就业信息相对较少,就业政策咨询不够透彻、深度,甚至一些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性,无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些均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隐形因素。最后,用人单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大多数用人单位均会认为招聘女性员工会大大增加企业的人力成本。因为女大学生可能会在工作过程中经历结婚、生子的阶段,导致女性员工生育成本的增加;而女性员工的家庭角色设定也会导致其将更多精力放在家庭上,因此会对企业的预期劳动生成率产生影响,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导致用人成本增加,因此很多企业对女大学生的态度比较排斥。

(二)主观因素

一方面是自身素质结构相对较差。一般情况下女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优于男生,但是比较二者的综合素质,女大学生的体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明显略弱于男生。企业在招聘人员过程中更注重的是员工的综合素质而非学习成绩,因此导致女大学生在求职时处于劣势地位。另一方面,一些女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不端正。一些高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找的好不如嫁的好”的想法,在她们看来,上大学并非为了追求理想、开拓事业,而是嫁人的筹码,往往将注意力侧重于自身自然资源的非正常利用等方面,这种就业心态使其难以在人生事业上有更大发展。

三、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一)政策方面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女性就业社会保障机制,由社会、用人企业及个人共同承担生育保障责任,以降低企业的用人成本,提高其录用女大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制定出有利于企业接受女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便利。政府还可以组织设立更多的就业培训机构,针对女大学生开展求职培训,以帮助其就业。最后,政府要积极增加就业岗位,为女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政府要采取措施以促进经济增长,并对现行经济结构作出大幅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新兴行业,尤其是一些更适合女性工作的行业,比如旅游业、餐饮业、社区居民服务业等,以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就业环境方面

一方面各高校要加强女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就业指导教师要在对当前就业形势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举办相关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及就业形势分析讲座等,以帮助学生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市场的接轨,深化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学校要加强与市场接轨,依托企业行业需求,多渠道丰富就业形势,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另外,高校要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女大学生要积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提高自身竞争力。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及能力。现代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女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优秀的学习成绩,还要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能力体系,从而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成为一个知识面广、视野开阔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女大学生要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把握机遇,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在求职过程中要对自身的优缺点做出客观、冷静的分析,在求职前对自己形成一个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并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识,树立独立自主的意识,并逐渐形成果断、理性的选择意识。此外,还要保持乐观的择业心态。对于刚入职的大学生而言,初次就业通常会与其预期存在较大落差,因此女大学生不能由此感到沮丧,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踏实、稳重的在求职的道路上前进,逐渐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 谭花蓉.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女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歧视[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4)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4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长效机制

1、前言

   目前,由于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矛盾突出,部分地区、行业、专业教育存在过热、大量人才扎堆现象,在我国的就业需求中,非常缺乏技能型人才,这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是错位的。根据中国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的数据显示:2008年大学生失业率为9.1%,2010年为12%,2011年为17.5%。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680万人,预计100万以上大学生难以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严峻。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我国也相继出台了许多强化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看,一些措施如“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等都是一些短期行为,难以形成长效机制[1]。

嘉应学院创办于1913年,2000.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位于粤东梅州市梅城盆地西北部,生源结构以本地生源为主;“世界客都”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乡1、华侨之乡等。自办学以来,一直得到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大力支持。至目前为止,海内外乡贤为学校累计捐资7000多万元,具有鲜明侨乡特色和客家文化特色。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却依然严峻,原因有交通的劣势、当今经济区的边缘化;本地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不符合大学生的就业定位;学生思想比较封闭,对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够了解,就业定位多以珠三角为主,而发达地区的企业又不太愿舍近求远到我们学校来招聘。这些都是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为此,我们只有努力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才能保证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取得成效。

2、构建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意义

2.1 是完善地方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需要

目前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就业指导主要围绕就业政策讲解、职业道德教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面试的方法技巧等展开,缺少对求职者的心理调试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二是负责人基本是高校就业管理人员和辅导员,专业教师很少参与;三是没有结合地方特色。因此,构建系统的、长效的就业机制能有效弥补当前的不足。

2.2 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受金融危机、毕业生人数增长、办学层次和地域劣势的影响,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始终处在一种比较弱势的状态,加强就业指导有利于毕业生全面了解就业形势,纠正大学生就业方面的错误认识;通过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解决由于封闭带来的性格缺陷,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现自己的目标,避免毕业后频繁更换工作。

2.3 为促进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如果毕业生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对学校的招生工作和办学层次的提高会起到推动作用,正所谓“出口顺畅,进口才能兴旺”,相反则会阻碍学校的发展。因此,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俭诚信的品质,是社会的需求,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3、构建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方法与建议

3.1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培养机制

3.1.1努力培养学生的“客家人文精神”。从需求角度看,用人单位日益看重大学毕业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而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却难以从根本上摆脱传统教育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发展的弊端,所以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工作岗位的需要[2]。而适应性是基于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也是目前用人单位最需要的。客家人在万里迁徙途中,“衣冠家族”筚路蓝缕,辗转迁徙,不畏艰辛万苦,坚强乐观、克服重重困难,在坚强地生存的同时,民系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创造出世人瞩目、丰厚的客家文化。客家人文精神是来自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积,来自万里迁徙的磨练,来自偏僻山区恶劣环境的锻冶,来自祖辈一代一代的言传身教,来自客属先贤“源于斯,高于斯”的添薪增彩,其“勤俭简朴,吃苦耐劳”的精神代代相传,因此,我们要建立客家文化培训基地,把客家文化培训作为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对客家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

3.1.2 以“三位一体”的目标开展工作。即班主任、辅导员和家长必须指导监管到位,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制健全。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大学生活的过程,班主任、辅导员、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何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直接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进而影响他们的就业定位和就业方向。由于目前很多学校的班主任体制不健全,班主任的整体效能并未发挥出来,因此,必须制定详细的班主任考核机制,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英语过级率、社会实践、班级学生就业率等指标纳入纳入到班主任考核中,完善班主任业绩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要完善辅导员考核体系,将就业指导和服务、与班主任和家长的互动沟通情况、掌握学生的就业动态等内容纳入到考核中,从而更好地将就业指导与服务落实到位。

3.1.3 建立就业责任分配制和分年级指导制。要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必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形势和政策的指导,指定或聘请相关的法律老师为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客家研究所负责客家文化的培养;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学生就业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另外,根据不同年级安排不同的就业指导内容,一年级进行校训和客家文化教育为主。二年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三年级进行就业意识和就业态度、就业心理培训。四年级进行就业形势以及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的学习。

3.1.4 做好调查反馈工作。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及时了解就业指导的实效性,包括政策、法律、能力等多个要素是否能满足就业的要求,以便及时调整就业指导和服务方案;另外,要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便在以后的指导中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毕业生。

3.2 打好“侨乡”牌

梅州是著名的“华侨之乡”,很多华侨都是著名的企业家或教育家,我们 要充分利用他们的桑梓情怀,定期地邀请他们回来为我们的毕业生现身说法、作报告和培训,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树立就业信心等。通过互动的方式让我们的毕业生到他们的企业里面工作,从而带动更多的企业到我们学校招聘人才。

3.3巩固并发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

党政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和企业战略后备人才培训班是我们学校根据政府和企业的需要而建立的定向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在我们学校已经取得了成功,解决了一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此我们有理由更好的巩固这一优势,并与更多企业取得合作,拓宽培养面,让更多的毕业生有针对性地接受培养,缓解专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解决更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3.4建立网络就业通道

从实际情况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发展极不平衡,一些就业优势明显的重点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网络的发展,在改变大学生就业的交互方式上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而一些普通院校,在建立和使用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上却明显滞后,处于就业弱势地位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在利用就业信息网络上又处于劣势。高校在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发挥着核心枢纽作用,通过建立多极网络实现就业工作网络化是实现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的重要途径[3]。

3.4.1建立毕业生就业论坛。建立就业论坛既方便招聘信息、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心态,及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和服务;又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交流的平台,通过交流就业和工作经验,让毕业生更准确地了解就业形势。

3.4.2 建立就业数据库。就业数据库应该包括几个功能:一是毕业生的电子档案功能。由于我们学校的地理位置的原因,如果建立了毕业生的数据库,一些发达地区的企业就可以通过数据库查找需要的人才,并通过网络的模式进行招聘。二是就业跟踪功能。根据不同时期学生上就业指导课的情况将学生进行归类,例如根据目标不明确、自卑等进行分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跟踪辅导直至转变。三是就业服务功能。为了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后续服务,将与毕业生相关的内容、政策、法律、就业统计等内容录入管理系统,学生如果要查询相关的就业信息以及相关的就业服务,直接登陆该系统后进行查询,这样可以直接、高效地为毕业生提供服务,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

3.5 争做地方政府的人才摇篮

我校是梅州最高学府,是客家文化对外交流的一扇窗口,而梅州人才聚集“洼地”的劣势与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因此我们应该以此为切入点,与政府部门合作,把学校打造成梅州人才培养基地,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争取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使政府与学校形成联动机制,为我们的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和工作环境,让他们为地方的发展服务。

4、结语

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建立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完善才能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作为一所地方高校,要加大就业工作的投入,走具有地方特色并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才能让毕业生更好就业,学校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论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社会化[J].教育与职业.2007(35):59-60

[2]陈岩松.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江苏: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33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调试 对策

大学生毕业阶段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据权威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因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已跃居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前三位分别是学习压力、情感困惑和人际关系)[1]。经历了大学四年的学习,毕业生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都有了积极显著的发展,然而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现状,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这些心理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良好疏通和处理,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社会的稳定。笔者通过结合在高校学生工作的实际,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焦虑和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而引起的一种复杂情绪反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焦虑和恐惧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渴望步入社会,谋求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另一方面又患得患失,对走上社会感到彷徨。这种就业焦虑和恐惧心理是由于意识到就业的客观形势与个人能力的矛盾而产生的心理体验。

(二)依赖和盲从心理

依赖表现为缺乏独立意识,优柔寡断,不敢或不愿面对激烈的就业环境,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忽视自身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家长托关系、学校推荐和亲朋好友找门路上。部分毕业生求职择业时,瞻前顾后、人云亦云,对自己的竞争能力缺乏信心,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

(三)自卑和孤傲心理

自卑表现为在就业过程中的不恰当的比较,对自身的能力评价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劣势,部分或全面否定自我,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大胆尝试的勇气。与自卑相反,孤傲则是过高估计自身实力而产生的一种优越感,以个人的主观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在就业的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要求不客观不现实,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四)攀比和求全心理

攀比也是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极易出现的不良心态,一旦发现自己无法找到与别人相当的工作时,往往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感到强烈的失落或不满,无法保持平和的心情面对身边的事物,损害身心健康[3]。这也是当事人对自身的不适评价造成的,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没有正确的认识和分析。求全心理体现在择业时希望一次到位,然而很多毕业生都没有社会经验,对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环境和岗位都不清楚,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是有一定难度的[2]。

二、大学生就业择业常见心理问题成因

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学生自身的内因和其所处环境的外因进行分析。

(一)内因

1.就业认知偏差

这种偏差即上述自卑和孤傲心理导致的:一是自我估价过低,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身的不足,对外界种种评价产生忧郁、失望等自卑心理,不敢面对就业挫折;二是自我估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盲目自信或自负,在择业中,往往认为大多数的职位都与自己的才能不匹配,结果失去大量的就业机会,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挫折[3]。并产生偏执、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并可能导致择业行为的偏差。

2.职业认识偏差

因经验和阅历有限,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多数的学生对职业渠道和信息缺乏全面了解,对职业道德规范以及社会对求职者的隐性和潜在要求等就业知识了解甚少,对职业的认知仅靠他人的舆论,存在着什么职业“热”就向往什么样的职业的攀比和盲从心理。

3.社会认识偏差

因受年龄和阅历的局限,毕业生对社会没有全面、实际的了解和体验,对社会的复杂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知之甚少,因而对就业的期望值往往偏高,不能准确定位自己,脱离了社会的实际要求。导致期望值越高,心理落差与冲突越大。

4.苛求专业对口

大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必须专业对口,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的心理,致使许多学生对于非本专业的只需稍做努力和调整就能够胜任的职业视而不见,人为的使就业渠道变得狭窄[3]。

5.个性倾向偏差

大学生就业时很少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而是更加看重经济、待遇和个人发展等眼前利益,忽视职业的长远发展;其次,对职业的意义认识不当,求稳守旧,希望一次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而且,现在的大学生不管在其生理、心理还是其他行为方面都表现出很强的过渡期的特点,即一直处于心理的幼稚与成熟、依赖与独立、情绪与理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各样的其他因素的影响,从而引发心理问题[1]。此外,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暴露出承受力差、缺乏自信心或过于自负、进取精神不够、人际交往能力差、合作性和冒险性较差等诸多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影响着大学生能力的发挥和就业求职中的表现,进而影响心理健康水平及工作后的角色适应。自我调节能力差,不能正确看待挫折,过度自尊自负的性格使他们遇到事情时往往不愿意向父母、老师以及学校求助,这种应对方法、策略与能力的欠缺,容易造成身心失衡。

(二)外因

虽然高校在不断扩招,但就业总需求仍增长缓慢,增大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此外大学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结构性矛盾[1],我国的社会人才需求专业和层次与大学毕业生专业和层次经验等存在着不对等的矛盾,而且大学生的就业和社会需求的地区性差异也存在,虽然发达城市人才供给接近饱和,但很多大学生往往喜欢留在发达的城市工作,而更多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地区却很少有人问津。同时,“知识不够用”和“能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就业产生自卑和焦虑的主要因素,学科方向不太适应社会的需要、学科知识陈旧及缺乏实习实践经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毕业生的就业。

在上述外因作用下,毕业生就业心理失衡及适应问题更显得迫切,但现今很多高校就业心理指导工作滞后,特别是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做得还不够,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试对策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这种非理性情绪的不断发展不仅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还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对社会形成不稳定因素。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就如何切实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强制度保障

鉴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当前态势,政府应通过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来促进市场按其规律有效运转,政府作为市场的监管者和服务者,应制定相关制度,采取一系列措施,提供相应的保障与服务,确保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良性发展[4],减轻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心理压力。

(二)转变教育观念,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及心理辅导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应深化教学改革,更新陈旧的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定期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等多种活动形式对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专门设置就业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及就业信息咨询,做到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侧重辅导,并注重定期的检验和归档。

现在我国高校举行的各种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其内容都集中在对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等的解读,这些内容由于缺乏深入介绍大学生的职业需求,这就需要学校不仅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更要加强关于职业生涯辅导的内容,帮助大学生逐步进行正确的、理性的自我认知与定位,发展他们的职业素质,这些做法对解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有效就业指导教育学生认清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放弃过去那种择业就是“一次到位”的求稳观念,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在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的基础上重新定位,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逐步实现自我价值。

(三)广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提高学生抗挫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就业的过程是大学生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面对就业压力,大学生的求职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挫折甚至是委屈,如专业的冷热门、性别歧视等。学校在开展大学生成长导航等教育活动时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培养学生人际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教育学生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冷静、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养成良好心态,把就业看作一个认识社会、认识职业生活的机会,树立信心,充分的挖掘自身潜力,发挥自身优势,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自我成熟,并正确分析自身失败的原因,适时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教育学生通过对求职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找出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人格缺陷,教育学生学会在挫折中完善人格,积极改变和发展自己,促进人格的成熟。

[参考文献]

[1]吴振宇.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11,11(3).

[2]左旭乾,李韶宏,石琛琛.浅析高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

[3]曾琴.新时期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分析及调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大学生就业的优势与劣势范文6

[关键词]工科 女大学生 就业 困境 出路

[作者简介]周娜(1979- ),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在读博士,河北经贸大学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24)崔征(1979- ),男,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08-02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现状,女大学生就业屡屡受挫。尤其是工科专业,对口工作对体力和精力的要求比较高,而男生优势明显大于女生。因此,在工科专业里,学习成绩优异、继续深造的80%是女生,她们想出权宜之计――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于是造成女生“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状。所以,在新形势下关注工科女生这一相对弱势群体将对促进其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供需矛盾突出。虽然较以往工科院系招收女生逐年增加,但是总的来看大学里工科女生与男生的比例还是很悬殊,女生比较少。但是,工科女生大都踏实,因此大部分成绩优于男生。分数的优势使她们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但在求职实践中依然劣势明显。

2.期望值过高。对河北省部分女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78%以上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毕业之初月薪在2300元以上。但是理想和现实有出入,据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每月1800~1900元,因此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把相当多的时间用于观望和等待,一方面担心就业,一方面又消极待业,期望值高于社会现实水准。

3.就业意识和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工科女生通过系统的在校学习,积累了一定水平的专业知识,但是实践机会较少,实践经历匮乏,缺乏良好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精神。尤其是一些刚毕业的女生感觉自己寒窗十几年,已经学到了比较丰富的专业知识,不愿从基层做起,不愿吃苦,在就业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出击的魄力,就业意识和就业能力亟待提高。工科女生应该正视社会现实,做好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客观分析自身优势及不足,主动迎接挑战,以赢得就业择业的成功。

4.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上会面临很多困难。很多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衡量人才性价比。女生在孕、产期都会给单位增加负担,因此许多用人单位都是只要男生,即使在没有性别限制的地方,同等条件下也会优先考虑男生。多数工科女生所找的工作都与本专业无关,转行现象明显。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

1.社会因素。一是国家就业结构总体不平衡。一些大城市及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工资待遇相对较高、发展空间比较广阔并且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外职业生涯”因素对广大工科女生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比如毕业后工科女大学生还是首选北京、上海以及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而基层县市、西部地区遭受“冷遇”。二是性别歧视对工科女生就业影响明显。全国随机抽取了25所高校约500名女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有30%的女大学生在就业中亲身经历过性别歧视。其中工科女大学生的受歧视程度排在各学科之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单位将男生与理性、高效、主动等特征联系在一起,而将女生与感性、柔弱、被动联系在一起。虽然新时代提倡男女平等,但是真正平等的理想模式还未实现,在就业过程中,女生仍旧处于劣势地位。

2.高校因素。一是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结构性问题。由于用人单位对工科女生需求数量相对其他学科女生要少,因此工科专业的招生设置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男女生的招生比例,科学设置招生数量。二是我国高校课程和专业结构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大纲多年不换,课件也是“一劳永逸”,学生专业知识陈旧,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普遍欠缺,社会实践难以切实落实,难以胜任日新月异的就业岗位。三是高校的就业和创业指导有待加强。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都处于起步阶段,往往仅是就业政策的宣讲、就业手续的常规办理,而在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教育、在培养学生求职能力和创业教育等方面比较滞后,很难给大学生的就业提供实质性帮助。四是女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无差别的教育很难适应教育现状,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性别、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指导活动,提高学生明辨职业选择的能力。

3.家庭因素。如今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穷养儿,富养女”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许多家长对男孩相对严格,但是对女孩格外偏爱,平时只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其生存技能的培养,因此造成女生“高成绩、低能力”的状况出现。更有甚者部分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对父母形成较强的依赖性,“挫商”很低,参加工作后往往会出现不能适应工作岗位情况。

而且,父母多是希望孩子将来毕业后找一个相对稳定及轻松的好工作,因此多数女生在择业时会优先考虑物质利益。可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找到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应降低期望值。若承受能力较差的女生情绪得不到及时排解,长此以往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4.自身因素。一是就业认知存在偏差。由于工科专业的工作相对其他学科来说形式比较单一,也比较辛苦,加上受到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认为“学得好不如嫁得好”,使得部分女生过度注重身材、穿着打扮等外在形式,而忽视了内在修养的提高。二是女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与男生存在客观差异。女生相对于男生情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困难要及时调整,否则就无法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能力素质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工科女大学生和其他专业女生相比,除了应该具备一些共同的职业能力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动手能力。

三、应对策略

1.充分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扮演着倡导者和帮扶者的关键角色。各级政府应加强宣传教育,为工科女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不仅要宣传有关就业创业的优惠政策,而且要切实营造就业创业环境。如邀请当地知名女企业家走进大学作报告、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等。

2009年,教育部大力推进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鼓励广大青年学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但据调查,到目前为止,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具有工科背景知识的仅有6%,因此,广大工科女大学生应加强到基层锻炼的就业意识。

2.高校要加强工科女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了缓解日趋严峻的就业难题,创业成为另辟蹊径、备受广大女生喜欢的一条“出路”。高校在女大学生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教育与指导、社会沟通、心理辅导等。一是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平台为学生渗透创业理念,必要时采取实践教学。还可以开设专门针对女大学生创业的教育课程,如创业营销、财务管理、创新思维等。二是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三是强化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如开展女大学生专题教育活动及采访创业成功女性。通过面对面的沟通,逐渐消除女大学生创业的畏惧感,提高心理耐受力。四是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创业实践基金,利用学校内部资源组织女大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选定创业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3.推动家庭成为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坚强后盾。家庭的理解和支持是女大学生就业成功的坚强后盾。父母及家人对就业的态度往往会对学生的选择产生重大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学而优则仕”“铁饭碗”“白领”及“金领”等观念的影响,一些家庭对女大学生就业或自主创业持质疑或不支持的态度。因此,要争取构建集政府、高校、家庭、学生为一体的长效沟通机制,积极引导家庭成员转变旧有观念,减少工科女生就业阻力。

4.工科女生自身要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及时进行心理调适。一是应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高校学生工作者应从工科女生的思想实际出发,通过教育引导帮助她们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个人对待就业的主观愿望同社会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争取人职匹配。二是要充满自信。自信是一种品格、一种态度,只有自信起来,对未来充满信心,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大学生就业亦如此。要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只要在竞争中奋力拼搏,最终就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三是学会调整就业心态。常言道:“知人者智,知己者明;知人不易,知己更难。”听任何人做思想工作都不如自己把事情想通。工科女生要学会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客观审视自己在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有哪些优势和不足,自己更适合做哪些工作,并且在就业择业过程中,要主动地进行心理调适,争取以健康的心态完成求职择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