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教师 家庭 社会
20世纪后期,我国掀起了素质教育的热潮,引起了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关注。其实,早在20世纪初,中华大地就发生过令世人瞩目的教育大变革,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就是推动这一变革的功绩卓著之人。
一、以优良的师资队伍保障素质教育
当年,张謇先生就已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关键在教育。而教育的质量,关键又在教师,高质量的师资是实施国民素质教育的关键。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精湛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有高尚的师德。有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中国的强盛才有希望。这一思想精髓对于我们今天推进素质教育无疑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当今,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推进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在教师的素质。因为搞应试教育对大多数教师来说反倒是轻车熟路,可以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大搞题海战术,而搞素质教育不行,必须面对全体,必须研究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情况,必须研究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应有渊博的知识,并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时间,才能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因此广大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观,要树立首先教会学生做人的观念。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其知识多么渊博,身体多么健壮,事情多么会办,如果他们不会做人,那就没有什么意义,甚至适得其反。这就不仅要求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树立教会学做人的观念,还要做大量具体的工作,才能达到其效果。同时教师要自觉增强教育科研的意识,因为教师不只是承担教书工作,要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新观念。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关键在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正如张謇先生所认为的那样,必须以优良的师资保障素质教育。
二、以成功的家庭教育推动素质教育
纵观张謇的家庭教育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视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孩子的素质教育、体能训练和性格培养,保证孩子在各方面全面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健全的心理素质。
2.重视言传,更重视身教。“既生为人,当尽其职”、“与其得贪诈虚伪的成功,不如光明磊落的失败”,张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对孩子实施“当尽人职”的人格教育,实施“留一二有用事业”的务实教育。
3.重视良好家风的建设。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对每个家庭成员施以良好的、有效的教育外,还必须重视良好的家风的建设。这方面,张謇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继承了张氏家族的优良传统,逐步形成了张氏家族特有的“张氏家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个人积极性的发挥和竞争意识的增强,对知识、技术和能力的需要,愈来愈加迫切,现代家庭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智力的发展,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放松了对其思想品德的要求。市场经济重视个人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也诱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的思想。受其影响,一些青少年没有正确的善恶、是非观念,没有应有的法制观念,思想认识和道德品质很差,缺乏做人与处事的基本常识。这些都或多或少同他们在家庭所受的教育有关。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一些家庭对子女的娇生惯养、偏爱溺爱,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掩其不善”、“爱忘其丑”,不但“恣其所求”,而且“恣其所为”,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素质培养。人们常说,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从素质教育来说,家庭教育确实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家庭是一个以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为纽带而组成的单位,在家庭中,有着特别的亲情之爱,有着父母和子女之间由血肉所凝结的淳朴的感情,在这种关系中,相互之间的感染、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更有着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从张謇的家庭教育观中应该得到众多启示,在加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认真抓好素质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最基础部分。
三、以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素质教育
张謇十分重视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主张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广阔的大课堂,祖国的山山水水都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工农兵商都是学生的老师。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生可以学到许多在校园里学不到的知识。他根据教育的特点设立附属设施,他把图书馆作为吸收新的信息、探讨各种问题,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窗口。他创办的南通博物苑附属于学校又不封闭在学校大门以内,而是另辟天地,对社会开放。此外,他还重视学校实习实验基地的建设。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张謇的教育社会化以及他重视社会实践和学以致用的思想。
实施素质教育是政府行为,也是学校行为。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做到:要推倒无形的墙,把学校融入社会中去,切不可把学校游离于社会之外。因为,远离了与社会的交流,必然会产生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社会与学校在教育期望值的认识上不尽一致,学校所作的一切并不能全部为社会所理解;另一方面,学校远离了社会,对社会的人才需要只能凭借自己的思维惯势加以界定,忽视对现实需求的参照,因而在思想上缺乏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准备。
素质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没有社会的参与,学校就不可能顺利实施素质教育。割裂了与社会的联系,本身就给学校自身造成了不可跨越的障碍。社会要求学校为文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也就要求学校主动地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没有社会参与的教育是残缺不全的教育,学校不能沟通与社会的联系也就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应主动地弥合与社会的隔离,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通过各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使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特别是在加强素质教育上取得了社会的认同和支持,也顺应了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城.张謇研究论稿.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6.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素质教育;家园同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5-267-01
从宏观上讲,素质教育的提高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求。从微观上讲,重视素质教育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铸就美好情感、健康人格的基础之本。这一点需要家长及全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
一、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理论
幼儿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儿童发展受着家庭、教育机构及社会三大环境的影响。许多人认为:‘早期教育的开展应该是在幼儿园里进行的’,实践证明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的最佳方案应该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所谓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统一,是指老师要求幼儿在幼儿园必须做到的事情,家长在家里也必须让幼儿做到。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待人诚恳有礼貌;团结友爱;尊敬老人等。
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和道德规范,这些也都是幼儿素质教育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是家长和老师们都不可忽视的,单靠幼儿园或单靠家庭都是不行的。只有将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合二为一,协调一致,才能对幼儿的影响形成巨大的合力。如果家长不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不继续强化正在形成中的优良习惯,而是回家后放松要求,甚至放纵和迁就幼儿原有的坏习惯,就会导致在幼儿已取得的成就前功尽弃。
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二者有机的结合,紧密的联系,才能保证其教育发挥最大作用,为孩子们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品质基础。
幼儿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改变以往错误观念,确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针对幼儿来讲,三大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以家庭为最大。因为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长环境,是他们的第一个学校。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儿童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我国中央教科研所牵头的一项研究(IEA、1992年)也证明,环境影响因素在幼儿社会性发展方面的效果,家庭决不亚于幼儿园。在城市,尤其是父母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家庭在幼儿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大大超过了幼儿园。
家长对孩子影响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素质不良的家长,必然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也是一般家长都知道的。
问题在于一些素质较好的家长,也难免会在无意中做了不好的示范,成为孩子的反面教员,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现象,值得大家深思与警惕。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个案例:
(案例):有一位老奶奶,她有一个1岁多的小孙子。小家伙长得非常可爱,他跟奶奶也特别亲。然而,在一次孙子和奶奶玩的“头碰头”游戏时,奶奶不小心把他的头碰疼了,当奶奶正要伸手去揉孙子的小脸蛋时,冷不妨挨了小孙子的一巴掌,老奶奶被打糊涂了。她反复思量,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原来,小孙子在开始学走路的那段时间里,他常常摔跤,而当他摔了跤想哭的时候,大人总是用脚狠狠地踩跺地板,说;“都是地板不好,把宝宝摔着了!”于是,小孙子也跟着跺脚、跟着骂,也不哭了。如果小孙子的头碰疼了,大人就会去打那把椅子,去骂那堵墙。这种做法已成了他们家的一种传统教育方法,这也是许多人常用的方法。因为这种方法的确有效,能够解决当时的问题:碰疼了的小孩子不哭了,他的注意力被转移了。
今天,小孙子把这种方法用到了奶奶身上。他认为是奶奶碰疼了他的头,痛觉的条件反射,使他像对待地板、椅子、墙等东西一样,去对待奶奶的脸。
从表面上分析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把它看成家长没有正确的引导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向,没有在日常的细节上教会孩子怎样尊敬老人等。但深究其内在的本质,这无疑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家长们已经在不经意间教会了孩子们不负责任的态度和做法。这对于幼儿早期良好性格的培养起到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对早期素质教育筑起了屏障。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3
一、家庭教育中的正确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
1、首先教会孩子怎样去做人。我们许多父母往往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方面的培养,殊不知道,德育的培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人如果在智慧上有所欠缺,它可以让美德来弥补;一个人如果在人格上有欠缺,再高的智慧也帮不上忙。因此,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就开始注重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选择一些启蒙教育读本,同时还要注重言身传教,摒弃一些影响孩子受影响的因素不良行为。教会孩子做人处事的道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包括勤劳节俭、艰苦奋斗、不怕挫折、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爱护公共卫生、遵守公共秩序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更要要教育自己的孩子用毕生的努力来向这个目标靠拢。
2、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兴趣。作为家长不能将自己的理想强加于孩子,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就是这些。我们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增加过多的不适合孩子的身体、心灵发展的负担,这样会大大束缚孩子自身潜能的开发。家长平时应当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我的女儿六岁了,我也是经常这样去教育我的女儿的。孩子对事物有了深厚的兴趣,就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区求知,并在学习上产生莫大的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从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3、尊重孩子,换位思考。在尊重孩子方面最主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其次是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论大人还是孩子的人格都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否则心理上就不会平衡。对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应当站在同一平台上,不能以父母自居,有以老压小的感觉,处处以老子自居,你说让孩子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这样的话,孩子也会与你对立的。不能动不动就以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去学习或者去做某事,这样孩子会从心理上认为你不尊重他的人格,不能平等对待。这势必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时时处处防备着你。
4、以平等的态度和孩子谈心。要学会沟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与孩子既是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又是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地位是平等的,应该相互理解尊重。这就要求家长放下架子,学会沟通。在沟通中,应是朋友式的而不是家长式的;民主式的而不是专制式的。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彼此了解、彼此信任、消除误会、增进感情。
5、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孩子 。现实生活中,有的家长是这样教育孩子的“谁打你,就打他”,“别人不劳动,你也别干,别当傻瓜”。如果以这种教育法,孩子何以知道什么是宽容、什么是奉献,又怎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为人父母应从正面积极教育孩子吃苦耐劳,待人诚恳。
6、不要与学校唱对台戏。有人说,学校和家庭如一车两轮,必须同时同步,方能引导孩子。可惜有些家长则不尽然。例如:有的学生迟交或不交作业,屡教不改,老师请他们放学后完成作业。可有些家长不理解老师的苦心,当着学生的面,流露出强烈的不满,使孩子处于两难的境地。做为家长,应密切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双方齐心协力,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7、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固定的学习场所。每当孩子在习惯的地方坐下来,他就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了,这种固定的学习地点,会使孩子在心理上产生条件反射,逐渐形成习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
8、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开始可以先教给孩子怎样收拾书桌,怎样铺床、擦地等,然后再整理房间,逐步学会让自己的生活环境井井有条。
二、总之,素质教育应该是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
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让我们积极寻找家庭素质教育的方法,使孩子健康成长,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燕镜:《教育学新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张世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4
论文摘 要:教育政策与教育问题密不可分,笔者尝试从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论述素质教育的提出及目前呈现的种种问题,并理性地分析其背后的各种根源,提出自己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的全面发展”战略被提上了议题,传统教育中学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继承、教师的单向施予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新的教育观呼唤的是主动的、预期的和参与式的教和学。科技的突飞猛进,文化潜在的冲突使得原来的制度化教育无法适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也就在这种呼唤声中应然而生。教育政策因为教育问题而产生,也是为了解决教育问题而制定的,其过程涉及政策的形成阶段、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
一、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其执行的现状分析
政策的形成阶段首先要“澄清其目的、价值或目标”。素质教育的内涵应该赋有时代的意义,知识经济社会中的素质教育,其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即会做事、会做人、有责任心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不同阶段的教育对素质教育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理解。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本是针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片面性而提出的,提倡学校和家长要用“多元智能理论”的人才观和“多把尺子”的评价观来为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赋予更多的内容。大学素质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它强调的是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其目标是通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贯通的掌握从而达到其智慧的提升,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具有较强的知识、工作迁移融通能力。
然而从该政策的具体操作层面上来讲,由于政策制定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并没有真正列出所有可能达到该目的的重要政策手段;不同的执行部门或单位都程度不一地曲解或片面地理解和认识素质教育的涵义,进而在执行阶段,不管是手段还是力度都是纷呈差异,以致于在基础教育方面出现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出现了大学素质教育高不可攀的尴尬境地。
二、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分析和相应的建议
在政策的评估阶段,制定机构和人员应该“审查每项可供选择的政策会产生的所有重要后果,并将每项政策的后果与目的进行比较,选出其结果与目的为最佳目标的政策”。面对素质教育所呈现出的“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的局面,当务之急,我们各方面的人员都应该要好好地冷静反思。
1. 现象背后的问题根源的政策理论分析
首先,该政策的相应配套措施的缺乏,进而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人们对相应的考试制度、课程改革等关键性因素的真正把握感到茫然。基础教育中,主要表现在面对高考和素质教育两根指挥棒,学校和家长到底该何去何从?而大学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首先需要呼唤的是各方面人士摆脱庸俗,超越功利,形成勇于创造、乐于奉献的现代新人的气质和品格。
其次,该政策的系统理论陈述薄弱,以及执行人员对它的断章取义。这尤其表现在基础教育方面,家长甚至学校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是抛却文化等方面的素质而仅仅局限于思想素质教育方面,而不是超越应试教育的、为了学生全面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执行的过程中就只流于形式抑或是附加了许多不恰当的内容,从而使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偏移了原来的方向。
再次,从政策评估的方面来看,笔者认为该素质教育长久的大力推行但效果不佳也有“事后评估”的力度不强的原因。事后评估是对政策效益和社会反映等方面的一种评估方式,“旨在鉴定人们执行的政策对所确认问题确定达到的解决程度和影响程度,辨识政策效果成因,以求通过优化政策运行机制的方式,强化和扩大政策效果的一种行为”。
2. 相应的建议或对策
素质教育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可以从不同的层面追溯出不同的原因。然而任何政策的提出都是源于问题并为了解决问题。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扭转制度化教育的片面和局限性,素质教育的浪潮席卷了全社会。然而,在推行过程中其呈现的种种扭曲现象又是那么不尽如人意,甚至遭到了多方的置疑。为此,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呢?
第一,政策的有效执行呼唤的是“合作文化”,它需要各方面人士对政策内容的正确的理解和深层次的解读。因而,要保证素质教育实施过程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中包含正确的教育功能观、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观,甚至是“全社会支持教育的系统工程观”等新的观念。
第二,政策的实施要合理处理其与各方面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素质教育的落实贯彻必须合理协调好其与考试的关系,并呼唤家庭教育的大力支持和拥护。家庭教育是父母为了激励子女从活动中产生意识进而培养子女的意识导向的行为活动,从而使子女从小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所以,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启蒙教育,也是德育教育和养成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对于培养孩子的思想素质方面的教育具有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注重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一个方面,它不是孤立进行的,需要评价机制、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的配套改革的支持。
总之,“决策过程乃一政治活动,在所有阶段都会有个人的知觉与利益涉入”,所以,我们要保持理性的思维,要有脱离庸俗、超越功利的价值观。同时,教育政策的执行也有赖于法制、制度保障,需要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所以,有关素质教育的制度、法规建设还有待加强。实施素质教育,是本着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但作为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素质教育要成为政府行为,社会各界要通力配合,共同营造素质教育大环境,制定推动素质教育和政策措施,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望真正发挥其本来功能。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1.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5
1.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力量的有机结合,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益,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定向制约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教师,他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学生家庭、校外环境影响一致时,教育才有整体合力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交往素质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其他方面的素质也有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1.1 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①组建学生家长委员会。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们协商推荐一些懂得教育,热心教育事业,具有一定的社会组织能力的家长,组成学生家长委员会。该委员会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研究实施素质教育的计划、方案,帮助学校解决有关工作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负责家长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召开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向学生家长普及心理学与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及开展家庭教育咨询等工作。②举办家长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家长研究家教方法,让素质教育在家庭中得以较好地落实。③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方式是定期召开学生家长会。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讲座等方式,起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信息的作用。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1.2 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包含人才资源,自然、人文风景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社会考察基地等诸方面内容。让青少年从大自然中去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从中培养爱美的情感。
2.学科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授文化科学知识的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这是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职业学校有其自身的特点,除开设文化课外,还开设种类繁多的专业课,如种植、电子、财会、烹饪、文秘等。学科的设置有利于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应该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
2.1 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提供条件。课程是教育教学系统中的软件,它不单单等于课表中列出的教学活动,还应包括学生的文明行为的养成、思想品德的提高、知识技能的增长、身体素质的改善等。而且不限于课内,还有课外。课程包括必修、选修、课外实践活动三部分。
2.2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一类是侧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愉快教育。就是创设愉快的课堂教学情景,克服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心理受压抑,把学习当成负担的现象。第二,和谐教育。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水平之间和谐,教与学协调一致,形成和谐的学习气氛。第三,成功教育。是从改善学生的心理品质着手,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并积极帮助他们一步步地获得成功。另一类是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主要也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学辅导法。其主要步骤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第二,异步教学法。其基本思路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与教师指导的异步化的有效统一,按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的顺序,进行独立异步自学,变教师教为主为学生自己学为主。第三,问题教学法。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启发学生应用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寻求答案。即提出问题――思考探索――讨论分析――归纳总结――应用提高。进行素质教育,就是要综合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2.3 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学生个性,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磨砺创造意识,优化创造品格。职业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不同,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3.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3.1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通过参加为社会做贡献的服务活动,可使学生感受到奉献的快乐,认识到人的价值只有在为他人的奉献中才能实现。职业学校可结合专业组织青少年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周围农村进行科技服务活动。如组织种植专业学生指导农民农业生产,组织电子专业学生到农村去义务为农民修理家用电器等。
论家庭教育中的素质教育范文6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正处于由单一、封闭的传统教育体系向多元、开放的现代教育体系转变的过程,构建一个协调发展的教育网络体系,营造适于学生发展成才的教育环境,成为当前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其中学校是主体,家庭是基础,社会是依托。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多管齐下,才能形成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会经常发现一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相互脱离、互不配合的现象。
一、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脱离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生所受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外部教育,由于主客观上存在的差异,这两种教育力量能否配合与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种配合与协调决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就家庭教育一方来说,它不只是简单地配合学校教育,家长需要在家庭与学校教育的互补关系中力图使两种教育力量在学生身上协调与统一起来,强化学生在学校中所受的正面教育,弥补学校教育中的不足。但是,目前不少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大,缺乏科学性。有的家长溺爱娇惯,有的家长冷漠粗暴,崇尚“棍棒教育”,尤其是现在随着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家庭教育日趋表现出重智轻德、忽视全面培养子女的特点,甚至有些家长的教育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使学生在这种相互矛盾的教育中无所适从,削弱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比如,现在学校都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但有些家长却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品德、才艺等方面的培养。甚至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考取理想的学校,每天不断给孩子施压,让他们完全沉没在题海之中,其结果是学习成绩上去了,但其他方面的才华却埋没了。
另外,就学校教育一方来说,学校在对学生施教过程中,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将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但是,目前有些学校在进行教育时却忽视了家庭教育的作用,对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是单方面从学校的角度去想办法解决,没有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化工作。例如: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很多学校只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分析和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作用。现在青少年学生出现违法犯罪、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现象逐渐增多,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日趋严重化,从侧面反映出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的相互脱离、互不配合现象。如果学校定期联系家长,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那么就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异常举动并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良言行,避免学生出现人格扭曲、心理变态等异常心理问题;如果家长有定期向学校了解子女在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在校的异常表现并积极配合学校进行教育,引导学生的言行,那么这种违法犯罪、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的念头就会杜绝在萌芽之中。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是教育好学生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二、社会教育呈现疲软状态
社会教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途径,具有与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特殊作用。社会教育直接面向社会,又以社会政治经济为背景,它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阔的活动余地,影响面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社会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没有制度化教育的严格约束性,它较少受阶级、地位、年龄资历的限制,能较好体现教育的民主性等。但是,因为社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辅助和补偿地位,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以致目前社会教育呈现出疲软状态。造成当前社会教育呈现疲软状态的原因有多种,就我个人认为,主要有如下二点:一是人们不够重视社会教育。由于社会教育的作用具有隐蔽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很多人忽视社会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性;二是某些学校和教师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重知识传授,忽视其他培养,学生负担过重,没有或很少有时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教育部门就针对我国在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现象提出了素质教育理论并要求学校贯彻落实素质教育方针,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自提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是有不少学校存在轰轰烈烈讲“素质”,扎扎实实干“应试”的现象。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不顾教育部门有关取消学校补课和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等方面的文件精神,利用假期或周末的时间给学生补习功课,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些家长为了让子女能以高分考取理想的学校,利用平时休息的时间请家教补习功课,占用了大量娱乐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限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
三、协调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若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教育部门、学校为了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很多实用、有效的解决对策。如,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共同管理、教育好学生;开办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从而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建立家访制度,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状况……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原有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问题,需要在充分利用原有教育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采用一些新型的教育方式。笔者认为在当今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解决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和谐发展问题,可以采用如下若干途径。
1.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搭建网上教育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很多家庭都配置了电脑,用于子女教育或上网获取信息。学校可以针对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条件,搭建网上教育平台,从而更好地与学生沟通和建立家校联络体系。例如,随着在校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师已不可能完全深入到学生宿舍,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那么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聊天软件、BBS、电子邮件等,与学生进行网上对话,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状况。同时,为了更快、更好地与学生家长沟通,互通信息,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学生家长。
2.制作家校联系卡,搭建空中对话平台
电话、手机已成为社会生活必需品,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拥有电话。学校为了能更好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可以制作家校联系卡,定期进行电话互访,掌握学生的相关信息。因此,学校可以在新生入校时收集学生家长的联系方式,汇总制作成家庭联系卡,发给学校每位教师;同时也将学校老师的联系电话制成卡片派发给每位学生家长,这样家校双方可以根据需求不定期进行互访,掌握学生的表现情况。如果发现学生有什么异常情况,家校双方可以及时通过电话进行交流,共同做好教育工作。通过制作家校联系卡,大大方便了家校之间的联系沟通,也方便彼此快速了解学生在校或在家的具体情况。因此,制作家校联系卡可以搭建空中对话平台,使家校互通信息更为快速方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状况。
3.挖掘社会企业教育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没有社会教育参与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教育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并参与教育的社会风气。社会的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充分利用和挖掘社会教育资源,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对接,形成校内外一致的教育网络体系。如:围绕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社会的企业资源进行教育,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教育,将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与企业的工作岗位能力培养充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一方面可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平台,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
4.与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单位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
社会教育资源的内涵非常广泛,只要对人能够形成教育的单位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范畴。例如,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军事基地、养老院、素质拓展基地等单位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这些社会教育资源是教育学生的好教材、活教材,学校要加强同这些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这些单位的教育作用,将这些对学生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学校长久的、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以此全面加强学生的教育。比如,将素质拓展基地作为学校长期、稳定的社会教育基地,不定期组织学生到素质拓展基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学生能力、锻炼学生体魄和意志,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协调发展网络体系是营造适于学生发展成才教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学校教育没有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则只是一句空话。正如《家教名言》中顾晓鸣所说:“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依靠、协调发展的格局,是建立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 张中田.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