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
一、大学生求职就业中存在的法律问题的成因
(一)就业环境有待改善,立法及行政未能充分发挥有效作用
在高等教育扩招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朝着市场化的方向迈进,毕业生的不断增多,加大了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各用人单位为此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而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就业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情况,提出了诸多不公平的用人条件,有些甚至不合理的规避了国家劳动法律制度,与此同时,市场中层出不穷的出现了不少虚假招聘、恐吓招聘等不利于就业市场环境的现象。还有就是不签订劳动合同、滥用试用期等手段。如此环境,对满怀奉献社会的求职者,是很不利的。而就业立法仍未切实到位,中央政策和法律法规没能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条例,行政执法者往往无法监管,导致毕业生深陷就业陷阱而不能自保。
(二)高校在就业指导方面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上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观念、传播就业政策和讲授一些求职技巧等方面,而往往不涉及就业维权方面。不排除现在有部分高校涉及权益保障内容,但是由于课程安排不合理,在毕业生就业时不能对这方面知识加以巩固,使毕业生引起足够的重视。从客观上说,就业的观念、政策等内容在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有点不适应,高校学生往往对此说教性的指导有抵触情绪,凸显指导力度不足。当这些大学生满怀希望单纯的走向社会,非常容易掉入一个个就业陷阱中。所以,各类高校应在学生在校期间不断灌输就业维权知识,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各类就业陷阱,并指导大学生学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保障自己的劳动权利。
二、毕业生就业求职法律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就目前而言,毕业生的就业权在法律范畴之中规定的尚不明确,更别谈操作性了,当大学生受到侵权行为时,往往不能得到更好的救济,而在我国,侵犯毕业生的就业权的行为也没有专门的机构来实施监督。平等的就业权在我国虽然法律上有规定,应该按照法条执行,但是在实践中却没能得到很好的落实。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提出了“劳动者应有平等就业权;视为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这相对于以往来说已经是社会的一个进步。但是对于用人单位视就业歧视的情形没有明确的规定,政府行政部门也缺乏有效的监管,行政法规上对于制裁措施规定尚不具体,很难落实毕业生的就业平等权利。应不断完善《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及法规,将大学生毕业求职劳动保护列为单独的章节,进一步明确用人单位的相关法律责任,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对毕业生的劳动保护规定执行的标准有所差别,所以,各地各级政府部门应对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情形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掌握本地区第一手资料,进一步结合就业市场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从而规范本地区用人企业及毕业生的就业行为;要建立奖惩机制,对诚实守信、企业人才稳定、遵章守法的用人单位要制定出降低税负、放宽经营范围、优先贷款等一系列政策加以奖励,要张贴于就业市场的显著位置,让求职者更好的辨别。
(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机构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高校学生事物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特点和新问题,高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各高校在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方面的指导和就业场所准入的管理之外,可结合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在就业指导中心下设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服务机构,针对大学生就业期间发生的维权问题进行个案咨询、权益保护讲座等,这将为毕业生维权起到重要作用。
(四)毕业生增强就业法律意识
对于求职毕业生而言,应具备相关法律知识,同时要不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对不法企业规避《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规定,求职者应有效的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力,对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要有所了解,通过熟悉的人或者是本校在该企业工作的学长去了解招聘单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对就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再或通过工商部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核实单位的真实性。签订劳动合同时,必须要注明双方谈妥的薪资、福利、保险、食宿条件和劳动保护等相关内容,这样一旦劳资双方出现纠纷就会有据可查。在工作过程中,如果遇到与劳动合同中规定的情况不符的,求职者可以向负责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求职者千万不要心存多投简历就会有好单位的心理,要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参加招聘活动,对自身资料应加强保密,不要到没有公信力的网站参加求职。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已经屡破新高,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时候,由于毕业生越来越多,可供企业选择的范围大,使毕业生在求职时处于弱势地位,再由于目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展不足,必然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新问题、新情况。毕业生正处于一个发展的时代,要更好的生存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 徐跃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12).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2
关键词:就业难;形成原因;指导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中国近年所面临的社会整体就业问题的一个主要部分,其形成原因也是非常复杂的,本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影响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如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以及与大学生相关的学校教育、政策支持、家庭及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为更好地制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提供启示及指导。
一、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及原因
大学生直接参与人才市场的竞争,他们的心理与能力素质等能适应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需求,将直接影响其能否正常就业。然而,现实中无论是个人期待与就业环境之间,还是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断层,而且这种断层已构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种断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个人期望与就业环境的差距。如今,大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往往对目标企业的工作环境等方面有着很高很多的要求,而这些在大学生看来“很合理”的要求,却很少由企业能够符合于满足,这种大学生的“期许”与企业实际环境的差距已经成为阻碍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主要阻碍之一。2.个人能力与就业市场之间的差距。不可否认,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接受过高等教育,其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是,企业现在在招募员工的时候,更看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而这一点,正是大学生的“致命伤”,是大学生的缺陷之一,而它也给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了许多困难。3.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的能力欠缺。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良好教育的同时,却失去了许多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这使得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方面前欠缺较多,给其寻找工作带来许多不便。4.大学生社会经验欠缺。当下许多企业在招聘员工的时候都要求应聘者应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及期限,而大学生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所以工作经验欠缺较多,这也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象。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大学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其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同时,大学也是提供大学生就业服务的主要部门,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培训机制都将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只有不断完善大学教育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水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专业课程的设置问题。专业课程的设置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发展思路和教育资源的分配格局,其直接决定着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并最终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2.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视程度。社会适应能力是基本的就业能力,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问题,往往采取一种消极或“无实际作为”的做法,忽视了学生校外适应能力的培养,这直接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欠缺,毕业后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3.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就业服务是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包括就业信息的传递、求职技巧的指导以及在就业协议达成过程中桥梁作用的发挥等方面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的大学生求职过程中,学校就业服务体系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的发挥,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缺少有效的指导与帮助。
三、政策供给与政策支持方面的原因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而就业政策也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公共政策,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就业政策效用的影响因素主要便现在:政策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吻合度以及政策宣传与执行的力度。要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就要使就业政策符合实际中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要加大宣传与执行力度,使大学生对政策有更深的了解,使政策能更好的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得到实际的解决。
四、社会家庭方面的原因
社会与家庭环境是大学生就业重要的外部环境,它从整体和局部两个层面影响着大学生就业:1.整体层面:整体层面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大学生总体就业水平产生的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整体层面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少。2.具体层面:具体层面主要是指家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方向、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影响,它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分析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必须将具体层面的因素考虑就去。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学校、政府政策以及社会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因素,在当前大学生面临严峻就业形势的背景下,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从这四个主要因素入手,重点推进,全面突破,消除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的一切因素,只有这样,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才会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游钧.2006―2007年:中国就业报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11).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3
摘 要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如何处理好就业问题已是地方体育院系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阐述了当前我国体育毕业生就业面临种种问题,并且提出了解决山东省体育院系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以期望提高体育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的体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关键词 山东省 体育院系 毕业生 就业
本文以山东省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主线,结合实际的现状,探究当代体育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可行性对策。2013年山东省省内大学生46.52万人,加上中专学校毕业生,全省预计接收省内院校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体育毕业生达1万之多数量创历史新高。根据山东社会科学院2012年公布的山东省行业人才需求报告显示,未来3年全省对高校各学科大专以上毕业生需求65万人左右,平均每年净需求量在20万人左右,毕业生数量远远供大于求,加之体育专业本身的限制,体育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可见一斑。本文将对体育生面临的新形势做出分析并找出体育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提出解决山东省体育院系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东省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问题。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目前体育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亟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大。随着近十年来全国范围的高校扩招,高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2009年山东省省内大学生46.52万人,加上中专学校毕业生,全省预计接收省内院校大中专毕业生60万人,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将远远超过60万,其中山东省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数量达1万之多创历史新高。
2.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大部分的行业进入了冬眠状态,这样社会给的就业的岗位就少之又少,体育生受专业的限制本来就业的机会就少加之随之而来的金融海啸使之就业形势更不乐观。
(二)影响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1.体育生自身的影响因素。体育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技能不突出,专业知识拓展不够,综合能力不够强。因此在应聘时的空间非常有限。在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考试时普遍竞争力不强,除了公务员考试中需同时进行体能测试的岗位外,基本无任何优势可言,甚至是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2.全民健身意识不强,社会对体育指导员重视程度不高。一方面我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还不普及,尤其是在中小县城和广大的农村,就是在大中城市,经常参加锻炼也是一批老年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其他年龄段的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在运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需求量巨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当前中国几乎无用武之地。而需要大量体育专业从业人员的体育产业在当前中国还只是起步阶段。另一方面广大中小学,尤其是乡镇的中小学对体育课重视程度不够,不能保证必要的课时,有的让上其它课程的老师兼任体育教师,即使有专职的,其中一定数量的还不是科班出身,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3.地区性保护措施的出台,影响了体育生学生的就业。由于师资日趋饱和,各地都相应地出台了一些对本地考生保护的政策,这对其它地区的考生,尤其是对外省希望在山东省就业的考生非常不利,体育生的就业方向有所限制,体育院校主要培养的是体育教师这方面的人才,师资的饱和加大了体育生的难于就业,在山东省内各个地区也相应的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政策,对于不是本地常住人员不能参加本地区的一些考试。
(三)解决山东省体育院系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对策
1.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适度发展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坚持发展规模与提高质量并行的原则培养人才。政府还可以成立专门的人才预测机构,加强人才市场的科学预测,为高等教育宏观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积极拓宽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缩小自主创业制度的门槛,同时减轻能扩大就业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税负,大力支持和发展我国的服务业、中小企业、集体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
2.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指导不是学生毕业时或择业时的临时性工作。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构建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学校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认识和规划加以指导,引导毕业生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结合客观实际需求,制定出明确的职业目标,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3.体育生就业的新去向——社区体育。目前我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尚属初级阶段,社区体育的发展还存在着三缺现象——缺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参加者、缺体育设施。因此,有意识地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培训社会指导员队伍,可缓解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严重不足的矛盾,同时又可解决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山东省体育生面临的新形势是亟待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增大、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少。影响体育生就业难的因素有体育生自身条件的限制、全民健身意识不强,社会对体育指导员重视程度不高、地区性保护措施的出台,影响了体育生学生的就业等。
(二)建议
政府应做好宏观调控,鼓励自主创业,增加体育生就业新渠道。全程指导大学生就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有意识地在体育专业大学生中培训社会指导员队伍,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给予多项优惠,以努力保证高校毕业生最大限度就业。
参考文献:
[1] 徐玲,白文飞.高等体育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3(11).
[2] 李荣华.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3.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4
春节过后,新一轮的求职高峰又将开始,招聘市场上挤满了寻找工作的人群。经济危机之下,普通民众感受最直接的恐怕就是就业难。如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是摆在各级政府和寻找工作的普通百姓面前的现实问题。
■ 经济危机下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社科院在2008年底的《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蓝皮书》称,2009年中国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实际失业率可能接近10%。就业问题尤为突出的是大学生和农民工。2009年中国将有611万大学生面临毕业,加上2008年未就业的100万, 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近期新华网关于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显示,有91.05%的大学生认为2009年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也愈发突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统计局、农业部等单位的初步判断,节后需要新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在2000万人以上。而在劳动力的需求方面,根据对部分城市企业的调查,计划招工的企业数量比去年减少20%,空岗数量减少10%,要求新招员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和中级工以上技能的比重上升。在岗位紧缺的情况下,就业门槛有所提高。
■ 从经济危机到就业危机
经济危机是怎样影响就业的?我们从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消费和投资看起。
出口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约70%),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导致出口减少。统计显示,中国1月份进出口降幅异常猛烈。1月份中国出口904.5亿美元,同比下降17.5%;进口513.4亿美元,下降高达43.1%,进出口连续第三个月出现双降。出口的下降导致沿海地区一部分以出口为导向的加工制造业倒闭或减产,而这些企业大部分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就造成大量农民工失业或半失业(长期放假)。
外部形势不好,政府很自然地想到通过扩大内需来刺激消费。而扩大内需又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努力解决的难题,这与我国的收入分配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2006全球财富报告”显示,中国的150万家庭(约占全国家庭总数的0.4%)占有中国财富总量的70%。这些家庭的钱多用于子女出国留学或购买奢侈品,对拉动内需并无多大贡献。对普通百姓来说,只要还存在对医疗、养老和子女教育问题的担忧,就不会轻易放弃储蓄。
四万亿的政府投资声势浩大、振奋民心,撇开对政府投资是否会挤压民间投资以及政府投资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的争议不讲,投资本身在拉动经济上会有滞后性,这就决定了其在短时间内解决的就业岗位会很有限。
出口、消费和投资构成了社会总需求。社会总需求的降低带来对商品和劳务需求的降低,劳动力需求下降,而劳动力的供给却又在不断增长,供求不平衡,失业就产生了。
■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这是吴邦国委员长于2009年1月在《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首发式暨当前就业形势政策介绍会上对该书做的批示。
就业关乎民生。中国有7亿多劳动力,失业率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要有700万以上的人面临失业,生活面临困难;而就业本身也是一个人实现个人价值达到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因此,失业是民生问题。
就业影响社会稳定。人们没事做,没钱赚,如果又没有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做支撑,就会影响社会安定,而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特别是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目前还很不健全。近些年来中国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靠外出打工的收入,大量的农民工失业会导致农民增收困难,加上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失业问题将导致更多的社会矛盾。
纵观世界经济危机史,从1930年美国大萧条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如果经济危机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2008年年末的希腊骚乱就是离我们最近的警示。而要阻止经济危机向社会危机传导,最核心的环节就是减少失业。
■ 保稳定,重民生,促就业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现代社会给人们带来了机遇与希望,但另一方面也充满了竞争和挑战,心理冲突、心理压力成为现代青年不可避免要面对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有着不同于一般青年更高的抱负和追求,面临更多的机遇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他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反而比同龄人更多。我国目前有在校高校大学生2000多万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发展与就业,同时也关系到民族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的未来。因此关注大学生的压力状态是非常必要的。大学时期是人生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它是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而相关的科学研究都表明心理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生理方面的身体不适,心理方面的消极情绪甚至行为方面的过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年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2004年7月4日的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4.0%的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17.0%的大学生出现焦虑症状;12.0%的大学生存在敌对情绪。由此,大学生的心理压力问题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文献回顾
压力是一个有多种内涵并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定义的词语。1936年,“压力研究之父”,加拿大生理心理学家汉斯•薛利(HansSelye)首先将压力的概念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又于1956年将压力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并界定为令个体紧张的威胁性事件、突如其来的危险刺激情境。[1]自此后,有关压力的研究越来越多,不同学者亦从不同的角度界定压力的概念。
回顾1985年至2005年的西方文献后发现,这十几年当中,西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没有明显变化。西方文献所报告的校园压力主要来自于学习、社会和情绪方面,或来自于个人方面。主要的学习压力源有考试、竞争、时间、教师、课堂环境和就业等,主要的个人压力源有亲密关系、父母关系、经济问题、人际关系、居住条件、外表等。[2]这与我国的研究基本一致,我国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包括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三个方面。我国著名学者樊富珉等人在清华大学的调查显示,在校生活期间,个人前途、就业、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经济问题是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3]李虹等采用自制的《大学生压力量表》对大学校园压力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测试,发现大学校园压力的主要类型为:学习烦扰、个人烦扰、消极生活事件。[4]
与大学生压力研究的数量相比,研究生压力的研究显得不够。张月娟等研究发现,研究生承受的主要压力是学习负担重、就业升学压力、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恋爱不顺利或失恋等。[5]陈江波研究发现,研究生压力由八个因子构成,即专业发展、论文要求、担忧未来、经济和相貌、人际孤单、学习任务等。[6]
国内外学者对于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类别的研究多集中在日常生活事件方面,认为日常生活事件是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应激源,其中学习、就业、人际关系、恋爱、前途、经济等问题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事件。但是这些研究各自的概括、归类方式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导致研究结果不可比。[7]
也有很多学者对不同类别的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做了比较研究,主要从年级、性别、专业、生源这四个方面研究了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性:
(1)从年级特点分析,大多数西方研究认为一年级大学生的压力最大。然而国内的研究结果却和西方的大相径庭,学者们各有所执,没有形成普遍观点。(2)从性别角度讲,西方的文献基本都认为女生的校园压力要高于男生。我国的研究则发现男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女生,但是在不同的压力源存在一定的差异。[8](3)从专业角度分析,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压力方面有明显差别,理、工、医科大学生在学习、交往情感及总体压力感上高于文科大学生。[9](4)从生源角度分析,很多研究都显示农村学生的感到很有压力者超过城市学生;独生子女比起非独生女压力较小,应对方式也更健康。[10]
现有的关于压力应对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在面临压力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比较多。不太严重的压力,大学生自己也能解决。但大学生进行专业心理咨询的很少,如果遇到相对严重的压力事件,不去寻求专业援助是有害的。[11]目前对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方法与内容都比较单一,分类标准也不统一,大学生压力应对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缺乏,指导实践的作用不明显。
从以上对国内外研究的概述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问题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达成统一观点,还需要学者们做更多更全面的研究与探讨。从研究视角上看,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主要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三种学科介入,其中社会学的视角比较缺乏,研究多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依托,停留在个体的微观层面,缺乏社会学角色理论、社会化理论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社会环境因素的探析。从研究对象上看,现有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缺乏对大学生特殊群体的研究,对于大学校园中研究生、博士生等高层次群体的压力也缺乏探讨。本课题通过对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较研究来对现有研究作一个系统补充,以期完善现有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研究。
二、研究设计
(一)概念界定
心理压力在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但一般是指个体在环境中受到种种刺激,进而产生一种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本文采用刘克善的定义,心理压力是个体对一定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并且是压力源、压力感和压力反应三者共同形成的综合性心理状态。[1]所以本研究主要从调查对象的基本属性、心理压力的来源、压力感的大小、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应对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资料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选取的南京某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比较有代表性。
总体为该大学所有在校学生,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获取样本,以学历层次为分层属性,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分别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各层次样本由多段随机抽样方法获得,第一阶段,以学校的宿舍楼名单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住宿区分别抽取5幢宿舍楼;第二阶段,以每幢宿舍楼的所有宿舍名单位为抽样框,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个宿舍;第三阶段,进入每个宿舍,以床号为1、3的两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2.访谈法
本研究将另外采取访谈法,选取10个个案,本科生研究生分别5名,以了解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群体在心理压力上的异同。
(三)资料分析方法
1.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11.5软件对问卷调查资料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2.个案编码分析
本研究采用编码法对10个个案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组为学生学历层次编码,本科生用“B”表示,研究生用“Y”表示;第二组为个案编码,用“个案”的英文单词“CASE”的第一个字母“C”和个案排列顺序的序数组成;第三组为话题的编码,每个问题分别用Q1、Q2、Q3等表示。
例:“B-C1-Q1”表示某本科生(B)个案1(C1)对问题1(Q1)的陈述或看法。
(四)实施过程
本研究在收集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的相关资料时采用了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以南京市某高校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实际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7份,有效回收率为98.5%。个案的被研究者是问卷被调查者中的10位大学生。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在调查的197名大学生中,本科生100人,研究生97人,本科生中大一学生12人,大二学生37人,大三学生43人,大四学生8人;男生91人(占46.2%),女生106人(53.8%);文史类66人(33.5%),大农类89人(45.2%),管理类42人(21.3%)。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三、调查结果
(一)总体状况
1.心理压力的大小
表2目前的心理压力大小
频数有效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
压力比较大
一般
压力很小
完全没有压力
从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有9名同学感觉“压力非常大以至难以忍受”,87名同学感觉“压力比较大”,压力感较大的同学比例(48.8%)接近一半,这说明现今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在不同学历层次的比较中没有发现明显差异,不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的状况都具有相似性,只有极少数学生(3.5%)认为自己压力很小或者完全没有压力。调查结果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大学生已成为新的心理高压人群。
2.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按顺序依次为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33.7%)、学业问题(23.3%)、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8.8%)、家庭与经济问题(12.5%)、异往问题(7.4%)、其他(4.4%)。
其中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是当今大学生的三项主要来源。
表3心理压力来源频次分布表
选择次数选择次数占总次数的比例(%)
学业问题13323.3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10718.8
异往问题427.4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19233.7
家庭与经济问题7112.5
其他问题254.4
总计570100.0
从表4可以看出,67.0%的学生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前途问题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心理压力,这和许多前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吻合的。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心理压力来源方面有很大的趋同性,但是两群体又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我们从表4中发现,78.4%的研究生都把“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列为最主要的心理来源,而本科生的比例是56.0%,研究生中把前途就业问题当成最大心理压力来源的比例明显高于本科生。本人认为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方面是因为研究生群体中有相当多的人当初选择读研这条路时,是为了逃避大四的就业压力,在短短两三年的读研期间,他们不得不考虑出路问题,因为无处可逃,读完研仍需面对毕业就业问题。在处于第二位的学业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9.7%)中的选择比例低于本科生(31.3%),在第三位的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上,研究生群体(25.9%)的比例更是明显低于本科生(40.8%),这说明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增加,个体逐渐成熟,面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适应性逐渐增强,研究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更少的人会为学业和人际关系问题烦恼。
表4本科生与研究生心理压力的前三项排名
第一位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第二位
学业问题第三位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
3.具体压力事件的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经统计,大学生总体的心理压力均值约为1.76(在0-5分范围内),本科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89,研究生的压力均值约为1.61。总的来说,本科生的压力感要大于研究生。在所列出的18项具体压力事件中,“亲人过世”带来的压力感(3.38)是最大的。死亡给人的感觉都是灰暗的、悲伤的、消极的,大学生正处于生命的黄金岁月,面对亲人过世这样的事件一时总无法接受,有的人甚至长期沉浸在悲痛中走不出来,给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类突发事件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尤其大,大学生在其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往往会因措手不及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加强对人生事件的心理预期教育,让大学生学会理智对待是个很重要的课题。
除此,专业的就业前景(2.89)、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35)、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6)、人生的意义(2.09)这几项的压力感都相对较大。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4)、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20)等都产生相对较小的压力感。
社交与人际关系虽然是大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之一,但调查结果显示该项目下列出的几个具体事件产生的压力感并不是很高。而通常被认为是一大突出问题的异往问题带来的压力感也相对较小。笔者认为这是由于随着当今大学生的观念日益开放,已普遍抛弃了过去封建保守的思想观念,能正确看待异往,并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异往问题。关于大学生恋爱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重视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这种恋爱动机下,尝试恋爱的情况越来越多,受挫成为普遍现象,即使有压力,也只是阶段性的,大多能理性对待。但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异往引发的高压力感仍是不能忽视的。
我们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学业问题、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异往问题下列出的几项具体事件中,研究生的总体压力均值都小于本科生,这说明研究生在这些事项上感到的压力要小于本科生。
表5心理压力的均值比较分析
具体事件本科生研究生总体
学业问题期末考试1.900.851.38
英语四六级2.221.391.81
考研1.921.241.58
社交与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朋友的相处1.200.801.01
与宿舍成员的相处1.080.690.89
与老师辅导员的相处1.170.941.06
异往问题失恋1.551.381.47
暗恋1.230.781.01
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专业的就业前景2.773.012.89
对前途的困惑担忧2.922.962.94
家庭与经济问题家庭经济状况1.511.631.57
父母对自己的期望2.472.222.35
其他问题亲人过世3.293.503.38
丢失财物1.491.031.27
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1.161.121.14
对自己的身形容貌1.371.031.20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2.542.582.56
人生的意义2.311.862.09
事实上,访谈的内容也显示出类似的结果。
“现在当然有压力啊,最大就是学业啊。我们课多得要死,痛苦啊。还有就是宿舍人际关系。上学期还好了,但这学期开始老有一些摩擦,很烦人的。”(B—C1—Q2)
“学业压力挺大的,考研的时候感到压力最大,这是我整个大学阶段最难熬的一段时间”(B—C4—Q2)
“有压力,但是不是特别大,和本科时候比没很大变化,现在主要是就业方面的压力。前途未卜的感觉。学业方面比本科时还轻松一些,没什么压力。”(Y—C7—Q2)
“人际方面也有些,不过是很轻微的,有些小摩擦一两天就没事的。”(Y—C8—Q2)
研究生在学业和人际方面的心态明显比本科生从容。
但是在个人前途与就业问题方面,研究生感到的压力就要大于本科生了。
“就业压力挺大的,当初是保送上的研究生,觉得读个硕士挺不错的,但是农业院校的农科专业就业前景渺茫,怎么能不担心。”(Y—C10—Q3)
“压力肯定是有的,还比较大,还有一年研究生也要毕业了,不知道何去何从,看当初的同学现在混得已经很不错了,自己还一无所有……”(Y—C8—Q3)
(二)大学生面临心理压力的身心反应
通过对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的心理和身体反应的调查,我们发现,本科生与研究生在这方面的差异不大,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经常出现的身体和心理反应有:头痛、头昏、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胃口不好、烦躁、焦虑、感到孤独苦闷、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等。大多数学生因压力产生的不良反应都处于轻度及轻度以下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到了中度甚至偏重、严重水平。这说明现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还是较强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了那些少数。
表6面对压力的主要身心表现频次分布表(%)
从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
头痛、头昏或身体其他部位疼痛38.148.210.22.01.5
健忘,记忆力下降27.457.910.73.01.0
睡眠障碍(失眠、睡得不稳、噩梦等)31.540.117.37.63.6
肠胃不适,感到恶心、胃口不好44.237.113.74.11.0
感到坐立不安、心神不定34.043.714.25.62.5
感到孤独苦闷32.042.618.83.03.6
烦躁、焦虑,神经过敏,容易激动32.042.618.83.03.6
对事物提不起兴趣21.353.816.25.63.0
感到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38.643.111.75.61.0
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范文6
摘要: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且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通分析当今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状况,探究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关键词:就业难;大学生
一、引言
近年来,全国高校不断扩招,加之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就业形式日益严峻, 大学生“毕业就失业”,早已不是危言耸听,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中国一系列就业问题中一道特殊的难题,这使得大学应届毕业生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各种就业压力。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所承受压力及其心理状况是社会不得不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对就业难的探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就渐露端倪,近几年愈演愈烈,逐渐成为比较突显的社会问题之一,。从2003年至2008年,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每年增加量超过50万,而每年毕业大学生一次就业率在70%左右,未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从2006年开始,未就业人数已经超过100万。在北京《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报告显示,2009届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6%,虽然有一定增长,但对于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
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普遍存在且较为关注的问题,不难发现很多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在中国这个问题更为严重一点,不得不引起社会、学校的广泛关注。我国人口基数比较大,为了尽量使更多人受高等教育,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人数增加,导致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是创造不了与之相匹配的就业机会的,当然也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
1.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社会客观环境
我国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特征的影响不容小视。例如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与农村就业的收入差距大,个人发展的空间与机会不相匹配,体制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行业等)就业与体制外(民企、私企、个体户)就业,员工的待遇差别很大。总的来说,一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就业状况。一边是毕业生想去的北京、上海等地区和政府、外企等单位不要应届毕业生或毕业生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另一边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贫困山区长期招收不到大学毕业生。二是国家关于就业的相关制度、法律不是很完善。三是就业竞争激烈,市场达超饱和。正因为这样的二元结构,使得大学生毕业后大量涌向城市,在某些发展较快的地区、某些热门行业形成过度竞争,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加大。
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无论中层还是基层均提高学历等标准,许多条件要求也十分苛刻。文凭已经不再是走向理想职业的唯一“绿卡”,除了要求高学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成为必须考虑因素,导致一些应届毕业生不能够完全符合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而且不少招聘单位的广告明确地写明“只限男性”或“男士优先”,性别上存在歧视。对于这些不匹配问题,高校的专业及课程体系缺少创新,没有能够根据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进行相关调整,只是沿用以往模式或是盲目模仿国内外名校理念。
2.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自身综合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招聘需要,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一方面,追求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愿去中西部落后地区等等,另一方面,一味追求高工资、过分看中福利制度等,宁可拥挤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公有制企业、外企,也不肯放下架子做最基层的工作。二是缺乏创新、创业意识。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教育背景,我国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在面对当今日益变化的市场,高校毕业生逐渐成为廉价的替代者与竞争者,所以大学生零工资或与农民工等工资的现象也并非无稽之谈。
四、讨论
自1999年起,我国连续扩大高效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发展由精英教育跨越式地发展到大众教育阶段,日益壮大的大学生群使竞争逐渐加剧和激烈。与此同时,社会经济体制、经济环境、高校、大学生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而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更重要的是部分大学生还处于迷茫、彷徨和搜索之中,这些问题表现在就业上,常常在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混乱不清,对就业不能准确评价,导致不能很快失业。
面对就业难这一问题,社会要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改革就业指导模式,使大学生的技能不断向市场需求靠拢,强化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学生内心充满就业安全感,尽量降低社会环境、学校因素等客观因素对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影响。就目前就业形势而言,大学生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调整就业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仔细设计职业生涯规划,理想选择第一份工作,必要时可以选择“先就业后择业”。不仅要正视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而且要使就业压力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田澜,向领.大学生学业压力研究综述.江苏高教.2010
[2]刘红波,赵进,欧阳九根.大学生就业压力因素分析及心理疏导探索.健康干线
[3]郭江波,袁娜.大学生问题难成因及对策. 公文易文秘资源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