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1
关键词:哲学方法论;大学生就业;唯物论;辩证法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101-02
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调查显示,2009年将有600多万大学生面临就业,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加之部分地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作为一名哲学理论的研究生,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并且将其上升到哲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研究,值得我们探讨。
一、什么是方法论
要认清什么是方法论,什么是哲学方法论,首先就要明晰和理解哲学方法论与哲学世界观之间的紧密联系,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和差别性。世界观,通俗地讲,就是“观世界”,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简单来说,它是研究哲学方法的应用问题的理论。哲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根本的方法。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我们通过方法论来探求一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这种思考所得出的结论是原则性的,是可操控的、有趋向性的理念。
1.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
总的来说,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是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从本质上来看它们是一个东西。这是因为哲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自己所特有的形式来反映自己的时代,来满足时代的要求,也就是说,任何一种哲学体系,都是本体和功能的特殊的统一体。亦即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关系,是功能和本体的关系。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一致性,还体现在前者对后者的依赖性上。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基础上所形成的方法论是机械还原论的方法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世界观所形成的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们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把事物从总的普遍联系中割裂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所形成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它要求人们从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从事物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去看待事物。简言之,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性质,哲学方法论的变化决定于哲学世界观的变化。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两者之间的一致性,同时还体现在哲学世界观向哲学方法论的转化上。哲学世界观同哲学方法论的转化,这不仅是哲学世界观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在于这是哲学世界观满足社会需求的主要方式。哲学世界观只有转化为哲学方法、哲学体系才能实现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发挥指导人们行动的重要功能。哲学世界观要转化为哲学方法,这是从哲学的性质和任务上来说明哲学世界观和哲学方法论的一致性。
2.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
哲学方法论和哲学世界观的区别性,首先体现在思想内容的差别性上。哲学世界观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者说任务,是研究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不同的哲学世界观体系是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联系的认识所达到的标志。哲学方法论也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它的侧重点或任务是研究如何用哲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面对客观世界应该怎么办、怎样行动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利用客观世界及其变化规律来为人类服务的问题。
二、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对各种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和各种哲学关于自身方法的专门学说的统称。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作为主体理性所把握到的关于存在的存在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知识,在一定哲学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中,必然潜存着体现着它特有的哲学的思维角度和意识取向。真正的哲学理论,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和体现,是人们借以进一步认识未知事物的最高依据和支撑点。在西方古代哲学中,原子、气、人是万物尺度、万物皆流、本体和变体、质料和形式、潜能和实现等范畴和观点;近代哲学的感觉经验、反省经验、实体、第一性质、自我设定非我、历年的实践活动等范畴和观点,马克思哲学中的物质结构、内容和形式等范畴和观点,以及各种哲学自己特有的范畴、观点构成的理论体系。同样都具有它们自己特有的方法论意义。
哲学方法论是研究哲学世界观如何发挥其方法论功能的一般理论。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发挥哲学世界观的方法功能的内在规律性。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这是说哲学世界观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性质和功能,它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都具有方法论意义,在这里,大致从唯物论、辩证法及价值观几个方面在接下来一个部分里结合具体当前就业形势来进行分析。
三、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可以用“压力空前,危中有机”这几个字来概括。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与年俱增,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同时雪灾、地震、奥运会、全球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交织发生,这些重大事件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从社会大环境上来看,首先,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间,城乡新增劳动力、农村富余劳动力及国际市场竞争所产生的下岗失业人员,是冲击大学生就业的几大因素,使得整体就业压力增大。其次,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非发达地区吸收能力相对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的不平衡,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限制了就业机会。
1.一切从实际出发。唯物论最根本的一条原理,就是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要求我们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中国高等教育23%的毛入学率只有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67%)的1/3,但为什么每年却有100多万大学生就不了业?是人才的“现实”需求赶不上经济学家们阐述的“理论”需求,还是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抑或是高校没有培养出货真价实的大学生?其实我们从实际出发,结合现实不难发现:首先,中国产业结构及发展主要依靠粗加工,与许多高校的培养目标不对路,因而吸纳大学生极为有限;其次,近年大学生竞相应聘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现象表明,大学生就业观念并非就业难的主因。以上两点的排除,意味着唯一的可能就是过快的教育规模扩张速度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2.人的主观能动性。唯物论还有一条重要原理,即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一是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自身造福。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如果作为高校毕业生的我们自身本着消极等待的态度,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或者仍然自视为“天之骄子”,过高估计自身知识和能力水平;那么在本就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只能是被早早的淘汰出局。所以,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正视现实,调整心态,增强危机感和挫折消化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增值潜力,我们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3.事物是发展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它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阶段;同时,要有创新精神。
前不久,大学生当搓澡工一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更早还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卖肉、擦皮鞋、卖鸡蛋的。对于这些人的就业选择,我们是否就该大惊小怪,嗤之以鼻呢?其实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大学生的初次就业。大学生毕业后无论干什么,只要能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都应当鼓励。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看似不起眼的工作起步,脚踏实地奋斗,实现了人生价值。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在“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参考文献:
[1]倪志安,辜堪生,谭辉旭.哲学方法论[M].南充: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欧阳康.哲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幼樵,吴永瑜.哲学方法论[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4]李柯勇,吕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EB/OL].新华网,2009.
[5]汪昊,梁功平.这样找工作:名牌高校毕业生求职心路历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2
关键词:职业规划;大学生;突出问题;现状发展;存在问题;实施策略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研究背景
随着近几年全国高校的连续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剧增,由此所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了社会问题中的一大难题。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让毕业生顺利就业,是摆在高等学校和社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探索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由此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帮助。解决好该问题,既有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既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发展现状
1.工作愈来愈难找,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心态。在父母及舆论压力的驱使下,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较之以前已日渐困难,这就导致大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前便对前途忧心忡忡。于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考研热不断升温,当然这也不能否认,有部分学生是出于对学术的真正热爱。目前,科技发展迅猛,互联网盛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就业信息,这也将带来两极的结果。今年是近十年来就业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严峻程度甚至要超过发生金融风暴的2008年,截至今年4月底,上海各校签约率大多在30%左右,比以往要低10个百分点。在全国范围内,今年共有699万大学生寻找就业机会,2013年也因此被戏称为“史上最难毕业季”。这些都将或多或少抹灭大学生就业的信心。2.大学生就业花费逐渐提高。以前的大学生由于受政策(包分配)的影响,毕业即能找到工作,这大大减少了就业成本的消耗。但现在的就业现实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提前做好就业准备,有的甚至用一个学期用于找工作。他们频繁的投简历、出入人才市场,这大大耗费了大学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目前的面试也愈来愈重要,学生为了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他们也将在外在的包装上花一定的功夫。3.大学生所找的工作往往违背自己的初衷。几乎每个大学生在步入校园,选择专业时都是自己最感兴趣的,或者认为是就业前景最好的。但当他们真正迈出校园时,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不少学生往往只是为了就业而随便找个工作岗位,这样的选择能缓解外界带来的压力,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所用非所学也是教育的悲哀。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存在问题
1.用人单位误区。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误区,主要有:首先,过分关注文凭。不少用人机构认为,学历越高越好。第二,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以及生育保险费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等。第三,生源地域歧视。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2.大学毕业生误区。大学生毕业生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诚信问题,不少毕业生发现求职时有一定的证书、文凭、履历能为找工作带来方便,有的大学生凭勤奋刻苦,在大学期间努力争取获得相关证书,不刻苦学生则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第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不少大学生大学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第三,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都希望找收入高、待遇好的单位。第四,求职途径把握不准。不少大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各样人才交流会“广泛撒网”的方法,或希望通过熟人“托关系”、“找门路”以捧上“金饭碗”,不善于“推销”自己,没有针对自己的切实优势,通过重点了解用人单位实际需求情况,提高就业率。3.高校的误区。我国目前高校存在不少问题,如:重点大学的教师一般都重视科研,而对本科生教学的责任心不强,部分教师讲课满堂灌、课后不辅导、考试标准不严、学生评价期考一锤定音;对教育内容及方法,轻视教养,专业知识面狭窄;研究型人才及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不明确;高校的内部运营封闭、缺乏自我评价和改进机能;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虽然教育部对高校学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由于各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科调整、专业设置仍难以适应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私立高校,由于经费的原因,“重文轻理”严重,加上急功近利,不少学校不顾自身“软件”、“硬件”是否允许,设置了投资少、见效快的专业,导致专业进一步失衡,这些因素都进一步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
四、完善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措施
1.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要解决高校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经济调控手段,对去西部地区和条件艰苦的一些重点单位和行业就业的大学生,在工资、待遇和生活条件上给予较大的优惠,采取措施鼓励大学生去那些地方就业。2.改善教育原始不合理课程。调整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高校应该拓宽专业课径,加深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训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在课程布局上,应适当减少某些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的比重。3.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对学生的就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加强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高校就业部门应进一步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其就业观念。4.降低求职要求。在大学生涯中,要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平台,不断地塑造自己,完善自己,在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随着就业形势的变化,大学生们应更新自己的就业观念,革除那些陈旧的观念,使自己从那些条条框框中解脱出来,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那些地方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外,大学生们要认清就业形势,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对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合理地确定就业期望值。只有这样,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5.勇于自主创业。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的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当然,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还应具有敢于拼搏,敢于竞争,敢于承担风险的精神。6.提升就业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大学生不仅仅要具备和提升科学文化知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素质、工作经验及动手能力,同时也要在劳动力市场环境中有效地向雇主推销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脱颖而出。7.继续深造。金融危机之下,整个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很多毕业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那么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刘常云.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模式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8).
[2]史丽丽.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点与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6) .
[3]余霞.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5).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现状 就业难 对策
六月将至,一年的毕业季即将到来。每年的六月都是许多大学生发愁的季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技校、高校纷纷扩招,每的毕业人数都在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社会所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1.大学生就业人数急剧增加。日益增加的毕业人数成为了就业的一个重大问题,特别是连年来就业问题一直存在,导致许多往届毕业生就不了业而滞留,所以就业困难的问题走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每一年毕业人数都会增加,在就业季时与之相竞争的还会有往届的毕业生,以至于就业情况日益严峻。
2.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除了每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过多以外,就业岗位与毕业生人数结构性差距过大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恶化。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各个经济企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剧烈冲击,岗位的需求量迅速下降。
3.企业对大学生人才过分挑剔。许多企业对于就业大学生的要求过高,甚至过分挑剔。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但是却出现许多企业不接收应届生的现象。其中的具体原因也是很值得深思的,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就业的难的原因
1.大学生对职位的期待与要求过高。许多大学生都期待着能找到一份体面而又符合自己要求的职位,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总是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此外,大学生缺乏一个明确的就业规划,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分析认知,导致在真正面对就业之时盲目而无所适从。
2.大学生整体的素质能力偏低。大学生整体素质能力偏低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许多大学生特别是文科类大学生缺乏足够的专业技能,整体的思想水平与技能水平都偏低,导致许多大学生并不受企业青睐。
3.就业市场不够完善,不公平竞争普遍存在。从就业市场方面来说,虽然说我国经济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剧烈冲击,但是近年来经济逐步回暖,用人岗位也在处于增加的状态。但是就业形势并没有因此而得到缓解,很大的原因来自于就业市场的不规范。就业拼关系、拼爹妈的现象日益流行导致了就业的不公平竞争。
4.大学专业设置脱离实际。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脱离了实际就业趋势,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方面,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欠缺。高校招生没有分析实际的就业形势,仅仅是为了招生而招生,最终导致了毕业人数连年增加而大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低下的现状。
三、应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具体对策
1.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选择就业职位。高校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情况,合理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就业规划,从而合理地选择就业职位。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去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认清就业形式,主动学习和掌握就业技巧,提高择业能力,从而避免出现对职位期待过高的现象。
2.高校加强对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高校需要对进入高校的大学生负责,要从素质到技能上都要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训。在高校教育过程中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的灌输,更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高校要对自身的专业结构与教学方式进行完善与改进,从而达到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制定符合学生发展,适合学生就业的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质量,加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训,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3.政府需要不断地完善就业市场,促使就业平等化。对就业市场的完善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减少不公平的就业竞争,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就业市场秩序,为毕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平台,是促进大学生就业、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4.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合理安排高校招生专业。要对教育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建立一系列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合理地安排招生专业。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的错位也是导致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目前大学专业的开设仍然处于传统的模式下,课程的设置没有随着市场的需求而改变,导致了就业难但是却有许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的现状。
总之,要解决就业问题就需要国家、政府、高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自身来说,只有不断地去补充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何静.三方合力,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J].职业时空,2011(5):12-13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4
【关 键 词】辅导员 就业形势 学生就业特点 就业指导
一、大学生就业概况
来自人力资源保障部的消息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国2010届高校毕业生631万人就业率达90.7%。《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上升了3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约2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2011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将有660万人创历年新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经济多变复杂的形势,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1.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好转,但全球经济多变性导致就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2.就业总量压力和需求结构性矛盾并存。近几年,高校扩招,培养了大量的各层次人才,市场需求量有限,造成毕业生和劳动力市场无法成正比,特别是某些热门专业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的情况。3.求职学生职业能力滞后于企业所需能力,企业等用人方对毕业生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培养方式是“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满足于社会和岗位的需要,用人方对毕业生的需求数量有限,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相对过剩。
二、大学生就业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首选还是到大城市,一些热门行业就业,喜欢选择到国家机关,从事白领职业的情况,但是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升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国家政策倾斜和二三线城市的发展,一部分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再紧盯着大城市里的就业岗位,而是主动选择那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有发展潜力的二线城市和基层岗位。从思想和心态上来讲,毕业生就业期望值普遍偏高,存在急于工作、急于赚钱,追求高回报的急功近利等不良就业心理,从毕业生自身素质来讲,自身素质欠缺,自我评价过高、对职业的了解存在着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完全适应岗位的要求;从获取就业信息来讲,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并利用就业信息,使自身就业很被动。
三、当前就业背景下辅导员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就业
就业工作是高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关系到国家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培养的学生能否成功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成为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步,这一步至关重要,所以作为辅导员我们要清楚和勇于承担我们肩上的责任,迎接就业的挑战。
1.加强就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能力,对辅导员的要求都很高。辅导员要做到有的放矢,首先应熟悉和了解关于就业的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和法学等方面知识。其次协调好计划性工作与临时性工作,辅导员工作是千条线穿一根针的工作,多而杂,为了避免被过多的行政性和日常性工作影响就业工作,这就要求辅导员协调好计划性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再次加强就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国家就业政策的理解,加深所带专业就业前景的了解,参加各种就业研讨会借鉴经验,通过网络或者走访企事业单位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要求。
2.明确独立院校办学方针,掌握专业就业特色
独立院校大多把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人才作为办学目标,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面向就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很多教学实践环节,以此增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而就业正式是检验学校办学能力的指标,是学校生存的强有力支柱。所以辅导员在促进就业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就业方针和指标,制定比较切实可行专业就业计划,充分利用学校的促进就业的资源,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比如动员学生参加学校和社会举办的各种招聘会、政策宣讲会、职前教育和就业指导网站。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作为辅导员要掌握所带专业特点,培养方式、教学计划、校企合作情况、社会对专业的需求等情况对促进就业指导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天津大学仁爱学院计算机系就业工作(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5%,签约率为80%,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签约率为94%)做得好的就业工作做得好主要归于实行3+1的教学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3年校内学习,1年校内校外实习。在1年的实习期间里,使学生在毕业之前有了一个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增长知识、增加工作经验,根据社会、企业需求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的机会,为学生就业增加了法码。校企合作模式把学生派到单位实习,或者把单位请到学校带学生的课程设计,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企业化管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也促进了校企合作单位和学生双方的了解,为双方签订就业协议提前打下基础。
3.辅导员亲自提前做好毕业去向调查,为就业形势和前景分析打基础
作为学生在毕业之前不愿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及就业安排,对其他同学一般都是保密,而辅导员是他们最熟悉也是最信赖的人,同时也是最了解他们的人。因此辅导员应利用自身优势通过调查了解学生是就业、考研、出国、或者其他意向,建立毕业生信息系统。另外辅导员要想搞清楚学生的真实情况掌握就业第一手材料,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最好在第七学期开学之初找学生一对一单独调查并对情况进行记录。在以后的工作中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以便及时掌握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些变化,并根据情况变化给与学生帮助和指导。
4.结合专业就业形势及学生家庭情况,在就业过程引导学生多渠道就业
辅导员要根据当前的国家就业趋势对自己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分析,并结合国家的政策、地区的就业形势,专业的就业前景,学生的就业想法,使学生了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就业规划。通过调查和辅导员四年中掌握学生的情况,基本上可以对自己所带专业的就业形势和前景有一个初步的分析,比如考研、就业、出国、自主创业、就业困难生以及其他等情况的各占学生比例,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鼓励学生多渠道就业。例如:辅导员可以引导一些家庭困难且未就业学生宣讲“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从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中征集义务兵政策”等国家扶持就业项目帮助其解决困难,还可以根据自己或者身边朋友同事的案例宣讲一下各地区的一些吸引外地人才的好政策,如落户政策、高考政策、自主创业政策。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给学生的政策信息必须是准确的,才能有助于学生进行客观的择业决策。
辅导员也应主动出击利用学校现有的企业资源,各种途径获得的就业信息,深入实地,联系单位,推荐学生就业。如与一些大型企业,行业协会等保持联系,有条件情况下带领学生参加企业招聘,为学生广开就业门路。
5.建立有效的信息联系网络,帮助学生完成学业,跟踪与指导就业情况
高校毕业生从七学期或者第八学期进入毕业实习、毕业设计阶段,很多学生选择校外实习和校外毕业设计,即使不选择校外,由于没有集中开会通知的机会或者学生干部在校很少情况下在带来的问题是辅导员怎么在第一时间联系到学生将信息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我们建立一个有效的联络网络,以便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同时,学生毕业就业了但是就业指导工并没有结束,还要对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学生工作异动,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听取各方面在人才培养的建议,以便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档案为学校在今后的学生教育和就业指导作出调整提供餐参考。辅导员可以通过:校园就业网站、校讯通、qq、手机、公共邮箱等平台,建立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用人单位、指导教师、同学之间的联系网络第一时间将信息传达给学生,听取各方面的反馈意见。例如:根据教学安排和学校重要通知或者学生自身原因等情况(补考、入党、答辩、教学检查)需要学生返校的时候。
6.做好择业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择业观
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的情形,辅导员应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认识观念,将就业心理辅导贯穿就业工作始终。首先要让学生对目前的国家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不要盲目攀比就业单位的好坏,工资的多少,做好“先就业后择业”的心理准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比较可行就业规划,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学校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就业,解决在就业过程中的遇到的各种难题。其次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就业中的歧视问题,明确市场定位。如(1)面对就业单位对三本学生挑剔歧视的眼光,毕业生应做到自尊自强,提高自身素质,找寻一本二本与专科的就业空隙应对竞争。(2)女生要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就业性别歧视。(3)面对就业单位对工作经验的要求,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的实习、实践机会长本领、提技能,以适应社会对毕业生勤学苦干精神需要。最后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对待考研、就业等方面问题的思想动态,逐步摸索出近期学生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以及学生急需要得到的一些指导和帮助,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解决学生在读书期间不可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就业考研心理问题做到个性化指导。
作为辅导员尤其是毕业班的辅导员要面对的挑战很多,我们要不断地提高就业服务和指导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提高就业服务的层次,把就业指导常态化,完成学校就业目标,帮助学生迈好就业这一步。
参考文献:
[1]郭晶.浅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自身出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7).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师资 理论 实践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57-01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对大多数父母、大学生而言,就读大学是寻求满意岗位的实现途径之一。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家长、大学生期望值过高情况下,提前做好就业准备至关重要。就业课程,作为就业准备的重要环节之一,课程的质量、形式、内容,对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内容,技巧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相关问题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指导教师队伍深入探索的重点之一。
1 授课教师队伍架构合理性的探讨
目前,大多数高校师资行政队伍多为硕士生、博士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的人员组成,相对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而目前就业指导课的师资一般来自高校内部师资行政队伍,较少从外聘人员授课。实际上,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者,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的授课、从事就业工作的经验,而且要熟知企业的相关事项。因此,要完善教师队伍的架构,建议采取校内外人员平均聘用方式,多途径挑选师资:(1)教师队伍:从高校内部教师队伍中采取试讲方式进行选拔,而决定试讲结果的人员组成架构最好为:高校管理高层、就业指导中心人员、各专业教师代表以及学生代表。(2)行政队伍:从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中进行筛选,学生工作管理人员,一般较为熟知学生大学四年学习和生活,了解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有利于因材施教;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人员,一般较为熟悉就业形势以及政策。有利于学生提前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内容。(3)企业高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符合毕业生。企业高管,对于企业运作,市场需求的定位和了解比校园老师更为熟知,这有利于学生在了解教育就业政策的同时,与实际工作环境相接轨。(4)优秀校友:校友资源是每个高校的丰富资源,校友熟知本校学生各阶段的需求,亲身经历就业的过程,可以现身说法,更加具备说服力。
2 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平衡性的探索
就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对学生能否充分学习就业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及做好就业准备,起着关键作用。理论知识过多,学无以致用,实践内容过多,对理论和政策把握不准。因此,只有理论知识及实践内容的相结合,恰当的分配比例,方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作用。建议课程设置时的步骤和分配可以如下:(1)形势分析、就业政策:为学生掌握实践技能奠定坚实基础,充分拥有自信和做好心理准备;(2)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礼仪课程:迈入公司的途径基本是通过笔试、面试,进入笔试面试的前提是递交简历,在简历中脱颖而出,如何简历的制作非常关键。当进入了笔试和面试,面试技巧以及礼仪,会大大提高面试的成功率。(3)公司运行模式,员工管理办法、同事关系处理等课程:从校园踏入社会,是正式开始体验理论知识转变成实践经验的过程,所以在即将迈出校园的阶段,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文化,了解真正企业运行模式,让学生在正式迈入社会之前能有一个过渡和心理准备,有利于学生更快融入工作中,适应社会工作环境。(4)企业参观、实习:在就业指导课程的收尾环节,带领学生到就业实习基地进行参观实习,将学生将前期所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工作中总结经验,这样更能实现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意义和目的。
3 各科目具体内容及形式多样化的探讨
科目的内容与形式应依据科目教师的特点及课程的侧重点而进行设置和调整。而内容设置方面的共同点在于:各科目内容必须与本门课程设置的目的相匹配,并切入重点。举本人面试礼仪课程内容为例: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不止要讲解面试礼仪在职场中的重要性,同时要教会学生一些具体的面试细节和注意点。所以本课程内容在设置上基本包括着装、坐姿、交流等内容。而让学生全面掌握知识,不止是追求内容新颖和丰富,课堂形式也要具备多样化。课堂上应秉承优良的传统授课方式,研发新颖舒适的多媒体课件,使用网络媒体,与学生交流互动。在本人面试礼仪的课堂上:从面试服装的着装,到坐姿的得体性,乃至敲门礼仪,采取现场提问,演示,视频播放多样形式。比如面试服装环节,上礼仪课我会自己先穿着正装,让学生对我的着装进行点评和讨论,然后我再进行着装讲解。坐姿方面,不管男女坐姿,我均会邀请一名学生,让学生先进行自身认为得体的坐姿演示,其它学生进行点评,然后我再边播放标准面试坐姿视频,边针对动作的要点进行讲解。
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一般设置在大学三年级,甚至是四年级的上学期,这时很多毕业生正忙于准备毕业论文或为毕业后的前途做打算,加上父辈的一些传统观念以及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在开设的源头就缺乏根基。只有不断增强师资配置的合理性、内容设置的丰富性、形式开展的多样性,才能提升就业指导课程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含量。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好本门课程,配合指导老师的课程和安排,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实现就业指导课程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参考文献
[1] 梁自珍.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问题及教学改革.科技信息[J].科技信息杂志社,2012(17).
浅谈大学生就业形势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如今我国大学升学率逐年升高,拥有大学文凭的年轻人比比皆是,面对如此迅猛增长的毕业生数量而言,好的工作岗位自然显得有限,所以毕业生想拿高薪、体面的工作自然不容易。并且大学培养人才以理论为主,一些岗位需要的工作能力是应届毕业生远远不能达到的。其实,任何一个大学生只要降低工作要求,就能找到工作、成功就业。但收入较低、工作环境较差的普通工作,一般很难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于是他们在不愿意将就中继续求职,彷徨前进。所以,大学生要想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那么首先就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循序渐进的丰富自身的阅历,这样才能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面临当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大学生表现出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不成熟而导致,其就业状态和就业心理主要呈现为恶性循环的趋势。例如在求职的过程中,有些大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就会对自身的能力做出怀疑,产生失落的情绪,变得消极起来;也有一些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由于企业的环境和校园环境差别较大,学生一时半会难以接受,也可能会出现抵触等负面的工作情绪,并由此而导致工作上出现问题。比如在生活中封闭自己,或者是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等等,严重着还可能会出现危害性较大的心理疾病,导致大学生不能适应正常的工作环境。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就业心态缺乏平衡。在就业问题上,部分大学生缺乏正确的观念,对待就业问题,没能和自己的学业进行良好的沟通。在毕业季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无论是在就业心理上,亦或者是工作的专业能力上,都缺乏一定的经验,并且在当下这个就业环境中,大学生就业主要考虑的是工作待遇、薪资和环境等内容,忽视了自身工作价值的体现性,导致很多大学生出现了失业和无业的工作状态,并且其工作也缺乏稳定性。在工作中,一些大学生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也缺少相应的社会经验,很可能会因为一些目标未能达成而出现沮丧的心理,对未来表现出担忧的情绪。
2.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很多大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的时候,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就业压力空前的环境下,很多大学生没能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做出良好的规划来,只是随从大流的选择工作岗位。在实际的調查中发现,有些学生就出现了结伴的就业现状,并且他们对自己所应聘的岗位,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岗位实际需要的工作技能存在怎样的差别,大学生也不是十分的清楚,这就导致他们在选择就业时容易出现恐慌的心理。
3.就业的姿态性过高。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的十分优越,这也就导致部分学生在面临就业问题时,抱着高姿态的就业态度。由于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的竞争对象都是同龄人,且人际交往的对象也都是和自己年龄相差不远的;但是在社会上进行工作时,大学生所面临的就是各色人等,竞争问题也变得更为多样,如果一味保证高姿态的就业思想,那么反而会产生难以适应的心理落差。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学生过于重视薪资待遇和工作环境,无法撇下在校园内养成的高姿态,致使在就业中出现不良的心理问题。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在就业问题上,老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避免学生对就业出现“过高”的期望值,这样才能让学生摆正心态。在这方面的教育中,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心理疏导:其一是在校园中对就业的动态信息进行展示,同时高校也可以聘请那些专业的心理疏导老师,结合就业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另一方面,就业辅导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单独式的就业辅导,针对某项具体的专业内容,给予正确的就业指导,例如像美工这个工作岗位,实质上现代美工有着初级、中级和高级之分,并且和客户之间有着怎样的沟通交流等等,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帮助学生对自己将要选择的就业岗位树立明确的认识。
2.选择合理的择业目标。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对自己的所学专业、工作能力、爱好特长、优势劣势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当然,在培训中,老师要对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行适当的培养,帮助他们克服依赖、盲从的习惯。在课堂上,老师要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为学生进行讲述用人单位的用人趋向,争取让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具备能够良好就业的状态;同时,在平常的时候,老师也应该对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可能面临的困难进行讲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工作内容,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就业中发挥真正的本领来。
3.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要想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心理,那么高校不妨从两个方卖弄入手。首先是以实训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就业意识,不妨将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设定为实训期,利用集体制度的内容,为学生安排工作,这个过渡阶段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应该加强管理,帮助学生明白实训的真正意义,强化自身的就业心理,鼓励学生认真对待工作,养成爱岗敬业的好习惯;第二,高校应该和校企联合起来建立校园招聘会,这样可以利用学校的环境帮助学生弱化就业的紧张情绪,同时也能够对学生的自卑心理进行消除,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对他们的就业心理进行辅导,争取在校园招聘会上,帮助大学生寻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这个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环境下,大学生应该放低自身的高姿态,对社会上的就业信息进行动态化的掌握,结合实际的专业能力,选择合理的就业岗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身的就业心态,也要进行积极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莹. 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 中国市场,2014,(05):127-128.
[2]黄群瑛.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 改革与开放,2011,(1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