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1
论文摘 要:当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高校图书馆应不断实践和探究,深化信息素质教育,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更大的作用。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素质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而如何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也成为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信息素质定义为:信息素质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这也是目前普遍被认可的有关信息素质的定义。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信息意识指一种把信息作为资源的自觉性;信息能力指能够获取、利用、评价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素质的核心;信息道德主要指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合理、规范使用他人的成果,遵守学术共同道德准则与规范等。在信息时代,高校需要积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1.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信息时展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图书馆资源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快速发展。在此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是大学生能够利用信息顺利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的有力保证,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2.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优化与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坚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作为战略主题。作为学术型服务机构,高校图书馆必须紧跟教育发展方向,深入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情报职能、教育职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3.加强信息素质教育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举措。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中心,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服务手段、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人才保障。积极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他们获取、利用知识的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延伸之一,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举措。
二、深化素质教育内容及方式的措施
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高效务实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能力、加强信息道德修养。以许昌学院图书馆为例,目前主要是以开设文献检索课为主,结合入馆教育、培训讲座、在线素质教育平台和读书月活动等多种形式持续深入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改进新生入馆教育。新生入馆教育是信息素质的启蒙教育。此项活动的开展,使新生能够了解图书馆、初步学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基础。
许昌学院图书馆新生入馆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面对面授课。这种方式的弊端是:教师短缺,实效不强,易流于形式。于是,图书馆改进措施,在讲课之外,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新生信息素质教育。首先是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新生教育的整体计划中,使入馆教育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其次是建立网页版新生导航,内容包括读者指南、借阅指南、各类资源使用指南、规章制度及新生入馆教育培训课件等。新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接受图书馆初步信息素质教育。再次是组织新生参观、学习,引导他们利用图书馆。新生入校后,图书馆会向他们发放《图书馆读者手册》。此举有利于新生了解图书馆的作用,提高了新生的信息意识。
2.完善文献检索课内容与形式。文献检索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教育形式,也是许昌学院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文献检索课以选修课的方式,主要针对高年级大学生开设,旨在培养大学生获取、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使用检索工具,增强自学与研究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首先,课程内容要注重实用性,切忌华而不实。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各类检索工具的使用能力,培养他们检索、评价和利用各种信息源的能力。其次,重视对数字资源的利用。高校图书馆除实体资源外,各类数字资源成为重要信息来源,它们具有科学性、全面性、便捷性的特点。文献检索课要强化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增加网上信息资源、数字资源检索和利用内容。再次,探索合作教育模式。要在实践中探索以图书馆员和学科教师合作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将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增加教育的针对性,使学生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能进行学科学习与研究,促使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深化。
转贴于
3.持续开展专题培训、讲座。一是开展定期培训讲座。在每年的“读书月”活动期间,许昌学院图书馆都会邀请人文学科专家为学生举办人文系列专题讲座,邀请重点数据库公司专家举办数字资源、网络资源利用专题培训,以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二是开展培训预约服务。许昌学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或研究的需求向图书馆预约特定主题的培训讲座,图书馆针对不同专业、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重点数据库、大型系统的检索工具方面的培训,提高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三是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不定期开展读者培训活动。重点教授网络资源的检索方法、检索工具的利用方法、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和评价等。
4.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而产生的,它整合了丰富的在线学习资源,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它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和自主性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高校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在线信息素质教育平台,完善教学形式,促进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有效提高。
5.以“读书月”活动为契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为响应河南省图书馆学会全民阅读活动的号召,引导广大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许昌学院图书馆近年坚持举办一年一度的“读书月”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主要有人文系列学术报告会、数字资源专题培训、“读者之星”评选活动、征文比赛等。学校高度重视,图书馆广泛宣传,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读书月”活动丰富了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也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情报职能和教育职能,推动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对信息素质教育活动的科学管理
1.重视开展用户调查。开展用户调查是图书馆了解服务效果、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的有效方式。主要形式有:网上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通过E-mail、电话和意见本收集意见和建议。
2.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重视图书馆主页资源服务功能的宣传,要在主页显著位置进行各类资源、服务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读者通过网络环境了解并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与教育。其次是通过学科馆员加强与各院部的联系。许昌学院图书馆已初步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通过学科馆员与某一学科或专业的师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宣传、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为大学生查找、利用信息提供有效的指导服务。再次是打造立体宣传局面。图书馆要优化网络环境,重视校园、宿舍、休闲区域的整体网络化建设,利用宣传栏、电子屏幕、广播等平面系统扩大服务信息传播范围。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的有效宣传将图书馆服务和资源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的每一个空间,使其便捷地获得图书馆服务信息。
3.加强图书馆员队伍建设。高校图书馆员是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执行者,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馆员队伍是顺利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服务水平的根本途径。高校图书馆要从实际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培训。一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根据图书馆发展规划,合理引进其他专业人才,丰富馆员知识结构。二是组织开展多种知识培训活动。如加强馆员的图书情报知识、网络知识、现代检索技术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鼓励馆员不断更新知识。三是运用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积极参与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教育考试;考试违法行为;法律责任;泄漏国家秘密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73-02
当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计算机等级、外语职称等各种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等考试种类繁多。据有关统计,除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就学资格考试外,中国每年报名参加各类考试的人数有数千万。在我国漫长的考试发展史上,考试作弊现象也是文化发展长河中的一种异化现象史称“科场弊案”,所涉惩罚之严厉程度,从“杀无赦”到“流放宁古塔”,但仍为历朝历代难以根治的重大弊端之一。近些年来我国教育考试违法违纪的现象更是对国家教育制度与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
一、教育考试违法行为之界定
(一)考试与教育考试
国家教育考试是国家考试的一部分。目前,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国家考试有:国家教育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各类职业资格考试、国家司法考试等。上述考试皆具有国家考试性质。以国家教育考试制度为基础的国家考试制度,涉及面广,关系重大,已经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规定,国家教育考试是指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确定实施,由经批准的教育考试机构承办,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行的教育考试。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考试、中国人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及其他各级各类教育考试的违规处理可以参照该办法执行。
教育部立项的《考试法》(建议稿)将适用范围限定在由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中,如高考、研究生入学全国统一考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自考、成人高考等,而由其他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公务员考试、众多的资格考试(如司法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学校自己组织的考试等,被排除在外。同时也将由地方组织的非全国统一的考试,如中考等排除在外。因此,宜将该法案命名为《国家教育考试法》。该建议稿出来后,有关人士建议,应当将《考试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更多的考试类型,对不同类型的考试和不同的违法行为,设定不同层次的处罚标准。 在2007年3月举行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考试法立法工作小组开展了一系列调研论证工作,拟尽快将考试法草案送审稿上报国务院,争取考试法所调整的范围包括高考等国家考试,并涵盖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等各种社会公共考试。我们这里所说的考试主要指国家教育考试,同时也包括由其他部门和社会机构组织的考试如司法考试等将来应当在《考试法》中列明的国家考试。
(二)教育考试违法行为
广义的违法行为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范的内容要求、具有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我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规定,教育考试的违规行为指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考生以及考试工作人员、其他相关人员,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行为。这其中,包括一般的违反考场纪律的行为如携带规定以外的物品进入考场或者未放在指定位置的,在考试过程中交头接耳、互打暗号或手势的等等,也包括了应承当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的教育考试违法行为。
对于教育考试违法行为,可以作如下的定义: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考生以及考试工作人员、其他相关人员,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实施了作弊等影响考试公平与公正应受法律处罚的行为。
根据违法行为主体的不同,教育考试违法行为包括参加国家教育考试的人员(即考生)、从事和参与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的人员(即考试工作人员)与其他人员如“替考人”实施的违法行为。可根据违法行为类别,可以将考试违法行为区分为考试违纪、考试作弊、扰乱考场及考试工作场所秩序的行为、其他违法失职行为。根据行为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可以将考试违法行为分为:考试违法行为(狭义上的行政违法行为)、考试犯罪行为。
二、教育考试违法行为之原因
当前国内的各项国家考试几乎都同一些关键的稀缺资源分配紧密挂钩。特别是目前我国的各种考试往往都是“一考定终身”,使得参考人员对于“通过考试”有着一种独一无二的迫切感。有的参考者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千方百计寻找考试捷径,违规作弊的手段不断翻新。
考试违法行为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利益的驱动。我国的考试被赋予了太多的功利和期待,考试分数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一个考生的升学、毕业、就业和生活状态。尤其是高考,更是“一考定终生”。研究生考试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也被赋予了不亚于高考的重要性。司法考试对于有志于法律职业的人士而言是一道独木桥。因此一些考生与考试工作人员及相关人员就敢于顶风作案。第二,考试内容和方法的不科学是照成考试违法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已经有很多年了,但许多考试仍然侧重于死记硬背、考察陈述性知识,再加上考试试卷的答案多采用客观化形式,使得手机传递等作弊手段成为可能。第三,对考试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不够,使得考试违法行为日益严重。目前我们针对考试违法行为特别是作弊的处罚,还停留在行政处理的层面上,如取消考试资格、考试成绩无效或给予纪律处分,最重的也就是开除学籍。此外,对作弊者没有更有效的制裁手段,对其没有足够的威慑力。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高等院校;考试制度;改革
引言
高等学校考试制度的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大学生经过应试教育后,继续接受应试教育的培养,从而限制了知识在主体接受过程中的运用、创造、更新和发展,这是制约我国大学生素质提高和创新能力关键所在,完全背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传统的考试制度常见问题表现在
(一)考试内容和形式单一。一般以统一的课程或教材为基础考试。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考试内容陈腐,抑制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考试内容偏窄,侧重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命题原则和方法简单,考试方式使得学生学习单调、惧考,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导致学生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过分夸大考试的功能和作用。标准型、规范性的试卷只能从一定程度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智能、个性等方面的水平,没有考核能力。由于考试成绩的高低不仅直接关系到升级、毕业、获得学位,而且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优甚至找工作的主要依据,这种只以分数为依据的做法夸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只重分数不重能力。关键的是一些课程的考试计分方式也存在很多不科学之处。考试成绩与奖金挂钩,与评优挂钩,加剧了学生功利化倾向,低层次上满足了学生虚荣心理。
一般高校课程考试都集中在学期末进行,并且拖延时间较长,使学生平时不学,只要短时间的集中复习就能应付,甚至得高分,这在某种程度上打消了学生平时认真学习的积极性,助长了一些学生的投机行为。
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考试对教育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也是评价和改进教学使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途径;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高校推行考试制度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训基地也就成了这种竞争的关键。所以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因此只有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的同时侧面地推行考试制度的改革,才能确保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效果。科学合理的、鼓励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造就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考试制度的落后和改革上出现的问题,使得高校培养的人才往往缺乏创造、创新的素质与能力,考试制度上抑制人才、培养庸才的现象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要改变这一局势就需要改革高等教育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改革带动与影响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以考试理念端正促进教育理念与学习理念端正,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因为,科学的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清除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制度阻力,营造创新的育才环境,稳步、高效地提高高校教育与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新型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
1.正确认识科学的考试理念,提高人才素质教育
科学的考试观念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强调人才培养效果。同时也要正确认识考试功能,才能科学设计考试量化体系、正确使用考试评价方式、合理设定考试评价时间、有效实现考试应有功能。高等教育考试功能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主要有检查功能、评价功能、制约功能、激励功能、保障功能、创新功能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改变伪科学的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的素质教育模式,让学生树立考试并不是标志着一门学科,或一个阶段学习的结束,而是对上一个阶段学习效果的一种互动式总结的观念。同时要科学地创建考试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考试本身的权威性、公平性、公认性原则,以确保人才培养的效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明确考试目的。所以考试改革,必须要明确其为教学服务的原则,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通过考试诊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
2.开展丰富的、多样的考试形式
目前一般高校的考试形式还以单一的书面考试为主,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不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入手,采取多种考试形式相结合的措施,将单一的考试方式向多元化方式转变。
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考试形式。如:理科可以笔试和实验环节的考试结合起来;文科可以把笔试与论文、口试、作品、设计、调查报告等形式结合起来。
不同的课程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形式。如:比较重要的基础课、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和一页纸开卷的考试形式,通过强化学生记忆或强化学生的归纳与综合能力,更扎实地掌握专业知识。
3.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应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综上所述,我们全面而有计划地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推动人才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推进考试改革的健康发展,通过考试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姜艳萍.高校考试制度问题探析[J].黑龙江教育,2008,(7)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大学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学风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164-02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系统重要的反馈手段,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用好考试这根指挥棒,不仅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建立良好的学风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近些年,高校已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环节作了很多改革,但考试改革滞后,考试仍存在着考试内容局限性大、考试题型标准化、考试形式单一、评分标准精量化、考试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考试作为重要的教学、学习评价反馈作用得不到发挥,并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如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考试作弊成为一个比较特有的现象存在着,成为影响高校学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考试违纪作弊中,公共课、基础课的作弊尤为严重。
一、公共课、基础课考试面临的尴尬
大学本科专业学习往往是公共、基础、专业三段式课程设置。公共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而设置的全校性通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基础课是指某一大类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掌握专业知识、发展专业能力打基础。
笔者对云南农业大学2010―2013学年六个学期期末考试违纪人数进行统计,3年内作弊人数250人,其中,公共课作弊人数139人,占到55.6%;基础课作弊人数71人,占到28.4%;专业课作弊人数40人,占到16%。即使按每一学期分析,公共课、基础课作弊人数高居前列(见表1)。相关资料显示:某综合性大学对16 000 余名在校生2002―2003学年考试状况作了调查分析,全学年各门课程考试作弊人数共计73人,其中公共基础课有41人,占作弊总人数的56.2%。
教育部、各高校对各类考试违纪作弊现象都制定了严格的防范和惩罚措施,对考试违纪的学生进行严肃处理,轻则通报批评,重则失掉学位,甚至被勒令退学或开除。在重罚之下高校考试作弊现象却屡禁不止,而作为高校的公共课、基础课为何成为作弊中的“重灾区”引人深思。
二、公共课、基础课考试现状分析
公共课、基础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跟课程性质有一定关系,主要是涉及素质教育类课程、基础理论课程,起着拓展素质,打基础作用。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认为专业课才可以学到技术和本领,而公共课和基础课,被认为是伸缩性很大的“软件”,学得好不好无所谓,所以往往忽视了这些课的学习;而在考试时为了应付过关,有些人就选择铤而走险。这是学生个人因素。但单纯分析学生因素,把作弊归结到学生个人身上,对学生“严防死守”,显然是不全面的,还应该看到它与公共课、基础课的教学、考试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吸引力不强。公共课、基础课作为基础的理论课、素质拓展课,理论知识多,一些课程从小学学到大学,而大学教师都是在传统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应试教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仍然体现在大学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书本教、按书本考,课堂教学没有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为一种应付。
2.考试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课程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闭卷笔试考试往往侧重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知识再现水平的考查,考试内容和题型枯燥乏味,考记忆知识多,创新能力要求少。学习被理解为这样的考试必然造成学生机械记忆知识、死记硬背,考前搞突击,应付考试。
3.考试过于集中,“一考定成败”。公共课、基础课大都属全校统一安排课程,每到学期末,学生通常要进行七、八门课的考试,形成统一考试要求多,因材施考少。一部分学生平时学习不努力,而到期末则疲于应对考试,为了考试过关出现违纪作弊现象。
4.考试评价功能单一。一般情况下,大多数高校都是在期末进行总结性考试,分出学生成绩的档次。这样的方式仅把考试作为给学生某门课程下个结论的工具,一次考试定结论,学生学习就是为了得到学分,考什么学什么,长此以往,人们总把分数看成是一个学生学业水平的具体表现,似乎分数越高学业水平就越高,导致学生注重分数,而不注重实际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总结性考试造成“课程结束就考试,分数出来就了事”的现象,这样的考试不能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失去了学校开设这些课程的良好初衷。
这些因素使得课程的学习处于应付状态,出现考试违纪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严重败坏了学风和考风。
三、推进公共课、基础课考试改革,正考风促学风
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应试教育考试模式已成为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要,推进公共基础课考试改革,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从应试考试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减少考试作弊现象,用良好考风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是当前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措施手段。
1.转变考试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
现代教育观是立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以全面提高和发展人的内在素质为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中心,建立融拓宽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考核机制。
考试观实际上是教育观的反映,巩固和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必须配合建立和创新考试模式。高校要消除应试教育下的应试考试观,公共课、基础课也应树立素质、能力为主的考核观,首要的是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以记忆书本知识的数量与质量为核心的传统考试观念。帮助教师在观念上由注重考核书本知识到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转变;由笔试闭卷考试为主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转变;由重视一次性结课考试向注重全程性考核转变。
2.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促进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考试内容是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考试改革的核心。考试内容不能简单的考教材、考背功,要体现时代性和创新性,考试内容要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应用能力。改革考题的内容、题型、难度,增加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和能力题,考核在能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技能的情况下,更多的要反映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在信息时代收集信息能力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改革要辅之考试方法的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呈现改革效果,应根据公共课、基础课的不同特点,富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的主导考试方法,如基础课程的基本知识点采取闭卷考试,侧重于知识应用和能力的考核采取开卷考试,对语言类的一些课程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撰写课程论文、专题报告,现场实践技能操作、集体讨论与独立完成相结合等多种考核办法,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特长、发挥能力的机会,从而增强考试的信心。
3.推进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改革,促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改进
公共课、基础课同样具有理论性、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特征,这就要求课程学习必须坚持知行合一的原则。云南农业大学校从2011年起运用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搭建了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包括语言数字化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农科高等数学学习、大学语文学习、新理念大学英语学习、外研社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等六个平台、四个网络考试系统,从而从根本改变公共课、基础课教学与学习方式。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将这些课程的相关知识以文本、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网页等形式提供给学生自学,学生在平台上自主学习、练习、作业及测试,教师在线互监测、指导、评价,形成了教师主导―网络学习平台支撑―学生个体自主参与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学习效果显著提高,考试作弊也呈现下降趋势。
4.加大考教分离力度,发挥考试的诊断作用
公共课、基础课课程多是学校统考科目,通过考试,教师得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情况,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公共基础课,加强试题库建立,实现考、教、评分离,使考试成为检验教学质量的独立环节,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改,促进教与学的同步提高。
5.加强考试管理,严格执行有关考试规章制度
考试纪律是学风的具体体现,考试纪律在执行上不要时紧时松,给学生造成不良的心态,要持之以恒地抓和管,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米增强,孙萍茹,王秀梅,安连锁.高校考试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2,(3):93-97.
[2] 平沪生.考试作弊问题中的学校体制性因素及治理[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59-61.
[3] 邹伍祥.高校制止考试作弊现象的对策[J].集美大学学报,2005,(3):73-77.
[4] 吴国荣.刍议网络教育考试模式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建立[J].实践探索,2005,(7上):40-43.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 中小学 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管理对策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活动[1]。我国从1993年就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十多年过去了,题海战术、封闭式教育、补课、虚假的升学率等应试教育之风在某些学校却越刮越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不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用填鸭的方式进行灌输,甚至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以牺牲学生正常的体能锻炼时间和休息时间为代价,争分夺秒地投入考试准备,把学生变为学习、考试的机器。很多学校按分数高低排名来激励学生,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许对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起到了一定的鼓励作用,但对成绩差的学生来说却未必是件好事。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不是科学的教育方法,甚至还会将学生导入学习误区和心理误区。这种高压下的应试教育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吗?能培养创新人才吗?因此全社会都必须来关心教育,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应试教育分析
从素质教育推广伊始至今,素质教育为什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社会因素。当下中国的素质教育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制约因素,其中社会对教育的评价标准和在人才的选用制度上存在的问题是最主要的。当前,社会在评价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时,都以“升学率”高低来衡量;评价学校的知名度以分数为主;评价名师的标准以学生分数为主;评价学生的标准以分数为主;许多用人单位以文凭选人。社会在对人才的评价和选拔上,求高、求大、求名的成才观普遍植根在社会的各个层面,无疑给素质教育推广树立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企业招聘动辄要求本科、硕士甚至博士生。努力读书取得高分数是获得好职业的必经之路,所以,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文凭轻奉献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被迫加入到“分数大战”、“文凭大战”中,倍受煎熬。
2.家庭因素。“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位家长的心愿,在物质生活充裕的今天,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宝,在子女教育上都是倾其力而投之。然而很多父母并没有很好理解“成才”的含义,以至于在教育孩子上陷入了种种误区。成才的标准是什么呢?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人来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还根深蒂固。作为家长总以为只有考上大学、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才算成才,所以家庭教育只重视“智力”的投资,而忽视其他能力的培养,这样的人培养出来能够对社会有用吗?
3.学校因素。学生的成才与学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成长中综合素质的进展与变化毫无疑问应当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但不少学校为了发展,误把学生的成绩等同于学生的成长,导致“重分数,轻能力”、“重智育,轻德育”、“重成才,轻成人”的观念横行,使人才失去了全面发展的平衡,而这种不平衡也致使如今的学生身上少了很多的灵气和创新能力。
4.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原因。当前,国家在人才选拔上依然以高考为主,而能考入大学的比例依然很低,但大家都往考大学这一独木桥上挤。这就给学校、学生和家庭带来了巨大期望和压力。据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家长对孩子最高学历的期望,其中初中毕业仅为0.9%,高中毕业为6.2%,大学毕业为53.9%,硕士为10.3%,博士或博士后为19.3%[2]。由此看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为体现一种形式上的公平,我国高等教育以及各种高级中学都采取通过考试选拔的形式来择优录取新生。为在考试中获胜,为提高升学率,学校、教师、学生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通力合作”,一切向考试看齐,应试教育便不受个人意志左右、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5.高考体制不合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它在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命题、阅卷、录取及调配等环节都由国家统一规定。毫无疑问,高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客观性和公正性,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随着时间推移,现行高校招生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这些年来,虽然我国高校招生制度作了一些改进,但基本形式未变。高考本是一种有竞争性与选拔性的大学入学考试,与中学教育不应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可如今它却成了中学教育的指挥棒,应付考试成了中学教育的目的。由于“一考定终生”,高考成败成为决定考生命运好坏的关键因素,为在高考中获胜,为将来能出人头地,学生求学一切以考试为中心。同时大学录取以考生的高考分数为唯一标准,为集中精力对付考试以获得高分,教师、学生于是舍弃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的培养。
三、对策和建议
改革现行教育模式势在必行,但要跳出应试教育这一怪圈,仅仅凭号召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要从制度、体制、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
1.进行配套制度改革,改变以往应试教育体制的路径。要实现应试教育体制的变革就必须改变固化现行体制的各种因素,逐步动摇应试体制的根基,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作好铺垫。由于现行体制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当前的应试教育规则派生出诸多与之相关的正式与非正式规则,如高考及高校录取制度、人事选拔制度、教育评价制度等等。要变迁应试教育体制,单独改变某种制度是行不通的,这些制度之间相互关联、相互牵扯、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对相配套的制度体系进行整体性的松绑,才能改变应试教育的路径。为此,我们可积极探索建立通过学业考试、综合能力和专项水平测试、职业资格认证、教育督导、社会中介评估、质量检测、数据报备等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质量保障改进体系。
2.转变教育观念,淡化读书定终身的传统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也存在着路径依赖问题,所以,当一种制度变迁涉及意识形态变化的时候,首先需要的是意识形态的变革,而意识形态变迁首先需要克服的是路径依赖问题。为此,要改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改革应试教育体制,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对人才的选拔和考核上弱化成绩和学历的标准,从内外两方面来动摇并改变传统的意识形态,为素质教育的实施而努力。
3.推行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纠正“以考代评”的做法,改变以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和教学工作的惟一依据的倾向。充分发挥学业综合评价、多元化的专门测试和职业资格认证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在充分发挥教育督导机构作用的同时,鼓励社会中介力量参与教育评价工作,培育教育专业评估机构。教育评价还应当从行政人员主导的评估和所谓的专家参与的评估回归为教育同行的评估。以内部评价或自我评价为主、以外部评价或他人评价为辅的被评价者和评价者的关系逐步确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自主发展服务。对学生的评价应弱化成绩的决定性作用,将学生平时表现纳入评价与考核的范围,学期结束时,教师对学生作出综合评价。各年级教师的综合评价以及平时表现也将作为升学录取的参考项目。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性,避免单一的以考试为目的的应试学习动机。
当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方法也很多,还有待大家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与教育考试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 高校 考试制度 改革措施
考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检查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而且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借助考试环节调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考试制度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的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将更快,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将大为缩短。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把人类文明的火炬接过来、传下去,还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开拓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在自主的前提下去具体操作,去亲身体验和表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素质。
2.考试制度改革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对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加强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使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生存能力逐步形成,通过培养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人文素养底蕴,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充分反映现代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充分重视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变化,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考试制度改革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学生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全日制学生、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上要弹性化,有开放的教学计划、培养方式,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意味着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形态,其主要的教育方法与形式应该是大课教学,它的特征是选修课比重较以往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提高,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选择空间,在课程组合、安排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考试制度改革要满足教育大众化的种种需求,高校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实际,根据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出发,来研究和改革考试方式。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大学除了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具有多元化标准的环境里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并逐步培养起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再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考试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善于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可能得不到好成绩,造成有主见、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发展。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考试目的功利化,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考试制度突出表现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等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并将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取向。
以上弊端给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等带来困难,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规范性的语言、规范性的板书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被动学习,死背书本,全面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传统考试方法很难涉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考试题型标准化,影响个性发展。
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个性的体现都会受到限制。
3.评分标准精量化,影响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把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意味着能力越强,造成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后果,影响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由于科技知识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树立终身教育、未来教育的观念,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去涉猎广博的知识,去看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上述弊端,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因此,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应对知识经济和时展的必然措施,而且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学生健全心智的必由之路。我结合工作实际,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
考试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标,考试应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上。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进行考试改革的前提。面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观,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模式,考试不仅要考知识,而且要考能力,考素质。要建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考试体系。
2.建立科学命题制度。
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首先要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一题多解题,给学生多提供探索的机会,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选择题型时,不要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
其次要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解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立科学评分制度。
考试是有连续的工作序列组成的系统过程,要实现考试方案的科学化,就必须对考试系统工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要在每一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实施方案。同时,应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全面负责考试实施、考试管理和考试研究工作。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只是表示他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度量,并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全部水平,不能仅仅根据一次考试成绩就断定该生的智能水平。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同时,应结合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期终考试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在各门课程综合评价中给予恰当的权重,来构建多元的、综合性的终结考评制度。特别是在成绩评定时要对学生具有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较大的权重。
4.实行多样化考试形式。
随着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必须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开闭结合、口试、答辩式、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
考试形式丰富和方法多样是新的考试观念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促使传统教育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同时,课程考核应经常化。要使课程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必须把教师、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由教学支配考试,考试为教学服务。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作业、讨论、小设计或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目的不仅要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上,而且应当定位于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上。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借鉴各国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探索并逐步建立以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高校考试体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林根.论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95.
[2]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118-120.
[3]陈舒怀.高等工程教育考试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