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1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7-03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参考文献:

[1]D.LeeWarren,MarilynN.Young.Integra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A best practices course for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Issu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2,(27):247-266.

[2]周亚荣,郭均英,卢雁影.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3):33-35.

[3]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下):108-110.

[4]魏永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的设想[J].商业会计,2008,(19):59-60.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2

【关键词】 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进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目标与教学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经济类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各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授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程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有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在会计教学中引入适合的案例教学,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知识理解与间接实践经验的吸收。如在财务管理课程的融资、投资教学中,引入国内外投融资经典案例,分析其中运用理财原理或自我创新部分,揭示其财务成果或财务失败的根源;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列举典型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运用所学财务理论与分析方法,分析上市公司财务效率,进行基本财务判断,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此外,安排归纳性的章节、课程实务练习,辅以知识梳理与实际运用讲解;布置思考题或短论文,对主要理论进行比较分析或理论运用评析。经济学类不同专业对会计需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生个人特长与自我规划亦不尽相同,故不宜采用百分之百的刚性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可采用闭卷或开卷考试、案例分析、分析报告、论文等多种形式。

五、结束语

本着探讨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育的针对性与适用性问题,提供一点个人看法与教学经验的目的,笔者做了以上论述。在此,笔者还想说明一点:因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趋向对会计的需要会进一步提高、经济学学科中的各种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的疏密程度不尽相同,在施教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区分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不同要求、针对不同专业适度降低教学广度与难度,从而达到应有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48-50.

[2] 李刚.谈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8(6):66-67.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3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 会计教学; 创新

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财务会计信息作为核心的价值信息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等本科院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课程设为必修的专业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教学。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的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现状

目前,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从授课教师到学生都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会计课程的教学效果。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教学目的不明确

在各本科院校的培养计划中,并未明确划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往往实行的是一视同仁政策,这使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疲于死记硬套会计专业的一般基本概念和原理,缺乏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分析,忽视会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影响了学生对会计学习的积极性。一些教师对会计学专业要学习的知识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二者区分不清,加之对非会计专业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内容缺乏必要的了解,难以把握会计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作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无法将会计教学与特定的专业需求相联系,只能就会计论会计,所讲的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要么让学生觉得会计晦涩难懂、深不可测,要么使学生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当学生感觉教师所讲的会计与他们所学的专业毫不相干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面对学生的这种消极学习态度,教师往往也会逐渐丧失了教学的激情。这种由于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教与学沟通出现问题的结果就是,会计教学和会计学习的双重失败。

1.2 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与会计专业本科生都是应届高中生直升大学的,在学习基础、学习方法及社会生活经验上基本相同,会计教育对象的区别在于他们学习的专业不同和对会计知识的需求不同。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某些会计知识(如会计记录的方法、会计技能的操作)的兴趣要大大逊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同时他们学习的侧重点和对会计知识的关注点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相同,师资力量的分配也不相同。然而在师资紧张的院校,往往会出现同一名会计专业教师同时担任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和会计专业的会计课程的教学任务,忽视了对专业与非专业的不同学生应把握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1.3 教材体系陈旧且缺乏针对性

如何选用适合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教材是涉及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多数院校都是采用会计专业的教材作为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的教材,而此类会计专业使用的教材都将重点放在会计核算中,对于会计报表分析和会计信息如何使用涉及较少,影响了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的目的。特别是在当前提倡会计国际化的阶段,部分会计教材的内容和观点陈旧过时,不能及时反映最新的会计理论和处理方式。

1.4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对于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来说,实践环节的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学生到校外实习,即到具体的单位,由会计人员指导学生做一些具体的会计工作;二是校内模拟实习,即由学生到模拟实验室,在教师指导下做一些模拟的会计工作。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因课时不足一般不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外实习,因此,就只有通过安排校内的模拟实习,让学生掌握实际的会计工作流程。但是,有的院校在非会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没有安排会计课程的校内模拟实习,有的名义上安排了却没有执行。放松甚至忽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所学的内容,更不清楚会计的实际业务工作是如何操作进行的,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中真正存在校内模拟实习的院校中,有些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没有将不同专业具有不同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背景的教学对象区分开来,并从各自的课程体系和能力结构特点出发来设置和规划实践教学过程,导致学生对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验效果不佳,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有很多实习内容并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实习的业务量偏大,学习中填制了大量会计凭证、登记了很多会计账簿,却忽视了会计报表的编制和简单分析,以至于最终结果便是被大量的经济业务弄得晕头转向,无心编表,更不用说进行简单分析了。

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创新设想

2.1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创新

从理论上说,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非会计专业的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有明显差异。

以大学本科为例,会计专业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四年中。要开设初级、中级、高级的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等十多门主干会计课程,经历专业引导、课堂教学、专业认知实习、课程模拟实验、行业会计实践、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完整的会计专业教学环节的培养,讲求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全面性与会计专业工作能力的高标准要求;与此相比,非会计专业一般开设2~3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应本着使学生“懂会计,合理运用财务会计信息,分析经济问题、实施理性经济行为”的宗旨,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突出教学重点,与本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要求。

2.2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内容创新

在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讲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入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账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两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财务管理的后续会计课程为财务报表分析,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来说,要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适度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财务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2.3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材体系创新

教材是教学计划实施的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的会计教材应区别于会计专业,其教材应适应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的和特点,遵循其教学原则。然而,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践教材,基本上是按照财经类专业教学要求编写的,会计知识模块的内容分散在多门课程之中,没有合适教材可供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使用,迫切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2.3.1 教材中教学内容应向模块化发展

由于需学习会计知识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将来的就业面较广,会计教学应服务于学生将来的就业意愿或选修目的,因此对教材的内容可进行模块化处理,在每一大模块下又分成几个小模块。这样便于教师根据学生意愿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也可以根据需要选学其中的其他内容。会计教学内容可设计分为四大模块:①会计基础知识:介绍会计史及会计概念、会计法规、会计要素、会计原则、会计核算方法等;②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又分为工业、商业、旅游、运输、建筑业、事业、金融单位等小模块分别介绍各行业主要会计核算及成本计算方法;③会计综合知识:又分为一般会计核算(介绍各行业相同的核算如固定资产折旧、投资等)、会计账簿组织、财产清查、金融、证券、税务知识等小模块;④会计信息分析:主要介绍报表分析。

2.3.2 教材中理论教学应适度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理论的学习需求不高,教材中对会计理论的介绍不宜太深,应浅显。对于会计准则的介绍应以案例介绍为主,要求学生对会计假设、会计原则、会计要素有感性了解便可,他们可以背不出会计准则中这些概念的具体定义,但一定要能判断事物的正确与错误。例如,他们必须知道什么是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具体某项资产要知道其属于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还是长期投资等等。所以教材中的理论介绍应以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为准。教材中应配备大量案例性判断题,加深学生对会计理论的理解。

2.3.3 教材编写时应忽略会计操作技能,突出经济实用性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不必掌握如何编制会计凭证,如何登记会计账簿,如何编制会计报表,即他们不必学习会计操作技能,但一定要明白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例如,对《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账簿组织内容不能做简单删除,只是教学的角度与会计专业不同,应联系有关会计法规如《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介绍证、账、表的概念及财务工作中的有关规定,而不必花大量笔墨在凭证的编制、结账与对账上。教材内容一定要突出经济生活中会计知识的实用性,对与之有关的金融、税务、证券等知识也应加以介绍,如银行结算方式、所得税的计算与交纳等。

2.3.4 教材的重点应放在会计信息分析

对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讲,会计信息分析是其学习的主要目的,学生可通过学习会计信息分析了解企业财务信息,为后续课程――《财务管理》打下基础。如会计报表主要应学习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会计资料分析的指标应学习:①偿债能力指标,如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②盈利能力指标,如销售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③企业发展能力指标,如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来讲,还可以学习营运能力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为满足学生的理财需要,还可以介绍市盈率、每股收益等指标。

2.4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方法创新

在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批判性思维教学法, 注重管理能力的培养。

2.4.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很多人将多媒体辅助教学误解为仅仅是“多媒体辅助教”,对于如何进行“多媒体辅助学”和“多媒体辅助考”则考虑和实施得较少。完整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2.4.1.1 “多媒体辅助教”。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并不是简单地把教师的教案通过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而是要利用多媒体能够处理图、文、声、像的优点,努力营造一个“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视听并用”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环境。

2.4.1.2 “多媒体辅助学”。“多媒体辅助学”关键是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以帮助、促进、维持有效的非现场学习活动。在建立良好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中需要注意:平台和课程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中心,使操作便捷、易懂,并能提供下载、打印等功能;建立多个信息传递通道,及时信息,并对学生的信息给予及时反馈;设置专门人员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如辅导教师、咨询人员、学生顾问;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搜索功能,制作和编制帮助软件和文档。

2.4.1.3 “多媒体辅助考”。“多媒体辅助考”主要是要求建立完善的会计网络考试系统,这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有足够的计算机供学生同时进行考试,或者是建立大量的试题库,使得计算机可以随时随机选择设计出一套可供考试的试卷;二是要及时地更新试题库中的试题;三是设计科学的考试软件。

2.4.2 批判性思维教学法的应用与改进

批判性思维就是在研究问题时,对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况根据有用的证据和切实可行的价值体系整合所有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到一个令人可以接受的假设或结论。目前,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研究在美国的教育理论界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而且,以Richard Paul为核心的研究小组所设计的“三因素”(推理元素、智力标准和智力特质)批判思维模式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工商管理专业会计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教学法,有利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更快地理解会计知识,更有利于将会计知识运用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工作中去。

2.5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考评体系创新

考核评价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应本着“淡化理论、注重基础”的原则。“淡化理论”是指考核非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知识的掌握应区分不同的学习对象,采用灵活性原则,对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要求应淡化理论要求。“注重基础”是指会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只要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掌握了必要的会计学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财务报表的分析,说出正确的理由,都应给予合格的评分。会计考试评估方式应注重考察学生掌握会计知识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方式可在实验教学的基础上,以案例的分析和评价作为依据,突出考核学生的方法和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束语

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是所有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教学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课程只是众多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所以一般本科高校对于会计课程的安排一般是两门,100学时左右。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学好这么多的内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极大的考验。因此,在会计课程的教学中,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结合专业特色展开教学并重视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真正地使学生掌握将来所需的有关会计知识,特别是有关会计信息的内容、实际应用等,才能构建学生合理的知识体系,培养较强的综合能力,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敏,徐梅,颜刘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体系改革――基于湖南对象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的实践调查分析[J]. 财会通讯(综合下),2009,(2)

[2] 楚蓓. 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内容的设计[J]. 全国商情,2009,(13)

[3] 王春萍. 案例教学法在会计高职教育中的应用[J]. 会计之友,2007,(5)

[4] 瞿晓龙. 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培养目标:复合型人才[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14)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套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这一提法源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从而以“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这一提法的诞生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同时对新时期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培养出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二、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虽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服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目前,适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偏少,有些课程不得不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等方面都与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而会计电算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浅、实用性较差,除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专门支持会计电算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不多,学生只是利用会计操作性软件进行单纯的账务处理。把手工实训改在了机房,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缺少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开发的教材,难以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能力。

三、解决的途径

1.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5

从资本市场与企业的业务经营变化来看,商业模式经历了从线下转向线上之后,进入了业务数字化和智能化阶段。现代信息技术对商业模式的影响日益深广,对财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提出了重大挑战。尤其是2020年高招过程中,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本科专业、安徽大学停招财务管理专业更是引发了社会对财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反思。

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在信息技术的冲击下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浙江大学、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已经新开设了智能财务专业,而其他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开设有关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及应用等课程。而国外高校也逐步加强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理论研究中,学者已经对财务管理智能化、智慧财务、智能财务等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但未对专业本身的建设进行探讨。因此,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梳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旨在引发数字经济时代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反思与改革。

1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从英国大学商学院专业设置来看,会计学与金融学作为传统优势商科专业一直处于重要地位,这也是海外留学的热门专业。但在对金融学、财务管理专业的理解上,我国与英国存在很大的分歧。随着海外留学人才回国任教人数的增加,这种分歧正在逐渐减少,从而促进了人才培养目标共识的达成。

1.1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

1.1.1我国现行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之后,金融人才的培养成为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的重要使命。为此,金融学专业是设置在经济学院或者经济系,课程设计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而展开。而会计学专业作为商科专业设置在商学院或者管理学院。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商学院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意识到,培养体系缺乏金融人才培养这一重要环节。为此,商学院亦通过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方式,与会计学专业一同成为商科主要专业。因此,我国高校商学院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上形成了以下格局:要么在设置会计学专业的同时,由会计系下设财务管理专业;要么仅设置会计学专业。毫无例外的是,在商学院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同时,经济学院或经济系也开设金融学专业。

在这种专业设置的格局下,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比较模糊的,基本上是在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之间游移。当然,这里的金融学专业是指我国以宏观金融为核心而构建的专业培养体系。随着我国金融学专业建设的推进,以公司金融和证券投资学为核心的微观金融逐步受到重视,公司金融、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衍生品、金融工程等成为金融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但传统宏观金融课程仍然占据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高校近年来进行专业学科改革中亦停止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招生,通过开设计算金融或者会计学(智能财务)专业,强化微观金融方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值得注意的是,厦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体现了欧美商学院会计与金融本科专业的特点,提供了传统会计学和流行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除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与鉴证、税收等会计课程之外,亦开设了公司财务(金融)、证券投资学、固定收益证券、衍生金融产品、金融工程等必修课程。在培养方向上设定了公司理财和证券投资两个方向,这与英国商学院会计与金融专业培养模式是相通的。

1.1.2英国会计与金融专业模式

从国外来看,会计学专业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英国会计学专业设置极具特点。从《泰晤士报》(TheTimes)和《卫报》(Guardian)公布的2020年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排名前10的大学名单来看,除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巴斯大学、华威大学、拉夫堡大学、思克莱德大学这6所大学均入榜之外,根据《卫报》和《金融时报》的评价标准,8所大学出现了较大波动,仅进入其中一份榜单。入围两份榜单前10的这14所大学中,仅思克莱德大学、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设置了会计学专业(accounting),其他12所大学的商学院均设置会计与金融专业(accountingandfinance)(思克莱德大学亦同时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大学和华威大学商学院只设置了会计与金融专业,没有其他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设置。即使利兹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约克大学设置了多个金融方向的专业,但与会计学有关的专业仅有会计与金融专业。与英国会计与金融学专业设置相比较来看,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实际上类似英国流行的商科专业———会计与金融,在强化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公司金融、金融市场、投资分析与组合管理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才培养目标带来的挑战

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对财务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结构产生了影响,企业中传统的大量重复性的日常业务会被智能系统所替代,对日常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数量会减少。甚至企业将日常财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由其利用财务信息技术进行集约化管理。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凸显了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发挥着财务信息与其他企业信息的归集与分析中枢的角色,尤其是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财务管理人才提供的企业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直接影响着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就要求公司财务管理人才具备对实时、大量的财务数据和其他数据的挖掘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公司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掌握金融学、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在企业价值创造、财务决策、风险管理等领域具备较强的数据分析、数理工具运用的能力。

为此,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与金融(accountingandfinance)的复合型专业,应当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资产定价和投资组合管理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通晓数据挖掘与分析的知识和技能。我国部分高校已经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专业课程体系与专业学位建设上进行了改革。

2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

商学院在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已经加入了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部分高校甚至设置了专门的智能财务专业。2.1我国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在财务管理与会计学专业建设过程中,部分高校利用其在大数据分析方面的教学科研优势,鼓励财务管理等商科专业选修信息技术类课程,甚至作为必选课程,这在理工类大学商学院得到了积极回应。南京理工大学经管学院智能会计专业的建设过程中,设置了大量开放式选修课程,例如《Excel高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大数据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与智能财务》《商业智能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大数据供应链成本管理》《IT审计》等。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开设了《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智能财务共享》《大数据与智能财务决策》《Python数据分析》核心课程,并加强《智能会计概论》《智能会计信息系统》《智能财务共享》《智能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分析可视化》等智能会计系列教材的建设。而作为面向内地提供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会计与金融中的文本分析》《会计分析中的数据挖掘》《会计数据库和数据可视化》《计算机科技导论:程式设计方法》《计算机实验》《数据分析导论》《数据挖掘技术》等,并且部分课程是与金融学专业共享的。

2.2智能财务专业的开设

除了智能会计专业之外,浙江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在智能财务专业建设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于2019年在竺可桢学院开设智能财务专业,鲜明地体现了“公司财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开设《人工智能导论》《深度学习理论及应用》《智能机器人原理与技术》《数据编程》《数据管理与数据挖掘》《数据建模与数据可视化》等课程。相较而言,浙江大学智能财务专业更重视人工智能创新能力的培养。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计算机、数学等交叉课程,而这一做法在英国亦是普遍做法。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已经开设了财务管理(智能化)专业,开设课程包括《程序语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智能财务前沿专题(区块链、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而长沙理工大学财务管理(智能方向),以及南京理工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智能会计专业则更侧重大数据分析及运用。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设立智能财务或者智能会计专业,部分高校亦加强了智能财务实验室建设,通过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例如,云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以成立智能财务与大数据研究院或会计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等形式,推进财务数智化人才的培养。

2.3英国大学的做法:以选修课程为主的模式

英国商学院在应对信息技术对商科教学体系的挑战时,主要采取了两种教学改革模式:一是在会计与金融专业的选修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二是开设计算机与商科交叉类专业。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大学商学院鼓励学生辅修第二学位或提供双学位教育。英国商学院提供双学位教育的一个便利条例是课程的数量不多,这也是为鼓励甚至要求学生接受双学位教育的前提条件。会计与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上基本上包括4门,即《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公司财务》《投资学》,其他课程均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变为初级和高级课程,以及专题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在选修课程组上提供了信息系统课程模块,开设了创新数字系统与服务、信息系统发展与管理、信息交流技术、数字创新研究项目、软件工程等课程。利兹大学、华威大学、杜伦大学、巴斯大学、爱丁堡大学均开设了计算科学与商学专业(ComputerScienceandBusiness)。在接受数据科学基础、算法与数据结构等课程基础上,选择商科类课程等。整体而言,英国商学院在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数量上并不多,但难度也不低。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提供的会计与金融专业课程介绍来看,斯蒂芬·罗斯等的《公司金融》、理查德·布雷利等的《公司金融原理》、伯克等的《公司金融》、滋维·博迪等的《投资学》成为资产定价、金融市场、公司金融、投资学课程的指定教材。这几本经典教材采取了“搭积木”的内容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授课对象和学分选择不同的内容。这意味着,在核心专业课程之外,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选修其他领域的课程,甚至是双学位课程。

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范文6

关键词:非会计学专业 会计学教学 调查研究 教学改革

为探索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路径,必需要明确非会计学专业的会计学需求动机。我国高校非会计学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和当时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财经类专业跻身热门专业并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追捧,非会计专业对财务会计理论和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从理论上看,会计学本身所具有的普遍适用性、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和学科分化是导致非会计学专业产生会计学需求的主要原因。

一、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需求性分析

(一)会计学的普遍适用性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需求的外在因素会计作为一种核算技术适用于各种行业、各种经济类型和不同经济主体,既适用于企业经营核算,也可应用于个人理财;既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预算决策,也可应用于微观经济主体运作。会计学的这种普遍适用性使不同专业在对会计学的需求上存在一致性。管理学在企业管理决策和管理技术上需要会计数据和计算方法,会计是进行财务分析和财务决策的重要基础。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会计学反过来为经济学服务。宏观经济中各种指标和数据分析,其基础来源是会计数据,微观经济学中对厂商成本与利润的分析不能忽视会计成本和会计利润。金融学中资产定价和金融市场研究离不开基本的会计理论,如资产定义、会计报表、负债比率等。此外,工程管理需要会计决算、统计分析需要会计数据、纳税调整需要会计收益、行政管理也不能忽略会计成本、律师也会遇到各种经济案件。因此,会计学具有普遍适用性,各专业对会计学的需求也具有一致性。这种普遍适用性和需求的一致性构成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需求的外在因素。

(二)专业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要求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需求的内在动因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使自然科学从社会科学中分离出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研究的深化、科学的进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分化,如财经类学科就分化为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等不同层次的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并按照这个体系确立的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各学科虽然都有其独立的学科特性,但并不是完全孤立、毫无联系的,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是学科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基本条件。会计学作为一门专业计量和核算技术,为反映和监督企业管理活动提供重要财务信息,也为政府和市场提供决策参考,因此,会计学成为各学科尤其是金融经济类学科专业知识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非会计学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二、基于实践调查的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一)调查对象笔者于2006年1月至2007年7月,对湖南大学金融、经济、法律、财政、信息管理、土木工程、行政管理等七个专业的学生展开了多次调查。从已有知识的结构方面考虑,调查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均为正在开设会计类课程的大二或大三学生。

(二)问卷设计此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与课程跟踪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并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教学目标的认识;第二,我校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总体现状调查;第三,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教学内容取向调查;第四,教学方式的现状分析与取向调查;第五,对课时安排与授课时间安排合理性的相关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表230份,收回问卷225份,其中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6.88%。对部分未填写问卷和填写问卷的对比分析,未发现系统性偏差,说明本次调查结果有效。除此之外。还对一些有分歧的事项作了专门的或补充性的调查。

(1)非会计业会计学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对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规格的规定,会计专业教育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具体来讲,会计专业培养的学生将来是要从事具体的会计实务与会计管理工作,就业方向主要是企业的会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介绍》同时对其他各专业教育也规定了不同的目标。如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即其培养的学生将来是在企业具体职能部门从事管理工作。从以上对比可见,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与其他专业教育目标有差异。对湖南大学非会计专业学生对非会计教育目标的认识见(图1)。从(图1)显示的结果来看。被调查的4个非会计专业中有3个专业认为学习会计的首要目的是了解财务知识。(图1)还表明,大多数财政专业的学生将“从事会计工作”作为会计教学的目标,这与财政专业的非会计学专业属性不太相符,其原因在于,我校财政专业的设置具有特殊性,财政专业设置在会计学院,因此,财政专业与会计学的教学内容交叉较多,所以该专业学生对会计教学目的的认识接近与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于非会计专业而言,会计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会计人员,其教育的指导思想应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其专业服务的目的,而不是“如何做会计”。学习重点在于了解什么是会计及会计信息,能根据有关会计报表解读会计信息,以及对财务报表包含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应用,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

(2)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专业适用性显著高于3,肯定了会计的专业适用性;教学启发性显著高于3,接近5,说明学生对会计这门课程很有兴趣;而教学效果显著异于3,说明教学效果需加强,现阶段还未达到基本教学效果,这要从多方面寻找原因,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不够灵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等都是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改进的。

(3)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现状与取向。目前湖南大学非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会计学课程与会计学专业采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相同,这是不合理的。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同,对学生知识体系、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内容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非会计学专业该课程的学习内容应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有所区别,不应一概而论。从(表2)统计的情况来看,非会计专业学生最希望掌握的内容是常见会计业务的核算,其次是财务报表的分析,再次是会计原理,对成本管理会计的兴趣不大。将(表3)反映的情况与(表2)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可以显见现行教材与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会计学知识内容的需求取向相差甚远。非会计专业学生需求最高的“常见经济业务核算”只有两章,居于第二位的

“财务报表分析”完全没有涉及,而占教材绝大篇幅内容的“会计原理”在学生需求调查中仅列第三位。(表4)的统计结果显示,个别地看,对附加课程的选择却因专业的不同而有差异,如财政专业最希望学习的课程是财务分析,其次是财务管理学;而行政管理专业最首要的是财务管理,其次是审计。这说明虽然各专业在会计教学基本内容上的认识基本一致,但在选择附加课程时显示出不同的倾向性。从总体比例上来看,排在前两名的是财务管理学(63.51%)、财务分析(52.25%),这两门课程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均为管理型课程。

(4)教学方法的现状和取向。目前由于教学条件、教学习惯、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原因,各高校会计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教育方式。课堂教学内容也拘泥于书本上的会计理论性知识。不仅理论与实践脱节,而且形成单科知识相互割据的教学局面。会计学是一门集理论、实践、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内容复杂、图表数据多、操作性强等特点。衡量会计教学质量的水准并不在于看学生能否理解那些枯燥死扳的规则,而在于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否灵活运用这些规则以及再学习的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很难达到会计学教学要求。国内外案例教学实践与研究已经证明,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决策能力,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中。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会计教学课堂既能克服传统教育方法的缺陷,提高教学效果,又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此。笔者在问卷中关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在学生中做了调查。调查中发现。七个专业对于案例教学的必要性的认识基本一致。从(图2)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都要求案例教学。从统计结果我们也应认识到,从实际案例出发来理解其中的基本会计原理和会计实务,并将理论系统化反过来更深的理解案例本身的方法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应是更有效的。

(5)非会计学课程设置。主要从以下方面考查:一是课时安排。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尽管日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但由于学生自身专业课程很多,为了避免冲击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所以在课时安排上尽量减少,很多高校管理类专业会计学的课时数还不足会计专业课时数的1/10。目前湖南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平均课时设置为48小时,从(图3)显示的结果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学生对现行非会计学会计教学课时安排感到满意,但仍有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增加课时。(图4)的调查统计查示,约55%学生认为合理的会计学课时安排为32-48小时,约有41%的学生认为应该将会计学教学课时增加到64个课时以上,只有4.05%的学生认为课时应减少到32小时以内。学生对课时数安排的选择与(图3)的统计结果基本相符。二是开设时间。从(表5)可知,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认为会计学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比较合适,这反映了学生对会计学专业性质和专业地位的认识,学生们认为,会计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对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影响作用。

三、非会计学专业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不相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业务,了解会计过程,理解并分析财务报表,并有助于促进非会计学专业学生对其专业课程的学习。现行的教学内容偏重会计基本原理,并将具体会计操作业务,如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也纳入教学重点,而非会计学专业学生需求较高的常见经济业务核算、财务报表分析等内容所占比例偏低,从而影响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材不能反映非会计学专业特点目前非会计学专业选用与会计学专业完全一样的教材《基础会计学》进行会计学教学,不能反映非会计学专业的教学特点。菲会计学专业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与会计学专业都不同,因此,教材因当有差别。会计学专业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会计人才,在会计课程中通过设置《基础会计学》、《中级会计学》、《高级会计学》、《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成本管理会计学》等具有层次递进和严密逻辑关系的课程来建立完整的专业知识结构。因此,《基础会计学》教材中一般不会涉及完整的经济业务核算、特殊经济业务处理和财务分析等内容。用《基础会计学》作为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教材进行教学显然不合理,不能够反映非会计学专业的学习特点。

(三)教学方法过于简单。缺少案例教学笔者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对非会计学专业学生来讲,会计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会计学本身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显得特别重要。但目前的教学仍然以讲授教材和一些配套练习为主,缺少案例教学,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调查中发现,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会计学所表现出的兴趣程度是不一样的。财政专业的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最大,其次是法律和工程管理专业。不同专业的学习侧重点也不一样,财政专业比较侧重税收业务的会计处理,法律专业更对会计的违法行为表现更感兴趣,工程专业则侧重于成本核算与管理。现行的教学大纲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进行安排,对所有的非会计学专业采用完全―致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教学方法。不同专业的会计学需求特点在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活动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