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1
商务拓展更加务实
在第64届国际宇航联大会期间,一场题为“如何与中国航天合作”的全球网络论坛吸引了“八方来客”,他们嗅到中国航天国际合作市场无限的商机,“未来的世界,不与中国做生意还真不行。”一位德国的参会代表打趣地说。
自1990年以来,中国已累计为国际用户提供了37次发射服务和8次搭载服务,发射了43颗卫星。中国航天也在本届大会上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在展会上,中国航天不仅展示了新一代运载火箭,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的东四增强型平台模型等展品参展,该平台将对我国通信卫星能力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提供更有力的支撑,受到参会各国人士的广泛关注。
“国际商业通信卫星前景非常广阔,未来五年内,国际成熟卫星运营商对产品的需求、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将更加苛刻。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谈及国际商业通信卫星的发展,新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部长周志成坦言。通信卫星事业部曾因总体设计水平、研制周期等因素丢失过一部分市场。在国际项目竞标中曾于亚太七号卫星等项目失之交臂的经历,这更加坚定了该部提升总体设计水平,赢得国际成熟运营商市场的决心。
通信卫星事业部副部长梁宗闯坦言,此次参加大会的感受便是“国外有些宇航公司的发展比我们预想的要更快、更扎实,我们距离他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他认为,要大举进军国际市场,中国航天必须要转变观念,在战略导向、市场导向、产品导向下,提升自身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大会期间,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巴基斯坦共同签订了《巴基斯坦国家位置服务网一期工程协议》。该协议的签订将促进中巴两国在卫星导航领域的深入合作,加速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国际化进程。
在大会展览会上,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展区的圆形地球模型前,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在国内外成功建设的多颗陆地观测卫星及多个地面接收站,很多参观的专家学者表示出极大兴趣。这些展品都来自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2007年我国加入空间与重大灾害国际(CHARTER)组织,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自2007年起在机制内承担紧急事务官(ECO)国际值班以及空间资源机构等职责,六年来,我国正式执行30个时间段的ECO国际值班,响应与处理国际重大自然灾害请求28次,为世界范围重大自然灾害提供了援助。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了自身的软肋,产品服务还略显单一。”某位专家说,“延长服务链是一条好路子。”近年来,中国航天正致力于提供天地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在提供发射服务和卫星在轨交付业务的同时,还向客户提供技术培训、地面设施建设等一条龙服务。
发出载人航天邀请函
本届大会伊始,中国航天高层就不断释放出“未来将更加开放,携手国际同行推动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积极信号,引起国际航天界关注和热议。
对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型号总师杨宏给出了这样的解读:“中国在圆满完成三次交会对接任务后,让世界刮目相看,也宣告中国在全球载人航天俱乐部中有了稳定的一席之地和更大的话语权。”
刚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通讯院士的载人航天专家杨宏,大会一开幕,就和他的团队成员“兴奋”地参与到国际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广泛讨论中。他提交的论文《关于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载荷接口方案的研究》,在大会上被列为口头陈述“对象”,这也证明了中国已经在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张开臂膀”欢迎国际同行做着积极准备。
对此,国际同行的反应如何?“有一些国家立即就表示了浓厚兴趣,他们希望在我国空间站上应用一些技术,所以很关心我们空间站的技术指标、接口、飞行轨道等。”杨宏说,虽然合作还处在初步阶段,但这显现了中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信心与实力。
大会上,中国航天人与国际同行“切磋”,让中国的声音传得“更远”的同时也扩展了眼界。以杨宏的团队为例,有不少年轻人参加了大会,同时也把“取到的经”带回五院,发起更深层次的交流研讨。
9月24日,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若飞在全体会议上进行了详细解读,据他介绍,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支持下,已设立中国载人航天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正积极推进载人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合作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开展平台技术合作,可以是单项设备与部组件研制的技术合作,也可以是分系统甚至舱段研制的合作;二是开展空间合作应用,可采用联合研究、搭载实验等方式,在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医学等领域进行合作;三是开展航天员选拔训练合作,可与各国在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方面进行交流与合作,适当时机为他国选拔培训航天员,并与中国航天员进行联合飞行;四是开展技术成果推广,积极向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推广载人航天技术成果。
技术合作开辟新领域
虽然没有在大会上作报告发言,但北斗导航卫星总设计师谢军的身影也出现在北斗亮点报告会上。他笑称自己“英语不过关”,但还是不想错过一个这么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中国航天人可以与国际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学习了解国际航天的发展趋势、动态,以及在一些前沿领域发展的可能性。”据他介绍,北斗卫星全球组网任务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面对任务中大量中国人以前没有干过的技术,五院要第一个去‘趟水’。此外,卫星将采用的新平台也让人放心。”
除了在载人航天、卫星导航等领域,“中国航天在前沿探索领域也发出了越来越强的声音。”本届大会技术委员会主席、航天科技五院副院长李明在空间太阳能全体会议结束后如是说。
早在1992年就参与空间太阳能前沿探索的李明介绍,面对能源并不充裕的现实国情,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积极推进空间太阳能的相关研发工作:五院正在研究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组装、姿态控制等;航天科技一院也在做相关的可重复发射系统的研究工作。
据悉,五院的相关研究项目已在去年正式得到国家国防科工局的经费支持,并在努力推动“发展空间太阳能”成为下一个国家重大专项。“三四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人参加国际上的空间太阳能会议,而在这届大会上,唯一一个关于空间太阳能的主题报告就是五院的。”李明说。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2
9月16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13时38分,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后续,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将按计划再入返回,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即将启程回到祖国怀抱。
“神十二”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
昨日8时56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实施分离。分离前,航天员乘组在地面科技人员的配合下,完成了空间站组合体状态设置、实验数据整理下传、留轨物资清理转运等撤离前各项工作。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撤离后,于昨日13时38分,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绕飞及径向交会试验,成功验证了径向交会技术,为后续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开启为期3个月的飞行任务,三人成为中国载人航天进入空间站阶段后的首批太空访客。
截至目前,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
飞船返回舱将在东风着陆场着陆
据悉,此次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点不再是内蒙古四子王旗,而是东风着陆场。
据央视新闻消息,在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任务中,东风着陆场作为载人飞行任务备份着陆场,一直与四子王旗着陆场同步建设。随着我国载人空间工程不断深入发展,东风着陆场常态化应急待命的优势不断显现。东风着陆场依托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强大的软硬件保障设施,建设了一支精锐的搜救回收力量,满足空间站上升段应急搜救、运行段常态化待命值守和返回段搜救回收的任务需求,综合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
这里还有一支目前全国唯一的专业航天搜救力量,他们曾圆满完成五号B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以及嫦娥五号搜索回收任务,此次将第一次执行载人飞船返回舱搜索任务。
截至目前,着陆场系统已经开展4次全系统综合演练,一次大偏差着陆演练,30多次跟踪捕获、医监医保、医疗救护、安全保卫的专项训练。
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近日择机发射
昨日,天舟三号货运飞船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至发射区,将于近日择机进行发射。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3
2011年10月21日,为了贯彻中央关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方针政策,落实集团公司党组关于院级实体公司建设的重要决定,承继着四川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服务业(以下简称两大产业)37年的跋涉历程,肩负几代四川航天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集团公司首家院级实体公司——四川航天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一年来,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组建院级实体公司一系列指示和文件精神,在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的支持帮助下,团结号召广大干部职工走科学发展之路,推动公司发展战略制定,深化体制机制变革,大力实施内外资源整合,务实开展新项目培育,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稳步推进。今年以来,在公司8 000余干部职工团结奋斗、激情拼搏下,公司两大产业总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长超过三成,经济规模和运营效益稳步提升,为两大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心谋划发展战略。努力遵循市场和行业发展规律,系统分析两大产业面临的形势,紧紧围绕两大产业的现状、特点和发展需求,集聚广大干部职工智慧,凝聚“战略制胜”共识,用六个多月的时间,制定了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建立了共同发展愿景,提炼了核心经营理念,确立了近期和中远期战略目标,明确了发展路径和具体措施,并制定了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企业文化职能战略和各业务子战略,构建了动态的战略管控体系。同时,利用年度工作会、“战略与党建”研讨会、第一次“双代会”和党代会等平台,公司党委广泛发动,深入宣贯发展战略,向全体职工展现了两大产业的发展蓝图,进一步统一全员发展共识,坚定全员发展信心,点燃全员发展激情。
务实创新管理机制。以全新的发展体制为平台,大力推进机制创新。与市场接轨、与行业对标,重点推进以净资产收益率为核心导向的考核机制、以市场化选聘为重要引导的选人用人机制、以效率最大化为主要指引的业务流转机制创新,快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以既有的航天资源为起点,大力推进管理创新。打破条块分割,对内加速资源整合,实现内部相关业务、客户、渠道、人才、资金等资源的相互协同,又利用航天品牌和技术优势整合外部优质资源,有效推进合资合作和兼并收购,提升集成管理能力;以航天“三大精神”为指引,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充分吸收行业元素,注入市场活力,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充分体现市场规律的企业文化体系。
逐步夯实“四大平台”。努力保障新项目培育、优势项目产业化发展、重点公司管理层级上升和重大项目市场化运作等资金投入需求,建立集中统一的投融资平台;完成航天模塑对华涛系的并购和对航天模塑的增资,以及上海航天机电和世都公司所持航天模塑股份的收购与划转等重大资本运作,积极推进世源公司增资扩股、航天模塑上市准备等各项工作,逐步做优资本运营平台;快速推进业务重组和资源整合,完成了石油火工装置、液压试验设备等项目专业公司组建方案论证,汽车离合器壳体、油气井井下完井工具、工程机械电控系统产品开发取得实质进展。努力推进项目战略合作,与温州商会、阜新市人民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阜新环宇橡胶集团签订了合资合作协议。积极运作政府BT项目,实施物流和通信业务转型,大力推进省、市级示范院校建设,着力强化医疗业务内涵建设,逐步拓展两大产业发展平台;根据投资管理、内部托管和业务管理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坚持战略引领、实施分类管控、推行对标管理,并建立了周、月、季经营例会制度,构建了规章制度体系和“一单位(项目)一策”的经营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开展了基于“实战”的管理提升活动,逐步做实两大产业管理平台。
融入中心筑牢党建。建立健全两级党纪工团组织,紧紧围绕发展战略的制定、宣贯、实施,明确了新形势下公司党建工作的地位和使命,加强“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和谐同进”引导,在党群系统逐步形成“全局、市场、务实、增值”工作理念,为探索建立一套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符合公司自身特点的党建工作机制奠定了思想基础。坚持党委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努力打造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和经营管理团队。深入开展“新形势 新战略 新机制 新作为”“我与战略同行”等主题教育活动,持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大力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狠抓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深化现代班组建设,切实加强新闻宣传工作,为公司改革发展大局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4
关键词:航空航天;产业法;产业政策5月23日,在商飞集团参观了研制中的国产C9飞机,并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做一个强国,就一定要把装备制造业搞上去,把大飞机搞上去,起带动作用、标志性作用。中国是最大的飞机市场,过去有人说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这个逻辑要倒过来,要花更多资金来研发、制造自己的大飞机。”这为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航空航天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集中了当今世界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无论在产业规模.整体带动还是科研发展的角度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以法规的形式明确航空航天产业政策极为必要,本文笔者将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议三个部分着手阐释本观点。
一、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的必要性
航空航天产业是一个投资数百上千亿元的庞大国家项目,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具有投资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科研推动力高等特点,应该说我国自70年代成功研发“两弹一星”成果的后就已经开始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系列火箭的研发,国际卫星发射业务,再到新世纪神州系列飞船升空、商飞集团组建等,我国在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也开始了自己的布局与发展,三四十年来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还是政策主导型,政策为主,法规为辅是当前主要的情况。政策作为行政决策的结果有着高速反应,灵活机动的特点,能够较好的切合每个时期的情况。但是航空航天产业自身研发周期长,投入大的特点,又恰恰需要明确目标坚定不移,如果太多受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只会产生更多的运十悲剧。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中两个重大的问题一直在困扰,其一是我国曾经未把航空工业技术列入国家高科技领域;二是航空工业要不要有强大的科研工作体系,预先研究在航空工业发展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①。而这些问题本身就与政策的不断变化有关系。而相比较于其他航空航天产业大国,我国在航空航天产业方面的立法相当滞后,有学者做过统计,截止2011年,美国现有《美同联邦航空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还有国家航天政策等产业政策及专项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以法律法规为主,产业政策为辅,专项措施为补充的呈“倒金字塔”型的航空航天产业政策体系,不仅体系健全,而且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强制性和针对性,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航空航天产业发展②。与此相对应我国从法规的角度来说只有《民用航空法》,其他的绝大部分都是类似于指导意见,白皮书,中长期规划等政策性文件,整体缺乏稳定性、权威性和强制性,与美国的状况相类比的话可以称之为“正金字塔”型,这样的布局和特点对于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显得助力不足,因此为了更好地布局航空航天产业发展,推动该领域的进步,有必要制定规范明确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
二、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制定的可行性
事实上,提出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振兴法)这样的动议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话题,资料显示,早在1991年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110名人大代表联名提案,要求国家尽快制定《航空工业振兴法》,人大财经委和国务院法制局把该法(条例)列入国家立法计划③。但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候,无论是产业规模,国家经济科技实力或者是国际环境都还不成熟,因此在当时虽有必要性,却无可行性。时至今日,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科研院所已经建立,特别是在比较薄弱的航空领域组建了商飞集团公司,积聚了大批有生力量,航空航天产业立法具备了条件。关于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立法的可行性,总体而言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条:
(一)、国际通行惯例是立法先行;虽然说立法总体具有滞后性,是对已经产生的规则的总结,但是产业促进法本身具有特殊性,产业促进法本身就是为了指导和促进航空产业的发展,例如美国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飞机刚刚发明运用不久就制订了航空邮件法和商业航空法为新生的航空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极大的促进了该产业的发展,我国目前流行的立法模式可以总结为成熟一个,总结一个,归纳一个,制定一个。
(二)、我国航空产业具备一定的条件;在政治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定理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航空航天产业是基础,产业立法是上层建筑,上世纪九十年代,虽然也有很多人大代表提出要立法,要促进,但当时我国几乎所有的民族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有所缺失,此时需要的不是统一的法律,而是全面发展,寻找出路,因此在当时立这个法不合适,但到如今,我国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初具规模,正在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全面开花各行其是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合于需要,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指明产业整体的发展方向有现实的需求。
(三)、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现实需要;随着交通的日益发展,通用航空和外层空间旅游走入寻常百姓家有了现实的期待,正如同汽车的普及催生了汽车产业的发展一样,通用航空及外层空间旅行的普及必要也会推动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航空领域及外层空间与国防安全息息相关,企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指望企业家能够在各类繁杂的法律文告中寻找规定,制定统一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能够有效的为企业指明规范。
三、关于产业促进法立法的建议
对于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笔者有以下三条建议:
(一)、立足于兼顾产业管理和组织运行;从国外实践的经验来说,政府对于产业扶持对于产业的促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不能撇开产业管理,而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角度而言规范组织运行同样十分重要,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的航空航天产业促进法应当兼顾产业管理与组织运行。
(二)、制定法规而不是部门规章;当前关于是否应该制定航空航天产业促进的相关法律在业界依然趋于共识,但是具体制定什么位阶的法律意见分歧较大,有部分学者提出根据《立法法》制定一部法律要经过四个步骤:提出法案、审议法案、表决和通过法案、公布法律。
如果制定一部具有航空工业基本法地位的法律的话,那么短时间内恐怕难以完成,因为我国目前的客观情况还未达到制定这样一部法律的时机④。
(三)产业促进法要有足够的前瞻性;正如上文所讲述到的,产业促进法不用于传统意义上的民商法、刑法,它不是对已经形成的价值规范的总结,它最大的作用是为产业的发展加油助力,因此它必须具备前瞻性,具有超前立法的思维,对于规则的制定应当是整体性的或者可推演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规则。这样能够保证法律的稳定性。
航空航天产业的发展对国计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以谨慎的态度,十足的热情,百分的努力驱动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进步,而笔者认为产业促进法将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产业促进法的制定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吴大观,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航空发动机,2001.1
[2]王先林,产业政策法若干基本问题初探,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3]覃北云,李卫东等著,叩“关”指南――关贸总协定与商贸实务咨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注解
①吴大观,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航空发动机,2001.1:2
②张敏 肖冰,关于航空航天产业法几个问题的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5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主管,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全国性国家级学术期刊,1990年创刊,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月刊。国内刊号cn23-1379/r,国际刊号issn 1005-9334,邮发代号14-8,每月10号出版,每期12元,全年定价144元。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先后被选为:
①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②中国科学技术核心期刊;
③黑龙江省优秀期刊;
④全国性临床综合医学及特种医学优秀期刊;
⑤曾被选送参加在德国莱比西举办的国际书展,并获金奖等。
被以下国内知名数据库收录:
①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②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③万方数据库等。
重要通知
本刊从2011年1月始更名为《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原名《航空航天医药》请登陆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
办刊方针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实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航空航天医药卫生工作的特点,突出航空航天工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与有关的医学科研,组织交流航空航天医药卫生基础理论研究和疾病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及科研成果,其主要任务是对航空航天医药的有关范畴,测重于航空航天工业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一般临床医学、进行航空航天工业卫生、预防保健、疾病防治等的科研成果报道与学术信息交流
期刊简介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1990年创刊,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哈尔滨二四二医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全国各地邮局订阅,邮发代号:14-8,(自2009年7月起已经改为月刊)。广告经营许可证号:2301004070005。
主要栏目
专题讲座、论著、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研究生园地、卫生事业管理、医学综述、护理园地、经验论坛、调查报告、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个案报道、医药新动态。重要栏目说明:
专题讲座:每期将邀请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针对性的对某一项医学研究的科学分析与总结。
论著:以报道医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国家重点课题的医学进展、医疗新技术和诊疗经验为主要内容。
基础研究:报道获国家级、省市级医药卫生获奖成果。
研究生园地:专门刊发学校研究生或在职研究生所撰写的学科论文。
卫生事业管理:主要刊登科学化医院管理的论述性文章。
医学综述:主要刊登作者对跟某医学领域一些重点学科的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
临床研究:主要由临床医生应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治疗方法,通过分析一定数量的病例进行科学分析总结,介绍诊疗经验。
关于航天的技术范文6
新馆展厅内重量级展品不少。展厅中央的“神舟”1号返回舱实物令人惊叹,还来不及细观,我又l现了一台YF-77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是“”5号火箭上面使用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中国科学技术馆按照“大联合、大协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事业发展的思路,“太空探索”展厅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共同建设,由中国科学技术馆和中国宇航学会联合实施,这样一来既解决了展品资源问题,又解决了科普形式问题。馆内的“天宫”实验室是按照航天部门提供的真实图纸经脱密处理后按1:1的比例仿真制作,是全国科技馆中仿真度最高,内部参与互动性也最高的关于“神舟”飞船与“天宫”实验室的展品。观众可在“神舟”飞船返回舱内控制飞船与“天宫”进行交会对接,在“天宫”实验室中观察植物生长,观看航天员的太空生活,进行天地通话等,真实体验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生活。
新展厅重点突出了观众参与和互动色彩。“火箭发射”展位中,有一座仿照酒泉载人发射场的发射塔及长二F火箭制作的模型。观众在拼装台正确完成小火箭模型拼装后,启动火箭发射过程,发射场塔架的塔吊最先转动,然后回转平台按第四、第一、第二、第三层的顺序依次打开,先后展现出火箭的逃逸塔、助推器及一级火箭、二级火箭、整流罩及飞船。回转平全开启,连接火箭的三组摆杆打开,这时一级火箭及助推器底部的灯光启动,模拟熊熊燃烧的火焰,伴随“点火”声效的响起,火箭开始缓慢“升空”。整个过程中,语音会同步讲述火箭发射的过程及原理,使观众切实体验火箭发射的现场感。
而在“卫星设计师”展位中,观众将担任起设计师的角色,选择不同的卫星平台,在触摸屏中选择添加各种载荷装置和能源配置等,组装出符合任务要求的卫星,然后通过拖曳操作将组装好的卫星甩入中间的屏幕中,围绕屏幕中的地球影像且按照各自的轨道飞行,并对卫星的效益作用进行评估得分。切实体验了解不同卫星的特点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