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1
蒙医把现代西医称的风湿性关节炎病为一“协日乌苏”病即黄水病,蒙医名著《四部医典》记载黄水病是六基因之病基,黄水流注于全身各个脏器间,具有供给营养体素、血液补充、兹生并调节体液、脑脊液、滋润肌肤脏腑,保持关节,有利于关节的伸展活动等诸多生理功能。如果受饮食多少,质量类别不协调,胃肠肝胆及心血管疾患,便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可对黄水的正常生成和生理功能产生直接影响,或者长期受风寒潮湿气候等外界因素和“赫依”(风)相结合便发生寒变,产生寒性黄水病,关节发麻。遇寒则加重,遇热则舒,舌苔薄白,尿色泡沫多白,脉象沉而驰缓。
一般资料:全国第三次风湿会议纪要诊断的标准我们在2000-2004年共治疗住院和门诊病人共33例。在所治疗的33例病人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20-60岁为23例,18岁以下3例,61岁以上7例。
生理检验:类风湿因子(+)血沉加快≥25mm/h者26例,X线片显示,33例中关节骨质疏松,骨破坏9例。以膝关节为主,行走困难者为11例,同时有关节腔积液者7例。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抗“O”阳性,以上患者均有明显体征症状,关节疼痛,节段性呈游走性串痛,肢体沉重肌肤麻木,手足拘挛,遇寒则甚得热则减。
治疗方法: (1)关节腔有积液者先行抽取积液,然后再进行穴位注射。取穴:主要以膝关节一膝眼穴位配阳陵泉。肘关节一曲池加内关。肩关节一肩贞加三角肌。穴位注射方法:取施沛特一玻璃酸钠注射液(山东博士伦福瑞达制药公司生产)20ms/支,分4-6处穴位注射,应先回抽无血液后再注射,注射时应避开血管和神经。每间隔5天注射一次,2次为一个疗程。
施沛特一(玻璃酸钠)为关节滑液的主要成份。是软骨基质的成份之一。在关节腔内起作用。减少组织之间的摩擦。同时发挥弹性作用。缓冲应力对关节软骨的作用。发挥应有的生理功能。关节腔内注入高分子量、高浓度高粘弹性的玻璃酸钠。能明显改善滑液组织的炎症反应。提高滑液中玻璃酸钠含量。增强关节液的粘稠性和功能。保护关节软骨,促进软骨的愈合与再生,缓解疼痛增加关节活动度,五色澄明的粘稠液体。用于改善膝关节、肩周炎等症的改善药物。
蒙药珍宝丸由:藏红花、牛黄、麝香、珍珠、沉香等29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安神、舒筋活血,除“协日乌苏”功效,临床多用于风湿、类风湿,肌筋萎缩,神经麻痹、白脉病、瘟疫久治不愈等症。
用法:每日两次,一次13-17粒,温开水送服。
疗效标准:
痊愈:关节肿痛,晨僵全部消失,关节活动自如,血沉正常“抗O”类风湿因子转阴,原走路困难者能持续行走,各项指标1年内无复发者。显效:具备以上痊愈标准,各项指标基本正常在半年内无复发者。
有效:关节肿痛减轻,活动度增大。各项指标在1-6个月内有复发者。
无效:关节肿痛及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
治疗结果: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81.8%。总有效率93.9%。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2
类风湿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是一种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引起的关节病,以全身多个关节出现慢性、非化脓性炎症为主要表现,在我国约有500万患者。风湿、类风湿等疾病发病率高,民间十分常见,人们对其也有很多传说和误解,最常见的看法就是认为患了类风关,死不了,治不好,折磨异常,令人非常痛苦。其实近年来临床实践证实,类风关只要合理治疗,尤其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早期多可治愈,久治无效的中晚期患者亦可获病情缓解之效。因此,我们要对这部分人群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识,帮助其坚持正规治疗。
早期可治愈,晚期能控制
一般来说,类风关患者有3种不同的转归:(1)约10%的患者在疾病首次发作后,可自发性消退,多发生在第1年,若超过2~3年就没有自发消退的可能了;(2)约10%的患者表现为一种恶性病程,对各种治疗反应差,最终造成各种致残畸形;(3)约80%的患者表现为一种慢性病变过程。即使在治疗期间,疾病的活动与静止会像波浪一样起伏,反复折腾,每一周期约需数月。但事实上,即使这部分病情反复的患者,经长期合理治疗,炎症也会逐渐减轻、消退而获病情缓解之效。由此可见,从单个患者病情来看,疾病可能是严酷的,但从整体上分析,其病理过程似乎无需悲观。
类风关病程2年者骨侵蚀的发生率为50%,5年为75%;致残率10年为50%,15年80%,20年高达90%,并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15~20年。美国医生发现, 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能使类风关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降至最低。尤其是在初次发病后2~3年内,关节软骨未破坏前,早期治愈是可能的。一旦病情发展到侵入性,引起严重的滑膜炎,骨及软骨受到侵蚀,治疗就很困难。
影响治疗4因素
不过,临床上类风关的确十分麻烦,甚至久治不愈,这是为何呢?分析发现,这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来讲就是心理因素,类风关属于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性疾病,有些人-旦患了类风关,受种种传言的影响,落入忧虑、恐惧的深渊,使免疫力降低,用药不灵,可以说是心理上先吃了败仗。客观来说,类风关久治不愈与4个原因有关:
1.西药起效慢疗程长。治疗类风关的4类西药,无不起效慢、疗程长。最快的非甾体抗炎药, 如布洛芬、消炎痛等抗炎镇痛药也要足量服用3~4周。其他病情缓解药均为慢作用药,需数周数月见效。如甲氨喋呤要连用4~6个月;环磷酰胺疗程在3~6个月至1年以上;硫唑嘌呤疗程为3~12个月,维持量要持续2~3年;金制剂中的硫代苹果酸金钠,国外有用维持量多年至终身治疗者。有些患者服药未到足够疗程,一看无效就频繁换药,造成无效治疗,耽误疾病还白白浪费钱财。
2.毒副作用多。患者没长期坚持治疗,或与药物副作用多而没有针对性有关。大多数西药均有程度不同的毒副作用,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角膜损害、视网膜炎、心肌损害、心律失常、传导阻滞、血压下降、神经系统损害、血红蛋白尿、肾功能损害,甚至会导致胃出血、胃穿孔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后果。这么多毒副作用,若没有应对措施,长期服用谁都难以耐受,患者往往中断治疗,使疗程冗长。
3.滥用激素。迄今尚无哪种药物止痛效果能与激素媲美,类风湿患者用了激素几乎都可收到药到痛除之效。有些患者就误以为激素是特效药,甚至当成“救命稻草”长期滥用,不仅病没治好,还吃出-身毒副作用,其危害甚至比类风湿本身更为严重。
4.见好就收。类风关病程特点是活动期与静止期会反复交替,每个周期持续数月。当进入静止期关节疼痛缓解,血沉下降或正常,患者往往被假象蒙蔽,见好就收,擅自停药,以致“死灰复燃”。
突破治疗“4大壁垒”
对于类风关,其实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它在目前的医疗水平下很难根治,但它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一样,长期坚持规范治疗,疾病是可以控制的。而且,类风关一般都没有生命危险,患者大可不必过度担心。坚持治疗不发病,就是战胜了类风关!
鉴于影响治疗有4大因素,类风关的治疗也需要突破“4大壁垒”。
壁垒1:不能根治
破解方法:面对现实,带病也能长寿
很多类风关患者都会问医生这样一个问题:“我这个病能不能根治?”当医生告诉他“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方法”或者更直接地回答“治不好”的时候,患者往往会变得沮丧、绝望,甚至自暴自弃,放弃治疗,这对类风关的治疗是非常不利的。
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已经证实,仅5%的类风关患者可以做到病情长期稳定甚至停药,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如果早期发现,早期进行规范的治疗,病情多能得到控制,症状得以改善,预后也大多较好,生活质量也不会很差。这就是说,类风关患者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一样,带病同样能长寿。所以,即使得了类风关,我们也不要灰心丧气,而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并做好长期与病魔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坚持进行规范治疗,才能控制好病情,保护好关节,避免因关节损伤或畸形而影响关节的功能。
需要提醒的是,不要因为难以根治就不治疗。类风关如果延误治疗,或者不积极治疗,会严重损害关节,致使关节功能障碍,引起肢体活动障碍,最后导致残疾。类风关属于一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在女性患者中,类风关的致残率甚至超过脑血管疾病。所以,一旦发现,就要积极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发现得越是早,治疗越是及时,预后就越好,长期缓解的可能性也越大。
壁垒2:药物副作用大
破解方法:合理用药有技巧
很多患者反映,服用治疗类风关的药物之后,他的胃“吃坏了”。也有患者说,他的肝功能受损了。的确,类风关的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似乎比治疗其他慢性病的药物副作用更大。比如,治疗类风关经常需要用到一些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对肝肾功能的损伤往往比较明显,副作用的发生比例也相对较高。还有经常会用到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对胃肠道的刺激比较大,发生恶心、呕吐、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几率也比较高。
有些人觉得中药副作用小,比西药安全。但事实上,雷公藤、马兜铃、木通等治疗痹证(类风关在中医属于“痹证”的范畴)的中药,对肝肾功能的损伤或胃肠道的刺激也不小。有些人长期吃汤药,一两年下来,导致消化不良或恶心不适等时常会发生。
其实,不少患者治疗后出现肝肾功能损伤,或者胃肠道反应,往往与治疗不规范、滥用药物而不定期随访有关。如果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规范治疗,合理用药,就可以大大降低药物性损伤,减少不良反应的几率。
1.合理用药
首先,要严格按照专科医生的医嘱用药,不要自己随意增加或减少药量,也不要自己偷偷购买其他药物同时服用。在病情发生变化时,如急性期或病痛缓解后,要及时就医,根据医嘱增减药量,而不是一成不变地继续原先的治疗用药,或者盲目停药。如果同时罹患其他疾病而服用其他药物时,一定要告知主治医生,充分考虑不同药物之间是否有影响,是否有重复,要整体考虑,合理用药。
2.巧用中药
在中药的选择方面,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在缓解期间选择一些相对温和的、适合长期服用的药物。中医药的规范治疗,已经不再使用某些明确的肝肾毒性较大的药物。而且,联合中药治疗,可以减少激素等药物的用量,灵活应用还能缓解某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
3.服药技巧
在服药的时候,掌握一些有用的技巧,也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比如,服用药物前10~20分钟,吃一两块苏打饼干,可以缓解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如果是餐后用药,建议间隔半小时以上再服用(某些服药时间有特殊要求的药物除外)。再比如,同时服用几种药物的时候,建议间隔20~30分钟后再服用另一种药物。特别是中药和西药,最好分开时间服用,可以避免药物产生相互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药效,或产生胃肠道等的不良反应。目前有很多药物的相互作用都不明确,也缺乏这方面的研究。所以,服药时间最好有个间隔,可以减少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
壁垒3:依从性差
破解方法:医患合作,坚持治疗
依从性差是很多慢性病治疗中都存在的一个问题,在类风关的治疗中也比较明显。通常存在这样几种现象――
1.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少类风关患者缺乏长期治疗的观念,疼痛发作的时候接受药物治疗,一旦不痛了,就自己停药,也不去医院。这种情况下,病情就很难控制好,给治疗带来难度。
对策:加强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类风关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是一种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即使病情稳定,关节不痛了,也要坚持低剂量维持治疗,避免复发。要提高患者自我管理的意识,遵从医嘱坚持治疗,即使可以停药也必须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药。同时,患者要信任医生,加强医患合作,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战胜类风关。
2.滥用偏方:医生说这个病很难根治,需要长期治疗。但是,患者道听途说有可以根治的偏方、特效药物、特殊治疗方法,就自己买药来治,或去不正规的、非专业的机构采用不被认可的治疗方法。有些所谓的特效药物,里面可能非法添加了激素成分,不仅会干扰正常治疗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
对策:治病不能道听途说,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配合专业医生的治疗。遵从医嘱用药。
3.经济困难:类风关不像痛风、糖尿病等被称为“富贵病”而是一种“贫穷病”,过去穷人更容易得这种病,与居住环境潮湿阴暗、体力劳动量大、饮食营养差等因素有关。我国有些偏远山区的患者,治疗这种疾病就存在较大的经济问题。还有些严重的类风关患者,由于关节畸形或功能障碍,丧失了劳动力,家庭经济来源就减少了。再加上疾病的治疗,有时需要手术置换关节,费用就比较大,经济负担就更重了。
对策:那些经济困难、丧失劳动力的类风关患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和帮助。患者也可以寻求社会慈善机构的帮助。
壁垒4:锻炼误区多
破解方法:以不累、不痛为标准
得了类风关后还能不能锻炼,怎么进行锻炼,是一个困惑很多患者的问题。有些患者不敢锻炼,生怕锻炼之后骨关节会受伤。而有些患者则刻苦锻炼,希望通过锻炼能增强体质,使肌肉、骨骼更加强健。
其实,运动锻炼属于康复治疗的内容之一,中医学也将运动作为养生防病的方法之一。类风关患者是可以进行锻炼的,但要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关键是适度,即不要参加剧烈的运动,运动量也不要太大。那么,怎么掌握这个运动量呢?患者在进行锻炼时,以运动时关节不痛,运动后第二天不觉得累、没有关节不适为衡量的标准。如果运动时出现关节疼痛,则应停止此类运动。如果运动后第二天觉得累,就要减少运动量。
另外,下蹲、负重等锻炼方式不适合下肢关节病变的患者。对于太极拳之类需要屈膝的运动类型,可以因人而异地选择,只要不引起关节疼痛,就可以进行。
>>相关链接
中药是类风关的克星
借助中药可标本兼治,副作用少,耐受性好,起效较快并可显著缩短疗程的独特优势,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等,不仅可制服顽疾类风关,且对过去称之为中枢型类风湿的强直性脊柱炎,同样有显著疗效。具体方法为:
(1)早期患者可取生地90~100克切碎煎汤,早晚分服。其抗炎作用较强,用药1~2个月即显效,用药5个月左右关节肿痛多可缓解或明显减轻,肢体活动障碍改善,即使停药抗炎作用仍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2)久治无效的中期患者,可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即内服中药神凤丹和通痹丹,并在关节肿痛部位外敷磁药贴。中药内外兼治使药效殊途同归,药力叠加,疗效较单纯内治或外治显著为佳;
(3)对关节肿痛剧烈、晨僵严重、血沉居高不降的急性活动期患者,可加服女贞子30~60克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多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血沉降低,明显缓解疼痛,使急性疼痛期逆转为o止期;
类风湿的医疗方法范文3
病因分类
原发性:分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继发性:内分泌性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等;妊娠和哺乳期;胃肠性吸收不良胃切除;其他:如废用性全身性骨质疏松、肝病、肾脏病、遗传性成骨不全染色体异常、类风湿关节炎、肿瘤、短暂性或迁徙性骨质疏松等。
临床表现
疼痛: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疼痛的原因是由于骨吸收增加,在吸收过程中骨小梁破坏、消失和骨膜下皮质骨吸收均会引起疼痛[1]。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日间疼痛轻,夜间和清晨醒来时加重,弯腰、肌肉运动、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身长缩短、驼背:脊椎椎体为松质骨组成,且负重量大,尤其在胸腰段易受压扁形,使脊柱前倾,形成驼背。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疏松加重,驼背曲度加大。老年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节椎体可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可缩短3~6cm[1]。
骨折:这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它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且严重限制患者的活动,甚是缩短寿命。由于骨质疏松者骨质丢失量的30%来自脊柱,因此患者常因发生脊柱骨折而来就医,但有20%~50%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1]。
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脊柱后凸,胸廓畸形,均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不少老年人有肺气肿,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若再加骨质疏松症所致胸廓畸形,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1]。
骨质疏松诊断
结合病史与临床特点:女性患者应注意询问妊娠哺乳及月经情况。病因不同可有其相应的症状及体征。但其共同点有周身骨痛以脊椎、骨盆区及骨折处为主,呈持续性疼痛且与骨质疏松程度相平行,蹬楼梯或改变时尤甚。久病脊椎压缩性骨折、下肢肌肉萎缩,致身长缩短;胸廓畸形,肺活量减少可影响心肺功能。
实验室检查: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AKP)及尿磷在Ⅰ型骨质疏松患者可正常,血浆骨钙素升高,尿钙可偏高,尿羟脯氨酸可能升高。如伴有软骨病时血、尿生化指标可能有相应改变。据统计Ⅰ型骨质疏松患者约60%的骨AKP升高,血清AKP升高者仅占22%。Ⅱ型骨质疏松患者进展缓慢,变化不明显[1]。
X线检查:当X线呈现骨质疏松时骨矿物质的减少已在30%~50%以上。主要改变为皮质菲薄,骨小梁减少变细或稀疏萎缩,类骨质层不厚,以脊椎和骨盆明显特别是胸、腰椎负重阶段尤重。早期表现为骨密度减低透明度加大,水平方向的骨小梁呈垂直的栅状排列。后期纵行骨小梁也被吸收抗压能力减退,胸椎呈楔状畸形。近年来,多种新技术已应用于骨质疏松的检测,如中子激活分析法测定全身体钙,单光束骨密度仪测定前臂骨密度,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定脊柱骨密度,椎体用计算机断层(CT)以及放射光密度计量法等。
诊断标准:参考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结合我国国情,1999年我国第一届骨质疏松会议制定以下诊断标准,该标准以汉族妇女DEXA测量峰值骨量(M±SD)为正常参考值,不同民族、地区和性别可参考执行该标准:①>M-1SD正常;②M-1SD~M-2SD骨量减少;③<M-2SD以上骨质疏松症;④<M-2SD以上伴有一处或多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症;⑤<M-3SD以上无骨折,也可诊断为严重骨质疏松症[1]。
骨质疏松的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治疗和体育治疗。
药物治疗:是比较传统的方法,是针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体内代谢异常,采用药物进行调整。①性激素补充疗法:是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首选药物。雌二醇1~2mg/日;乙烯雌酚0.25mg,每晚;复方雌激素0.625mg/日;尼尔雌醇2mg/半月;利维爱2.5mg/日。②降钙素:如密钙息(鲑鱼降钙素)。③维生素D:罗钙全、阿法骨化醇。④钙制剂:无机钙,如氯化钙、碳酸钙、碳酸钙;有机钙,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门冬氨酸钙、活性钙、钙尔奇D。⑤氟化物:主要有氟化钠和单氟磷酸盐;⑥异丙氧黄酮:近年来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的一种非激素类药。⑦骨肽片:此是值得推荐的一种治疗性的药物,该药是用来治疗风湿类风湿的,是惟一的口服骨肽制剂,能直接到达发生骨质疏松的骨骼部位,靶向性好,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骨肽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具有较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骨肽中含有多种促进骨代谢的活性肽类及钙、磷、铁等无机元素,具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作用;具有明显增强骨钙代谢沉积,防止骨质疏松的作用;并且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的作用,在骨组织的修复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因此导致骨的力学强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分原发性Ⅰ型和原发性Ⅱ型骨质疏松症。原发性Ⅰ型骨质疏松症属高代谢型,是由于绝经后雌激素减少,使骨吸收亢进引起骨量丢失,因此应选用骨吸收抑制剂如雌激素、降钙素、钙制剂。原发性Ⅱ型骨质疏松症,其病因是由于增龄老化所致调节激素失衡使骨形成低下,应用骨形成促进剂,如活性维生素D、蛋白同化激素(苯丙酸诺龙)、钙制剂、骨肽片等。
绝经后妇女骨丢失大约经历快速丢失、稳定及再丢失三个阶段。绝经前月经正常时年龄增长的骨丢失,平均每年丢失0.3%~1%。快速丢失发生在近期绝经与绝经早期,因雌激素迅速降低而发生骨的加速丢失,平均每年丢失1%~6%,持续约10年左右,与此相关的骨质疏松症即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部分妇女骨加速丢失的速度较快,累计丢失量在短期内较多,可能在绝经10年内,即<60岁时,骨量低到可诊断为疏松症。多数妇女丢失的速度较慢,在60~65岁以后骨量才低到可诊断为疏松症。也有部分妇女骨量储备较多,即骨峰值较高,丢失速度较慢,可能到老也不会发生骨质疏松症。若将老年人定义为60岁以上,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主要是老年妇女,即绝经后妇女,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首选性激素补充疗法(HRT)。
性激素补充疗法价廉、物美,引起了医疗界极大的职业兴趣,并唤起了科学家探索的热情。卵巢功能自中年之前开始衰退,引起临床的表现不同,可偶感不适,也可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对卵巢功能衰退,究竟应不应该实施性激素补充疗法,至今仍争论不休。多数学者认为,符合适应证的并且患者要求时,给予性激素补充疗法。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对绝经后妇女应用性激素补充疗法,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是合理的,可增加骨密度,减少骨折的发生率。
联合用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其目的是更有效的降低骨折发生率。目前认为降低骨折率不仅需要提高骨密度,同时应改善骨的质量,增加骨应力,并减少跌倒的机会。因此,一种药物显然不具备上述多种功能,而联合用药可从不同的环节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增强骨骼抗骨折的能力。HRT+氟化物+钙+活性维生素D是降低骨折率的最理想联合方案,氟化物是骨形成刺激剂,同时补充足量的钙时,BMD上升,骨的质量正常,并降低骨折率。HRT抑制骨吸收,主要因减少骨激活频率而降低骨折发生率,氟化物则促进骨形成,以增加骨量而减少骨折率。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为整复、固定、功能活动和必要的药物治疗。骨折的整复和固定在实施上有两种方法,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应根据骨折的部位和损伤情况具体而定。骨折的整复和固定的目的是为骨折愈合创造有利条件。无论哪种治疗方法都应以不影响骨折愈合为前提。对老年骨折的治疗标准应以方法简便、创伤小、达到骨折愈合后关节不受影响、生活能够自理为目的。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应均衡饮食,适当补钙注意从饮食中补充钙,每日钙摄入量不少于12g,并给予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D[1]。提倡体育锻炼,增加成年骨的储备,进行户外运动以及接受适量的日光照射,都有利于钙的吸收。运动中肌肉收缩、直接作用于骨骼的牵拉,会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因此,适当运动对预防骨质疏松亦是有益处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吸烟、过量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调节心情和自身压力可以保持弱碱性体质,从而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因为压力过重会导致酸性物质的沉积,影响代谢的正常进行。预防骨折对老年患者的活动场所要做到有较好的照明,地面要干燥,以防跌倒[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