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

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风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标准也在不断调整,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随之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在过去的三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等教育由原有的“精英式”教育模式,正逐渐向“大众式”教育模式转变。[1]同时,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也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头在快速发展中。在教育部2010年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版)中有数字表明:2009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校人数为1280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为2826万人(其中研究生140万人),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45%以上。我们在看到成绩和取得成果的同时,也要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新矛盾。现代社会是一个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讲,风险更多于机遇[2],而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就业风险有其特殊性。

高职学生如何认识就业风险?如何应对就业风险?这些都与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有着密切联系。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不仅对各种就业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和识别,并且在校期间此类的教育也没有形成教育体系,基本处于真空的状态。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尤其是在社会适应性方面。

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风险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有其特殊的方面,比如: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要稍逊于普通高校学生、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学生毕业标准要求实行“双证书”制……因此,高职院校学生所要面临的就业风险也体现出了其特殊性。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就业风险意识

接受高等教育是学生为了将来自身能够更好地发展;而拥有良好的学业成绩是高职学生求学期间最大的任务。随着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应用的日益广泛,以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许多高职学生在诸多诱惑下,迷失了自己(沉迷于网络世界,学习松懈,缺乏刻苦、认真的学习精神,得过且过),最终荒废了学业。因此,激发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增强大学生的“就业风险意识”就显得至关重要。“就业风险意识”,就是指学生对于自己整个求职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事前有较清醒的意识,对风险发生后的结果有所预测。在网络成为社会大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的时代,在知识能够创造越来越多价值的今天,大学生能够真正、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到知识能够改变其命运,从而能够一定程度上处理好学习和娱乐的矛盾,没有虚度大学时光,对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有着重要影响。

(二)缺乏就业法律风险意识

当前的高职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较重,他们更加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要求个性发展。但是,“80后”、“90后”的他们,却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我,喜欢以批评的眼光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并且认为这是张扬个性,甚至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视为束缚其思想和行动的多余之举,甚至对法律教育存在逆反心理,有的甚至故意做出违规违法的行为。并且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惯性思维、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性,使学生的法律意识一直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认为守法就是遵守刑法。并且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法制宣传栏中的内容,大多数是呈现出因违法犯罪所受到的惩罚,使学生们只感觉到法律的无情,并没有感觉到法律是他们生存的需要、行为的准则、利益的维护者。因此,多数学生内心认为:只要我不违法就无需学法。大学生遇事往往缺乏冷静思考,不会寻求法律帮助。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风险现状成因分析

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现象;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并且现在的学生已经是“90后”一代了。这一代人从小就开始接触外来的知识、思想,并且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什么挫折和磨难,就业风险意识较为薄弱。近年来,高校中大学生违法犯罪事件、自杀、各种心理障碍案例的增多,这与缺乏正确的就业风险意识有很大关系。可见,当代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和就业风险观念总体上较淡薄,其成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自1978年开始实行,到如今已经是第34年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20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的先进技术、观念开始大量的进入中国,人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外来知识、思想。“90后”学生正是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同时,由于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建立、形成的重要时期,对这些外来的思想、物质诱惑缺乏正确得辨识,因此更容易被其影响。在上个世纪末,西方发达国家就曾经说过,“和平演变”的主要对象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80后”、“90后”从出生开始,父母就视其为掌上明珠,百般呵护,生怕他们受到一点委屈,从小就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生活环境较好,生活条件比较优裕,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和磨难,使得他们对自己的就业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尽管经历了从儿童少年到成年人的生理与心理变化,但是很难承受挫折与失败带来的压力,而且当就业风险到来时,他们也往往缺乏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教育制度

最大的风险是不知道风险的存在。科学、正确的风险意识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必须依靠有效的教育来实现。即教育者需要从外部向受教育者内部注入对风险的科学认知,受教育者再经过“服从—同化—内化”的消化、理解过程,最终牢固树立科学的风险意识。风险管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传入我国,并且初期只局限在学术领域。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几乎没有涉及到风险教育的内容,进入21世纪后才逐渐加入了挫折教育的内容;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教育也缺乏相应的风险教育内容;因此,随着企业用人标准的提高,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或是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中,都要融入风险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学生逐渐树立就业风险意识。

三、提高高职学生就业风险意识的途径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是社会建设事业的承担者。大学生的就业风险意识水平及其应对就业风险的能力,决定了他们能否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经受住风险的挑战,同时也体现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

(一)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在就业风险意识教育中的排头兵作用

辅导员是高校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群体,是每位大学生在校期间思想、学习和生活的导师。作为沟通学校与学生桥梁的辅导员老师,平时与学生的接触面最多,能够详细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等,在大学生成长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意识教育中排头兵的作用,并将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纳入到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当中并进行考核;要求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就业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引导,使大学生对自己可能面临的就业风险等有一定的认知,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二)构建系统的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对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困境,提高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这种服务性部门不能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就业风险因素。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设立专门机构,配备相关具有资质的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统一、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同时,建立和健全学生就业风险咨询服务体系,如设立就业咨询相关服务机构,使大学生能够在咨询过程中自觉地加强就业风险防范意识。其次,建立和健全学生思想动态监督(监控)体系,多方位及时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及处境;对那些家庭情况特殊、个性偏激或内向的学生,要进行跟踪了解,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最后,高职院校应建立学生挫折(失败)干预体系,对于大学生在就业创业等方面出现问题时,能够进行及时的劝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挫折(失败),积极探索减轻、消除就业风险损害的途径。[4]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管理机制可以和高职公民意识教育体系进行整合处理,这样可以精简机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视课堂就业风险意识教育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基地,应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发挥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就业风险意识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在思想政治课等公共课、专业课、实习实训教学中,立足当前社会大环境,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就业风险,用身边的实例教育他们,比如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各种“陷阱”而造成的人身、财产风险等等,使他们切实感受到风险无处不在,从而使他们正确地认识风险,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完整的人格素养。

参考文献:

[1]周战超.当代西方风险社会理论引述[J].与现实,2003(3):53-59.

[2]王静文.“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1-18.

[3]陈付龙,杨艳.江西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7(10):31-34.

[4]笪建军,许龙成.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企业导报,2012(2):212-213.

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3-0100-02

一、问题的提出

材料:据2009年11月20日的温州商报报道,毕业于温州大学的小捷(化名)在毕业前夕的5月份和几名低年级的同学共同投资2万元创办了一家免费电影网站。然而,他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其在校期间创办的这家网站被杭州某影视公司以“版权侵权”,要求索赔60万元,这样的索赔数额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天价。目前,他们已收到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传票[1]。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教育部部长袁贵仁2009年12月20日表示,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在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中,创业教育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大学生的创业问题也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众所周知,大学生创业普遍既缺乏经验又缺乏资本,所以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大部分精力是放在培养大学生突破知识、经验、心态、创新、资金等众多限制因素的能力,而很少关注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问题。纵观学者的研究,也基本上是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大学生的创业问题来进行研究,鲜有从法律风险及防范角度来进行研究的。然而创业离不开法律,虽然实际中往往会因大学生违法情节较轻有关部门作出免予处罚或由当事人私了,但市场经济所确立的规则不会因为大学生的特殊身份而自动“让路”,正如上述材料中提到的小捷也只能等待用法律的方式来解决创业中碰到的法律问题。因此,分析大学生创业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二、大学生创业存在的主要法律风险分析

(一)创业组织设立形式选择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般而言,大学生进行创业所能选择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体工商户、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形式。根据中国有关法律制度的规定,这些不同形式的组织和个体,其投资者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独资企业的投资者对该组织形式的债务要承担无限责任;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对该企业的债务承担的是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则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企业债务承担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仅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在选择创业组织形式时,就需要了解不同组织形式存在的法律风险,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投资的组织形式。无论是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大学生创业者都必须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和办理相关手续后,方可开始营业,这一点也是大学生创业者必须要了解的。

(二)创业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分析

创业组织运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比较复杂,涉及面广,不仅有组织内部治理问题、而且会牵涉合同、税收、票据、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劳资纠纷、商标和专利侵权问题等等,可以说是举不胜举。

1.合同法律风险。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法律风险主要指在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遭受利益损失的可能性。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签订各种合同,如租赁合同、买卖合同、运输合同等,由于缺乏对合同法律知识的了解,大学生创业者掉进合同陷阱的情形比比皆是。在订立合同时,可能产生法律风险的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订立合同的当事人主体资格是否合法,即是否具备订立合同的资格;二是订立合同的内容是否合法。这就需要在订立合同之前先做必要的调查和了解,以确保订立的合同是有效和可以履行的。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发生的法律风险主要是一方当事人违约或丧失了履约能力,这时必须及时做出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或暂停履行的决定,以避免损失的扩大。值得注意的是,口头合同往往会因举证不能而使自己处于被动,因此建议大学生创业者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并尽可能地把合同条款约定明确,以避免产生歧义。

2.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知识产权又称智力成果权,是指人们对于自己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包括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是企业非常重要的无形资产。对于专利权和商标权的取得,要提出申请并经审查通过后方可享有,而著作权只要符合条件,则一旦完成便可享有。一旦某个主体取得这些权利,便享有了专用权和排除了其他主体的使用权,但他们享有专用权是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的。实际中,大学生创业者因不懂得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而侵犯他人权利和不懂得维护自身知识产权的例子大有所在,文章开头的两则材料便是典型的例子。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做到既不去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同时又学会依法保护自身的知识产权。

3.税收等其他方面的法律风险。为了鼓励大学生创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其中也包括对大学生创业初期的税收减免等。但是大学生创业者也必须知道,开业初期要到税务机关办理税务登记,享受税收优惠政策期限一过就要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等。此外,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招工,这就需要掌握《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确保不会因突如其来的劳资纠纷等导致创业组织的终止。还有,大学生创业者也应该根据创业组织经营的具体情况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的主要规定,以保证创业组织的合法运行。

(三)创业组织终止的法律风险分析

创业组织的终止主要指创业组织主体资格的消灭,究其原因主要是因无法正常运转而倒闭或破产、投资者决定解散、违法经营被吊销营业执照等。创业组织终止时的法律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组织已终止而未及时办理注销登记导致创业组织被不法分子冒用带来的风险;二是创业组织本身存在的法律风险,如上文提到的,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投资者承担的是无限责任,因此不会因创业组织的消灭而导致投资者责任的消灭,但如果采取的是公司组织形式,则投资者就可以通过破产程序来免除创业组织不能承担的债务的责任。

三、大学生创业中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的对策

(一)创业者层面

法律是一把双刃剑,善用者会用来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而不会使用者可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大学生一方面由于创业和经营方向知识的欠缺,没能意识到法律隐患,可能对法律犯而不知;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忽视法律风险,明知故犯。因此,对于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创业之前可以先通过假期实践等方式,先了解和学习与创业和经营相关的重要法律知识,了解中国政府和高校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一些政策,努力做好法律风险的事前防范。在创业和经营中,大学生创业者要重视法律,碰到重要合同签订等法律问题,要向律师或相关专业人员咨询,努力做好法律风险的事中控制,降低创业风险。如果因为疏忽或其他原因在创业中发生了法律风险,大学生创业者应勇敢面对,积极运用法律知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事后补救。

(二)学校层面

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的获取渠道主要是学校的教育。但对于绝大多数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获取法律知识仅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而该课程真正用于讲授法律知识的课时不多,因此大学生能了解到的法律知识也就明显不足。如果要求每个专业都开设相关法律知识课程也是不科学和不现实的。事实上,现在各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并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如果能把创业法律知识纳入创业教育内容就可以达到培养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的目的。为此,学校首先可以通过组织有经验的专业老师编写《创业法律知识读本》,并把它纳入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对创业大学生进行集中教育;其次,学校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法律工作者和企业家为创业学生开展讲座等,让他们明白不遵守法律是要被“淘汰出局”的;最后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应尽可能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进行专人指导,让有经验和专业知识的老师成为大学生创业者忠实而可靠的顾问,以防范创业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三)政府层面

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党的十七大报告就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伟蓝图 [3]。为此,国家出台了大学生创业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措施,教育部也出台了五项力促创业的举措,各地政府有关部门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温州市政府今年6月就出台了《温州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农业创业就业扶持暂行办法》,规定:对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者,财政部门按照1万元的标准给予一次性专项创业补助;金融部门在毕业生创业初期给予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信用担保贷款,贷款利息由当地财政给予50%贴息补助;每年评选出一批大学生优秀创业者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每年组织一批大学生农业创业者到高校进行农业生产经营研修活动;建立大学生农业创业就业基地;对符合条件的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就业的毕业生,相关事业单位聘用招考时,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录取等 [4],扶持鼓励大学生创业。但从宏观上来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制度建设却是空白,让大学生的创业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因此,政府要努力构建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扶持的法律制度建设,通过立法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创业者给予特别保护,这也是应对严峻就业形势和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的客观需要。

参考文献:

[1]高兴.大学生办网站遭60万索赔[N].温州商报,2009-11-20(5).

[2]袁贵仁.教育系统须全力以赴做好大学生就业安排[EB/OL].新华社,news.省略/c/2009-12-23/114216820364s.shtml.

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范文3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创业 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化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达到611万人。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指出,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2007届大学生毕业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随着网络经济崛起,网络创业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渠道和平台,但是大学生的网络创业仍然是个新的研究课题,许多问题有待深入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创业现状

自1999年四川大学学生王汝聪创办了成都亚虎(yahu)网络公司,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以来,随着基础设施的普及和社会的发展,10年来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生网络创业已成为一种经济和社会现象。据2009年6月24日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披露网游新锐浙江渡口网络的金津以拥有高达10亿元的财富,高居“2009中国大学创业富豪榜”榜首,且前10名中有8个项目与网络相关,前100名中有27个项目集中在网络或者与网络相关。据Ebay统计,到2004年为止,单在Ebay美国站点上就有43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就业。网上创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学生的就业时尚之一。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网络创业主要有以下特点:

1.创业主体泛化,从精英向普通学生延伸。第一批网络创业先锋及创业成功者,基本都属于精英。从Ebay的邵亦波、百度的李彦宏到搜狐的张朝阳等,第一代网络创业者都属于精英行列,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归者。他们拥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创业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如今,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更多网络创业的大学生来自普通大众。中国大学创富排行榜中的27位网络创业的大学生都是普通学生,排名第88位的杨甫刚是义乌工商学院的一名高职学生。作者的访问调查同样发现,选择网络创业的大学生中有很多并不是社会公认的精英或者好学生,而且由于创业动因多元,也导致创业主体日益多元,高职类学生成为网络创业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2.网络创业呈现多元化趋势。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网络创业就是建立网站,实际上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网络创业模式也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其一,高科技领域创业。身处高新科技前沿阵地的大学生,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易得方舟”、“视美乐”等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功,就得益于创业者的技术优势。其二,智力服务领域。大学生在智力这个领域创业游刃有余,目前主要有创建网站、提供网络咨询服务、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以及专栏作家等,他们利用自身的智力和专业优势,提供了另外一条创业通道。其三,网络开店。近年来,网上开店随着易趣、淘宝的崛起而迅速蔓延。其四,其他各种网络营销方式。比如目前盛行的淘宝客、闪客、中小企业站长等。

3.网络开店日益盛行。网上开店具有成本低、回报快、风险小、易操作、灵活性强等特征,受到没有商业经验的大学生青睐,形成大学生网络开店潮,甚至许多人气高的BBS论坛上都设有专门板块,为大学生商家广告和其他相关信息。艾瑞咨询的《2008年度中国网购市场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在完全自发的状态下,已有30%的大学生淘宝店铺月收入在2 000元以上。2008年淘宝网创造了57万个直接且充分就业岗位,也就是说2008年有57万人通过在网上开店实现了就业,相当于上海市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数的总和,网络开店日益成为网络创业的主流。

4.从被动型和生存型创业为主转变为主动型和机会型创业。《2007中国创业观察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已进入“机会型创业”阶段。机会型创业在创业类型中已从40%的比例提高到2007年的60.4%,而生存型创业则从60%降到39.6%。机会型创业的一大特点是年轻化,中国的机会型创业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达18.4%,而55—64岁的人群只占3.1%。机会型创业中,本科和研究生比例占50.2%,而生存型创业中本科与研究生比例仅为15.6%。大学生网络创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数大学生依靠兴趣创业。作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网络创业有五大动因,其中自我实现是最大的动因之一。2009年中国大学生创富排行榜中,主动型创业同样占据主导地位。

5.创业环境逐渐宽松,网络创业教育从无到有。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多方支持与鼓励,社会对创业的认同与宽容,创业环境日益宽松。在越来越多“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大学生网上创业的热情也正被激发。2009年4月,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成立淘宝网上创业培养班;阿里巴巴集团发起大学生“网络就业创业护航行动”,促进大学生通过网络实现就业创业;淘宝网在2009年5月份正式推出了大学生创业平台。2008年江苏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案例教材《决胜网络——创业管理案例》,并且在2009年3月,江苏大学首次开设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理论与实务》课程,标志着大学生网络创业教育的正式启动。

6.网络创业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目前,尽管中国创业态势良好,但是却出现了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区域间的创业差距正在拉大。《2007中国创业观察报告》根据创业活跃度将中国分为高活跃地区、活跃地区、不活跃地区和沉寂地区。活跃度与经济发展程度成正比,上海、北京、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属于高活跃地区;而属于沉寂地区的有陕西、黑龙江、贵州、甘肃、广西、青海、西藏。大学生的网络创业同样显示了这样的特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网络创业状况普遍好于中西部地区,作者在对56位网络开店的大学生调查中发现,处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占了75%以上,而中西部地区只有极少数大学生选择网络创业。

二、大学生网络创业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网络创业收益小,成功率低。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基本集中在网络、网络开店等形式。月盈利有限,基本处于维持生存状态。作者曾对C2C淘宝网上大学生创业进行过调查,在调查的56个学生中,只有21.4%的学生经营良好,50%以上学生处于维持状态,其余的处于放弃和维持的边缘。不少大学生在网上从事自由职业,如担任兼职网络编辑、网络撰稿人、网络畅销书作者、专栏作家等。但是由于收益比较低,很难持久,不能作为赖以生存和积累财富的主要途径。目前大学生网络创业的成功率大概只有2%。究其原因是,由于大学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现象,看不起蝇头小利;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尤其缺乏人际关系和商业网络;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等,加上创业盲目性大,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意识,极易导致创业夭折或半途而废。

2.社会文化环境缺失。我国的传统文化习惯于安稳,因循守旧。害怕风险。长期以来大学生的就业受“官本位”思想影响严重,加上等级化、一元化就业体系的影响,人们对创业的宽容度比较低,再加上居高不下的创业失败率,形成了一种不欢迎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不容忍失败的社会风气。所以,在目前的社会现实中,通过读书求学而谋取较好的职务、职位,进而获取较丰厚的经济收益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因此家庭希望子女毕业有份体面而安稳的工作,大学生也希望进人机关事业单位,端铁饭碗,创业成为受社会鄙弃和万不得已的选择。

3.学校教育滞后。首先,目前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相当不足,高校教育氛围难以鼓励大学生创业。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只注重“继承式”教育,学生把教师讲授的知识全面搞懂背熟就是好学生,往往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培养,忽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甚至有些教师和同学认为创业是“不务正业”,会影响学习。其次,尽管我国高等院校已开始逐步启动大学生创业教育,但是在全国开设创业课程的学校也是相当有限,开设网络创业课程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加之教育大学生适应现有岗位的就业教育仍是高等教育的主流,这些都导致了高校教育的滞后性,不能适应大学生网络创业对于教育的要求。高校对探索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和造就大批真正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创业人才方面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

4.国家相关政策缺失。通过创业带动就业,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政府创业政策的基本目标。目前,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一定的支持政策,但是对于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的支持依然是个盲点,在很多地方,大学生通过网络创业很难被界定为属于资助的范围。相关的一系列政策,包括资助政策、认证政策都存在着同样问题,由于政策的缺失,也导致了大学生网络创业处境艰难。2008年一度传出网店办执照事件,更是对大学生的网络创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5.网络诚信与安全环境缺失。目前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安全系数不高。尽管人们看好电子商务的发展前景,但对电子商务大规模、大范围的使用却顾虑重重。网络安全成为当前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网络钓鱼、病毒、木马等网络安全隐患的存在,给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应用的开展造成了障碍。加上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网络诚信度抱有很大程度的怀疑。频发的网络诚信事件,不断曝光的网络诈骗、网络产品的质量问题,使得人们对网络认同度不高,直接导致大学生网络创业的社会接受力和认同度比较低。2009年淘宝网爆发的皇冠门事件说明了网络诚信环境的严峻性,涉及到几千家店铺信用造假、刷信用度,严重影响和误导消费者,同时,为网络创业的安全性埋下隐患。因此网络安全和诚信问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心理,同时也阻碍了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开展。

三、促进大学生网络创业的对策

1.改善社会文化环境,转变就业观念,实现人才价值。(1)要加强沟通和宣传,提高学生家长对创业的认可度。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人大众教育时代。上世纪80年代,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二三十万人,而现在已达到四五百万人,增长了二三十倍。现在已不可能每个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大机关、大企业、大单位,很多人都要从基层干起。要适时调整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以适应时代变化。在大众化教育的条件下,家庭也要充分认识到自主创业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改变旧有的“学而优则仕”的就业观念,积极扶持、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大胆地创业,积极实践和探索,并且宽容对待失败,在精神上给予创业者足够的安抚和支持。(2)树立起在实践中培育、成就人才的观念。人才是在应用中积聚、在应用中成长、在应用中形成团队的。“人才跟着事业走”,是一条基本规律。作者在调查中发现,对大学生而言实践是最好的成长舞台。很多大学生网络创业不仅不影响学习,反而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3)鼓励大学生抓住机遇,实现价值。目前我国正处于网络创业黄金时期,当代大学生具备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创业者所不具备的优势,社会和家庭更应当鼓励大学生抓住最佳时机,走在创业队伍的最前沿,把创业作为人生成功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业实现理想,体现人生价值,实现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双丰收,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

2.加强政府推动,营造鼓励大学生网络创业及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这些环境包括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社会扶持环境、良好的网络平台载体环境以及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等,以促进和保证大学生网络创业的顺利进行。其中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是第一位。(1)梳理我国现有的创业政策,更应从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向提供系统辅导和政策扶持转变,更应从特定对象(如下岗职业)优惠政策向构建普惠的创业支持体系方面转变。这样,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作为创业活动系统中的有生力量会更有张力和前途。针对中国大学生线下艰难求职的现状,2009年6月4日浙江省教育厅文件,将业绩好的网店认定为自主创业,不仅可以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同等待遇,还可以获得更多的政策扶助。同时规定,大学生网上店铺独立月收入在1200元以上的就可以算就业。重庆市在2009年设立了l亿元的大中专毕业生创业基金,规定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开网店,属于自主创业,同样可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同等待遇,可以获得市“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扶助”,获得5—8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全额贴息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对大学生网络创业是一种鼓舞,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和省市提供了经验。同时政府要对经济落后地区的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更多关注与支持,适当地给予政策倾斜,并且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落后地区网络创业环境。(2)政府要积极推动各地大学生创业园的建设,开设大学生网络创业基地。目前,全国各地兴起的大学生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各种支持与帮助,2009年光吉林省就兴建了10个大学生创业园,成都的大学生创业园办得有声有色。而且大学生创业园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比如清华大学的创业园就为大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为学生创业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产学研一条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才。政府要借鉴大学生创业园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创业实验园和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网络创业。(3)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税收、融资、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政策扶持。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有关规定,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四项优惠政策。参考这些经验,应该对于大学生网络创业给予相应的税收、融资帮助,更重要的是开展创业培训与创业指导,降低失败率,让大学生网络创业少走弯路。

大学生就业风险防范范文4

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而教育体系的内容体系仍然停留在传统课堂传播阶段,对利用新媒体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方式及利用课余时间创新创业进行创新创业的研究几乎空白。本文简要阐述整合新媒体资源,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更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使他们能够真正获得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一、新媒体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创新创业教育并非简单地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理念叠加,而是二者的超越,其核心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林文认为高校应当从教育观念进行转变,从人才的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到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紧密联系,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林文,2014)。

新媒体,是指在如网络、数字杂志等由新技术支撑的媒体形态,(侯学刚,2008)。新媒体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机遇,也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素材来源。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解决大学生创业教育旧疾,探究其更好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使其成为实用型工具,意义重大。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尚在摸索阶段,目前存在指导者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高校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创业教育途径过于狭窄等诸多问题(周建,2015)。

1、教育形式比较单一

我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相对滞后(周建,2015),仍停留在书本理论,以一本教材、一位教师作为主要教学元素,在教学内容上单一乏味,教学形式上单调枯燥,而且理论知识偏宏观对实际操作帮助不大,导致学生的创业教育视野比较狭窄,已经难以提起新生代大学生的兴趣和满足他们的迫切需求。

2、针对性引导相对缺乏

据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林文,2014),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未来规划不明确,缺乏从零开始的勇气,创新创业动机不强。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其家庭条件较好,对家庭依赖感较强,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其学校及社会,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其思想上没有对创新创业引起重视。

3、??业咨询援助存在困境

学生由于接触面限制,难以与专业的咨询队伍取得联系,其求教对象以辅导员和科任老师为主。而辅导员基本不具有创业经历,缺乏创业实践经验,多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不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效帮助。在专业性指导方面,各学院教师能够在自己熟悉领域为不同创业领域与不同创业阶段的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指导。但是学生和各学院导师平时联系甚少,导师科研任务繁重也难以主动提供帮助,当创业团队遇到问题时难以寻求到及时的帮助。

4、双创教育存在认识误区

不少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尚未结合本校人才专业培养特点设立特色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根据教育部2013年开展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调研就可以看出,不少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与第二课堂活动划等号,把参加课外科技竞赛和科技社团活动等同于接受创新创业教育,或者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的等同于单纯的解决就业手段(林文,2014)。

三、新媒体服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思路举措

大学生成功创业依赖于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质和创业实践的合力支撑,而这股合力正是创业文化的核心所在(陶佳,2012)。高校应合理利用新媒体,发挥其积极作用,改进双创教育模式,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品质和创业实践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

1、通过新媒体多渠道拓展学生视野

首先,新媒体资讯更新快,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的相关平台了解最新的创业政策、创业理念,并将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抢得先机。课堂时间有限,教师也可适当提供一些实用公众号,让学生在课后自行拓展学习,以此站在更新的高度,看到更多的东西,学到的东西也更具有针对性。

其次,教师可使用网络获取身边的国内外创业信息,使用网络视频、数字杂志等对国内外创业案例进行呈现,让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创业并非难事,使学生能够树立信心,并且在身边案例中受到启发获得商机。

再次,将新闻中所出现的成功企业进行分析,引导大学生看到成功企业背后也曾失败过,让大学生具有创业风险和危机应对意识,为日后创业提供理论支持。

最后,可以运用多媒体开展模拟商业实践活动,在仿真情境与科学模拟计算中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促进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发展。

2、利用新媒体碎片化植入创业意识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较零碎,他们习惯于用微博、朋友圈发表见解、接收资讯信息。高校应结合学生使用新媒体的习惯,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如教师可以以微博、朋友圈及各类通讯软件将创业的好处、身边创业成功的案例,时下创业的优势和商机以及创业动态写成小说或者博客满足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需求,以“广撒网”方式滚动式传播,对学生进行创业思维灌输,将整个创业教育与新媒体进行融合,使大学生在刷微博和空间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影响。

同时还可以通过关键词搜索,大数据分析,将对创新创业感兴趣的同学特别分组,进行点对点教育。将创业教育所必备的相关知识,如商业谈判技巧、新创企业申办、新创企业的风险防范等编辑成小片断文字,满足大学生碎片化阅读的需要。通过即时的点对点短信群发,将创业文化内容提供给有需要的大学生。短小的文字组成系统型课程,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3、通过新媒体共享化打造专业平台

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是一种自上而下,单方向教育,高校应利用新媒体,扮演起组织者角色,为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心得、分享资源的专业平台。借助平台找到团队,分享心得,探讨难题。提高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能从根本上推动高校创业教育朝着科技化、信息化、媒介化方向前进。

同时,也可以利用信息化促进资源共享,如模仿一些远程咨询作答模式,构建交流网站,将常见问题和解答、导师及其擅长的领域列于网站上,进行远程作答。此外,还可以尝试校内创业人力资源整合,建立创业青年人才数据库等。

4、通过新媒体实现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高校可以合理引导学生,运用新媒体为创业实践提供新的发展平台,降低创业门槛,激发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热情。

以往在人们印象中,要成功创业,需要资金、固定客户群、管理和销售经验等。大学生刚刚就业,缺乏以上条件,举步维艰。新媒体大大化解了上述问题的难度。一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变革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在家使用网络购物的人数激增,给大学生创业提供了良机;另一方面,网络电商的零店租、零门槛以及一些软件的试用,皆是大学生的福音。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在课余时间,以网络平台作为起点,将自己的创业商品在这个平台进行试推广,这样,耗资小、成效快、物流便捷,同时避免由于经营不当导致的重大损失。大学生可以使用网络电商平台,作为创业实践的重要舞台,在实践中学会营销技能,沟通解决问题等能力,将课本上的知识较快运用于实践中,同时发现不足。高校教学可以包括软件的具体操作应用,教会学生利用新媒体提供的便利,分析目标人群、吸引客流量、打造爆款等。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积累一线经验,获得第一桶金的基础上,逐渐拓宽创业渠道,获得创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