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1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5)

摘 要:科学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新型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培养部门持续不断的实践与探索。本文详细介绍了南京农业大学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在招生、课程建设、实践训练以及论文选题方面的实践经验,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35-02

收稿日期:2015-01-06

作者简介:林桂娟(1968—),女,江苏仪征人,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农科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JGLX12-028)

高等教育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使命,人才培养是基础,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人才培养包括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南京农业大学自2009年开始招收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锐意创新,不断改革,利用学科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逐步提升培养能力,积极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体系。

一、加强招生宣传,吸引优质生源

刚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由于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误解,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含金量低,就业困难,考生缺乏报考的意愿和动力[1],存在第一志愿报考率低以及报名后多数学生弃考现象。2009—2013年南京农大养殖领域招收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自于免试推荐和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落选生调剂生源,录取后仍有学生弃学。2014年报考人数有所增加,没有弃考,仅个别学生因为其他原因而弃学(见表1)。

分析表1数据可以看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选择报考、就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在增加,第一志愿报考率有所提高,弃学的学生减少,说明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认同了专业学位。但专业学位的生源仍然不足,仍有部分学生是从报考学术型研究生调剂的。2014年8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研究生工作办法的通知》指出,2014年起,教育部下达推荐免试研究生名额时不再区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从今年实施的情况看,获得免试推荐资格的学生基本都选择攻读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的生源只能来自统考的考生,这就要求学校在吸引优秀生源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首先要加强招生宣传,要向广大考生宣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的是社会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校还可以设置优质生源奖励基金,对免试推荐攻读专业学位和报考专业学位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二、加大课程建设投入,改进课堂教学方法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依据“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养殖领域指导性培养方案”设置,分为公共必修课、领域主干课和选修课。学校非常重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建设,专门设立课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一批领域主干课程,提供经费资助。建设内容包括教材编写、案例库建设和课件制作等。养殖领域的3门主干课程均被立项为重点建设课程,通过对课件、实验条件、课程网站进行改进和完善,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方法,初步建立了课程案例群。以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课程为例,从两方面尝试实践教学方法:1.课堂案例教学。提前两周向学生呈现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认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内容。两周后,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形成一个方案,全班汇报交流,教师评析,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2.课程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猪场、羊场参观学习,针对所参观的生产单位情况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锻炼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曾组织学生到常州某猪场参观,要求学生通过听取生产单位的情况介绍、询问或查看生产记录,发表对猪场生产管理的见解,如可持续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能力等方面的建议。

课程教学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法则是实践教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盲目听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先针对具体问题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在课堂上教师听取小组汇报后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也可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需要考虑的多种因素。总之,案例教学法在促进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等方面都能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2]。生产实习是另一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学生通过到生产单位参观学习,对生产实际状况建立感性认识,再回到课堂接受专业理论知识时就不再感觉空洞、乏味,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注重实践训练,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南京农大养殖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每位研究生必须在实践基地进行6—12个月的实践训练。首先要制订实践计划,包括实践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成效等;实践工作完成后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实践研究报告、所在实践单位评价和导师评语。学院组织集中答辩,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实践单位和导师的评价,评选优秀,颁发优秀证书。

南京农大非常重视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联合建设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与科研院所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养殖领域共建设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9个,校级工作站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个。此外,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分析2011—2013级研究生实践单位情况(见表2),所有研究生都在生产单位进行了实践锻炼,大部分学生在导师科研合作单位进行实践训练。政府投入资金建设的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接纳的研究生并不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都是完成导师与企业合作的研究课题,研究生到企业完成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完成实践训练;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利用工作站建设享受政策优惠,并没有上升到培养研究生的认识高度,接纳研究生实践训练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学校正在调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情况,重点检查工作站科研条件、生活设施以及接纳研究生实践情况。学校将遴选并重点建设一批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作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训练的固定场所。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专业实践制度是前提,学校要与实践基地签订研究生培养协议,从科研项目、经费保障、合作培养方式、基地导师选拔等方面明确培养单位和基地的责、权、利。同时,对进入基地学习的学生也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规定研究生在基地的生活管理规范、专业实践要求和考核办法等,使专业实践在各个环节都有据可依[3]。

从近两年研究生实践环节考核时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看,通过在生产单位6个月以上的实践锻炼,学生对生产单位的概况、生产流程、技术环节等都有所了解,熟悉了企业的工作环境,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很快适应、胜任工作。

四、把控论文选题,重视科研能力培养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实际问题。分析南京农大养殖领域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情况(见表3),研究生参与横向课题研究逐年增加,2012级、2013级大部分研究生都是完成导师的横向课题。研究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去研究、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能得到实践锻炼,同时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的成果还能直接应用于生产,一举多得。如果研究生不带课题进企业,而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将所发现问题作为学位论文选题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并最终解决;或通过在企业实践训练,完成一份对企业的调研报告作为学位论文,这样更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很多。生源质量、课程设置的针对性、授课方式、校内导师的治学态度、校外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学位论文选题的实践性等等,都会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培养过程中的“实践性”,集中体现在对学位论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对导师实践经验的要求,对教学内容实践性的要求等[4]。因此,改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改变课程教学方式,保障研究生参加实践训练的时间、场所,完善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及研究生在实践基地学习、生活的管理制度,加强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优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2]张春莉,权元元.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指导 现状与问题 对策建议

随着高等教育对象扩大化的到来,社会上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政府及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随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栋梁之才,也是国家具有高素质人才的核心,也是实现各种宏伟世纪目标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的设计与改革、发展与创新。做好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能够将我国各专业大学生进行合理就业配置。也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也将给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的改革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同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再次接受教育的过程,高等院校的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对当下就业的指导,也将对大学生以后的事业发展提供长远的指导。

二、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问题。

1、 指导工作中的内容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内容只局限于求职技巧、面试技巧的传授,再有就是联系用人单位、向其推荐学生,从而完成就业率指标。而对就业形势只做简单介绍与分析,对当前政府制定的就业政策及相关规定的只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与诠释。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全局的考虑和总体的工作安排,在职业的判断及职业规划方面、职业道德等方面着力则较小,这很难适应目前就业形势的要求。并不能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作用。

2、 指导工作的时间选择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都安排在大学毕业的前期,因此就业指导工作进行的比较急躁,指导的内容、方式也较简略,对大学生的实际就业困难的解决上体现的不是很明显。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长远的、历时较长的工作,不是“临时抱佛脚”能解决掉的,这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职业培养、职业价值观的建立、职业形势分析等全局工作的安排、统筹。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始时间应该是整个大学生活的开始,这样才能对大学生的未来就业起到引导、督促作用。并有充足的时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3、指导工作的方式选择问题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进行一般选择的方式是讲座、授课等课程方式。这样的方式只能简略的概述,缺乏新颖、方式枯燥,并不能引起忙于就业的大学生的注意,这样就不太容易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必要的指导。

4、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问题

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学校的政工人员在兼职,他们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知识、技能、技巧、方法,他们能做的基本上就是照本宣科,将大家都知道的政策与规则、就业现状转述给大学生。再有各个高校也缺少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因此从事指导工作的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这将直接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建议

1、国际经验的借鉴

在国外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取其适应我国现状的进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的方向。美国很早就鼓励大学生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并且创业教育在美国很多高校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比如苹果、戴尔等许多知名企业都是美国创业教育的硕果。法国许多高校采取与用人单位合作,定向招生、定向培养,以便于大学生在一毕业就能适应该单位的工作,学以致用。

国外成功的经验与理论对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东西,再结合我国现有的就业现状和特点,寻找出更适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案。

2、进行分类就业指导

1)就业大学生群体分别指导。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我们应该明确在这个群体中也分有几种不同的类别。比如,平常学习成绩、各方面能力都表现比较优秀的群体,针对这群人我们应该对其进行的是择业心理的引导,使之真正意识到现在的就业形势,建立一个正确的就业心态。还有一些平时表现平平,综合素质一般的学生,针对这一群体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目的是全面提高他们的个人素质,也要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以便增强他们对困难挑战的勇气。

2)创业学生群体指导。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是想毕业后自己创业,对于创业有着很大的热情,作为学校则应该针对自主创业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与辅助,也应该积极努力的为大学生搭建自主创业的平台。从而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同时鼓励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来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3)考研群体的指导。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强,就业难的问题加重,很多大学生选择继续充实自己,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纷纷去考取研究生。这些学生的自律性都较强,学校应该尽量为其提供各种便利措施,比如热门专业的强化班、考研培训班,以便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和应试技巧。也可以建立考研信息查询中心,收集全国各高校的考研信息,以便于学生的查找。

四、结束语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容置疑是社会民生的一件大事,这将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因此,应充分发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并且能够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方面提供必要的帮助与引导,使大学生就业指导能够让大学生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 王学梅.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J]. 淮海工学院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1(22).-128-130

[2]徐蕾. 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全程化[J]. 高校辅导员学刊.就业与创业.2012年2月 .-40-43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教学改革 研究现状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理论

就业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类:传统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现代就业理论。

(一)传统就业理论

传统就业理论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为主要代表,他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传统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下,完全竞争市场可以实现充分就业,不会出现“非自愿性”的真正失业。因此,传统就业理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干预要素市场调节,这种观点在现实世界显然很难成立。

(二)凯恩斯就业理论

经济学家凯恩斯从理论上否定了市场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使社会就业平衡经常处于一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主张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拉动需求,以实现促进生产、提高就业的目的。

(三)现代就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现象。“滞胀”现象引发了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批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失业问题与30年代有较大不同,它主要不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总量失业,而是一种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业。为此,提出应实行积极的人力政策,重视对劳动力的再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以及通过多种综合治理政策增加就业需求。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一)大学生就业特征研究

1.群体特征。作为一个受过较长期教育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个体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与大专生、技校生相比,大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参与实际项目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考虑未来发展方面,与高中毕业时相比,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对职业发展有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因而求职目标更为明确、心态也更成熟。最后,随着我国高考制度对学生年龄限制的放宽,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要考虑家庭、婚姻等生活上的现实问题,受婚姻家庭等牵绊的压力较大,这也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去向上的一些选择。同时,由于投入了较多的教育成本,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单位性质、薪水待遇、工作岗位、专业的对口度、就业区域等方面要求较多。

2.个体特征。大学生对自身认识定位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不成熟的心理特征。第一,攀高心理,有些大学生总是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与他人选择的单位做不必要的比较后,也会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导致一些毕业生落聘。第二,自负心理,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社会中的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也应是社会中高层次的,不屑做“小事”,不愿从基层做起。这种不合理定位是造成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第三,功利心理,许多大学生把追求优厚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社会人文环境和生活水平较高的地区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目标,对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则持漠视态度。在国家需要、发挥个人专长与获得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之间存在两难选择时会不知所措。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分析。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社会需求旺盛,从长远来看整体就业形势好,如屈百达(2004)通过对中美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指出美国的大学生就业己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几年大学生失业与滞后状况加剧,越来越多的新毕业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低层次简单劳动。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况要好得多,不过某些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也已出现就业难的苗头。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毕业生普遍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2.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地区流向和行业流向的研究。宁小华(2002)指出,大学生就业的地区流向呈现出两个倾向:其一,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二,在北京、上海、广东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而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相对比较少。另外,在行业流向上,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需要高学历层次的金融单位为主,国有单位依然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吸纳单位。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非国有单位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今后的趋势。

3.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和择业期望值都比较高,而且他们的年龄较大,已经是成人,有些还存在婚姻、家庭问题,因此择业心态也更为复杂。还有学者指出,当今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趋于功利化的现象,许多人对功利标准的追求强于对事业发展和社会贡献的愿望,过分突出自我,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对社会的贡献,注重经济效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

(三)大学生就业市场研究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变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体制为“由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此确立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王春莉(2007)指出,大学生就业市场看“实力”不看“标签”,即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他们在选用人才时不单要看学历和身份“标签”,更要求应聘者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和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主体发育不足、供求不平衡、工资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便更好的发挥市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

(四)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因素,由于自身学习周期的加长与教育投入成本的加大,学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从而影响到个人就业。第二,学校因素,重视专业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忽视与用人单位的联系,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学校方面因素。第三,家庭因素,家庭价值观会对对大学生的择业观产生较大影响,一般来讲,家长文化程度愈高,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水平也愈高,反之亦然。第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是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或者人才流动方面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实施的一系列措施对大学生就业所造成的影响。

(五)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研究

关于就业政策建议的研究一方面是基于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实证研究,通过对部分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给出相对应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是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纪军、杨鹰(2008)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几个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六)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

“以创业促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大学生具有“心理素质趋于成熟;社会阅历丰富;拥有一定的启动资金;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等优势条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经验,高层次人才的创业将成为我国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

国外高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英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英国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一直走在国际前沿。他们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是其中根本性的因素之一。个体影响因素方面,所学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且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非常显著。专业对进入工商企业及政府部门的影响不如对学术单位的影响大。其次,所就读的院校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机会,如牛津、剑桥是英国传统的名牌大学,其大学生就业前景比其它大学好得多。大学生所获得的学位级别与其就业机会也有关系。再者,大学期间所学的学位课程实用性较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适应面就广。

(二)美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美国的大学生教育体现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目标多元化相对应,美国大学生培养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专业式、协作式和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教学式三种。专业式适用于培养教学科研型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协作式适合于应用型、开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教学式则适合于专业学位教育及研究生课程教育。三种模式相互补充,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此外,由于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加之市场竞争加剧,使得大学同企业界、工商界的合作日益加强,美国一些高校改革大学生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工商界所需各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其合作企业中就职,或与企业界建立教育联合体,合作培养研究生。斯坦福大学就是通过与市场、企业紧密协作,创造了“硅谷”奇迹,成为高科技时代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成功典范。

(三)日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日本的大学也敏锐地意识到,在21世纪,人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科学技术与人类之间的接口问题,单靠对科学的探索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人类社会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和人文社会科学新思想的支撑,因而探索并创造了一种打破文科和理科壁垒的跨学科教育,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成立了社会工学研究生院。该院以“创造人类与科学技术协调发展的社会”为理念,以“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群”为研究对象,以“新的理学”、“新的工学”为特色,创设了新的专业与课程体系,着力于新领域开拓。总之,该院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中,已不仅仅限于谋取一个职位,而是能够通过其理念与研究方法,解决人类社会重大问题,为全球作贡献。

结论

从上述研究内容来看,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的综合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某一方面为主,对大学生就业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与前瞻性的认识。虽然也对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作了分析,但深入研究不足,如思想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是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日常管理者关注的是大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的关系;就业指导工作者关注的又是如何改进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事实上,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把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总体对策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及时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科学地提出应对方法,不仅对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刺激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非常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屈百达,白瑞林.美中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对比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2.宁小华.“极点”对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社会学思考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我国一个突出的影响到国家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到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不但没有缓解反而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有其复杂的社会学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学原因

1、供需失衡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倍增期与全国就业高峰期重叠,导致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就由过去的“卖方市场”日益走向现在的“买方市场”。 据教育部统计表明,我国大学毕业生,从2001年的114万道2008年的559万人, 2010年则达到640万人之多。与此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全国性的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下岗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等多路劳动大军同时汇入劳动力市场,必然使得劳动力供求总量严重失衡。

2、大学生的身份转变对社会分层理论暂时的不适应导致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适应

大学生就业难,就表面现象在于大学生就业期望期过高,而在高期望期后还隐藏着更深的原因。按照社会分层理论的观点,个体的职业选择与社会地位相关的。这是因为,社会本身具有一定的等级结构,个体依据所拥有的资源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一定的位置。而个体的职业选择往往与经济收入、社会声望及权力等稀有资源相关。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职业决定了个体在社会等级中的位置。而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求职者来说,社会优良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个能否成功就业,满意就业,既受制于个体的素质,也受制于现实的供求关系。但当今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在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也是必然的一个过程。

3、人才结构比例与社会需求不适应加剧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

有调查表明,我国近年来的人才市场供给需求情况是,有关技术岗位的劳动力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乃至出现了部分工科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又到劳动部门开设的技工培训学校学习,拿到技能等级证书后才能顺利就业的情况。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就业情况统计,2010年本科毕业生中工学专业最为热门,其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和船舶与海洋工程、飞行技术、航海技术8个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95%。在统计表中列出的68个工学专业中,除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两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5%~80%之外,其他专业的就业率均超过了80%。分析显示,几年前非常红火的计算机类相关专业,由于报考人数太多,如今出现了市场饱和的情况,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信息与计算机、信息安全、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就业率均低于80%。这些都是人才结构与社会需求失衡的结果。

4、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日益提高也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较高,基本上定位于复合型人才,他们往往需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而许多毕业生往往有着“优秀”的书本知识,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等方面却比较欠缺,择业时又不是根据个人实际水平和能力,而是根据社会职业声望,普遍希望到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大院校等大单位工作,这种要求与个体素质间存在较大的错位。有学校提出的“只要素质好,年年工作不难找”的口号既是社会需要的真实反映,也是对大学生培养和锻炼综合素质的真切呼吁。

二、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指望能在短时间内能有校的解决。必须采取一系列的相关措施系统的解决。

1、积极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的经济环境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政府应积极发展经济,一方面,要寻求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契机,增加经济总量;第二方面,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社会服务业;第三方面,大力扶持非国有中小型企业,努力提升经济增长对“就业”的贡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扩大就业;第四方面,政府各主管部门应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就业优先”思想,工作重心从以前的就业管理转变到就业服务上来。

2、大学生一定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当今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对于数量庞大的大学生求职者来说,社会优良的岗位是有限的。所以大学生一定要结合个体的素质和现实的供求关系实现就业。

3、提高自身专业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业单位的对毕业生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面对这种情况,大学生要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综合素质与能力,才能在就业竞争中占得优势地位。

4、转变高校办学模式,增强市场意识,加强就业指导教育。

面对紧张的就业形势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等因素对高校办学的挑战,培养符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人才,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需。因此,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树立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观;同时,高校要加强与社会用人单位的合作,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内容,缩短大学生就业的适应期。再次,高校要时刻树立质量意识,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辅导员 大学生就业 就业指导

如今,有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感叹找工作难,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的确,随着各大高校大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不仅学习上的竞争力越来越大,毕业后求职上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大,使大学生在面临双向选择时处于被动状态。如何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而如何让“就业难”变得不再难,也是各大高校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对学生的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所扮演的角色

从步入大学校门开始,大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同学就是辅导员,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就业选择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辅导员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辅导员大多是毕业不久的各大高校人才,主要负责学生管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平时与学生的接触最多,而且与学生们的年龄相差不多,不存在代沟,很容易融入到学生当中并与之成为朋友。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接触当中逐渐熟悉每一个人,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从而在学生的就业选择中适时地提出宝贵意见及建议。

(二)辅导员是学生们的咨询师。

面对当今社会中的就业难题,很多大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认为毕业就相当于失业,害怕自己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越害怕就越不敢迈出求职的那一步,从而陷入了这种恶性循环中。而此时,高校辅导员就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辅导员应耐心向学生们讲解当今大学生就业局势,消除学生们紧张、消极的情绪,让学生们树立起信心,在求职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三)辅导员是学生们的启明灯。

当代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因此个性十足。有的可能太过傲慢,有的可能过于自卑,不管是哪一种极端,都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辅导员应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摒弃不该有的“个性”,根据自身的能力特点确定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杜绝“眼高手低”,找到自己正确的位置。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不足

(一)辅导员的自身能力有限。

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多数是毕业后就工作在学校内,求职经验少,社会阅历缺乏,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要求辅导员应具备专业的素养,但大多数辅导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经验,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需求。

(二)辅导员的工作繁多。

高校辅导员队伍人数缺乏,致使辅导员工作繁多,不仅负责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负责学生生活、后勤等一切繁琐的事务,还需完成各部门对辅导员布置的任务,导致高校辅导员无暇完成本职工作,不能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就业指导。

(三)辅导员的观念落后。

如今,大多数辅导员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只注重毕业生,认为没有必要对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指导就业的问题,工作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使毕业生陷入“临阵磨枪”的状态,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自身能力以及当前的就业局势。

(四)指导工作缺少针对性。

一直以来,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内容多为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或是开展求职讲座以及宣讲会等等,大概讲讲应聘技巧及就业形式,使就业指导工作没有实质进展,而学生们也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对就业的理解不够深刻,无法使就业指导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三、对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建议

(一)提高高校辅导员素养及能力。

辅导员缺少对就业指导工作的了解,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能顺利开展,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加强专业方面的学习,提高辅导员的业务能力及专业素养极为重要,学校应该多多组织辅导员参见一些就业指导培训,提高自身能力,掌握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知识,使其达到指导大学生就业的相应水平。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视。

不断壮大高校辅导员的队伍,改善辅导员人数少、任务多的现状,使其能有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而不至于被繁琐的任务分心。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视起来,增大其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所占的比例。最好能培养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专职辅导员,使其专注于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工作,真正达到服务于学生。

(三)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

使辅导员走出只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的误区,实行就业指导全程化,即从大一新生开始展开就业指导工作,从而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就业指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临时恶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人而异、量体裁衣,系统地展开工作,有重点、有效率地进行就业指导。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在以往辅导员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只是口头传递的基础上,将实际操作重视起来,针对于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活动,使学生们在理论的基础上与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学生们对就业的认识。

四、结语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难”成了当今社会的普遍问题,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也成为了热点话题,随着各大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竞争也随之越来越激烈,如何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站稳脚跟、拥有一席之地,是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当今这种就业局势下,高校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做好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不仅能使学生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特点、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还能让学生们认准就业方向,为成功就业增加保障,在企业与自身的双向选择中处于主动状态,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工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难的建议范文6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

1.就业力。英国经济学院贝弗里奇于1909年提出了就业力的概念,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随后美国学者对就业力的研究融入就业选择、就业市场和国家经济政策等内容,更全面地阐释了就业力的整体概念。2000年国际劳工组织将就业能力定义为劳动者获得职业和保持职业的能力。

2.大学生就业能力。郑晓明在《“就业能力”论》中指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合。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

二、民营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潜力分析

1.民营企业发展具有较大的活力。截止到2013年,我国企业总数中80%为民营企业。从2004-2013年,民营企业对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均超过了50%,对就业的贡献超过了80%,在解决新增就业方面的贡献超过了90%。《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和《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统计调查显示,2013届、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就是“民营企业/个体”,占到了本科毕业生当年总数的45%。十八之后,国家加快了国民经济的改革进程。随着国家在基础投资、能源环境等领域逐步向民营企业开放,民营企业在市场空间及竞争环境中获取了更多的机会,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正在被更好的激发。

2.新建本科高校所在地民营经济发展现状。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营口某高校所在地为例,2014年,营口市民营企业增加值完成1285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9.8%。从业人员已达66.8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85%。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拉动营口市经济发展的一支主力军,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营口市作为辽宁省非公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试点城市,将加快推动营口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3.新建本科高校的自身特点。新建的本科院校成立时间较短,缺乏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在人才培养、师资力量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传统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学院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的地位。因此以民营企业作为大学生求职的出发点,符合高校的实际情况。

三、民营企业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调查研究

营口某高校于2014年11月在该校就业双选会组织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参加双选会的民营企业。调查结果如下。

1.民营企业选择员工的素质能力。调查企业更加关注员工的沟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成为大学生求职的基本能力。

2.民营企业关注员工的品质。本次调查中,70%的民营企业选择了敬业精神,较为反感毕业生缺乏自我认识,盲目的提条件、讲待遇的求职态度。

3.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突出的问题。调查显示,民营企业普遍认为大学生实践能力薄弱、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工作需要脱节、技术知识不扎实是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突出问题。

4.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调查企业认为毕业生期望值高、求职目标不清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

四、新建本科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

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针对新建本科高校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民营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吸纳单位,培养符合民营企业需求的人才,是新建本科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明智之举。通过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分析,把握民营企业对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行业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在人才培养计划上坚持加强实践教学比例、注重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校企合作”推动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对接。“校企合作”是新建本科高校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通过与用人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在促进大学生所学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同时,也为大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提供了机会,有利于大学生认识自身不足,有意识的培养个人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企业较早的了解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寻找培养目标,与高校共同加强培养目标的教育,有利于企业找到合适的人才。

3.构建全程化、全员化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毕业生期望值高、求职目标不清和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症结。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引导毕业生改变就业观念,建立科学的就业价值观。第一,深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到大学时期的各个阶段,使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认识自我,明确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第二,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停留在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求职阶段的内容,更要注重毕业生职业发展过程与心理调适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初入职场的毕业生成功转换角色,实现职业理想。第三,扎实开展创业教育。新建本科高校要构建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方互动的创业教育体系,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