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1

关键词:集会教育;讨论教育;课堂渗透;个别教育

职业学校以其周期短、针对性强、就业率高等特色,深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农村曾红红火火了一阵。但是几年下来,前景似乎暗淡了许多,就业难度越来越大,热门专业不再吃香,生源越来越少、越来越差,几近枯竭。为了摆脱困境,他们想方设法调整专业,寻找生源。为此,他们特别重视技术的传授,并竭尽全力提高文化素质,让学生有能力与普通高中在升学上有一样的力量,争取挤上大学这班车,可谓用心良苦,但收效甚微,好景如日黄花去而不返。为什么?其原因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舍己之长不用,欲以己之短来克人之长,他们的思路做法实在是舍本逐末,无异于扬汤止沸,挖肉补疮,长此以往,必将挤入死胡同,必将对公民整体素质的提高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我认为职业教育应办出特色学校,办出有别于普通高中的真正职业性学校,以培养专门人才、高素质技术工人为自身最高的要求。为此,我认为,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的思想素质差、文化知识程度低。基于此,学校首要的是抓紧思想教育,教会他们做人。思想教育一般可从集会教育、讨论教育、课堂透渗、个别教育等几方面着手,即是“教、导、渗、研”四个字。每年对新入校的一年级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中职生,我们分别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由于我们的工作做得及时有效,不但提高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也给予了极有力的帮助,大大降低了危机事件的发生。

集会教育是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具有内容普遍性、对象的群体性,有利于集思广益,统一思想。学校集会教育的效果也很显著,它可端正校风,整肃校纪,纯洁思想,使广大师生步调一致。会议的类型有多种,如开学典礼、期中动员大会、期中总结大会、期末动员大会、期末总结大会、毕业典礼;有每月一次的月总结大会,有专项会如奖惩大会,奖以激人、惩以警人;有安全教育大会,抓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大会,提高守纪意识,好好做人。此外,年级组有集会,班级有班队会。集会对学生群体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集会虽占用了一部分时间,但是有针对性、有周密计划、有认真准备的集会其时间与效益也是同步的,集会教育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个方法是开展讨论,正确引导。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在16~19岁之间,生理上日趋成熟,心理上也逐渐成熟,他们思想活跃,充满激情。对这样一个群体,采用讨论法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对人生观教育可进行“该做怎样的人”的讨论;对学生早恋现象可进行“爱情与事业”的讨论;对社会上某些不公平现象,如腐败问题等,让他们进行讨论,开展争辩。由于学生热情高,接触面窄等,因此必须加以正确引导。有了正确引导,辩论将会越变越明,就会像过滤网,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

“渗”字即课堂渗透,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在课堂内渗透,人们已讲的非常多,在这里必须强调一点,德育在课内是渗透而不是泼透更不是灌透。要在“渗”字上做文章,必然加强教师的修养,教师必须以育人为己任,以党的教育事业为重,自己有丰富的思想底蕴,有深厚的文化沉淀。只有“渗”,学生才更易接受,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人本位 社会本位 复合人才

近年来,在全国教育改革浪潮中,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渐炽,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支持,经过数年积累和努力,素质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其目标和途径是什么?教育究竟是人本位还是社会本位?由于对这些问题有认识上的局限,导致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误区。本文针对目前萌发一种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拟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目标及应对途径导向进行探讨。

1 素质教育现状及相关问题思考

1.1 素质教育的另一误区:重个人轻社会

在目前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无可否认的是,素质教育开始尊重个人特性,努力培养学生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养成,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未来竞争的心理素质。但遗憾的是,素质教育本来是对应试教育的反拨,却矫枉过正,走入另一误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目前萌现出了一种完全以个人为本位的素质教育的苗头,浏览一下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大部分自觉不自觉地以个体培养为第一,或曰将其根本任务定位在个人本位上,以人自身要素来作考虑的出发点。这种重个人的教育倾向重在发展人的个性心理和个性倾向性,认为只要能培养良好的性格气质,控制不良情绪,以及发展个人能力,就以为实现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

总所周知,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两种功能,这就导致教育必须既对社会负责,也必须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负责任,虽然我们说,人的个性发展对社会的多样化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社会发展有着自身复杂性,不是个体简单机械的累加,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划等号。纵观整个教育史的发展历程,当强调社会化功能时,就会出现统一的教育模式,学生面临的是统一的目标、大纲和考核,这导致学生不能促进自身个体发展,独立性较差,压抑个性和创新力,最终失却适应社会的能力。对有关社会化功能偏重带来的问题,目前在教育界认识得较为清醒,并在实践中有所规避。反过来,当强调个性化功能时,教育目标的重心会落在专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独异性的方面,从现实教学实践来看,当过分偏重个人时,缺乏必要的社会化功能的调适和制约,使学生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会自由泛滥,目前在大学生存在的“个人主义”、狭隘的“功利主义”,反传统、反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道德水平的下降、团队合作意识的缺乏都是个人为本绝对化带来的负面现象。

1.2 科学定位素质教育:融合“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探究素质教育人本主义的极端化倾向的出现的原因,无非是对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有所偏差。为此,对素质教育性质和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解决素质教育发展问题的理论前提。

个人本位如何和社会本位整合以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以及它们两者谁更重要的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为之苦恼的问题。 目前,针对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不同教育目标,实施这样两种不同教育模式:一种立足于个人,以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为目的,强调对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一种立足于社会,以培养适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为目的,强调个人对社会责任感的承担。前者的极端可能导致个人至上主义,这在美国、西欧等资本主义国家较典型,后者的极端可能导致民族中心主义,这在前苏联、中国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等比较突出。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国家强调社会本位,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曾经有过重大贡献,但过分偏重社会本位,强调国家利益和整体价值的绝对化,忽略了个人独立和自由,也忽略个人合理的利益和价值,阻碍个人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给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都带来戕害,在此方面,我国走过一段曲折的弯路,有过沉重教训,当引以为戒。尤其在当前市场经济形势下,人们结合市场需要,要对自我利益进行自我设计和选择,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势必被凸显出来。但即便这样,舒展学生个性也要注意现实条件,一旦社会发展的平衡被打破,作为整体中的个人必然失去保障。 为此,在以个人为重的同时,不应忽视社会本位,要将两者统一起来,协调发展,在推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也完成个人价值的实现,这才是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达成。

至此,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可做下述定位:素质教育是一种多元化的全面发展的开放式教育,应该将“社会化功能”和“个性化发展”目的精髓有机整合,以实现个性和共性的和谐统一的境界。

2 素质教育培养途径导向分析

在明确以上问题后,我们知道在当今社会形势下,那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甚恰当的,素质教育应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这就是要大胆培养“两种人”, 所谓“两种人”,简略地讲,是普通劳动者与学术尖子,①是两种不同层次人才的简称,这两种不同层次其实涵盖许多连续层次,在这里,只是将它极端化了。为此,我们的素质教育就有了两种方向,一是要沉下去,培养返归世俗在农田里打滚的高素质的人,为社会提供广大有较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普通公民,一是升起来,“培养在学术天空自由翱翔的理想主义价值取向的人,为社会为人类造就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和学术思想巨人。”②如何培养“两种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以基础教育为重点,协调发展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

对所有人基础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教育的重点,“把时间、精力和资金用于基础教育,可能是对人民对国家的未来所能做的最有意义的投资”。对于任何人无论是各行业的顶尖人才还是普通劳动者来说,都是必须具备的素质,这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也是终身学习的出发点。犹如“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的重要性自不必言。它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基本要素,是人类要满足基本生存,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能力,也是追求有尊严的、有质量的生活,并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要注意两个方面:首先,在素质教育的基础阶段(一般指义务教育阶段),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对其人格灵魂的塑造,这包括培养他们健康心理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培养其责任心、宽容心和自由心,以及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等。显然, 在这样一个学习知识的同时发挥自我潜力的阶段, 必须构建真正现代的科学的素质教育体系,使之高效达成目标。其次,在基础素质完成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兼顾专业素质的培养,所谓专业素质是知对专业各方面的把握程度,熟练程度,以及可以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潜力及能力,专业的特殊素质因不同职业不同行业而异。它和基本素质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专业素质只要在良好的基础素质的基础上才能良好施展。

2.2 宏观上:做好教育结构调整,重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

“素质教育在宏观上必须体现在教育结构的调整上,素质教育首先是政府行为,其次才是学校行为。”③在此方面,德国教育结构的合理设置,给了我们有益启发。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公认的成功典范,他们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普通职员和熟练劳动者。德国的小学阶段是统一的普通教育,但在中学阶段会有明显分野,根据未来培养目标的不同,出现不同类型的中学,一类是侧重职业素质培养,毕业后进入各类职业学校,是熟练劳动者和普通职员的来源,另一类和大学相联系,毕业后直升大学,以期实现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如此分层分流教育保证了德国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得到满足。

结合我国实际,基础教育应首先得到很好保证,不少教育家呼吁: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可塑性比较高,对未来的影响和发展比较大,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阶段。义务教育对任何学龄儿童而言,受教育的机会是均等的,能获取必要知识和能力,并能毫无阻碍地参与一切教育和社会活动。再者,职业教育的发展还应加大力度。我国的职业学校太少,普通中学偏多。这就造成众多学生将升大学视为唯一途径,而大学扩招,质量下降,也影响学术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导致社会所需要的大量安心本职的熟练劳动者也极度缺少。为此,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加强学术质量的提高,对素质教育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3 微观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

无疑,对所有人的基础素质的培养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这在前述中已经明确。但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复合人才的培养方式应有所差异。我们培养广大普通合格公民时,应把重点放在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方面。而对少数顶尖人才的培养,重点应落在提高学术水平和创造人类知识文化,这需要推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大力改革。

在具体的实践中,课堂上的非素质或反素质教育成分的存在却给素质教育带来负面影响,名义上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但执行的却是非素质或者反素质之为,破坏了素质教育的基础。例如,目前学校将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课程纳入到素质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也颇得社会各界认同。然而在后来,却遗憾地走进误区,声称为了保证素质教育效果,对上述课程推出考核制度,给学生带来新的枷锁,我们的学生在此情形下,失却了心灵的真正自由,找不到人之所以为人的真正意义,其任何学习和活动指向功利主义和经济目的,势必素质教育的初衷越来越远。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应追求个性和共性的协调发展,在培养途径上应超越单一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重点,调整教育结构,在宏观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并从微观上改进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对不同人才的不同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注释

① 石鸥.市场经济和象牙塔:培养两种人还是一种人[J].教育研究,2004(2):67.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3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高速发展,21世纪新形势下的高职学生在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有的学生出现了一些落后的错误的思想,不仅严重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也对周围同学、家长以及学校造成了一些麻烦。因此,高职院校进行思想素质教育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应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创新,切实承担起为我国培养适应现代化形势需要的“四有”新人的职责。下面,我们先来简单分析一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的责任是为我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产业工人,重点是技术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学校注重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技术操作水平是必然的,然而,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时候常碰到尴尬的情景,一些企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正规大学本科毕业生存在差距,因此,也就淘汰掉了高职学生。这对高职院校敲响了警钟。注重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校往往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较差、学生学习能力弱、自我约束能力差、叛逆心理强、散漫难管理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只重能力不重综合素质,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也是对学生不负责任的。

(二)教育内容存在问题

高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材往往只局限于几本政治课程。这几本政治课程存在诸多政治术语、概念,在学生看来,枯燥无味,教条化,没有实际意义,更缺少指导意义,没有贴近学生的大学生活,一味“放空话”,学生便在心理上形成抵触,不愿对这些生硬的政治内容进行过多的了解,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政治是“高高在上”的政客谈论的虚假东西,因此学习的时候也就囫囵吞枣,草草了事。这样政治纲领性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不符合实际的,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教育手段存在问题

当前的中国是开放包容的中国,各种新鲜事物、新鲜思潮席卷而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厌倦,他们更乐意接受新鲜刺激、多姿多彩的内容。学生追求师生之间的平等性,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开放性,追求诸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教学等感官性强的教学方式,而现在的高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中还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学设备也以黑板为主,多媒体设施配套不完整。由于思想道德本身过于高境界,学生已经丧失学习兴趣了,如果教学手段再刻板枯燥,那就真的没有实际意义了。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课程的创新

(一)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素质

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能够通过行为举止表现出来。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感情的高级智慧动物,而思想道德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优秀的、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以及行为的表现具有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反之,低俗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一个人性格的养成以及行为的表现具有消极的阻碍作用。高职学校的教学重点虽然是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譬如理发师、糕点师、计算机人才、挖掘机工程师等,社会及企业对于高职学生技术的要求也确实比一般本科毕业生要高很多,但是,由于思想道德素质对于日后同事之间相处、与部门及领导沟通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学校和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意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其实也在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格以及思想修养的重大责任。思想道德素质对于学生今后发展有潜在的作用,影响着学生的沟通方式、为人处世、看待人生的态度等等,可以说思想道德素质对于人来说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教师也应该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特殊性,多给学生一些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从而能够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正确看待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看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能够以一种全面的健康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上的事物以及人生方向,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

当前的高职学校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除了应按照教育教学的规律以及优良的思想道德传统进行教育之外,其教育课程的内容也应当随着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使教材能够适应世界形势和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深入理解并研究马列主义等基本思想理论的立场、观点,理解研究哲学中的唯物主义观、人生价值观等,并在此基础上时刻关注新理论、新成果,时刻关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结合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对高职学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难点问题及时回答,对他们不懂的思想道德问题、认知问题、人生价值观问题积极解惑,结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学习情况,将这些“束之高阁”的思想问题灵活自如地运用到学生身上,使学生能够更具体、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在对教材有深刻正确认知并保持原有教材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备课时应积极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予以标注,并重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教材中反复出现的知识点予以调整,结合新时代思想道德的发展慎重进行添加修改,使学生能够把握住教材要点、难点,更好地了解教材。教师可以创造幽默的教学氛围,力求通过浅显易懂的词汇将枯燥乏味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传达给学生。就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而言,第三章中的第三节、第七章第二节以及第八章第一节的内容,在相关的一些课程中已经出现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备课的时候就应视具体教学情况而定,适当调整,合理安排相关内容,可以把更多的教学精力及时间放在其他知识点的讲解上或者是教材中的重难点问题上。通过这样适当的调整补充,教学内容更加明朗化、系统化,更加符合了学生的需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

其实,不止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现在的课程设置过于专业化,讲技术就只讲技术,讲理论就只讲理论,课程教材即使在当前环境下也不能进行改革。那么,教师也应该在这些专业性的课程之中适当涉及思想道德问题,使学生在严密的专业课程学习之中体会到思想道德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道德熏陶。

(三)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教学手段主要包括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首先,教师应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课堂上教师往往是传统的教学角色,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沟通相对较少,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应该积极参与到这些教学中来。他们想针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老师的问题提出疑问。而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给学生提供问答机会之外很少听到学生的声音,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身份走入学生中间,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实行分组讨论,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协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水平相对较低,思维较为狭隘,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将学生的观点进行整合,弥补学生个人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这样活跃的课堂氛围对教师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有推动作用的,学生不至于对教师的说教产生厌烦,反而会爱听、爱学。

其次,教学设备的改良。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高职学校应当考虑将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引进课堂。教育教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把课程中比较枯燥的知识用视音频、图片资料的形式展示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课程中的案例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其中一些涉及思想道德的人和事便会在学生心中留下印象,学生也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约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让学生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并积极进行网络思想道德评比,提高网络思想道德修养。

(四)创新道德考核制度

当前中国教育制度的大环境决定了成绩是对学生进行衡量的标准。但是,学校及教师应当意识到学生是否优秀仅凭一张试卷是决定不了的,应当将综合素质包括在内。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会经常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试卷成绩异常优秀,性格却往往过于内敛,有时只顾学习,对其他同学主动咨询的学习问题漠不关心。日常生活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功利心强。而有的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好,却对同学、老师都很热情,乐于助人。这样如果以试卷作为评判标准的话对于学生性格、思想道德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学校、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对考核制度进行调整创新,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表现纳入考核范围,并进行有效地管理,对于思想道德素质考核不合格的学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惩处,并加强教育,从而规范学生行为,提高思想道德境界。

总之,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如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都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转变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思想素质;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创新;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创新道德考核制度,以此来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的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立新.试论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创新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高校教育,2011(27).

[2]韦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需要创新[J].思想政治教育,2012(8).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4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增长,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也呈不断提高的趋势,其主流是积极、良好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消极现象给大学生带来了负面影响,致使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价值取向趋近功利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对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中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些学生理想信念越来越淡漠,不关心国家大事,学习缺乏正确动力,甚至厌学,追求享受、追求“名牌”,致使“个人奋斗、自我实现”成为不少学生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更多的是追求近期的、有形的价值日标,而忽略远期的、无形的价值目标,功利主义思想比较严重。

2.道德意识不高。一是道德追求上降低标准。多数学生认为应该讲道德,但较多地局限在道德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升华的教化作用。二是道德评价上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只相信自己,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自命不凡;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三是一些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不愿遵循,连一些起码的文明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需要补课。

3.知行不一现象较为严重。高校大学生在经历了大学教育后,理论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然而在行动上缺乏具体的体现,着重表现为言行分离。在知行关系上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脱节,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常常不能变为大学生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不能从自己做起是大学生道德上知行脱节的一个突出表现,道德观念日趋模糊,如考试舞弊在不少大学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上课时发短信、打游戏、通电话,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讲粗话等不文明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恋爱中缺乏道德责任感,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寻求感官刺激,行为轻率;缺乏人与人之间的协作精神,缺乏整体意识,团结协作观念差;清楚诚信的重要

性,但诚信意识却逐渐淡漠;懂得艰苦创业的精神,但艰苦奋斗精神逐渐淡化。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出现的原因

1.西方文化观念的负面影响。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新的价值思想体系是在对旧的价值思想体系的批判和改造中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不能低估。

2.对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免疫力不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3.网上有害信息的侵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一些不健康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大学生的心灵。

4.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现实中存在种种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长期以来,我国道德教育中存在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缺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三、解决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有效途径――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当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要求高校工作者必须转变思想,针对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有针对地加强中华美德的教育。教育大学生要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努力培育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诚信观念,形成朝气蓬勃、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现实特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功夫,真正把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立志成才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四有”新人。在成才教育上倡导自强不息、持之以恒、铁杵成针的精神,信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志当存高远”格言,表现了前人为实现理想甘愿吃苦的决心与恒心,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民族精神的精华。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教育必须与之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传统美德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将传统文化经典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弘扬民族精神,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入进行中国优良传统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爱国志士感人事迹,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林则徐等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天下为公”“克己奉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教育来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和文明修养意识。“责己严,待人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的原则,这对教育、引导学生严格律己,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必须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尊老爱幼、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严格校纪校规,使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逐渐由“他律”向“自律”过渡;教育大学生自觉抵制校园内外的不良风气,尽量杜绝厌学、抄袭、作弊等现象,不断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道德素养。

将传统美德教育与艰苦朴素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中华民族以艰苦奋斗精神著称于世,“艰难困苦,玉汝乃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大学生勤俭自强,用艰苦奋斗的精神来磨练意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非观仍是德育教育中的重要内容。

2.采取切实可行手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两课”教学教书育人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可塑性强,要充分利用课堂,加强教育。改进“两课”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确保世界观从量变到质变。

积极推进“二进”工作。使思想品德工作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管理。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积极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社团,把社团建设成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重点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入学生公寓,通过寝室这块阵地,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和遵纪守法教育,促进学生宿舍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和团队观念。

发挥校园文化的潜在作用。将思想道德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校报、学报和校园网络,通过开展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充分利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创造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5

    怎样理解思想道德素质化?这要从剖析“素质”内涵谈起。在素质教育的研究中,人们对人的素质给予广 义的界定:“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和环境影响形成的比较稳固的、且在比较长时间内 起作用的基本品质。”〔2 〕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到“素质”内涵中“稳固的”“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要求。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认为,如果学生的品行呈现表面性、被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那么所反映的品德就不能 说已成为该生的素质,也就是说其品德尚未素质化。只有学生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 抵抗得了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能保持其良好的品行,才能说明他具有良好的品德素质,也就是说达到“品德 素质化”的程度。

    素质的特征源于素质的内在属性。内在性,这是人的素质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它表现为人的品质的深 层底蕴,因而决定素质的形成必然是个内化的过程。内化,就是把外部的东西转化为内部的东西,客体的东西 转化为主体的东西。比如道德准则是外部的东西,以此教育影响学生,如果学生真正认同这些准则,并且成为 自觉的要求,坚定地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那就可以说是变成了个体内部的东西,实现了道德内化。

    所以道德内化是思想品德素质化的基本要求。德育工作者要从事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就必须研究道 德内化的规律,探索道德内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道德信念的形成是道德内化的核心

    通常我们按四分法来揭示品德的结构,即“知、情、意、行”。“行”是外显的,“知、情、意”是内在 的。在以往的德育工作中,较多地注重于认知向度和行为向度,把道德行为直接归因于道德认识,这显然是不 够的。举个简单例子,学生都知道禁止吸烟,可有的学生明知故犯,或者经教育不吸烟了,过一阵子又吸了。 这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不一定会直接导致“自觉的、稳定的、一贯性的”道德行为。可 见,如果忽略了“知——情——意”这一内在中介系统区,那就是忽略了品德结构的重要核心部分,这核心恰 恰是道德内化的根本所在。

    在研究“知——情——意”系统时,引入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概念——道德信念。所谓道德信念,“它不是 单一的某种心理成分,而是深刻的道德认识、强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的有机统一。”“道德信念是 道德动机的高级形式,是推动人产生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并使人们的道德行为具有坚定性和一贯性。”〔3〕

    道德内化就是促使道德信念的形成。

    当道德准则作为一种外部信息向学生输入时,学生的认知必须经历不同层次的发展:“知道”层次(懂得 应该怎样做)——“理解”层次(明白为什么应当这样的道理)——“认同”层次(由被动、外制式转为自觉 性,化为自觉要求)。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人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经过反复的心理体验,不断地丰富道德情感 ,良性的心理体验会激发人的内在需要层次的升华,发展成精神上的道德需要,产生对道德的追求,而道德需 要实现的满足又反过来强化良性的心理体验。随着道德需要的升华和道德情感的增浓,人对于非道德因素的干 扰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不断增强,具备了顽强的道德意志。综合上述各种心理成分,也就是深刻的道德 认识、浓烈的道德情感和顽强的道德意志,形成了坚定的道德信念,外部的道德准则实现了内化。

    由于道德内化是由外到内的过程,因此研究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就必须从优化外部作用的条件和激励自 身内部因素入手。对此,下面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二、优化外部条件 促使道德内化

    外部条件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本文选取与“知——情——意”系统产生心理作用有关的方式作为分类标 准。

    情动条件:动之以情,是教育的先导。情是开启学生信息接收系统大门的钥匙。以情激情,是激发道德情 感的好办法。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最好的情感教育,教师富有情感的教导(或演讲)必然使学生的情绪受到 感染,优秀作品,动人的故事情节都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理喻条件:晓之以理,让学生能真正领悟道德准则及其执行意义。教师要讲究说理的艺术,以理服人,“ 心服”就是“理”的内化,采用强制性的压服是不好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更谈不上内化。在学科教学中渗 透德育,“文以载道”,寓理于学科教学之中,于无形中潜移默化。

    榜样条件:榜样在促使道德内化方面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人类优秀分子身上都闪耀着美德的光辉, 他们人格的魅力对学生的精神必然产生巨大的震撼。学生周围的好人好事都能构成学习的榜样。

    环境氛围条件:除了硬环境外,要善于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例如升旗仪式,对场地、设施、队列、服装 、鼓号乐、歌声、演讲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构建庄严且富有爱国情感的氛围,就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制约条件:我们强调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疏导方针,但丝毫也不能忽视制约机制的重要性。法制教育、 规章制度的管理从另一侧面强化对道德行为意义的认识,对道德内化起了辅助作用。

    评价条件:对学生行为予以评价,既可加深道德认识,增进道德情感,同时又是一种导向和激励,其作用 不可低估。评价不仅来自教师,也来自学生接触的各个方面,我们应当重视集体舆论的教育作用,应注意发现 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予表扬、鼓励。

    促进道德内化的外部条件很多,这里无法一一枚举。

    三、自我教育是道德内化的关键

    由于道德内化是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过程,因而发挥学生主体能动作用是道德内化的关键。下面我们仍以 “知——情——意”系统和道德信念形成过程为线索,探索自我教育的形式,研究教师调动学生主体作用所应 发挥的主导作用。

    (1)发挥学生在道德认知中的主体作用

    道德认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也是自我教育的起点。对道德准则不单纯是理解掌握,还必须上升到“认同 ”的层次。为此,采取“外铄式”的灌输往往是不够的。教师必须想办法,促使学生去分析,比较道德行为和 非道德行为的截然相反的后果,同时引导学生去领会执行道德准则是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统一,必要时甚至 可以让学生去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从心底里、从情感上达到对道德准则的认同。

    (2)“自省”是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

    自省是经历自我评价、归因分析、自我强化的内在心理活动过程。自我评价——以道德行为准则来衡量自 己的言行,判断是非、善恶、美丑。对好的自我肯定,错的自我否定。归因分析——找出产生行为的动因,总 结经验教训。自我强化——肯定自己的道德行为时,增进了自己的道德情感,增强道德信念;反省自己非道德 行为时,引起自疚的心理体验,对道德准则有了新的认识,痛下决心,改正错误。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给学生留有“自省”的机会,也可以设计一定的形式对学生的“自省”给予引导。

    (3)自制是自我教育的高级心理活动

    自制力是道德意志的重要品质,它是产生行为过程中的自我调控,控制自己的需求、欲望、动机、情感、 情绪,控制自己不受干扰,保持不偏离原来的决定,因而自制可以起到避免自身产生错误行为的作用。从这个 意义上看,自制是比自省更为高级的心理活动。

    从控制论的观点看,自制是外部控制信息(各种道德准则)经内化而成为自身内部系统的控制信息(即坚 定的道德信念),发挥导向、调控、维持的作用。而自省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反馈和重新调控,为以后 的行为输入(或强化)新的信息。所以自省和自控是主体系统自我控制在不同阶段的两个方面,它们相互联系 ,循环交替进行。不断地增强学生的道德信念,就能不断地强化控制信息,不断地增强自制力。强化控制信息 还可以采取外界提示法,比如设座右铭、挂“制怒”牌、在公共场合设警戒标语(例如禁止吸烟)、在校园里 《守则》《规范》上墙等。

    从自制的内容看,对“需要”的控制是最为根本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 、主导的地位。需要,是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归因,因此有人主张“道德行为归因于道德需要”,学生能否控 制自己的行为,从实质上来说就是能否控制自己的需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就要认真地研究教育 对象的需要,支持和尽可能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转化他们不合理的需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利 益关系、个人与集体关系,处理好权利和义务、奉献和索取的关系,最终实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物 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

    四、交往和实践的磨炼是思想道德素质化的必经途径

    主体素质的形成是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内外相互作用的中介即是主体在生活中所参 与的各种各样的活动”。〔4 〕这就是说,素质的形成具有主体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道德准则是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关系的规范,所以道德品质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在社会实践活 动中才能得到体现(即外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是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必经途径。

    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作深入全面的探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交往和社会实践时,由于交往 的对象、实践的内容和环境不可能纯化,因而学生必然会受到正面的或反面的影响,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足够 的估计和准备。

    首先,应当教育学生注意择友,尽量避免到不良的环境(例如“三厅二室”)去活动。学校应鼓励学生社 团活动,开设活动课,有计划地组织社会实践。同时应重视班组集体的建设,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 。

    其次,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动向,家庭、社会、学校密切配合关心学生活动情况,发现不良的苗头就及时 作出针对性的帮助和引导,防患于未然。

    第三,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的交往和实践活动。正如陶西平同志所分析的,“想通过隔绝学生与社会的 联系,进行封闭式的教育,从而使学生在净土中健康成长只能是一种幻想”。所以,让学生在复杂的环境中去 锻炼,在纷繁的生活和实践中去接受考验,在成功与挫折中去经受磨炼,才能使他们真正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 ,才能使学生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形成。

    注释:

    〔1〕陶西平:《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趋势》

    〔2〕上海教委师资处:《中学素质教育研究专辑》

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

1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简述

1.1涉及的主要含义

在高职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校按照国家对高等院校思政教学的标准,根据当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生的专业性质和情况,对在校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来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学生就业以及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具体的成效。

1.2凸显的重要意义

高等职业院校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可以有效避免学校造成教育资源等方面的浪费。高职院校的学生接受良好的思政教育,经过不断的熏陶能够对学生正确的思想及观念的形成上起到辅助作用。当学生走出校门后,将会把这种思政素养带到社会当中,在推由缁峋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实际效益。

2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全面普及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高等职业类院校中,开展思政教育应该将主要目标放在应用、实践以及职业等三个方面。首先,学校应该结合社会发展及就业需要等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困难,开展适当的思政教育工作。高职院校中的实践性教育是该类学校的主要特色,因此,对学生的思政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传授上,要结合从业方向及职业发展,在学生参加实训阶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业观念。其次,应该抓住高职院校贴近职业化教育的特点,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逐渐培养职业道德及理想,从而更加全面强化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职业类院校应该结合这三大方面的思政教学目标,在辅导员的积极配合之下,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真正发挥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3制约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实效的要素剖析

辅导员是高等职业类院校中推行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其在思政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而辅导员在实际推行思政教育中的不足,即是制约思政工作实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3.1缺乏正确的思政教育观念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有部分辅导员一味地主抓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及心理变化。这样辅导员就很难发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思政教育中不容易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及具体思想状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另外,人的意识及观念将会对实际行动产生直接影响。高职辅导员缺乏正确的思政教育观念,在实际工作中较容易出现不认真的工作态度,这将会降低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

3.2在思政工作方面的懈怠

辅导员推行思政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一些高职学校在筛选辅导员的时候较为盲目。并没有从学生思政教育的角度出发,选拔了一些缺乏实际思政教育经验及专业度不高的人员担任辅导员,这将会对思政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还有部分辅导员在开展思政工作的时候,并不注重自身平时对于思想、政治相关知识的积累。平时在实际工作中,不积极参加有关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学习活动,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使思政教育工作实效大打折扣。造成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缺少对辅导员进行规范、严格的管理及培训。

3.3辅导员职能不明确

现在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就对辅导员工作职能的理解上存在严重偏差,将管理学生日常、创办学生社团活动以及毕业生就业方面的琐碎事务都附加在辅导员的正常工作当中。高职院校中的学生数量较为庞大,辅导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工作内容,难以在有限的工作时间内顾及到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之下,无形之中就会分散处理思政工作方面的注意力,在众多的学生事务中,经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不但影响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绪,还会对学生思政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3.4思政教育方式较为单一

现代的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有较为强烈的兴趣,对于较为陈旧的教学方式往往缺乏耐心。一些辅导员并不去研究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思政教学方法上较为保守,并不懂得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虑学生的感受,生硬地为高职学生传授思政方面的理论知识,仅以卷面考试作为评测学生思政水平的唯一手段。高职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很容易把思想及政治方面的学习当作一种教学任务来完成,缺乏思政方面的学习兴趣,被动接受着相关的培训内容,长此以往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4提升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相关举措

4.1端正辅导员的思政教育观念

辅导员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政教育观念,建立起强烈的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高度责任感。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应该善于总结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经验,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内心想法进行挖掘,并适当了解学生的兴趣及喜好。在开展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并时刻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之上,辅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理念,为其长远发展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础。

4.2强化对思政培养工作的管理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辅导员招聘、选拔工作以前,应该对相关人员的思想政治素养进行详细考察,同时对学生工作处理协调能力以及思政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研究。另外,学校应该成立思政教育质量检查小组,对辅导员平时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促使辅导员高度重视思政培养工作。对于一些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给予适当的嘉奖。高职院校还应该定期组织辅导员进行思政教育方面的交流学习活动,分别从政治素养、心理健康以及思想道德等三个方面进行强化提升。

4.3明确辅导员思政教育的职能

高等职业院校应该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能进行优化,将学生思政培养工作放在辅导员实际工作的首要位置。切实体察辅导员处理学生工作的辛苦及不易,在工作中要对辅导员予以情感上的关怀。学校应该深入了解辅导员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难处,并及时给予适当的解决。另外,学校应该对辅导员在学生教育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加以适当宣传,让社会大众认识到辅导员在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方面的重要性。从而提升辅导员在教育工作中的社会认同感,强化辅导员实际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4.4利用互联网来优化思政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了当代学生离不开的重要信息传递媒介。辅导员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教育过程中,应该适当融入与互联网相关的元素,打破以往以课堂传授为主的枯燥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来展开思政相关内容的学习。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与思政教育相关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思政内容的学习。辅导员也可以在学校的思政论坛上,实现与学生间的实时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具体想法,利用这种方式来提升思政教育实效。辅导员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思政教育平台,定期发起主题讨论活动,加强思政教育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增强思政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