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的特征

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胜任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123-02

伴随我国应届毕业生人数数量基数的增加,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关注的一个热点。在解决方案中,自主创业则成为一种不可忽略的途径。如何保障自主创业成功,需要进行创业者胜任力的研究。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的研究主要使用问卷法和访谈法,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是有创业想法的大学生,发现大学生创业胜任特征包含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心理承受力、自我反省与学习、人脉搭建与维护、商业洞察力六个方面(王沛,杨景峰,2010)。产生的一个问题是有创业想法不一定保证创业成功,按照胜任特征的界定,我们需要关注创业成功的个体身上具备的相似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挖掘更有现实意义。按照这一思维,我们选取了十位创业成功人士,搜集他们的资料并进行分析,以尝试发现创业成功的胜任特质。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和方法

通过网络搜索,确定10名被试,分别是李阳、潘石屹、李小双、张朝阳、牛根生、宗庆后、李彦宏、俞敏洪、马云和张茵。根据视频和文字资料,进行编码等质性分析。

对谈话内容进行分析后,发现他们对以下方面的问题给出了不同答案,分别是:学历、家中排行、来源地、年龄。以下是十个人的基本信息:

由上表内容可以发现,排行老大的人占40%,老二的占10%,独生的有40%,养子占10%;男性占90%,女性占10%。成长在城市的创业者占样本的50%,来自农村的占50%。在创业年龄上,我们把30岁之前开始创业的称为年轻创业者,50岁以上才开始创业的称为老年创业者,根据这一标准,上述被试中年轻创业者占80%,老年创业者占20%。学历分为本科和非本科,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创业成功者有6人,占60%,非本科占40%。

研究者依据被试自己描述的生活经历以及创业经历,利用EPQ量表,对每个创业者进行打分(注:这里使用的是他评方法),获得他们人格特质方面的信息。利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EPQ量表得分的一般情况

表2 样本得分情况

在家中排行这一项,家中排行的高低在内外向上有显著差异。

二、讨论

(一)创业成功者的人格特质

可以发现,这十个人共同具有的特征是P、E量表的得分低,N量表的得分高。在表示精神质的P量表上,低分表示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在表示性格内外向的E量表上,得分低意味着好静,富于内省,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绪比较稳定。在反应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的N量表上,高分表示可能常常焦虑、紧张。

因此,创业成功者所要具备的特征应该是: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巧,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善于自我反省,能够进行自我控制,生活有规律,对未来具有危机意识,具有一定的焦虑意识。

(二)创业胜任特质的训练

从本次调查,我们也更多地了解到,创业特征确实存在,但是普通民众对其了解得很少。大多数认为学历、年龄、性别以及家境是创业最主要的因素,甚至有人歪曲地认为有没有后台、有没有关系才是创业能否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大学而言,要重视创业胜任特质方面的训练,加强社团建设,让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具备相应的能力素养。

三、结论

1.创业者胜任特质为人际交往技能,自我控制能力,危机意识。

2.在内外向维度上,家中的排行顺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别、年龄、学历、家庭来源地对形成创业型人格特质没有显著影响。

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特色成长辅导室;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建立的目标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以下简称“我系”)根据学生现状,建立我系“梦想起航”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旨在帮助高职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树立职业理想、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职业生涯规划形成正确的认知,挖掘自身潜力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有效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运行

1.教育体系建设

我系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在多部门的支持下,形成了一套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者形成的相辅相成的、无缝链接的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2.辅导队伍建设

我系构建了由专家辅导员、朋辈辅导员、特约辅导员、专业教师组成的四位一w辅导队伍。

(1)专家辅导员由班主任、辅导员、心理辅导员组成。负责辅导室的日常运行以及解决思想、生活、心理、职业导向等问题。

(2)朋辈辅导员主要由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朋辈心理辅导学生干部组成。负责在同学中开展教育咨询服务,并及时发现报告存在就业及心理危机的学生。

(3)特约辅导员由校领导、党支部书记、创新创业学院领导和教师和外聘专家组成。负责辅导知识体系建设、相关制度的建设、辅导队伍能力提升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就业形式、社会职业需求等方面的解读,帮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规划等。

(4)专业教师队伍由校内外专业课授课教师组成。负责专业指导、解决专业问题、建立学生专业自信心。

3.辅导室制度建设

(1)辅导室实行“一带一”的帮扶制度。由一名朋辈辅导员带一名咨询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学生,解答问题,帮扶到底,为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持续性提供保证。

(2)辅导室实行“寝室连心”责任制度。寝室里一人有问题,其他同学都有责任对其提供帮助,出谋划策。

(3)辅导室实行重点对象分级谈话制度。因就业产生心理问题的重点关注对象,首先由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员老师和其共同解决心理问题;其次,由辅导员与其谈心谈话,帮助其解读就业的相关政策法规,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最后,由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的专业指导,解决专业问题。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积极效果

1.完善约谈模式,扩大了学生的受益面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采取更为灵活机动的约谈方式。一方面,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定期约谈有情况的学生;另一方面,辅导员、班主任走访班级和宿舍,主动约请学生,为他们提供必要的辅导和帮助,不仅扩大了受惠的学生面,还充分扩大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的影响力。

2.促进大学生及早明确自身定位,激发了大学生的就业潜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帮助大一新生摆脱迷茫阶段,使学生根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构建独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其职业意识的觉醒,从而有针对性地强化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少了大学生就业活动的盲目性,激发了其就业潜力。

3.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特色成长辅导室将能极大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最终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标。同时,大学生在团队中培养了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3

>>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和提高对策 关于云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能力培养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与自身能力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和探讨 大学生就业分析和技术指导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浅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探讨 浅析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能力浅论 大学生就业分析 大学生就业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 贫困大学生就业能力特征及其培养措施研究 知识结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信心的影响 就业能力和目标定向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2-01-27.

[6] Lee Harvey.On Employability.2003[EB/OL].

http://palatine.ac.uk/files/emp/1236. pdf. 2012-01-27.

[7] Brown, P., Hesketh, A. & Williams, S.Employability in a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3(2):107-126.

[8] Brown, P. & Hesketh, A. J. (2004) The mismanagement of talent: employability and jobs in the knowledge based econom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9] Marie-Pierre Moreau.&Carole Leathwood.Graduates' employment and the discourse of employability:a crit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2006(4):305-324.

[10]Fugate,Mel,Kinicki,A.J,Ashforth,B.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15 .

[11]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12] 文少保.基于人才强国战略的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1):101-108.

[13]黄敬宝.就业能力假说--人力资本理论的一种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7(10):124-127.

[14] 朱新秤.大学生就业能力心理结构探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85-88.

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预警机制 援助系统

[作者简介]艾军(1968- ),男,湖北武汉人,广西财经学院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广西 南宁 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89-02

一、引言

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高等教育价值和大学生人才价值的主要形式。近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以28.23%的速度递增,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引起了政府、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在政府的政策、社会和高校自身的指导和帮扶层面,均结合其职责出台和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分析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针对性的对策研究与探索也成为学者们涉及较为广泛的研究领域之一。

针对缓解就业困难的对策研究和探索而言,国外学者比较注重整合利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如有学者认为美国政府就业机构应该:去中央化;弹性化,各州甚至同州各地的实施和运作方式都各不相同;强调公私资源整合;经济导向。同时,有学者认为美国就业指导体现了以下特征:高度重视性,美国高校虽不承担责任,但因为学生招生行情、公司捐款和知名度等的影响,美国高校对就业指导也责无旁贷;就业指导体系完备;内容多样性;就业指导的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自由灵活性,随着就业市场的需要,美国高校可以自由地增加新的学习科目和淘汰过时的科目。国内研究者在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途径和措施方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及其尝试。如有学者认为现行的高等教育模式和机制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应该从法律角度进行帮扶,如认为应该关注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和新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加强就业指导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途径,如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提高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校企合作等;大学生就业工作应该走信息网络化的道路。综上所述,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研究和实践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干预,对缓解和探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然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而言,我国高校擅长群体服务,工作特点是先面后点,点面结合,主要精力侧重于指导课和招聘会。不大注重个体化和专业化,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在应在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特别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个体化服务比较滞后,又没有形成系统性,因此对大学生就业指导难形成实质性的帮助。本文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研究和实践的局限性,通过实践将涉及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扶的各条途径进行了整合并使之系统化,提出了符合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特点和实际的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基本思路是提前针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和就业市场实际情况进行预警,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援助,形成个性化指导。

二、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

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主要针对毕业班的学生,对造成就业困难的自身因素和就业市场因素提前预警。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分为筛选、评估、个人档案、跟踪四个部分。

1.筛选。这一部分分三次进行。第一次筛选为第7学期,针对全体毕业班学生在学业困难、就业意向等方面进行排查、筛选,同时结合筛选情况进行共性援助。第二次筛选为第8学期初,在第一次筛选基础上,对仍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进行筛选。筛选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毕业生自评,主要涉及就业心理、就业信息、就业技能和学业等个人因素。二是教师和同学的他评。主要涉及身体、家庭、经济等环境因素,对筛选后的学生进行小范围、针对性的援助。第三次筛选为第8学期中期,在前两次筛选的基础上,筛选出就业极其困难的学生,并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援助。

2.评估。建立就业困难学生预警机制的相关制度,根据实际制定就业困难筛选标准,针对就业困难学生的筛选和援助结果进行评估。

3.个人档案。根据筛选结果,综合各方面情况建立就业困难学生档案。主要内容涉及学生实际困难情况,当前求职进展和亟须援助、指导性意见等内容,并指导学生填写就业情况登记表。

4.跟踪。成立以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辅导员和学生组成的工作团队,以时间为维度,根据筛选阶段的特征进行跟踪。主要涉及核实学生存在问题的改进情况及进度,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和新的问题,并填写就业情况追踪表。具体操作是:筛选第一阶段,每四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第二阶段,每两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筛选的第三个阶段,每一个星期跟踪反馈一次。

三、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

根据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援助系统。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的对象为在校全体学生,以年级和专业等特征纬度,结合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使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实现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全方位指导,而且能实现个性化指导。援助系统主要分为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校企联合、就业市场开拓、校内教师资源等部分,各部分之间具有独立性,又具有互动性。

1.自主创业。该部分由大学生创业俱乐部和创业专家咨询团组成,同时制定《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章程》,规范相关责任与活动。大学生创业俱乐部由已毕业正在从事创业和校内对自主创业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构建自主创业信息共享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创业专家咨询团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聘用,主要由校内和校外在大学生创业领域具有理论与实践研究和经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对大学生创业俱乐部进行指导。

2.就业指导。就业指导分就业安全指导、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咨询指导等内容。就业安全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安全(真实性和合法性等)和就业个人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两个方面。就业信息指导包括就业信息多渠道的收集、提炼、和追踪等内容,该项工作贯穿于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缺一不可。就业咨询指导主要依托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分层指导:对大一、大二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征,逐步形成科学的职业指向。同时对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咨询,并建立跟踪和指导机制;对大三、大四学生开展就业形势、专业需求、求职技巧和法律方面等辅导和咨询。

3.校企联合。学校或学院(系)与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合作,在毕业班与非毕业班中召集对该企业或用人单位有就职意向的学生,采取自愿原则,成立实验班,对学生进行准订单式培养。不仅可以让用人单位及时找到合适人选、减少招聘成本、宣传企业文化,而且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文化、管理模式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等。

4.就业市场开拓。在学校负责就业工作的职能部门的统一安排和协调下,依据学校毕业生历年就业的主要区域,按照专业特点或用人单位需求进行科学划分,学校各学院(系)据此依据自身特色专攻特定区域就业市场。一方面需要与用人单位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另一方面搜集就业信息、掌握就业动态,并与其他学院(系)保持相互联系和及时沟通。

5.校内教师资源。积极拓展就业资源,挖掘和整合校内教师资源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援助。一般来讲,学校教师群体由于专业的原因,与社会上类似专业的用人单位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学校要积极整合这些资源,制定适宜的制度,调动教师群体关注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另外也可以依托其他主题让教师帮助就业困难学生并形成机制。如组织教师党支部将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配采取“一帮一”或“一帮多”的模式等。

四、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工作的展望

1.存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针对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取得了显著的实际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1)由于涉及的学校相关部门较多,其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保证在同一目标下各部门协调一致是发挥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功能需要面对的问题。(2)就业预警机制的主要功能是通过筛选,将学生就业面临的困难进行分层和分类,同时提供科学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估标准,真实地评估就业预警机制的效果显得尤为重要。(3)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在就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同时各高校也存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教师人数不足的现实问题。(4)就高校整体工作部署而言,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工作融入学校的教学、科研和日常管理体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过程。(5)大学生就业援助系统涉及在校的全体学生,也涵盖了只涉及毕业班的就业预警机制。实践证明,就业援助系统与预警机制之间的融合和衔接尤为关键。由于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因此二者之间需要一个长期的磨合过程。

2.相关工作的展望。虽然基于高校的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研究还比较少,但是其所具备的新颖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仅扩展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的空间,而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更好地深入大学生群体提供了新的平台,在实践中深受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和援助系统的设计和实施从两个部分展开:在学校和学院(系)层面,首先是优化专业结构,其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后是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在大学生自身层面,首先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是调整就业观、择业观,最后是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就高校内部而言,其今后相关工作主要是解决上述涉及的问题。

针对高校以外的层面而言,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必须与政府举措和社会援助等进行有效地衔接。国家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尤为重视,2009年初,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明确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专门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09]3号)。2009年4月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和再部署。按照中央总体部署和要求,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科技部、总参谋部等13个部门密切协作以空前的力度制定了与国办文件配套的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措施。因此,大学生就业预警机制与援助系统的实践必然是贯彻国家政府文件精神的有效举措,是深化文件要求的科学尝试。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挖掘社会社会资源,其研究和发展方向必然向社会化、结构化、时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嗣洪.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比较研究[J].新课程:教研版,2009(11).

[2]袁新国.透析国外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0(1).

[3]胡拥军.论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的法律规制[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8(1).

[4]陈楠.劳动合同法视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探究[J].文教资料,2009(35).

[5]张翼.大学生就业难反映高等教育的尴尬[J].财经政法资讯,2007(6).

[6]余蓝.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信息化路径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层次分析法;比较矩阵;权向量;一致性检验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课题(项目编号:JRS-2011-1042)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3日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和以往相比有了相当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近年来,全国的各高校都在不断地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有高有低,加上部分高校的软件与硬件设施都没有完全跟上时代的变化,随之带来了大学毕业生质量的急剧下降;第三,当前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留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第四,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毕业生就业也由原有的“统包统分”到现在的“双向选择”。综上可知,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已经十分严峻。针对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很多学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赖三策(2004)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胡文斌和田莉(2005)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益民和代秀梅(2010)分析了人才就业选择的要素并建立了就业选择的优化模型。

近年来,国内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已经逐步趋于完善。从当前国内就业的现状看,大学毕业生基本上可以找到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但是,从诸多方面考虑,大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还比较差。例如,由于工资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单从住房角度考虑,大学生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就业并不理想,有些人工作不久就离开了这些城市。针对这些城市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学者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黄敬宝(2010)强调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子具有多维性、差异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生要做好全面的就业准备,但要有所侧重,将重点放在重要因子上,并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构建就业竞争优势。黄敬宝(2010)强调上海要站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与推进城市全面转型的战略高度,合理架构体制机制,努力整合各类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实际上这些城市的大学生在当初就业目的地的选择上一般没有进行细致的考虑,直接导致就业以后不能适应自己的工作环境。基于此本文将从大学生就业目的地的选择方面入手,分析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合理确定大学生的最终就业目的地,从而正确引导当前大学生进行理性就业。

二、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层次分析法的理论模型。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且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研究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按各因素之间的隶属度关系,建立阶梯层次结构。对同层的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就每一层的相对重要性予以定量表示,并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每一层各项因素的权值。主要步骤为:

1、构建含有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的层次结构模型。(图1)

2、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隶属于上一层各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利用T.L.Saaty等人提出的成对比较法和表1中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矩阵,直到最下层。

3、对于每一个成对比较矩阵计算最大特征根和相应的特征向量。

4、利用一致性指标、随机一致性指标以及一致性比率进行一致性检验。若检验通过,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若不通过,需要重新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5、计算组合权向量并进行组合一致性检验(也称为层次总排序)。

对于层次分析法中涉及到的更加详细的相关内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文献T.L.Saaty(1980)以及王莲芬和许树柏(1990)。

(二)大学生就业目的地选择问题实证研究。为了了解和掌握当前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准确把握大学生就业指导遇到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准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实地交流考察和搜集参阅相关的文献及数据对河北省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了充分地调查研究,并得到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具体的数据搜集过程分为三部分:

首先,通过实地和网络两种方式对省内一些高校受访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集中调查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就业城市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不同倾向数据;其次,通过实地访问和电话访问两种方式对省内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重点咨询往年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就业城市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不同倾向数据;最后,通过一些有关河北省大学生就业的重点文献及相关部门的历年统计数据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时对就业城市的地理位置、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和发展前景的不同倾向数据。为了深入研究当前大学生就业时考虑的诸多因素,并确定大学毕业生本人的就业标准,下面本文通过以上问卷调查、实地交流考察和搜集参阅相关的文献及数据。首先,利用图1所给层次分析法的结构图确定如下大学生就业层次结构图,如图2所示。本文以下研究内容均以河北省各城市为例,这里有11个城市可以供大学生选择,通过对大学生就业时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的结果为大学生确定最终的就业目的地。(图2)

其次,根据T.L.Saaty等人提出的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针对大学生就业的各种相关因素,对各层次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建立成对比较矩阵。本文这里仅以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所构成的成对比较矩阵为例进行层次分析法中的相关数据分析,其他层次的相关数据用相同的方法可以得到。1-9比较尺度的具体数值如表1所示。(表1)

三、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层次分析法,考虑当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诸多因素(地理位置、工资水平、工作环境、住房消费、城市竞争力,以及发展前景等),利用层次分析法有效地为当前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准确定位,合理平衡就业中的各个制约因素,从理论的角度为当前河北省大学生解决他们就业中犹豫不决的心理问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利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当前河北省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为最终河北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制订出合理的方案。

主要参考文献:

[1]赖三策.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17.4.

[2]胡文斌,田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7.15.

[3]杨益民,代秀梅.人才就业选择的要素与模型[J].统计与决策,2010.26.19.

[4]黄敬宝.什么样的大学生具有就业竞争优势――2009年北京大学生就业影响因子分析[J].学术论坛,2010.33.10.

[5]李正龙,吴也白,李显波,钱洁.上海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J].科学发展,2010.3.6.

大学生就业的特征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 主体意识 就业主体性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毕业生及其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2011年11月10日,教育部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根据文件精神,把2012年作为“落实年”,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全面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当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塑造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发挥大学生在当前客观的就业形势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潜藏的创造性和就业竞争力,有利于缓解高校就业压力和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对如何认识大学生就业主体性,为什么要发挥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性等问题的探讨就有着强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试从主体性哲学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主体性问题做一哲学分析。

一、人的本质在于人的主体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开始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势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马克思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吸收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合理因素,科学的解决了人的主体性问题。“人是自我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可宝贵特征,正如自由也是最宝贵的特征”[2]。

现在社会中人的基本特征是独立性或主体性,因此教育就是要培养人的这些品质。总体来看,人的本质在于人的主体性,主体性确立了人在自然关系、社会关系、自我关系中的主体地位,才形成了自然主体、社会主体、自我主体,才能促进人类自由和社会发展。没有了主体性,人就不能称其为人,人的活动和物的活动或者是其他动物的活动就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主体性这个本质特征就没有主体的人也没有人的主体性活动,没有了人的主体性就没有了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在高速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显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当中。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快速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体制市场化和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复杂情况下,积极主动发挥大学生就业主体性就显得弥足珍贵。

二、完善的能力结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更好的发挥

在实践中,作为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体性,需要实践主体具有复杂完善的能力结构。实践主体是一个体力与智力、物质与精神、情感与意志等多种因素的有机统一体。而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和实践逐渐具备了这一条件。“人本身的自然力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物质基础。知识和经验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智力条件。情感和意志是实践主体能力结构中的精神因素”[3]。

现代社会为大学生能安心生活安心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和物质保障。上大学这几年是人一生中最有经历、最心无杂念、思维最敏锐、精神最集中的几年。这几年中,在老师的教导下,可以学到各方面的知识,探索科学真理,追随时代步伐。“知识就是力量,实践主体掌握了有关自身、有关实践手段和客观对象等方面的知识,实践主体就能正确提出实践目的,探索实践路径,发现实现实践目的的最好方法”[4]。但是“读书无用论”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削弱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其实关键不是知识自身出了问题,而是同学们没有把所学转化为技能。其次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以致用,大学生终究是要走向社会,接受社会的检验和考察,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才更能体现大学生的社会优势。同时,大学生在接收知识,锻炼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思想、情操和意志。积极的情绪、情感尤其是顽强的意志更有利于大学生释放潜能、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

三、客体反主体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发挥

“人类作为主体还创造社会客体,包括社会制度、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管理和联系的手段,等等。这些由主体创造的为主体服务的社会客体或中介,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反转过来凌驾于主体之上,束缚或反对主体,变成主体的主人”[6]。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被束缚了。曾经询问一位企业的面试人员,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企业面试人员回答:应该是企业占有主体地位。这个回答不得不引起思考。从过程和结果的不同角度来看,就业主体性的发挥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答案。

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是实践活动的发出者、主导者、运用者、调控者。“实践主体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和使用工具、改造实践客体、驾驭和控制实践过程等多种任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了主体性,但在实践结果出现时,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其主体性异化。在这种背景下,要求主体深刻研究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研究人和人的现实社会关系的走向,由此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在现代社会中,人的主体性最突出的作用就是科学合理性的运用”。因此,在客体反主体化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大学生就业主体性的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应综合利用学校、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力量,提高大学生就业主体性,最后实现大学生高水平、高质量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16页.

[2] 陈刚.理论的当代意义[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21页.

[3] 杨耕,范燕宁,谭培文.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4] 杨耕,范燕宁,谭培文.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