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1

摘要:本文分析了煤炭行业的新形势以及新形势下就业的严峻性,论述了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的三个主体的不同特点,研究了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基于采矿工程专业卓培学生特点、培养模式及企业的要求,建立了以采矿精神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就业保障体系。

关键词:卓培;采矿工程;就业;预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188-02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华北科技学院首届采矿卓培生即将毕业。如何保证首届采矿卓越工程师培养成功,是一个重大课题。特别地,目前煤炭形势紧张,给采矿工程专业招生和培养带来新困难和挑战。采矿专业正面临“毕业生数量多,就业压力大”的严峻形势。本文分析了采矿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因素,研究了采矿卓培学生培养模式和就业保障体系,为卓培学生培养和就业提供参考。

一、当今煤炭发展问题分析

煤炭短期内仍难言好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8月31日,煤炭开采行业37家上市公司2015年上半年行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48%。据中国煤炭运销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煤炭产量累计完成17.25亿吨,同比下降7.4%。煤炭销量累计完成16.22亿吨,同比下降8.1%。煤炭企业库存5月末同比增长14.9%。

能源革命必然伴随煤炭的自身革命,煤炭行业无疑正在经历一次严峻的革命,但是煤炭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1]。无论世界各国能源政策如何变化,都难以做到彻底地“去煤化”。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采矿工程专业人才仍是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

二、采矿毕业生就业分析

近两年煤炭行业低迷,就业不乐观。2012年采矿毕业生就业开始遇冷。2014年和2015年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采矿工程毕业生没能及时就业,预计2016年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将更加困难。据各矿业集团在高校应届生招聘会信息的不完全统计,潞安集团2015年计划招收采矿本科应届毕业生40人,2016年计划招收采矿本科应届毕业生12人,人数减少显著。淮南矿业集团2012年招收采矿毕业生50人,2013年招收35名,2014年35人,2016年为10人。山西晋煤集团公司2011年采矿本科毕业生需求计划150人,2013年需求计划25人,2015年需求计划15人。

煤炭企业不但直接减少了采矿工程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人数,而且对学历要求更高,招收一线采矿毕业生甚至要求硕士以上学历,采矿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历史上,“黄金十年”前,采矿工程专业曾是最冷门专业之一,由于从事的工作艰苦和危险性愿意报考的学生少。“黄金十年”期间,采矿工程毕业生就业极容易,工作待遇也很高,相应就业率高。说明就业率与煤炭经济市场规律的供求关系有很强的相关性。根据国情和能源结构分析,资源重新整合以后,煤炭行业会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三、煤炭新形势下“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

本文全面分析采矿卓培学生培养体系的影响因素,研究卓培计划三个主体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关系。建立了学生、学校和企业“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三个主体既是紧密相关的整体,又互为客体。良好的生源是基本保障,学校是理论提升机,企业是试金石。“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中三个主体各自发挥作用,通过采矿精神达到共鸣。采矿精神是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顺利运行的灵魂,目前艰苦的煤炭行业,灵魂尤为重要。采矿卓越工程师的精神主要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实践精神、创新精神、敬业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团队精神[2]。

1.能动主体分析。学生既是“卓培”计划的起点又是终点,是就业保障体系中根本因素。学生属于能动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而采矿行业工作条件艰苦、工作地点偏远,只面向农村招生,仅限男生。加之采矿在人们脑海中的印记有些是陈旧的、片面的,采矿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程度的专业阴影。如何解决和克服这些棘手问题非常关键。事实上,采矿专业完全具备其他专业所提供的平台功能。因为采矿工程专业具有三个属性,专业属性、职业属性和社会属性。首先采矿专业是大学众多专业中的一种,具备基本平台功能,可以继续深造,读硕士、博士,期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其次,采矿专业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可以发展成为矿长、总经理和董事长;最后,采矿专业能够满足一部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采矿工程专业培养的目标应是前两个,也是培养的意义所在。因此建立长远目标是采矿学生克服困难的重要环节。采矿学生应不断修正和改善择业价值观,拓展就业方向领域和增强综合素质。做到既精通传统采矿工艺,又能够在机械化和自动化时代游刃有余。要不断思考自己的价值,包括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分析自己与新行业是否拟合匹配。要增强综合素质[3],果敢有担当。

2.执行主体分析。高校是体系的执行主体,是“卓培”计划实施的基本平台。学校作为“卓培”计划的执行主体,可以从招生数量和质量、多层次培养、企业订单式培养和生源结构优化等方面分项落实。积极构建具有采矿专业特色的学生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最终通过增强学校实力,提高招生数量和质量。实施课程体系动态化,为学校多层次培养打好基础。完善和发展采矿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育人模式,锻炼和提高采矿专业师资队伍水平,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向采矿工程学科提出的迫切要求[4]。另外,通过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制定培养基础厚、专业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5]方案,建立以培养“宽采矿专业人才”为目标、“优化课程内容”为基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为手段的特色课程体系[6]。

3.检验主体分析。企业是体系中的检验主体,是采矿工程毕业生市场需求的直接制定者,是卓培计划的试金石。企业应该积极制造机会,提供需求计划。首先,响应国家政策,提供全方位锻炼空间。然后,为校企共建学科出谋划策。高校应主动走访企业,聘请企业导师,通过校企和专兼职教师的共同努力,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探索、凝练研究方向。配合实施校企共建学科发展计划,培养一大批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真正让高校培养的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卓越”起来[7]。另外,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高校是科技进步的重要推动者。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机械化减人,自动化换人,机器人作业”,注意研发新专利、新方法。制定相关政策,对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提供晋升空间保障。

4.采矿精神在保障体系中作用。采矿精神是采矿工程师工作的重要支柱。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从大一到大四始终注意采矿精神的培养。培养过程中,邀请集团劳模、省劳模和全国劳模讲座并座谈,现身说法,给学生提供机会,仔细体会学习、事业和生活的意义。比如,邀请“拼命三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机电区班长索维利,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一个煤矿人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对矿山的无限深情。研究l现采矿精神等情感因素的培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稳定性。

四、结语

基于影响采矿卓培学生培养体系的因素,建立“三位一体”就业预警和保障体系,三个主体既是“卓培计划”实施的主体,又互为客体。良好的生源是基本保障,学校是理论提升机,企业是试金石。煤炭企业经营困难,对采矿专业毕业生需求减少,就业变难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做好持久战准备,相信专业并不能限制人才的发展,应充分利用采矿专业、职业和社会三个属性,制定适合自己的规划。

参考文献:

[1]谢和平,刘虹.煤炭革命不是“革煤炭的命”[J].中国科学报,2015,(0302).

[2]邹光华,田多,师皓宇.论采矿精神的内涵及其培养[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4).

[3]吕慧青,高林洲.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6).

[4]郭文兵,周英,王永建.采矿专业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

[5]徐学锋.21世纪采矿工程专业人才素质教育研究[J].煤炭技术,2007,26(1).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2

论文关键词:科教结合;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9世纪初,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为雪耻拿破仑战争中德国的失败之辱,特别是为了让德国人取代法国人,获得学术和科学的领导地位,他创建了柏林大学,贯彻其首先提出的“研究教学合一”的理念。如此改革,使德国的高等教育水平、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60年后,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大败法国,此后德国的科技实力位居世界首位近百年,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大力借鉴德国高等教育,也实现了科技方面的崛起。

我国重视科教兴国,注重创新立国,但从我国本科生课程的设置来看,目前的本科生课程中科学前沿课程很少,绝大部分本科生徘徊在科研大门之外。据调查,国内本科生教学较强调知识的学习,而较为忽视让其参加创造性活动。本科生对近现代科技知识的了解要比传统知识薄弱,对科技基础知识理解的深度不够,对高新科技领域的科学术语与原理理解较差;同时本科生对研究过程与方法的本质理解还有所欠缺,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在我国采矿专业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毕业生专业知识面较窄、知识结构不完善、创新能力较差,难以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在采矿专业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中,存在合作内容有限、合作层次低、合作形式单一的问题;创造性教育不足。在学生的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环节中没有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实习与科研相结合、设计与创新相结合。

“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意识,通过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和相应实践环节,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研讨式教学或问题情景式教学,将学生带入一种研究的情景中去;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一批科研基地和教学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使他们有了新的思想就随时都能在实验室动手做;对学生实行分类和按兴趣选拔,让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直接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使本科生经常有机会接触到科研人员,一起讨论,一起体会科研的环境。该培养模式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征。

一、“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是一所办学十多年的独立学院,学院在继承母体学校50多年办学历程的基础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创新型人才。学院采矿工程专业进行了“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逐步形成了“ 一条主线、四个层次、三个实践环节、综合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条主线: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完成公共课和采矿工程专业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理解采矿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实践能力;第二个层次,完成采矿工程专业主干专业理论学习,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基本应用能力;第三个层次,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多个专业研究兴趣方向,如矿压理论与控制方向、通风除尘方向、系统工程方向等,每个方向设置一组课程。第四个层次,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环节,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毕业设计模式,形成适应现代化矿山的运作理念,丰富毕业设计内容,让设计与科研相结合。

三个实践环节:狠抓见习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针对目前实践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如实习地点联系难、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内容不全面、实习过程过于简单等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如探索与实习基地合作的新模式,实现校企“双赢”局面;实习内容和过程多元化新模式探索。

综合能力提升:建立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导师负责制,让学生在完成前三个教学层次的学习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研究方向的导师,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深入现场实践,通过科研课题与现场实践的结合使学生的科研和实践活动更加接近实际应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自主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

1.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采矿工程专业的建设和教学改革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专业综合能力为根本,针对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依托行业、融合市场,构建在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培养模式和教学进程,深入开展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强产学研基地的建设,强化采矿工程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把采矿工程专业建设成为江西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

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

根据“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中,在强化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借助科研平台,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突出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专业理论教学重点进行重新的分析和确定,在专业课中增设了“矿山地压与控制”、“数值化矿山理论与实践”、“控制爆破”等课程,增加了“矿床地下开采”课程的课时,将先进的科研技术和成果融入教学中。同时,将电工技术、矿石学、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和计算机高级语言等课程调为任选课程,压缩了“选矿学”课时;开设科研引导课程,帮助学生认识科研、了解科研,掌握科研的程序和方法,增强科研的兴趣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在强化专业课和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在任选课中增设“科学研究法”、“创新理论”、“科教应用型人才孵化”等课程。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先进的科研技术、设备和成果,强化科研对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广泛建立实习、科研和就业基地,为采矿工程专业“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三、“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采矿工程专业的实施

1.实施条件

(1)校外产学研基地建设。我院该专业建有产学研基地十余处,采矿工程专业依托母体在有色行业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以此为契机,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产学研基地既有大中型矿井又有小型矿井,开采条件从地表到地下、从简单到复杂,开采矿种从有色金属矿山、黑色金属矿山到非金属矿山几乎应有尽有。现已将地压监测与控制、采矿工艺优化、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矿山数值化建设结合到实践教学中。

产学研平台基地的建立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优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改革了教学方法;丰富了实践环节的题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宽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2)校内科研设备和采矿实验室平台构建。我院采矿工程专业具有较完善的实验室,并先后投入数百万元,购置了探地雷达、激光探测仪、地应力测试仪、爆破震动测试仪、Flac岩土工程专业软件等先进的科研设备。开展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研究,包括地压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采空区监测与岩石冒落规律研究、矿山基建期岩体稳定性研究、矿山三维数值矿床模型开发与应用研究和复杂应力环境下隔离矿柱稳定性研究等。一系列科研成果、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均用于实践教学中。数值模拟实验室(Flac岩土工程专业软件)和Surpac数值矿山实验室建成了开放实验室,学生在第二课堂有了实践模拟的平台。

2.实施过程

我院采矿工程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四届毕业生,每年招生规模在60人左右,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科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试点工作,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培养目标的不同,分阶段加以实施。大一、大二强化基础,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大三、大四强化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和校外实习科研基地,对学生实行分类和按兴趣选拔,部分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同时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1)大一、大二学生强化基础学习,将科研融入课堂教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科研在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科研与教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应试教育和狭窄专业教育的封闭模式,适时地向学生传播科学知识、科研方法和科学思想,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将矿山企业急需解决而已解决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用现实的科研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技、创造发明的动力,增强实际教学的效果,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掌握从如何选题到围绕课题如何进行信息的调研、选择、收集、分析、研究方案的制订、实验或研究报告的形成等一系列程序和规范。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给出一些综合性或实践性题目,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

(2)大三、大四强化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科研课题资源。

1)利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科研探索。采矿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和巩固理论教学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将科研内容引入实践教学中,可以丰富和充实实验教学内容,形成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促进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新动态、当前科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和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并在实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怎样使用先进的实验设备,以构成学生合理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矿山企业的需要。

2)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课题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教学中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是本科生经过七个学期的基础和专业理论课学习之后进行的一次实践性、应用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训练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承担科研项目的有利条件,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选取科研项目中适合学生开展的论文题目,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科研课题中。通过毕业论文(设计)与科研课题结合使毕业生直接参与国家和省级纵向课题、应用开发课题的研究,在科学研究中培养其创新思维、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和科研的工作方法,同时掌握矿山企业急需解决的科研问题的解决方法,便于毕业后在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3)大三、大四部分优秀学生直接参与科研项目。从2007年开始,在大三、大四年级中选拔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综合素质高、热爱科研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包括地压监测与控制、采矿工艺优化、岩体工程稳定性分析、数字化矿山建设等内容。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能在井下看到、体验到教师的科研成果,了解成果的科学原理,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真正掌握到教科书中不曾介绍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测试、实验工作,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从中受到启发,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极大地强化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加强大学生的科研素养的培养,利用第二课堂,鼓励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由教师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开展科研课题的申报,由学校的专家进行评审,对一些有较高科技含量、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课题,学校从科研基金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指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的学科竞赛。对科研成果、学科竞赛获奖的学生可认定相应的学分。

四、取得的初步成效

1.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针对大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目标定位,在课程体系中设计了从大一到大四嵌入的科研课程,运用不同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科学研究嵌入理论教学,形成一种基于研究的学习模式。在科研与教学结合的过程中使学生一方面能真正掌握到教科书中没有的先进技术和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的部分测试、实验工作,加深了知识的理解,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了由知识的灌输转变为能力提升的目标。如我院采矿工程专业每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有数名学生获奖,2011年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有2名学生获一等奖。

2.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竟争力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3

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调整和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类型,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2009年3月教育部正式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同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经过近5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已逐步得到社会认可。但从近几年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当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还难以令人满意,而且集中体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整体较差,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更加薄弱,甚至缺乏普通煤矿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技能。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煤炭企业把“本硕一致”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聘的先决条件,而且随着国内煤炭行业持续低迷,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聘数量也在逐年减少,甚至限定只招学术型研究生,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承受着很大的就业压力。

2.矿业工程专业学位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1矿业工程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实践导向性偏弱且缺乏针对性

既然专业学位目标是培养既具备丰富理论知识,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切实解决企业或社会中实际问题的高层次专业人才,那么在课程设置上就更应该突出专业性、实践性和前沿性。矿业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的专门学科,采矿工程本科生不仅需要系统学习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而且必须经历三个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两个设计(采矿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强化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感知和应用。然而现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没有针对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单独制定,而是基本沿用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整个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研究,实践导向性偏弱。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基本依靠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来获得,而导师的科研项目又因人而异,研究方向和项目类型也有较大不同,这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很难获得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培养。此外,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本科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跨专业学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虽然按规定需补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这两门专业主干课,但由于缺乏先修课程的相关知识储备,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些跨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反而薄弱,就业后甚至难以胜任基本的煤矿生产技术管理岗位。

2.2“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形同虚设

为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内高校普遍采用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中校外导师一般以兼职形式聘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技术人才。就矿业工程专业而言,校外导师普遍聘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由于这些校外导师对煤矿安全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不仅有繁重的企业事务需要处理,而且在现有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下很难有时间来高校对学生进行指导。加之现行的校外导师津贴制度并不合理,造成校外导师对指导工作积极性并不高,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任务不得不更多的由校内导师承担。由于校内导师工作以科研和学术研究为主,在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时习惯性地侧重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部分学生的功利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煤炭行业萎靡不振,在煤炭企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的同时,煤炭高等教育也步入低谷,采矿工程专业本科生生源严重不足,研究生培养更是勉强为继。从2002年起随着煤炭形势持续好转,我国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在加紧新建矿井建设的同时,利用中小煤矿资源整合政策兼并重组了大量矿井,那么就形成了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煤矿主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率接近100%,薪金水平持续攀升。在这种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量考生为获得高额的劳动报酬而选择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与热门专业相比不仅报考人数上丝毫不逊,而且考生专业竟然涵盖了除医学、军事学之外的10个学科门类。众所周知,煤炭行业既是一个艰苦行业,也是一个高危行业。一方面由于这些学生对煤矿工作的艰苦性和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一旦煤炭行业进入低谷期,从业人员薪酬大幅降低的时,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欲望已不是那么强烈,转而准备报考公务员或者继续踏上形形的求职之路,而非专心致志地准备毕业论文;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专业跨度很大,专业基础过于薄弱,难以适应现有工学人才的培养模式,通过两年的学期只能勉强达到专业学位最低要求。因此,这种功利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调整和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

针对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应从以下几方面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改革。首先,对跨专业学生增加矿业工程通识教育先修课程,课程内容应涵盖煤矿地质、矿井设计、采煤方法及工艺、通风和矿井灾害防治等方面,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煤矿开采领域的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续修《采矿学》和《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课程,对学生专业基础进行强化。其次,将跨专业学生全部纳入采矿工程本科毕业设计团队,全程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既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应用,又能辅助指导教师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管控,实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质量双提高。第三,由于本专业学生在本科生期间已经系统学习了煤矿开采的专业基础知识,对这部分学生应着重加强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定期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采矿工程学科前沿问题进行学术交流,每个专题讲座应保障足够时间,避免出现类似学术会议走过场的形式—“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内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和与国内高水平企业联合构建的产、学、研平台,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教学条件,全面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3.2调整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

按规定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实行弹性学制,导师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要求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3年,实际上普遍执行2年学制。但从现有的培养计划看,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年级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二年级第1学期忙于找工作,第2学期忙着做论文,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能力很难得到充分培养,尤其是跨专业学生。结合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背景,对于本专业研究生可沿用2年学制,跨专业学生沿用3年学制。

3.3加强专业导师队伍建设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采用校外导师与校内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其初衷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尤其是校外导师的实践优势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3.3.1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和激励政策

目前,矿业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联系、确定主要依靠校内导师牵线搭桥,虽然经学校审核后颁发聘书,但学校对校外导师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换言之学校对校外导师的约束力有限。因此,通过建立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校外导师管理纳入到校企联合管理的范畴中来,增加其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从企业层面允许校外导师临时脱离煤矿生产管理工作,全身心地投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此外,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校外导师指导津贴、职称评定和奖励办法制定相关细则,从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充分调动校外导师工作的积极性。

3.3.2建立完善的评价和淘汰制度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4

1.师资的问题

师资力量不足、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南华大学安全工程系只有专任教师10人,兼职教师2人,绝大多数教师本科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从事的研究方向也是与矿业相关的,例如:(铀)矿山通风安全与辐射防护、爆破安全技术、矿山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等与目前该校安全工程分方向教学的要求还不太适应。因此,师资的引进和培训就显得格外重要,类似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网络教育培训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改善途径。

2.教材的问题

缺乏适用于核安全方向的专业教材。根据调研,仅有南华大学一所高校设置了“核安全工程”专业。因此对于一些专业课程,例如,“核应急救援”、“核安全评价”、“核安全文化”、“核电安全工程”等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制约了学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迫切需要整合全校各核类专业权威教师力量开展教材的编写工作。

3.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问题

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提高实验和实习环节的教学质量,而且实习效果好坏又决定了本科生对专业的认识和未来的发展。[7]针对这一问题,我院教师虽有开设足够实验课的方案,但是关键问题在于硬件条件不足。那么首先需要加大实验室的投入,譬如安全工程系的实验室建设目前就很薄弱,学校近年追加了30万经费,但这还远远不够,其中仅核电安全仿真实验室估计投入就达150万;其次,还要加强实验和实习过程的管理,避免流于形式。

4.结论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字] 深孔台阶微差爆破 露天矿山

[中图分类号] TD85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275-1

1 目前矿山穿孔爆破现状

矿山采剥为外包,施工单位首先用挖掘机铲装,挖不动的打炮孔进行爆破,导致作业台阶不平整,由于作业面高低不平,钻机操作人员无法目估作业台阶的高度,致使超深不够或过度超深,爆破后出现大量"根底",使得二次爆破成本加大,产生飞石及爆破地震波过大,村民与矿山纠纷不断等问题。

2 深孔台阶微差爆破

孔深>5米,孔径>50豪米的钻孔爆破称为深孔爆破,工作面成台阶状推进的钻孔爆破称为台阶爆破,台阶爆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由面,其中有一个与炮孔平行,它使孔口和孔底的最小抵抗线近似相等,而侧面自由面是台阶爆破第一排炮孔的主要自由面,但后第二排、第三排等距侧面自由面较远,夹制作用较大。

2.1 穿孔方向

(1)斜孔:钻机钻架与地面斜交成60--75°等角度,由于台工作坡面角接近70°左右,所以一般选75°角度,优点是底盘抵抗线小,沿炮孔全长的抵抗线分布较均匀,爆破时基本无"根底"及"后冲"现像,块度均匀,爆堆形态好,便于铲装,如左图:

(2)垂直孔:钻机钻架垂直地面,优点是操作方便,钻孔和装药简单易行,缺点是底盘抵抗线过大,爆破时易产生"根底"及"后冲",增加了对根底处理及对大块处理的二次爆破费用,同时爆破震动过大,如左图:

2.2 布孔方式

深孔台阶爆破的平面布孔方式分单排孔及多排孔,其中多排孔又分矩形布孔、方形布孔、三角形布孔(交错布孔),由于三角形布孔(交错布孔)炸药爆炸时产生的能量分布比较均匀,所以一般采用三角形布孔,如图所示: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台阶往往不规整,特殊地形下布孔要灵活处理,要观察坡面及坡底情况,及时调整B值。

2.3 爆破参数设计

(1)炮孔参数

①孔径D:施工方钻机孔径为90-150mm,取D=120 mm;②超深h: h=(8--12)D,垂孔大值,斜孔小值。h=(8--12)=1.2米;③孔深L:垂孔:L=H+h=10+1.2=11.2米;斜孔:L=(H+h)/sinβ,台阶高10米,施工方打斜孔,β取75°,则:L=(H+h)/sinβ=(10+1.2)/ sin 75°=11.60米(斜长)。

(2)孔网参数

①底盘抵抗线:按孔径算:Wd=(20-50)D=40×120=4.80米;按钻机安全作业计算: B取2.3米,则Wd≧H/tanα+B.( α-台阶坡面角75°),Wd=10/tan75°+2.5=4.98米.取平均值=4.89米;②炮孔密集系数m:矿山为灰岩,取m=1.15;③排距b:排距即第一排孔以后各排孔的底盘抵抗线值,b=Wd=4.98米;④孔距a:相邻两孔中心线间的距离为孔距,a= mWd=1.15×5=5.75米。

(3)装药量

①炸药单耗q:由于离村子较近,需进行松动爆破,当为灰岩时,q=0.30kg/m3;

②单孔药量Q:第一排孔单孔药量,以灰岩为例,则:Q1= q.a.Wd.H=85.91Kg.

第二排…第n排孔Qn= K.q.a.Wd.H,=103.09 Kg.(K夹制系数,K=1.1-1.3)

2.4 装药结构

(1)填塞长度L1: L1=(20--30)D=25×120=3000mm=3米。

(2)装药形式:采用轴向间隔装药,中间不装药间隔部位用钻孔岩粉或砂土混合物堵塞,孔与孔之间的间隔部位要错开,以便炸药能量分部均匀,间隔部位尽量选在断层、破碎带、软弱 夹层、抵抗线过小位置,下段装药量要大于上段装药量,同时要保证孔口的堵塞长度要求。如左图所示。

2.5 微差时间及起爆顺序

采用豪秒塑料导爆管雷管,脚线长20-30米,也可根据需要向产家定做,各排间的起爆间隔时间取25ms,采用排间微差起爆顺序,即从临空面开始由前往后逐排起爆如下图所示:

3 结语

采矿工程专业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跨专业;研究生;矿业工程;培养

作者简介:柴修伟(1980-),男,安徽亳州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副教授;王智峰(1987-),男,河南巩义人,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20-02

目前,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扩招,跨专业考研人数也逐年增加,成为考研的热点现象,矿业工程专业便是其中之一。越来越多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能为我国矿业工程领域培养更为优秀的人才;同时,由于专业基础相对薄弱等原因,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也是在所难免。[1]针对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导致这个问题出现的源头:即跨专业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大量出现的原因;结合本校本专业研究生和其他相关兄弟院校相关情况,总结培养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和建议,以期能对培养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一、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大量出现的原因

新招收的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中,跨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比如:武汉工程大学去年矿业工程录取的研究生,跨专业比例达到60%;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2008年招收的25名采矿工程硕士生中,跨专业的学生占了将近一半;2009年,采矿招生的47人中有24人来自其他专业,占招生人数的51.1%,说明矿业工程类研究生跨专业录取的比例还在逐年上升。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2-4]

1.行业因素

采矿行业自从走出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之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经济所需采矿行业的支撑越来越大,再加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矿石价格与国外接轨,从而带动了国内采矿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采矿行业在现阶段所具有的高收益吸引了大批非本专业的学生,跨专业报考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2.学生自身因素

放弃本科学习了四年的专业,换到另一个不是很了解的专业,大部分学生做这个决定都是需要勇气的。就学生自身来说的原因可能是:

(1)对自己的本专业失去兴趣。有些学生在升入大学时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者在本科时期没有学好本专业,对自己原来所从事的专业失去信心,不感兴趣,心理上希望能换个专业。

(2)担心就业率。由于矿业工程领域所需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所以,相关的采矿、安全甚至选矿专业的就业率都能得到保证。然而,一些竞争比较激烈的工科专业,或者是就业率本身就不高的基础学科专业或者文科类专业学生过分担心自己本专业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从而在考研时选择了矿业工程专业。

(3)家庭影响。矿业企业系统的子弟,为了毕业后能够顺利回家乡工作,或者为了将来自己的事业能发展得更好,由于在高考时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就会在考研时选择对他们将来发展更有利的专业。这部分人从小就对采矿行业耳濡目染,对这个行业也并不陌生。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放弃原有专业选择矿业工程这个专业并不困难。

学生自身因素是出现大量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除了受矿业工程专业的外在利好影响外,还都是基于自身的情况对于现实的一种选择。

3.学校因素

受矿业工程领域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以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影响,矿业工程相关专业对我国来说仍然是冷门专业。但是,这不妨碍原有的几所煤炭部所属院校在他们本校所拥有的报考热度。这些院校大部分在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的地区,并且这些学校的前身大部分都是矿院,矿业类相关专业在他们所在院校开设时间较长,技术力量雄厚。因此,矿业类专业一直受到他们所在院校师生的尊敬,考研时跨专业考取他们本校最好的专业也就不足为奇。由于这些院校报考矿业类相关专业的生源太多,本校所拥有的招生指标远远不能满足考生要求,因此,这也就间接带动了其他开设有矿业工程硕士点院校的招生工作。在一定时期内,学校因素导致学生热衷于跨考矿业工程类硕士研究生,这个现象还会一直存在。

其实,考生们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专业而报考有一定风险的矿业工程类专业,原因肯定不止以上几点,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综合的。

二、培养过程出现的问题

矿业工程跨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人的知识背景和文化结构也都不尽相同。导师在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复杂多样的。[5-7]

1.专业基础良莠不齐

对于跨考矿业工程的硕士研究生原有专业基础不同,对于学习矿业工程所具备的专业基础也有所差别。如有些学生在很早就准备跨考,本科的时候就注意到了对矿业工程相关知识的储备;或者一些学生读的是跟矿业工程相近的地质等专业,他们原本学习的内容就跟矿业工程的知识有所交叉;而有些矿业类院校则把一些矿业类基础课程添加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中。上述现象决定了学院和导师所面临的学生专业基础是参差不齐的,给基础教学和培养方案造成困扰。

2.学习过程过于浮躁

跨专业的学生由于没有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自己的矿业类基础知识储备。然而,很多学生对此不以为然,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自身没有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就急于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这样往往使得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结合到科研活动中,造成对学生的事业长远发展不利的局面。

3.前途悲观失望心理

大部分学生作出跨专业的选择都是根据自身情况深思熟虑后作出的选择。但是,跟风报考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一些矿业工程专业热门院校之中。由于在考试之前并没有对这个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逃避原有的本专业仓促作出的选择。又因为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以后大部分需要到艰苦行业、艰苦地方去工作,煤矿事故时有发生,无形之中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压力,使他们不能安心学习,患得患失,过于担心自己的事业和前途,而表现得忧心忡忡。

实际上,由于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发现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观察、交流才能作出判断。并且在不同时期,遇到的问题也会是不同的。

三、跨专业培养措施

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虽不尽相同,只要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培养还是很有帮助的。

1.补充专业基础知识

研究生往往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导师可以根据学生选择的研究方向和其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情况,由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案。学生应定期向导师汇报学习情况的进展,在必要的情况下导师再加以指导。跨专业研究生补充专业基础知识应遵循的原则应该是:首先要持之以恒,不怕麻烦;其次是要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计划;最后是要想办法提高学习效率。只有长期坚持这三项原则,拥有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之后,研究生才能更顺利地进行科研工作。

2.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跨专业研究生由于对行业动态不够了解,选择研究方向会不知所措。导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也要制订相应的指导跨专业研究生导师须知,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落实。

3.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研究生由于在本科时期很少接触科学研究工作,而对矿业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储备不足,在科研上存在不小的差距。这方面就需要导师的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也需要学生自己在基础知识的储备上勤奋努力。跨专业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建议采取的原则是“从基础工作做起,边干边学,将专业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科研思维能力,重在形成科研思路”。同时,鉴于矿业工程专业的特殊性,矿业工程研究生学习的知识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或者是实验室,而应该在导师的带领下多看看实践现场是什么样的,那样才不至于纸上谈兵,也能增长见识。

在导师的带领下,制订正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依靠学生的自学能力,补充好应有的专业基础知识,积极参加科研和实践活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会收到应有的效果,以期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能够实现。

四、结语

矿业工程跨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研究生比起来,在专业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跨专业研究生在培养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具有优势。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根据他们自身的情况制订合理的培养计划,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在科研和实践中慢慢培养其专业素养,争取能够培养出高层次、复合型的优秀矿业领域人才。

参考文献:

[1]倪小明,李化敏,刘晓.矿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11,20(1).

[2]赵永刚,赵明华.如何正确引导跨专业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2010,(3).

[3]吴伟,马世忠,卢双舫.地质类硕士点培养跨专业研究生的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

[4]王卫强,杨帆,吴明,等.关于跨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思考[J].群文天地,2011,(8).

[5]何运信,李美中.跨专业与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基于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问卷调查[J].高等农业教育,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