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1

什么是城市化?其内涵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所谓城市化,简单的说就是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文明向乡村的扩展”。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城市主要有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科技、生态等功能,而生态功能是众多功能中最脆弱的。世界工业化城市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城市生活空间的拥挤、环境污染、工作紧张等“城市病”,激发着人类心灵最深处贴近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天人合一”、“人地和谐”思想,促使人们逃离城市,走进田园,全身心地投入乡野之中。城市的生态功能已慢慢向乡村地区休闲旅游方向转移,从而出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农村,导致城市化现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乡村旅游逐渐成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进一步走向了城市化道路。

2、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

近年来,许多农村地区通过对农村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古村风貌、农家生活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开发包装,为人们提供旅游保健等方面的服务,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该产业呈现迅速崛起趋势,已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乡村产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型产业经营模式。乡村旅游主要存在以下三点突出特征:一是自然性,二是体验性,三是休闲性。休闲农业的目的是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让游客在休闲的同时参与认识农业和农村,体验农村生活。乡村特有的生态旅游功能明显优于现有的城市环境。乡村地区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契合城市人的身心需求。人们日益高涨的旅游需求使得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得越来越快了。城市中本来承载的休闲功能已经一步步转移到乡村地区了。

3、城市休闲旅游向乡村转移的影响

休闲旅游在促进农村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身在现代都市的人群得到了休闲娱乐,缓解身心压力。农村旅游带来极大收益的同时,我们应该用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它在发展中产生的利弊。

3.1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积极作用

乡村旅游已成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生态风光、民族习俗,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条件与潜力。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及信息流等,乡村地区的当地人愿意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或与之相关的工作,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较强。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大量游客涌入,为当地农民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农民在不抛弃土地生产的同时,也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旅游接待服务性行业,如将自己的住房转变为乡村旅馆等。可见,乡村旅游可使乡村传统农耕经济向服务性经济转变,优化了当地的产业结构。

乡村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改善当地传统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一些民俗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成乡村旅游产品,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了继承与传播,起到了有效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开发,必然要求当地加强对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投入,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3.2 休闲旅游业向乡村转移的消极作用

旅游是一把双刃刀,在促进目的地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产生潜在的诸多不利影响。

实现旅游的同时具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在主观上应有外出旅游的动机;在客观上应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闲暇时间,另外还包括游客的身体状况等。因此,一般旅游者的消费能力较可观。对于当地一些纪念品、土特产等产品,他们往往能够用较高的价格购买,容易引起乡村地区的物价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伴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必然要求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对土地需求量的迅猛增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价上涨,对当地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民住宿条件均会产生较大影响。

在传统农业结构中,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耕地,收入结构较单一,各户之间的收入相对较平均。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农民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使一部分农民由农业转为服务接待业,引起了农民收入结构的转变。旅游业需提供高质量服务,对从业人员具有一定要求。由于乡村农民在素质与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其从旅游业中获取的收入也存在差别,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贫富差距。

乡村地区过多依赖旅游业势必会影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旅游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噪声污染及空气污染等,为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致使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下降,如公共设施紧张、交通拥挤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有些地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规划不当,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如基础配套设施的兴建,若选址及设计不当,容易破坏整个乡村地区景观的和谐之美。如图1所示为株洲地区一乡村景区,开发的土地资源没有很好的保护导致的严重退化。

图1

4、在功能转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两个基本标准是:保护乡村资源,延续历史文脉;保障经济效益,延长生命周期。

突出特色,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与文化消费,特色是发展的生命线。在开发乡村旅游时,避免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应对农村资源、风土人情进行调研,开发出具有乡村特色的旅游产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旅游区的整体环境,对于污染物的自净能力及旅游人群的承受能力均存在一定限度。当旅游人数超过了环境正常允许限度,势必对旅游环境产生污染与破坏。因此,为减少发展乡村旅游业对地区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必须加大对的研究力度,根据各个乡村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合理极限指标,并依据该指标采取分流和限流等措施。

加强规划,夯实基础:地区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合理规划。规划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该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质量。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应实行规划先行原则,立足于保护,合理开发资源。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6、结语

城市休闲活动体系的建立本身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而城市休闲旅游功能迁入乡村地区则更能体现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农村更方便地接受城市功能的扩展和辐射。只有坚持以城市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乡村为基础,城乡融合,互惠互利,互相促进的发展方针,才能最终取得城市与乡村的共同繁荣和城市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协调好城乡关系,以城市发展影响、带动和促进乡村的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化和谐、稳步向进,实现城市休闲旅游功能的迁入乡村的重要一步。

作者简介: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2

摘要:艺术设计是最直接的视觉印象,是城市形象特质的完美体现。一座城市的形象是人们通过感知城市文化和体验城市艺术展现出来的,艺术设计是构成城市形象的重要因素。一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各个领域也渗透于城市文化的各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关键词:环境艺术;公共艺术;书画;城市文明

如今,科学技术发展飞速,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是这个城市科学发展及城市技术层面及城市艺术的综合产物。20世纪城市的发展机遇往往通过这个城市的交通发展、城市郊区发展以及其城市服务部门各行各业的发展详细地展现出来。在这其中,城市的艺术设计发展更加增添了这个城市的生机。

1环境艺术设计对城市创新美学中的影响

任何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涵盖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等等。它们都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努力着。一个城市的魅力也体现在这个城市的城市设计中,如此看来,一个城市的地标级的建筑更能让人们更清楚的记住这个城市,所以说一座美丽的城市正式因为拥有美丽的建筑和美丽而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空间,才能让人们更加喜爱自己生活的城市,也会努力的为这个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从其他意义上来说,一个城市形象的精华往往就在于它的外部空间,展现于它的广场和公园、河流、湖泊、街道……

环境艺术离不开人、社会以及大自然,是将三者联系起来的大家庭。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是能够激发人们情感的一种公众艺术。它将知识性、艺术性融为一体。使我们生活的城市形象更加鲜明,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更加充满生机活力,为我们魅力的城市轮廓线添砖加瓦。

一座好的城市环境设计,不仅仅依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还需要一定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才能形成整个城市的整体形象。

2书画艺术与城市文化发展

城市的历史、文化、人物发展等诸多内容都可以成为一座城市的标志。提到人们众所周知的《清明上河图》,这不仅仅是一幅书画作品,而是承载了那个特定时间的历史及其文化,从画中也能感觉到人们向往欣欣向荣的美好城市生活的景象。这也说明了,书画艺术也可以作为一座城市的名片,可以代表与展现一个城市的文化发展。

文化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久远影响。一座城市的发展与这座城市的民俗的密不可分的,民俗是一切文化的源泉,民俗文化也最具地域特征,具有代表性。一幅经典的画作,一个体现当时民俗风格的摄影或录影资料,一个文化艺术交流平台的创立,一个书画艺术经纪公司的建立和成长,这些都承载着有关于这座城市发展的伟大使命。一座城市对外宣传时,最有力的名片即是这个座城市的文化,城市发展借助于书画艺术这个文化载体,带动整座城市的艺术文化和收藏的热潮,有利于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能更好地认识他们所处的这个生活圈的历史和文化。

没有文化根源的城市存活不久,人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所以说一个国家一定不能没有文化的基础。那么由此引申到一个民族,一座城市,一个家庭无不如此。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他便成为一个没有发展潜力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不会体会到生活的乐趣。所以一座城市的发展了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只有将城市文化发扬光大,这样才能使我们生活的城市更好的发展下去。

3艺术与城市文明

艺术的发展是需要两个层次面相互配合产生的,第一层次面是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层次面是较高的精神素质,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艺术是高端的、具有生命级别的。城市社会恰好为艺术提供了主、客两方面的条件。举例来说,采访人们时问道人们心中最美的城市,很多人都说出了维也纳等等,先说维也纳,他之所以有世界音乐之都之美誉,其一是其拥有非常雄厚的物质基础,其二是奥地利人具有优良的文化传统与高雅的审美水准,每年一次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便是最完美的体现。综上所述,艺术阐释了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城市文明的发展水平越高,它与艺术的关系就越密切。

首先,艺术是一种尺度,他能完完全全的区别一个城市与一个乡村。但并不是说相对落后的农村就没有艺术可言,在一些文明程度比较落后的乡村,也有属于乡村的村间文化艺术,例如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及民间手工等等。但它们本身如果脱离了乡村,大多也就失去了民间艺术文化的色彩,赋予民间艺术现代感,这样慢慢适应了城市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就具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

其次,艺术作为一种尺度,也能够很好的衡量出大城市与一般城市在文化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中小城市发展的重心,更多地倾向于实用性的物质文明层面,而只有积累了雄厚物力财力的大都市,才有可能去从事各种非生产性、非经营性的艺术活动。大都市文明发展水平越高,随机出现各种社会问题的几率也越大,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慢慢滴在城市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压抑、紧张、焦虑、痛苦等,人们需要通过艺术与审美获得解脱。这也成为当代大都市不再敌视“艺术与审美”的主要原因。

再次,在都市化发展飞速的今天,城市空间更加拥挤,利益冲突更加激烈,危机与矛盾更加尖锐与突出,慢慢涌现的城市问题加速的激发出当代都市人强烈的艺术与审美需要,同时也改变了艺术与城市文明的传统关系。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一是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贵族与平民的传统边界慢慢消失。在原来社会,生活是实实在在的,艺术是非实用主义的,两者之间不可逾越。在当代都市空间,这种矛盾关系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艺术的生活化”或“生活的艺术化”。二是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都市文明实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主题与发展。以艺术与世界博览会关系为例,世博会最初叫做“万国工业产品大博览会”,单从这个名称上看,根本没有艺术的位置。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只是在最后到了闭幕式阶段,才安排了些许简单的音乐演出。但到了第二届巴黎世博会,与第一届有很大的区别,不仅仅是主题添加内容为“农业、工业和艺术”,艺术的内容也变得为之丰富。巴黎世博会专门设立了美术品展览馆,展出了千余件的绘画作品与雕刻作品,与此同时还举办了首届世界摄影展。近些年来,世博会的文化与艺术氛围就越浓厚,随即出现的世博周边文化艺术产品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4结语

中华民族经过个个年代长时间的洗礼,迎来了美好的城市生活。毫无疑问,城市文化不单单是物质文明辉煌,也不是通过回归自然得到的解脱,而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借助城市空间,人们努力在城市文化与艺术设计中慢慢找寻的桥梁,因为只有通过“艺术与审美”,才能使城市化进程中激增的压抑、焦虑与不适应得以稀释与融解,使社会变迁中惶惶不可终日的都市人得到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一个和谐的城市社会,是不能只有制度与规范、而没有艺术与审美的。

参考文献:

[1] 汪德华.中国城市设计文化思想[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 上林国际文化有限公司.最新城市规划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3

【关键词】 城市 环境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explores th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design.

1.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1.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1.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2.环境问题分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2.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2.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3.工程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3.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3.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3.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3.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3.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3.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3.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要与国际接轨,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一起,解决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J],建筑学报,1998,(11),54-56.

[2]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 ],建筑学报,2001,(5),47-50.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4

【关键词】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人物素材;摆放;原则

建筑效果图是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表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先用三维造型软件(如3DSMAX等)将建筑模型制作并渲染出来,再用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在建筑模型图像的背后和四周添加自然和人文环境元素,包括天空、城市或乡村原野等自然环境或人文社会环境,以作为主体建筑的衬托,并由此展示建筑与人、与生活的交集,赋予建筑设计效果图以生命力。在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中,人物素材的选择和摆放有其自身的原则和规律可循,设计师需要通过自身业务经验和生活经验来逐步理解和感悟,方可在实际操作中运用自如。

一、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中选择人物素材的要点

环境艺术设计行业所需通过三维造型软件和图像软件来制作表现的效果图,主要有室内效果图和建筑效果图、园林景观效果图等。室内效果图有私人住宅效果图和公共空间效果图,其中私人住宅效果图中通常是不摆放人物素材的,公共空间效果图主要是表现各种办证大厅、候车厅售票厅等公共场所,需要摆放人物素材,但相对而言所需摆放的人物不很多,不如建筑和园林效果图中所需摆放的人多。园林景观效果图主要为俯视图或鸟瞰图,场景通常很大、人物素材多,通常在画面中显得比较微小,常被忽视而居于次要地位,唯独建筑效果图所需展现的人物素材较多,又有精心表现和展示的特点,因此笔者选择以建筑效果图为例来阐述效果图后期制作中人物素材摆放的原则。建筑效果图的表现视角通常为水平视角,是模仿普通人站在地面上平视(仰视)建筑物的视角,这样的效果图视角有助于真实而直观地体现实际建筑物所带给人的直观感受。效果图虽然是虚拟的,但其所运用的逻辑是真实且源于生活的,因此才得以在设计活动中被广泛接受,有人存在并融入其中的建筑物才合乎逻辑。而选择合适人物素材融入其中,是成就建筑效果图价值的重要一环。具体说来,在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中选择人物素材有三大要点,首先是季节,体现在人物着装上,如果没有特别要求,人物着装应当以夏装为主,辅以少数人着长衣长裤的春秋装,同时有冬装和夏装存在的情况肯定是不现实的。其次是角度,建筑效果图视角多为平视角展现,因此人物素材的视角大都为平视角,俯视角人物素材则应用于园林景观的俯视角效果图中。第三是人物身份,素材人物无名无姓,但性别、服饰、人种即其身份,一个展示综合性公共场所的建筑效果图,其中人物素材所代表的身份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各职业、性别、年龄的人士都可能出现,如果是幼儿园或写字楼的效果图,则人物素材可基本限定为儿童和职业着装人士;众多的人物素材中出现一两个外国人形象很正常,但若满大街都是外国人就不真实了,除非该效果图所表现的项目本来就在外国。人物素材中不能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物,即便是相同着装的双胞胎同时上街,也无须展示完全相同的仪态,即便是要放置同一面孔和着装但以不同姿态出现的人物素材来代表双胞胎人物,也不要第二次出现。上述要点都来源于生活经验,稍加认识即可领会。

二、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摆放人物素材的原则

为了在建筑效果图中合理展示和摆放众多的人物素材,不使其显得杂乱,可以通过使用“视线高度线”来进行规范,视线高度线概念的应用也是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技法和辅助手段,为了保证建筑效果图在平视角下其所呈现的所有人物、花草、车辆等素材具有合适的透视视角和近大远小的视觉关系,可借助图像软件中标尺功能的参考线来设置一条水平线,作为视线高度线,人物、花草、车辆等素材都以此线为参考,尤其是人物素材的高度,接近此线之上下,即可将众多的人物素材管理得井然有序。另外,人物素材中的儿童最好不要单独摆放,应当与成年人放在一起,其身高在成人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左右;如果需要使用宠物素材,也应当与人摆放在一起,小型宠物身高不超过人物的膝盖,大型宠物(犬)身高不过人物的腰,这些细节和原则,设计师在操作过程中都应该掌握,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一切都迎刃而解,无需刻意为之。

参考文献:

[1]王可.浅析Photoshop软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6(9).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职 人体工程学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13-03

《人体工程学》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第三学期。此课程是家居与陈设设计、住宅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课程的基础。此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否能顺利展开,能帮助学生在具体课题的设计当中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规划建设、乡村城镇化发展、房地产业的兴起、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崛起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存装饰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艺术设计越发受到重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便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为《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描绘了光明前景。

在对开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相关公司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作品只重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生搬硬套设计理论,对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装饰艺术设计的目的除了满足基本使用外,就是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富有艺术性,设计者必须根据人们生活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设计。学生除了要有创新意识,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外,还要熟练地掌握人体工程学,并且在设计中广泛地应用它。《人体工程学》教学应根据设计师岗位技能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

二、《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建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人体工程学教学多采取传统的“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模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以求通过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本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与将来所从事的展示设计岗位、室内设计表现岗位、室内装饰工程设计管理岗位、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或室内设计教学培训教辅岗位等严重脱节。

(二)课程内容僵化,缺乏实用性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体工程学》教材如雨后春笋,版本众多。但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数据、生理原理来讲解相关知识,内容僵化,对于底子薄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无异于进入了呼吸困难的“高原”。这与高职教育教学的“必需、够用”原则相违背。学生只知原理,却无法将原理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达不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实践教学薄弱,缺乏实践性

实践教学薄弱是高职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各专业的建设重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各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多数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以画室、专业机房居多,实训基地功能单一。投入较大的装饰材料实训室、装饰施工实训室以及模型制作实训室基本没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多为装饰设计公司,每次只能接收3-5名学生的见习或实习,无法提供大规模集中性的学生实训,给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上述原因,造成人体工程学的实践教学在校内无法与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在校外无法及时得到专业教师指导,教学效果较差。

三、《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1.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中,将设计项目、设计要求、设计资料、优秀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艺术设计真实的氛围和环境(真实案例设计),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2.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观和教学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基础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使其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成为各具风格的设计人员。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实行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四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人体工程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室内装饰方案设计岗位、室内陈设设计岗位、家具设计岗位、展示设计岗位、室内设计表现岗位、室内装饰工程设计管理岗位和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装饰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施工)监理的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进行精确分析后,来确定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任务。

在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仿真模拟、实训演练”的教学模式,以真实任务和仿真任务为导向选取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形成易于在建构中学习,适于形象思维型智能特点,与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吻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家具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四项学习情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设计了6个专题,分别侧重人体感知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行为心理。

(二)对接工作岗位,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针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设计师、设计助理、绘图员、项目经理、施工员、预算员等职业岗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需求调查,确认了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是以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与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技能结构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者结合而成。技能训练采用基本技能训练深化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程序组织教学,相应的知识内容编排则采用基本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社会知识的顺序来适应技能训练内容。从“必需、够用”着手,确定核心学习内容为人体工程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成为“能设计、会装饰、善工艺”的室内装饰艺术设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1.以不同的“工作岗位”构成若干教学模块。《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了6个模块: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人体的基本尺寸、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家具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产品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公共环境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

2.以相同岗位上的不同工作任务或服务任务为工作技能或服务技能构成教学单元。《人体工程学》的“家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分为3个教学单元:桌台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坐卧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贮存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

3.以具体“工作过程或服务流程”构成教学内容。在“贮存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教学单元中选择“衣柜功能尺寸设计”为教学内容,按照尺寸设计、功能尺寸设计、外观设计的顺序,将人体工程学内容融入衣柜整体设计之中。

4.以工作或服务中的设计要求和实操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构成教学重点难点。在“衣柜功能尺寸设计”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主要以人体的基本尺度为依据,同时还应照顾到性别及不同人体高矮的要求。教学情境设计为分别给不同年龄构成、不同性别比例构成和不同文化程度构成的家庭设计衣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三)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人体工程学的授课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艺术设计是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还应拥有科学性,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本课程安排了一次小课题设计“座椅设计”,根据美观实用的原则运用人体工程学知识,首先分析实物案例,如学生椅、阅览椅等,运用已具备的人体工程学知识,分析这些座椅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设计建议。作业提交内容包括改进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原设计中存在的人体工程学缺点。课题主要是对人体尺寸测量章节内容所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椅类家具(休闲椅、工作椅)基本尺寸规律(对于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面、椅背的倾斜角度及其弯曲曲率规律。养成整体匹配意识,亦即尺寸、倾斜度、曲率的整体配合规律。最后通过作业的展示及点评,使学生受益匪浅。

改变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在“视觉与艺术设计”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试做《乐嘉色彩心理学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色彩与心理变化的关系,继而深入探讨色彩设计。在总结时,向学生展示目前在色彩设计中获得国际荣誉的作品,使其在作品欣赏过程中,体验设计大师如何运用空间色彩调节人的心理情绪。

本课程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开展了校园环境调查、商业环境调查、居住空间调查,和学生共同完成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与结果统计与分析,使学生对不同空间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标准逐步熟悉。通过实地测量、考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理解。本课程设计了一次调研报告“定州大世界商场的商业空间设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商场外观设计(男装、女装、超市、内衣区等)的展台、灯光、通道、展示设计等多个角度,去发现现实商业环境当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汇总以后,不但加深了对人体工程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养成。学生将报告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不同的案例及每个学生的思考都能得到共享,加深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提升职业技能,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教学核心。在“触觉与艺术设计”的单元教学中,我们将课堂选在了定州市博陵建材市场,对学生下达不同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认真去思考,经常深入建材市场,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增加专业知识,熟悉工作岗位。比较在教室里的理论讲解,走入工作环境,明确工作任务的实践教学,更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

《人体工程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普遍开设,课程建设已逐步成熟。其中天津美术学院李维立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天津科技大学张峻霞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安徽工业大学晏群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华东理工大学程建新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江苏大学何灿群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值得借鉴参考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潘鲁生.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J].设计在线,2004.

[2] 刘晓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5).

[3] 朱星彬.“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实践[J].宁波职业技学院学报,2008,(6).

乡村公共艺术设计范文6

关键词:城市艺术设计;城市环境;生态设计;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也是向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自然资源的供应基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就是环境的科学而又概括的定义。它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这个概念也在发展.如现阶段没有把月球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但是随着宇宙航行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月球将有可能会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组成部分。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2007年5月,总书记亲临黄河视察工作,黄河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定要把她治理好,一定要把环境治理好。

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已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我国也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也因此从观念转变到理论建构乃至设计,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7.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对城市“绿色空间”的人口容量进行测算,制定生态环境目标(空气,湿度,土壤,灰尘,噪音及风等)和环境保护治理的措施。

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城区与郊区绿地系统的协调关系,区域空间调节关系,休闲人口流动的关系等等。

某地开发和建设现今已经即将完工,首先从设计和规划上来说就是与国际接轨的,世界著名建筑师黑川纪章对整个新区的建设做了一个全面而又详尽的规划和设计,无论是从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局部空间环境规划、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的关系等等这些入手,都是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很好的融合到了一起,很好的解决了当地环境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在某些问题上的矛盾。 很好的解决环境问题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美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良镛,面向21世纪的建筑学[Z],国际建筑师协会“北京”(讲稿),北京,1999

[2]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 ],建筑学报,2001,(5),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