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1

[关键词]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04-02

一、文科类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近些年来,高校中女大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女大学毕业生增幅明显,就业难度大,其中文科类女大学生所占比例最大,就业难问题尤为突出。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就业率低,就业存在性别歧视,就业质量低,缺乏保障等方面。

(一)文科类女大学生数量增多、就业率低

1998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的持续快速发展,使得女大学毕业生增长幅度日益加大。据统计,1998年至2006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增长,女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人数比重逐渐加大,1998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36.64%,2003年女大学毕业生占总毕业生的比重为44.29%,2005年这一比重增至45.17%。越来越多的数据显示,高校“男多女少”的局面已经改变,逐渐出现“阴盛阳衰”。综合类名校复旦大学,2006级新生里的女生约占52.3%,首次超过男生。2010年,清华大学录取了1159名女生,比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34.12%。

女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增高,但就业率却依旧偏低。天津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大学毕业生男生就业率为83%,女生就业率为79.5%。厦门大学的就业指导部门调查时发现,应届毕业生中已落实工作单位的女生比例为63.4%,男生为72.1%。在同等条件下,女毕业生就业机会只有男毕业生的87.7%。

(二)文科类女大学生考研率高,就业门槛高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很多女大学生选择了考研。资料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因此女生无奈选择考研继续深造。而且大部分女生较勤奋踏实,考研成功率也大大高于男生,特别是一些中文、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科专业。此外,用人单位用隐形限制的方式提高女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门槛,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对文科类女大学生大多存在年龄、相貌方面的限制,一般要求女大学生年龄在25岁以下,相貌气质姣好,并且在签订就业合同时硬性规定未婚或几年内不得生育等苛刻条件。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性别歧视

受社会传统思想、男女两性差异以及社会误解偏见等影响,在就业过程中文科类专业女大学生普遍存在性别歧视现象。第一,人数限制。例如:在招聘信息中明确写出某单位招收文员10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3人;第二,机会不均等。即使同时进入面试过程,最终聘用比例男生依然高于女生,很多用人单位情愿降低条件录取综合能力较低的男生也不愿意录取女生。第三,待遇偏低。用人单位招聘过程中,对男女生实行不同的劳资待遇,他们支付给女性雇员的工资与处于同等学历、同一职位的男性雇员低。在面对培训、升职机会时,用人单位对文科类专业的职员多倾向于提拔男性员工。

二、影响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

用人单位之所以拒招女生正是为了求得生存和竞争优势,规避女大学生自然附着成本的理性选择。女大学生的自然附着成本包含着比较广泛的内容,主要表现在:第一,生育成本。女大学生毕业后不久就会面临结婚生育等一系列问题,进而会有很大一部分精力投放到家庭中,用人单位需要为此付出直接或间接成本。第二,工资补偿。基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她们对于工作条件的要求较高。在较差的工作条件下,用人单位需要支付额外的工资以作为奖励,而男性职工则不存在这一问题。

(二)文科类女大学生自身因素

文科类女大学生大多心思细腻,感性,但大多依赖性较强,优柔寡断,专业性差。部分女生过于看重学习成绩,忽略了能力培养,在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适应能力上与男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成绩并不是市场竞争力的全部,市场看重的是劳动者的综合劳动能力,因此,女生劣势于男生。部分文科类女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从基层做起的心理准备,很多女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排斥低层次岗位,向往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就业,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再加上女性固有的普遍缺乏竞争意识,胆小退让等弱点,成为女大学生将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产生的影响

(一)对文科类女大学生自身的影响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大部分女生采取了积极主动、勇敢面对的积极态度。文科类女大学生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培训来提高自身能力,拓宽就业途;或继续学习专业知识,考研或出国深造。就业难的压力成为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强大动力。

然而,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对女生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分人不再努力学习,而是更注重自身外表投资,形成了“学得好不如嫁得好,干的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有些女大学生甚至走进婚姻介绍所推销自己,她们的相亲标准多定位在三十岁左右的有房有车的成功人士,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高校女生就业难已经逐渐影响了女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婚恋观。因此,她们会逐渐养成依赖顺从的习惯,不思进取,缺乏个人事业成功的思想观念。久而久之,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我国现代社会提倡的男女平等进步思想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我国社会女性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对社会和高校的影响

高等教育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正是由于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的供给,社会经济才得以持续不断地发展。文科类女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毕业后遭受就业难压力,性别歧视,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不仅是对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也造成社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使一部分女生不能就业或不能很好的就业,就使得很多女性不能发挥其自身才能,不能很好的实现自身价值,不能产生更多的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另外,目前高校在扩招过程中基于文科类专业投资小、成本低、短期效益大等特点,大多扩招文科类专业,然而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尴尬现状必将影响这些专业以后的生源数量和质量,甚至可能出现资源闲置问题,影响高校的办学质量,阻碍高校的长远发展。

四、解决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途径

(一)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

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增加教育事业的投资。通过大众媒体的宣传,塑造健康、积极、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强化男女平等思想。完善就业市场体制,宣传文科类女大学生的自身价值及影响,加强对文科类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支持力度,鼓励自主创业。合理调整社会人才结构,促进人才最大程度的实现社会、经济价值。

(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社会监督

进一步加强法规建设,从法律层面保护女性的就业权利,制定具体详细的法规政策,使女性在求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能够有具体的法规依据,从而更有效的保护自身权利。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社会监督,切实有效的缓解文科类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三)文科类女大学生对自身的准确定位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2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经济学视角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3-0155-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在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并为我国提供大量人才的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加严峻。尽管大学生在劳动市场中占有一定比重,但是市场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却不能承受毕业生增长的人数,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更加紧迫。

一、我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连续十年实施大规模扩招政策,招生数从1998年的110万增加到1999年的165万,从人力资源大国逐渐步入人力资源强国。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17.8%,自此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毛入学率达到24.3%;2013年毛入学率达到34.6%。招生人数的不断升高使得毕业生人数更是逐年累积,就业形势并不乐观。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人数达到730余万人,2015年人数更是增至750万人[1],就业人数不断刷出新高,再加上以前年度失业的大学生,就业生的群体不断扩大,毕业生就要面对更大的就业压力。

二、基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从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角度

从数量上分析,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累积增加,供给量已经远远超于需求量。需求上虽然国家经济的增长增加了许多就业机会,但是从奥肯定理中分析得出:GDP变动与事业变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负相关性[2],即GDP增长3个百分点,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一致。并且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很多企业减少岗位需求,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这些情况都使得劳动力总体来说供给超于需求,并且会持续一定的时间,进一步造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3]。

(二)从经济发展模式角度

经济结构的变动也会使得劳动力供求不平衡,加重就业问题。经济结构的变动就是劳动力的素质与岗位需求相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从外延型到内涵型的增长方式更加注重对科技的使用和岗位人员技能的提升,这也从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要求。

(三)从毕业生自身角度

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的同时,教育质量却日趋下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放松自我约束,没有精于对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习成果并不理想,毕业时竞争力低,就会增大就业压力。同时,大学毕业生对于就业区域的选择形成了就业结构性矛盾。根据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来分析,教育把劳动力市场分为了不同的层级,现在的毕业生都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即一级劳动力市场),他们想要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当然也不排除盲目跟风和攀比的心态。致使经济发达地区就会涌入更多人数的大学毕业生,导致人员过剩、竞争加剧。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和基层地区(即二级市场)则聚集毕业生人数较少,同时竞争减弱[3],造成了严重的区域发展不均衡,劳动力配置不均衡。

如今大学毕业生多数为90后,这个时期的学生独生子女居多,较上一辈人享受更多的物质资源和教育资源,家人对于子女的关心及期望程度都较高,使这部分毕业生对于工作的选择也更为谨慎,不只仅限于找到工作,而是期望找到自己和家人都满意的工作,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就业难度。

随着高等教育成本的增高,增加了大学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值[3]。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工资的标准有预期的界定,面对就业机会,当低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就会拒绝,再去寻找下一个机会;当高于自己标准或期望值才会接受,这个过程中消耗了更多的就业成本。

三、解决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强化经济均衡发展,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均衡造成了劳动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国家应增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在不同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向偏远落后地区多实施经济政策,鼓励激发人才向这些地区流动。同时,国家应加速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促进各产业的联系,从总体上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为大学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微观上,国家应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体系,提升对就业的服务质量,实施更有利于就业的政策,如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的改进等,为大学毕业生的合理流动和充分就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加强对大学毕业生提供职业发展培训和做好一定的岗位宣传工作等。

(二)高校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针对社会和经济需要发展,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生全方面的素质提升、综合发展,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同步发展。

其次,高校还应加大对办学硬件设施的投入,改善基础性办学条件。向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程体系,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加强教学管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高校应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培训、讲座,如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教育等,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明确目标、清楚自身定位,并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业的压力,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为进一步就业做好准备。

(三)毕业生加强自身素质,提升就业能力

首先,大学毕业生要了解自身定位,认清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工作的期望值较高,对工作地域和工资水平都有高的定位,过多的条件限制往往会使自身错失就业机会。这就要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确定合适的工作期望值,实现就业。

其次,大学毕业生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更加专注于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也要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多参加社会实习,让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应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在校期间可以多参加学校社团和学生会活动,真正做到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中国教育在线2010―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调查[Z].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3

【关键词】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 就业形势 就业问题 就业方案

近年来,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曾经炙手可热的英语专业现已被列入冷门专业。如今大学英语专业生就业问题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一、目前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生的状态和存在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当今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根据《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比较困难。通过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分析了英语专业本科生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英语专业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就此,相比较而言,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就显得更加困难。

(一)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就业环境不理想。

根据我们的整体调查,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中从事英语对口工作的不足50%,不少毕业生毕业后连工作都难以找到。同时,根据我们对在校生的调查,目前认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学生占34.5%,也就是说,学生自己对将来的就业前景也非常不乐观。可想而知,英语专业的整体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英语专业生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就更难了。毕业生调查结果也显示,在已经就业的英语专业生中,60%的人不满意目前工作,52%的人不满意目前收入,他们的平均月收入也只在2000元左右。这些数据都标明,目前英语专业生就业难,就业环境并不理想。

(二)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生换专业进修或就业现象日趋增多

首先,相当一部分英语专业生选择考研继续深造,但在这一部分人中,跨专业考研的居多,占考研总数的45%。再者,随着毕业生数量逐年大幅上升和我国改革进程的深入, 以及用人单位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单纯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绝大多数毕业生在专业外就业。在我们的调查中,就有42%的学生从事非英语专业的工作。所以,跨专业进修和跨专业就业已经成为目前英语专业内的一大趋势。

(三)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面临着就业心理问题。

我们的调查数据表明,在当今这种“就业难”的局势下,作为一名非重点工科类的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只有17%的人对自己很有信心,然而有25%的人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有38%的人没有想过太多,顺其自然就好,他们大都对就业没什么规划。又根据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60%的人不满意自己现在的工作,而且不满意目前工资的竟高达52%。种种迹象都充分说明,现在的英语专业生在求职时心态不好,就业后更是种种不满,在整个求职就业的过程中心理素质不高,遭遇多种心理问题。

二、出现这些状态和问题的原因?

(一)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就业渠道狭窄、人才饱和。

历年来,随着高校盲目扩招导致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饱和,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用人单位的选择明显增大,据舒琳(2011)在其论文《高等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模式研究》中指出英语专业毕业生数与社会需求数相差甚大, 供需比高达10: 1 ,从总体水平上降低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学生水平不高、能力结构单一。

据舒琳分析,用人单位感到困惑: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不懂工程专业知识;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外语能力又很欠缺,这也是导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重要原因。在非英语专业学生竞争就业市场的形势下,还有38%的人觉得英语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最欠缺的就是社会实践能力。根据我们的毕业生调查,在大学中,只有34.8%的人偶尔参加实践学习,但是有24%的人从来不做。也就是说,学生的综合实力确实有待提高。

(三)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观不成熟,期望值过高。

英语专业学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外加“低不成,高不就”的就业心理。大多数人认为社会交往和个人的学习成绩及能力大小对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目前,很多大学生没有一个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缺少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足够的认识,没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所以也往往丢失一些合理就业的机会。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一)调整非重点工科类大学的教学模式。

首先,加强英语学习的重视力度,扩大英语在非重点工科类的教育范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全面提升英语专业生的竞争力。根据在校生调查,多数人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引导英语专业学生多参加职业训练和加强英语专业的学生就业心理指导等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其次,提高教师水平,加大实践教学,进一步引导自学,多与学生互动,加强师资历量;最后,根据毕业生调查数据显示,33%的人认为学校提供有效的指导是锻炼学生的面试技巧和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落实好。以此依据表明,改善一系列的教学工作,增强师资力量,对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生就业有着积极的引导。

(二)提升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自身能力。

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首要原因就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清醒认清楚自己的实力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将为就业提供好的帮助。例如,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考研,扩宽就业前景,增加工作机会;也有人想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比如计算机技术、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基本的管理技能等,以此来提升自己;另外,加强社会实践以及增加学习经历也很重要;最后,还有少数人是通过自主创业和其他渠道来实现自身价值。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强大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我们必须努力完善自己,提升自我。

(三)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必须端正就业心态。

在如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上,我们认为首先应端正毕业生的就业心态,这能帮助非重点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更好的开展,找到自己心目中满意的工作。《浅析英语专业毕业班学生的就业心理指导》一文中就通过分析当前理工科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以及英语专业毕业在就业时常出现的心理问题,旨在帮助英语专业研究生认清当今学科就业现状,正确进行自身定位,调整学习或就业计划,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或择业。

四、结语。

通过此项目研究,全面的分析了非重点工科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查找出其问题根源,从而解决这一问题,有效实现非重点工科类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自身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加强非重点工科类学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择业的“投资意识”,帮助非重点工科类的英语专业学生最大限度的实现“充分就业”。

基金项目: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省二本工科类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和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郝雪莲.理工科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 出国与就业,2011,(1).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4

【论文摘要】: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社会问题,毕业前的焦躁、不安、忧虑困扰者众多学生,对他们进行毕业前的心理调适,使他们良好择业,迅速融入社会,这是一个亟需关注的问题。

就业难已成为众所周知的社会普遍问题,大学生从"安逸"的大学校园,走向极具竞争力的社会,工作的压力、环境不适应压力、焦虑、恐慌、寝食不安、无所适从。心理焦虑是指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毕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大学毕业生面临严峻的毕业形势产生焦虑心理在所难免,但要实现顺利毕业,就必须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把握毕业机会。

大学生要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增长了四倍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毕业形势会相当严峻。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只有认清毕业形势,正视毕业现状,方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对选择职业这一人生大课题产生焦虑属于正常现象。在现实社会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固然重要,但他们的个人形象、气质、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更加受到招聘单位的关注。而考研、突发事件、经济拮据等不愉快的经历,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焦虑。事实上,部分大学生也存在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相对滞后的问题,有的学生不能正视毕业形势,产生了素质恐慌,加上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顺利毕业。

只有正视毕业压力,大学生才会迫使自己积极行动起来,适度的心理焦虑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压力,这种压力可以变成动力,它可增强大学生的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过度焦躁、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调整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甚至会埋没大学生的潜能,给毕业带来额外的困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焦虑心理的评估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面临毕业,自己正处于严峻的形势之中,这时的焦虑心理是一种正常反应,我们可以提醒自己正视毕业;如果我们对毕业形势做出不切实际的评估,即不能正视毕业形势,则产生的焦虑心理就不是一种适应性的反应,就会使我们自己感到异常紧张,严重时会导致焦虑障碍。

1.大学生要转变毕业观念,调适毕业心态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集多种特殊性于一身,存在着多重价值观、人格的再构成等心理内在原因,同时存在着环境中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其他群体要低,一般的观点认为大学生毕业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特别是挫折心理,对大学生毕业影响最大。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要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以平常心面对毕业形势,冷静地做出选择;要孕育真、善、美的感受,保持良好心境;要排除诸如不满、嫉妒、焦虑、恐惧等负性情感对正常思维、决策的干扰;要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毕业"一锤定终生"的陈旧毕业观念,建立新型的毕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毕业观。

应届毕业生面对毕业形势,回避的应对方式虽然可以缓和焦虑程度,但作为一种消极的方式因为没有真正解决毕业问题,长此以往是要付出较大代价的,焦虑源并不会因此自动消失,反而会对本人纠缠不休,不定期还会出现,所以必须随时戒备。如果我们一味地自怨自悔,只能继续滋生失望的心理,戕杀自信心;如果我们反复玩味挫折,咀嚼挫折带来的痛苦,只能使自己更加心灰意冷,举步不前。面对全新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毕业形势,心理挫折不可避免,但因噎废食,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徘徊在失败的阴影中的做法不可取。大学生要进行心理调适,克服焦虑心理,关键是要转变毕业的思想观念。应届毕业生要打破传统的事事求稳、事事求顺的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观念。我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社会中,竞争就要伴随自己一生。应届毕业生求职过程就是竞争过程,即使你得到了比较理想的职业,如果缺乏竞争意识,不再继续努力,也会失去这个工作。有竞争就会有风险,确立竞争意识,不怕风险和挫折,焦虑心理就会得到缓解。面对毕业焦虑,进行理性思考是基础,根据情况的变化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是关键。

2.大学生要把握毕业机会,顺利实现毕业

毕业是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大转折点,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在许多的情况下,当良好的毕业机会到来的时候,大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导致毕业机会丧失。一方面,许多学生自我认知不准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主要表现为择业期望值很高,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有的产生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毕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毕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另一方面,对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会出现坐等心理,坐等就容易失去机会,如果学生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就会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毕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一些良好的毕业机会。

焦虑心理会让大学生觉得紧张和担忧,良好的心态有利于他们把握毕业机会。在毕业过程中,大学生既要适当地放松自己,使自己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又要注意把握机会,不能让毕业的机会与自己擦肩而过。把握机会并不是越紧越好,就像我们手中的沙子,你把握得越紧,留下得就会越少。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5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解决对策

随着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成为递增的趋势,就业市场需求快要饱和的现实情况下,就业难成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国家也一再强调高校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为以后就业做好准备。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来完成的,当代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怎样找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以及提出解决策略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就业观的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自身来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制定了正确就业观的目标,有利于学生就业目标的顺利实现,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就业的期望过高,而个人的能力并不能满足自身和市场的需要。所以合理正确的就业观非常重要。

正确的就业观有利于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正确的就业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

2.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具有现实价值意义。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合理的制定自己的就业计划,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一个人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学生有正确的就业观不仅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很大的帮助,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认识的不足。缺乏对职业的自我认识, 自我认识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是一种对自我在思想、情感、能力、行为等方面的主观反映。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客观清醒的认知自我的职业是尤其重要的。他们对自身,对职业的概念都是一知半解的,缺乏一定的重视和认知。

2.就业观太过于理想化,目标不明确。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知识,导致他们对自身、对社会认识的不足,就业观太理想化,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今后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目标定位不准确,就业目标模糊不清。

3.就业市场体系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观的不成熟、不合理,除了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外,与就业市场这个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就业相关政策的不合理、不完善,导致大学生不能对就业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加上就业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导致大学生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就业计划,最终形成了大学生不成熟的就业观。

三、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引导学生重视就业观的形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方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培训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在上就业指导课上,要让每位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做出合理的规划。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些学生由于对自身认识的不足,不知道自己具备什么样的优点和缺点,不知道自己本身应该做什么,适合什么样的职业。这个时候学校和教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他们自身的潜能。21世纪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怎样去把握好机遇,迎接挑战,是每位大学生应该关心和考虑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学校要把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的必修课,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竞争。

(2)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职业。学生通过对自身的分析,确定自己就业的方向。现在社会一个明显的特征是职业的细化与此同时职业选择也变得多样化,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学生要根据自身的爱好、兴趣,具备的职业技能来进行职业的规划。有时,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是当代就业指导教师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引导大学生从职业生涯规划出发,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特长,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有计划的实施就业规划。

2.学校和社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观。大学生由于长期在学校里学习,而学校相比社会又是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没有社会那么复杂。从而导致学生不了解社会的实际情况,做出过于理想化的职业规划。太过于理想化的就业观,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把要求定的太高,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这样很难找到对应的工作,导致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会引起很多的社会问题,学生找不到满足感和归属感。

(1)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调控。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机制不是很完善,国家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政策的完善,加强市场机制的规范与协调,这样可以促进人才的流通。相关部门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的制度,为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大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应该从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的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

(2)完善就业市场。从目前就业的大环境分析,民营企业是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渠道,我国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调整他们之间的经济结构比重。大力倡导发展民营企业。同时在执法的力度和完善劳动立法上都要加强。完善就业市场,对大学生就业提供了保障,使企业在选择人才上能够更加的公开、公平,使人才资源得到很好的利用。

(3)引导大学生去西部地区发展。西部地区相对于一线城市,就业和发展空间比较大,是高校毕业生一个好的发展地方。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西部地区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大学生应该抓出这一机遇。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作为风华正茂的大学生,更应该去接受挑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4)学校要及时的把人才市场供需的消息反馈给学生。人才招聘会每天都有,但由于学生经常处在学校这样的大环境中,与外界的接触不会很多,最主要的还是从网上了解。学校可以提前安排大三即将毕业的班级进行定期组织去招聘会,这样可以提前让学生们适应招聘环境和提早准备好简历及心理准备,学校网站要及时更新有关就业的新信息。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就业的大环境,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职业规划。

四、结语

大学生的就业观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怎样更好为社会做出贡献。正确合理的就业观,可以很快的使大学生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通过在职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社会水平。避免盲目的去就业,少走很多的弯路。

参考文献:

[1]徐秀凤.大学毕业生就业观调研与教育对策[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87-190.

[2]杨东.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现状及培养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1:237-239.

[3]曾宏.关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的研究[J].前沿,2014,Z4:156-157.

大学生毕业就业问题范文6

【摘要】

就业是民之根本,大学生就业更是重中之重。伴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一年比一年严峻,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何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自身和每个家庭的利益,也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主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逐层分析,探索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以增加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和问题

随着大学的扩招、校区的扩建,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原来被称之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现在看看就业形势,用“惨烈”一词来形容也不为过。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和谐,关系着改革发展的进程,因此党和国把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执政的重要位置上。

20世纪中期,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体制由“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就业”的转变。由于各高校的扩招,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带来了大众化就业,毕业生人数也越来越多,而公司提供的岗位并没有增加,导致了供过于求的现象,就业问题也就随之而来了。很多企业单位盲目的设置各种障碍,如性别、工作经历、家庭住址、学历、是否有在本单位工作的亲属等。而我国每年有近千万的毕业生,学生就业压力大。而且很多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就业观念落后,综合素质低,大学生就业更是困难。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并促进就业体系和政策

首先,我国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升整体就业水平。要着重于就业市场规范化,建立健全的法制制度,逐步将毕业生的工作引入正轨。继续完善毕业生就业体系,消除就业歧视,进一步深化人事、籍贯等与就业相关的体制改革,打破因户口原因带来的市场分割问题。

其次,加强宏观调控,增进人才的流动。增加就来岗位主要靠提高经济增长,只有尽力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发展,用人单位提供尽量多的职位,才肯能从根源解决大学生失业问题。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保障制度和培训机构。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失业是对资源的极度浪费。这样既能维持社会的和谐发展,又体现了国家对人才和知识的渴望。与此同时,对没有来得及就业的毕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提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机制。要管理好人力资源市场达到规范化,努力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在全国各地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提高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完善各专业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定期监测毕业生失业率和就业收入水平等指标体系。其次是严格规范毕业生供需洽会的秩序,禁止任何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在各高校举办招聘会,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让就业服务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在进行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的进程中,要重点加强自谋职业、开发技能特长和自主创业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今就业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改善大学生就业的社会环境

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这一课题,牵扯的方面比较广,因此,必须建立一个庞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成员、企业单位、学校和各级政府部门全力合作,共同努力。用人单位应该制定科学的人才观。首先,企业应该积极接受大学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发展的空间。其次,用人单位不能只看重当前的利益,还要讲究以后的发展利益。在招聘人才时要要考虑毕业生的特性发展,注重潜在能力。最后,用人单位与高校之间加强联动。充分发挥各自的智慧、金钱和岗位技能优势,寻求人才快速良好的发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之成为独挡一面的人才。

家庭成员要起到鼓励支持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教育孩子也是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作为毕业生的后备军,自身应调整好心态,不要对孩子们期望太高,孩子们在求职当中遇到困难时多指导与鼓励,经常以好朋友的身份多交流沟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理念。同时,家庭还应配合学校,帮助他们在求职之路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学校更好地了解孩子在各方面的情况。

(三)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

建立一个高质量和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素质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需要专业人士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专业培训,提升业务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同时,吸收一些对于心理学、教育学、统计学、经济学等专业精通的老师到队伍中来。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学校教育和教学的质量。学校改变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多开设一些实践课程并丰富专业知识。对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极度匮乏,加强学生全方位的培养。

(四)大学毕业生自身做出调整和努力

要想掌握就业主动权就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当今社会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体制下,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扩充自身实际操作能力。抛弃就得就业观念,迎来新时期的就业观。确立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从今大学的第一点起,就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了解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的学习,合理丰富大学的生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不足,开发自身潜力,调整自身职业目标,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做足准备。

三、结束语

大学毕业生就业受到学校、经济、家庭、社会和自身等多因素的影响,要想彻底解决这个历史性课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身为大学毕业生的我们更应该提升自身的实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复合型人才,确定就业的目标与方向,调整好就业心态,主动寻求就业机会,毕竟就业是我们自己的就业,就业的成败主要还是取决于自己。相信在社会的共同努力之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不堪一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也一定可以找到适合自身的工作,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参考文献:

[1]刘芳.大学生就业现状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J].知识经济,20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