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而社会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压力明显剧增。面对如此状况,一些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冲突。据调查显示,近三成在校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如焦虑、抑郁、自卑、自负等心理问题,其中就业压力增大成为诱发心理问题最主要的原因。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要想获得就业的成功,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因此,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于毕业生乃至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常见心理问题归纳为七类,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和外界原因分析相关心理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提出调适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心理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各种焦虑心理。有的毕业生忧虑自己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有的毕业生担心签约单位不适合自己,怕自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单位和生活环境;有的毕业生因为多次应聘被拒,对用人单位严格的面试、笔试等录取程序而感到紧张恐惧,等等,以上都是就业心理焦虑现象的表现。这种压力是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

(二)急功近利心理

近年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应届毕业生择业的期望值过高是普遍的心态。据笔者所在学校《面对用人单位招聘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0.8%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普遍期望值过高、功利心理严重,主要表现在不少大学生目光短浅,注重当前利益,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更不愿意到边远贫困地区或者广东省外就业。

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都在影响大学生的个人社会定位,没有结合实际认真考虑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专业的社会适应性、自身的个性特征等各种综合因素是造成学生产生急功近利心理的最大原因。这种不良心理会严重影响学生就业取向,造成就业困难,即便是就业后也会在遇到挫折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

(三)自卑心理

毕业生小吴学习成绩和其他方面条件都不错,由于自己就读工程造价专业,只想做与造价专业相关的预结算员岗位,他找过几家单位都碰了壁,在后来的择业过程中表现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未能落实就业单位。小吴的失败是由于自卑心理,这种心理严重妨碍了一部分毕业生正常的就业竞争,使得那些原本在某些方面比较出色的毕业生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惑。

(四)自负心理

毕业生小蔡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形象佳口才好,在面试时自我感觉良好。但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这是典型的就业自负心理,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大学生自恃学有所长,过高地估价自己,在择业时往往以主观择业标准去衡量社会需要,结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

(五)依赖心理

一些大学生从小依赖家庭,从读书到择业,缺乏独立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由此在就业上存在依赖心理。

笔者所在学校的《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表明,人际关系网络仍是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的理想途径,62.70%的学生认为,通过家庭和个人社会关系、托熟人是最有效的求职途径。这种心理致使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不会主动出击,期待依赖家人的社会关系来实现就业。即便有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也要向家长寻求决策帮助。这种依赖心理往往会贻误择业时机。

(六)攀比心理

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表现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而是盲目攀比,总想找到一份超过别人的工作。这种攀比心理使得不少毕业生迟迟不愿签约,从而丧失就业机会。

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所表明(见表一),59.8%的学生坦诚同学找到好工作后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18.8%的人会“眼红”,甚至有近4%的人产生嫉妒心理。

(七)抑郁心理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他们常常会放弃一切积极的求职努力、听天由命,甚至对外界的环境漠然置之,减少人际交往,导致抑郁症,抑郁症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轻生念头。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原因

1.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自傲自大,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在面对择业现实时,不能把握自我,顺利时,忘乎所以;遇到挫折时,烦躁苦闷、自暴自弃,不能理智地对待现实,缺乏驾驭自我的能力。

2.对就业时势认识不足。有些毕业生由于缺乏对国情、经济发展状况的深刻了解,特别是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形势认识不足,就业观念仍很陈旧,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引发消极情绪。

3.缺乏竞争意识和就业的心理准备。当代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甚至找什么样的工作都由家长安排,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竞争意识。此外,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不仅没能及时调整就业心态,而且没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特征。

4.不懂如何排解压力。据笔者所在学校《关于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见表二),当毕业生因为找工作而心情不好时,有10.5%的人选择什么也不做,8.0%的人不懂得如何排解压力。毕业生因为就业问题而导致心情不好,却不会释放压力、排解坏情绪,状态就会变差,找工作变得越发的艰难,陷入恶性循环。另外,如果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就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出现。

(二)外界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加上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逐步展开,无形中增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难度,这种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很容易使部分毕业生产生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社会就业机制的不规范,使得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毕业生受学校、专业、学历、性别及地域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加重了就业心理的负面影响。

2.学校因素。一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没有实现市场化。脱离市场,盲目招生、盲目设置专业的现象十分严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全面改革和创新。尤其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二是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需要。一些学校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心理辅导工作滞后、工作人员不够专业,往往导致学生到毕业才对有关就业政策、方针、择业技能和心理准备等问题有所了解,这必然导致大学生在临近毕业时还对就业、择业等问题认识不清,产生迷茫、困惑、烦恼、焦虑、急躁等情绪。

3.家庭因素。家长或亲朋好友所从事的职业及对就业问题的认识,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家长中的“拜金主义、实惠主义”意识,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工作轻松、工资收入较高、福利待遇好”的择业误区;一些家长在子女择业过程中全程“作陪”,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亲友代替本人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大学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完善和规范就业市场,优化大学生就业社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就需要完善就业法规建设,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整顿就业秩序,规范就业行为,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此外,广大用人单位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二)学校积极支持,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条件。

1.加强就业指导和教育,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误区。首先,高校应该尽早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教育,使学生不仅尽快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方针、政策和如何办理接收毕业生的手续、方法、程序步骤等,而且正确理解“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暂缓就业”的真正含义,减少就业的盲目性。其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和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使大学生在入学后就开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尽早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相联系,对影响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不断调整实施方案,满足未来职业岗位的需求,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

2.合理设置专业,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增强毕业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学校应主动适应市场,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的毕业生,缩小与企业用人要求之间的差距,全面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另外,高校应该积极与校外企业单位的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准就业能力”的培训环境与机会,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情绪。针对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就业心理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机构可以利用报纸、广播、网络、团体心理辅导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指引他们舒缓就业压力。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对其进行系统指导。

(三)大学生正视社会现实,客观定位自我,更新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适就业心理。

1.认清自我,客观定位。大学生应该全面地进行自我评价,冷静分析自身优势与弱势。同时,要善于听取他人的评价从侧面认识自己。可以通过专业的职业能力测试,对自己的性格、兴趣、气质、职业倾向等方面作进一步的了解,明确自己适合的职业方向,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主动、有利位置,降低择业盲目性。

2.正视现实,改变观念。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要调整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顺应时展潮流,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学历层次和就业起步阶段的特点,树立“自强自立、敢闯敢拼、从小做起、从头做起”的就业观念,敢于面对现实,勇于面对困难,到艰苦地区、中小型企业等基层一线单位去就业与创业。

3.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提高综合素质。高校毕业生的个人素质是决定其求职成败和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职业道德高、专业技能好、实践经验多的高校毕业生,更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并获得较高的收入。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时间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通用职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4.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自我转化不良情绪。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把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大学生可以从广泛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多方面启发,从而把自己的兴趣与社会生活、与未来的前途联系起来。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转移情感和精力到其他活动中的办法,使自己没有时间和精力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心理平衡,有效消除就业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5.乐观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待之,客观地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就业市场化、需求形势不佳、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失败是在所难免的,要对可能出现的求职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应把就业看成一个很好的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机会,通过求职活动发展自己,促进自我成熟。要正确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调整自己的求职策略,学会安慰自己,以便在下次求职中获得成功。

6.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倾诉衷肠,分忧愁,解苦闷,寻找他们的安慰和支持,使人情绪开朗,返回理性的自我,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社育.大学生职业心理辅导[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2]“两课”教学研究协会.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3]席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致富时代,2015(2).

[4]胡毅.试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J].咸宁学院学报,2010(1).

[5]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06).

[6]宋长春.大学生就业心理与自我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社会综合版),2005(08).

[7]朱秀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6(10).

[8]潘登.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与对策[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2

[关键词]REBT疗法 就业 心理问题

[作者简介]沈晓梅(1972- ),女,江苏如东人,盐城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盐城 224051)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84-03

一直以来,工科女大学生都存在就业难问题。为了能够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甚至采用“捆绑式”就业方式,以促进女大学生的就业。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究其原因有多方面,如因工作性质要求导致一些岗位性别限制、一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以及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和局部利益不愿意招聘女生等。其中,也有工科女大学生因自身心理因素而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在求职过程中的劣势地位。故本文将基于REBT疗法,重点对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方面的问题进行辅导,以期促进工科女大学生轻松求职,顺利就业。

一、REBT疗法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REBT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即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阿尔伯特・埃利斯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创立的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在其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Beliefs),即其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该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在REBT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与不合理的信念辩论是核心。“辩论”(Disputing)、“效果”(Effects)这两个词的英文字头分别是“D,E”,加入这两个字母,治疗模式REBT就成为ABCDE了。该理论疗法的基本假设在于:人们自己对事件和情境不合理的解释方式,导致了心理问题和症状。一般情况下,可采用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技术进行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最终以理性治疗非理性、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以改变他们对事件和情境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问题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二、工科女大学生就业方面常见的心理问题与特征

根据REBT疗法原理,要很好地对工科女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方面的辅导,首先要对她们在就业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清楚的认识,才能对症下药。

(一)工科女大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

1.自卑与自负心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工科院校的女生一直以来就处于劣势地位。在强大的竞争面前她们自卑感强,缺乏自信心。很多女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不敢竞争,尤其在遇到挫折时,更容易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自负,这种情绪正好和自卑相反,是一种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有些女生在校成绩优秀,便自认为综合素质较高,眼高手低,一味地追求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对那些一般工作岗位,她们宁愿没有工作也不愿委曲求全。

2.焦虑与抑郁心理。在没有找到工作之前,很多工科女大学生都存在急躁心理,导致她们在对用人单位还没有进行全面了解之前就匆忙与用人单位签订了合同,事后又后悔,随意毁约,错失很多就业机会。还有一些女生在求职过程中屡屡遭受挫折,不为用人单位认可、接受,过多的挫败感导致她们情绪低落、心情紧张而压抑,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烦躁心理,继而变得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直至萎靡颓废、自暴自弃,从而影响她们积极求职的心理与行为。

3.逃避犹豫与攀比心理。一些工科女大学生平时娇生惯养,过惯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在即将毕业面对求职走上社会的时候,她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安乐窝积极努力地去找工作,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内拒绝工作,拒绝接触社会。面对很多的工作机会,她们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以致错失良机、追悔莫及。还有一些女大学生不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而是和其他同学进行攀比,她们找工作的标准就是不管工作是否适合自己,只要比其他同学好就行。这种盲目攀比、永不满足的心态也导致她们错失了很多到手的工作机会。

(二)工科女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特征

根据REBT疗法原理,造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常常是由一些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工科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与她们对自己、对就业的认知偏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总括起来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

1.绝对化要求。这一特征在不合理的信念中最为常见。所谓绝对化要求,即对某一事物一般都是从自己主观意愿而非客观事实分析基础上出发,认为该事物一定发生或者一定不发生的信念。这种情形容易在一些工科女大学生中出现,她们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以自己的内心意愿为出发点,过于强调自我的利益和立场,认为自己应该到高科技公司、跨国公司或者高层政府部门等待遇地位高的单位就业,否则就不愿意轻易就业。她们将自己的心理需求绝对化为对他人的行为要求。但是,客观事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规律,就业工作也不例外,这是不会以她们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当这些不合理的绝对化要求困扰着她们时,心理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2.过分概括化。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表现。持有过分概括化信念的人往往会依据某一件事情或几件不相关联的事情便对自己或他人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比如,在工科院校的女生,因诸多因素,一直以来都处于劣势地位。这让很多女生认为自己天生就不善于学习工科,在找工作时缺乏自信,不敢积极参与竞争,尤其是当她们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不为一些用人单位认可、接受时,更容易出现过分概括化的不合理信念。这种不合理信念不可避免地导致当女大学生遇到问题时,以偏概全、以一概十,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卑自弃;要么一味指责他人,产生怨恨、敌视等消极情绪,最终导致自己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

3.糟糕至极。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难免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只要积极地去面对,便没有过不去的坎。但是,持有“糟糕至极”非合理信念的人却认为,一旦有不好的事情发生便是非常的糟糕与可怕,将会是自己的世界末日来临。这种非理性的信念会导致一些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那些所谓糟糕至极的事情时容易陷入极端不良的负面情绪体验之中,如焦虑、羞耻、愧疚、自责、悲观、抑郁等。如果这些不良情绪不能够及时、妥善地得到宣泄排解,久而久之,各种心理问题便会接踵而来。

三、REBT疗法在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如何驳斥女大学生的这些不合理信念,帮助她们改变已有压力症状的情绪和行为问题,代之以合理的情绪与行为呢?

(一)改变认识,确认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持有不合理信念之间的关系

1.理解REBT疗法理论。在对就业有心理问题的女大学生进行辅导时,首先应该帮助女大学生了解REBT疗法理论,帮她们理解ABCDE内涵之间的关系,并教会她们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予以分析,初步对自己的问题做出简单的解释。让她们相信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对就业的看法与信念,从而更深层次地领悟到自己的就业心理问题是由于自己目前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们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症状与行为。

2.寻找存在的不合理信念。一些不合理信念并非独立存在,而常常是和合理的信念混搭在一起,让人难以分辨、觉察。因此,让她们自己寻找自身在求职过程中的那些不合理信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比如,对每一个人来讲,找一份好工作都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工作不好,这是一种合理的想法。好工作带来的愉悦心情,不好工作引起的不愉快心情也都是正常的、恰当的情绪体验。但是,一些不合理信念,如“我就应该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别人就会嘲笑我、瞧不起我,在别人面前我就无法抬头”等也可能会混于其中。因此,要帮助女大学生辨别、寻找、并能够恰当地对待这些不合理信念,改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她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面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

3.领悟心理问题存在的缘由。在识别出不合理信念之后,还要帮助女大学生领悟到自己求职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都源于自身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她们识别支撑她们问题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如“我必须……你应该……”“在小公司就职,对于我来说就是没有前途的”等这些绝对化的信念,僵化、刻板的评价标准。不能接受任何“不应该”的事件和不合乎逻辑的非理性信念,必然制约她们本来自由的、适当的求职行为及情绪发展,对她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导致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达到抑郁状态。因此,在对她们进行具体辅导的时候,还要结合她们求职过程中的特殊事例,作具体分析、反复说明,使她们能够真正领悟、认清到自己心理问题的肇事者――不合理信念。

(二)运用技术,修通心理问题的始作俑者――不合理信念

针对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由不合理信念造成的心理问题,主要运用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和技能训练等技术,帮助她们修正或放弃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并树立起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从而尽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根源上减轻或消除由就业问题带来的系列不良症状与消极行为。

1.与不合理信念辩论,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根据她们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形成心理问题的原因特点,疏导者可以从理性、科学的角度,通过对她们积极地提出一些具有明显挑战性和质疑性的问题,动摇她们已有的部分关于她们自身、周围环境及他人对就业认知的不合理信念,继而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例如,针对她们持有的“在大公司发展就有前途,小公司发展就没有前途”这一绝对化不合理信念,可以相应提问:“有什么证据表明在大公司发展就有前途,小公司就职就没有前途呢?”;针对女大学生的“我必须要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属于自己的工作,否则我就是不幸的”“我在应聘失利上无法控制自己情绪,我在其他事件上也一定会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等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相应可以提问:“如果找工作没有照你的期望那样顺利,就是不幸,你能保证每个人做事的结果都能按照自己的期望发生吗?如果不能,又有什么理由表明她们都是不幸的呢?”“你在应聘这件事情上失利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能证明你在所有的事情上都无法控制自己不愉快的情绪?”等等;针对“找不到工作,自己就一无是处,到了世界末日”的糟糕至极不合理信念,相应可以提问:“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你真的会一无是处,世界会因你而毁灭吗?”“如果你认为暂时找不到工作或者在找工作过程中屡遭挫折是糟糕至极的话,我可以举出比这还要糟糕十倍的事。如果是你遇到这些事情,你又会怎样呢?”通过辩论,帮助她们清楚地区分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理解她们的非理性信念与失常情绪之间的关系,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紧张的”情绪不仅仅来源于生活中不受欢迎的应激源,更重要的是来源于她们对这些应激源的“应该”“应当”和“必须不存在”的要求、坚持和命令,来源于对现实“可怕”和“糟糕”的“悲惨化”,从而产生强烈地消除和改变它们的愿望。

2.合理情绪想象,以恰当情绪体验代替夸张的情绪反应。细腻敏感是女性特有的情感特征,虽然这种情感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有时恰恰会造成她们的情绪困扰。例如,当她们在经历了求职失败或遭受挫折后,她们常常会在脑海中反复浮现、夸张想象当时那种造成她们失败的情境,从而陷入了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极端的行为反应的恶性循环之中。为避免这样的情形反复发生,可以通过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帮助她们走出困境,停止这种不合理信念的弥散。例如,可以让她们在想象中进入当时求职失败或遭受挫折的情境之中,使得情景重现,再次体验这种情境下强烈的负面情绪,然后引导她们渐渐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并使她们能慢慢体验到改变这种不适当情绪体验后的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通过前后对比,让她们自己讲述对待求职就业问题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变化的、自己改变了哪些观念、学到了哪些观念等。同时,对她们积极的情绪和观念应予及时强化,以巩固和强化她们获得的新的合理情绪反应。

3.强化技能训练,以新的情绪和行为代替负性情绪与行为。在女大学生获得了新的情绪体验与行为的基础上,帮助她们进一步树立自信,正确客观地了解和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的工作愿景。同时,帮助她们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更多关于就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了解她们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其工作内容、性质及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以充分做好面试、谈话、签约等各个环节的准备,使她们能够在求职过程中以新的情绪与行为代替负性情绪行为,助其自助,及时抓住机遇,勇敢面对挑战,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娟.培养积极自我意识 促进女大学生就业[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刘春雷.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22&CurRec=1&recid=&filename=20101

07622.nh&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uid=WEEvRE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3

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因为不能及时调整自己而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本文列举了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心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几点方法。

关键词:

高职学生;就业;心理

作为我国特殊的就业群体,大学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前途,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虽然我国在促进就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由于我国每年毕业大学生不断增加,就业的竞争逐年激烈,人口基数大,就业问题仍然会是我国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的就业成了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另外,大学生刚走出校园,没有经过社会的磨砺,对自身缺乏正确理智的认识,因而在就业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高职生求职过程中常见的心理现象

1.高职生求职过程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是自卑。在激烈竞争的求职场上,因为所学专业就业前景黯淡,或自身感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过程中经历过很多次的碰壁,部分高职生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自卑感,慢慢就演变成自卑心理。一旦有了这种心理,高职生往往就没有力量和信心去面对心仪的用人单位,甚至不能够恰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更有甚者把自身的长处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针对这种心理,首先应正确评价自己。要多找找自己的优势,修正过低的自我评价,即使非常细微也不要忽视,这些对于恢复个人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其次,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这种做法,不仅对求职有积极的作用,对一步步走好人生路,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再次,一定要客服惧怕心理。在就业路上遇到挫折是非常正常的,要认真分析暂时的失败是主观努力不够还是客观要求太高,是客观条件苛刻还是主观条件不具备。

2.浮躁焦虑。就业是高职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何做出正确的时代抉择,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的高职生最为困惑的难题,尤其是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此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如此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如此多样的工作环境。要客服焦虑心理,主要是必须更新个人求职观念,打破事事求稳的传统思想,树立市场竞争的新观念。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个人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盲目等待。等待心理是高职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十分明显的一种心理。许多高职生会认为,简历交给用人单位就等着用人单位通知了。因而在双向选择会后,许多学生采取消极等待的态度,即使是面对自己心仪而且自己各方面有优势的用人单位,部分学生也是被动等待对方打电话通知很多也就没有下文。

二、高职学生就业失利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高职学生毕竟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毕竟踏进社会在所有事情的处理上不够细致思想也过于单纯简单心理承受能力差,就业一旦失利,这些片面的自我实现价值的标签被现实无情粉碎。

2.固执地追求公平。目前高职生就业还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行业限制还没有打破。不少学生感到市场原则并没有在自己身上得到体现,缺乏必要的理解和发展的观点。

3挫折承受能力不佳。高职生求职过程中的挫折难以避免。有的高职生心理承受能力弱,对于求职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不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而是一蹶不振,陷入失望和苦闷中。

三、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调适

1.客观评价自己,树立良好心态。就业过程就是主体的条件与客观的要求相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短处。个人能否适应客观的社会要求,与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和自我评价等有关。每个高职生都应对自己的就业能力有个客观的认识。就业的自我评估包括自我知识结构、自我综合素质、自我社会角色地位及对自我个性特征的认识与评价。高职生在就业时,应当如实地介绍和评价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特长、个性特点等。既不要做广告宣传式的评价,也不要做单纯罗列式的评价。

2.认真做好求职的准备。社会需求信息是高职生确立就业目标的前提条件。要通过各种渠道,全面了解现行的高职毕业生就业政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就业市场的行情,增强对社会及市场的适应性。高职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学校的就业指导,多参加招聘活动。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求职材料,包括简历,求职信及各种证书证明材料等。

3.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高职生具有一定的推销意识,积极地推销自我,对于顺利完成就业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生应选择恰当的方式向用人单位主动推销自己。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点:

⑴各种招聘现场

⑵通过书面材料

⑶通过网络求职

⑷利用校友推荐就业。同时,高职生应充分准备好面试工作。在面试环节,高职生能否积极主动推销自己,巧妙展示自己的优势,直接关系到求职的成败。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维护和保护就业心理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对每一个高职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为消除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掌握一定的方法,对高职毕业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在求职过程中,大部分高职生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而出现负面情绪,进而产生情绪障碍。出现这种情况是很正常的,高职生要学会控制情绪。不能因为暂时接触困难或处于不利境地就悲观失望,而要在遇到挫折时,通过自我鼓舞和自我激励,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外,主动寻求心理帮助,进行职业心理咨询,是高职生释放心理压力,调适不良心理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建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2]吕宝云,牛丽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国铁道出版社,2013.10.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危害;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40-02

一、前言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毕业生遇到了很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择业求职不止是学生全方位能力的比较,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有着一定的考验。有关的调查显示,现今有众多的大学生由于专业、职业的择选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类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第四位。心理问题分别包含了学习压力、情感困惑、人际关系等,在就业的过程中能不能获得良好的引导及处理,这不止是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键,也会影响到学生本身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自我认知不足

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理智仔细地分析自己、真正地感受自己,这是在大学阶段除了学习以外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健全的基准,是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第一步。因为生活的相关阅历、社会方面的经验、成长的诸多背景太过简单等原因的制约,大学生不能对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客观、充分地了解及认知,进而在自我的评价上存在着一定偏差,这对就业过程与适配职业的择选及获取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自卑及自负也是自我评价偏差大的常见体现。

(二)情绪困扰

从大学的校园再到职场上,这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再加上现今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应激的情况下,进而产生了焦躁、愤怒、抑郁等情绪反差,这些情绪的反应若是过度进展,就会将人的心理平衡破坏,也对人的认知功能有着很大的损害,进而让人们不能对环境及事件进行准确的评价及反应,这样还可能会导致身体或心理病症、轻生等危险问题的出现。

(三)行为表现

1.回避。回避就是知道了什么事情会出现,且在事情发生之前开始尽量地避免这样的事情遇到的行动。比如,大学生经常说的“考研考研,缓刑三年”,其实,回避虽然能缓解心理的应激,不过在诸多时候这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应对反应,从本质上解决不了问题。

2.从众。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有些学生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对主客观的状况考虑不足及判断不准确,盲目地从众。比如几年前的出国、考研。在盲目从众的环境下所做的结果往往不适合自己,最终却还要为此付出代价,致使毕业生的求职出现扎堆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就加剧了竞争。

3.攀比。攀比,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地与高标准相比。很多的学生在选择职业的进程中会互相比较,不能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及对他人的评价,觉得别人找到了很好的工作,就感觉心理不平衡,根本不会去认真考虑这个单位适不适合自己,就盲目地进行攀比。这样不仅让自己的心理失去平衡,而且还会在攀比时失去了适合自己的机会。

4.依赖。依赖是指依靠别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的行为。当今社会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面临就业的竞争及压力,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就将希望置于别人的身上,被动地依赖自己的亲戚、朋友、师长、学校等各界的帮助。导致自己深陷被动的择业处境,这样的心理及习惯会成为以后发展极大的阻碍。

三、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形成因素

(一)个体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也是个体由不成熟过渡到成年期的阶段,从生理、心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呈现着过渡的特性,这也会经常导致青年处在诸多的矛盾中,会受到环境的诱因影响致使出现心理问题;在求职的阶段,学生直接要面临的是从学生转化为职业人,在社会角色上有着重大的改变,若是个体本来的心理行为跟不上外界的步伐,那么众多的心理问题就会出现。

2.自我认知及定位的偏差。大学生的成熟度是非常有限的,并且其经验跟水平也制约着他们对自我的充分、客观的分析及了解;还有中国的大学生是被称为生活在象牙塔中,也就是学生总是对学校以外的生活没有足够的认知与了解。这样就会出现自我认识的不完全、不准确的问题,会导致自我和理想,自我及其他的环境之间存在诸多的矛盾。

3.认知模式的问题。学生存在绝对化、过分概括化、糟糕化等非常不合理的信念,也会形成个体本身的另一个应激源,成为导致学生出现焦躁、抑郁的负面情绪,或心理障碍的诱因。

4.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大学生因为缺乏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等,在面对挫折时总是没有合理有效的应对举措及能力,加上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也导致某些学生对外界的支持体系有着很强的预防心理,并且还不愿意跟身边的人讲或不愿意求助于学校的心理专业机构。应对措施及能力不足,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就业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事件,也不能很快地恢复心理的平衡。

(二)外界因素导致就业过程中心理问题的形成

1.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就业压力过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逐渐地严峻起来,导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持续增长,这是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主要应激源。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毕业生及社会间的矛盾加大,并且毕业生还跟我国的社会结构性有很大的矛盾。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都有着非常大的地区性差别,大学生的就业结构非常不平衡。

2.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模式的不足。个体在社会的环境下呈现可以适应一定程度的社会文化,且参加社会活动并为社会所接受,这种进程叫个体社会化。若是个体的社会化没有很好地完成,就会对社会不适应,进而出现心理问题及行为阻碍。校园及职场的距离已逐渐地成为了学生知识到工作能力转化的最大阻碍。

3.外界环境的期许。外界环境会对学生的价值观、认知等的发展形成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很多时候,社会舆论方面及父母是以精英的态度来看待学生的,觉得大学生就应该要有好工作;并且人们对不一样的社会分工及职业还有很大的偏见存在。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择选就业有着极大的影响,也会导致更大的就业压力。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大力发展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良好地定位

从大学生的自主就业制度施行以来,各个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是针对迎接的毕业生,注重讲就业政策及技巧等就业安置方面的众多内容。这样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求职能力及技巧。应展开专业化、全程化、系统化的全方位职业生涯引导,唤醒学生的职业生涯意识,以达到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及定位、发展职业性的素质,这对就业进程中学生的众多心理情况有着很大的决定作用。

(二)强化就业心理辅导,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众多的心理问题及就业问题都是彼此之间交织、相互的结果,这也就要求将心理引导及职业生涯的引导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进行部门工作的互通、互动。在心理辅导中要注重就业所导致的有关问题,更要将心理引导及进展体现不能缺少的组成模块与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指导。这也能解决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且提升学生的心理适应程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适应程度也是学生以后必须要具备的素质。

(三)促进学生的社会化进程,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程度

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是学生适应以后职场的基础,也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水平。帮学生架起很好的沟通桥梁,让学生能很好地跟职场的人进行交流,使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职场中的环境,并依据职业的环境要求,对学生进行有关素质的培养。因为职业对人的要求是多类型的,学生除了要有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有综合的素质。学校要关注软能力的发展,以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发展社会支持体系,强化辅导人员的团队建设

良好的社会体系能够极大地缓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及不良情绪,对学生进行认知的引导。学校也应该发展专门的辅导机构,开展多种类的学生自主活动,对学生就业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我们应强化心理辅导者的综合知识素养及背景,给学生提供科学的服务,教师要利用自己专业性的知识进行综合引导,及时地处理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

五、结语

现今,基本上只要说到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人们就会想到是扩招所带来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飞速,让人们得出了这样的简单结论。我国的高等教育根本不是总量供过于求,是结构性供过于求的问题,从而导致众多的大学生就业困难。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职业生涯的相关教育,来帮助大学生做良好的方向定位,强化就业前的心理辅导,提升大学生的心理适应力,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的职业适应度。进而发展社会的相关支持体系,构建心理援助的体制等策略,这样才能合理、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社会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靳菲,周涛.结合心理学教育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J].科技信息,2013,(27).

[2]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4,(5).

[3]刘小玲,杨琳.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消极心理及其心理辅导[J].零陵学院学报,2005,(3).

[4]李玉运,贾治辉.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3):62-63.

[5]陈艳.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6]刘春雷,于妍.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1,(6).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5

一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 新生适应问题

这一问题在大一新生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大学生从家庭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社会,这个变化是社会角色成熟的主要经历。学生来到大学后,面临的是陌生的地区、新的校园和班集体,环境发生了改变,离开了长期依赖的家长,面对新的集体、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学习特点,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由于目前新人校大学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很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心理问题。

2 人际关系问题

与中学相比,大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由于他们缺乏社会经验,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稚嫩形成反差,有的学生想和别人交往,但不知怎样交往或交往失败,故而形成怀疑他人、怀疑一切的心理,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表现为不能克制自己,又不尊重别人的意见,常处于矛盾之中。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过分溺爱或长期在家庭中独处让他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自己的利益大于一切。所以,在面对大学的集体生活时,有的学生不懂得与人分享和分担,不懂得谦让和为他人着想,这样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 学习压力问题

由于大学的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有别于中学,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表现为学习方法欠佳,学习目标迷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经常感到迷惘失落,动力不足,兴趣不高,甚至出现厌学情绪,从而产生心理上的困扰。此外,角色地位的改变也是每个大学生所要面对的。多数大学生在入学前是当地学习的尖子、老师家长的宠儿、同学朋友心目中的榜样,自我感觉良好。但进入大学后,在这个集中了各地优等生的新群体中,原来的优越感不复存在,从而引发自卑心理。如果对这种现实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一味逃避或否认,就会引发心理问题。

4 择业就业问题

择业与就业问题是高年级大学生面临的常见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分配制度的改革,择业、就业逐步实现市场化。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具有自主性、选择性和竞争性。一方面市场可以带给大学生更多的择业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但另一方面也增加了择业难度,加重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和心理压力。对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较弱的部分毕业生来说是难以解决的现实矛盾。恐惧、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更有甚者觉得生存没有意义。

5 情感恋爱问题

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也是大学生们倍加关注的自身问题之一。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趋成熟,恋爱与性冲动的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面前。在这个问题上,社会和学生自身往往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区,而认识上的误区又会造成上的误区。在校园里,有的大学生把异性之间的友谊误解为爱情,有的为摆脱孤独寂寞而谈恋爱,有的因周围环境的影响产生攀比的心理而谈恋爱,种种恋爱心理的不成熟导致大学生的恋爱成功率较低,还会使他们经历失恋的痛苦和情感的煎熬。同时,由于性生理的成熟和性意识的困扰,或因性冲动反应不良而产生的焦虑自责,都给大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

二 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受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应该按照现代健康心理学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多维度去思考和认识。

1 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生理的发育还在进行,身高体型的变化、第二性征的继续加强,这些都是他们特有心理问题的生理基础。生理发育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学生个体的疾病和缺陷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次,青春期的性困惑也是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的性生理基本成熟,渴望接近异性,但社会阅历浅、沟通能力差,由此而出现的性困扰、在情感上难以自拔等情绪都可成为心理失调的原因。

2 心理因素

大学生在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在这个阶段失去平衡。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他们心理活动产生种种矛盾的根本原因。主要表现在:

(1)认知偏差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普遍增强,但还不够稳定。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有的学生不能客观全面地看待自我、他人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不能正确地自我选择和自我发展,对事物的看法容易片面化、理想化。有的大学生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自以为是;有的只看到自己的不足,妄自菲薄,遇事悲观;可见,自我评价的不客观和不实际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也为他们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2)人格缺陷

早期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的父母对子女管教严格,强迫命令、批评指责多,在子女性格上虽会表现出诚实、礼貌、细心、负责,但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导致对自我要求过高,凡事追求完美。有的父母过分满足、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挫折,使子女依赖性强,遇事退缩,自制能力和自信心差。父母应当对儿童持慈爱、鼓励的态度,才容易使儿童形成对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子女在成年后能够与他人顺利交往,否则儿童将形成孤僻的性格,难于与人相处。

3 社会因素

(1)社会环境

由于市场经济引入竞争机制,社会的紧张性刺激增多、增强,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各种压力、不良文化思潮带来的危害、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及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各项不适应等,都使他们平静的心理受到冲击。意志薄弱的学生在面对这种挑战时,一遇到挫折就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导致意志消沉。竞争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现代社会不断加快节奏所带来的生活压力是许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

(2)社会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帮助个体应对所面临的压力,使压力得以释放,从而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方面。客观支持指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人、同学、朋友等;主观支持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和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学生并不缺乏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但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人虽可获得支持。却拒绝别人的帮助;有些人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知道去寻求帮助,一个人承担所有的压力,找不到有效的缓解方式。这是一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长此以往,自然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三 对策

1 建设一支队伍,健全三级网络

心理咨询中心作为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在帮助他们摆脱心理误区、走出心理困惑、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以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阵地,以辅导员、班主任队伍为依托,以班级中的学生干部为支撑点,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三级网络组织,健全心理健康防护网,全面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以助人与自助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此外,学校要定期对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进行针对性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期在日常工作学习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 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应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SCL-90、16PF、EPQ、UPI等量表,进行心理健康测评,尽早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对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还应成立大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机制,成立危机干预小组,特别注意防止因严重心理障碍引发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恶性事件的发生,做到尽早发现、及时干预、有效预防。

3 利用多种形式,加强相关宣传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或选修课,举办心理健康系列讲座,并充分利用橱窗、板报、广播、网络等媒体,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学习和宣传,使大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学会心理保健的方法,自觉调节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心理防卫和调适能力,对产生的不健康的情绪、行为能够及时地自我疏导和宣泄。对心理刺激的各种因素能够有效地防卫和消除,并学会寻求专业帮助,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4 发挥专业优势,强化心理咨询

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范文6

市场经济在中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的社会变革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表现得越发突出,这已经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当前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心理问题包括很多种,促发因素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现将最常见的几种类型总结如下:

(一)环境角色的变化引发适应障碍

此类问题在大一新生中最为常见。主要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导致难以适应的焦虑心理。大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校园,全新的集体生活和学习模式,使得一部分学生不能从高中的习惯中转变过来。一方面高中的优等生优势消失。另外,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就不能以一颗正常的心态去处理事情,导致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甚至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焦虑抑郁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网络交际盛行,很多学生已经几乎丧失了沟通能力,形成孤僻、内向、不善言谈、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的误区,进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三)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

大学生常见的学习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态度不端正,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大学人才济济,使得学习成绩突出变得困难,另外大学不光靠学习成绩,很多文体方面的特长会使得部分学生弥补成绩上的不足,相反那些只知道学习的学生就会败下阵来,导致出现心理问题。

(四)求职择业压力导致迷茫焦虑

求职与择业,是高年级大学生的常见问题。在跨入社会时,他们往往感到很多的困惑和担忧。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涯,如何很好的把握技巧等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给学生带来困扰和忧虑。以前天之骄子的优越变成现在的知识民工,这种落差导致非常浅的额失落感。

(五)恋爱及性困惑产生情绪困扰

大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性发育成熟是重要特征,恋爱与性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一般包括: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而性心理问题常见的有:困扰,以及由婚前、校园同居等问题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二、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

上述提到的各类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不可以忽视与置之不理,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只有身心都健康的学生,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够实现全面的发展。所以,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以下的方面进行思考。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断成熟的阶段。在大学教育中,必须注重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让他们应用心理学技巧更好的引导学生。对于思想政治课,这是一门必修课程,在课上应该把理论内容与学生自身的情况有机结合,联系实际情况,针对客观的案例进行研究。

(二)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加强心理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的心理学科建设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来检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解决问题。加强心理教育老师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专业化的训练,当学生需要心理咨询时,学校的老师可以担当心理疏导的工作,还要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进行开导。

(三)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心理监测及教育体系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的监测与防控,学校应该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新生入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建立追踪档案。学生进入正常的学习工作中以后,要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健康委员会,并建立班级心理档案,对于班内学生的情况及时掌控,一旦发现有问题学生,该委员会成员要进行积极开导,并及时上报辅导员老师,同时,还要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结合的心理监测及教育体系,家长要和老师保持紧密的联系,经常对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等,构建家庭与老师的有效“保护网”。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