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1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就业能力
一、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用“两旺两难”来描述,“两旺”是指毕业生的供应量旺盛和毕业生的需求量旺盛。“两难”是指用人单位招聘理想的毕业生难和毕业生找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工作难。即形成了“大学生毕业找不到自己满意的的工作,企业也招聘不到适合自己的人才”的“就业鸿沟”。要跨越这条“就业鸿沟”,既要分析我国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又要分析大学生自身就业难的原因。首先,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企业究竟需要什么养的人才?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企业在招聘时,他们招聘的主要依据是看重大学生具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素质,而将其在校的专业和学习成绩作为辅助,注重大学生在学校期间社团活动经验、社会实践经验及企业实习经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观察是否符合本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此外,企业还关注大学生是否拥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大学生就业难是由于自身普遍存在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就业能力低。因此,本文将从社会实践活动角度,来研究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调整过高的就业期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了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升了就业能力,从而实现了大学生就业。
二、文献综述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虽然有停止倒退的现象,但总的来说是对自身不断完善、逐渐成长和发展起来。作为当代的社会实践活动,它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灵活性、规范性的新时期特点。国内许多学者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型进行深入研究。王小云等(2005)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中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分为: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卫“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活动,公益劳动,课外科技和创业活动,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挂职锻炼,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会服务等等。通过对现有的文献的梳理总结,本文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区分为校园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公益实践活动、社会实习兼职活动四类。
(二)就业能力的内涵
学者关于就业能力的内涵,到目前为止始终没有定论。本文总结了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观点:Fugate(2008)从就业过程所体现的素质来理解,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职业准备期间和实现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大学生首次获得就业、持续就业、从校园到企业实现角色转换和培养新的就业能力,这些能力依靠其自身拥有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经验、责任心、态度等等,以及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为企业创造价值。就业能力为大学生的成功就业提供了可能性,是大学生实现就业所必须具有的能力,与大学生快速实现就业息息相关。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能够满足组织的需要,具备学习能力,并且能持续积蓄力量,能适应环境的变化的且受到个体社会实践经历、社会环境影响的综合素质体现。此外,就业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来提升的。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越来也明显,也促使国内外不少学者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联系起来。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是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一种好的方式,可以增加工作机会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此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提升就业能力和促进就业一种有效的方式。王莉等(2012)借助SEM结构方程和方法探讨了大学生社团经验中能力态度、组织适应、人际领导、技能学习四个方面与就业力的相关性,通过有效的参加社团活动,在参加实践的过程中,既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领导能力和就业能力,又进一步拓宽了就业的渠道。Felicityetal(2013)研究发现护士在校期间通过参加有报酬的兼职(实习),真正的认识和了解作为护理人员应该具有的角色认知和实践技能,对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实践水平和自信心有显著的作用。而学习到的临床经验,加速了使学生转变为真正的护理工作者的角色,提升护士人员的就业适应能力。所以说,大学生参加实习能够学到新的技能,运用和掌握这些新的技能,从而为将来自身就业增加筹码。此外,有些实习生被要求做不同的工作任务是为了学到新的不同技能,让他们知道如何同时执行多个任务,进而能从学生角色转换到工作人角色,从而提高了自身能够处理轻重缓急工作的应变能力和就业能力。可以说,社会实践活动既提高了大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同时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优化有着不可基于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研究王兰兰替代的作用。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质上是在个体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作为大学生外部活动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通过利用课余时间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但可以深入的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提前熟悉目前的就业环境,而且有利于他们将来正式就业。综上所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创造多样化的情境,并能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一定的心得和体会,而这些心得和体会对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直接影响。
四、优化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一、调整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目标,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目标设置过程中,对于大学生自身所具有的就业能力没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降低了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应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就业能力水平,制定略高于大学生的现有水平且是他有能力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形成考评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组织社会实践中建立考评标准和奖励制度,将培养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量化,从而体现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效果,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三、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引导,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不仅应提供多样化、丰富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应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通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针对性的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避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
五、小结与展望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2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双向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8-0110-02
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为扩大高等教育规模,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心逐步由增加数量转变为提高质量。究其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内涵,应不囿于努力培养高精尖的科技人才,还应该关注数量占多的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基于就业问题,我们进行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的调查。
一、调查实施
为了了解高校开发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情况及其与市场的匹配程度。通过对辽宁省大连市部分用人单位以及大连市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来对比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情况。本次调查以直接发放问卷和网络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双向调研,采用EXCEL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及分析调查数据。
在本次调查中,针对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00份,有效问卷90份,其中,国有企业10份,事业单位23份,民营企业30份,外资企业13份,个体工商户14份。针对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500份,有效问卷473份,其中,大连理工大学90份,大连海事大学91份,东北财经大学99份,辽宁师范大学102份,大连交通大学91份;男生232名,女生241名。本调查遵循规范的调查程序,科学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能够保证调查问卷与调查实施的有效性。
二、调查结果统计
(一)对用人单位调查的结果分析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
观察图1,仅有3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工作的整体评价是“不满意”,占总体3.4%。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能力具有相当高的可塑性,而这种潜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高等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图1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总体评价
2.用人单位最看重的能力
图2 用人单位最看重的5种就业能力
被试者需选出其最看重的5种就业能力,如图2所示,依次为应变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合作协调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等(图中所示数字为做出本项选择的用人单位数),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一种标准。
3.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问题
图3 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要求被试者选出大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如图4所示,依次为 “不能很好地利用专业技能解决具体问题”、“应变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领会上级意图,执行方案”、“合作协调能力较差”、“缺少对工作认真负责、爱岗敬业的精神与能力”等(图中所示数字为做出本项选择的用人单位数)。可见,大学生虽然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总体好评,但在实际工作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有赖于就业后所在单位给予适当的培训和指导。
(二)对高校大学生调查的结果分析
1.毕业后的打算
图4 毕业后的打算
通过观察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一半被调查者毕业后选择了就业,选择毕业后创业的比例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教育中创业教育相对不足,故而除了继续深造的选择之外,直接就业就成为大多数学生认可的出路。那么,大学生是否具备了符合市场需要的就业能力呢?这是他们能否顺利实现就业的关键因素。
2.对就业能力的理解
图5 对就业能力的理解
图5显示,大部分大学生能够近似正确地理解就业能力的内涵,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此问题理解有偏差。
3.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认知
图6 大学生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认识
图6显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开始关注到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前途没有设想,事实上即便有规划的学生也未必能够合理地、有计划地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所以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开设实有必要。
1.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注重的5个方面
如图7所示,被试在校大学生认为其所在学校在培养就业能力方面最注重“学生个人道德和品质的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专业技能培养”、“鼓励学生取得优异的专业成绩”、“综合能力的培养”等。可见,各高校对就业能力培养的侧重点虽有所差异,但主要方向还是一致的。而最为关键的问题是高校注重培养的就业能力是否契合了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图7 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注重的5个方面
(2)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图8 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从图8可以看出,307名被试者认为其所在学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这一途径进行就业能力培养,虽然大部分学校也开设与就业和就业能力相关的实践课程,但此类课程的课时有限,相应的能力培养没有实现常态化。
3.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实用性
图9 高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用性
从图9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被试者对于高校培养就业能力的实用性方面的判断持有不确定态度,只有极个别学生认为是非常实用的。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启示
基于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我们得到如下结论与启示。
1.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为大学生实现就业提供了可能,但刚刚步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尚存在就业能力的欠缺,难以很快地胜任工作。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3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现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较为严峻的考验。而高校辅导员作为校园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领路人,其角色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新的转变,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辅导员也逐渐的参与其中,成为了就业兼职人员,这就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探讨辅导员如何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二、现阶段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问题所在
1、就业指导课不够专业化
相关教育者要想更好的开设就业指导课,就务必要了解当前国家就业的相关方针政策,具备过硬的理论、专业的知识与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各高校的辅导员由于工作时间较短,又存在普遍年轻的现象,大部分都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就业指导的内容一般比较单一,主要就是简单的就业政策讲解、目前就业形势分析等。因此,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大部分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和系统的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知识。而所谓的实际操作,往往指的是单纯强调简历的制作、专升本或考研等升学的途径,这些都过于笼统,并不能很好的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较为详细的规划,比如,有些辅导员过于盲目的渲染和一味的对学生强调“考研”、“降低就业期望值”、“不做假简历”等,而往往忽略了学生本身的个性发展和其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没有进行较为全面和更好的引导,甚至过分的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产生心理阴影,有心理负担,以致在日后的就业工作中盲目的与企业签约、毁约等等。如果没有引导好学生正确对待就业,就会造成学生严重的心理压力,对就业产生不利影响。
2、辅导员工作繁杂,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影响
目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校辅导员队伍配置一般是1:200,由此可见,辅导员需要指导教育的学生数量过于庞大,而辅导员又处在教育工作第一线这样一个位置,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状况,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奖罚管理等等。此外,辅导员还需要进行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甚至还有一些党团、学生会的各项工作需要辅导员兼任。因此,辅导员很难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来,从而影响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3、就业指导课不受重视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以就业指导课的形式开展。而对其内容来讲,仅局限在对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技巧的指导以及就业信息的传递等几个方面。一般由高校辅导员担任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而且课程多是专科第二年和本科的第三年开展,属于选修课不算学分,再加上给学生毕业前的指导很有限,因此也不被学生所重视,这就形成了毕业生不能很好的完成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课程,没受到系统性和全面性的知识讲授。
三、关于大学生就业培养策略分析
1、辅导员应不断的完善自我给自己充电
高校辅导员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把握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就业政策的新特点、新内容,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规律、实践方法和就业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拓宽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领域,以人为本,促使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对于就业实践工作进行不断探索。因此,这就要求辅导员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储备,时时刻刻不忘给自己充电,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高质量完成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辅助学生在择业期间做出正确的判断。
2、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一定的规划
面对部分因为没有考出理想成绩而与心中大学失之交臂的情况,辅导员应该尽心尽力的采取多样形式对大学生心理开导工作做好基础,努力使学生振作起来,同时树立学生今后就业方向的意识,正确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并培养竞争意识和艰苦创业意识。
3、专业的知识、良好的综合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是否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是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依据。因此辅导员要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地开拓创新,强化学生的学习意识,不断的开展科技竞赛、专业学习参观等等活动来刺激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4、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
辅导员要做好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将就业心理辅导面向全体大学生,在就业一线工作的辅导员需要积极调整思路,转变认识观念。辅导员应及时了解学生就业问题并积极对待处理,这样逐渐找到了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解决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而又需要和社会就业相结合的的问题,为准毕业生建立与企业和社会必要的沟通机制,使得大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市场需求,以便提升自身素质修养。
5、深入了解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强的个性辅导
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相处时间较长,通过深入细致的观察分析以及和学生长时间的沟通交流,能够真实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性格特点、思想动态、心理变化等,并对学生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也都有一定掌握。然后又针对性的采取“对症下药”的方式和方法针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进行客观分析问题,走出自身的认识误区,帮助他们正确的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培养大学生符合个体情况的就业技巧,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转变就业观念、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和成功率,实现顺利就业。
四、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4
论文摘要:就业能力是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大学生需要有“候单位时代”的素质型就业能力、面向信息时代的持久性就业能力、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性就业能力、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型求职能力、适应学分制时代的职业规划能力。
一、在现实的工作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要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迫切需要做的重要工作。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首先是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它不是单个的素质,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个性、心理承受力等的综合素质。其次,它是通过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形成的,是一种可以塑造和培养的能力。再次,它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能力,能否适应职业和就业的竞争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
随着“候单位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大学生已不再是社会的稀缺品,社会在“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原则下对大学毕业生精挑细选,因此,一个大学生要想能够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冒出来,必须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能力是大学生实现就业的基本条件。就业能力弱者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就业能力强者会处于优势。高校、社会、大学生三者之间的其一个最为重要的交汇点是“就业”,就业能力直接反映了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价及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的评价参数。因此,提高就业能力是高校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二、要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到底有那些元素构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的因素很多,而且理论界至今没有一个固定的结论,人力资源理论ASTD将它分为16项能力,SCANS将它分为36项能力。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具有以下五个特征,或称五个维度。
1.面向“候单位时代”的素质型就业能力。能力的集中体现是人的素质。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求学期间能注重个性发展和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人际协调能力的提高,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丰富文化生活,能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他就是一个素质型的、发展较全面的人才。大学本科教育是素质教育、通才教育,一个身心健康、奋发向上的毕业生是能够被精雕细凿为具有发展潜力的人,易于被用人单位所发现和喜爱,这样的毕业生也能经受住求职过程中的曲折,从而最终找到满意的单位。
2.面向信息时代的持久性就业能力。大学生所处的以及择业时所面对的首先是一个信息时代。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信息高速公路、通讯网络等信息技术取得了革命化的进展,网络经济、知识经济、全球化浪潮使得世界和经济结构的变化更为迅速、更加剧烈。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发展持久就业能力将更能满足并适应社会的需要。所谓持久就业能力,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以及身体状况能够适应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快速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的就业状态所具备的就业智能条件。培养持久性就业能力可以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迅速变化,减缓甚至摆脱由此产生的不适应和危机感,同时也可以促进其自身的成长与潜能开发,通过对自己的有效的持久的人力资本投入,使其能力更为健全,专业技能得以增进,从而更加有利于其个人发展。
持久性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社会适应性。因为拥有知识和技能还不代表成功,还要学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适应各种各样的突况,培养处理这些突况的能力。大学生完成学业择业时,有些知识用不上,有些知识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需要他们根据工作需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行为方式。
3.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性就业能力。决定就业成功与否的因素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技能。所以,一个大学生要想能被社会所欢迎,就必须在一入学时就自觉地把学习与今后的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自己的实用技能,以适应将来在工作岗位上的要求。首先是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能根据当今社会发展和职业的具体要求,将自己所学到的各类知识科学地组合起来的,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大学生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其次,知识不等于技能。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并不等于有了各类岗位所需要的应用能力。脱离经济、脱离生产、脱离社会、突出理论、轻视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所以,大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应争取更多地培养一些适应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4.面向人才市场的竞争型求职能力。社会对人才的定位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一个人想要在人才市场中脱颖而出,必须具有竞争型的求职能力。具有竞争能力的竞争型人才既需要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超越能力,又需要具备懂得人才市场运作规律并能善于竞争的良好素质。竞争型人才这一概念可以更贴切、鲜明地体现、表达、凸显当代竞争型社会所需人才的特征和品质。因此,大学生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始终保持自信的心理,需要有在竞争对手面前显示自己优势的能力,需要有在就业过程中推销自己、表现自己的能力。
5.适应学分制时代的职业规划能力。学分制赋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利,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学习环境中,学习主体能正确认识自己、主宰自己;明了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的潜力有多大,能给自己以正确定位。但自主性也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能根据这一目标来组织自己的学习和提高相应的素质、技能。
重视就业能力的培养将成为社会、高校、大学生之间广泛认可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全新的教育观念。面对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体制,改变教育方法,调整课程设置,将就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三、从现实的许多实例来看,现在许多高校的高等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之间存在脱节现象。笔者认为,要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以下几个方面必须着力加强:
1.大力推进学分制改革和素质教育。学分制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学分制所代表的不仅是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更是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现在,学分制已经与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紧密相结,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深入发展。如果从素质教育和主体性教育的视角出发,我们会发现,学分制应是一个建立在学生这一主体上,围绕着主体性学习这一主题而展开的制度,因此,学分制的精髓是使学生增加了学习时间和专业空间上的自由度,并加大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选择权,激发了其主动性和自主性。因此,一个良好的学分制制度,是不断满足和实现学习的基本特征的制度。学分制下学习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五个方面:自主性,交叉性,多维性,前沿性,高效性。自主性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巨大动力。因为只有把兴趣和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自主性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独立精神、创造精神,使之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自主性表现为:在学分制的环境中,学习主体拥有一定的自,他们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特点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习进度,能自由独立地支配时间。交叉性是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向培养人才模式提出的挑战。只有学分制才能打破专业的传统观念,把本科培养的纵向深入型改为横向宽广型,文、理、工、农、医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如果让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选修一定比例的文科课程,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生活的社会组织的演变以及科学和工程对它的发展所起的影响;更好地识别和精确分析社会与经济之间的问题,并对这类问题提出深刻见解,能够对这些因素的结果作出有鉴别和有目的的解释;更好地运用逻辑思维并用口头或书面有说服力地予以表达,培养社会交往与社会管理能力;更好地形成道德、伦理和社会的基本观念,树立良好的个人哲理、公益观念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自主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和探索的态度进行学习的方法,而交叉、多维、前沿是这一学习的基本形态。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必须体现当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倡导最先进的思想、科学,采用最先进的方式、手段,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在完善的学分制条件下,必将极大地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主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就业能力。
2.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需求,培养综合型人才。应根据专业特点,不断提高教材和教学的适时性和适用性,努力做到教材、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社会,使学生学有所用,学了管用,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学生中开展跨专业、多形式、高水平的技能培训,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从而增强学生择业的竞争实力和适应能力。
3.强化心理素质的养成、完善心理咨询体系。不可否认,许多毕业生之所以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如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学习成绩差,由于成绩一直上不去,对自己彻底失去信心,从而对就业失去信心。同时,由于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公平竞争机制的缺乏,给学生带来巨大的考研、就业压力,这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据最近统计,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患者比例占学生总数的20%多,毕业生中可能还超过这一比例。学校应通过教育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不断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同时一定要形成质量良好、信誉度高的心理咨询体系,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这样可以从根本上减少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数量。
4.改革以往的就业指导工作。形成以职业规划和就业咨询为核心的就业指导体系。过去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开展短期就业技巧培训。而职业规划是指对个体未来职业发展进行策划和准备,包括确立阶段性或长期职业目标,确定适合个体的发展道路,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许多大学生之所以难以就业,是因为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不明确,在迷茫和不知所措中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进行职业规划,有利于制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有利于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充分做好求职准备,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进行职业规划可以在大学生中起到释疑解惑和引导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稀释大学生面对社会而产生的诸多焦虑和不安,有效提高其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
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不容乐观,在前段时间,我们向浙江省几所高校的1205名本科生发放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调查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存在着渴望却又陌生的问题,对自己的生涯设计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低年级同学在选择课程学分时往往夹杂着很多的盲从因素,未能根据自己的职业定位进行选课。同时,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清晰导致了很复杂的心理矛盾,甚至因焦虑引发心理疾病。因此,我们认为,在大学生中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已成为一个时代课题。
如果对就业指导进行改革,深化和提升就业指导的内容,将职业规划和咨询作为其工作重点内容之一,形成系统的、开放的、动态的职业规划网络体系,同时强化提供就业信息的职能,在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起到桥梁作用,那么,就业困难的同学便能尽快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专家、老师的帮助找到并克服在自己身上存在的就业障碍问题,尽快地去适应社会实际。
参考文献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5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独立学院毕业生因受学校办学条件、办学资源、社会认可等方面的影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作为一门集现代电子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于一体的前沿学科,有着技术更新快、技术含量高、适应面广的特点。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只有加强该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满足用人单位技术岗位的要求,在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偏差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信类专业人才已经成为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的热点。然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实践动手能力差受功利思想的影响,用人单位总是希望招聘到的人才能迅速上手,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而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电信类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经验欠缺,导致无法独自胜任简单的工程项目。2.学习能力不强用人单位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强的大学生能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成长动力。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普遍较为薄弱,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以旧引新、拓展延伸、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与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3.怕吃苦,心态浮躁电信类工作岗位相对枯燥,环境艰苦,用人单位希望大学生能有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在就业过程中心态浮躁又害怕吃苦,导致企业不愿录用。4.创新力不足为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用人单位迫切需要大学生运用创新精神来帮助他们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但当下独立学院对支持创新实践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学生受场地、设备、人员、资金等限制无法进行相关创新实践,创造与创新能力较为薄弱。
三、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成因
(一)个人原因
1.自我效能感低。电信类专业课程难度大,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由于学习基础差、底子薄,相对于公办院校毕业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常以“学渣”自嘲,学习热情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缺乏刻苦专研的学习精神,导致其在实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2.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部分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不清楚毕业后可以从事何种工作,对职场和岗位的未知,导致学习动力严重不足,没有很好地利用大学四年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3.就业观念不合理。独立学院学费昂贵,部分学生和家长本着投资与回报成正比的心理,对就业期望过高,盲目追求待遇好、环境优的工作,而一些条件艰苦的参考文献:[1]余长春,王润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匹配[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2]陈丽锋,孟瑞,冯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介绍[J].电子技术,2011(5).岗位,如常在户外工作的工程监理和网络优化类岗位不愿意去。一些学生甚至频繁跳槽以寻求“理想”工作。
(二)学校原因
1.课程设置与社会脱节。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未能跟上技术的发展速度,加上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实践环节过少,生产实习往往也流于形式,学生缺乏实践动手锻炼,导致其掌握的知识落后于生产实际,难以满足企业需求。2.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电信类专业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而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教师极少具有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未结合行业发展的最新技术和趋势,教学方式单一,产学相结合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硬件投入不足。独立学院的发展主要靠自筹经费,相对公办院校而言,在实验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投入不足。再加上电子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快,很多建好的实验室已经过时,导致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无法接触到企业一线使用的最新设备。
(三)企业原因
校企合作是促使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当前独立学院与企业之间的联结普遍还是“松散型”的,较少进行紧密合作。如独立学院虽与一些电信类企业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但由于企业研发项目保密等原因,很难将学生的实习实训落到实处。
四、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解决措施
(一)个人层面———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应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多渠道了解社会需求,客观评价自我,并根据社会需求及自身实际,尽早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有目的地在大学期间拓宽知识面,培养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实现自身与理想职业的匹配。其次,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学生应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重视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根据电信行业和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广泛涉猎非专业知识,实现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的跨学科整合,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此外,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时掌握新知识以应对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状况。
(二)学校层面———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优化课程改革。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建设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环节,将就业能力的提升嵌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学生边干边学、学干结合,提高学生驾驭专业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2.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优秀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前提。电子信息类专业作为和行业紧密结合的学科,学校更应重视该专业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鼓励教师结合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需求进行科学研究,以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改变纯理论教学模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采取教学互动的方式,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课堂上得到提高。3.深化校企合作。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应加大与企业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并通过合作开发课程、建立联合实验室、设计教学科研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研究和学习,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同时,高校也通过了解企业的现状及运作状况,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4.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独立学院电信类专业应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在课外实践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技能。如通过举办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设计大赛等赛事,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的就业能力与需求岗位相符合,使企业和学校形成无缝链接。
(三)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范文6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大学生心里健康就业能力培养
随着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和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难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各级政府部门和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工作中,除了要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应当通过体育教学的方式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意志品质、社会技能的提高,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一、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现状
面对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教育部门明确指出,各大高校必须在教育期间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工作,将就业能力培训纳入教学工作体系和教学计划,并将就业能力培训课程列入必修课范畴。针对这一指示,大部分高校纷纷响应号召,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纳入教学整体工作计划和方案,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在高年级学生范围内开展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能力、就业知识普及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大学毕业生提高了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各级教育部门和各大高校持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长期性发展事业,我国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亟待解决、处理的问题和缺陷,同时,依然有少部分高等院校没有意识到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性,没有把全面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纳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停滞不前。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实践中,国内高校对相关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未达到教育部和相关部门、机构的要求,没有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与专业课程教学、综合教学工作进行有机融合,部分高校甚至未将就业培训课程设为必修课,有些学校只是偶尔邀请社会人员或教师开设讲座,导致就业培训课程教学质量低下、教学效果不理想,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就业培训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进行就业能力培训和就业指导授课时,大部分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或多个班级集中授课的教学模式,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个性需求制定符合大学生发展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同时,就业能力培训人员没有深入研究当前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市场竞争环境,导致就业指导教学脱离了社会发展趋势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课程内容理论性过强,实用性和时效性不足。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建设上,大部分高校都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概念和手段。许多高校未充分理解和认识到心理状态在大学生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入分析、探究大学生在面临就业这一人生重大抉择时产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没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解决求职、就业时出现的巨大心理压力以及迷惘、彷徨、不自信的心理问题。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对就业方向的选择并不十分肯定,尤其是普通高校、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对自己四年(三年)的学习成果和自身素质、能力并不是信心十足,走向就业市场是大势所趋、迫不得已,因此就更谈不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当学生在遭遇求职挫折,无法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时,更容易产生对自身综合能力和专业水准的怀疑、否定,如不能及时摆脱这种消极心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发展将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同时,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之所以选择考研也是因为畏惧当前艰难的就业形势,出于逃避竞争或随大流的心理继续留校学习,而选择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屈指可数。针对这些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时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数高校却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在学生最需要帮助和指引的时候,错过了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的机会,导致学生抗压能力、抗打击能力和心理韧性不足,制约了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
体育教学是高校基础教学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帮助高校学生培养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有效的沟通交流手段,这些都对就业能力的树立和培养起着十分关键、积极的作用,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身体素质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身体健康状态是保持工作效率、提高社会活动状态的基础和前提,在校学习和求职就业都是需要消耗大量体力、精力的长期过程,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状况做支撑,学生的学习效果、求职过程和求职结果必然受到不良影响。同时,身体健康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面貌,进而影响人的总体状态。缺乏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状态,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无法受到招聘单位和招聘人员的青睐,从而导致求职效果不理想。高校体育教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课程、体育活动、体育比赛,帮助学生在日常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中充分锻炼自己的体魄,提高身体素质,加强身体机能,为紧张的学习和未来的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心理健康
相关研究表明,在有氧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脑垂体腺会分泌大量的内啡肽,这是一种能有效缓解人体紧张情绪和不良心理,并使人产生愉悦感受的激素类物质,长期的、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使人体持续释放内啡肽,从而使运动者长期保持良好心态,这一作用能帮助人建立强大的自信心和长久的满足感、幸福感,提高人在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抗打击能力和复原能力。体育锻炼对人的人生观和社会心态也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具有陶冶情操、发展情商的正面意义。据调查显示,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相较于不常锻炼的学生具有更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人生观和价值观更为积极、向上,心态更加从容、自信,这些优良品质对学生的求职、就业起着十分关键的促进作用。同时,体育活动所独具的艰苦性和竞争性在帮助大学生培养坚强人格和坚毅品质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体育训练和体育活动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并要求锻炼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停止就意味着放弃,长期不懈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大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而激烈的体育比赛能帮助大学生培养奋勇拼搏、不断向前的精神,树立必胜的信念。在参与体育比赛的过程中,大学生无法避免地要面对挫折和失败的考验,这对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在经历挫折和失败之后,才能真正地提高心理韧性和抗打击能力,并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学会如何从失败中重新崛起、重新出发。
(三)培养社会技能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体育课程和体育活动通常以团体形式开展,学生在体育训练和体育比赛中加强了与同学、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系、建立团结协作的关系,通过训练方式、技术要求、战术协作等方面的沟通和交流,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参与成员之间的联系纽带越来越紧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沟通技能和交际技能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沟通技巧和社交技能对大学生求职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同时,在体育活动的参与、组织过程中,学生通过手脑结合的方式锻炼各种生活技能、社会技能和创新技能,为毕业后的求职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育教育策略
(一)身体素质培养
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强健的体魄是大学生开展学习和求职活动的前提、基础,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各级院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发展规律以及各类体育项目的特征、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体育教学内容和方案,帮助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同时,各大高校还应定期组织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全校参与的校级运动会、新生军训和具有较强动员性、参与性的大型篮球比赛、足球比赛、广播体操比赛等,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增加竞赛活动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体育活动的举办质量,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身体素质。
(二)道德品质培养
在当前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必须拥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应当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成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一个新的重点目标。在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学生公平竞争意识、互帮互助意识的培养和建立,尤其是在体育竞赛活动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观念,使其树立公平竞争、良性竞争的正确意识,并鼓励学生通过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不择手段的现象。
(三)心理素质培养
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韧性,而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则是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强度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进行体育教学和组织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各大高校和体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适当地增强体育项目的难度和强度,使学生在长期的体育锻炼和激烈的比赛竞争中树立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信念。当学生在体育训练和比赛中遭遇挫折、失败时,必须予以鼓励和引导,使学生战胜消极、负面的情绪,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综合技能培养
在高校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组织工作中,有关部门和人员应当尽量选取团队协同作战型体育项目,促进活动、比赛参与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帮助学生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同时,各大高校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项目创建、参与活动和比赛的组织全过程,鼓励学生提出活动和比赛创意,使其充分发挥创新意识,让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和竞赛,促进其社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体育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就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各大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训和体育教学工作,采用各种方式将体育教学和就业培训指导进行有机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天社.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0(03):162-163.
[2]康万英.新思维、新理念———高校体育为大学生就业助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思考与研究[J].前沿,2010(11):196-198.
[3]王萍,宋书刚,胡海燕.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06):74-76.
[4]朱发旺.体育运动培养大学生的就业素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1):240-241.
[5]郭震.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168-170.
[6]郭凡清,胡来东.高校体育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203-204.
[7]雷瑛,吕后刚,耿文光.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逆境商数培养提高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1):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