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1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英语教师,既要有一般高中教师的基本素质――即教学能力、个性品质和教学研究能力外,也应具备英语教师特殊的专业素养。综合起来,应具备以下几条:

1.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作为高中英语教师,除教好自己的英语课之外,还要关心到学生的身心发展。教书育人,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之中,都要做到谨言慎行,以身作则。

2. 要有高水平的语言素质

高中英语教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能够熟练运用和掌握语言技能以及语言知识,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语言素质修养,只有讲出标准的普通话和流利的英语,才能像巨大的磁石一般吸引着学生去进行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和writing。

3. 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

高中英语教学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根据班级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4. 要有文化意识素质和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使用教学策略来帮助学生形成有利于个人学习的学习策略。高中英语教师应本着“学生为本”的原则,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方式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商,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的精神。只有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才能让他们在未来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英语是语言教学,有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高中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去提高自身的教学策略和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标准》规定的英语教学。

5. 运用多媒体和多种教学手段教学

教师要掌握多种教学工具和教学手段是新课标对高中英语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录音机、幻灯片、图片、自制的教学工具、课件以及多媒体等都是吸引高中生学习英语行之有效的教学工具和手段。

二、 《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老师的这一角色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英语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多样化的角色转变,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在学校中也要充当以下的一些角色:

1. 教书育人角色

社会的要求和期望也就决定了高中英语教师在学校教育中首先要充当好教书育人的这一角色。在现代高中英语课程中,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言传身教的教育者。在学生的眼中,英语教师是英语知识的活字典,又是跨文化教育的源泉,因此我们传授的知识要做到准而新,要具有时代感。

2. 行政管理角色

除了班主任之外,高中英语教师也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高中英语老师一方面要精心组织好课堂的教学,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好课堂纪律的管理。当然,每个班上都会有一些不爱学习的玩劣生,但是我们应多以正面教育,与他们心平气和地进行交流,平等地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多采用朋友式的交谈方式,让他们心服口服,乐于学习。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英语教师素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认知学习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于90年代初传入我国,并在教学领域被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生力军。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要建构者,而非受到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指导者、帮助者,而非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者。由此形成了全新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即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笔者认为,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外语教学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教师的素质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同时,也是新时期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师资培养对教师素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谈谈如何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

一、建构主义教师要鼓励和接纳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寻求概念和思想之间的联系

那些能够形成问题框架并着手分析及寻求答案的学生,将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也许更重要的是成为问题的发现者。这些追求新理解的学生,受到他们自己思想的引导,并吸纳他人的思想,他们需要的不是命令,而是去思考概念、探究问题、接触新信息的自由。教师组织作业的方式常常决定学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自主性和主动性。那些习惯于被动地接受信息、等待教师发出指令后再行动的小心谨慎的学生,只会学习和记忆教师所说的重要内容。这样一来便剥夺了学生通过细小细节和信息,自己识别重要性的机会。虽然这样能够产生一个管理良好的课堂,然而却失去了寻求变革的可能。

二、建构主义教师要运用课本及其它有限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去推动课程,调整教学策略,改变内容

概念、定理、法规以及指导纲要都是人类大脑通过与思想的互动产生的抽象物,这些抽象物都源于现象,同时也在描述我们的世界,比如陨落的星星、战争中的国家、正在腐烂的有机物等现象。建构主义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了这些真实世界的可能性,并帮助学生形成将现象连接在一起的抽象概念。当英语教师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寻常以及不寻常的现象,并要求学生描述出其间差异时,就是在鼓励学生进行分析、综合、评价,学习成为了与真实问题相关的研究活动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反应去推动课程,调整教学策略,改变内容;这并不是说学生对一个英语话题有无兴趣将决定英语教师是否教授这个问题,也不是说如果学生想讨论其他话题教师就得抛弃课堂的全部,但是,学生的知识、经验及兴趣有时候会促成一个适合时宜的主题。

三、建构主义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前,先了解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看法

在学生有机会形成自己的思想和理论之前,教师如果与其交流自己的思想和理论,学生的质疑基本上就消除了,学生认为教师比他们懂得多,因此,多数学生一旦听到教师所说的正确答案,就停止了对概念或理论的思考。而建构主义教师会保留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关于这一点,英语教师与英语课程也不例外。

四、建构主义教师鼓励学生参与到与教师和同伴的对话中

演讲是学生逐步改变或加强概念的一个有效方法。英语演讲同样如此。学生拥有机会去展示个人的观点,也能够听取和思考他人的思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经验。与他人的这种互动,特别是与同伴的互动,将推进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之间的对话是组织合作学习的基础。研究报告显示,合作学习经历不但能够改善原本带有偏见的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不同种族在课堂活动以及自由活动中的人际交往。

五、建构主义教师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手段是提出富有创见的问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提问

如果我们希望学生重视探究,那么作为英语教育者的我们,也必须重视探究。如果教师提出没有任何建设性的问题,又怎能期望学生发展那些对于多种多样的探究模式而言所必须的兴趣和分析技巧呢!那些复杂的引人深思的问题挑战着学生去超越事物的表面,更深入广泛地去探究问题,形成对于实践和现象的自我理解。同伴之间的对话是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学校和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环境,来促进此类互动的发生。

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英语教学的质量,使素质教育顺利进行,就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黄建滨,邵永真.大学英语教学和教师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1(6).

[2]侯万春.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大学外语教学[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3

一听到这个名字,应试教育就开始讨厌这个年轻人,“教育就教育吧,还叫什么素质教育,难道就你素质高?”应试教育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撇了撇嘴。但是,既然同住在教育这座大厦里,就难免有见面的时候,每次他们走到一起的时候,素质教育总是友好地和他打招呼:“嗨,你好!”面对年轻人充满朝气和热情的问候声,他总是视而不见。

应试教育很忙,白天语数外,晚上政史地,还要熬夜地学习物理和化学。以至于眼镜比酒瓶底还要厚很多,而且越来越厚了……偶尔闲暇的时候他也会关注对门的那个小伙子,他一直搞不明白大家为什么都那么喜欢这个年轻人。最让他感觉奇怪的是,既然同住在学厦里,年轻人好像并不怎么爱学习。你看他,上午刚刚背着吉他出去,下午又背了个画夹出去了,或者是不知哪天他就会带上几个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背着摄像机、拿着笔记本电脑出去忙活一整灭。相同的是,不论什么时候回来这个年轻人好像都是非常快乐的样子。吹着口哨,朝气蓬勃的样子很让人羡慕。当然,年轻人也有认真学习的时候,学习时候的年轻人特别的投入,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好几天。应试教育很是不以为然,“看吧,每天就知道玩,现在后悔了吧,晚了!”从此,应试教育对素质教育更加不屑一顾了。

一天,教育大厦组织了一场比赛,参加者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暗暗高兴,“出人头地的机会终于来临了!”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大赛制定了新规则,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是比文化课了,而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德育比赛、智育比赛、体育比赛、美育比赛。应试教育一听就傻眼了,自己只知道智育比赛,从没参加过其他的比赛。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智育比赛中他们战成平手之外,其他的三项应试教育都是一败涂地。

应试教育输了,但是他输得心服口服,他觉得可能足自己老了,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所以,他决心走出门去,和素质教育来个“忘年交”

续《暗战》之职称之争

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成为好朋友之后,他们在学习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道不同、不相与谋,”不同的人生目标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不会地久天长。特别是最近有传闻,教育大厦将破格提拔一批表现特别突出的人才,评定为教授职称。这消息传人教育大厦以后,许多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而在这群人中,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最有资格获得这个职称的。

传闻终于得到证实,只是教育大厦所有的评委也无法判断把这个职称评定给谁最合适。因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非常优秀不分伯仲的人才,都是为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比如,在过去应试教育一度成为教育事业的顶梁柱,为了教育事业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以至于早生华发,他的敬业精神是人人皆知的;而素质教育虽然是个新人,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却把整个教育社区搞得红红火火,取得骄人的成绩,令人刮目相看。

因为实在是无法评定,整个评委团最后决定采取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民主的选举,以此来找出谁是最合适的教授人选。

选举的结果让应试教育一时无法接受,一想到自己再一次输给这个年轻人就满肚子的气,于是,应试教育暗暗下定决心,非要找机会给这个年轻人一个教训不可。

续《暗战》之体验生活(终结篇)

经过两次惨败,应试教育终于明白,在教育这座大厦里,自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使他心情一度颓废,正在这个时候,单位决定派两个人到学校去体验生活,其中一个就是素质教育,而另一个人选尚未选定。想起自己以前到学校体验生活时的辉煌成就,应试教育燃起了新的希望,他马上找到领导争取到这次体验生活的机会。

体验生活这天,天气特别好,风和日丽的,这让应试教育的心情非常愉快,他看了看身旁的年轻的素质教育,心里说到:“等着瞧吧,小子。”

此行的目的地是一所市重点高中,不出应试教育所料,到达学校以后,应试教育受到学校领导的热烈欢迎,领导拉住他的手都不舍得松开,这让他很感动,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因为正是中午吃饭时间,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被接到一个高级酒店就餐,这一顿饭应试教育吃得特别满意,看看身边小配角似的素质教育,他在心里哼了一声“小子,明白现实和珊论的不同了吧!”

下午,学校领导请博才多学的应试教育给自己学校的学生上一堂示范课,应是教育满口答应了。素质教育也要求给学生们上一堂课,碍于教育的面子,学校领导勉强答应了。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4

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1 “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但这种教育很少关注那些不断被淘汰下来和绝大多数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

1.2 “应试教育”在知识的传授中,是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当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注意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1.3 “应试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于升学考试,而分数又是衡量的标准,学生为了分数只好“就范”。在课堂上,“就范”在课本里,一切都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尺度进行,它是在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素质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系

2.1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包含、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有的学校公开以升学率高为其奋斗目标,但其教育质量、教学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原因就在实行“应试教育”中渗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运用了素质教育的手段,显然这种“应试教育”把教育的质量效益集中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文化知识素质却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素质发展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也在培养人的素质,也可称为素质教育,不过是一种片面的低水平的“素质教育”,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能相提并论,互为混谈。因此,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不是重建一种理想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份,以之作为生长点和营养素,才能得到建立和发展。

2.2 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高考“一卷定终身”,其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它。我们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在素质教育中也还是适用的。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仍将会渗透“应试教育”的因素。

2.3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相互转化。同志曾经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的全部意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必须创造素质教育生长的一切有利条件。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意愿和观念所能决定,它将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

3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决定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重性和纵深性,可以说,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而且令人担忧。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只好辛辛苦苦地课内损失课外补,千万百计挤占自习课,课外活动甚至节假日,大量的作业和题海战术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仅拼坏了学生的身体,拼累了家长。同时也使教师自身拼得精疲力竭。因此,“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应包括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等项。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选择教法和学法问题。

3.1 教法和学法改革。所谓教法是指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革命的到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教法改革的核心应是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之法。

所谓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则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方法是富有创造性的。学法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具备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改革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3.2 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上的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低、小、多、快”。

所谓“低”,即低起点。就是要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教学起点可以调低,也可以调高,总的起点要适应全班大部分学生,同时要有适应不同层次学习困难学生的起点。

所谓“小”,即小步子。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到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 ,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所谓“多”,即多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改变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教师讲解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改革;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3-0028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地兴起,加上社会各界的口诛笔伐,似乎已要将应试教育置之死地。初中语文教学新手段、新观念不断涌现。然而,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固然有其弊端,却也不乏合理之处,与其说素质教育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不如说这是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需求所致,素质教育亦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下文,笔者就此展开具体论述。

一、应试教育的弊端

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学生的能力锻炼受到限制,综合素质较低。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而语文本即是一门饱含情感的科目,在缺乏学生自主空间的机械教学模式下,语文教学所受影响则更为严重。

1. 教法机械

“应试教育”将教育过程变成了应考过程,常常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仓库,不停地把知识往这个仓库里塞,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过程过于机械化、模式化,既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创新,造成课堂死板,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2. 目标狭隘

“应试教育”偏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只为升学而教育,忽视学生其他诸如思维、自主探究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听说读写能力、思想文化素质、审美素质、道德情操的培养。而“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并把知识学习的范围局限于书本,致使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唯书是从、知识片面,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内容局限

以分数高低论优劣,以考试成绩论奖惩,以升学率高低论成败。考试的内容死板,考试的方式为书面形式的考试,导致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为考而教,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单一的书面考试形式忽视了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考查,这种考试内容和考查方式把语文教学固定在了单一的一本语文教材上,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由此可见,机械的教法、狭隘的目标、局限的内容使得应试教育下的语文教学备受束缚,那么应试教育究竟有没有其合理性呢?答案是有的。

二、应试教育的合理性

作为学习成果的主要检测手段,考试的存在是合理的,且应试是最终的检测手段与日常语文教学中素质能力的培养并不冲突,伴随着近年来教育事业的进展和试题变化,甚至可以说,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各类试题从对知识储备的检测逐渐向能力运用的检测迈进,中考试题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涉及课外,这无疑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语文教学内容也逐渐延展至课外的灵活应用。如此观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也并非完全对立。

当然,这里的应试教育并非指的是机械生搬硬套和灌输式教学,而是在应试检测作用的促进下,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应试应当持有一个度,竭力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科学、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三、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我们知道,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其区别在于教育思想、观念上的区别,统一在于对学生的培养上,两者又并非完全背道而驰,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应试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初中语文的有效教学。

1. 以生为本,革新教育理念

新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革新理念、创新课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要走以生为本的道路。以生为本,是要摒弃独以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格局,不做考试成绩的奴隶,且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教改工作的深化,语文试题逐趋成熟、严谨,各类试题从对知识储备的检测逐渐向能力运用的检测迈进,中考试题也有相当一部分知识涉及课外,这无疑也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押宝”式教学已没有市场。

具体体现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师主导的位置,而以引导者的形式充分培养、发挥学生潜能,因材施教。如在曹操《观沧海》的教学过程中,简单地背景介绍后,不少学生对曹操的故事较感兴趣,尤其是男同学对三国故事了解较多。我们大可以此开展辩论课堂,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部分,围绕曹操的“忠”“奸”展开小型辩论。正、反双方为反驳对方观念搜寻资料,精研课文,激烈辩论。如此,将课堂交给学生,教师只做引导、评价,既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提升效用,又在学生兴趣高涨的浓烈氛围下促进了教学效果的升华。

2. 精研教法,提升课堂实效

教师教法对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语文教师当精研大纲,熟知近年的中考试题,寻找出题规律和发展趋势,让教学、复习工作有的放矢。尽量避免题海战术造成学生的过度疲劳,反而收效不佳。语文本身极为富含情感的科目,较易(上接第28页)调动学生情绪,教法更应大胆创新、不拘一格,将量的堆积转换为质的升华,创高效课堂。

如可在李清照《如梦令》的教学之前,先对其背景、生平做介绍和延展,这位“词压江南,文盖塞北”的女子一生跌宕起伏,晚年却又凄清不已。这位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女子,她的才情、她的肆意、她的坎坷,无疑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情绪。在此氛围下再进入《如梦令》的学习,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这样的课堂也无疑深受学生喜爱。

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范文6

据有关研究材料表明,建国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偏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阶段,即偏重掌握基础知识与形成基本技能。这个阶段从1949年至1979年,为期约30年。第二阶段为强调智力阶段,即强调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这个阶段从1979年至1982年,为期仅4年。?第三阶段为重视非智力因素阶段,并把非智力因素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这个阶段从1983年至1989年,为期约7年。第四阶段为加强素质教育阶段,即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逐步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这个阶段大约从80年代未90年代初开始,现在正处于全面转轨的攻坚阶段。

那么,什么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什么是“应试教育”呢?

素质,作为一个理论命题,有其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空间,而且有多维的审视角度和思路。一般说来,所谓“素质”,通常具有两个层面的涵义:第一种涵义是生理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人们天生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又称遗传因素或天赋;第二种涵义是教育学实质也是社会学上的“素质”概念,主要指后天社会性的一面,认为素质是在先天某些因素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知识技能、行为习惯、文化涵养、品质特点的综合。换句话说,人的素质是指人的发展总水平,是人的诸种属性的综合,是由各种品质构成的整体结构。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是后天形成基本品质的物质前提,而后天的环境与教育则是先天遗传素质能否发展的条件。举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一个先天的聋哑人,当然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假如一个人的音乐天赋再好,却没有得到后天的培养,也不可能成为一名音乐家,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 名学生先天获得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品质。

国家教委朱开轩主任指出: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往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明确提出:“应试教育”不是对以前和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

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所谓“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倾向。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主要区别,大体可以从以下10点表现出来:

①从指导思想上看: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就是为了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它反映了现代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而应试教育则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是以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是选拔式、科举式、淘汰式的陈旧落后的教育。

②从教育目的上看:应试教育是为适应上一级学校的选择需要,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根据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和学会审美的教育。

③从教育对象上看: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人而忽视多数人,重在“提高”的淘汰式的“英才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面向全体,重在“普及”,促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的“通才教育”。

④从教育内容上看:应试教育完全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轻“德”、缺“体”、少“美”、砍“劳”,是一种不完全的畸型教育;素质教育则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

⑤从课程结构上看:应试教育是单一的学科课程,且只重视少数所谓“主科”,轻视所谓“副科”;而素质教育则以现代课程理论为指导,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程等几个板块,都纳入课表,作为正式课程平等对待,有的学校还十分注意开发“隐性课程”,比如环境教育、校风建设等等。

⑥从学生课业负担上看:应试教育不按课程计划授课,随意增加课时,超纲授课,加大作业量,考试频繁,复习资料泛滥,各种竞赛名目繁多,学生课业负担加重;而素质教育则要求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严格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仅以作业为例,内容适度,形式灵活,不仅重视巩固性的书面作业,还要设计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活动作业、口头作业、行为作业,并把课外阅读纳入培养健康的个性之中,以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⑦从师生关系上看:应试教育迫使教师“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强调师道尊严,师生之间是一种管与被管、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关系;素质教育则强调尊师爱生,师生民主平等,双向交流。要求教师尊重、理解、信任、鼓励、扶植每一个学生,教师选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教学艺术。

⑧从教育方法上看: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学生被动学习,死抠书本,脱离实际的教育;素质教育则是重视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教育。

⑨从教学途径上看,应试教育把课堂和书本作为教学的唯一途径,不同程度地脱离社会、脱离实际;而素质教育为了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新型素质,要求实现教育的社会化 ,建构学校与社会的“双向参与”机制,使得教学途径增多,教育视野广阔,有利于从狭隘的完全同升学“指挥棒”对口的自我封闭中解脱出来,实行开放式的现代教育。

⑩从评价标准上看,应试教育以“分”为导向,以“率”为标准,以“考”为法宝,并以此来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实行的是僵化、死板的,“一刀切”教育;素质教育则确立社会实践的评价权威,淡化分数的警告、惩戒作用,把学生的差异作为资源潜能优势,实行的是使学生个性健康、完善发展的教育。

从以上10点基本可以着出,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端正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新观念。应该树立哪些教育新观念呢?

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目标观

基础教育多年来都是为构建教育“金字塔”服务的,单纯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只要统考分数和升学率上去了,就“一俊遮百丑”,“哼一声都是经验”。这种以应试为主导的教育目标必须改变,而应培养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出发点和归宿,树立以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以充分发展个性特长为宗旨的素质教育目标观,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二、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一提到“人才”,人们马上想到专家、教授、工程师、学者等等。这些“拔尖人才”是人才,合格的劳动者也是人才。我们一 定要转变升学者是人才、唯升学者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长、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要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多结构的,不仅需要自然科学人才,也需要社会科学人才;不仅需要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更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能工巧匠;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社会管理人才,而且更需要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劳动大军,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不仅要知识丰富、学有专长,而且要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古今中外的无数事例反复证明:具有高学历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没有高学历的人只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也完全能够在实践中逐步成为某一方面的优秀人才。

三、要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其主要的含义,就是要彻底抛弃以考分高低、升学率高低论成败的陈腐观念,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我们常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是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要求和衡量学生,从过去仅仅看分数转变到全面地去看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要彻底抛弃单纯重视。“尖子”学生,忽视一 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传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堂轻课外,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相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课内与课外相统一以及注重培养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的现代教学观。

可以说,以上四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观念转变了、更新了,就为基础教育的转轨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贵州教育》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3月P56页。

2、《教育研究》1994年第4期。

3、《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4、《贵州教育报》2003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