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1
[关键词]微课;汉语言文学;成人教育
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运用网络技术,具有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特点,在现代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学生受时空限制,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受到很大的挑战。在教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微课手段的运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局限和难以回避的问题。
一、微课成为现代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基础的现代教学手段,逐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良好的效果并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参加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是成人学生克服职业及居住的空间局限,最方便、最快捷的方式之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培养模式、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训练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越来越受到成人教育的青睐。但成人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教育的教学未能结合成人的实际和要求,大多采取了普通高校教学的模式。不少学校成人教育盲目追求招生规模和经济效益,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实际资源承载能力难以适应的办学规模。有的学校仍然沿用了粉笔加书本的传统授课模式,忽视成人教育教学技术改革和运用,以至多媒体教学资源弃之不顾,网络等远程教学模式应用更少,更谈不上借助网络平台及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辅导,这些已经无法满足成人的个性需求。当前,慕课和微课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也为成人教育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途径。慕课在借鉴传统课堂组织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打破了教师班级小规模授课和“机械化灌输”的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遵循成人学习的心理生理机制进行设计,并关注学习者的需求和学习行为。慕课需要处理好大量资料的整合、师生交流关系,以及实践课程的运用,需要在多样教学资源互助的情况下才能完成,这也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一大难题。与慕课相比,微课具有短小精炼、实用好用、新颖互动的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较之慕课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在成人教育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更易于运用。
二、微课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文课程的助力
因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对象大都是在职学员,学习对象的时间与空间成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以人文学科特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容易变成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的兴趣难以提升和保持,普遍存在着老师教授苦难、学生拒绝学习,“混文凭”的情况。微课所具有的特点,使之成为当下解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问题的有效手段。
(一)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有许多专有概念比较抽象,如何领会作家的创作意图,以及怎样获得知识以至自身的提升,这些都显得十分模糊,这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学的难点,对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学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体味文学的魅力,这是现在成人教育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微课关注的教学点十分具体,针对性强,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有效的讯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点,可以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再专门进行知识点的普及而进行教学延伸,既能将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又能将知识内容的深度挖掘出来,让学生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感知教学内容,极大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
(二)微课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十分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十分突出主体的感受,借此来引导学生对于文学的感知能力,感受文学的美学蕴藉。但受学时所限,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无法像全日制本科教学那样在传统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更主要的是围绕主干课程进行教学,这就导致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相脱节,学生也无法全面地掌握本专业的内容。微课则利用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的特点,整合知识点,有针对性地普及知识,对受时空限制和教学内容限制的成人学生将大有裨益。微课还可以拓展成人教育除主干课程以外的其他知识,诸如可以开设影视欣赏、写作、博客教程等现代化的文学课程,既体现时代特点、符合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也能弥补成人教育教学中选修课的不足,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容。
(三)微课改变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教”与“学”的传统教学关系
即使是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长期以来也都处于“一言堂”的传统模式,既不利于教师调动课堂气氛,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这种状况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中体现地更为明显,成人教育教学亟待改革。成人网络学习以强控制为特征的集合编码向以弱控制性的整合编码发展,整合编码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强调知识的综合性、生成性和情意性,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更趋于平等化,学习过程中的相互协作更加紧密。可见,微课利用网络平台,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核心知识点。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平等的,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甚至教师必须主动去服务学生———亦即简明扼要的告知学生学习的知识点是什么,这有利于教师提升教学素养,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充盈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微课的形式,在利用现代科技交际手段的同时,也能够弥补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场所的限制,提高时间利用率,学生学习可从抽象到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更加明晰。总体来说,微课的出现,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能解决学生学习时空受限的问题,也可以转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能有效地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尽可能地感知文学的魅力,与现代成人教育教学的目标相适应。
三、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及存在的问题
如何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进行微课运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仍需一个多方面整合的过程。当然,微课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充当一个“万能”的角色,仍然存在与现代教学中各方面进行磨合、实践与修正的过程。
(一)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将纷繁复杂的文学蕴藉变成通俗易通、且短小精悍的微课教学内容,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需要完成的第一步。以卡夫卡的《变形记》为例。本课程教学的难点是卡夫卡为什么写“变形”,“变形”的内蕴有哪些?这样的问题在文学课堂讲授中,除却文本所反映的内容外,还需要结合作家及社会现实进行讲解,所涉及的内容是相当宽泛的,但又必须要讲明白,这就需要在制作微课的时候去繁留简,尽量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进行讲授。由此,这堂课的讲授内容则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卡夫卡写《变形记》的由来;二是卡夫卡如何写《变形记》;三是“变形”的意义所在。这三个部分交代清楚了,这节微课所传递的内容也就表达清楚了。第二步是确定微课所采用的时间和界面。一般微课5-10分钟,以卡夫卡《变形记》要表达的内容,最好在10分钟左右,这样能交代清楚整个课程的来龙去脉,学生也易于理解。另外,针对这节微课的内容,选择微课表达的界面,可以使用图片动画形式,尤其是使用古希腊神话图片和卡夫卡作品插话图片,既可以体现这部作品的延伸性,也可以将这部作品“变形”的方式与路径交代清楚,运用多图转变的形式,让学生理解的更加深刻、具体。第三步要适当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在微课最后,应当引入字数不多的总结性文字,对所讲授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更明晰微课传递的信息,也能使课程更加完整。汉语言文学课程因为文学性强,表意有时讲究蕴藉,比起科普性强的专业,汉语言文学课程更强调感悟,因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微课的最后总结部分,尽量要简洁明了,一语中的。总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微课,尤其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在考量受众的需求时力求简化,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传达清楚大容量的教学内容,让微课成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桥梁。
(二)微课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微课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其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汉语言文学这一类社会科学专业中。首先,微课程的整体设计耗时耗力。微课的制作包括课程分析、教学设计、脚本编写、素材整合、应用等几个方面。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背景,仅让懂技术而不知晓学科内容的教师来制作微课,就会导致课程内容流于介绍,并不深入。而专业的汉语言文学教师,大都对网络技术运用不是很熟悉,制作课程显得力不从心。让技术教师和专业教师配合起来制作课件,也会因各种原因导致微课的制作比较粗糙。同时,高校教师承担科研和教学的双重任务,因一个内容就制作微课,教师的工作量加大,微课质量难以保证。现在已出现的许多微课专业视频,任课教师出镜讲授内容、专人录制视频的较多,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微”课。其次,成人教育与职业需求的关系比较密切,要将重视成人教育中的职业能力培训,重视素质及能力培养,重视社会需求的变化如何结合起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也是一个需解决的问题。研究表明:成人网络学习多以功利性为主,具有明确的自我导向意识,注重学习内容与个体自我经验的整合。可见,微课的开发则需根据学生职业需求进行课程设计,要制作实用、好用的微课资源。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成人职业需求而言,教师、政府工作人员、秘书、新闻从业者等居多,如何根据专业方向和学生需求制作微课,这需要教师多方面进行考量,专业化微课制作团队的出现就显得尤为必要了。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大规模普及,移动网络设备的快速发展,线上学习更加便捷。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在当下也面临改革的局面,微课作为网络时代的产物,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更新了全民学习的理念。但是微课在其发展和运用的过程中,依然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尤其在人文社科领域,诸如其技术方式教学依然无法替代人文的素养熏陶,这也是现代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不可回避的矛盾,黎加厚曾说过“微课只是一种载体、一种技术,本身不会提高教学质量,重要的是技术背后教师的专业素养。”中,顺带推动了中国基层社会的自治,而这种“自治”虽然也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实现的,但它却实现了“自治”理应有的价值内核———民利。这种“自治”是一种外生性的,发挥着启迪民智、保护民利的“自治”观念。这种“自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既发挥着启迪民智,宣扬民利的任务,同时又是彰显民利,实现民众利益的有效形式,因而是一种发展着的“自治”观念。
作者:宋珊 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M].北京:三联书店,2013:74.
[2]夏东元.郑观应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82:233.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2
关 键 词 :素描教学 设计素描 创造力
当今素描在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地位早已被大家所认同,但如何使素描教学更有效地发挥作用一直是大家探讨的话题,围绕着素描教学如何有机地同提高学生潜在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结合起来已成为焦点。早在包豪斯学院时期,艺术教育就提倡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并聘请伊顿、康定斯基、克利、蒙特里安等当时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组织双轨制教学,目的是培养具有艺术修养和科学实用设计思想的综合人才。克利认为:“不应该模拟自然,而是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和法则,法则造成自然,而不是单纯地再现自然的外表而已。”这种观念曾经被人们所淡忘,但在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练后,人们再次发现了它的内在价值。这也提醒人们,素描作为艺术教学的基础课程所担负的重任,如何培养复合型的设计创作人才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当前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内容已超越了写实与具象表现的范畴,要求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放在首位。这一点可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艺术家中得到启示,他们把艺术语言的创造观念发挥到了极致,塞尚采用几何化的手法概括和改变对象的形体,分割画面,打破了传统忠实描绘对象的手法,这种主观的艺术处理给人一种崭新的视觉冲击,而毕加索则进行了更为大胆的尝试,不仅对物象的外部形态加以变形,更在神态上进一步夸张,采用种种反常规的手法,从而达到艺术上的惟妙惟肖的效果,这也反映出这位大师摆脱了客观物象的束缚,在观念和手法上达到随心所欲的完美境界。马蒂斯则注重画面的构成形式,强调画面的色块对比及画面的装饰意味和情趣。塞尚曾经说过:“艺术不是自然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自然中找出严密的秩序,然后重新构成画面,从而创造出新的自然。”说明完美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源于创造。而另一位艺术大师罗丹也曾说过:“仅满足于形式以达到乱真,纠缠于无足细节表现的画家,将永远不能成为大师。”从以上两位大师的话语中不难理解艺术创造的重要性,其最终目的是发掘表现事物的本质,这种观念给后来的设计师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对于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应遵循渐进的原则,重视学生的创造才能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他们造型能力的培养,避免走极端的做法,使设计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素描表现与创造才能。首先从线条的角度练习几何形体结构素描、超写实素描,认识和掌握线语言表达的不同状态,如:情感、材质等。掌握用线条虚实表现复杂组合形体的空间穿插结构关系,锻炼学生学习空间思维想象的能力,着重理解、区分,表现石膏几何形体与不同材质形状的物体的质感、形状组合特点,了解规则形体与不规则形体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及实际生活中不同形状、质感、量感的物体,如何用线条、明暗、肌理等素描语言去描绘他们的本质特征,此阶段还包括物体自由组合默写素描,可借鉴实物,但要求学生主动地从构图、形体、材质、色调等诸多方面去创造一种新的画面构成语言;另外,为了加强学生学习静物素描的积极主动意识,可结合设计创新思想去进行艺术加工与处理,如变形、平涂、对比、夸张等美学法则,同时提供范画以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理解能力,提醒学生注意画面色调的整体布局及构成关系,提高学生对画面的宏观调控水平。其次是人物头像与人物全身着衣素描写生与创意,目的是提高学生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人物解剖结构的分析与处理,因学时所限,故以速写形式为主要表现方法去认识人物结构与衣纹变化的关系,以及认识人物在不同姿态下的比例关系和构图关系,增强学生的速记和默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人体写生做好铺垫。人物创意练习主要从形态、比例、重心、结构、构图、色调等方面去进行创造,采用平涂、肌理、变形等方法,可以是一个或多个人物组合,充分体现对象的特征和神韵。再次为风景速写与创意,描绘对象的内容可以是校园、公园、街景和乡村景色等多种题材,速写是锻炼学生对事物的敏锐感受及对画面的主次、取舍、空间等构图关系理解的最好途径,以及怎样处理好复杂事物和如何形成画面对比关系的能力,艺术源于生活,是在生活中发现、整理、创造美的形式,也是艺术专业一贯倡导的学习方式,风景速写中注意造型关系、透视关系的同时,应提高学生对线条的理解,每个描绘的对象要有详有略,不要让学生认为画的越精细越繁琐越好,要讲究线条的虚实与粗细、画面黑白灰的对比关系的表现。风景创意要根据已完成的作品去体会和感受并加以创造,创造是对生活原形特征的高度夸张与概括,不要在创造中失去物象的原始特征。最后为人体设计素描写生与创意,它有别于绘画性素描,强调以速写形式为主去描绘在不同角度、姿态下的人体变化规律,这样学生既提高了写实能力又掌握了人体的结构比例关系,人体素描写生是设计素描学习的最高阶段,人体速写还锻炼了学生快速捕捉对象特征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进行人体创意表现,充分发掘人体在设计中的魅力,实现设计以人为本,并最终为人类服务创造条件。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3
关键词: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王玲(1972-),女,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9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67-02
“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金融、物流、网络信息、创意设计等高端服务业,而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金融业的支持与引导作用,自然也就成为金融业不可回避的课题。金融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现代金融业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更需要那些具备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金融专业高等教育应该确立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和教育模式创新,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一、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一)实践教学是金融人才培养定位的要求
金融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态势,高、中、低端及特色类人才都有其市场需求。因此,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必须取决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各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江南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重点院校,就其教育质量及其办学基础、办学条件、办学层次来看,努力培养和造就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重实践的高级应用型金融人才应该成为金融专业的教育目标。实践证明,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二)金融实践教学是有效解决实践教学目标与校外实习环境不协调矛盾的最佳途径
金融学科比其他社会学科具有更强的社会实践性,故要求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强的金融实践运作技能。然而实习经费的普遍不足,实际金融机构工作环境的限制等,决定了校外实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而实践教学通过校内模拟实验室的运用、模拟业务设计及金融核算组织程序,实习成本低,仿真模拟的效果非常接近现实。校外实习不能达到的实习目的,在室内金融模拟实验中可在较大程度上得以实现。
(三)金融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金融专业的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主要是了解并掌握各类经济业务的处理程序与方法;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是分析研究各类经济管理制度。金融实践教学,尤其是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的运用,则是通过模拟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全部业务,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素质教育开辟新的路径。
(四)金融实践教学为培养信息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奠定了基础
金融信息化的趋势对现代金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金融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成为高校金融教育的新方向。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立,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相配套,以网络、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为培养信息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发挥着重大作用。
二、金融实践教学的运用及成效
(一)金融实践教学的运用现状
1.构建符合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有效的课程体系。根据国家“十二五”期间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就是将实践教育环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制定单独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考评体系,并且把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体系综合考虑,使两者紧密配合,共同实现对学生整体培养的目标。
根据一体化实践教学的要求,江南大学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重新修订实践教学计划。根据培养计划,统筹考虑金融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建立与理论教学并行的独立设置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实践教学内容合理地分布于4年中,根据学生能力发展规律设置了分阶段的、阶梯式的实践教学方案。(2)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各环节,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在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时,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起来,具体模式有两种,一是理论课结束后,单独开设实践课;二是在理论课当中增加一定课时的实践环节。之外,针对金融行业划分,单独实践课程又分为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证券业务实践和保险业务实践,将其与相应的理论课紧密连接起来,理论之后立即实践,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了教学效果。(3)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体系。根据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进行多元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与评估。例如,对于课内实践,即实验课或实践课,按照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对于在学期末短学期单独进行的实践环节,比如商业银行业务实践、认识实习、专业实习之类,采取撰写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写作、答辩等方式来考核。
2.校内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应用。在金融实验室的建设方面,江南大学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建立了金融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投影仪、打印机、点钞机等相关硬件设备,以及与之配套的商业银行软件、保险软件、外汇软件以及证券、期货软件。其中商业银行模拟系统以现代商业银行各种主营业务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包括业务流程的实务讲解、业务介绍、相关凭证、问题库和模拟实验几个部分,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到模拟实践操作,最后综合考核评价这样一个完整的循序渐进的实验过程。一共有23个实验,包括了银行会计、信贷和国际结算各业务环节。采用主体式教学法,即整个实验过程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要完成从银行会计人员以及信贷员、国际结算人员等各角色的转换,并熟练地进行各角色所有业务的操作,使理论教学中复杂的、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使教学环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金融模拟实验室逼真地模拟市场,证券投资系统以沪深交易所的实时行情为依托,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股票、期货交易环境,训练学生的看盘、分析及实盘操作能力。保险实验室的建立,学生通过互动式操作逐步熟悉现实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流程,通过承保、理赔、咨询等角色的扮演掌握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一系列基本流程和业务处理,达到了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全面培养。
3.进行校外金融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熟悉市场、了解市场,本着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的一贯宗旨,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到实际金融部门实习的机会。通过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在适当时间安排学生到金融机构实习,为学生提供实训的机会和条件,锻炼他们社会实践的能力。另外,我们还邀请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的专业人员来学校为学生做讲座,指导学生做分析,拓展理论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二)金融实践教学的运用成效
江南大学多元化实践教学方式的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具体体现在如下方面:
1.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实际操作能力。金融实验是一门集知识、技能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所以除了加强学生对金融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一个理论结合实际的实习环境。通过模拟与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达到“体验”市场博弈、应用理论、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操作技能的目的。学生在实验室既可以体验银行会计、信贷、国际结算业务的全部流程及业务处理全过程,又可以与沪、深交易所同步运行,看到实时行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仿佛身临其境,随时可以观察盘面的变化,进行实盘操作。
2.理论结合实际,缩短了和市场的距离,提高了金融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通过对金融模拟实验的操作,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不仅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而且达到了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的目标。据统计,金融专业的就业率名列学院前列,而且多数都在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就职。
三、进一步完善金融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引入工科课程设计理念,实现文科教育“工程化”
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下一步在岗位成才打下良好基础。江南大学已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实施“卓越工程”计划,将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
(二)师资队伍的实践化
学校应根据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特点及时调整师资结构,从教师评聘与考核、兼职教师聘任、教师工程经历培养等多个方面制定政策措施,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把一批年富力强、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充实教学第一线,并定期进行金融理论、实践技能的培训,使教师及时了解掌握新理论、新业务,转变教学思路,开拓教学思维,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应聘请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金融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一支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拓宽与校外联合的渠道
学校应加强与地方金融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与金融机构联合制定本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制定参与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邀请相关金融机构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满足为金融机构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学校除了与传统银行、保险、证券业合作外,还应与一些经济管理部门如银监局、经贸局等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能从不同的机构得到不同的实践锻炼机会。(责任编辑:郭士琪)
参考文献:
[1] 葛开明.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09,(01-02).
[2] 刘波、曲春青.高等院校金融学科实验教学建设与改革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18).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4
关键词:英国大学生调查;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以学生为主体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5)02-0112-05
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监测的基本途径,其结果是高等教育质量信息的重要来源,指导和引领着高等教育质量的改进与提高。2005年,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在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进行全面审视和调整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新方式――全国大学生调查(National Student Survey,简称NSS)。具体来讲,NSS是一项面向全英所有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应届本科毕业生开展的、在学科专业层面系统收集学生对其学习体验的评价与看法的调查。该调查每年开展一次,它要求所有接受财政拨款的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参加,但允许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参与调查;其目的在于“为准大学生选择就读大学与专业以及高校内部质量改进提供必要的信息帮助,并促进公共问责” [1 ]。迄今为止,NSS已在全英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连续开展了10次,它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群体作为高校教学和管理的亲历者及最终受益者,他们对质量有着最为直接的感知和体验,“没有任何其他人可以和学生一样直接地、完整地体验教学的完整内容” [2 ]。因此,深入了解英国大学生调查的发展、理论基础、实施过程及其结果的应用,可以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一、NSS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英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经费的日益紧缩,英国政府逐步加大了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控和评估。1992年,英国颁布实施《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 [3 ],设立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以下简称HEFC)取代原有的大学基金委员会、多科技术学院与其他学院基金委员会,并在HEFC内部设立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Quality Assurance Commission,以下简称QAC)负责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且其结果与拨款直接挂钩。1993年,HEFC开始在学科层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最初称教学质量评估,1995年后改称学科评估),旨在保证对公共资金的责任,在投资和提高质量之间建立联系,为公众提供信息以及分享好的范例。
对于政府的介入,英国的大学立即作出了回应。1992年5月,英国大学校长委员会建立了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Council,以下简称HEQC),取代学术监控部,在院校层次进行学术质量和标准的审查(academic quality audit),以确定各高校是否有足够且有效的学术标准和质量管理程序。于是,英国便形成了两套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它们进行的是不同层次的评估,评估结果也有明显的差异,社会很难辨别不同学校的办学质量。同时,高等院校要应对双重评估,负担很重。因此,为了改进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评估工作,使其更好地体现公正性、一致性和统一性,英国于1997年将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和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合并,成立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以下简称QAA)作为全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统一机构,全面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
然而,QAA成立后,并没有就评估方式进行实质性的变革,而是基本上沿用了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侧重于学科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和高等教育质量理事会侧重于院校层面的学术质量审查,忽视了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学生群体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提升中的潜在价值,与当时英国高等教育系统内日益高涨的系统收集全英学生在读期间学习体验方面的信息以增强学生体验、保证学生权利的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与此同时,QAA成立后,“高等院校应对评估的负担有增无减;评估耗费大量人力、财力,而评估结果却缺乏可信度等” [4 ]。为此,QAA特别是学科评估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评和质疑。2001年1月,华威大学的6位经济学教授在他们所在学校经济学科接受评估之后,联名致信《卫报》报社(The Guardian)阐述他们关于学科评估的观点。尽管华威大学经济学科的最终评估得分为满分即24分,但这6位经济学教授却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而是在信中对学科评估进行了激烈的抨击。他们批评QAA的学科评估“可能是人类发明的最有破坏性和毁灭性的管理制度” [4 ]。
2001年6月,面对高等教育界的强烈批评与质疑,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英国大学联合会(Universities UK或UUK)以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等机构一道,公布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框架与方法改革草案”,面向英国各高校和其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广泛征求意见。该草案提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须遵循三大原则 [5 ]:其一,各高校负有建立有效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收集质量与标准信息、核心信息的主要责任;其二,满足公众对高等教育的信息需求,以便以学生为首的利益相关者能够获得有关不同高等教育机构质量与标准的最新、一致且可靠的信息;其三,尽可能少的干预以减轻学校在满足正当问责和必要的信息需求时所承担的负担。同时,草案还宣布成立由英国的约克大学副校长罗恩・库克(Ron Cooke)担任主席的信息需求工作组,代表各相关机构和信息的使用者,以明确各种有关教学的质量及其标准的数据、信息及判断,哪些须在高校内部公开,哪些应面向社会公开。
2002年3月,库克小组公布了其最终报告《高等教育质量信息与标准》(又称《库克报告》),指出:“公开发表的有关各高校教学质量信息与标准中,应包括通过全国性调查收集而来的各高校毕业生关于教学质量与标准的反馈信息。” [6 ]为此,2002年6月,英国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校长常务委员会和英国大学联盟联合启动了“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的学生反馈收集与使用计划”,旨在“探讨NSS的设计、实施及成果公布的方法,征集高校在收集和运用学生反馈方面的成功经验,并为各高校提供有关内部反馈的收集与使用的改进建议” [7 ]。与此同时,英国政府于2003年1月颁布了“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明确指出:“为了成为日趋多样化高等教育的明智消费者,同时满足自身日益多元的学习需求,学生需要可获得的信息。我们确保学生自己关于教学质量的看法,最早能在2003年秋季通过全国性年度调查反映出来。我们同样期望各高校改进自身的内部学生反馈系统。” [8 ]随后,HEFCE委托开放大学分别于2003年6月和2004年1月在英国部分高校对NSS进行了两次试测,结果表明NSS切实可行。为此,HEFCE于2005年1月在全英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正式启动了NSS,将学生及其学习体验纳入英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框架。
二、NSS的理论基础与实施过程
1. NSS的理论基础
基于澳大利亚于1993年开始实施的大学课程体验调查(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EQ)是一种已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的成熟测量工具,完全满足心理测量学的需求,同时有大量研究支持其理论基础;NSS采用了与CEQ完全相同的理论基础:“学生学习的预知―过程―结果模型(presage-process-product model,简称3P模型),以及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与学生学习方法之间、学生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成果之间已被证实的联系。” [9 ]具体来讲,3P模型的核心思想是认为学生学习可分为学习预知、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三个不同的阶段。其中,预知变量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和院校的学习研究环境,它们共同决定着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过程变量包括学生所采用的各种学习方法,它是介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与学习结果之间的中介;结果变量包括学生学业表现的数量与质量(见图1)。与此同时,该理论模型还认为,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它是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之间的调节器;而学生的学习方法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果。P.拉姆斯登(Ramsden,P.)通过调查指出,“如果学生认为学业太过繁重或考核评价偏重对事实的记忆,他们极可能会采取表层学习方式(surface approach to learning)。” [9 ]因此,在3P模型看来,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是教学质量可靠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如果能够获取学生对学习情境的体验信息,就可以推测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环节有待改进的方面和领域。
根据上述理论基础,NSS的核心内容包括:在校大学应届毕业生对其所在学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评价与反馈、学业支持、组织与管理、学习资源、个人发展等六个方面的体验与看法以及他们的总体满意度,共22个问题,此部分调查结果面向社会公开。此外,NSS还提供了一个可供高等教育机构自主选择的问题库,内容涵盖职业生涯、课程内容与结构、工作实习、社会机会、课程实施、学生反馈、物理环境、福利资源与设施、学业负担、评价(考试)、学习团体、智力动力等12个维度,共40个问题,此部分调查结果不对外公开,仅参与调查高校有权获取。
2. NSS的组织实施
NSS作为一项在全英范围内开展的高等教育质量调查,它一直是在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的统一部署和监管下,由英国独立调查机构――益普索・莫里调查公司(Ipsos MORI)遵照《数据保护法》和《市场调查协会行为准则》负责组织实施,同时英国全国学生联合会给予全方位的协助和配合。NSS的范围涵盖英国所有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调查对象为本科应届毕业生,调查的方式以网络调查为主,同时辅以邮寄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时间为每年的一月中旬至四月底。具体来讲,NSS的实施过程大致如下。
首先,所有接受政府拨款的高等教育机构向莫里调查公司提供符合条件的学生的详细联系方式(包括电子邮箱地址、电话号码、通信地址)以及出生年月日(用以身份认证),上述信息均不对外公开且在调查结束后便将被立即清除。
其次,莫里调查公司邀请符合资格的学生填写问卷,其邀请程序如下:调查开展后的第1周,莫里调查公司向所有符合资格的学生的电子邮箱发送附有NSS网站链接的邀请信;调查开展后的第2~3周,莫里调查公司向尚未填写网络调查问卷的被调查者发送纸质问卷,并在一周后寄送明信片加以提醒;调查开展后的第4~8周,莫里调查公司直接致电尚未对邀请做出回应的被调查者,邀请他们填写问卷 [10 ]。对于调查邀请,学生有权选择是否参加,同时也可以选择退出调查。
再次,莫里公司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形成全国NSS数据库和各个高校的NSS数据库,统计分析的维度包括学习类别、是否残疾、入学年龄、性别、国籍、种族、JACS一级学科、JACS二级学科、JACS三级学科等。其中,全国数据库将上报至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并通过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网和大学专业信息网()面向社会公开;各高校数据库则将分发到相应高校供其做进一步的分析。
三、NSS结果的应用及启示
尽管NSS自实施以来,不论是在方法还是应用方面一直存在着批评和质疑,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华威大学三校的学生会在实施之初曾表达过强烈反对,英国高等教育研究所里・哈维教授曾于2008年撰文批评NSS为“无用的调查” [11 ];但它在英国高校和学生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支持率,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据英国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于2013年组织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无论是来自政府还是高校的受访者均对NSS普遍持支持和肯定态度,仅有极少数的受访者认为NSS完全没有开展的必要” [12 ]。目前,NSS结果已成为英国社会各界衡量和比较不同高校及专业之间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质量保障过程和院校质量改进活动中的重要元素”。
具体来讲,NSS的调查结果主要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为广大的大学入学申请人及其监护人和建议参谋者志愿填报选择提供信息服务。通过查阅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网、大学专业信息网()以及各高校网站公布的NSS结果,他们能够非常方便、快捷地知晓英国不同高等教育机构及学科的人才培养质量,并据此挑选出与自身兴趣、爱好、能力和需要相匹配的学校和专业,从而减少志愿填报的盲目性。已有调查表明,“93%的学生认为其他学生的意见和看法对自己选择就读学校和专业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价值” [12 ]。其二,用作英国民间大学排名的指标,满足公众问责的需要。譬如,《泰晤士报》、《大学综合指南》、《卫报》等大众媒体均将NSS结果纳入了各自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特别是《卫报》大学排名所采用的8项指标中,有三项指标来自NSS,分别为教学(所占权重为10%)、评价与反馈(所占权重为10%)、总体满意度(所占权重为5%)。其三,高校及其内部所设的院系与学科运用NSS结果改进和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由于无论是申请者的志愿填报还是大学排名都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源和声誉;因此,在英国高校中,不论是学校层面还是院系与学科层面都十分重视NSS的调查结果,并通过跟踪分析历年的NSS结果以及与其他兄弟高校的NSS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查找其中亟待改进的关键问题,制定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改善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其四,NSS结果还对英国高等教育宏观政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我们已经看到,对学生学习经验及由学生来评价的强调,已成为政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
NSS的经验表明,将学生置于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的主体地位,不仅体现和维护了学生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权利,丰富和完善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构成和内容,提升了教书育人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使政府、社会与高校更加准确地把握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推动它们三者之间展开进一步的对话与合作,尤其是减少高校对外部质量保障的消极应对,增强高校不断提升自身人才培养质量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近年来,我国已有不少学者或课题组对多所学校或某一地区的大学生就读经历和体验进行调查;同时,教育部也于2011年正式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明确要求“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评价,注重学生对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然而,总体来说,我国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改进中的作用还相当有限,特别是学生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结果尚未被纳入社会问责和政府评估的依据,学生群体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中基本处于主体缺位状态。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国大学生调查的经验,将大学生及其学习体验纳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总体框架,明确学生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权益并在制度上予以保证,系统开发设计基于学生视角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工具与方法,全面聆听学生的声音并将其作为高等教育质量改进的重要依据。当然,NSS并非无懈可击,它也有其局限性,包括调查内容偏窄,调查过程容易被人为操纵,调查结果容易被滥用,等等;这是我们在借鉴NSS时特别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HEFCE.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2005:Outcomes of Consultation and Guidance on Next Steps[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e/2004/04_33/04_33.pdf,2004- 04-30.
[2]喻 恺,吴 雪.学生体验: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新内容[J].中国高教育研究,2009,(5):47-49.
[3]Further and Higher Education Act 1992[EB/OL].http:// legislation.gov.uk/ukpga/1992/13/contents,1992-10-13.
[4]金顶兵.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与质量保障机制:经验与启示[J].教育研究,2005,(1):76-81.
[5]HEFCE. Information 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Proposals for Consultation[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e/2001/01_66.htm,2001- 01-6.
[6]HEFCE. Information on Quality and Standards in Higher Education:final report of the Task Group[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 e/2002/02_15.htm,2002-2-15.
[7]HEFCE. Report of the Student Feedback Steering Group[EB/OL].http://hefce.ac.uk/pubs/RDreports/2003/rd09 _03/,2003-09-03.
[8]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The Future of Higher Education[M].London:The Stationery Office,2003.
[9]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Comparative review of British,American and Australian national surveys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R].National Survey Comparative Review,2007.
[10]Surridge,P. The National Student Survey three years on:What have we learned?[EB/OL].http://heacade my.ac.uk/sites/default/files/NSS_three_years_on_surridge_02. 06.09.pdf,2014-11-12.
[11]Harvey,L. Jumping Through Hoops on a White Elephant:A Survey Signifying Nothing[N].Times Higher Education,2008-06-12(4).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5
(兰州城市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我国的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是参照普通教育学和前苏联的教育学建立的理论体系和运行原则,随着社会转型、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就业需求的变迁,有些原则已经不适应这些变化,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给予重新审视,比如人才培养方案四年不变论,比如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划分。同时,违背教育学基本原理的管理规定却不断出现,甚至难以改变,比如不顾学生中学英语的实际水平,全部开设大学英语,要求都要通过四级考试。这些做法需要深刻反思和矫正。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8-0043-02
收稿日期:2014-11-29
作者简介:张海钟(1963—),男,甘肃靖远人,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城市学院城市社会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新世纪10年代,我们曾发表文章就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高校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改革问题[1]、教育基本规律与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几个问题[2]、高等学校本科生英语四级考试与学士学位授予有关问题[3]、寒暑假的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发展进行辨析[4]。15年后的今天,笔者试图再次关注教学管理问题,针对某些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提出自己的观点,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辨析
20世纪50—80年代,前苏联教育学将中小学校教育中的教学管理文件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计划、教科书、教案,认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有严肃性、稳定性,确定后不得随意改变,除非国家颁布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这显然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我国的高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在理论建设中参照了普通教育学的原理,承袭了教学计划稳定不变论。认为制订教学计划必须严肃、科学,确定后三至四年不变,严格执行。如果需要变化,必须经过学校教务行政管理部门严密论证、严格审查,专业院系无权变更。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们学习美国的高等教育管理概念,结合民国时期的称谓,将教学计划改名为人才培养方案,将教学大纲改名为课程标准,保留了教材(教学材料)和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的概念,同时强调教案就是教师的课时教学方案。然而,新世纪以来,中小学已经采用了新概念,高等学校却是新旧概念混用,甚至教育部各个司局的文件也是新旧概念混用。然而无论是称作教学计划还是人才培养方案,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学校都参照中小学普通教育学的概念、原则,过度强调其稳定性,视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变更如临大敌甚至大逆不道。高等学校的院系组织要变更调整一门课程,或者教师变更自己的教学进度,需要办理特别复杂的手续。
问题在于,将普通教育学的教学管理原则移植到高等教育学和高等教育管理学,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忽视了高等学校课程的学术性。学术性课程中知识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变化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需要四年培养,四年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无法预测课程名称和内容的变化;同时,计划不如变化快,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不可能完全按部就班。而教学督导机构往往会就教学进度责难教师,导致教师的教学失去主观能动性,影响到教学特色、风格的形成。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飞速发展时代,是就业信息激变时代,新兴的职业不断产生,新兴的学科不断涌现。高等学校需要根据人才市场变化和学术发展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内容,增加或者删改课程内容甚至某门课程。如果过度强调人才培养方案的稳定性,坚持错误的不变论,将严重制约人才培养的市场和学术适应性。
二、课程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和现实发展区问题辨析
无论是普通教育学还是高等教育学,其课程与教学论中都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的顺序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这个原则确定的依据是知识的逻辑性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人们对任何事物都不可能一步就达到对其本质的认识。儿童动作和思维有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比如学习物理学,初级中学是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到了高级中学、高等学校,都是力学、光学、热学、电学、磁学,但难度逐步增加,循序渐进。但最近几年,高等学校出现一系列违背循序渐进原则的课程教学活动。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为了迎接评估和考试经济的利益驱动,出现一系列违背教育规律的管理制度,如不顾学生原有基础和实际需要推行四六级英语考试。具体而言,为高考分数300分左右,其中英语60—80分的学生直接开设大学英语课程,导致大面积不及格。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按照艺术类招生培养本科生,而大学英语的开设仅仅比文理科学生稍低,导致每个学期全班70%学生不及格。外语学院认为,学生进入大学,毕业时应该是一个标准,而教育学院认为,向高考150分题目考60分的学生开设大学英语,违背了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规律。
如此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事故屡见不鲜,比如研究生教育中,无专业限制的随意报考,学习有色金属、工艺美术、金融会计专业的学生报考心理学研究生,而且被录取率高于心理学专业本科生,等于承认心理学专业四年本科即使不学习,也照样可以成为心理学家。至于现代电视大学、自学考试教育,就更是离谱,此处不再赘言。向一个初级中学学生教学高等数学,需要学生智力超群。我们认为,为了避免这种尴尬,必须坚持因水平施教、因专业施教的原则。维果茨基曾提出最近发展观理论。其主要观点是教学要基于现实发展区,面向最近发展区。教育界人士论述该理论,往往强调最近发展区,却忘记现实发展区。
总而言之,我们认为,必须承认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教学基本原则。虽然历史上跨专业学习成为大师的显然也存在,但毕竟教育规律是普遍规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坚持贯彻现代教育基本原理的时代,高等学校也应该更加注重研究和改革,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树立更加科学的教学观。
三、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教师资格证书认证问题辨析
为了突出育人导向、能力导向、实践导向、专业导向,教育部2011年开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2013年扩大试点,2013年秋季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与定期注册制度改革,规定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师范专业毕业生不再自动获得资格证书,必须通过考试才能获得资格证书。但是,这项改革却成为一把双刃剑,克服缺陷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
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按照学科专业教育加教师专业教育学习四年,经过教育实习,达到教师资格证书规定条件,通过考试活动资格证书。而非师范专业(非教师教育专业)毕业的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专业学生,不经过教育实习,只是通过普通话资格证书考试,通过辅导班突击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和教师教学技能,凭借自己的天赋,进行说课、试讲,就可以获得资格证书,这实际上是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否定。
同时我们注意到,在实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的同时,教育部于2011—2012年先后印发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这些文件是指导师范院校或者综合大学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学术标准。然而,按照《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暂行办法》开展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内容中并没有要求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设计考试试题。许多省市的考试内容继续沿袭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内容,只是增加了教育教学能力测试和说课等面试。这说明教育部教师教育工作司在政策设计中存在衔接问题。
这种政策的可能后果是,高等学校教师教育专业演变成纯粹学科专业,尤其是教育实习,将成为公平问题的焦点。特别是各省市自治区的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科目和内容与教育部印发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几乎没有关系。教育部自己印发的文件之间相互冲突,可能会导致高等学校培养教师的模式发生改变,今后改革的方向就是取消教师教育专业,所有文、理、艺、体专业不再开设教师教育课程,而转向开办教师资格证书课程中心,不再为学生提供实习训练,只辅导资格证书考试课程。
为此,我们建议,参考20年来教师教育发展有关论著中的思想,借鉴西方特别是英国的教师教育制度,实行“4+1”或者“4+2”的教师培养制度。“4+1”是指四年学科专业教育加一年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比如培养数学教师,先接受四年的数学本科教育,获得学位,随后到教师教育学院接受一年的教师职业教育,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习六大领域的课程,特别是经过三个月以上时间的教育实习,可以参加教师资格证书考试。所谓“4+2”的教师培养制度,就是除了学习“4+1”的课程和实习之外,再增加一年的教育研究课程,经过论文答辩,授予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学生可以在“4+1”之后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也可以等获得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后申请教师资格证书考试。
总而言之,改革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制度和办法,有利于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其动机是提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质量,但对教师教育专业学生不公平。非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经过教师教育专业职业训练,没有经过教育实习,直接参加考试获得证书,肯定不是合格的教师。因此建议撤销教师教育专业,实行四年学科专业教育加一至二年教师职业教育的制度,培养更高水平的基础教育教师。
参考文献:
[1]张海钟.高等教育改革中高师教学管理的适应性改革[J].集美大学学报,2001,(6).
[2]张海钟.寒暑假的本质与高等学校的管理和发展[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高等教育学位英语范文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我校从九十年代初开始举办成人高等教育,先后在13个省(区)建立了20余个函授教学辅导站(点),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5万余名合格成教毕业学生。目前,在籍函授学生一万多人。
国家承认学历:毕业证书在教育部电子注册,纳入国民教育系列学历认证系统,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chsi.com.cn)上查询。
学位申请:我校函授学生学生方式是以自学为主,按照教学计划参加面授教学。专升本层次的学生可参加申请学士学位外语考试,成绩合格,达到学士学位授予标准,可申请获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士学位。
层次、学费、专业类型:2014年面向社会招收高起专、专升本两个层次,高起专学费为1500/学年;专升本学费为2000元/学年,学制均为2.5年。招生专业涵盖农学类、经济管理类、理工类、法学类等四大类。(各省收费标准以当地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2014年所开设专业:
专升本: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工商管理、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林学、园林。
高起专:农学、园艺、畜牧、兽医、环境监测、计算机应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农林经济管理、会计电算化、工商管理、法学、公共事业管理、林学、园林。
报名注意事项
1、报名:8月中下旬在所在省招生考试信息网上报名,工作时段为10-20天。报考学校填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代码为10712,专业类型为函授。
加分政策:对于农林科技水牧等艰苦专业、年龄25岁周岁以上、少数民族、山区县考生的照顾项目切勿漏填,录取时可增加20分;
免试政策:专科毕业后服义务兵役退役或参加“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三支一扶(含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振兴计划项目下基层连续服务期满三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等项目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者,可享受专升本免试教育(限部分省区)。
学费资助政策:陕西省“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对乡、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考入我校的专升本层次的学生,有省政府资助全部学费,考生在报名前需向当地人事部门申请(只限陕西省)。
2、现场确认:网上报名结束后,考生要立即到网报确定的招办进行现场确认和图像采集工作。工作时段为7-10天。
3、提示:考生报考时姓名、出生年月与身份证要一致。专升本考生应已经取得国民教育系列的大专毕业证书,凡出具假证不符合规定的,考生自己负责,任何时候发现,都取消录取资格,所发生学费学校概不退还。取得学历的也将被注消学历。
考试科目
层 次
科 类
考试科目
专升本
农学类
政治、英语、生态学基础
理工类
政治、英语、高等数学1
经济管理类
政治、英语、高等数学2
法学类
政治、英语、民法
高起专
文、理
语、外、数(文、理)
联系地址:(712100)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成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