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中体育;教育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身体的健康,家长们也意识到了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严重影响青少年以后的发展,青少年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心理活动容易受到外界活动的影响,而且表现的比较敏感,容易发生走极端事件,所以对青少年心理教育不容忽视。
在我国社会竞争越来越大,就业问题仍然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科技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知识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所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问题,希望通过教育能够解决孩子今后的工作问题同时能加强孩子的素质,与时俱进。当今推行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应试教育往往停留在书本的教育上,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由于就业问题,很多学生希望通过上大学来缓解自己的就业形势,应试教育仍然是高中教育的主流。在高中阶段,学校把文化成绩放在第一位,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大多占用甚至取消了体育课,但高中体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
一、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在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成为了家长和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心理素质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会引起学生价值取向、判断能力、心态发生扭曲,追求不正常或不正确的事物,容易误入歧途。学生不健康的心理的主要表现在敏感、叛逆、嫉妒、自卑、孤僻、过分依赖、喜欢幻想、意志薄弱、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活动,这些都对学生今后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由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限制人口增长的速度而推行独生子女政策,这导致了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容易造成子女依赖性过强,不够独立,意志力得不到锻炼,在面对困难时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与毅力,心理容易受到挫败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青少年应该具有积极、自信、独立的良好心理素质。家长的过分溺爱还会引起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这种心理的形成会引起青少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沟通能力,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处境,盲目的做出损人利己的行为,导致人际关系淡薄。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加,使得我国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家长希望通过教育来增加子女的就业优势,在竞争激励的就业形势中脱颖而出,这种现象在农村尤为普遍,很多农村家庭都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子女的命运,愈发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所以对子女的学习尤为严格。这种形式同时也给了学校无形的压力,对青少年的学习抓的特别紧,学校和家长的加压使得青少年小小的肩膀就承担起了过重的任务,造成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青少年在学习上需要的更多的是鼓励与适当的压力。
二、高中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学生的压力过大多表现高中时期,高中是学生的重要转折点,是鲤鱼跃龙门的关键。许多高中为加强对学生文化学科教育,忽视了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很多学校甚至不开设体育课程,将学生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造成学生心理压力积压,缺少释放压力的机会,日益沉重的学习压力对学生心理造成不利影响。高中体育课程能有效缓解学生压力,有助于学生释放压力,同时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丰富学生学习生活,体育课程对当今高中生有以下几点影响:
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高中的学习生活是很单调的,学生每天的时间都被文化课塞的满满的,每天沉浸在书本里容易造成精神疲劳,适当的体育课程能够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体质,缓解学生长期学习积压的枯燥情绪,有效缓解学习压力。
有利于学生加强人际关系,改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集体性活动有利于增加同学之间来往,增强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各项集体体育项目中学生能体会到团队协奏带来的快乐,减轻心理的孤独感,使心态变得积极向上。
能够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变得勇敢自信。体育项目是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一个挑战,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是需要大量体力,且竞争激烈,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力。体育项目的危险性和高难度能够锻炼学生的勇气以及面对挫折不气馁的心理素质,使学生体会到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感。
三、如何开展高中体育课程
很多学校的体育课程开展不到位是因为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程认识不到位引起的,学校应该意识到所面对的压力情况,适时的给学生安排一些减压活动,能够放松身心,稳定学生情绪,思维变得敏捷,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此,为高中体育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加强建设学校体育设施。现在学校都增设了健身设施,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做到减压。同时也有助于体育课程的开展,丰富体育项目。
重视集体项目在体育课程中占的比重。集体项目是需要大家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并取得胜利,在集体项目中学生可以认识到集体精神、集体荣誉感的重要性,减轻学生的孤独忧郁的负面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敏感的现状。
加强体育活动中的竞争。各项体育项目都带有一定的竞争性,这种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不畏挫折、勇敢拼搏、顽强进取的精神。
四、总结
总之,学校需要重新认识体育课对高中生的重要性,家长也需要更多关心孩子心理素质的教育,减少孩子身上的学习负担,让孩子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同时也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的地方,心理素质影响到学生全面发展,加强高中体育课程有利于学生减轻学生压力,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并能够很好的解决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变得积向上。
参考文献:
[1].钟成娣.体育对心理健康效应及消极影响的探讨[J].银山学刊,2006(03).
[2].何平贵.论高校体育对心理健康起到的作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8(18).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心理保健
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环境日趋复杂,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对于当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负面影响极大,致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本文结合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相关表现以及形成原因,阐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保健的方法措施。
1青少年健康心理的正常表现
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正常的健康心理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智正常、2)精力充沛、3)性格开朗、4)自控力强、5)应变力强、6)善于交际、7)人格完整。
2青少年心理问题类型分析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心智问题从心理学研究角度上来看,青少年学生的心智问题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学习技能障碍、智力异常、注意力涣散、厌学、创新能力不足、动手能力差等方面。2)情绪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症、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与攻击性心理等。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事情矛盾时心理焦虑严重,心理压力及情绪波动大。3)意志问题意志是个体由意识支配、调节个体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意志问题主要表现为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4)人格问题青少年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为我世尊,骄奢逸,自卑自闭、不合群、不善于合作等心理缺失现象,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3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表现
目前,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
1)攻击心理心理学认为,攻击行为是个体宣泄不良情绪的极端消极方式,攻击心理可分为直接攻击与转向攻击两种形式,前者是将愤怒发泄到其他对象上。转向攻击则倾向于自我折磨、自虐或自杀心理。2)叛逆心理学生时期的自我意识观念极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喜欢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采纳别人的意见或建议,争强好胜心理严重,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与人争论,发表见解,喜欢怀疑或攻击别人,3)自私心理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和社会的消极影响,青少年大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私倾向。它是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自我中心意识行为,自私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同时也是产生交际不和谐的根源。4 )嫉妒心理嫉妒是由自私所导致的一种狭的排斥心理。由于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评价和判断事物常常以自我为标准,在自我观念的心理基础上很容易产生妒忌心理障碍。5)忧郁心理忧郁心理是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具有忧郁心态的人影响其亲密人际关系的建立。同时,忧郁心理往往会造成个体自卑和自恋心理行为的产生。6)自卑心理自卑是自信的严重缺失,是不健康心理的表现特征。目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遇事退缩,没有主动积极的意识,消极自闭。
4青少年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1)社会原因现代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现实,不良的社会习俗影响以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疏远复杂化,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加大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矛盾。
2)家庭原因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极分化,致使不同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一,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科学,单亲家庭的亲情缺失,导致了青少年骄奢自傲、叛逆妒忌的心理障碍,造成了青少年的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
3)学校原因学校生活是学生家庭生活的延伸,许多学校为了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教育,造成过度紧张、枯燥、压抑的学习压力,导致许多青少年的心理矛盾日益严重。
5青少年心理保健的方法
青少年心理的自我保健,必须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为立足点,以青少年的心理需要为基础:
1)正确对待心理矛盾障碍青少年要正确对待心理障碍问题,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技能,做好心理调节。2)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活动根据实际情况,经常在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心理冲突与心理挫折时主动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采取一些诸如听轻音乐,多与人交往等有益活动调节情绪,克服不良情绪。3)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对开阔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文化修养、发展学生心理个性等起着重要的作用。4) 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新平台,立足于心理自主性、行为自律性与主体发展性特点,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塑造完善的心理性格,是当代青少年保障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5)学会与家长师生进行沟通青少年要学会人际关系的沟通,经常与家长、老师、同学等进行交流,善于倾诉,及时化解自己的心理矛盾,尽量避免将不良情绪积聚心底,孤独自封,学会及时释放排解精神压力。
6结束语
总之,青少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后备军,保障心理健康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前提,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确保健康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3
德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几乎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与学生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渗透在智、体、美和劳教育的各个方面。在素质教育中,道德教育是于首位的,德育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是影响学生一生的重要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及学校教育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及保证的作用。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都产生着潜移默化作用。德育教育工作,是老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老师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树立道德榜样
由于教师是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要经常与学生联系沟通。老师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及道德品质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和好奇,价值评价体系也不成熟,对事物的评判能力也不强。因此,教师作为学生的直接影响者,要时刻认识到个人行为、举止得体的重要性,也就是,所谓的“言传重于身教”。初中德育教育工作现在仍处于薄弱阶段,教师要通过定期研讨和培训,更新德育教育理念和巩固教学方法,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针。
二、德育和心理学相融合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进入初中阶段,是迈入人生的转折关键期。这时的青少年,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但是,又不满足于简单说教及现成结论,因为还不太成熟,所以比较容易固执及偏激。因此,简单的道德说教,很显然是不可行,也是不科学的。
中学生在基础教育时期,他们情绪不稳,心理多变,思想上也活跃,既轻易能接受良好思想道德的教育,也容易受到不良思想及丑恶现象的侵蚀及危害。因此,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应该针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特点,采取各种各样的、易于被青少年接受及理解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把传授专业知识与陶冶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相结合,把学生成才与国家的前途和社会的需要相结合,把思想道德教育与历史方面教育及当前政治形势教育想结合,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四有”新人。
德育工作要有灵活性,掌握运用好“无声”和“有声”的方法。在处理某些问题时,老师并不要施以言教,无言的关爱,也许更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另外,由于初中生身体的变化,会让很多学生产生羞涩感,同时学生也把自己当成成年人了,同时,也开始用批判的眼光审视周围的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对教师及家长产生抵制思想,也就是所谓的“叛逆期”。因此,作为思想品德教育者,对待这个时期的学生要投入更多的关爱和耐心。老师要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师”,对于有心理挫伤的学生,老师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及时机,与学生诚恳的沟通谈心。教师要用自身积极乐观的心态,去感化学生,让学生们树立起自信心。同时,老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年龄的优势,体现友情和亲情的关照。帮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成人尊重和体验到情感的归属。
三.教师家访及沟通
德育工作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的参与。但是,有很多学生极其厌烦老师作家访,怕老师“打小报告”,也有的怕老师,知道自己是单亲家庭及家庭贫困。由此,教师要变换和学生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逐步地通过师长双方的沟通交流感化,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坦然面对现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树立起良好的道德价值取向。
四、加强社会生活参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
老师要充分发掘社会资源。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募捐、到附近敬老院等。最后在每周一次班会上,组织学生们发言讨论,给出科学的德育评估,这样,有利于教师合理地安排下面的德育工作。每学期要组织大型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走进福利院,帮助孤寡老人;走进附近农村,接受农村劳动教育;亲近大自然,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祭扫当地的烈士陵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这些活动,大大拓展了德育教育的空间,扩大了德育教育的内涵,把学校和家庭及社会紧密地联系系起来了,发挥了德育网络的教育功能。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校园足球;管理机制;资金投入
在发展实践中,校园足球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青少年进行足球运动,因此,学校应当开展多样化体育活动,注重培养青少年的综合素质,从源头上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国家足球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意义
足球教育作为主要科目之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校教育中,采用多样化方式开展足球宣传活动,大力普及足球运动知识,可以激发青少年的运动热情与学习兴趣,使其注重学习足球知识,从而掌握丰富的理论基础,为足球训练提供有力保障。目前,足球运动已经被部分学校当作为重点科目之一,并且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为青少年提供运动的平台与场地,使其在日常学习中可以更好地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同时,足球运动要求团队合作,青少年在不断训练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有目标地进行训练,有利于增强训练效果[1]。
二、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校园足球的认识
由于足球运动具有较大的训练强度,在训练过程中,即使做好防护措施,也难保不会造成损伤,导致部分家长由于过于担心子女安全,而反对其参与足球运动。主要原因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过于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身体素质方面的锻炼,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的身体较为文弱。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部分学校领导由于对足球运动的认识不足,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学理论知识方面,重视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体育项目的实践训练效果,对足球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教育人员与青少年对校园足球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足球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较小,因此,学校领导应当学会向外推广足球,推动体育科目的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国家教育水平与综合国力[2]。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校园足球发展中,影响开展效果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限制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中国足协中虽然设置了众多小组办公室,为开展足球活动制定发展策略,然而,全国各地含有众多足球运动的试点,经过多年来发展,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主要负责人来自足协或当地的体育部门,对校园足球缺乏管束力而且无法提供充足的足球专业资源,难以发挥出相关政策的效果,导致在管理方面具有较大难度。同时,在开展足球运动的过程中,部分教练员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在对青少年进行示范与引导时,容易出现失误与不正确的行为,其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三)教育与体育相分离
在实际教学中,教育与体育出现明显了分离情况,二者之间的结合方式存在一定问题。教练员在检验青少年的足球运动技能时,一般会采用比赛的方式,激发人员的竞争意识,使其充分发挥运动技能。然而,由于学校的设施条件与足球教学水平具有较大差异,导致青少年之间的实力较为悬殊,对于拥有足球试点的学校,可以为足球锻炼提供有力保障,而对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的学校,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场所,在比赛中占据不利地位,可能会降低比赛的积极性,违背了比赛的初衷。
(四)教练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足球运动开展需要强大的师资力量,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练员对青少年的训练具有重要意义。其作为日常训练中的引导者,以及比赛场地的指挥官,是影响比赛胜利的重要因素。然而,部分学校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无法妥善解决教练员的场地问题,难以激发人员的积极性,长此以往,将会流失高水平的教练员,降低训练效果。同时,在足球比赛中,尚未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没有详细规定关于教练员的认可方面,导致其难以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3]。
三、促进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中的教学策略
(一)提高对校园足球的认识
在传统的足球运动教学中,较为注重训练,经过不断研究与发展,现代化教学更加注重要求学生掌握足球训练的技巧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加大训练量,使足球运动向信息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教练员应当坚持正确的训练理念,才能科学进行训练,提高青少年的运动技能,使其在不断学习中,对足球运动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作为合格的教练员,应当全面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往往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喜欢背道而驰,若是采用单一化与强制性的训练,容易引起逆反心理,从而对足球运动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学习足球技能的兴趣。因此,教练员需要根据青少年的思想动态,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增强训练科目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使其主动锻炼足球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同时,在检测青少年的身体机能时,需要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全面分析每个人的体能与体质,制定针对性训练方案,为其提供科学锻炼的方法,确保最大化提高身体素质与技能水平[4]。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确保顺利开展校园足球运动,教育部门应当加大对体育项目的投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校园足球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应当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增强管理机构的应用价值,充分发挥现有的资源优势。在开展足球比赛的过程中,可以开展足球联赛,在公平竞争机制下,为青少年提供培养平台,使其进一步实现人生理想,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形成完善的管理机构,其中人员构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体育部门,而另一部分是教育部门,形成相互独立的管理模式。由管理机构公平划分足球教育的资源,并且国家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还需要派遣专业的考察人员,为顺利实施相关保障政策提供有力保障,促进校园足球的改革。
(三)加强教学实践效果
青少年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提高技能水平,通过实际训练增强训练效果。在学校培训过程中,应当对职业足球队伍提出更高标准,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采用职业联赛的教育方式,使其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在实践过程中感受足球运动的魅力,检验足球训练成果,从而逐渐增强训练的信心,使其变得更加热爱足球运动。对于非职业学校而言,教练员应当控制好足球训练的水准与规模,带领青少年观看相关的足球赛事,增强足球的影响力。等到真正参加比赛时,青少年可以将训练成果进行转化,丰富自身的比赛经验,提高足球运动技能。在比赛中还可以获得自豪感、满足感、成就感,在日后训练中,他们会变得积极主动参与足球比赛。教育部门应当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确保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与有效性。而学校则需要做好管理计划,对比赛课程进行合理安排,有效区分比赛的水平与组别,并且进行裁判员培训与教练员培训等业务指导。在开展校园足球活动中,教练员应当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培养目标,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使其在训练与比赛过程中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学校可以采用资源共享的方式,与其他学校建立长效互补机制,为开展足球教育活动奠定坚实基础,可以做到优势互补,解决实践发展中出现的问题[5]。
(四)建立经费保证制度
教育部门应当建立经费长效机制,不断扩展与挖掘资金的渠道。通常情况下,政府部门是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国家体育总局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颁发相关的政策,鼓励社会人员投资足球项目,降低校园足球运动的开展难度。同时,可以与从事体育用品行业的企业达成合作意识,指定统一的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或者寻求更多的赞助商,降低体育器材购买资金,为顺利开展足球运动提供有力保障。场地设施是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基础,然而部分学校并没有建立专门的足球运动场,或者足球场地范围较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因此,学校应当加大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为青少年提供足球运动的场地,使其全身心投入到足球运动中,充分享受青春的美好。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校园足球的建设力度,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加入足球场地建设,并且在建设学校时,合理划分足球场地,及时更新老旧的体育器材,规范足球场地的设施。同时,学校应当为青少年建立完善的教学平台,扩大场地的建设范围,使其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足球运动技能,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校园足球中,青少年若是想要获得良好的教育,需要先提高教练员的整体水平。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要求教练员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的足球运动经验,以及先进训练理念的体育毕业生或退役足球运动员,对青少年进行针对性教学,使其更好地掌握足球运动技能,提高训练水平,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第二,需要制定完善的评比机制与选拔机制,主要目的在于正视足球运动的目标与发展方向,使教练员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价值观念,应该注重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不是过于关注足球运动的成绩本身,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为足球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三,每个学期都需要对教练员进行考核,对于不合格的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其掌握专业的教学技能,为青少年提供专业性指导。综上所述,青少年是实现人才强国的基础与保障,其身体素质的提高与国家发展水平紧密联系。在体育教学中,教育人员应当充分重视足球运动项目,开展多样化组织活动,使其体会足球的教育意义。对于足球教育而言,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与场地建设支持,学校应当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建设足球运动场地,并且提高教练员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青少年的足球运动技能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武,李开文.云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J].青少年体育,2020(04).
[2]曹磊.浅论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发展情况[J].名师在线,2020(07).
[3]李斌,崔运坤,贾燕,等.我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01).
[4]刘超强.浅析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J].拳击与格斗,2020(04).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 教育 家庭 学习 角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4-0091-03
我们总在慨叹如今的孩子到底怎么了?不爱学习,爱自由;不受管教,爱叛逆;不循规蹈矩,爱特立独行。语出惊人,行为怪诞,个性跋扈。这与我们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相去甚远,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目前分析不利于社会的和谐。
一、社会到底怎么了
中国现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GDP总量逐年增长,甚至现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人均GDP仍处于低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消耗大量原材料为代价,精神的发展让位于物质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过分追逐经济利益,忽视了精神的需求。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各种竞争日益激烈,食品安全令人堪忧,社会道德式微。工资的涨幅赶不上物价的脚步,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资源的不均衡占有,导致人们的相对贫困感和社会的不公平感,社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急功近利思想仍占高位。
二、家庭到底怎么了
历史进入21世纪,全国掀起了建设小康的热潮,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的同时,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中国传统婚姻家庭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婚姻家庭逐步形成。
对外开放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西方婚恋包括性观念传入我国,并逐渐有了市场。离婚率急剧增高,人们对离婚现象已经见怪不怪,熟视无睹,甚至变成了同情、默许和赞许。一些人认为离婚者比那些陷在婚姻危机泥潭中不能自拔的人更清醒更理智,重婚、“包二奶”死灰复燃,家庭暴力屡禁不止。在婚姻里忽视了责任大于爱,父母忽视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甚至认为我爱你就要把最好的物质给你,满足你的所有要求,小孩子不应干涉大人的世界。在生活中不对孩子树立如何去爱人的榜样,不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或是教育中未能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又不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因而导致孩子心理上“以我为中心”“惟我独尊”,任性,我行我素。再加上一些家庭不和谐因素入侵,导致孩子心理受创,找不到出路,只能以消极的方法引起大人的注意,结果却是两败俱伤。
三、教师到底怎么了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教师。目前我国教师队伍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二是心理不平衡,队伍不稳定,精力不集中;三是培训跟不上,知识难更新。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成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彼此重叠的,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的需要,只有所有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行为是受多种需要支配的,在不同需要的支配下,就会做出不同的行为。如今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总体工资水平还相当低,区域差异较大,同一工种,不同待遇导致心理不平衡。
在信息化时代里,知识更新飞速,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中学,在巩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更新知识储备,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的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霾。在校内,如学生的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教师的“考评分”等等一类的“分”和“率”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又有时为了应付上面的检查,要求既抓教学又准备各种材料,一时间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忙个不迭。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令教师的心理负担面临双重压迫,焦虑感、强迫症、忧郁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高。
四、孩子到底怎么了
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生群体里也出现两极分化现象,一是高分低能生,只会考试,生活;二是蛮横任性生,与家长对立,与教师敌对。
家长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家长的个人修养,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抑或对子女过分溺爱,抑或毒打辱骂,家庭不幸福,父母婚姻出现问题,直接造成孩子思想性格的不良倾向。加之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低级庸俗生活方式的耳濡目染,流氓团伙的吸引,以及各种有害思潮的影响,还有各种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学生或辍学,或逃学,或小小年纪混黑社会讲义气,赌博、打架、偷、抢等形成恶性循环。
五、如何教育学生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孩子不仅是父母的希望,也是祖国的希望,更是未来的希望,对孩子的教育任务艰巨,任重而道远。
1.父母的角色
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一个曾经的叛逆少年,在混黑社会的日子里坏事做尽,但在母亲不放弃的感召下终于浪子回头,后来他问他母亲为什么不放弃他,他母亲回答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会放弃你,因为你是我儿子”。
由于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行,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更多的挫折。所以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2.教师的角色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是集“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的角色,除了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这就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3.社会的角色
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讲究方法,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大众监督使孩子在潜移默化的社会风气和榜样作用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叛逆少年转变后在一次汇报中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我的父母还在,我还有机会孝敬我的父母。如果我还没转变过来,而我的父母已经不再了,我会恨死所有人,因为你们为什么不教我道德,不教我孝敬父母。”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社会总的价值观、道德观是什么样的,孩子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就是什么样的。同时,社会中不同的个体行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青少年。要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取向,社会必须要有良好的风气,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历史文化古迹和革命纪念馆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定期为中小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严禁出版、销售、播放渲染凶杀、暴力和不健康内容的文化作品,坚决消除各种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垃圾。
学校、家庭、社会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三者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青年而努力,让青少年最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叛逆青少年素质教育范文6
一、厌学VS“游于艺”——找回学习上的至善信仰
1.厌学现状分析
案例:高一学生刘某,近一段时期因沉湎于电脑游戏而学习成绩下降,父母尽管采取劝告、限制等措施,但刘某仍痴迷于其中而难以自拔,其突出表现就是厌倦学习,缺乏学习动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做出了以下努力:(1)寻找逃避学习的心理根源;(2)帮助其制定保证学习的协议和措施:(3)帮助他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知识的学习成为每个人进身立世所需。然而厌学却成为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其现状令人堪忧。从厌学产生的原因来看,中学生厌学大致归为客观环境导致和个体因素两大类,其中以客体与主体综合作用导致的厌学最为普遍,单亲离异子女厌学、网瘾厌学、贫困家庭意志薄弱厌学、早恋厌学等类型更应该值得关注。如何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当前教育者必须探索的问题,也是21世纪人才素质教育的热点。
2.规避之道——游于艺,乐于学
厌学心理最为直观的表现是以学习为苦役,导致学习目标的丧失。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找回学习的乐趣是消解厌学心理的必然途径。个体学习本来是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快乐过程,是一种幸福的心灵之旅。孔子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在掌握“艺”的技巧时,从驾御客观世界的进程中获得身心自由,达到一种“游”的自由境界。今天的教育者继承儒家“游于艺”的“乐学”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具体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变“知学”为“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在知学、好学、乐学三种学习境界中,知学是仅依靠认知因素驱动的学习,后两者则是情感因素激励下的学习,“乐”与“好”相比,在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方面更胜一筹,有陶醉其中的情感效果。教师应增加课堂意趣,让学习变得充满乐趣,从而让学生从中获得情感的满足。
(2)讲究启发之道。乐教要讲究启发,这是乐教转化为乐学的具体方法。只有师生融洽、学习轻松、独立思考才是最好的启发教学,即“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3)讲究“亲生”之道。怨师是厌学的不良因素之一,其中有教师专业技能不足的原因,也有教师人格魅力不够的因素,学生厌学有一部分从不喜欢授课教师开始。从《论语-侍坐》章其乐融融的孔子讲学图可以看出孔子“亲生”的人格魅力。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充当着尊长和朋友的双重角色,教师应讲究“亲生之道”,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成为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
总之,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根治厌学症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途径。游于艺,是孔子对学习追求的高度浓缩,是我们今天教育应当遵循的理想原则,也是中学生走出厌学,同时也是教育工作者所应努力探索的教育之道。
二、抑郁VS乐处——追求精神上至善丰盈
1.抑郁现状分析
案例:一位同学存在典型的抑郁症而且持续多年,突出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和对生活的无意义感。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有着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伴有自杀观念和行为。认知心理学用习得无助和归因来解释抑郁,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关注中学生“心灵环保”这一问题。
2.规避之道一——乐处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乐感文化是世界三大重要文化之一。儒学的“孔颜乐处”是中国这种“乐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孔颜乐处”为否定自身价值、精神抑郁无助的中学生提供了克服精神抑郁、成就人生价值、实现心灵和谐的思想借鉴和精神滋养,也为当今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精神情感的自我定位提供了参考。
3.规避之道二——诚、仁、乐
(1)诚。中学生走出抑郁阴影、实现身心和谐,源于真诚。真诚才能尝到自我和谐和与人相处的快乐。一个有着真诚的责任心、屏弃功利色彩、坦荡真诚的教育者,可以引导学生远离焦虑、嫉妒、孤独、自卑、自私等诱发产生抑郁的心理,达到和谐融洽的交往境界。
(2)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孟子说:“仁,人心也。”儒家的仁,我们可以理解为包容、博爱、克己和善于体贴别人。教育作为一种播撒爱的活动,教育者的博大仁爱精神是其天道职责与自身发展的贯通合一,无疑也是帮助中学生走出抑郁的一剂良药。
(3)乐。中学生如若志于诚、仁之道,就可以从根本上规避邪恶,亦可规避抑郁。若拥有内心诚实无欺,待人如己,以心体人,将个人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融为一体的胸怀,就会达到和而乐的理想境界。
总之,对于当今的中学生来说,进行儒家文化情结的教育,使他们独处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与同学处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与师长处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心灵平静快乐中乐而忘忧,何来抑郁?
三、叛逆、自我中心VS修身——塑造至善之品格
1.叛逆、自我中心现状分析
案例:一位高二学生说高一时在一次单元测试中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十分气愤,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凡是英语老师的课都不专心听,结果成绩一落千丈,而如今悔不当初。
叛逆心理是指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自我中心是指过于关注自身的状况,别人很难进入其内心世界,在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唯我独尊,唯我最好。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往往相伴而生,在如今的高中生中普遍存在。在强调“人本教育”的今天,教育者结合儒学修身之道来规避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十分必要。
2.规避之道——修身
儒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人学公式中,明确把修身概括出来。提高自身思想品格、实现人格完善是修身理论的体现。“修身”思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对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的调整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教育者可以吸收借鉴。
(1)做到品学不离。学习要先学做人,时下之人自我膨胀,妄自尊大,甚至道德败坏出现犯罪。在教育过程中要始终把握品学不离的育人原则。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理想的人格典范是既有文化又人格高尚的人,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养成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这一点启示我们在中学生人格培养中,尤其是对待叛逆和自我中心的问题时要肯定学生的内在诉求,对中学生的教育要将德育摆在重要的地位。
(2)“三省吾身”的理性精神的确立。修身不能浅尝辄止,要有厚重的思想积淀才行。“每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种独特的自我反省,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和纠正,才能达到相对的尽善尽美。针对中学生的自我中心和叛逆心理,需要培养这种自省的理性精神,从而使中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地改变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
(3)己立立人,达己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教育者和学生都需要培养和完善自我伦理道德情操,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与关怀。《大学》云:“所谓修身,在正其身者”“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正己正人,教育者以身作则,在践行中为学生做出表率,学生自然会受到教育者的学问和人格修养的熏陶,叛逆与自我中心就能得到理性的审视和规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