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生态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生态经济范文1
1生态伦理促进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生态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将自然界的价值阐释为双重意义,“狭义上是对人类需求的满足,广义上是指对地球上一切生命维持生存的需要的满足”[1]。在传统的人类中心论的框架内,“自然界的一切价值都被归结为人类的价值,人类的需要和利益成为全部价值的焦点,而自然环境则仅仅作为实现人类利益所需要的宰割体”[2]。生态伦理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深化了人类生态的道德关怀。生态价值观将人类需要和利益纳入生态价值系统,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生态伦理坚持以大自然生物圈整体运行的宏观视野来审视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坚持从整体利益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伦理坚持人类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认为它不是唯一的源泉。自然界创造价值在人类劳动发现和创造之前,所以人类劳动产物的价值是以自然界的价值为基础的,是对自然界固有价值的提取和加工。农村经济价值的创造为这一价值观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明。生态伦理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提供给我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是人类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基础。生态伦理要求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正确处理自然界各类关系,树立自然界生态价值高于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所有价值的观念。在强调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同时,应致力于生态文明和生态伦理建设,预防对自然界一味地索取和大肆盘剥所导致的无情报复。以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会受到生态破坏最直接的影响,农村经济主体(尤其是农民)则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2生态伦理规范调节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2.1生态伦理可以完善农村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
在农村,实现生产活动的生态伦理约束也就是完成对农民生产、生活活动和农村工业的生态伦理规范。农村大部分环境污染都与农村工业和农民生产方式不合理有关,如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水体污染、天气骤变,农产品污染、病虫害加重等。这些在根本上威胁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都与不良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行为有关。这说明农村生产活动领域是道德发生、发展、变化以及价值或功能展示的重要基地,这也就决定了生产领域必然受到伦理的约束或监控。
2.2生态伦理促使农村经济主体形成正确利益取向
伦理道德总是通过协调现实的利益关系来发挥其约束或导向作用的。在现实中,农民或者农村企业作为一个利益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常常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来确定生产发展战略。利益最大化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利己原则,即经济主体把自己利益实现的过程看成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公众、对立于竞争对手的利益生产过程,把自己利益凌驾于公众或其他组织之上。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以及农村经济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被社会所瞩目,经济主体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应当是一种在追求社会利益或生态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己利益的基本价值准则,否则不但无法获得自己的最大利益,而且可能得到的是最小的利益甚至毫无绩效可言。因而农村经济主体应当形成一种正确的利益取向。
2.3促使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的构建
实现科学发展,不仅要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还要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生态文化应该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就是要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成为农村经济主体经济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4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生态经济范文2
1高效农业
1.1高效农业
“农业”一词在经济学里是一个大概念,主要包括2大方面:种植业和养殖业,这其中包括为土地产业服务的其它行业。如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这些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一定都做为高效农业,但它能成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更多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1.2发展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化
现代社会呈现的高新农业生产理念,它的发展方向分几种情况,有企业投入建设、城市和农村结合以及多元化等方式。企业投入建设发展模式为农产品公司在农村租赁土地使用权,进行农产品加工,雇佣村民管理,提高并带动原来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农村经济大幅度提升。城市和农村联合经营发展模式是指农闲时期,农民可自行生产的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并向市场推广,利用原有资源提高生活水平。丰富城市生活结构,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议程,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对村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2农村经济与高效农业产生的影响
2.1增强粮食生产
农业是我国始终坚持最为基础的基本方针,使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在耕作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做法,造成土地等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有限的投入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仍然没有摆脱比较效益低的局面。21世纪初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的稳步发展是关键。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工作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上来。有关部门、地方应根据各地实际条件,采用“公司+农户”或企业集团等实体办试区的方式,切实为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卓有成效示范。在贫困和落后地区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依靠科技脱贫,为“扶贫攻坚计划”做出示范。
2.2提高生产力水平
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国际上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高新产业的形成正是起步初级,高新技术成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和研究的主功策略,国家和地方要在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同时注重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点、试验区,引导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努力攀登新高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品种资源的引进及新品种选育、土壤环境监测、病虫害情况监测预报、节水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盐渍化、草原退化,资源再生等农业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抓好关键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农业科技宏观发展的规则、政策等研究,努力提高水平,不断充实科技储备,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后劲。
2.3农民的综合国力素质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鼓励农民采取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机械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拓展全民视野,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开展有关法律宣传教育,号召、鼓励农民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和培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和开发农村科技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培训支撑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重点培养、分层次培训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要实行农科教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出努力。
2.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农业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某些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科技工作应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的技术成果,都要不失时机地向产品开发处延,向产业化方面发展,要组织科技人员对产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使期获得高经济效益。国家、地方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
3结束语
农村生态经济范文3
关键词:生态消费;经济新常态;农村居民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01
引言
消费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又是发展经济的目的,同时消费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核心。生态消费则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对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消费品需要而消耗的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它反映了人与大自然的协调发展(尹世杰,2002)。党的十报告中将生态消费纳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体系之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消费模式。
一、农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
1.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在一份中国社会科学院关于全国公众环境调查报告中发现64%的公众环境保护意识较低,其中,农村人口占到71.9%。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农村一直推行的是粗放型的生产经营方式,林木乱砍乱伐、资源过度开发,早已严重破坏了我国的生态环境。此外,农村耕作时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土地及水资源的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资金不足
生态环境保护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基础的,而目前我国农村建设中,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认识不足,一味地强调农村的经济建设,对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认识不足,导致农村在生B环境保护方面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很难使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改善。此外,很多地区和部门在大力发展农村的经济建设过程上,没有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与优势,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过度依赖政府的专项资金,也进一步制约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3.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缺失
由于受到人、财、物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主要集中在城镇区域,从而导致农村的干部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较为淡漠,对生态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严重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二、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生态消费意识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生态意识就是人们为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形成的一套既能确保自己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又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危害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心理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等内容。经验数据表明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关心程度会显著影响其生态消费行为,消费者对环境污染的感知越敏感越容易抵制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并会更多的进行生态购买及消费。
2.文化因素(集体主义、天人合一)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集体主义文化则是一种耻感文化,例如一个消费者如果表现出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则会被集体弱化其群体身份的认同。而在我国,出于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对自身社会身份的认同,大众的行为常常产生于集体的决策。实践表明有集体主义倾向的个体比个人主义倾向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生态消费行为,即集体主义价值观会对生态消费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3.个人因素(生态认知、生态情感)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人们对生态知识的了解及对环境的感受会深刻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许多学者认为生态认知是生态消费行为的驱动因素,生态认知与生态行为之间存在正向关系,但是生态认知并不必然导致生态消费行为,许多研究表明生态情感比生态认知和经济因素更能预测人们的生态消费行为,甚至欠缺生态知识的消费者也会表现出积极的生态情感,即生态情感会正向影响生态消费行为。因此,生态认知、生态情感会对农村居民的生态消费行为会产生正向影响。
4.群体因素(参照群体)对农村居民生态消费行为的影响
许多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是其个体动机与态度的反应,也是群体承诺及群体责任的表现。参照群体会通过信息、利益和价值表达三方面对消费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信息是群体告知并强化个体应对环境问题的知识;利益是群体对个体环境表现认可的奖励或惩罚;价值表达是群体内部表现出的一致性价值取向。
三、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构建的措施
1.规划设计农村绿化
对于农村的绿化规划设计问题一定要加快步伐,可以以农村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及农村的学校为重点,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化设计,改变当前农村房前屋后垃圾成堆的局面。可通过建设生态休闲小区等措施提升农村的绿化水平,除此之外,可适当种植适合当地的绿树、果树等,使多种果木与林木相结合,起到经济绿化两不误的作用,从而有利提高农村的生态化建设水平。
2.保护农村饮用水
干净无污染的饮用水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对农村饮用水进行净化处理,并不断建立与健全农村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水产畜牧养殖水污染的治理,全方位保障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健康、卫生。要严禁一切污染饮用水的行为并严格控制水产养殖污染,保障农村饮用水的水流通畅,水质达标,水源安全。应建立和完善农村饮用水的安全水质时时检测系统,完善农村饮用水安全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实现农村水资源的节约使用与高效利用。
3.政府加强引导
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研究机构的资金投入,同时不断壮大农村环境保护科研机构以及研究人员,努力提高农村环保技术创新能力。政府应广泛宣传普及科学使用农药的知识,并大力推广可降解农膜的使用,严格控制超薄农膜的使用,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绿色食品检测准入体系,倡导人们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保护环境。
长期以来,农村的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切实有效地保护和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鉴于当前我国农村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一定要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真正实现我国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尹世杰.关于生态消费的几个问题[J].求索,2000,5.
农村生态经济范文4
一、近几年我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
1、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我市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努力改变农村能源主要依靠电、煤、薪柴的状况。近年来,我市通过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项目的带动,全市已建设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示范乡镇20个,累计推广太阳能光热用户22.6万户,采光面积45.2万m2,相当于年开发标煤5.43万吨。已建设户用沼气池1.44万只,相当于年开发标煤0.45万吨。2012年全市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77%。
2、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市围绕省“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的治理原则,积极推广“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等不同模式的沼气工程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全市累计推广沼气工程742处,沼气池容积11.19万m2,形成年处理养殖污水456.41万吨,年产沼气873.78万m3,折合标煤0.63万吨。同时,以低碳农村试点乡镇建设为载体,积极探索农林业生产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在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农林废弃物致密成型、碳化、气化等工艺研究,并进行了产业化生产,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3、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减量化处理不断取得新实效
近几年,我市注重农村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努力改善农村环境。
一是完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根据我市农村经济、地理、生活习性等不同情况,先后形成了适用不同建造条件,不同出水要求的“无动力厌氧生物处理”、“微动力厌氧+好氧生物处理”、“人工湿地处理”、“氧化塘+阿科蔓生态基处理”和“户用生活污水净化器”等五种技术模式,这些模式在“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全市已累计建污水净化池总容积达34.2万m3,形成了年处理农村生产生活污水4185.27万吨的能力,直接受益农户22.59万户。
二是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我们先后在富阳市洞桥镇等“六镇一乡”建设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处理工程,建立了生活垃圾运输、分拣、处理、综合利用体系,使项目地区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减量化处理,项目生产的有机垃圾肥符合《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可以用于农业生产。
4、农村能源实用技术研发不断取得新成果
近年来,我们加快研究农村能源开发新技术,大力推广实用新工艺、新模式,走资源化、能源化、肥料化发展之路,推动了全市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上档次、增实效。
一是开展技术研究。我们先后承担了多项省市科研项目,如浙江省科技厅《农作物秸秆生物气化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及杭州市科技局《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课题,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发表数十篇论文,获得国家专利5项,技术水平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二是创新推广模式。我们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广沼肥,形成了种植业(饲料)-养殖业(粪便)-沼气池(沼气、沼肥)-种养业(优质农产品)循环模式。我们不断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处理工艺,提出了从治理为主向资源化利用转变的多种技术路线。
三是拓展应用领域。近几年,我们不断拓宽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内容,在水产养殖、养猪、鸡场育苗、花卉苗木上应用推广了地源热泵、太阳能集中供热系统;在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路灯、庭院灯、草坪灯基础上,试点推广了太阳能光伏瓦发电,大大拓展了传统的农村能源利用范围。
二、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不仅能够增加能源供给、减少环境污染,而且在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市农村有着较为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和农林废弃物等资源。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就是通过合理开发可再生资源和农林废弃物资源,以清洁能源等形式源源不断应用于农民生产和生活中,有效增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2、有效促进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
农林牧生产加工废弃物乱堆、乱放、乱烧,不仅污染水质和空气,而且还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手段,实现了农林牧业废弃物能源化、肥料化,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外,通过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技术,促进了农村卫生处理设施改造,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
3、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太阳能杀虫灯和沼肥在现代农业中的广泛运用,有利于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菜”、“猪-沼-果”模式,将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联结,实现了向资源循环利用型的生态农业转变。农林废弃物致密成型技术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拉长了农业产业链,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再生增值。
4、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节支
通过推广生物质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能有效降低农民生活能源支出。通过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猪、沼、作物”等农村能源生态模式,能有效降低化肥、农药、能源等生产成本支出。通过推广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能有效控制由于污水、垃圾、烟尘等传播的疾病,减少了农民就医支出。
5、有效促进了新型农民培育
农村能源生态建设涉及能源、环境、生物、农业等多个专业领域,技术含量较高。通过农村能源生态建设项目的培训和指导,能使广大农民群众掌握一些基本知识,激发和培养农民学文化、学技能、学管理的兴趣,有助于培育“有技能、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加快农村能源生态建设的几点建议
我市应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农村能源生态新技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有机融合。
1、强化科技研发,提高农村能源生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
我市应加强与在杭科研院所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加大对沼肥综合利用、生物质固化、太阳能光电热等前沿技术攻关力度,增强农村能源生态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继续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最新技术、最新产品,并结合杭州实际,加以推广和示范。
2、依靠政策引导,促进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化开发利用产业化发展
农林牧废弃物的开发利用前景良好,但也存在着收集成本高、生产企业的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我市应加强调研,摸清农林牧废弃物资源分布情况,提出合理的布局建议,引导民营企业有序开发,避免盲目投入。同时,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对废弃物开发利用产业化的补助力度,提高民营企业开发利用废弃物资源的积极性,并鼓励农民收集废弃物,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3、拓展运用领域,发挥太阳能、地热能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随着农村能源技术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能源建设与农业产业的结合越来越紧密。我市应加强农村能源新技术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在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大力推广太阳能集中供热、太阳能杀虫灯、地源热泵等新产品,提高太阳能、地热能的利用水平,减少农业生产中的能耗成本,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议出台相关的财政补助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企业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
4、加强部门合作,推进光伏等绿色能源在农村的广泛应用
农村拥有更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有利条件。近几年,我市在不断拓展光热利用途径的同时,也开展了光电技术的试点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目前中央、省、市相关部门对光伏产业的发展都有较好的政策。但由于管理部门条线较多,而且关注的重点是城市。因此,下一步我市应整合有关部门力量,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光伏在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农村生态经济范文5
关键词:农村经济 生态 对策
海南省的生态环境全国一流,世界闻名。优良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具价值的物质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依托生态资源发展经济、改善生活,越来越成为海南人民的共识。这种共识,随着建省以来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形成、深化。从建省之初提出工、农、贸、旅并举的发展举措,到上世纪末相继出台的“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战略和建设生态省的重大决策,再到2010年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人们日益清晰地认识到,海南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热带海岛生态这一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生态资源,首先要保护好生态资源,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然而,由于发展经济、追求富裕的愿望在不断蚀食和淡化着人们的生态意识,甚至冲昏人们的头脑,自觉不自觉地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在海南仍然非常普遍,非常严重。尽管近年来海南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生态保护法规措施,但海南的生态保护形势并不乐观,严重威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长期存在,保护生态的任务十分艰巨。
一、海南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状况
海南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其它经济发达省份,现代工业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显著。不过,农业(农村、农垦)生产、旅游开发和房地产扩张等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却有增无减,其中,来自农业生产的破坏范围广,危害大,不容忽视。就破坏范围而言,农村散布全岛各个角落,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所及,既包括农村周边生态环境,也包括生态保持区,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整体性的。就破坏程度而言,目前海南和全国一样,所面临的一共性问题,如生态林地损毁、生活垃圾和化肥农药污染等,一个都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生态环境呈缓慢退化之势。对于诸多咄咄逼人的危害生态安全因素,遏制的力量显得十分薄弱,对于已遭受摧毁的生态环境,促进其恢复的力度不够。
(一)农作物违规和无序种植对生态的损毁极其严重
只要深入海南各地调研,亲眼所见,就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生态区都已被或正被农业种植所蚕食、分割、截断孤立,完好无损、绵延完整的生态在海南已极为罕见。几乎所有农村周边小山丘上的原生态植被都已被剔光,取而代之的是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农作物。高大一点的山岭,也多数逃不过被围剔的命运,只剩下顶峰、沟壑里一小块所谓的生态林,如琼海市官塘区的白石岭、万宁市礼纪镇的西岭等,在这些地方,山上山下,处处是槟榔,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已不复存在。在有名的呀喏哒热带雨林景区,实际上除山壑里还保留着原生态植物外,整个景区的山坡都已被荔枝园、龙眼园等果园团团包围。即使是七仙岭、五指山、吊罗山、黎母山等自然保护区,也被农业种植片片蚕食,层层分割,面积委缩、功能退化,动植物多样性不断减少,一些以往常见野生动植物濒临绝种。
海南农作物违规、无序种植在上世纪末达到高峰,有些地方因此而把生态推向灭绝的边缘。种植的作物种类繁多,包括橡胶、槟榔、橙桔、菠萝等,当时尤以槟榔种植最为疯狂。由于农民认为槟榔的经济前景较好,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曾一度出现家家户户种槟榔,到处垦荒种槟榔的景象。本世纪初,违规、无序种植的势头受到初步遏制。2005年,海南林业局提出“25°坡度以上种黄金都不行”的口号,下决心保护日趋脆弱的生态。但整体破坏格局已经形成,或明或暗的持续破坏行为仍然发生,恢复措施乏力。
(二)农业养殖和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剧
农业养殖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海南,近海水产养殖、陆地养殖、山区养殖等各种农业养殖并存。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水产品,禽畜产品需求量不断增加,养殖的量和面也呈逐年快速扩大的趋势。农村养殖几乎均无排污设备,每个养殖场都是一个排污户,生产的污水污物直接向外排放,注入小沟溪流,流进江河湖海。小户小排,大户大排,污染日积月累。农业养殖不仅是重要的污染源,而且也是导致毁林损地的一大要素。养殖所到之处,红树林、海防林、湿地等生态都遭受不同程度破坏,甚至完全被毁。万宁市神州半岛风豪港湾原有的一大片葱翠美丽的红树林,就因水产养殖扩增而渐被砍光。
农药化肥是生态环境的另一污染源。跟全国大多数农村一样,如今海南农业生产几乎是无作物不施化肥,无瓜菜不撒农药。由于农药化肥用量极大,残留物多,时间持续,加之用法不够科学,使用效率不高等原因,其污染范围之广,危害之大,非常惊人。农业养殖和农药化肥造成的污染逐年加剧,在海南各地乡村的田间地头,土质变差,水变浊变臭。昔日田沟小溪清澈见底、鱼儿穿梭的景象已难觅踪影。
(三)农村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加重
在全省范围内,不论城乡,生活垃圾的处理都是个大难题。然而,与城市相比,农村生活垃圾更难应付。城市有专门垃圾收集、运送和处理设施,而绝大多数农村却没有,且农村范围广,地区分散,垃圾不易收集和处置。虽然目前海南文明生态村数量已过万,约占全省农村总数的一半,乡村公路、电视网络等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但在生活垃圾处理以及排污系统建设方面进展极为缓慢。在农村,生活污水横溢现象依然普遍,日用废旧物品、塑料袋、建筑废料等垃圾往往是被随意抛扔,随处可见,阻塞河沟,污染田地,妨碍观瞻,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地步。
(四)多数乡镇企业高耗低效治污无力直接危害环境
海南是工业落后地区,乡镇企业不发达,与其它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乡镇企业污染环境的现象不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生态的不利影响可以忽略。2010年,海南乡镇企业经济单位已愈5万多户,其生产活动无疑与生态安全戚戚相关。海南的乡镇企业大多规模小,实力单薄,科技水平低,技术设备落后,高耗低效,对治污往往有心无力。其生产过程所产生废气废烟、污水毒物甚至没有经过简单的处理,就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去,成为生态杀手。在调查中容易发现,乡镇企业多的地方,环境污染总是相对较为严重。
二、促进海南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当前,海南正加快建设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的步伐,这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热带现代农业发展,无疑需要更多的耕种土地供给,更多的化肥农药和扶助设施,从而对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构成新的威胁。与此同时,热带现代农业是高科技的优质高效的农业,讲求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和节能环保,因而也有利于促进环境的改善。海南应紧紧抓住文明生态村和国家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机遇,采取有力措施,战胜挑战,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研究,制定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
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充分摸清海南生态环境状况的基础上,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透彻分析生态环境现状,准确评估生态环境安全及影响因素,进一步明确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目标,提出科学可行的实行和保障措施。
特别是要严格划定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护缓冲区范围,划分不可开发区、可开发区。在保护区和缓冲区内,坚决禁止农业、工业、旅游及房地产开发,尽可能杜绝外来因素的干扰和危害。要注意不同生态功能区的整合,避免人割断森林、海洋、渔业、生物、河流、湿地等自然要素的整体生态功能。
(二)建立健全生态保护法规,实施更为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
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确立“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须根据形势需要,在现有《海南省环境保护条例》、《海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定》、《海南经济特区限制生产运输销售储存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等条例规定的基础上,制定一部内容全面的环保标准更高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以及制定和完善有关生态保护区管理、农村水源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法规。
(三)加强生态环境监控,加大对破坏生态行为的惩处力度
建立海陆空立体监控体系,采用卫星传感、水质测验等科技监测与人工实地察看相结合,职能部门专业监督与社会群众监督相结合的办法,既重视临近地区和敏感地区的监控,也不疏漏边远偏僻地区的监控,实现环境监控全省实时覆盖。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实行生态环境监控问责制。对危害环境的行为不闻不问或监管理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严厉查处。
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及时依法从严处理,对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采取科学果断措施尽快恢复被毁自然生态。对保护区内种植的农作物,采取政府补偿、奖励和农村自愿的办法,坚决予以推毁。恢复生态,切不可用人工种植公益林的方法,人为干预生态区植物的生长,破坏生态的多样性。海南雨水阳光充足,空气滋润,只要不人为破坏,生态恢复相对较快。
(四)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责任制,积极推动绿色发展
切实将绿色发展成绩作为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从体制机制上激励领导干部不断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努力推动节能增效,积极倡导绿色消费,采取有力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那些只顾眼前利益,急于出政绩,保护生态环境不得力,甚至放纵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领导干部,要严肃追究其责任。
(五)进一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在农村深入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使农村群众充分认识保护生态的意义和重要性,掌握生态环保的基础知识。引导农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护生态环境的活动,培养讲究卫生、分类处置垃圾、减少排污、节约能源资源等良好的生产和生活习惯。特别要重视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从小培养生态意识和环保理念,培养保护生态的行为习惯。
继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强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排水道排污沟、污水处理厂、净化沼气池、垃圾处理场等。有条件的修建乡村公园,绿化美化乡村内外环境。
(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
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以农业科技为支撑,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绿色农业快速发展。通过绿色生产有效控制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合物施用,减少环境污染,促进节约资源能源,增强农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金项目:本文为海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海南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问题研究》的成果。
农村生态经济范文6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策略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社会生产的先决条件,更是促进经济文明建设的根本。在自然资源日益紧张、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形势下,全人类都应该树立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环保意识。本质上,生态文明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到了绿色发展的层面,同时融入了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建设等内容,符合经济与生态共生共存的需求,真正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1]。
1农村地区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分析
1.1自然灾害
乱砍乱伐等现象以及土地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村地区的绿色植被数量大量减少,生态发展的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始终提倡和鼓励的绿化种植项目进展缓慢,在多雨季节,持续性的降雨很容易引起洪涝灾害、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除此之外,没有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地表沙土变得松散,如果遇到干旱天气,则极容易出现沙尘暴。如今,全球气候都在发生改变,各个地区的降雨量严重不均,部分地区常年干旱,而有的地区频繁发生洪涝灾害,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生长,给我国的农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1.2化肥的过度使用
很多村民的知识水平不高,缺少对化肥的了解,没有科学、合理的控制化肥的使用量。滥用化肥的结果就是肥料无法被农作物完全吸收,化肥渗入土壤后,会对土壤、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土壤结构惨遭破坏,农作物的种植难度越来越大,产量也严重降低。比如,氮肥使用过量,就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严重污染水资源,还会打破土壤中养分的平衡,导致地力下降,给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还会污染空气[2]。因此,在为农作物施肥之前,应该详细了解不同肥料的作用、用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肥料无法被充分吸收,从而对土壤、水环境、空气造成污染。
1.3生活垃圾的污染
尽管我国已经开始推行垃圾分类政策,但在农村地区却并未取得理想的执行效果。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较差,对垃圾分类的认知较为落后,很多村民认为垃圾分类是没有必要的,即使不分类,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所以,农村地区经常出现这种现象:即使在垃圾箱上标记了垃圾分类,很多村民还是会将垃圾随意的丢弃在路边、田野、河内,或者直接焚烧,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
1.4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地区的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也在日益加剧,城市中很多生活垃圾以及废弃物都被转移到郊区、农村地区,通过填埋或者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尤其是近年来对城市垃圾的准入条件与处理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企业开始向农村地区转移,还有部分地区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把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引入乡镇,企业排放的大量废水、废气流入了河流与湖泊,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还严重危害农村村民的饮水安全[3]。发生在农村地区的多次水污染事件无一不在警示,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亟待解决。
2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措施
2.1构建完善的监测体系
只有将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相互结合,才能推动农村地区环保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这需要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加强协作与沟通,同时与卫生、农业、畜牧、林业等多部门建立良好合作,加强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建立针对环境监测的管理部门,围绕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现状,确立环境监测目标。通过技术上的整合,建立环境监测系统,保证监测工作能够全面落实,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优势,立足于当地的环境污染现状制订监测方案,提升环境监测水平。
2.2明确监测指标,设置监测点位
农村生态环境的监测问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地表水、二是地下饮用水。土壤与空气的污染问题相对较轻。因此,需要选择典型地区开展环境监测,针对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监测,把饮用水、地表水、土壤污染当作重点监测目标,政府与科研单位通力合作,深入研讨食品安全、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污染等问题。尽量克服资金困难问题,在农村地区建立环境自动监测站,保证实验数据的真实性、客观性与时效性。
2.3加强信息化建设力度
环境保护与环境监测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降低农村地区环境污染程度。作为地方政府,应该从资金上支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资金支持信息化监测的建设,完善环境监测的基础设施,采购科学、先进的硬件设备与软件系统。为了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共享,还需要计算机技术、云端技术、物联网技术的支持,构建网络监测科技平台,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检测效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从发达国家引入监测技术与设备,加强对水源、土壤、辐射、大气污染的监测。同时,加大研究院校、环境监测部门、政府部门的合作,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提高监测技术的转化率。
2.4加强农村地区环境监测的“三结合”
2.4.1常规监测与重点监测相结合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困境在于:监测效率低、监测内容缺乏针对性、监测指标不明确等。这些问题导致环境监测工作无法常态化开展。针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活特点,应该将化肥农药引起的农业污染、规模化养殖引起的疫病风险等内容作为监测重点。2.4.2被动监测与主动监测相结合即使是在国家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相关部门仍然对环境监测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以至于环境监测工作流于形式。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环境监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着环境监测工作从被动转向主动,以满足现实的需求,提高环境监测的有效性。2.4.3独立监测与联合监测相结合农业部、生态环境部都有环境监测的相关工作内容,但这些部门在开展监测工作时,往往各自为政,彼此之间几乎没有联系,也没有在第一时间监测信息,所以取得的监测成果比较少,而且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村民提诉求的渠道。为此,各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联系与协作,拓宽监测内容,实现数据与资源的共享。
3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解决策略
3.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
地方政府应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APP、短视频等多元化的方式宣传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让广大村民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让村民从思想上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式,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给农业、经济发展、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宣传中,引导村民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3.2支持新型农业的发展
地方政府在加强环保宣传的同时,还应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生产,提倡新技术、现代化农业的推广,围绕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构建推广体系,鼓励村民学习现代化的种植与养殖技术,促进农村经济逐步迈入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地方政府、生态环境部门与农业部门加强合作,将生态、高效、健康、安全的农业经济作为支柱产业,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生态环境部门应用现代化技术促进农村地区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向村民普及化肥的正确使用方法,鼓励村民采用绿色种植模式,提高农作物的附加价值。政府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村民资源化的利用秸秆。
3.3提高对废弃物的利用率
农村地区,大量的废弃物也是造成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相关部门应制定整治方案,加强对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既节约了资源,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农村地区有大量可供回收和利用的废弃物,比如人类和牲畜的粪便。政府部门可以修建沼气池,减少粪便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让从事畜牧养殖的村民能够安心经营,不必担心给环境和周边村民造成的影响。农田的秸秆同样大有用途,政府可以向村民宣传,不必直接焚烧秸秆。除此之外,还应持续推广垃圾分类政策,修建垃圾处理厂,实现对垃圾的回收与再利用,经过处理的垃圾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中,降低生产成本。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峻,只有在详细分析造成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可行的环境监测体系与环保措施,才能真正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与村民生活,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旭.乡村振兴中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共同体建设[J].甘肃社会科学,2021(3):167-173.
[2]杨肃昌,范国华.农业要素市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效应[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