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1
尽管难治性急性白血病和复发急性白血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有共同之处,如预后差、生存期短、长期存活者少等特点。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是目前国内学者正在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笔者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1.1 发病情况
36例病例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患者,其中属难治急性白血病20例,复发急性白血病16例,其中治疗组属难治者9例,复发者8例;对照组属难治者11例,复发者8例。2组发病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1.2 危险因素分布
36例患者中属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8例,低增生性白血病3例,继发性白血病1例,混合急性白血病5例,髓外白血病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1例,老年性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者2例。
1.1.3 FAB分型情况
36例属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4例(L1 1例,L2 12例,L3 1例),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2例(ML 2例,M2 10例,M3 1例,M4 2例,M5 1例,MAL 5例)。
1.1.4 分组
按随机数字表法统一编号分组。治疗组17例,男7例,女10例;年龄14~67岁,平均(35.25±16.16)岁;病程3~36个月,平均(7.81±8.12)月;对照组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15~70岁,平均(31.56±13.74)岁;病程2~18个月,平均(6.72±4.44)月。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白血病的FAB诊断及MIC分型标准,符合《邓家栋临床血液学》[1]中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①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2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②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③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
1.3 排除标准
①年龄在14岁以下及70岁以上,过敏体质及对本药过敏者;②合并有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伴随其他恶性肿瘤者;③不符合纳入标准及未按规定用药者;④中途退出或资料不全,无法判断疗效,或因其他原因影响疗效及安全性评价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基本治疗
治疗组以西医常规方案化疗(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配合中医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水煎服。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化疗,方案同治疗组。2组均以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统计疗效。
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15 g,青黛10 g,蚤休30 g,虎杖20 g,补骨脂30 g,莪术15 g,川芎10 g,丹参20 g。气虚者加太子参30 g、黄芪30 g;阴虚者加女贞子20 g、墨旱莲20 g;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 g、鸡血藤30 g;出血者加茜草根15 g、白茅根30 g;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15 g、牡蛎(先煎)30 g;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15 g、怀牛膝15 g;恶心呕吐严重者加竹茹12 g、法半夏12 g。
2.1.2 支持治疗 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化疗前均加用枢丹4~8 mg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针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
转贴于
2.2 观察指标与方法
采用症状积分法观察主要症状(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改善情况;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3 疗效标准
参照《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2]中有关标准评定。
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u检验及方差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疗效
治疗结束后统计疗效。治疗组化疗后骨髓抑制期死于败血症1例,完成16例;对照组骨髓抑制期心源性猝死1例,脑出血死亡1例,完成17例;死亡病例均计为治疗无效。结果见表1。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略)注:经u检验,与对照组比较,*P<0.05
3.2 治疗前后外周血象变化
2组治疗结束后外周血三系均有明显改善,白细胞(WBC)降低,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HGB升高更明显(P<0.05),但PLT和W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比较(略)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3 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1),化疗后10~14 d骨髓抑制期发热、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等症状反有所加重,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出血、头晕乏力和面色苍白症状加重均较轻,见表3。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比较(略)注:与对照组同一时点比较,*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
4 讨论
解毒化瘀方中青黛味咸苦,性寒,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作用,《本草衍义补遗》谓之“能收五脏之火,解热毒,泻肝,消食积”;蚤休和山慈菇具有清热解毒、清肿止痛的功用。三药合用,药性、功用相类,相辅相承,协同增效,目的在于清热解毒,直祛病邪。活血化瘀药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增敏作用在临床和实验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3]。方中莪术辛散苦泄温通,入肝经血分,为气中血药,善破气中之血,研究表明,莪术提取物榄香烯乳剂对已耐药的肿瘤细胞仍然敏感,与MDR基因表达关系不密切,不易产生耐药性[4]。虎杖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散瘀、祛风止痛、清热利湿、解毒作用,是临床治疗癥瘕积聚、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的良药;川芎辛温,有行气活血、搜风开郁等作用,其主要成分川芎嗪具有钙离子阻滞作用,是治疗心脑血管的有效药物。近年来研究发现,钙离子阻滞剂多具有化疗增敏、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作用,如梁氏等[5]以HL-60/VCR为靶细胞,发现川芎嗪在非细胞毒性浓度范围内能增加HL-60/VCR细胞对多种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其耐药逆转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并能增加HL-60/VCR细胞内药物浓度,下调细胞膜P170蛋白表达。丹参活血化瘀,与莪术、虎杖、川芎相须为用,协同增效。方中补骨脂辛温入肾,能补肾固精、止遗缩尿,与青黛、蚤休、山慈菇配伍,寒温并用,相反相成,阴阳互补,避害趋利,旨在祛邪解毒、活血化瘀。现代研究表明,补骨脂具抗肿瘤和逆转肿瘤细胞耐药的作用[6]。
本观察结果显示,在常规方案化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可明显改善发热、骨关节痛、出血、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减轻化疗骨髓抑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邓家栋,杨崇礼,杨天楹,等.邓家栋临床血液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8.
[2] 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14.
[3] 胡凯文,左明焕.中药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研究述评[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33.
[4] 王宝成,郭 军,狄剑秋,等.榄香烯乳剂与肿瘤多药耐药的基础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1996,23(2):143.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2
[关键词]外伤性前房积血;中西医结合;血塞通;地塞米松
[中图分类号] R77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194-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Xuesaitong + Dexamethasone) and western medicine(Dehydrant) for traumatic hyphema. Methods 75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hyphema in our hospital form June 2009 to June 2013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patients(n=38) of treatment group were dripped by Xuesaitong combine with Dexamethasone, patients(n=37) of control group were dipped by Dehydrant, the recovery rate and vision and complications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recovery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2.7% after 5 days and better than 75.6%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Traumatic hyphema;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Xuesaitong; Dexamethasone
外伤性前房积血是眼外科严重疾病,由外力作用眼部时引起虹膜睫状体血管破裂,发生前房积血,也称原发性积血。继发性前房积血会引起视力下降、角膜血染、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如治疗不当,会导致视力功能严重受损[1]。目前临床治疗药物的关键在于止血,并促进血液吸收以预防和减少并发症情况发生,保护视功能不受损。近年来,我院通过对外伤性前房积血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大大提高积血吸收时间,视力恢复良好,并发症发生少,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治疗前房积血共75例患者,入选标准[2]:有眼球外伤病史、视力下降严重、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前房积血,虹膜表面可见红血丝,前房下形成液平面,或前房内充满红色、暗红色或黑红的血液均作为入选标准,CT检查后排除眶骨骨折、眼外肌及神经挫伤。按前房积血Oksala分级[3]:Ⅰ级出血量占前房的1/3;Ⅱ级,出血量占前房的1/3~1/2;Ⅲ级,出血量占前房的1/2以上。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8例共41只眼,男20例,女18例,年龄12~57岁,平均(29.6±12.8)岁,病程30min~2d,平均(4.3±1.7)h;对照组37例共41只眼,男19例,女18例,年龄7~57岁,平均(30.6±13.7)岁,病程30 min~1.8 d,平均(4.2±1.9)h。两组患者病因均由外力所致,外伤性前房积血病因为拳击伤29只眼,摔伤25只眼,车撞伤14只眼,木棒伤7只眼,鞭炮炸伤4只眼,其他3只眼。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眼数、病程、前房积血分级例数及病因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前房积血分级Ⅰ级患者卧床休息,防止继发性出血,前房积血Ⅱ级患者单眼包扎;Ⅲ级患者双眼包扎,避免眼球活动。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血塞通(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Z53020662)4mL和地塞米松(贵州神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20053044)10mg静脉滴注给药,每日1次,地塞米松逐渐减量,每3天减2.5g,疗程7~14d。对照组只给予一般脱水止血治疗,20%甘露醇(海南康龙药业有限公司制药厂,H46020304)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或2次,疗程7~20d。
1.3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价标准参照《疾病临床诊断和疗效标准》[4]的相关内容:痊愈:前房积血减少,完全吸收,角膜透明,视力恢复正常;好转:前房积血大部分被吸收,或积血量减少一级,视力检查提高视力表2行以上;无效:前房积血无明显变化,没有被吸收,出现角膜感染或继发性青光眼等并发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检查结果比较
视力检查治疗5d后,治疗组患者时视力检查结果(4.57±0.38)显著高于对照组视力(4.26±0.49)(P
3 讨论
前房位于角膜后方与虹膜、晶状体之间,前房深度会影响眼光学系统的总体屈光力,当被弹弓、投掷、球类、拳肘等击伤时会导致前房积血(hyphema),眼球损挫伤后,虹膜血管渗透性增加或血管破裂出血,微量出血仅见房水中出现红细胞,出血较多时,血液积于前房呈一水平面,导致视力严重下降[5]。但大量出血或反复继发性前房积血,继发青光眼及角膜血染者可以致盲。目前临床上对前房积血主要采取基础治疗机药物治疗,基础治疗主要是对早期前房积血Ⅰ级患者主要采取静卧休息,半卧时血液由于重力作用聚集到前房下方,可阻止血液聚集到瞳孔处影响视力;对Ⅱ级患者,单眼包扎,避免用眼过度,阻止继发性前房积血放生;对Ⅲ级患者双眼包扎,防止眼球活动,有利于积血吸收。每日观察积血的吸收,注意观测眼压,眼压升高时,应用降眼压药物。
挫伤性前房积血属于中医学“血灌瞳神”的范畴,外伤损及目珠脉络血溢络外,伤血伤气,应当活血化瘀[6]。血塞通主要成分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提取物,注射液可明显延长血浆凝血时间,抑制血小板聚集,能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动物实验表明,其药理作用显著改善血淤型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脉活络,副作用少,是治疗脑梗死兼活血化瘀较理想的药物[7]。地塞米松是长效糖皮质类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可扩张血管,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能够稳定细胞内溶酶体,防止溶解酶释放,抑制炎症细胞的渗出和集聚,减少炎症的发生[8],与血塞通联合使用加快积血吸收,提高安全性。近年来,中药注射针剂发展迅速,逐步成熟,在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上得到重视,中西医结合疗效突出。
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西医结合(血塞通+地塞米松)与单纯西医治疗(脱水剂)外伤性前房积血的疗效,得到更有力的证据。结果表明血塞通联合地塞米松不论在患者视力检查结果还是痊愈率方面,都显著高于单纯脱水剂治疗(P
[参考文献]
[1] 陶荣三.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J].光明中医,2010,25(8):1474-1475.
[2] Mac Cumber Mw.眼外伤与眼科急症处理[M].赵明威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25.
[3] 张效房,杨进献.眼外伤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7:300-303.
[4] 李凤鸣.中华眼科学(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68.
[5] 纪竹.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5):87.
[6] 温利辉.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J].华夏医学,2013,27(3):57.
[7] 郭书文.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的临床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8,15(6):20.
[8] 周春安.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积血51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20(6):66-67.
[9] 马秀焕,李宁.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前房出血20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25.
[10] 孙峰,杨建.外伤性前房积血115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8):6960.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3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x
【关键词】 模拟教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临床实践教学作为医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妇产科学》是临床教学中的主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妇产科学》的临床实习是医学院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本院于2002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属于西医院校中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同中医院校相比,西医院校中医系的办学条件存在很大差异。笔者从2006年开始承担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课程的临床教学,在临床教学的各个阶段同时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点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笔者现就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临床教学1年来的实践体会及对当前形势下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做几点探索和设想。
1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 培养目标对自身的定位存在茫然性
本科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应重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基础教育,目标是培养中西医结合适用型人才。笔者认为,该专业的学生应该区别于中医及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其人才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具有中医、西医专业知识的深厚功底,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扎实;②能够运用中、西医两大医学体系的知识解决临床医学问题;③对相关学科的知识面广,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有广泛的涉猎;④创造性运用学科知识。但现实的教学当中,学生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区,普遍认为自己毕业后就业很难,中不中、西不西,无用武之地,西医基本功不扎实,从思想深处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真正理解中西医结合的实质意义。学生出现这种想法和不良情绪与现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1.2 教学手段较滞后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是中西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内容多,课时少,提供给学生的感性认识不足,加之以投影、幻灯、录像、录音、电视等媒体使用为特征的视听教学手段虽然使理论教学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仍有“灌输”之嫌。如何较好地培养具有全面的中西医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人才,提高临床教学的质量是关键的一环。
1.3 临床基地缺乏
西医院校没有附属中医院,仅靠西医附属医院中医科承担中医临床教学实践任务,能力有限,而在省市中医院的见习带教老师又缺乏责任心。另外,妇产科见习有其特殊性和不利因素,见习人多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反感,甚至拒绝。造成学生无实践机会,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
1.4 教材建设不完善
目前,各层次的中西医结合教育均处于探索阶段,本科教学层次的中西医妇产科教学也不例外,目前还没有比较规范的教材可以选用。我们教研室选用的是中医学本科的《中医妇科学》和西医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妇产科学》。对学生而言,可能会产生中西医结合就是中医与西医相加,预习、听课和课后复习及某些部分的自学都感到比较困难,不利于培养运用中西医的理论体系思考问题,上课时干扰了思维的连贯性。
1.5 见习内容和结构陈旧
传统的灌输式见习教学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临床见习多采用由带教老师以大课补充式讲课为主,然后带学生到病房进行床边教学,老师大多以自己为主体示范式地问病史、查体、介绍各项化验结果,再作简单的总结讨论而告终,学生自始至终只需跟着教师思路走,不需开动脑筋。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缺乏临床思维及综合分析能力。
2 解决问题的对策
鉴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业的教学实践改革势在必行,并建议从以下几点进行优化改革。
2.1 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通过事例教育学生, 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学习妇产科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偏科思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2 模拟教学法的运用
加强实践设备的建设、教学过程优化设计以起到提高学习兴趣的作用。笔者认为,见习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在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重新分配课堂教学和见习课时比例,缩减见习时间以节约在临床见习中可能浪费的部分时间用来增加课堂讲授时间,旨在引用模拟教学法纠正临床见习中的缺陷,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可发挥其主导作用,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模拟情景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对学生施加影响,达到教学目的。模拟教学的特点是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技能操作即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是模拟教学的经典范畴——情景教学。
2.2.1 模拟患者的运用
我们在讲授妇科检查时就可以运用模拟仿真人对其生殖器官进行逐步检查,从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有直观认识,使学生人人都有检查机会,解决了无法在真实患者身上实施操练的教学困难,对某些抽象概念也有了理解。在讲授宫颈病变时让学生自己在模拟仿真人身上结合中医辨证分型选择不同病变下的宫颈组织,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分娩机制一直是学生很不易掌握的内容,因为分娩机制是一个动态过程,整个分娩过程都是在体内完成,学生无法得到直观认识,产房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分娩机转的最后阶段——胎先露、胎体的娩出。对于这个问题,采用录像、视频教学都达不到满意的效果。我们拟采用模拟仿真人向学生们讲解并展示分娩的每个机转过程,通过模型可以了解骨盆内胎先露的旋转和下降的过程,而骨盆内的机转才是掌握正常和异常分娩的关键,再结合录像和产房的观摩,就可以很好地将理论和真实的分娩结合起来。例如,胎头下降时,孕妇体内骨产道和软产道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胎头为什么不会沿着同一方向和姿势下降?体内变化和体外不同产程变化有什么相关性?这样,通过局部直观观摩解除学生的疑惑,帮助他们消除对分娩的恐惧及对妇产科学习的排斥性,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领会“脑-手”结合学习方法的趣味所在。
2.2.2 模拟病案
通过教师讲授的某一理论概念,让学生分组担任患者和医生,双方可演练临床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婚育史等病案的采集和分析能力,同组人员可参与补充、争论,最后模拟作出最佳诊断,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教师针对结果评判对错。
3 结语
“模拟教学”应用于临床实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呆板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医院”的场景中,面对“患者”进行对话、问诊,进行人体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也可针对病情进行治疗,较之传统的学习方法能让学生更早期接触临床,并且直观生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学得活、记得牢,同时解决了临床见习难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4
通过对国内中医药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我们发现在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由于中医院校学生要学习的科目多,学校教务部门在课程安排和设置上倾向于以中医学科和中药学科为主,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作为一门西医基础课,往往不能引起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加之在一些中医院校,很多专业都是将这门课作为考查课或选修课,因而不少同学都认为学习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临床实践用处不大,因而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二是中医院校内西医基础课的课时数普遍不足,对于《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中西医结合专业都只安排了60~72学时的教学学时(其中理论教学60~64学时,试验教学8~12学时),部分专业(如护理学专业)仅安排了48学时,而在西医院校中,临床医学专业和相关的临床专业都将本课程拆分为《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和《人体寄生虫学》等这三门课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学学时。从学时安排上来看,中医院校《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时数的严重不足使得本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往往不能充分展开,而《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又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与临床医学各课程的联系紧密,因而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本课程中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以及人体寄生虫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验教学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学时安排方面,中医院校由于受课时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仅仅安排12~16学时的实践教学,与西医院校安排的60~80学时的实践教学相比,仅为其五分之一,这使得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严重受限,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医院校那样大规模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的课时也不现实,这对于中医药院校的学生而言势必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因而要在较少的实验学时安排下提高《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教学效果,对《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反思
1.确定课程定位,强化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的课程功能应从原有的知识定位向着知识、技能和创新并重的定位转变。
2.加强教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经典,是课堂教学的范本。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重新构建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重新编写和出版供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使用的教材。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生工作人员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质。
4.基于综合性和创新性试验,加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
目前医学院校开展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即由老师设计好,由学生按一定的程序实施让学生直接观察,由此来验证课堂所学理论。这种传统的、单一模仿式的实验教学,难以激发学生对实践课的学习兴趣及创造热情,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多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而我校目前开设的《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实践教学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试验、补体溶血反应、病原微生物形态与结构观察、细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开出率低;有些实验内容简单,实验方法落后,已经不能够适合于临床和科研应用,如:单向琼脂扩散法、双向琼脂扩散法。因而,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式意义重大。目前,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人才方面应用广泛。所谓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与本课程相关课程知识,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完成的复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所涉及理论知识多,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像验证性实验那样单一,要求的是要有综合能力。因而,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学生不仅要掌握本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还要熟悉其他相关课程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体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来达到实验既定的目的和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极大地促进实验教学的效果。每次实验教师抽取一个小组对当前实验进展情况进行汇报,提出所遇到的问题,学生一起讨论给出解决方案。通过小组式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学生要选择使用的实验材料,要自己配好试剂,实验的仪器要调整,操作、记录、结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独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骤对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充满挑战,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设计性实验的完成,不仅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而且学到了传统教学中不做或由教师代做的许多实验方面的技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很大的提高。设计性实验能使学生养成独立的分析、动手、反思、创新的精神,对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应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5
急诊、急救、危重病、ICU医学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交叉最多的综合学科[1]。急危重患者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抢救,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所医院的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力量[2]。中医急诊学是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救护措施的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临床学科,用以指导急危重症的中医临床救治与现代急危重症医学密不可分,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根据急诊医学临床治疗的特点,如何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中西医急诊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又能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技能解决急诊医学临床实际问题的实用型人才,是我们一直在思索和探讨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直接面临的问题。近几年来,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就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现总结如下。
1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我科承担了我院急诊医学教研室的工作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急诊医学课程教学,在教学过程发现目前教学中明显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固守中医不能治疗急危重症的观念。急诊医学是运用医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手段研究急危重症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和诊疗技术及救护措施的一门学科。急救意识的强弱和急救能力的高低是医务人员、医疗机构乃至某个地区医疗水平的重要体现和标志,而中医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被人误解为只能治疗慢性病,不能治疗急症、危重症,这样就限制了中医急救治疗的发展。从临床教学角度看,如何培养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急诊思维、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中西医救治能力是我们所面临的严峻问题[4]。第二,中西医不同医学体系的混淆。尽管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是“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但中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方法不同,讲授的重点也因此不同[5]。每个疾病的中西医病因病机大多是讲课的难点,学生容易将两个不同医学体系的发病机制相互混淆,甚至相互排斥。如何将中西医教学内容整合,中西医知识融会贯通是我们必须探讨的问题。
2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教学的实施
2.1合理安排中西医教学内容,优化课程结构首先在学生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中医、西医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在认识上不能混淆;其次,根据临床经验,以中西医两个体系对疾病的疗效来分配内容和课时[5],旨在达到中西医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机联系,使急诊医学成为中医、西医兼容结合和交叉渗透的课程体系,达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内容与临床医疗实际结合。例如,脓毒症的治疗就很具有代表意义,该病具有综合征的特点,其发生、发展与感染、免疫和凝血系统功能改变等因素有关,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而从中医角度分析,该病属于中医学“热病”范畴,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则属于“厥证”“脱证”,主要病机为阳气来复,邪热炽盛,正邪交争,阴津耗损;若进展至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CARS)阶段,正气严重耗损,常表现为正虚邪盛。将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MOF)与温病学说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关系归纳如下:前驱期(卫分证)-急性典型期(气分证)-各器官系统感染(各脏腑气分证)-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营分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营分证、血分证)(炎症介质异常释放)-多器官功能衰竭(内闭外脱证)-炎症介质正常释放[6]。这样培养学生逐步掌握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掌握西医的客观化指标和科学研究方法学的思路,将两者有机结合,在认知理念和研究方法上相互交叉渗透,由此形成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方式。
2.2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急诊工作的首要原则是如何用最快、最有效的方法解除患者病痛,而不能因为强求中医治疗却违背医学伦理道德,所以中医急诊阶段仍以中西医结合急诊学为方向。例如,在抢救重症“中风”昏迷的患者时西药“甘露醇”的降颅压的作用优于中药,而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作用则优于西药,把两种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时,既让学生看到了中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的很好的临床疗效,又体现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所以培养中西医结合的急诊思维方式是培养临床急诊观念的重要方面[4]。
中西医结合及临床医学范文6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冠心病;心肌缺血;疗效
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的逐渐改变使得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在逐渐改变,其中心血管疾病已经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其中冠心病有事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常导致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肌梗死,在治疗时首要目的在于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可有效减少猝死和梗死率[2]。我院就如何有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症状进行了长期探索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从我院2007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789例冠心病心肌缺血患者中采用机械随机抽样法随机选取120例进行实验,在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均在42~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1.5±5.2岁,病程均在2个月~20年间,平均病程为12±4.5年,其中实验组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对照组有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25例,两组患者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胸痛、心悸等症状,所有患者均符合WHO颁布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对于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要求,且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组成,临床症状,患病情况均无显著差异,可进行实验。
1.2 治疗方法
首先使对照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法,治疗期间每日饭后半小时口服一次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40 mg)和肠溶阿司匹林(0.1 g);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中成药的服用,主要为每日注射一次黄芪注射液(10 ml,20g),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3片/次参麦养心片(麦冬、瓜蒌、毛冬青、丹参等)。两组患者根据其原有病情均需进行降压、降糖治疗,治疗以2周围一个疗程,持续治疗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通过患者描述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感受,以及比较治疗前后心电图的变化和治疗过程中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的情况等。
1.4疗效判定
无效指的是患者症状无改变,心电图结果显示无好转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情况,使用的硝酸酯类药物一直无变化;有效指的是患者症状得到缓解,心电图结果显示情况好转,有患者开始停减硝酸酯类药物的使用;显效指的是患者所有不是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显示缺血情况恢复,出现更多停减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
1.5统计分析
利用SPSS16.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设定检验水平α=0.05,则P
2 结果
3 讨论
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同时还可降低西药的使用,从根本上减少药物产生的毒副作用。但是总所周知中药在临床治疗中也一直存在着一定缺点,即治疗见效慢,而西药恰恰可弥补这一点,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这种需要短时间治疗见效的病症中,西药的作用即为尽快使病情得到一定控制,以免患者出现生命危险[3],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只有中西医结合才能在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中达到做好的效果,敬请有不同观点的同行提出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