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教育英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日制教育英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日制教育英语

全日制教育英语范文1

关键词 全日制工程硕士;医学基础;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6-0061-03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for Medical Foundation Teaching Methods//L? Xiuhua, LIU Wei, ZHOU Yubai, ZHOU Zhixiang, SHENG Wang, MA Xuemei, YAN Hong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and reforms of the graduate enrollment system,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enrollment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herefore, the completing training and achieving goals have been highly valued. 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medical foundation teaching methods were explored with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respect. These four aspect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the practical requirements to the engineering master's; Rational organization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is an effective way to train engineering master professional interest; Teaching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the infiltrated project to broade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knowledge; and the highlight innovative teaching process is to develop a master project to adapt the foundation of society. The conclusion is this kind of teaching model is a useful teaching exploration, especially for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the full-time Master of Engineering training

Key words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 medical foundation; teaching methods

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工程学、医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交叉边缘学科,基本任务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研究和解决生命科学特别是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主要研究利用电子信息技术结合医学临床对人体信息进行无损或微损的提取和处理,是关系到提高医疗诊断水平和人类自身健康的重要工程领域。

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从2005年开始,正式开设医学基础研究生专业学位课,每年选课人数都在10人左右。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近年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2012年选课人数是19人,2013年选课人数已经达到25人。由于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在不断更新和变化,作为已有专业知识模块中的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要重新探索工科院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应用研究。

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效的课堂组织,有效的课堂组织造就更高的教学质量,更高的教学质量铺垫中国教育的基石[1]。医学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应用性强两大特点,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必须要紧密结合专业知识,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联合并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使学生具体体会到学有所用,增强学习兴趣,圆满完成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

1 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是工程硕士的实际需求

建立面向应用领域、跨学科门类、融合工程技术和工程科学、保证工程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应用实践型教学模式是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质量,保证教育产品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关键。所以,医学基础课程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在教学方法上也要大胆创新,将理论性与应用性有机结合,通过基础知识模块和应用知识模块来体现,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从临床医学的角度讲解基础医学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教学方法上,适当引入案例教学为基础的课堂讨论,以病例、问题为先导,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知识有机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新的理论体系。病例中包括对病人的发病原因、发病机制、实验室诊断、临床症状、防治、愈后康复以及与之相关的仪器研发应用等内容。

如在学习循环系统时,除了常规学习心脏血管的形态学知识外,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线索,将生理病理、临床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防康复等融为一个整体,结合本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研究成果,将人工心脏、人工血管、支架的研究内容纳入综合治疗方案、特殊治疗方法的范畴。同时在将知识进行纵横联系的同时,还需了解学生的个体需求、发展规划,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毕业论文及实际工作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既能增加学生的知识层面,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反应的灵活性,是一种有益的教学探索,尤其适合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整体要求。

2 合理组织课堂讨论是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兴趣的有效方法

根据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分为重点讲述、一般概述、自学三部分,但并不等于后两部分内容不重要,而是课堂教学的学时所限,因此,要求教师合理、科学地督促学生把这些知识不仅要学好,而且要用好。

采用课堂讨论式教学方法比较适合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了有效利用课上时间,讨论课前,师生都要充分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将适当的课堂讨论融入整体的教学过程中。整个环节包含题目的提出、主题发言、学生互动、教师完善补充、总结五大部分。其中题目的选择是课堂讨论成败的关键,教师结合每个学生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向,选择相关的比较前沿的讨论题目。如有的学生毕业论文或工作内容与肿瘤相关,无论是抗肿瘤的药物研究,还是肿瘤表面标志物的筛选、肿瘤早期基因诊断试剂盒的研发以及肝癌的微波热疗等,都会以细胞为基础,辐射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肿瘤学的一些基础知识,使学生对肿瘤的相关知识点有全面的了解,同时对自己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又有比较深入的思索和规划。因此,在讨论课上既有学生的主题发言,又有相互间的探讨和交流。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的理解熟知程度;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敏捷能力、应变能力、与人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实力,提倡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博采众长、坚持真理的学术理念,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主动意识和持续科研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生命力、源动力。学生只有产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产生学习积极性;只有怀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自觉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会提高学习效率,学有成效[2]。坚信兴趣是最好老师的教学理念,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长、长有所专。

3 教学多向渗透是工程硕士拓宽知识深度和广度的有效途径

由于医学基础课程的宽广性和综合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决定了无论基础知识模块还是应用知识模块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特殊医学五者相互贯穿、有机联系,同时将医学基础内容渗透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涉及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增强学生学习的实用性。比如在学习细胞、肿瘤等知识时,会实时地将生物电磁效应研究的内容、手机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融入其中。同时基于生物医学图像处理的研究课题,如细胞显微图像的计算机自动分析、B型超声图像处理等理论,突出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即结构是功能的基础,而某一种生理功能又是某一特定结构的运动形式;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即疾病与健康一样,都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疾病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病理变化,都是正常结构、功能发生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只有了解正常,才能确定异常,才能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才能准确判断预后。

另外,生物力学仿真与医学应用也是生物医学工程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其研究方向侧重于研究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疾病(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及血流动力学的临床应用,如血管搭桥术、动脉瘤支架介入治疗等,这又关联到如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心脏瓣膜及人工瓣膜等的工作过程所要涉及的医学基础本质内容。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多向渗透,将纵横交错的复杂知识网络梳理成一条直线清晰的脉络,使学生学到的不是一点点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而是注意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重视知识应用性的沟通与转化;使学生意识到在应用领域中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基础理论作为基石的支持,后续的应用研究不仅是空中楼阁,且很难实施和实现。从另一个角度无形中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更有利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和顺利完成。

4 突出教学过程的创新性是培养工程硕士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基础

医学基础知识是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工作的重要基础,同时各种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又促进了医学水平的全面提升。随着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应用,迫切需要具有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能够敏锐发现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生物医学工程人才。教学过程不是简单重复书本上的条条框框、考核试卷上的题目,而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教学双方挖掘、展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过程。

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深层次目标。医学基础课程建设的特点是“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逐步渗透和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教师拥有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理念,就会体现于教与学的创新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学设计要想引导出富有创新性的教学过程,就必须关注最新的科技动态、科研成果,具有前瞻性的思维模式和科学研究的主导思想。因此,在每年的教学内容中都会适时添加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的获奖内容,并由此引申到相关知识领域的研究进展、发展动态及未来的可能趋势。例如,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尘埃落定之际,就将树突状细胞等在第二道防线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以及一些目前用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新药和很多正在开发的免疫治疗癌症的药物,都利用了诺贝尔奖得主发现的这些机理和原理等纳入相关的与免疫有关的章节中。

2012年令人惊讶的是“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组变为多能性”,通过导入仅仅少量的基因,就可以将成熟细胞重编程为多能干细胞,即可发育成为身体各种组织的非成熟细胞。这些突破性的发现彻底改变了对于发育和细胞特化的看法。现在知道成熟细胞并不需要永远局限在它的特定功能里,历史被改写,新的研究领域产生。通过重编程人体细胞,疾病研究的新机遇获得实现,诊断与治疗的新方法获得发展。

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授予了三位解开细胞如何组织其运输系统之谜的科学家,揭开了细胞物质运输和投递的精确控制系统的面纱。该系统的失调不仅会带来有害影响,并可导致诸如神经学疾病、糖尿病和免疫学疾病等的发生。

由此可见,激发教学双方在知识、经验、精神等各个层面的交流与碰撞,是确保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既有助于促进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更新知识,拓宽教师知识面、扩充教学内容,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且能保证教学内容与最新科学技术同步发展的应变性和连续性;使学生在获得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与技术开发能力。可以认为,突出教学过程的创新性,是培养高素质、有创造力的高技能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和方式。

注重工程应用,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种特殊模式,强化他们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是主导思想。正如郭婧娟[3]所言:“坚持独特的培养理念是工程硕士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可以说有很多成熟、成功的经验值得推广和借鉴,但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由于其培养目的和目标的特定性、社会需求的特殊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淑清,张改枝.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选择和实现条件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120-122.

全日制教育英语范文2

[内容] 

 

    整体教学现在已成为许多学科所研究的共同课题。但对于整体教学的理解和

解释却各有不同。笔者以为, 随着新教学大纲的实施和新编英语教材的使用,

英语教师和教研人员非常有必要多方位和多角度地深入研究英 语整体教学,广

义地理解整体教学的深层意义,使其从根本上推进当前的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

提高英语教学 的效益,以服务于社会发展之需要。

    一、整体教学思想

    整体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不应单纯地被看为一种教学方法。整体教学思想

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重 大成果,是社会发展和中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对于

外语教学的需要。外语教学和教研人员都应该认识到:

    1.整体教学是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成果所确定的。

    现代外语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得出为众多外语教学流派所公认的结论

有3条:

    (1)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语言是个活的机体,不能切割成一块一块地去"学"。学习了某种语言一条

条、一项项的知识,绝不等于 掌握了语言整体。

    (2)语言知识不等于语言运用。

    语音、语法、词汇等只属于语言的结构体系。语音、语法、词汇等是语言运

用的准备,但不等于语言运用 。

    (3)语言教学的目的应该是语言运用,而不是语言知识的掌握。

    外语教学应使学生能在实际的交际环境中,为实现交际而运用语言知识(语

音、语法、词汇等)才能够算 使他们学会了语言。

    2.整体教学是我国英语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所确定的。

    我国九年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和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教学目

的和要求充分体现了整体教学的 思想。大纲对英语教学提出了为培养学生在口

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为重心,整体综合性发展的 教学目的和要

求。其中包括英语基础知识,英语听说读写技能,英语学习习惯和方法,英语教

学的近期和远期 目标,对英语使用国家的文化了解,以及注意、思维、记忆、

想象、联想等能力。

    英语教师实施整体教学首要的条件是,学习掌握现代外语教学的理论和教学

大纲所确立的教学目标,真正 树立整体教学思想并使这种思想成为自己的一种

信念(belief)。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心中时有整体教学思想 在,才能自觉不断

地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思维模式和习惯,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程序,整体

处理教学内 容,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新途径。

    二、整体教学方法

    教学法是研究英语教学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包括:教学的原理

和原则,具体的方法、方式和 手段,课堂内外教学工作的组织和安排,教学的

目的、任务和内容等。英语教学法应该是教学途径,教学设计 和教学程序的一

个综合体(见下图)。

    附图{图}

    整体性是英语整体教学方法的核心。实施整体教学时,必须始终注意坚持教

学目标的整体性、教材处理的 整体性和教学程序的整体性。笔者在指导高中英

语新教材实施整体教学中作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1.目标和课堂教学控制的整体设想

    根据大多数学校学生和英语教学的实际,笔者提出了完成普通高中英语教学

基本目标的架构设想(见下图 )。

    附图{图}

    (1)Students :实用教育的最大敌人常常是追求学识的完美无缺。许多教

师的教学往往想让每个学生都 能够达到金字塔顶(1), 这是不切合实际的。课

堂英语教学应将重心落脚在学生的大多数(2和3)。

    (2)Classroom control:课堂教学要从整体控制教学的进程。一般课堂教

学始终应面向大多数学生, 严 格有序地控制课堂教学过程(A和B)。课堂弱控

制或非控制的教学时间要控制在最小程度(C)。

    (3)Classroom activities :课堂教学要以多数学生的听读说写活动为主

(a和b)。 教师的讲授和教师 与个别学生的活动要尽量少(c)。

    (4)Information:课堂教学要以完成教材内容为主(Ⅰ)。 但是,必须通

过课堂教学养成听读说写的良 好习惯,掌握英语学习的方法,进而至少能用3

倍于教材的听读信息量巩固教材内容(Ⅱ), 以使学生能根据 各自能力的高低,

接受和表述更大的信息量(Ⅲ),达到能飞则飞,能跑则跑,能走则走,能爬则

爬的英语教 学多层次发展局面。

    以上4个三角形构成像一艘船的图形。下面3个三角形是基础,即课堂教学。

上面的倒三角形就像船的风帆 。教师好比驾驭这条帆船的舵手(教师主导),通

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学生顺利向英语世界航行。

    2.单元教学的整体处理

    根据新编高中英语教材单元编写的特点,笔者提出充分体现大纲的目的。发

挥教材作用,整体处理单元四 种课型的"三项目标,一个主旋律和几项主要操

练形式(简称三—几)"教学指导意见。

全日制教育英语范文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新教材观,科学发展观

正确认识新课程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提高素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英语课程标准的目标是,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这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就在于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力求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培养他们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基于此种认识,就应把学生看做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能的人来培养,而不应把他们视为“应试的机器”或是“可填塞的容器”,而不断灌输知识,施加压力,因而限制甚至扼杀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新课程要求改善或优化学习方式,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模仿与记忆、机械训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搜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与合作。这样一来,教师也需要改进或优化教学方式,改变灌输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启发式、开放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觉地采用合适的途径、手段、策略、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师生合作开创新的教与学的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实现“超越教师、课本与课堂”的教学模式,使学生逐步成为独立自主的学习者,真正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说明的是,改善或优化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否定传统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模仿与记忆等学习方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仅靠这些方式是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终身学能的人才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费舍尔教授曾较客观地说过,教育有两种,一种是对孩子“强迫地灌输信息知识”,另一种是“给孩子很大的空间,选择自己想关注的事物”。他认为,“中国前一种情形多一些,学生没有充分的想象力,没有充分地解放自己”。给学生空间,加强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的思维,才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这对于21世纪的中华民族的发展实在太重要了!应该说,新课程主张改善学习方式,正是为了在基础教育阶段提供必要的“空间”。

三、提供选择,发挥个性

新课程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特别是学生的多元智能,加强了课程的选择性。首先,课程的要求多级化,从小学到高中定了九级要求。其次,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设立了必修和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第三、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现统一性和多样性,集权与放权的结合。这无疑会在课程内容、教材编选和课时安排等方面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选择余地,使教学能符合实际。

四、改进评价,促进发展

新课程为了改进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要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评价应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不仅要重视终结性的评价,即“甄别”和“选拔”的作用,还要重视形成性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的功能。通过评价使师生不断体验进步,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行反思、调整、改进、完善教与学。这是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内容不应仅限于学科知识和技能,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精感态度、文化素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等,以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教学能力、合作能力、教学效果、教学管理技能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一来,评价的方式和手段必然要多元化。形成性评价注重教与学过程中的表现,采取观察、记录、面谈、周记、小测验、建立学习档案、完成项目等形式。学生自主性评价与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式评价相结合。今后外语的终结性评价除包括笔试和听力,还需包括口试。要确保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保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加强能力,具有创新思维,必须完善评价体系。

纵观新教材的发展

一、树立新的教材观,正确认识教材和教师的功能

教材的多样化带来了新的观念,第一,教材是服务于教学的材料和工具。教师应做教科书的主人,而不应是教科书的奴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教学的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研究教材,用好教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地实施课程,达到预期的目标。

第二,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应是课程设制的参与者。三级课程管理机制向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师有权选择教材,也可从学生和学校教学实际出发开发校本课程,编选合适的材料。

第三,教师有责任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教材是课程资源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核心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例如广播电视节目、录音录像、报刊杂志、图书资料、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等。

二、新教材努力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

通过教育部审查的教材虽各具特色,但总体上说,各套教材在以下诸方面都有所体现。

1、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在内容、结构体系、程度与分量、理论与实践、活动与任务的设计等方面,都力求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能够激发其兴趣,有较强的感染力,大部分教材都遵循“功能--结构--话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进行设计。因此,这些教材具有的共性是:话题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富有时代的气息,文化信息量大;强调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改变单纯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与传授;注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安排语言材料,以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提高技能;设置真实而生动的情景和“任务型”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交流,提高用英语做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获得和积累经验。按照这条路子设计的教材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会起到旧教材难以达到的作用。

2、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并发展能力。

新教材多数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方法,而是采取综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发展多元智能。这一点在小学英语教材中表现得最为突出。现在几乎从每一套教材中都可发现视听法、交际法、认知法、全身反应法、直接法等方法,可谓兼收并蓄,集各家所长。教材中的这些活动改变了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在静动结合、基本功操练和自由练习结合、单项和综合练习结合的活动中出现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活跃局面。学生多种感官并用,积极思维,通过感知、实践、体验和参与,大量接触英语,习得语言,培养感性知识,逐步理性化,学习和掌握语言。使用较成功的初、高中教材多以话题为核心,以结构和功能项目为主线,组织和安排听、说、读、写,以及任务型活动和完成项目等实现教学目标。

3、充分重视以学生为主体,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教材正在努力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面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新教材已注意到学生具有构建知识的重要基础,那就是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甚至英语语言基础,尝试着使用了探究式的方法呈现新的语言材料,主要的做法有:热身运动、读前提问、发现新知识、调查、动脑思考(Brainstorming),采访、实验、智力小测验、讨论,辩论等等。探究式学习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及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传统的接受式的学习所难以做到的。部分中学英语教材在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方面已有了突破,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如让学生看图编故事、读故事想象结局、解决难题,猜谜等。学生不仅可以从中感悟和体验英语,而且能够激活思维,开启心智、大胆想象,敢于批判,发挥创新精神,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火花,使他们发出灿烂的智慧光芒。

新教材普遍运用小组活动的形式,来解决班级大学生言语实践量不够的问题。这种合作学习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加学生活动频率的好办法,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外语教材中有着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角色表演、游戏、做手工、任务、项目、演剧,以及讨论、辩论等。这些活动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分工负责,互相支持、信任、帮助、配合,还要相互沟通、解决矛盾,必须加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解决班级差异的难题,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和责任感,甚至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交技能和民主价值观。这些难以用笔头测试测量出的素质,却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悄然形成。而这种素质是终身受用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4、注重学科融合,密切联系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

外语教材应密切联系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具有时代的气息和跨文化交际的信息,而且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的性质。目前,不仅中学英语教材,甚至小学英语已突破了日常交际活动的范畴,渗透着其他学科,如思想品德、社会、自然、体育、音乐、美术、人口教育、环境保护、法制教育、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等。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教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够引导学生面向社会、了解世界、增强国际意识。学科融合也体现了外语课程的拓展性和开放性。

5、系列配套增强了教材的选择性、拓展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作为英语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Teaching material)已不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了,而是指一个教学包(Teaching kit),其中有学生用书、教师用书、练习册、活动手册、配套读物、录音带、录像带、挂图、卡片、多媒体光盘等。这些材料大大加强了教材的弹性,为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内容提供了条件。有的教材还设置了网站,学生运用互联网可以自学,排除课堂上的紧张、焦虑的情绪,使学习个性化。有些小学英语教材特制了示范教学的光盘,并通过电视台播放“空中教室”,为师生展示了优秀的课堂教学,弥补了小学英语师资力量不足的缺陷。

6、增加了评价的机制

为了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为了帮助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新教材和其配套的评价手册提供了质性评价的样本和行为评价的方法。教材中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激励自己,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正视前进中出现的问题

课程理念新,教材的变动大而且要求高,各地贯彻实施新课程的心情迫切,进入新世纪以来小学和中学的英语教学出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据说,全国有三分之一的小学开设英语课,初中多半步入新课程,去年下半年四个省、区高中实施新课程,今年秋季初中将全部进入新课程。这种形势令人又喜又忧。喜的是,课程改革的思想深入人心,英语教学倍受重视,大家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很高,形势发展快。忧的是,由于发展得快,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不少。如果不及时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课程改革的进程会遭遇挫折。现在,让我们分析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课程理念更新,要求提高,但师资水平偏低怎么办?

近十年以来,中小学外语师资培训一直在进行,有国家园丁工程,有全员培训,在职或脱产培训,学历达标比例也有较大提高。可是,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普遍面临新的挑战。许多教师仍然仅靠教科书教学,对课程的精神了解很少。更为严重的是,小学数以千万计的学生需要几十万英语教师。哪儿有那么多科班出身的小学英语教师?于是,大部分地区(特别是乡镇)多数教师都是其它学科转行的。教学质量可以想像,结果出现了怪现象,校外办班火热,因为多数校外英语班的教师质量高于正规学校的教师。但这就苦了那些低收入的家庭了,他们的子女只能接受低质量的英语教育。不成功的小学英语教学将会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建议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课程标准,要讨论、研究和检测。2、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培训小学教师,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技能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制订达标要求,培训合格方可继续任教。3、实行国家、省市级、地方三级培训网,短期和长期结合,有条件的地区可聘请大学教师和外教帮助。4、各级教研部门、科研所、教育学院等机构应把重点放在教研工作上和师资培训上来。5、开展校际间、教师间的教学研究和备课活动,鼓励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应对新的挑战。6、各地区建立教学资源中心(Teaching resource center),展示、交流、共享教学资源(教材、教具、课件、备课资料、练习等)。

二、新课程的要求与目前教学实际是否存在较大的差距?如何能成功地实施新课程?

目前,外语界不少人虽然认可新课程的理念,但认为新课程的要求与我国实际落差较大,对新课程能否成功实施缺乏信心。这种担忧完全可以理解。全国各地发展极不平衡,新课程在大城市和条件好的学校实施会比在广大农村顺利。在农村和西部地区,师资、设备和教育管理等都较薄弱,一时难以达到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个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由于在改革大潮中大家积极性很高,争先恐后想早早进入新课程的试验。这就难免加大了课程的难度、加重了师生的负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适当放慢新课程试验的速度。小学开设英语必需要有合格的教师;初中和高中新课程的试验可由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由城市向农村逐步推进;要不断进行调研,总结经验,解决疑难问题;必须注意初中与小学、高中与初中的衔接,不可拔高要求,使用过难的教材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压力。欲速而不达。稳步地、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新课程的试验方可获得成功。

三、课程改革与考试改革如不能同步,新课程的实施难免会“穿新鞋走老路”。

这是每次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个老问题,上一轮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是明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当时大力提倡加强听说训练。为了保证听说真正受到重视,全国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地采取措施改革考试方法,增加了听力测试。中考和高考设有听力测试项目,岂不知为了实现这一步,各级教研部门无数的人整整用了十年以上的时间。新一轮课程强调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表达的能力。新教材遵循这样的精神编入了许多需要学生发挥想像力和创造精神的活动,使教材和教学更具开放性。学生的思想情感、语言知识高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与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如何得以评价?学生在课堂上驰骋想象、开展有创造性的口头表达活动又如何得到鼓励?这就对改变现行的测试方式提出了要求。如果不加强口、笔头表达能力的考查,不实施口试,那末教材中那些贯彻新的理念的课文和练习形同虚设,甚至会成为教学的负担,新课程的实施难免会出现“穿新鞋走考路”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改革评价体系(本文第一部分已有阐述),重视形成性评价,重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在终结性的评价中继续坚持设听力测试,并要设法加口试。因此,各地教研部门需加强评价体系改革,特别是外语加口试的研究和试验。

四、教材多样化的格局现已形成,如何保证师生选用合适的教材?

中小学英语教材多样化的格局已经形成。有的省、市让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材、有的省、区则运用行政手段指定用某套教材。有的出版社使用各种手段推销自己的教材,往往不顾各地的实际情况。于是,有些英语课本本应推荐给条件好的地区和学校使用的,却在条件困难的地区大力推广,在教学上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有:每年定期在各省、区、地、市展示教育部审定通过的教材、由各地各校派代表参观并研究教材。教研管理部门的领导、教研人员、教师共同讨论,选择适合各地区教学情况和不同层次学校和学生的教材。同一个地区选用不同的教材,这应该是正常的。各地区教学资源中心应提供教育部推荐的各种教材、供教师参考。

总之,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正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如能以科学发展观正视前进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就能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高级中学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师大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