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经济旅游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1
1.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基础比较薄弱
纵观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其依托仍然是比较传统的农业生产活动,广大的农村地区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因此,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差。
1.2发展农业生态旅游资金来源相对有限
在众多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中,一般都认为农业生态旅游是以农业自然环境、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内容和乡土文化为基础,通过整体规划布局和工艺设计,加上一系列配套服务,为人们提供观光、旅游、休养的场所,增长知识,了解和体验乡村民俗生活,再结合季节性的果、菜、花实地自采现尝,趣味旅游活动以及参与传统项目,观赏特色动植物和自娱等融为一体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3-4],其发展仍然是以农户为基础。相对分散的农户难以集中较大的资金开发深层次的旅游产品,造成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存在一定的瓶颈。
1.3农业生态旅游地域特点性强
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从南至北,农业种植以及生产环境变化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所具有的自然资源不尽相同,以至于不同地区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形式多样。以昆明团结乡生态旅游经济为例,其发展的基础是以多样的民族民俗和人文资源为依托[5],发展特色旅游,由于其当地四季温暖的气候特点,使其景观特色以热带风情为主。在我国气候条件比较寒冷的大兴安岭地区,由于人烟稀少,农林业发达,其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重点为北方特色的林区淘金方式,而田园式体验旅游发展较少[6]。尽管不同地域发展方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均取得了成功,这也凸显了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地域特点性强的特点。
1.4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所依托的基础环境脆弱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旅游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是这两者依托的均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相对于生态旅游发展而言,农业环境生态更容易遭到较大破坏。以农业生产为例,由于长期的耕作,农田土壤肥力低下,在日常的农业生产中,难免会使用一些化肥促进作物生长,使用农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相对于传统的生态旅游而言,其脆弱性不言而喻。
2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分析
在一些生态旅游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农业生态旅游甚至成为了当地旅游产业的龙头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的龙头产品进行经营。大兴安岭地区农业生态旅游接待各类游客达到了20万人次,总收入达到了8596万元,每年旅游人数与经济效益增长速度达到了13.8%和24.2%[6];在恭城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2年中红岩村累计接待游客达到了36万人次,被确定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主力,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7];在团结乡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仅仅“农家乐”一项旅游产业8个月内接待游客人数达到了17万人次,实现营业毛利490万元,经济效益非常显著[7]。整体上来讲,农业生态旅游仅是旅游产业的一个分支,其经济效益的增加说明其在地区旅游经济中所占比重有所升高,促进了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
2.1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
旅游经济的发展一般由3个市场支撑,分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在这3大市场中,农业生态旅游影响最大的是国内旅游市场这部分,其次是入境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购买权利。农业生态旅游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对游客的购买力影响最小,不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权利,因此对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人口以及游客的购买欲望上。对于不同地区而言,农业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同,造成对市场的影响不同。在众多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一般安排在最后一站,作为游客的纪念品购买地,成为旅游经济的有效补充。由于地域的限制性,农业生态旅游一般主要接待入境旅游市场的人员以及国内旅游市场的人员,很少接待出境游客。
另外,不同的旅游团或者游客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兴趣不同,也会影响到旅游市场的发展。在大多数旅行社旅游线路的安排上,农业生态旅游区较少作为主要游览景点,一般作为旅游商品消费地点,或者农业生产体验区、游览休憩地点,并且由于游客年龄、性别、文化水平与职业的不同,对于这样的安排满意度差异较大,旅行社在线路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风险,所以除了特别的要求,农业生态旅游市场仅作为地区旅游市场的附属或者扩展区,但是由于在扩展市场也会发生消费,总体而言,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旅游市场的完善和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和健康地发展。
2.2农业生态旅游对旅游产业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影响的分析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主要是指在一定的人力和财力支持下,如何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2大部分。影响宏观经济效益的因素主要包括宏观成本和宏观收益2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所依托的是固定的农业生产资源,相对于较大的风景区建设而言,其投资相对较小,并且交通、水电投资仅是在原来农家舍基础上加以改造,一般为体现原生态特点,改造幅度有限,这便会大大降低成本,并且对环境,传统文化以及艺术品破坏最小,安全隐患较小。从宏观收益上讲,农业生态旅游的主要收入群体为当地农民以及经营者、政府税收,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旅游经营者的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经济发展可以为其积累较多的资金,为扩大再生产提供原始积累,为地区旅游经济繁荣提供资金支持。从政府角度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顺应了政府为主导的旅游经济发展,并且有利于促进当地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的全面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
微观旅游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不同,它主要分析的是劳动耗用与经济效益的数量对比关系。在成本上,微观经济效益主要分析营业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与财务费用,由于农业生态旅游经营的个体性,造成营业成本较低,并且农业生态旅游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这便大大降低了微观经营成本。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讲,无论是否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田地每年都是必须要耕种的,农业生产必须要进行的,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则是在固定投入的基础上增加了经济效益,从这点看,无论农业生态旅游经济收益的高低,相对于农业生产而言收入是额外增加的,增加的这部分收益对于旅游业来说,是使用较少的投资获得了较大的收益,总体上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2
一、生态旅游开发的内涵
近年来,旅游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种风尚。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时代的来临,现代人开始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既推动经济发展又能保护环境的新型发展之路,而生态旅游开发正好是经济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完美统一。何谓生态旅游开发?就广义而言,生态旅游开发是指对环境以及旅游目的地文化具有相对较小的影响,从而有助创造出更加多的就业机会,而且还能切实保持野生动植物的多元性,对于生态与文化具有非常特别感受而且具备责任感的旅游。就狭义而言,生态旅游主要是指现代人为融合到大自然新奇环境之中的的刺激性而实施的冒险性生态行为之一。与此同时,这对保护环境质量与维护当前的生态平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旅游开发兴起的原因
一是由于旅游业的大发展对当前的旅游环境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这就十分需要运用一种更为负责任的旅行方式开保护今后旅游开发赖以维持生存的现实环境质量。生态旅游这种对于生态以及文化具有不一般感受的旅游项目,自然也就成为了推动生态旅游不断发展的一项战略性选择。二是因为旅游者见识的不断增加,富裕起来的人们开始追求更具刺激性内容的旅游形式,而生态旅游正因其目的多元化而成为了众多旅游者都十分喜爱的旅游活动。三是因为旅游是非常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一,而生态旅游则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从理论上推向实施行动,就消除贫困、环保工作、文化合作以及广泛动员社会成员参与等方面展示出推动环境发展问题的新路,从而凸显出旅游者、旅游业经营者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长期发展,以求更好地提升生态旅游活动的经济、环境以及社会效益。
三、生态旅游开发的原则
在实施生态旅游开发的具体过程中,一定要切实遵循生态建设之原则来开展各项开发活动。大自然之中的一草一木均具有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在实施生态旅游资源改造之时,一定要充分利用好旅游区内原有的自然资源。比如,可以沿用原来已有的景区内道路,对其稍加修整即可,而不需要实施大面积、大规模的景区环境改造,这样一来就能很好的控制生态旅游开发的资金规模,而且在景区的环境保护上也就有了相当数量的资金节约。充分利用生态建设的自身资源,这可以说是我们坚持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基本性开发原则之一。笔者觉得,该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谓是异曲同工。生态旅游景区还应当全面运用天然的水文、地理等资源开展全面而深入的宣传,在确保坚持生态旅游开发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完成好旅游生态的建设,如此一来,就能够在长远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上均能很好地实施好生态旅游建设项目任务。
四、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开发的对策
一是要立足长远规划健全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投资途径。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努力做到以各级政府部门的投入为主体,以生态旅游开发企业的投入为辅助,大力健全投资途径,在充足的资金保障下下实施合理规划与长远开发。在生态旅游开发工作开始以前,应当认真考虑与和评价本地的地理生态环境状况,形成各不相同的开发方式,经过详细的论证,对于开发的成本、成本的回收以及资源的消耗等实施整体评估。因为各个生态旅游景区有着不一样的特点,所以各地的生态旅游景区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开发模式,而是要紧密结合实际,创建出属于自身的独特开发模式。应当全面运用自身的各项优势,积极发展富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对于生态旅游建设的目标、生态旅游建设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规划图等,均要与生态旅游经济开发以及环境保护进行充分结合。
二是要提升生态文明意识并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文明教育。如今,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被列入到我国的全面规划之中,这就需要在全体居民中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的各项知识,从而让旅游活动能够和教育同步开展,让我国的生态环境教育能够有效满足社会上各种不同类型需求,让生态教育能够走入到各类学校的课堂之中,并且进入到我国国民教育的计划之中,从而让每一个人均能形成生态环保意识,从小就珍惜自然、关爱自然,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的不断发展。
三是要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形成品牌效应。要通过持续健全完善现有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为合理地实施现代生态旅游管理。要依据自身发展之所需积极引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生态旅游管理经验,从而制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生态旅游建设发展规划,体现出当地的鲜明特点。要认真制定符合本地景区实际发展状况的各项政策与制度,形成机制更加完善、制度更趋完备的机制,以此来保障我国生态旅游管理的强有力推进。在此基础上,还应当不断强化对生态旅游景区的宣传工作力度,充分借助于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类型媒体的积极宣传,更好地体现本地生态旅游的特色化品牌。可依据当地所特有的生态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特色化的生态旅游项目。例如,可开发利用那些依山傍水的宝贵山水资源,因地制宜地创建水上乐园,全面开发特色化漂流项目;可运用当地的渔业以及养殖等资源优势,让各地的旅游者前来体验垂钓与养殖的乐趣;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来复原与重现当年的历史场景等。
四是要强化人才的培养并提升执法工作的力度。要致力于培养与引进各类高层次的旅游专业人才、生态建设专门人才,并且让本地区的旅游行业员工能做到用最环保的方式操作生态景区内的各种设备,并且积极开展生态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制定出台科学的环保工作规划,进而实现本地生态旅游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同时,要积极强化本地生态旅游环保法律法规建设,认真贯彻目前已经出台的各项法律,真正做到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可,对违法者予以严肃追究。要针对生态旅游行业对于环境所具有的潜在影响力以及持续性,积极改进相关规定。要在生态旅游景区内设置宣传生态意识的相关法律宣传标语等,在强化生态旅游道德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强化法制教育,从而让人们能够既入耳、又入脑,切实规范广大游客的各项行为以及景区工作人员的各项行为。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乡村生态旅游;模式构建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极大丰富,旅游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但随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亦越来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低碳、绿色的旅游模式也成为较适合社会发展的模式。随着城镇化的加快,污染的环境、狭窄冗闷的城市空间使人们迫切希望走近此乡村,接触大自然,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外出休闲的另一种旅游方式。
一、关于乡村生态旅游
生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具有生态旅游内涵的一种综合旅游。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较少,不少学者诸如王嘉学(2005)、刘德谦(2006)、曹瑞祺(2010)等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权威共识,学者们均认为其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观光,放松娱乐的需要,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的功能。乡村生态旅游以优美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为背景,崇尚绿色、注重环保,讲求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和废旧资源的再利用,与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联系很紧密,具有乡村性、体验性、生态性、教育性等特征。低碳经济的理念核心是充分运用阳光、风等自然资源和一些化学清洁能源例如氢,少量一氧化碳等能源,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进而追求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旅游者的休闲体验,又能展现乡村的独特魅力,以产业化带动乡村发展的一种绿色环保的旅游模式。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地区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形成一定规模,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很多机制有待完善,部分乡村生态旅游区发展方式还是传统的粗放型。因此,构建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必要的,要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进而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限度的实现节能减排,保护乡村环境,使乡村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依靠。
二、目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大,生态旅游规划不到位
目前,部分地方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不够重视,对其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认识不到位,导致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其次,部分地区虽然开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但其发展水平受到很多限制,没有为低碳乡村生态旅游拟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旅游的投资较少,建设过程中缺乏资金投入,使得乡村生态旅游硬件资源不具备,软件资源也缺乏,技术上的指导也就无从谈起,导致许多打着发展低碳乡村生态经济旗号的旅游区甚至没有对其碳排放量有过具体的统计,更别说在这基础上开展合理的整体规划,科学的旅游经营模式和旅游路线设计。
2.旅游者环保理念薄弱
尽管我国近些年多次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态发展理念,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但是很多旅游者由于素质参差不齐,观念不强,对于低碳环保等的认识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在旅游过程中的衣食住行、购物娱乐等方面不注重节能减排,不注重在旅游中践行低碳环保的生态理念。例如很多单位集中在节假日安排旅游,使得旅游压力剧增,旅游地点选择时没有避开旅游热点,这对于乡村旅游环境的承载力有着很大的威胁。还有很多旅游者都采取自驾游的形式,汽车的排放量逐渐增大,不利于减少碳排放,部分旅游者为了便利,旅途中多次使用一次性餐具及塑料制品包,积少成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很大,由于公共假日集体出游造成的垃圾数以吨计,垃圾清理工作量随之剧增。因此,树立正确的旅游意识、建立全民参与低碳的生态旅游模式刻不容缓。
三、低碳经济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有效策略
1.做好宣传与教育工作
目前,部分各地政府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乡村村民对于生态旅游的认识仍处于模糊状态,对于其产生的经济的效益与社会效益不得而知。因此,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各地政府首先要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深入思考绿色、环保、低碳的旅游模式对于乡村发展的意义,对乡村地区的旅游经营管理者进行节能减排的相关培训,使旅游业管理者认识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政府带头保护原生态资源,保护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要对乡村旅游区村民进行培训,提高当地村民的文化素质,注重民俗文化的开发与保护,教育村民保护文化遗产和乡土特色资源,进而提升他们的本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2.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机制和科学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区域
以前乡村的主导产业是以农业为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依赖农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打造循环经济模式,依托乡村资源,建立乡村生态旅游的合理分区,对于生态系统有重要支撑与维持功能的区域,严格受到保护,限制旅游者的进入和旅游活动的开展;对于有着便利交通,乡村气息浓郁和淳朴的自然村落或者村镇,则是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集中区域,在评估该区域的旅游承载量后,旅游者可以在这个区域的旅游充分品味乡村原生态的民俗风情,开展购物、住宿、娱乐等旅游活动,对于一部分村民的用于经济效益的生产土地、鱼塘、果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区域,虽然会给游客带来新奇和更原生态的旅游体验,但更要注重乡村生态景观与生产资料的可持续利用,限制游客的数量,以保护为主,不允许现代交通工具的进入,提供低碳、环保的自行车、木船等简单交通工具,保证这一区域的生态资源长久效用。
3.采用低碳技术,优化能源结构
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转型和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旅游主要以低碳技术为保障,转变能源消耗结构,推广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例如充分利用沼气池、太阳能等既减少了碳排放,又减少空气污染。大力推广其他能源的清洁利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地热能、风能和水能,清洁能源逐渐取代秸秆焚烧,减少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排放,有利于乡村环境的保持。其次,在乡村生态旅游循环利用资源过程中,政府同样要加强财政补贴,增加资金投入,建立能源转换站等硬件设施建设,同时奖励技术推广,对旅游产生的垃圾气体、液体、固体进行回收再利用,有效发挥低碳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巨大作用,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循环利用。
4.创新低碳模式,加强游客管理
我国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由于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异,旅游形式和主要内容也有不同,例如南方以村落景观、生态园为主,北方一些乡村以冬季雪景为主,但无论哪种地域,都将绿色环保理念作为出发点。因此,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乡村低碳旅游开发模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重要途径。我国要吸收借鉴国外经验,创新生态旅游模式。其次,我国乡村旅游管理者要加强景区管理,对游客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在保障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服务基础上,交通方式上鼓励游客采取自行车或者步行的方式,既锻炼身体又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出行,旅游过程中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和环境,例如限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景区设置垃圾点,及时清理旅游垃圾,个别景区放置醒目标识,注意安全防护等,宣传方式上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手机APP等方式大力宣传低碳旅游的积极意义,提高旅游群众的低碳环保意识有计划、规范地开展旅游活动,进而提升乡村生态旅游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乡村生态旅游,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利用的有效结合,由于其低碳、环保的特性,必定会越来越受到政府及旅游企业的重视,因此要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乡村生态旅游模式,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使乡村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张甜颖 单位:四川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利华.低碳旅游背景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J].生产力研究,2011(12):50-52.
[2]余昊.低碳视域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论,2016(4):95-98.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4
关键词:青海省;生态旅游;社会经济意义;环境保护意义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大多数学者认为最早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先提出。他认为,生态旅游作为常规旅游的一种形式,游客在博览古今文化遗产的同时,置身于相对古朴、原始的自然区域,学习和享受风光、野生动植物。①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72.12万平方公里,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世代居住在青海的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民族。青海省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座“中华水塔”,哺育了中国半数以上的人口,支撑了江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发展。
原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曾表示:“保护好青海的生态,不仅关系青海的发展,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甚至关系全球的生态安全。青海要把保护生态作为重要责任,宁可牺牲发展速度、牺牲GDP,也绝不能牺牲生态、牺牲环境。”因此,发展生态旅游就成为青海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青海旅游资源及开发现状
1.青海的旅游资源
青海具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近年来,青海把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业作为实施生态保护的重要后续产业和替代产业来抓,对原生态的旅游资源进行超前规划,开辟了“一圈三线”精品旅游线路,即环夏都西宁旅游圈,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北线),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南线),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中线)。
环夏都西宁旅游圈:指以高原古城――西宁为中心,方圆200公里范围的区域,包括西宁市、海东市以及海南州、海北州、黄南州等区域。西宁是青海省省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青藏铁路起点。古时候,西宁是古丝绸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咽喉要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交流、融和的重要之地,也是联结中原与西部的重要城镇,这里不仅有深邃丰厚的人文历史,还有博大精深的宗教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是自然与文化、宗教相辉映的旅游圣地。西宁夏季平均气温较低,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绵绵祁连美景旅游线:包括了海东、互助、门源、祁连等地。雄浑壮美的祁连雪山,像阿尔卑斯山一样风光无限,广阔无垠的祁连草原,有澳洲草原一样博大的情怀;金光灿灿的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成就了一种铺天盖地的霸气和豪迈,而“丝绸之路”又使祁连与河西走廊紧密相连,别具特色的高原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给人无尽遐想,让人留恋忘返。
三江源生态探秘旅游线:包括玉树、果洛及海西自治州等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积36.3万平方公里,素有中华水塔之美称。三江源区分布有大量珍稀的野生动物,高寒物种资源丰沛,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集环保、科研、旅游为一体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昆仑文化溯源旅游线:包括格尔木市、德令哈市、柴达木盆地、冷湖、乌兰县和都兰县等地。昆仑山是中国古代众多神话发源的地方,被称为中国的“奥林匹斯山”,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神话都属于昆仑神话体系,足以和西方古希腊神话媲美,昆仑山还是明代未期道教昆仑派的道场所在地。
2.青海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地处西北内陆的青海,正敞开胸怀走向世界。2001年创办的“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如今已成为亚洲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成为青海的一张耀眼“名片”,“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节”正成长为展示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果的国际性品牌……
据2010年青海省统计年鉴公报,2009年青海全省GDP为1081.27亿元,其中旅游业总收入60.1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GDP的5.56%。除此之外,2009年接待入境游客3.61万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0.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0.87%和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105万人次,收入59.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51%和26.5%。②
然而,由于青海省旅游景点分布不均匀、交通不便、旅游淡季漫长、旅游服务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严重不足,旅游业的潜力和优势未能得到充分有效发挥。与旅游业发达省区相比,青海旅游经济发展仍处于低起点、粗放式的经营状态,“行、游、购、吃、住、娱”六大旅游发展要素极不完善,在旅游资源开发、景点建设、旅游设施配套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总体来说,青海旅游业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
二、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社会经济意义
(1)旅游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带动力
旅游业囊括了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涉及到20多个经济部门和100多个细分行业,从而直接和间接拉动了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商业贸易、食品加工、商品购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并促进城乡建设、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发展,成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势产业。
(2)旅游业具有扩大和引导消费的重要作用。
旅游业具有行业涵盖面广、消费内容和消费层次多等突出特征,使其在引导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城乡建设发展,扩大生产生活消费,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游业具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功能。
旅游业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和推动城镇化进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扩大城乡就业和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和谐产业。
2.生态环境意义
旅游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因此,被誉为“无烟产业”。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加强资源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人们普遍的共识,而旅游业所具有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使其成为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先导产业。随着各种自然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绿色经营、环境责任意识的加强,必将有力地促进旅游地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三、青海发展生态旅游政府需发挥主导作用
发展生态旅游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当前,在青海发展生态旅游,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做好青海旅游资源的调查和评价,制定科学的开发规划
青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分布比较分散,资源管理主体较为复杂,存在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青海省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青海旅游资源开展摸底调查,摸清青海旅游资源的分布、类型、特征、存在问题及开发潜力等,为分阶段、有重点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准确而可靠的依据。
2.加强宣传,扩大青海生态旅游效应
青海生态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因此,应尽可能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例如,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新闻等媒体使人们对青海生态旅游及价值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逐步扩大青海生态旅游的宣传效应。
3.加强对青海生态旅游产业的政策调整
根据青海实际情况,调整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通过招商引资、市场竞争管理等政策的调整,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实现生态旅游优化升级;政府主管部门和景区管理机构据此可以加大法制宣传力度,依法对景区游客市场、景区资源保护、行业管理实施全面有效管理监督,从而提高青海生态旅游业的竞争力。
4.充分利用自然和人文特色旅游资源,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生态旅游基于自然风景、历史遗迹、民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的特色资源。因此,在开发生态旅游的同时,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文化特色,设计特色旅游活动,开发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食品、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商品,以增加生态旅游情趣。
由于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产业,因此,旅游者和经营者都应具有明确的生态保护意识。旅游经营者要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自觉接受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避免污染和破坏旅游生态环境的行为,确保生态旅游业健康发展。
5.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青海的生态旅游地大多位于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讯、居住等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开发。因此,应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等建设,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吃、住、行、游等多方面需求。
注释: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5
[关键词]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 B
江西省的自然旅游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旅游产业发展态势良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是江西省近几年来发展旅游的重要区域之一,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是增加江西省经济软实力、实现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产业、农业等众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状况良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涵盖了江西省经济最发达的主要区域。具体区域包括南昌、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新余和抚州等9个设区市及相关附属的38个县区,该区集中了全省50%的人口和60%经济总量,经济最发达的区域都已经被包含在内。
(二)高新产业聚集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自国务院批复以来,吸引了各领域的人才前来发展,为该区注入了新鲜的发展血液,大力推动了科学创新及技术改革,使鄱阳湖经济区成为了江西在创新方面最有优势的地区。创新资源和创新实力优势最明显的地区。此外,全省多所独立院校、高新技术产业实验基地及工业企业坐落于此。
(三)交通条件优越
鄱阳湖经济区已经形成了水陆空较为完善的立体交通网,包括通往景区的道路都日渐完善。如此便利的交通使景区可进入性大大提高,为游客出入提供了方便。
(四)旅游资源丰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共有可供开发的观光景点153个,区域内分布着世界级遗产、世界级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同时还广泛分布着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红色、古色景观。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旅游规划
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良莠不齐,旅游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虽然部分景区及所在地市旅游产业发展势态良好,但整个区域总的发展完整性和独立性不足,从而显得很松散。
(二)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主要景区景点的经营权归各县市,在旅游营销宣传上没有统一的宣传口号及模式,呈现出各自为营的态势,一些不良竞争阻碍了该区旅游业的发展。该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营销,一个景点甚至是分属不同部门。
(三)缺乏合作精神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景区景点之间严重缺乏互动,很少有区域合作的机会,不是没有机会,而是这些景区景点的管理者合作意识淡薄,没有主动开发共谋合作的精神,这使得旅游目的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没有释放出来,景区景点没有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收益。
(四)缺乏利益协调和共享机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因为受到行政区划、地域管辖、交通便利程度等因素的作痛,如今尚未建立起区域共同发展旅游的利益共享机制。区内的各个地市及景区在旅游规划、产品设计、营销方式上不仅雷同严重,而且还有不良竞争。这都制约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的发展。
综上所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出“分布广泛,个别集中”的特征。多年来,环鄱阳湖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都归属于县级行政管辖,形成了旅游产业分散布局,旅游产业结构矛盾突出,一直难以形成品牌及竞争优势。因此,要想克服行政区划的困难,必须走“区域间强势联合,旅游产业融合”的道路,发挥区域的整体优势,更好的实现优势互补。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产业融合模式
(一)生态农业旅游型产业融合模式
1.以现代特色种养业为依托,深入挖掘传统农业旅游资源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借助农业生产条件优越,生态绿色食品丰富的优势种植特种蔬菜瓜果和观赏植物,提高“旅游经济作物”的附加价值;特色农作物还可在旅游餐饮与产品上进一步开发销售,彻底打响鄱阳湖的“绿色”品牌。
2.以古村落资源为优势,创新推进新型乡村旅游业态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丰富的古村落资源,如婺源,已经开发出相对健全成熟的古村落旅游,但仍有很多待开发的古村落资源。对于古村落的开发,要借鉴婺源模式,因地制宜加入生态旅游功能,并尽快加强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3.以养生度假功能为主导,拓展健全相关农业旅游项目
针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的商务和政府人员等高端客户群体,设计开发以优美自然风光或成熟旅游景区为依托的养生度假型旅游项目。在农村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增加会议中心和品牌会所等商务设施,使休闲与商务完美结合。依托知名休闲景点的名气,引进或建立商务俱乐部和商务会所,吸引高端商务人群,拓展旅游功能。
(二)文化创意旅游型产业融合模式
1.视旅游产业为主体,加入文化创意元素
文化创意产业以现实的景观来展示作品中虚幻的情节,旅游景点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影响力来向消费者甚至是全社会来宣传自身。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景点的真实性而增加其消费者的体验感,也会因著名景点的知名度而取得更好的宣传广告作用;旅游景点则在文化产品的传播渠道而获得更高的知名度,也可利用文化演出的形式等在旅游景点内扩大影响力,丰富旅游产品的内容。
2.依托文化创意产业,加入生态旅游功能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一个介于政府、社会和企业之间的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是以文化创意为内涵,以吸引旅游者为目的的一个新型的融合产业集群。在园区中设立展示文化创意作品的展示区、以演示和服务为目的的体验区和负责旅游者集散、会议节庆的商务区等,文化创意产业的经营活动中加入了生态旅游功能,产业园区也就成为一个人造的新型的旅游景点,文化创意产业将具备旅游功能。
3.二者相互延伸重组,创造新型融合产品
将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业的部分要素内容在景区重组,构建出一条全新的价值链,创造出新型的融合型产品,包括会展旅游产品和节庆主题旅游产品等。旅游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是以节庆、会展等主题作为产业融合的纽带,以节庆会展的方式,整合举办地的各种旅游资源,设计打造出互动式的文化创意体验活动,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形态。
四、结语
生态旅游产业融合有利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笔者认为,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1.转变政府角色
首先,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要想融合旅游资源,首先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鼓励企业创新改革。其次要大力整顿交易市场,规范产权明细。再次,相应的放松行业监管,改良已有的管理体制与政策法规,大力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适当的放松经济管制,完善社会保障与行业激励政策。最后,制定相管的产业技术策略,努力引导高新产业发展,恰当的运用到旅游产业发展中。
2.转变企业发展战略
旅游产业融合的主题是旅游企业,能否实现产业融合关键在于企业的实力大小与创新能力的高低。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服务的创新关键是要满足市场需求,赢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首先,旅游企业的发展要多元化,管理要精细化。企业要想抓住瞬息万变的市场机遇,就要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展多元业务的整合,从而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其次,旅游企业结构也要随着战略转移作出相应的调整,企业结构逐步趋于授权化、扁平化、柔性化,进而更快的跨行业经营,最大的满足行业内与行业外的市场需求。最后,旅游企业能否成功经营自己核心业务之外的能力是目前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因此,旅游企业需要引进一些新型的管理工具来应对,如电子商务线上营销、企业资源计划(ERP)等工具来加速提升旅游产业融合后的产品与服务质量。
3.转变产品营销策略
旅游产品作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客体,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被市场完全接受。因此,旅游企业要想方设法转变市场营销的模式,策划一系列的营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提高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首先,突出“概念营销”,在分析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之后,以旅游企业融合后的产品为依托,借助数字传媒技术,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抓住节假日举办各种活动来刺激消费。其次,运用“网络营销”,借助纸质及数字传媒,实现对传统营销在观念、战略手段上的挑战和革新。再次,强化“品牌营销”,企业通过树立自己的品牌、强化品牌效应来延伸相旅游关产品的价值链,扩大相关融合型旅游产品的网络效应。最后,深化“文化营销”,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并融入旅游企业的文化元素,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思想内涵或特定的品位。
[参 考 文 献]
[1]于刃刚,李玉红,麻卫华,于大海.《产业融合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1-147
[2]王起敬,高凌江.会展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和对策[J].旅游管理,2013(10)
[3]李荣菊,池志勇.传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综合论――2013:247-248
[4]侯诗誉.三明陈大镇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3
[5]李霞.文化创意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郑州为例[D].河南大学,2013
[6]但红燕.基于产业融合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研究――以四川金沙文化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4(1):75-78
[7]黄永林,侯顺.湖北地方特色文化与文化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3(4):6-13
生态经济旅游范文6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基本内涵
经济管理是指管理人员根据预定目标对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科学地规划、组织和监督。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是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基本目标,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让人们感受自然、欣赏自然,并且保证绿色发展。但是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时间比较短,经济管理存在一些问题,生态旅游规划过程缺少灵活运作,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这都是缺少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造成的。
二、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
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是否正确开展直接关系生态旅游的价值是否实现。上文中已经提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促进生态旅游规划,使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便于人们观赏自然风光,感受自然的神奇,从而在无形中让人们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此外,生态旅游是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的,通过经济管理可以发现现有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这样可以使旅游行业发展更依靠自然,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的改造,在保护现有自然环境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人类后代保留自然资源,推动人类发展[1]。
(二)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目标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最好的发展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也是促进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将发展旅游、群众需求和自然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保证旅游各项设施和理念符合人民的需求,如乡村采摘旅游项目,增长人们的见识,也丰富劳动经验,体会过程充满乐趣,从而缓解生活的压力,这种生产和自然相结合的方式保证旅游经济不断发展。
(三)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地方经济平稳发展
一方面,旅游区域所在地的政府加强旅游经济管理,大力发展生态旅游项目,从而推动政府职能不断转变,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而推动政府在行使职能的时候,优先考虑生态效益,作出决策的时候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另一方面,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利用已有的自然环境,旅游行业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力和物力投入,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2]。
(四)提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虽然发展生态旅游是尊重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这个过程中仍然可以体现民族特色。自然资源的形成促进不同的民族特色,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可以将自然环境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弘扬民族特色,推动我国整体生态旅游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在我国乃至国际的影响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
三、关于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措施的合理建议
(一)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时间比较短,相关的经验还不足,旅游教育专业缺少经济管理方面的教学内容,而以往旅游业一些弊端导致发展旅游经济利益最大,这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还有一些地区的生态旅游项目不符合实际情况,过分追求自然享受,忽视自然规律,如北方建立生态旅游园,但是其中的植物都是南方的植物,在北方无法生长,这都会造成浪费。所以,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旅游项目,保证旅游设施符合可持续发展需求。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国家和政府一定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权责,
(二)政府提高重视,合理开展经济管理工作
首先,国家相关部门重视监管,提高政府对生态旅游的重视,同时政府要加强经济管理的力度,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工作;其次,政府重视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这个工作环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进行转变,保证经济管理的内容符合时代要求,注重旅游经济和环境效益,不能只注重利用旅游经济发展经济,而要利用生态旅游推动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最后,开展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评价工作,旅游行业负责部门定期提交经济管理报告,总结工作,找到问题,同时提出合理解决措施,这里各部门之间要相互配合,保证管理工作有序开展[3]。另外,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生态旅游经济管理成果实时共享。
(三)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首先要创新旅游规划理念,从而便于经济管理。一方面,改变传统旅游经济发展观念,不能只考虑眼前利益,将经济管理放在全局发展角度上,当然也要重视角色转换,从群众的角度和国家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使生态旅游经济管理观念更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另一方面,创新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方法,上一点已经提到提高信息化水平,要将旅游各项设施与城市建设设施统一起来,建立智能监管机制,及时了解新动态,这样也可以避免过度追求生态效益,让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合理结合起来[4]。
(四)提高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做好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工作,除了理念创新和制度支持外,还依靠专业人才,所以,要建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团队。通过培训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论知识,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他们对生态旅游经济管理的认识,在工作过程中可以综合分析问题,保证生态旅游的价值。此外,生态旅游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也要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要让他们站在国家发展全局利益上考虑问题,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法,提高他们对保护环境的重视程度,发现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及时阻止。同时,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管理工作整体上的先进性。
四、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和相关部门一定要重视起来。除了文中提到的几点措施外,相关部门和企业也要认真分析研究,实现旅游景区设施与自然的统一性,实现各环节工作都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推动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易平,方世明,马春艳.地质公园旅游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压力脱钩评价——以嵩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4,08:1282-1296.
[2]陈燕,郑松发,武锋.水东湾红树林湿地生态旅游SWOT分析及开发策略[J].广东林业科技,2015,03:87-92.
[3]方怀龙,玉宝,张东方,皑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矛盾起因及对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2,04:252-257.
[4]王丽芳,苏建军,黄解宇.山西省森林公园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08:9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