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1

关键词:会计专业 顶岗实习 组织管理 考核

大力推行顶岗实习,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政府力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产学合作的重要任务。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到专业对口单位进行上岗操作实习,把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直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获得真实职业体验,锻炼提高工作能力,达到从业基本要求。顶岗实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培养、提高了学生包括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成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最有效途径,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现状分析

根据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文件精神,要在2010年初全国会计人员近1 000万的基础上,到2020年会计人才资源总量增加40%,这是近几年会计专业稳步发展的因素之一。如广州华商职业学院会计系2012届毕业生395人,2012级新生已达974人。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特别是高职商科学院每届学生都在几百人的规模。由于会计专业的顶岗实多为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一般一次仅能满足2至5名学生实习,进行集中实习比较困难,所以分散型实习是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主要形式。分散型实习通常是由学校推荐到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实习或者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己联系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一个班级的学生会分散在多座城市的多个用人单位实习,使顶岗实习的管理、监督、考核评价都相当的困难。

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

顶岗实习必须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且缺一不可,但从目前会计专业分散型实习实施情况看,三方在这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分散型顶岗实习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一)学生方面

1.实习模式不适合学生。目前会计系的实习基地安排最多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就是接受20名实习生,可这种相对集中的实习模式只适合优秀生,其本质还是针对于少数学生的实习模式。

2.顶岗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问题突出。由于许多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与会计专业不对口,或工作过于简单枯燥,如文员、收银员,觉得个人发展空间受限,使学生丧失了兴趣而主动离职;当然也有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较差,难以适应岗位工作和企业的严格管理,不得不被动离职。

3.学生对顶岗实习的期望过高。大多数企业包括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岗位都是辅助岗位,工作内容单一,技术含量低。学生到岗后往往会产生落差,出现中途离岗,收银、仓管这些岗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一般也不接受。另外,工资和住宿等待遇方面往往也期望值过高。

(二)学校方面

1.“双师素质”和有经验的教师缺乏。由于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中,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中,师资队伍年轻化,很多教师实践能力匮乏,不具备指导能力,致使实习指导不到位,从而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2.顶岗实习的学生和单位分散,不便于管理。由于学生实际人数和生源等因素,实习生分布在全省各市,有的还在外省,这对学生的追踪管理造成了不少困难。加上校内指导教师人数相对较少,还要完成校内的教学任务,对学生的管理只能是巡回检查或远程指导,实习质量难以监控。

(三)企业方面

1.企业参与意识不强。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逐利思想使部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缺乏积极性。同时,会计专业学生多在中小企业实习,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辅导实习生力不从心,使实习效果参差不齐。

2.存在学校与企业脱节问题。分散实习是学生个人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校企缺乏必要的沟通,企业缺乏对学生的真正管理和监督。

三、创新和规范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组织管理与考核评价体系

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统筹及规划这一教学环节时要严抓实习前、实习中、实习后三个时间段的实习任务安排、落实、检查指导和考核评价。

(一)顶岗实习前

1. 进行顶岗实习动员和实习岗前培训。在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之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使学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了解实习目的、任务等。进行会计毕业生诚信意识的教育,使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中遵守“讲信用、守诺言、诚实可信”的道德准则。挑选有企业会计工作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顶岗实习岗前培训,讲授实际工作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些业务,如:新建企业的建账方法;老公司重新建账的方法;红字凭证的运用及营改增等新知识等。

2.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可聘请知名公司相关人员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实习、就业指明前景及奋斗方向。通过顶岗实习动员校内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的进一步讲解和实习前培训及讲座,使分散实习的学生不再孤单、困惑和迷茫。让学生不仅带着任务和目的,还带着自信去实习,增强实习的效果。

3.完善顶岗实习的相关制度与规定。我校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顶岗实习组织管理规范,先后制定和完善了《会计系201×届毕业生实习方案》、《会计系201×届毕业生顶岗实习工作总体安排》、《会计系顶岗实习流程图》、《会计系毕业生毕业实习报告及答辩实施方案》、《会计系201×届毕业生优秀实习报告答辩记录表》等制度和规定,针对分散型实习的学生制定了《学生自主联系(顶岗)实习申请表》和《学生(顶岗)实习承诺书》,要求分散型实习学生承诺在实习期间服从管理、不违反有关规定,并保证自身的安全。

(二)顶岗实习期间

1.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网络化手段,加强同分散型实习学生的联系和互动。实习期间,实行辅导员、班主任、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重管理和监督方式。每个指导教师都按实习小组建立QQ群,利用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飞信、QQ群等与每位实习生联系。实习小组QQ群为师生提供了实时和非实时互动交流平台,包括学生提交实习周报、阶段性任务的布置、提交和反馈、疑难问题的交互讨论及解答等。既保证了指导教师及时了解每位学生思想动态,又保证了信息及时送达和对分散实习学生实习过程的跟踪管理。

2. 加强实习过程工作的检查落实和督促。系实习工作指导小组要定期检查校内指导教师工作进展情况,要求校内指导教师必须做到每周至少与被指导的每位学生联系一次以上,每个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联系一次;及时各种信息,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全程跟踪学生,客观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确保分散型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布置、落实到位、有序进行。

3.实行“双导师制”,明确实习单位兼职指导教师的责任。针对会计专业分散性实习特点,实习单位要保证为每个实习学生配有企业指导教师。其职责是:妥善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内容、方式,实时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做好日常考核及实习鉴定,经常与学生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到毕业生实习单位进行巡查和指导。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虽然是分散型的,但我们也要到相对集中的实习单位去实地巡查,在直接深入了解实习生情况的基础上,及时指导实习学生。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企业需求,落实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

5.分解实习阶段,实行过程考核评价体系。按照实习的不同阶段建立相应的过程考核机制,形成过程管理与过程考核相结合的阶段性考评体系。将整个实习过程分准备阶段(10分)、实习阶段(60分)和总结阶段(30分)分别考核,使学生从参加顶岗实习动员会开始就进入角色和考核。

(三)顶岗实习后期

1.建立校企双考核的顶岗实习考核评价体系。严格的评价与考核体系,考核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使学生更加重视顶岗实习教学环节的实习,从而不断提高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要求的“零距离”,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切合实际、便于操作,我们对考核评价指标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将“双导师”的考核指标和重点加以区别,以达到全面考核学生实习全过程的目的。

2. 建立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标准,重视过程考核。将考核评价分为6个组成部分:实习准备、信息填报与联络10%(这部分由实习小组学生组长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打分),实习周报15%,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评价40%,实习报告15%,实结10%,校内指导教师评价10%;总评90分以上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70-79分为中等,60-69分为及格,考核不及格者,下一年重修合格后方准予毕业。在这一环节学生需要提交的实习成果主要有:实习周报、选题报告、实习报告(加盖公章)和实结。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要根据实习生表现写评语、填考核登记表(加盖公章)。

3. 创新答辩方式。按照学院有关文件的要求,毕业实习报告(论文)被评为优秀等级的要进行答辩。我系毕业答辩采取网上答辩的方式,这种方式既灵活方便――教师和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实际情况随时安排答辩时间,又经济实惠――不用组织大量教师参加答辩,也免去了学生往返学校的费用和住宿等问题。为了证实答辩的真实、可靠性,保证质量,我系特制定了《会计系201×届毕业生优秀实习报告答辩记录表》,并要求附网上答辩纪实。

4.表彰优秀实习生和毕业生。按照院系的有关文件,每个班级按照人数的10%至15%的比例评选出优秀实习生,对于表现特别优秀的同学,分别授予了“就业精英”、“创业先锋”和“深造尖兵”的称号。同时,召开毕业生就业、创业和专升本报告会,邀请优秀毕业生与大一和大二的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会上对顶岗实习和毕业作业获得优秀的同学,颁发证书和奖品。希望通过他们就业、创业和专升本经验的传授,给师弟师妹们指点迷津,明确未来目标,找准人生定位。

5.总结及存档。要求指导教师必须按要求上交电子版的学生实习周报、纸质版及电子版实习报告(含初稿)、实结、获得优秀成绩的优秀实习报告答辩记录表,确保顶岗实习成绩评定的真实性。此后,由实习指导小组完成实习报告、总结等毕业作业的终审工作,退回指导不符合要求的毕业作业,完成毕业作业的所有资料的归档工作,落实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保质保量完成顶岗实习和就业工作。

(注:本文系广州华商职业学院立项课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顶岗实习问题及创新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8)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Z]. 2010.

2.王亮.顶岗实习的组织管理与考核研究[J].消费导刊,2012,(10).

3.吴从慧.高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系统化管理[J].商业会计,2011,3(5).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科学管理理论;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美国古典管理学家费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是科学管理的创始人,他第一次系统地把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实践,创立了科学管理,使管理从此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并得到迅速的发展,因此赢得了“科学管理之父”的称号。4泰勒的学管理理论不仅在生产领域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在学校管理领域同样能发挥其独特的管理效用。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管理理论概述

科学管理,即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根据实际而不是传统来决定工人工作任务的方法。科学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础;把人视为理性经济人;强调分工和专业化;主张组织内部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体系:倾向于建立严密的规章制度;重视经济上的奖励措施:将高效率完成组织目标作为管理的主要任务:坚信管理原则的正确性和不可改变性。科学管理理论在学校中的应用之一是建立劳动分工,即就是划分专业教师和非专业教师等。对于中职学校而言,因其不同于普通中学,那么下面本人就谈谈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在中职学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本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立和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2.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加大力度构建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骨干教师队伍。

3.建设一支具有宽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高的专业技能水平及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能力于一身的教师队伍。

三、目前本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教师结构不合理。科学管理理论中强调分工和专业化,但目前从本校会计专业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分析来看,职称结构不合理。高级讲师6人,占17.65%:讲师10人,占29.41%:助讲及以下18人,占52.9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助讲及以下其比例过高。从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分析来看,本专业现有研究生6人,占17.65%:其余均为本科学历,其本科学历比例过高。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分析来看,50岁以上教师1人,占2.94%:35~45岁的教师8人,占23.53%;35岁以下教师25人,占73.53%,青年教师比例过大,中年教师比例偏低。

2.教师教科研意识不足。科学管理理论主张组织内部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权力等级体系,即使有些教师很想去搞些科研,可是由于科研力量薄弱、科研管理不够到位、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教师没有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限制了她们发挥自己的潜力,使科研寸步难行。本校本专业里,进行教科研的人几乎没有。

3.教学理念、手段和方式相对落后,实践课程相对薄弱。有些专业教师对新会计制度改革把握得不够准确,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潜能激发等方面思想不够重视,方法不够得力。部分专业课教师仍以黑板和粉笔作为主要的教学工具,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同时本校的会计专业教学基本是以理论课程为主。通常要占到总学时的80%以上,实践课程较少,使得学生到就业单位后,不能适应岗位需求。

四、加强本校会计专业师资队伍的对策

针对对我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应立足岗位,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实施师资培养计划,加强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具体而言,中职学校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借鉴科学管理原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优势变为教学优势,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锻炼。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里,工人包括两部分,一是从技工学校来的经过某种专业技术培养的,另一种是直接从社会求职者中招收来的,在学校里,教师一般都是经过师范院校的专业教育培训、取得毕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的。对于有发展前途、有潜力、专心用心工作的青年教师可以有计划的送到其他学校进行培养,为其创造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要派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去锻炼的岗位有会计、出纳等,也可派去企业进行参观,对其生产过程有充分的了解,以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

2.用奖惩等激励手段来促进教师进行教科研。泰罗主张工人的工资由两部分构成,只要他们干得出色,就应当保证给予合理的高工资。这不仅包括给每个工人以每天的定额工资,还包括按时完成任务的一大笔奖金,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更应如此。参加教科研的给与奖励,取得成绩的给予更高的奖励,这恰恰是与现代人所讲的“多劳多得”、“优质优酬”是一致的。固然,在学校不可能也不应该像工厂那样,把工作量全部量化,把工作质量完全标准化,但却完全应该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制定出工作量标准和应该达到的质量要求,要同时达到质和量的要求。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翻转课堂;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目前,在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已经意识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且对其进行了良好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转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会计专业技术水平与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较,翻转课堂颠覆了教学流程,可以转变教学观念,使课堂参与者的角色发生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使教师由课堂主导者变为知识传授的引导者,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知识,而学生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被动者变成主动者,能够自主学习与探究课堂知识内容,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管理会计与企业的竞争能力产生直接联系,可以促使企业利用会计技能与知识体系,形成企业特有的文化结构,进而促使企业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管理会计课堂教学具有较为良好的影响[1]。传统的管理会计教学模式中,教师只能机械性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并且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不能督促所有学生提升管理会计专业素质,同时,部分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无法全面考虑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最终依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在教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之后,可以提高自身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使学生管理会计职业能力得以提升,培养社会需要的管理会计人才[2]。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设想

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要想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就要积极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保证能够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引进教学案例等,进而提高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质量,发挥其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专业素质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中的设想结构包括以下几点:

(一)科学、合理的整合教学内容

根据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高校管理会计教师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加以重视,保证能够摒弃传统的教学内容,将管理会计课堂教学知识整合在一起制作成为教学课件,然后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知识展示给学生,进而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在此过程中,管理会计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模块化的优势,科学、合理的划分视频内容,教师按照实际教学流程划分知识点,保证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能将理论知识与操作示范联系到一起,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性[3]。

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划分知识模块的时候,可以将其分为知识理论模块、传统知识模块与实践模块,并且详细的划分模块内容,比如将知识模块继续细分为预测模块、决策模块、规划模块、控制模块、考核评价模块等,保证能够将各类知识点作为教学视频,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效率,使其专业素质得以提升。同时,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制作视频的时候,还要在视频的结尾部分设置精选习题,使学生可以积极练习管理会计知识,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加以评价[4]。

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将教学视频利用网络上传到学校专门的网络学习平台上,并配备音乐文件与解说,使学生随时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学专业知识。同时,为了满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需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的分析,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或是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进而调动高校管理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准备出自主学习清单,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自主学习任务,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5]。

(二)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必须要对教学方式的创新加以重视,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拓展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课堂上与课堂下的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例如: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讲解《成本管理系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的解答,然后设置课堂章节测试,全面评价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而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教师还要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加以重视,不可以将管理会计教学作为计算方式的教授,而是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其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进而提高学生的管理素养[6]。

在课堂下,教师要安排学生在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上观看教学视频,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并且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学生的疑问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与教师相互交流,例如:学生在课堂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对《成本性态》知识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通过微信、QQ与教师交流,教师要给予学生专业的答复,使学生自主学习效率提升,进而加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另外,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可以在学生观看视频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够积极面对管理会计知识的学习[7]。

(三)制定小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必须要对小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加以重视,主要因为此类教学方式符合翻转课堂的要求,不仅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还能达到开阔视野的效果,并且在小组案例分析的形势下,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使其充分掌握教学内容。因此,高校管理会计人员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良好发挥,就要建立专门的案例库。在此过程中,高校管理会计教师案例的设计与选择要重视以下几点:第一,遵循时效性原则。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根据企业管理会计的实际情况,对案例进行设计,将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管理会计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达到时效性目的。第二,遵循启发性原则。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设计案例期间,必须要结合企业管理会计问题设置案例内容,利用企业管理会计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案例分析教学模式,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管理会计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教师还要对每个小组成员的案例分析情况加以了解,正确引导学生的分析方式,避免出现盲目分析讨论的现象,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管理会计职业素养。

(四)制定小班化教学模式

目前,部分高校在为学生分配班级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每个班级人数过多的现象,甚至可以达到80人,这就导致教师无法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学生的互动机会少,使教师不能将因材施教作为教学原则。在调查人员调查之后得知,国外高校管理会计课堂中每个班级的学生不超过25名,学生的学习效率较高,互动空间大,能够有效应用翻转课堂教学理念。因此,高校管理会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小班化教学模式作为课堂教学基准,无论是课堂教学时间还是空间,都要加强优化力度。在这种教学环境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技术知识与实践机会,使其管理会计素质得以提升。

(五)优化考核方式

传统的管理会计考核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只能利用试卷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考核,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这也是导致学生只学习理论知识与公式的原因之一。因此,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摒弃传统的考核方式,创新管理会计专业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实践知识的兴趣。例如:高校管理会计教师将评价体系设置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学生学习过程评价、理论知识评价与实践知识评价”,并且根据各个系统的重要性设置分数,以便于全面评价学生专业能力。

三、结语

高校管理会计教学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可以转变教师教学观念,还能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评价机制,使教师认识到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且科学、合理的设置课后作业,使学生的管理会计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文芳.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税务会计》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商业会计,2015(5):123-125.

[2]崔建华.基于“翻转课堂”的地方高校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设想[J].中国市场,2016(18):198-199,245.

[3]麦海娟,麦海燕.“翻转课堂”在会计仿真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商业会计,2014(23):106-108.

[4]刘红霞,黄倩.基于翻转课堂的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教学过程设计研究――以“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5(8):58-61.

[5]范淑凤.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会计课程教学探究[J].中外企业家,2016(14):178.

[6]李淑瑞.项目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会计专业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4(9):187-188.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培养目标

管理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中发挥着直接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来源于企业的实践活动,而企业实践活动的发展变化远比学术理论的发展变化迅速和复杂得多。这就要求管理会计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实际需要,探索出一条培养企业管理所需相应专业人才的正确途径。如何培养适应现代化需求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成为当前管理会计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新特点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特别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内部管理活动的多元化,促使我国管理会计实务工作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对人才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呈现两极化趋势。一方面是,对于高中毕业生进行初级技能培训,以满足基层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需要具有广博精深专业技能、知识,且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管理会计高手”,以便于结合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帮助企业管理决策层解读和高效利用会计系统已生成的信息。

(二)管理会计人员工作表现形式出现泛会计化和非会计化两种趋势。即传统上不参与会计工作的人员(如CEO、中层管理人员、一般员工等)开始做一些会计基础工作(例如,仓房保管员负责登记的入、出库单),传统上的会计人员却开始为企业的计划、预测、决策、日常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三)管理会计知识对管理咨询越来越重要。知识经济条件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大大减少了会计核算的工作量,使得会计工作重点由核算转变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和财务管理,实现会计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管理咨询作为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咨询公司作为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场所之一正在悄然兴起。

(四)知识结构要求体现多元化。由于社会专业分工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决定了所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同时,经济环境的变迁要求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计算机技能、职业品行、人际关系、获取信息以及分析和决策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敏感的职业判断力和持续发展的潜能,即实现“通才+专才”的完美结合。

(五)专业素质能力要求高。现代经济条件下要求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是具备一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思想素质好、认知能力强、富有创造性、知识面宽、理论基础扎实。

二、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评价

正如上文所述,人才的培养应该与社会的客观需求相匹配,社会经济生活需要我国的管理会计人才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目前,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高等院校的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来完成。从我国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管理会计教育发展缓慢,作为培养未来管理会计专业人才主要方式的高校职业教育已经滞后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社会后续教育尚未形成规范化和完整体系,即我国的目前教育现状和教育规模均无法满足社会对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我国高校职业教育,主要涉及管理会计教育本身问题及其教育环境两方面

1.管理会计教育本身,主要问题是目前的应试教育、技能教育和制度准则本身教育,具体表现为:⑴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会计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整合方面的能力,而是运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造成师生缺乏互动、学生不仅不能主动发现和发掘问题,即使有问题教师也未必知晓并做出回应,且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计算能力、而分析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⑵选用教材陈旧,未能反映国外管理会计的创新;⑶课时偏少、课程设计不合理,平均而言,要完成大学本科教育并获得学士学位,必需修完140多学分,其中40多学分属于会计课程,管理会计课程安排不足4学分,不及会计课程学分的10%;⑷教学和研究脱离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创造以及发展前沿的成果;⑸教学中过分追求对会计技能、制度准则和数据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对财务报告和数据背后所掩饰的政治、经济内容的揭示,忽略了对财务报告和数据生产、传递以及利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类行为的解释。

2.管理会计教育环境问题,主要涉及高校教育机构内部的组织模式、师资来源、人才培养形式,主要的问题是:商业化、地区化和分散化。具体表现在:⑴校级领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层干部有校级组织部门考核任命;⑵教师来源多为“近亲繁殖”(即留校),师资质量、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发展受到一定制约;⑶学生录取方式主要是统考统录,考生不能自由选择学校和专业;⑷高校作为传播、应用和创造知识的地方,作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机构,正在受着商业利益的驱动而盲目的扩招,毫无节制的增班扩容;⑸在高校之外,一些公司、政府机构掌握的大量教育资源(如场所、设备和经费)因没得到有效的利用,而大量闲置、浪费。

(二)社会后续职业教育的“后劲”不足

后续教育是继职业教育之后人生最长的教育阶段,成为一个人终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学科的发展虽比不上一些尖端学科,但我们可以看出现代会计学科已使许多传统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受到挑战,会计人员面临知识更新的任务,知识更新就要求会计人员接受后续教育,以提高会计理论素质和水平。英美等经济发达的国家,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推行管理会计职业化道路,较早成立管理会计的专业机构,建立管理会计师的资格确认制度,创建《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研究》等专刊来引导本国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后续教育,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我国的管理会计后续教育中存在的不规范,尚未建立完整严谨的学习考核和资质认证体系,缺乏先进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已经影响和制约着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三、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思路

(一)确定行之有效的管理会计培养目标

确定行之有效的培养目标是实施培养行为的前提。管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总体上应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与经济发展的接轨,应该保障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目标的确定有助于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更新。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

1.人才层次定位。在我国通过中考、高考的形式,把接收过基础教育的人员划分为不同的层次进行专业教育。从目前我国的“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移,培养目标定位在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业人才,与此相应,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是管理会计专业人才,而非传统的管理会计高级人才;而研究生、博士生以及社会后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开展企业管理活动、具有会计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管理和会计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调研、职业判断和发展潜能的管理会计高级人才。2.职业岗位定位。针对加入WTO之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目前高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岗位定位应是本专业的学生能在工商、金融证券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的应用型专业人才;而后续教育的岗位定位应是接受再教育的人员能在企业等相关单位从事较为复杂的管理会计实务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3.知识结构定位,从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财务、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我国有关财务、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六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和习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有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八是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综合以上分析可见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企业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单位从事内部经营和管理决策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改进建议和思路

1.创造管理会计教育新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

(1)建立起专门的具有权威性的管理会计专业机构,专门负责管理会计师的考试和后续教育工作,创办管理会计学术刊物,管理会计的公告或指南、制定管理会计准则,开展案例研究,加强同企业的紧密联系,组织、协调和指导我国研究和应用管理会计的具体工作;

(2)改进高校组织机构,从更广泛的领域中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从事学院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管理会计前沿领域的新知识、新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专业人士的领导能力,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而且高校可以充分使用他们的社会号召力,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筹集教育经费;

(3)限制本校毕业生留校任教,做好会计教师的聘任、续聘工作,建立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师自由流动、进行学术交流的机制,在教学和科研上给与肯定、鼓励和扶持;

(4)参照国际惯例,广泛推进管理会计师的资格确认制度,同时高校的会计教育应进行适当的改革、增设相应的科目,应尽量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允许学生在入校试读一段时间后,自主选择所学的专业,以利于早出人才;

(5)创建《管理会计理论和实务》等专业刊物,组织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开展管理会计实务的探讨,加强管理会计师的职业化宣传;

(6)建立一个健全的综合人才评价体系。内容包括职业胜任知识和能力的测试和职业经验的评判两个部分。由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机构、省级以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各开办管理会计专业的高等院校三方分工考核管理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及公共知识等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状况;

(7)教育部门应尽快对高校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单班规模做出规定,班容量过大,将会直接影响授课效果;

(8)政府教育部门牵头,以高校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

2.结合会计教育整体改革的步伐,积极改进管理会计教育本身。

(1)鉴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本质上的差异以及社会对管理人才要求的特定性,逐步消减4年本科的招生人数,加大本硕连读、学制5-6年、且能明确专业方向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可以发挥高职和技校的一部分教育资源,培养进行数据处理的低层次人才;

(2)着力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3)本硕连读毕业生一部分可进入实务界工作,另一部分毕业生可攻读博士学位,并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是应用型或是理论研究型,以便于理论与实务的完美结合;

(4)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利用现代科技(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语音实验室、卫星传输等)进行教学。同时,要开发各种教学软件,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21世纪的管理会计教学方式、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启发式、研讨式、案例教学等方式将更多的被使用。课堂教学要以引导启发、问题研究、讨论为主,系统阐述为辅,从而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要加强案例教学和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的针对性,以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选题方向,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研究能力。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5

关键词:课程设计 管理会计 非会计专业 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117-03

一、序言

目前,我国相当多高校将会计学课程作为核心基础课向经济管理类学生开设,反映了这样一种共识:理解财务会计概念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必要准备。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一是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二是为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本的会计工具。

国内关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研究论文数量庞大。从已有文献看,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满意度较低,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比较低。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面临的挑战既来自学生专业与职业目标的多样性,又来自于学生对会计课程的负面印象――学生通常认为会计课程就是摆弄数字。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认为会计学与未来的职业生涯不相关,因此对这门课程不是很重视。会计教育界意识到改变非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学课程的观念很重要,因为观念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因此,会计教师呼吁认真审视会计教育,抛弃偏重机械记忆的教学模式,向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开发学生决策能力的方向转变。

这个挑战促使会计教师采取一系列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些方法与建议包括:改变学生对会计学科的观念,改变会计学教材的主题顺序,采用主动学习法,重视批判性思考,模拟企业的运作方式,使用大众媒体的资源,摒弃或减少有关借贷方的机械记忆。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都促使会计学的教育向更理想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述创新方法围绕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整合会计原理,也就是重新开发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对会计学的教学效果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学是专业基础课,教学目标是为学生以后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做准备。因此,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明确会计的含义、职能、目标;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借贷记账法之间的关系;掌握会计核算方法的关系及其具体应用;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进行简单的财务分析。总之,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会计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成为会计信息和数据的生成者。而对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会计学的主要目的是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而不是从事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如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一样,学习的目的是使用计算机,而不是编程。

概括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做会计(How to do accounting),而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学习如何用会计(How to use accounting )。具体来说,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成会计信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使用会计信息。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同软件的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使用软件的用户不必懂得编程知识,重点是如何使用软件。由于目标定位的错误,非会计学专业会计课程教学的第二个错误随之而来。

(二)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会计与非会计专业教学目标存在很大差异。很多高校对非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教学目标定位不当,其直接表现是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实质区别。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选用的教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原理》或《基础会计》。对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类教材的弊端是侧重讲述会计要素的具体核算,缺乏对相关经济环境背景、企业经济业务运作信息、各种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经济内涵与实质的阐述,体现更多的是会计技术层面的会计核算方法,没有上升到一定的管理高度。这类教材体系偏离了非会计专业的会计教学目标,不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学习要求,影响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选用的另一种教材是标明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用的《会计学》。这类教材尝试调整教材结构,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材的框架结构与内容,与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材没有本质差别。

(三)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要求

首先,课程内容不完整,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在课程安排上大多数高校的会计专业都设置会计学、管理会计两门课程,会计学的内容只限于财务会计,不包括管理会计。目前,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沿用了会计专业会计学的体系,基本不包括管理会计的内容。管理会计包含的内容如计划、预算、预测、成本管理、业绩评价、内部控制等,与经管类非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更相关,更能体现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信息的教学目标。但在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中,没有包含上述与经济管理类学生专业需求密切相关的内容。

其次,教学内容没有突出重点。课程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以借贷记账法为核心的会计核算流程。即经济业务发生后,首先要根据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然后登记账簿,最后编制财务报表。基于现有的教材体系,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沿用了会计专业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强调了财务会计的簿记方面,即借、贷、日记账、分类账等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往往感到会计比较机械、枯燥,与专业不相关。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专业会计师,因此应淡化会计基础理论和会计具体核算程序。

会计与非会计专业的会计学教学内容没有根本区别。特别是,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没有包含管理会计的内容。目前很多高校非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学习管理会计,一是因为有些高校对经管类非会计类专业不开设管理会计课程;二是由于第一门会计学课程的学习经验,即使有机会部分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也不选修管理会计。在某种程度上,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内容就是不完整的,因为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并不存在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这就造成了非会计专业学生学到的会计知识缺乏系统性,不能从整体角度掌握会计的精髓。

总之,由于目标定位不当、选用教材没有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专业需求,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低是可想而知,预料之中的。

三、 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构想

(一)对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关系的再认识

传统理念将会计分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大类,着重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对于二者之间的联系重视不够。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问题研究较多。早在2003年,孙晓明从会计目标变迁的视角阐述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他认为财务会计服务对象向内部扩展,包括了内部信息使用者,管理会计服务对象则向外部扩展,包括了外部信息使用者。会计服务对象的这一融合使原来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划分的界限逐渐模糊,从而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融合提供了理论支持。黄曼远(2014)从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内涵和关系的探讨出发,根据二者的历史、本质、目标和发展趋势的同一性,从理论上证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她认为从现实角度来看,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在企业实践中从来就不是两个相互孤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都有着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生成的信息交叉构成企业完整的对外报告和对内报告。

(二)将管理会计纳入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内容的深化、延伸与发展,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基本信息来源一致,终极目标一致。

根据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1997年的公告,管理会计是通过规划、计量、管理财务以及非财务信息系统引导、激励管理者的行为,支持与创造实现企业战略、战术和经营目标所必须的文化价值,从而增加企业价值的持续改进过程;根据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财务和管理会计委员会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为管理当局用于企业的计划、评价和控制,保证适当使用各项资源并承担经营责任,而进行确认、计量、累积、分析、解释和传递财务信息等的过程。

上述专业机构对管理会计的定义清晰地表明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管理会计通过计量、管理、利用财务信息创造价值,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密不可分。

目前,许多学者认为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从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会计课程的目标出发,着眼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内容进行整合,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三)重新设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的具体构想

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内容融合,重新构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课程体系。具体如下页表1所示。

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挑战就是改变课程的框架结构与内容。如下页表所示。

第一单元是设立企业(以商业、服务业为背景),主要业务活动涉及制定商业计划书,本量利分析,编制预算,讨论公司的组织形式,解释财务报表。此外,采用预算作为公司战略的工具,学生在整个预算期内评估企业决策。这些主题持续整个学期。

第二单元包括建立会计系统。与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强调掌握借贷方记录经济业务不同,这一单元利用电子数据表(Excel)建立会计账户系统,每一列代表一个账户。账户的增减变动在每一列记录,到会计期末结出每个账户的余额,利用账户的期末余额编制财务报表。

传统的会计学课程将会计循环视为编制财务报表的一个程序,这个循环始于记录经济业务,终于结账。但是,这种视角意味着编制财务报表独立于公司预算中设定的管理目标。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将编制财务报表视为预算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是将实际结果与呈现在预算中的预期目标相比较。进一步说,会计循环的终点不是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而是计算实际与预算的差异,评估前期决策。

课程的前两个单元主要涉及与服务业、商业企业相关的会计概念,第三、四单元以制造业为背景。学生将在前两个单元已经掌握的相关概念应用到制造业的企业环境。此外,学生前两个单元中没有充分理解、或者理解错误的概念在这个环节可以得到更正。

第三单元包括编制总预算,计算多种产品的盈亏平衡点,用分批法、分步法计算成本,计算销售成本,采用各种成本流转假设计算期末存货。

第四单元包括利用相关成本进行决策,以标准成本为基准计算成本差异,记录与分析涉及财产、厂房、设备和所有者权益的经济业务。

最后一个单元是有关借贷方的学习。记录交易或事项的规范方法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更高级会计课程重要的必备要求,是非会计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的商业语言。整合后的会计学课程不是要摆脱或删除有关借贷方的知识,而是将其放在适当的环节讲述。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讲述借贷知识,其优势是:学生已经掌握利用电子数据表记录经济业务,已经实践过利用Excel计算账户余额编制财务报表,已经明白如何利用财务报表进行决策。在这个背景下,对经济业务的会计记录只是学生对已经熟悉的会计系统的一个微小的调整。

关于借贷方的内容包括全面完整的实践,学生编制会计分录,登记日记账,将日记账过到分类账,编制试算平衡表,编制调整分录并登记到总分类账,最后根据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

整合后的会计学并没有减少传统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而且将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纳入教学体系,丰富了会计学课程的内容。这种调整保持了会计学课程结构与体系的相对完整,能够使学生对整个会计基础知识及简单的管理会计知识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将管理与会计有机结合起来,更符合经济管理类专业会计课程的教学要求,体现了管理特色。这种体系与经管类学生的专业需求、未来职业发展有了比较密切的联系。

胡玉明教授早在2010年提出非会计专业会计学的教学目标是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看懂财务报表,听懂商业语言,理解会计信息,运用会计思维,辅助管理决策,持续创造价值。改变框架结构后的会计学课程因专业施教,立足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管理的角度看会计,在一定程度可以实现会计学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从而赋予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以意义。

参考文献:

[1]D.LeeWarren,MarilynN.Young.Integra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A best practices course for introductory accounting[J].Issue in accounting education,2012,(27):247-266.

[2]周亚荣,郭均英,卢雁影.会计学教学本科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3):33-35.

[3]蒋大富.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J].财会月刊,2011,(7下):108-110.

[4]魏永昌.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相融合的设想[J].商业会计,2008,(19):59-60.

管理会计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管理;会计;会计信息化;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一、建立我国管理会计体系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管理的发展,会计的范畴不仅仅只是记账、算账。管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企业进行规划、决策、控制、评价的重要手段,同时也起到桥梁作用。与传统的财务会计相比较,管理会计主要侧重于强化单位内部经营管理、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不同于财务会计从取得、填制会计凭证到编制财务报告等一系列流程,管理会计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灵活多样,对会计人员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现状

我国管理会计自20世纪80年代初引入中国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与国外的管理会计的发展进度做比较,具有我国经济发展的特色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规模。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济、社会、管理等层面的差距较大,如果我们完全照搬国外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就会出现出现"南橘北枳”的现象。所以,创建符中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经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显得迫在眉睫。

(二)缺少学习管理会计的专业人才

现如今,我国拥有1700万的会计从业者,但既懂管理控制,又懂财务分析的会计人才并不多见。我国各大高校及培训机构对于管理会计专业的培养人数制定的并不高,导致我国的会计从业者主要关注传统会计理论与实践,学习电算模式的会计专业知识,而忽视了管理会计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使得我国管理会计的队伍建设存在严重问题,并且针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考核评价体制也没有建成一定规模。

(三)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国内现有开发的会计类软件产品很多,但基本上都是只重视会计的核算功能,而关注企业财务管理功能的软件较少。如果想开发一套侧重信息化管理的会计软件系统,则需要有较高的投入,不论是资金还是人才的培养,显而易见开发此类系统的成本颇高,因此,大多数企业对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动性不强。

(四)企业管理会计文化的缺失

在我国,多数企业在不主动完善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前提下,对管理会计发展的文化环境也不重视。现实中,许多企业仍只注重会计的核算准确性,忽略加强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和经济决策的积极性,导致会计人员的参与性和创新能力不高。

三、加快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及发展的举措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我国实务者却很少的参与到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来,使得管理会计研究与实务相脱离。因此,我认为我国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应当快速有效的整合相关企事业单位、各种协会、大中小企业等专家资源,化“独立”为“合作”、变“规范”为“经验”进行研究,观念陈旧、方法单一、设计执行脱节等难题,深入到企业进行梯田是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道路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一是,改进完善培训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评价机制,积极打造出国家财政部门、会计行业协会、各类会计学院等纵向联动、横向融合的培训体系。二是,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倡导全国高等院校加强管理会计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专业建设和管理会计高端的人才培养。三是,强化校企的深度合作,积极创建“理实结合”的培训机制,为管理会计的推广应用提供标杆示范作用。

(三)加快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

依托ERP平台,高度重视会计信息化建设。着力运用“大数据”、“云计算”,让管理会计“享云而变”。企业管理人员可以将管理会计体系嵌入ERP平台中,塑造出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与控制、盈利管理、绩效衡量等四个模块,由此覆盖企业“价值链”,提取“价值链”上价值活动所引发的成本、收入和资源信息,实现经营事项的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以及决策优化的管理目标。

(四)加强管理会计专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