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1

一、前言

据《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中国共有星级酒店1167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615家,四星级酒店2148家,三星级酒店5473家,中国酒店业蓬勃的发展形势势必会对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提出大量需求。目前我国的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酒店业却一直抱怨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实用,学生也普遍反映不能学以致用、不能顺利就业。追根究底,问题出在培养模式上,出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上(刘伏英,2005)。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因为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传统高校因为师资原因,教学管理、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课堂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而且课堂教学内容理论多、实践少,过于抽象(廖四顺,黄解宇,李剑锋,2013)。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找到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途径,显得十分必要且紧迫。

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对旅游管理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李冬梅等(2001)分析了旅游教学的机遇和改革压力,提出从建立旅游教学管理体制等入手实现旅游教学改革;李岫等(2006)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进行了关注;杨柯(2008)、曾琳(2008)对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张博文(2009)、沈世伟(2010)指出应当培养出符合旅游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姚先林和谢雄辉(2009)等探讨了战略层面上旅游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具体措施。

在上述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是早期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大多都仅存在宏观层面上的论述,并未对实际的课堂教学做过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酒店管理教学改革的目光聚焦在课堂教学的微观层面上。颜文华(2010)对爱尔兰酒店管理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理念进行研究和剖析,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张金梅(2010)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培养应以应用型为主。郭凌和杨启智(2012)认为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备受推崇,并且希望以此来构建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具有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赵昕和张灿(2013)着重研究了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上的应用,认为案例教学法是培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实操能力和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改革已经达成共识,而且研究的焦点逐渐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的宏观层面过渡到课堂教学改革的微观层面上来。但前人们对教学改革的研究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即:在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45分钟内,该怎么样有效的组织和安排内容才能让教学效果更加高效、有用?我们认为对于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来讲,这是最根本和重要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初衷和价值所在。

二、QLF(Qualified Learning Facilitator)简介

创立于1893年的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业管理人才的学校。一百多年来,它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和旅游教育理念的探索方面卓有成效,培养出了众多出色的具有国际水平的酒店经营管理人才,它独特的教学模式驰誉世界,成为国际公认的“洛桑模式”。作为旅游管理学科中的分支方向酒店管理专业,刘伏英(2005)、谈国兴(2006)认为现行的酒店管理专业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洛桑模式”的成功经验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瑞酒店管理学院是中国唯一加入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全球学分认证体系的本科高校,可以和洛桑及其在全球认证的其他七家大学互认学分。学院对老师的要求也相当严格,每位老师都必须经过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严格培训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即Qualified Learning Facilitator(简称QLF,以下用简称代替)后才能上讲台,成为任课教师。QLF培训为期20天,有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资深的教学顾问为学员们进行授课(冬季QLF培训项目在洛桑,夏季QLF培训项目在北京),培训期间为全英文授课。QLF培训内容主要涉及:老师与学生角色的定位、课堂上问问题的技巧、课堂时间的安排、一对一(One On One,一名老师对一名学生)教学方法、一对多(One On Many,一名教师对多名学生)教学方法、教学计划的撰写、考试方式和试题类型选择。

笔者有幸参加了2013年8月份第六期QLF的暑期教师资格培训认证项目,结合在酒店管理专业课堂上的实际教学情况,将QLF培训在酒店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上应用的一些实践和感受进行了总结,以期能够为酒店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改革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三、QLF教学理念的分析

(一)师生是辅助者与主体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辅助者与主体的关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如何达到各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自己所确定的学习目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会从上课到下课一直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他们会在授课前把课件分发给学生。上课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团队活动、项目任务汇报等方式,让学生来展示自己对这门课程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也就是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老师会适当理顺教学内容脉络、进行辅导答疑、布置相应任务、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点评、引导学生互动,讲为辅,学生自主为主查阅资料等。即老师的角色是一个帮助者、辅助者(Facilitator),这与Scheule,B.Q Sneed,J(2001)和Connolly(2006)的看法完全一致,Scheule等认为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领导者(Leader)而非授课者(teacher),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会阻碍学生思维,影响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通过让学生查资料、讨论、做项目、看案例、做汇报等方式,才可以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清晰、结构层次严谨

1934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泰勒指出: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应该包括知识目标(Knowledge)、能力目标(Competency)和思维目标(Mindset)。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QLF培训项目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有严格和细致的要求:1,技术性和科学性强的学科如:餐饮知识、营养学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维目标三者内容之间比例应该为60%:20%:20%;2,实操性强的科目,如食品制作、餐饮服务等,三者之间的比例应该为20%:60%:20%;3,艺术性和主观性很强的学科,如销售、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等,三者之间的比例应该为:40%:40%:20%。在酒店管理专业中不同学科性质的科目在知识、能力和思维上的要求不尽相同。在我国传统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还是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单一,重视知识目标的达成,忽视能力目标、思维目标的建设;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清晰,没有立足专业培养目标,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目标的执行不力,随心所欲,随意调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他的教学目标尚且如此模糊,他又怎么可能将学生引向理想的彼岸呢?

(三)课堂时间安排紧凑有趣、条理分明

每次上课,老师和学生相互问候,这样有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老师这里。在开始正式的授课内容之前,以一个小话题(Topic)来引出本次课的学习主题,这样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一节课的45分钟的安排如下:5分钟以一个小话题引出主题;15分钟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15分钟安排学生以小组讨论(Team Work)的形式分析案例;5分钟在老师的协助和引导下进行讨论;最后5分钟对本次授课内容进行总结和课后作业(Home work)的布置。一节课的时间和内容安排紧凑、有趣,不仅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更能够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四)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酒店行业相关的技能和服务标准等内容。酒店行业是个前瞻性很强的行业,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技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酒店业的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经营的理念都处在不断的更新中。因此,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断地去探索行业发展新的动向,从而将最新的信息及时通过课堂传递给学生,因而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与行业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体现在案例选择的时代性。将当下社会最关心的热点话题和酒店行业联系起来,并通过案例改编,使之成为有的放矢的教学材料。例如将2013年1月份中央的八项规章制度对我国餐饮行业的影响编制成一个案例分析,分析其对酒店行业的影响,并启发学生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对策方案等等。这些案例时效性强、应用性高,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

(五)教学方式灵活多样

酒店管理专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决定了酒店管理学科知识的传播必须多渠道地进行,才能保证最终的教学效果。但在课堂上,很多时候忽视了学科的特点,依然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一对多、满堂灌等现象较为普遍。这种忽视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弱化了教学效果。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并且要把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结合,这样才有活力,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QLF要求在课堂上必须使用三种以上的教学辅助工具,例如板书、PPT、激光笔、视频、展板、多种颜色画笔、纸质讲义等等。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必须在教室里围绕的学生走动,不能只是站在讲台上依靠单一的PPT“传道授业解惑”。使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可以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增加对课堂内容的关注度,从而可以极大的提高知识的吸收效率;教师在教室里不停的走动,可以督促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还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睡觉、玩手机等高校课堂上面临的“顽疾”。

(六)掌握多种问问题的技巧

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能力,教师应该掌握多种问问题的技巧。QLF培训将问问题的技巧划分为:开放型/封闭性问题;清晰性

/模糊性问题;是/不是型(Yes or no)型问题;猜测型/推测型问题;暗示型/引导型问题5大类。每种问题的类型都有对应的使用条件和范围。教师应该根据内容和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问问题的类型和技巧。

四、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QLF培训给我们的启示

(一)课堂内容安排有趣,教学方法多样

在课堂教学的45分钟里,教师应该将授课内容设计的紧凑、合理,且富有趣味性和生动性,将整个时间切割成话题切入、引出主题、教师讲解、小组讨论和课堂总结几个部分。在教师授课的时间内,要借助多种辅助教学设施如:板书、PPT、激光笔、视频、展板、多种颜色画笔、纸质讲义等等,通过变换辅助手段来持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不停的围绕学生在教学空间内走动,以便督导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可以给有问题的学生以个别指导。

(二)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

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服务理念、标准的不断提高,要求酒店行业服务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意识,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和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专业视野和经验。因此,在酒店管理学院的专业任课教师必须要有酒店行业的任职经历,每隔三、五年,还要回到企业里去,以不断丰富新的行业信息,调研国际化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以不断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使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从而使学校始终处于酒店业科研开发的最前沿。因此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实施“洛桑模式”和QLF教学强有力的保证。首先,要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相关的酒店管理集团挂职锻炼,掌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相对稳定的专职和外聘教师队伍(这些专职或是外聘教师应是来国际知名品牌酒店优秀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三)运用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法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2

一、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和培养目标

(一)酒店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实际上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范畴,酒店管理工作必须要有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支持,但就目前而言,部分酒店管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还未达到标准。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世界性活动在我国展开,外国游客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多,但酒店管理人员却未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大部分酒店管理人员还不具备良好的英语水平,只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一些中低层的管理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缺乏相应的岗位意识和能力。而酒店也没有采取相关的措施,导致酒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达标,降低了酒店管理工作的效率[2]。

(二)酒店管理人员的培养目标

针对酒店管理人才的现状,酒店领导者应当结合酒店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关的措施,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酒店管理强调的是酒店管理理论知识、服务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出的人才能够直接胜任酒店企业中基层的管理职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而不是仅限于服务。酒店应当重新制定酒店管理人才的的培养目标,注重酒店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使其成为具备丰富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服务技能,具备优秀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具备一定英语水平的高综合素质能力的专业型人才。加强酒店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并让其掌握更多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从而将酒店管理人员培养成具备高素质、理论与实践兼备的综合型人才,提高酒店管理工作的效率[3]。

二、培养酒店管理人员专业素质观的途径和办法

(一)强调酒店管理人员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酒店领导者应当帮助酒店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热爱祖国、爱党敬业、遵守纪律的优秀人才。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酒店领导者应当加强酒店管理人员专业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最新的行业动态和管理方法,以及相关的人文、法律、国防等知识,同时运用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管理人员在沟通协调、人际交往、自我控制等方面的能力。酒店者应当重视酒店管理人才的英语水平,在工作之余开展英语学习班,开设专业英语教学课程,如果条件允许甚至还可以并聘请外教,使酒店管理者可以更好的掌握和使用语言。在英语能力培训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酒店管理人员的口语能力,酒店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使用英语时,大多是和顾客的对话交流,很少用到英语书面能力。因此,酒店领导者应当着重培养酒店管理人员的英语口语能力,加强第三语言的培养,突出酒店管理人员的个人才能,增加竞争力。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时下的流行元素也在不断更新,酒店管理人员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持续关注并了解酒店业的发展动态,根据行业情况对酒店管理专业理论内容进行实时调整,确保酒店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在理论知识的支持下坚定步伐,不断前行。

(二)强调酒店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

部分酒店管理人员本身不具备良好的实践能力,无法将酒店管理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工作效率低下,需要很长时间来适应。为了改善这一局面,酒店领导者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定期的对酒店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着重加强酒店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并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酒店管理人员的考核成绩将直接影响到自身的薪金。通过新的工资制度来督促酒店管理人员进行学习,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效率,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培养人才的策略应当强调“走出去”,有条件的酒店领导者可以和国外的酒店企业制定协议,形成合作关系,定时定期的输送酒店管理人员到国外酒店中去培训学习,让酒店管理人员切实的感受国外先进的酒店文化,提高实践能力,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技巧和经营理念,同时也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水平,锻炼英语口语,强化语言应用能力。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在培训名额上采用竞争制,提高培训归来的酒店管理人员的薪资,督促每一个酒店管理人员去注重平时的工作,充分调动酒店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酒店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4]。

三、结束语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3

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上,瑞士洛桑模式和澳大利亚专业培训包模式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得到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其中洛桑学院教师的必备条件是要具有经营酒店的经历,每隔3到5年学校都要求教师回到企业,以不断补充新的经营信息,研究酒店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更新学校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周而复始,使得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在各高等职业学校开设得比较普遍,很多院校侧重点都放在实践教学方面,主要进行教学模式、“双师素质”、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在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学院在校内建起了四星级实训酒店,实现对外经营和对内实训两种功能,发挥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酒店价值链的建设两种作用,这两种功能与作用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双向嵌入”的教学模式。百川花园酒店的总经理由饭店管理系主任担任,部门经理由专业教师担任,服务员是大二学生,他们在酒店见习一个月,一边学理论,一边为客人服务,同时接受经理们也是专业教师的指导。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培养“懂管理、会经营、善沟通、重合作”的酒店应用型人才,采用教学与酒店运营管理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课堂与实践场所一体化、教学与经营管理过程一体化、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在三个一体化中,“课堂与实践场所”一体化是指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酒店接待任务作为教学实训项目,实现课堂就是酒店。“教学与经营管理”一体化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的酒店工作环境中,全面了解酒店部门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掌握工作流程、工作标准,增强职业意识,养成职业习惯,使学生具备高星级酒店相关部门的岗位任职条件及素质要求。“教师与经理”一体化是指教师即部门经理,边教学边实践边经营,提高教师的实践运用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在三个一体化中,“教师与经理”一体化是实现前两个一体化的前提和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现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师的接受程度、如何增加教师的酒店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和行业从业经历、如何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等等。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酒店管理专业的现状是现有专任教师26人,虽然在酒店管理学院实训基地全部挂职,但大部分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缺乏酒店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和行业从业经历,和酒店职业经理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缩短教师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差距?职业经理的岗位标准是什么?通过哪些对策和措施可以实现教师与职业经理的一体化?这些问题,都是值得很多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共同研究的问题。

三、实现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的对策

1.制定酒店行业职业经理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

在教学团队的组建过程中,必须聘请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的专业人员制定酒店行业职业经理的岗位胜任能力和素质要求标准。以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刘梅梅老师具有18年的酒店从业经历,曾担任过酒店部门经理及总经理职务,具备国家二级企业培训师资格及河北省星级评定检查员资格,具有丰富的酒店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培训能力。制定的标准中明确了不同岗位的经理必须具备岗位胜任能力和素质要求,使之成为教师参考依据和努力方向。同时,制定《酒店管理学院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考核办法》,在教师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行量化考核。

2.查找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与职业经理之间存在的差距。

为了寻找教师与职业经理之间存在的差距,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到合作酒店进行对标,寻找相关岗位职业经理的能力、素质标准,不断强化职业经理的管理意识和观念。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师的技能考核过程中,聘请企业专家指导,偏重管理知识的考核,并在考核完成后,做好归纳和总结,不断明晰教师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差距,并努力弥补差距。

3.加强项目化教学,公司化运营,实现教师与职业经理一体化。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4

关键词:辽宁;高职;酒店管理;师资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繁荣,已不断的形成规模和体系。辽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近年来也随着酒店业的不断扩大和发展不断完善和提升,对于培养酒店专业管理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高职院校的酒店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不断得到重视和提升,而把握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向盘的便是我们的专业教师队伍。但辽宁地区高职院校虽然数量不少,但在发展质量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1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1.1师资队伍专业技术能力有限、结构比例不合理

高职学院中教师学历以本科生和在职硕士为主,博士很少,几乎没有。大多出教师并不是酒店管理专业出身,多为转行,因此,缺乏专业技术能力,不具备实践经验和经历,照本宣科现象严重,讲授内容与真正市场运营有一定差距。对于学生将来就业从事不同服务岗位有一定的制约性。

1.2教师的综合实力、水平距学校发展要求有较大差距

在酒店专业中,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与学校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有一定的差距。专业带头人和团队建设领衔人不足,不足以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对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对于引进创新性人才和留学派人才的制度建设也不够完善,影响专业人才的储备和引进。

1.3建设与培养目标模糊,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各个院校都有自己的师资队伍培养目标的方法,但大多都相似或雷同,没有创新性。对于本校教师存在的问题剖析不够深入,对教师个人发展定位也比较模糊。不能找准教师发展的专业方向。基于此,整体师资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配套的奖励和惩罚机制不购明晰,对教师不能起到制约和促进的作用。影响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进取心。

2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2.1落实发展观,遵循教育方针

根据指导思想,学院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教育为本,把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树立教师发展方向和目标,建立健全师资发展计划和纲要,全面提升教师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2.2工作目标

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强化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师资梯队。抓紧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后备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鼓励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和参加较高层次的专业进修,造就专业带头人,培养教学名师。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应达到50%,教师硕士学位以上人数达70%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0%。各专业应以1:1的数量聘请有名望的行业兼职教师充实到教学中来。加大在职教师培养力度,选送骨干教师到高校和企业培训提高。建立一支稳定的行业一线大师名师为专业教学服务的技师队伍。

3辽宁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3.1建立引进机制

在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中,学院应重视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机制。根据各学校的师资培养目标,分步骤,分阶段的引进专业人才,补充专业实力,填补专业空缺,提升专业质量。在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人才引进方面,应该以学科建设的需求为导向,专业发展质量为前提,教师专业素质提升为目标,考虑是否能够带动专业团队的建设步伐,促进专业加快发展和进步。

3.2加强培养体制

各院校应根据本学院教师发展能力不足的现象,提供便利条件和政策。注重教师培养体制的建立。包括对于学历的再深造,给予的优待政策;利用寒暑假和十一小长假对合作酒店进行调研和顶岗实践,积累实战经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省级和国家级的相关比赛和专业培训,提升职业素养获取更多的职业信息。鼓励教师进行创新性教学,摒弃陈旧教学方法和形式,追求最贴切市场运营的教学方式。

3.3完善培养责任制

对于新教师应该建立导师培养责任制。加强新教师的教学的提升、科研能力的完善,考核体系的不断严谨。坚持开展岗前专业知识培训,强化学术教授、资深专家和教学能手等杰出人才培养青年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不断发挥骨干教师、老教师的传、帮、带引导作用,着重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3.4制定实践原则制

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行业特点,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懂得专业知识的讲授,又要精通专业技术的传授。这就强调了专业教师的“双师性”。对于培养教师的专业技术,就要加强教师的实践经验。在合作相关企业设立教师实践实训基地,选派专业教师参加顶岗实习和实践能力的培训,真正和企业员工工作生活在一起。不仅提升专业能力又能真正体会酒店员工工作的心理状态。在课程讲授中将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与知识点融合,让学生感到真实有效。

3.5严格激励机制

制定严格的激励机制,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有效完整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才能衡量教师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态度。建立教师日常及学期教学工作量化考核制度,使其科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最大程度调动教师工作进取性与创新性,树立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的观念。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5

关键词:酒店管理;内部营销;对策

作为酒店管理的关键工作内容,酒店内部营销对于酒店整体市场营销中作用不容小觑,但实践中,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没有得到高度重视,随着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剧,酒店管理理念也要及时更新,强化内部营销观念,立足酒店实际,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

一、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

内部营销就是将自身员工视为消费者,取悦员工的一门哲学。具体到酒店管理,其中所涉及的内部营销就是针对全部与客户存在接触机会的员工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行性训练,并制定完善的激励措施,以刺激其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外部客户满意度的进一步提升。此处所谈及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所涉及的对象,并非单纯局限于从事具体营销业务的员工,而是涉及酒店全体工作人员,从这一层面来讲,酒店内部营销倡导的是全体工作人员树立营销意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只有员工真正喜欢自身所从事的工作,同时对酒店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自身工作中去,提升服务水平。因此,在酒店管理过程中,要将员工视为客户,像对待客户一样对待员工,注重员工实际需求的满足,完善福利待遇,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热情,促进员工树立起对酒店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促进外部客户满意度的不断提升。

二、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的意义

一方面,酒店员工是酒店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酒店的是以客房与餐饮作为主要服务产品,客户在消费过程中,不但可以感受到酒店的环境、氛围、布局及设施,而且可以直接感受到员工的态度、表情、言谈以及素质。所以,酒店员工,特别是前台、客房服务以及餐饮部服务员已经是酒店产品重要部分。另一方面,酒店员工具有服务者与营销者双重身份。酒店员工在接触客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开展酒店营销的过程,特别是前台以及餐饮服务员等,在本职工作之外,可以凭借自身良好的服务态度以及优质的服务水平完成产品推销,做好酒店的宣传工作。

三、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的应用对策

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管理的首要任务与基本条件就是酒店工作人员从上到下树立服务内部客户的观念。服务内部客户与酒店常规管理中所关注的外部客户满意度之间并不冲突,完善内部客户服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外部客户满意度。结合现阶段我国酒店行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构建科学完善的内部营销体系对于酒店市场竞争优势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建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内部营销体系。

1.严格把控招聘环节关

酒店实施内部营销的关键就是提升工作人员队伍整体素质,不但要对员工外部形象予以把握,同时还要注重诸如价值观、成熟度以及服务意识等员工内在素质。实践中大部分酒店在内部营销管理中都是把员工外表形象作为招聘最主要标准,这是极为狭隘的,年轻貌美与服务质量并不是直接挂钩的,对于酒店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员工的服务观念、服务意识要比年轻貌美重要的多。酒店管理中内部营销首先要从人员招聘环节着手,真正意识到员工素质对于酒店发展的重要性。在此美国的做法就值得借鉴,在美国,身穿燕尾服的男服务生已经形成酒店的一大特色,其端正的服务态度、强烈的服务意识以及高超的服务技术都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进步,我国酒店内部营销中对于员工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有些酒店尝试价聘请下岗女员工,其和蔼的服务态度、细腻的心思以及动作的灵巧性,都让客户感到十分满意,这是简单的年轻貌美所不能比拟的。

2.组织专业培训活动

酒店针对内部员工组织培训活动,第一步,就是明确培训需求,针对员工开展全面调查,明确员工知识结构、工作能力与酒店工作对员工知识与能力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明确培训目标,确保培训目标与酒店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第二步,制定针对性、科学完善的培训方案。以前一步调查分析结果为依据,制定科学培训方案,由培训项目实际的负责服务来主抓培训方案。例如,新员工入职培训、外语、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培训,由培训部负责,员工操作技能以及岗位职责等方面的培训,由对应的业务部门负责;第三步,注意把握员工培训的层次性。酒店内部营销员工培训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个部门的事,而且酒店全体人员,即从基层员工到中高层管理者都要参与和重视的,不论层级高低、不论年龄大小。从等级上,分初级、中级以及高级;从管理层次上,分基层、中层以及高层;此外,还要根据具体的层次与等级实施对应的培训计划。

3.制定并实施激励措施

激励与认同激励是酒店管理实践中应用较多的两种措施,可以有效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酒店内部营销要顺应时代潮流,以人为本,结合员工实际特点,采取科学激励措施。一方面,采用倒金字塔型组织结构,将客户置于最上层,一线员工为第二层,中层管理者为第三层,酒店决策者为最底层,同时充分授权,这样,不论是从组织结构上,还是管理模式上,酒店全体员工都对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员工结合实际服务内容自主解决问题,管理层给予完成客户服务使命的员工予以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制定完善的绩效考核标准,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系统是实施员工有效奖励的基础和保障,同时要确保考核系统的公平性、时效性以及公开性。将对员工的奖励与酒店形象与发展策略结合起来,制定并实施多种奖励方式,满足员工不通过心理需求,此外还要实施集体奖励机制,引导员工树立团队意识与整体观念。

4.构建顺畅的沟通机制

酒店内部营销中的沟通机制,主要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一线员工与二线员工之间的沟通,在以客户为本的理念之下,加强酒店内部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尤其是一线员工与二线员工之间的沟通,确保二线员工及时获取真正准确的客户需求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向一线员工反馈意见与指导,为一线员工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沟通。酒店内部信息共享是构建和谐完善的酒店内部关系的关键,管理人员要准确把握员工的意见、需求以及情绪,员工也要对酒店工作充分了解,及时获取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动态信息,做好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双向沟通。

5.建立学习型组织

酒店的核心竞争力是蕴藏于员工、公司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及企业精神的一种“软件”资源,它有鲜明的时间性,饭店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后,如果不注意更新、提炼、再培育、再维护,起辛苦建立起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将极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争夺战中丧失,正所谓“守业要比创业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的进行学习。为此,必须在饭店内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不断地更新管理思想,使酒店员工跟上世界饭店发展的步伐。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环境愈加变化的情况下,寻求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本出路,就是在企业内建立起学习型组织,以提高组织的学习能力,并且提出了系统思维、超越自我、改善心志模式、建立共同目标和团队学习等。面对未来的激烈竞争,饭店要赢得竞争优势,可持续发展,就要发挥培训的功能,致力于把饭店建成学习型企业。通过不断学习、改进和提高,使整个饭店形成一种学习意愿,一种学习文化,充满活力和保持繁荣兴旺。

四、结语

本文首先对酒店内部营销的定义进行简单介绍,阐述了积极开展酒店内部营销的意义与价值,结合现阶段实际,探讨构建科学完善的酒店管理内部营销体系的对策,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构建顺畅的沟通机制、制定并实施激励措施、组织专业培训活动和严格把控招聘环节关等几方面内容。

作者:黄兴 单位:纳德酒店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寇蕾.浅谈酒店内部营销管理模式的建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3).

[2]刘仲培.XDF酒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6).

酒店管理专业培训范文6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规避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201-02

一、目前我国旅游企业和高职院校之间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各行各业都随着我国良好的政策和环境平稳的发展着,其中旅游企业就是就其中发展较为迅速的行业之一,所以说旅游企业对于酒店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就十分大。而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是提供专业人才的主要院校,在近几年,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甚至比一些本科生的就业率更好,归根结底就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正需要这种技术较强的人员。

但目前在我国这种大好形势下却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一些旅游企业的确需要酒店管理人才,但高职院校培养出学生不符合旅游企业的实际要求,也就是说出现了人才交易的错位情况。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双方来说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得不到人才,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的培养并没有达到实质的效果。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只按照固有的模式来培养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这种固有的模式根本无法适应已经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市场。所以如何避免和改变该问题,是高职院校必须研究考虑的问题。

二、造成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的原因

出现目前这种尴尬情况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外部社会不断变化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出现问题等原因。但追根究底,造成旅游企业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并未做到与时俱进,也就是说学校只以一种固有的思维和模式来进行人才培养,但这种固定的模式和思维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更跟不上企业的需求步伐。

而高职院校和旅游企业发生供需脱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未达到一致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学校的利益为根本,将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可以胜任酒店以及相关岗位需要,并且具有一定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酒店由于工作强度大、薪水较低、制度严格等原因,很难从高校获得专业的学生,或者即使获得专业人才,也常会出现人才流失,所以酒店就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将酒店管理岗位面向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然后大部分学校却未发现酒店的变化。

(二)人才培养过程与实际需求脱节

人才的培养过程就是指为了实现目标,教师通过教材、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常出现和企业需求脱节现象。例如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适应性、体系缺乏职业性、实践基地落后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

(三)人才培养制度不完善

人才的培养制度可以有效的保证人才可以按照规定进行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而目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影响培养的因素。其主要问题就是高职院校内部的刚性管理制度与柔性的校园文化已经与企业制度脱节。

(四)人才培养评价方法不科学

评价可以有效的针对正在学习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验证,是一种客观的评价人才的方法。但是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中,人才的评价都是由本校本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在客观上有失客观性,评价的方法也出现单一化的问题。而评价的标准也未和酒店的实际要求产生联系。

三、避免人才供需错位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全程参与培养目标的制定

通过针对国外先进的案例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借鉴其成功经验,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国外很多酒店和高校都进行战略合作,让酒店充分的参与到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由此就可以将学生原本的理论性教育转变为更适合酒店工作的应用型教育。

而转过头看我国的情况,酒店难招到人才,那就可以主动的调整战略,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将酒店的需求添加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中,由此学校也可以培养出适合酒店工作的专业管理人才,就可以达到真正的双赢。这里还要注意的是,学校要根据酒店的需求及时的调整培养目标,将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逐渐的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的,并且适合酒店工作的人才。

(二)企业全程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

1、首先企业要全程的参与到学生课程的设计体系中

首先学生课程的开发主体要做到多元化,学校可以邀请酒店企业的资深经理参与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中,并与酒店资深经理一起开发有关的课程;其次做到课程内容的岗位化,学校应于酒店方面一起针对目前行业的发展以及不同岗位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将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以及素质等都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再次学校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的结构,使学生所学的课程结构呈现出模块化,这种设计的思路是:针对一种技能先对其分解,将其中包含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都转化成具体的岗位技能,并且确定为选择性的岗位技能,与就业方向想结合;最后做好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学校和企业要针对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将现场实际操作、情景考察等作为学生的考核方式,彻底转变传统的考卷方式。

2、企业应全程参与实习基地的建立

酒店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酒店行业对员工的实际能力和经验的要求非常高,所以说很多高职院校也将实习基地建设作为酒店管理专业培训的重要步骤。所以说高职院校要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实习基地的建设包括校内实习中心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企业必须全程的参与到实习基地的建设,对(下转第203页)(上接第201页)于校内实习基地来说,学校和企业积极结合,最大化将校内实习中心的环境做到逼真、适用、技术含量高。而对于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学校和企业要本着双赢的原则来进行,通过签订协议来形成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

除此之外企业和学校应该一同制定实习计划,并且聘请企业的资深人士作为实习导师,并与学校教师做好沟通工作。

3、企业应全程参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所谓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就是指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中除了要有理论知识深厚的理论老师以外,还应加入经验丰富资深酒店经理人,这样一来,学生所接受的学习不仅包括课堂上的基础知识,还涵盖了目前酒店行业的发展以及很多实践知识,这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企业应全程参与到培养制度设计

目前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治理理论来进行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这一理论,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到学校管理体制的制定和改革,将一些不利于酒店经理人培养的机制和体制进行革除。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管理体制中,要从刚性的制度与柔性的校园文化入手:

1、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中的考评制度,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并且除了专业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外,岗位一线人员也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评价。

2、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由此来保证酒店经理人的培训可以得到有效的进行。

3、大力推广学分制,由此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挥空间。

4、按照酒店企业员工的标准来要求在校学生。

(四)培养评价必须与酒店人才的需求想适应

鉴于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其的评价就应具有多元性,而采用多元化评价体制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确保企业全程的参与,企业鉴于自身的利益,必须要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评价工作。

2、确保评价的匿名性,在实际的评价中可以针对评价群体进行编码来确保匿名性。例如可以将学校为A,企业为B,这样在评估表上只存在编码。

3、确保评价者被赋予合适的权重,不同的评价者要被赋予不同的权重,相对来说,企业的权重应该最大。

四、结语

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高职院校已经不能再依照固有的模式来进行人才的培训,应该做到与时俱进,并且积极的与旅游企业联合。只有做到了联合培训,那么学校培训出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才不会出现与旅游企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现象,这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是双赢的战略。

参考文献:

\[1\]赵成,陈通.治理视角下的大学制度研究\[J\].高等教学研究,2005,(8).

\[2\]游富相.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供需错位与规避路径\[J\].职教论坛,2010,(8).

\[3\]李丽,朱巧芳.酒店管理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4\]曲波.酒店管理专业:“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5\]龚敏.酒店管理专业全方位职业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企业管理,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