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雕塑公共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1
1.题目不贴近实际
知识更新速度慢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典型的旧题目,这些典型内容很快就被当代设计取代,距离实际也就越来越远。优秀的学生往往不必多加思考就能够轻松地完成这样的作业,还有很多潜力无法在这样的题目中被激发出来,往往对这些题目不感兴趣。因此,题目往往决定学生能否学习到最新的知识和理念,只有新题目才能和时代贴近,学生也才会更有兴趣学习。
2.课堂气氛不活跃
缺少创新性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这样的课堂启发性不足,难以发挥出年轻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创新思维丰富的积极因素。启发与讨论的过程流于形式,或不够深入,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能够保证中等及以上的学生完成设计作业,但创新性较少,整个教学过程较为呆板,最终作业的质量不高。
3.设计与技术之间存在脱节
问题近些年,环境雕塑随着时代的需求不断强化设计性,很多技术问题让没有实际经验的学生措手不及。公共艺术观念引入课程以后,出现了更多的技术问题,公共艺术要求环境构筑物能够让人们参与进来,这在拉近人们与设计的距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技术、安全等细节问题。学生大多没有实际的雕塑工程经验,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存在一定的空白。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往往严格要求学生,可能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课堂活力、学生天生的创造力与这种严肃的教学氛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要想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方法
1.更新课堂课题
公共艺术语境下的环境雕塑教学在课程选题上应当突破陈规,广泛采用当下最为新颖的题目,采用从互联网上征集的实际题目最为妥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具有公共艺术语言的环境雕塑在各大城市不断涌现,其设计施工的方式也发生了转变,多采用公开招标的形式。这就给教师更新课堂设计题目提供了最好的依据。这些题目能够紧密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革新教学的基本程序
教师要改革课堂的基本教学程序,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教师与学生采用圆桌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成为讨论的组织者,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解决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然后,教师利用自己的设计实践知识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征求学生意见,最终形成设计方案。这样的方案包含学生自主的创造,也带有学校教育的痕迹,具有很强的创新,又有实践的操作性,将原有的“讲授—课题安排—辅导—收作业”的基本模式改变为“讲授课题—分组讨论—教师点评—总结方案”。这就发生了创造性的变化,民主讨论的环节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和技术之间的问题也能在讨论的过程中解决。
三、结语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2
迄今为止的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雕塑。将雕塑置于美术馆和博物馆之外的公共空间中(多为城市广场和观光街区等处),可称为“街区雕塑”。第二个阶段被称为新类型公共雕塑(NewGenrePublicart)。在这个阶段中,雕塑的设置空间由城市街区转移到社区,创作主体由艺术家转为社区居民,因此也被称为“社区艺术”(communityart)。“街区雕塑”仍然没有脱离雕塑艺术品“高大上”的特质,在街区雕塑艺术中,艺术没有改变,艺术家还是那个精英艺术家;而对于街道上匆匆而过的行人来说,眼前的雕塑艺术品可能是偶然的、无关我意的。因此街区雕塑艺术的最初表现形式,只是把原来放在博物馆里的作品移到户外来,这正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一词的现实来源。街区雕塑艺术的局限性,是作品离开了美术馆,但艺术与大众的关系并未改变。“社区雕塑艺术”的概念则完全不同,在社区雕塑艺术中,艺术不是那个艺术,艺术家不是那个精英艺术家;而观众也不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这样的雕塑意义在于,重新把文化与社会结合起来,承认艺术是为了观众而创造,而不是为了艺术体制。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的建设在建国以后开展速度很快,但是同时也有跃进式发展风险的存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的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艺术表面上看起来,无论从形制、技术手法、主题风格已经达到有关部门和世俗的认可,然而这些看上去“高大上”的雕塑艺术事实是普遍存在于一个隐形的象牙塔中,同市民之间也存在着一条隐形的不可逾越的鸿沟。以长春国际雕塑公园为例,尽管每年有一些固定时间举行推广活动可以免费入园,但是园中的游客却并没有因此而有很大的增加。笔者去雕塑公园调研的时候,园中的游客几乎达到了门可罗雀的程度。长春国际雕塑公园的艺术水准在中国来说是名列前茅的,但是却引不起市民的共鸣,这说明在发展中国家,普通市民的审美水准并没有跟上精神文明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看起来“高大上”的雕塑艺术遍布于商业街区、景观公园中,可是在居民生活的社区环境中的小型雕塑却极为少见。换一个角度看,在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艺术中,社区公共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是严重被政府、开发商、设计师所忽视的。根据上文的阐述证明,民众参与、根植于社区,是新型公共雕塑艺术的显著标志,雕塑艺术与社区建设出现逐渐融合的趋势,其最终目的是内化民众的欣赏品位,创造出优雅的社区生活环境,增强邻里和谐关系,营造更优质的社区生活环境。新型公共空间雕塑艺术理念的提出与发展,对于经济相对落后于国内其他地区的东北城市而言,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东北城市而言,对于大量农民工进驻大城市生活的东北城市而言,具有软实力教化的作用,这一理念将会对东北城市文化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提升与市民修养的增强,进而对于东北地区和谐社会的创建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从室外向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转移
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是创造舒适的东北寒冷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一个重要设计理念。在北美的诸多城市中经常可以看到封闭及半封闭的室内化街道、人行过街天桥系统。寒地城市的冬季降雪时常会给城市带来出行的困难,甚至是灾难。作为寒地城市,哈尔滨一年之中有近一半时间处于气候严寒的环境之下。城市的室内化步行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人们出行、购物的行为需要,当这些室内化、半室内化的步行系统发展到一定规模,连接成片后,寒地城市的居民就可以免除冬季出行的顾虑和担忧;即便是天气恶劣,也可以很自由地到达自己想要去的任何地方。与国内东北城市纬度相同的蒙特利尔、多伦多等加拿大城市,因为每年有四五个月的寒冷冬季而闻名,夏季又非常闷热,于是这两个城市兴建了著名的地下城—蒙特利尔地下城、多伦多的PATH。PATH总长已达28公里,由35个机构分别拥有产权,设有1200家店铺,雇员达5000多人,是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大的地下综合购物街:371600平方米面积,其零售总额也是世界地下城第一。穿行其间,应该是令人舒适的体验,因为环境始终如一,不会受气候的影响:在冬天,没有冰雪寒冷的烦恼;在夏天,没有紫外线的强烈辐射,更不会汗流浃背;在雨天,也不怕打湿衣衫。你可以借助它到达你的目的地,更可以单纯地在城里闲逛,消磨时光。可贵的是,加拿大政府以及艺术家并没有忘记在商业环境中必须具有的艺术氛围,大型室内商业空间中商业雕塑、浮雕、玻璃壁画等艺术作品应有尽有,使各年龄层的市民们在户外一片冰雪的情况之下,恣意地享受着天堂般的艺术氛围与浓厚的购物环境。同是处于寒冷地区的另外一个北欧国家—瑞典,在岩石中凿开了他们的地下铁路干线,并将其建成了一道艺术长廊,没有用华丽的大理石花岗岩,天然的岩石就是他们最好的建筑材料。地铁的墙壁和天花板都是的岩石,瑞典人利用这些凹凸不平的岩石镶嵌出了富有现代感的立体作品,从岩石里凸出来的雕塑和浮雕栩栩如生,令人大饱眼福。不同的地铁站是由不同的设计师设计建造的,故而风格也各异。在国内东北城市的漫长冬季生活中,面对室外的寒冷气候,中老年市民冬季交往空间基本上以室内为主。室内商业空间设计在东北城市中近几年发展的较快,例如哈尔滨已经建设了一些地面的室内化公共空间和地下商业空间,但是相比发达国家寒冷城市的商业艺术环境就显得粗糙、落后,甚至杂乱,室内商业环境中的雕塑艺术更是凤毛麟角。上文中提到的与我国东北寒冷城市纬度相当的国际著名的室内、半室内商业艺术环境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完全街区化的城市雕塑艺术已经跟不上东北寒冷城市发展的步伐,室内化、半室内化公共空间雕塑艺术环境不仅能够为市民的社会交往或活动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进而提升寒冷城市的冬季活力,而且能够使城市消费者在轻松购物的同时享受着格调高雅的艺术商业环境,进而提升市民的审美水准,让各年龄层的市民都能够感受冬季的美好,而不至于让东北的城市居民像候鸟一样,每逢隆冬季节,飞往我国地理版图的最南部—海南岛,去挨过漫长的冬季。其实完全可以通过政府的关注与决策,通过对东北城市室内与半室内商业空间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策略的调整与建设,就可以在寒冷季节足不出户地享受外部冰天雪地、内部温暖如春的优质生活,使室内活动与室外自然景观充分融合。
三、从宏观尺度下的布局向微观尺度下的布局转移
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作品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宏观尺度下的布局问题,在城市整体的尺度下审视,艺术品的布置不均衡,违背了公共物品供给的公平性原则。本文研究者在现场调研中发现,哈尔滨、长春、沈阳的雕塑大多布置在雕塑公园、沿江绿化带、政府广场、公园绿地内或商业步行街区中,而与百姓生活更为密切的生活居住区、社区等公共活动空间,雕塑作品则相当缺乏,这一点是规划师们在雕塑规划中应该重点考虑的内容。黄耀志等人在其撰写的论文《城市雕塑系统规划的任务与程序探析》中指出,城市雕塑的规划,不仅仅是某个雕塑作品的定点定位,而是对整个城市的雕塑作品的布局、分级与分系列的控制与引导。很显然,目前东北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建设,仍然停留在西方国家早期的城市公共艺术发展阶段:即片面重视城市形象,却忽略了城市雕塑的内化功能—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激活城市公共空间活力、反映社区价值、促进邻里关系、加强市民修养、间接减少犯罪率等。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东北城市的公共空间城市雕塑的建设,还是充满盲目性,缺失公共性的。与我国东北寒冷城市纬度相当的美国西雅图、尤金市等城市都提出了城市公共艺术布局公平性问题。西雅图北门地区的公共艺术规划就明确指出,在可能的情况下,新的城市公共艺术品应安置在较为缺乏的地区;亚特兰大的规划也提出了布局的公平性原则,它还在布局标准别提出,要让城市公共艺术品在城市中散布,而不是像以往那样集中在中央商务区;美国尤金市的规划也考虑了公平性问题,不过它采用的是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的方法,询问市民城市公共艺术品的分布情况是不是均匀和公平,并要求他们在多项选择中选择缺少艺术品的地区,其中包括低收入邻里、学校、公园、门户位置。这些优秀案例完全可以作为东北城市公共空间雕塑发展的参照,可以充分改善东北城市街区、社区因气候带来的冬季凋敝景象;改善后的社区环境会充分促进邻里的交往,为构建社会的和谐、市民生活社区的和谐提供优质的环境保障。
四、建立东北城市雕塑的色彩体系
由于东北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特殊,气候条件特殊,因此,城市的色彩、城市雕塑的色彩对于城市居民来讲尤其重要。东北城市四季分明,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色彩倾向,当时节进入秋季以后,直至次年的四月份,城市都处于萧瑟的景象之中:没有绿色的植物,没有彩色的花海;晚七点之后,街上行人稀少,街道昏暗甚或漆黑一片,治安问题堪忧。在20个世纪的90年代之前,北方城市的秋冬季色彩是灰色的。时间流转至本世纪初,伴随着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建筑物的彩色化倾向,东北城市在秋冬季的城市色彩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距离发达地区还相差很大距离。有的作品色彩轻松、亲切、活泼,雕塑语言简练,趣味强,公众可参与性强,这样的雕塑即使在寒冷的隆冬季节,在积雪背景的映衬下,也会很有看点。虽然城市冬季的萧瑟景象仍然存在,由于城市雕塑为城市空间添加了色彩,城市活力会陡然被激活。在现场调研中,本来途中昏昏欲睡,面对这些红色剪纸般的构成雕塑—“鱼”系列,观看者的兴奋点也陡然增加,足以想见一个精美的城市雕塑作品带给观者的影响力。
五、结语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3
关键词:雕塑艺术;公共环境;设计理念
雕塑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石头编年史”,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雕塑对城市空间进行装饰与点缀,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情感和理念。在现代社会,将雕塑艺术与公共环境设计理念相融合,保证艺术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一、雕塑艺术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
在全球化的今天,雕塑艺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单一雕塑发展,到现在各式各样的雕塑;从最开始只注重雕塑本身和雕塑家个人观点进步,到现在注重形式结构层、内容含义层;从最开始不关心雕塑与城市的关系进步,到现在注重空间感和整体协调感。雕塑真正融入了城市空间,展现了城市的风貌。雕塑凝聚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是城市文明发展的象征。在城市文明发展中,雕塑从主体内容、城市文化特色、城市地域特征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城市本土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凝聚力。如,大连海之韵广场的《海之韵》雕塑、青岛五四广场的《五月风》雕塑、深圳的《拓荒牛》雕塑等。雕塑作为现代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公共性和永久性特点,体现了现代城市精神,是人们精神物化的表现。雕塑用特定的符号向大众传达城市文化,对城市进行美化和装饰,是城市中最醒目的标志。雕塑不仅仅建立在一线城市,在二、三线城市的公园、商业街等处也大量存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雕塑体现了城市的品位,与城市空间环境相互依存。雕塑设计是多层次的。在设计初始阶段,设计者根据城市空间环境的不同功能、不同需求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进而传递出不同的情感,并且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如,北京文化广场的《风筝》雕塑,像一只蝴蝶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展现出人们的开放思维;大连《一家三口》雕塑系列,从大连的滨海特点出发,展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公共环境设计理念与雕塑相融合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雕塑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艺术,是城市文化和城市历史的重要标志与载体。在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今天,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雕塑的发展空间也有了较大的拓展。雕塑是一门集文化、艺术、设计等学科于一体的艺术,整体塑造过程难以简化,因此,基于文化历史背景并与城市环境相融合是雕塑艺术发展的必然方向。雕塑是由物质材料构成的,雕塑的面貌和形态都是由物质材料决定的。所以,选取优质的物质材料对雕塑艺术创作而言十分重要。在雕塑设计中,设计者可选取不同材质的材料进行雕塑艺术创作,如质地坚硬的花岗岩、纯洁且优雅的大理石、品质高贵的铜质材料、条纹流畅且装饰性强的木质材料等。在公共环境设计中,设计者可将雕塑艺术与景观相结合,运用色彩特效从场地、位置、形态、质感、色彩出发,处理雕塑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位置关系,使雕塑不仅能装饰城市,还能表现出自身的创作历程、思想观念等,将多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特定的空间环境,确保其秩序感和整体感。如,青岛的标志性雕塑《五月风》运用多种线条,与城市景观环境相融合,展现了青岛浓厚的历史韵味。在雕塑设计中,设计者表现情节与主题时应大胆构图,提高精确度,表现出一定的气韵。设计者要大胆创新,不要一味地复制国外的成功作品,要融入本土文化,发现并展现不同的美。此外,设计者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听取大众的意见,从人们的审美情趣出发进行设计,使雕塑具有本土化、亲民化的特点,让人们备感亲切。
结语
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在现代社会,雕塑艺术逐渐多元化,设计者需要理解公共环境设计理念,打破固有的雕塑创作观念,在雕塑创作中充分体现公共环境设计理念,这样才能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布仁.浅谈雕塑艺术如何体现公共环境设计理念.科学与财富,2016(7).
[2]彭雯豪.关于现代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理念的几点思考.才智,2015(14).
[3]梁嘉女.环境艺术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研究——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4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传播意味浓厚。
(一)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强化设计也是时展的必然,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要有民主,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这就是选题,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最新的,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第一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第一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将课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最后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都是答辩评委,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这样的“答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互相启发,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成果标准“投稿”制,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最后,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例如定位的准确性,形式感的采用,材质的表现,等等,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是一个分析差距,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完全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提升了教学质量。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5
走進展場,在鹵素燈下閃著金屬光輝的兩件大型作品非常醒目地吸引了目光。以鋼材塑成的兩具人體軀幹,分別將男性的陽剛和女性的陰柔,透過相同的媒材但卻不同的塑造方式展現出來。只截取從脖子到大腿根部的男性軀幹,是以鋼片密實包覆,展現出男性軀體的壯實感;反之,豐腴的女性軀幹,卻是以鋼絲密密麻麻編織、黏接而成,形成一種可以穿越透視的現象。比起男性軀幹,女性軀幹在光的照射下顯現出更多不同的、炫目迷人的光效。
減一點加一點虛空與空間的創作概念
這兩件作品的創作者是台灣雕塑學會會長、楊英風美術館館長楊奉琛。針對鋼絲女體,楊奉琛表示,「雕,就是減;塑,就是加。他所要表現的是靈魂的存在。楊奉琛藉著鋼絲結構的可透視性表現「虛空概念,一方面將眼睛無法看見的靈魂揉入女性軀幹之中,一方面也企圖說明靈魂可以自由出入軀體的特性。作品似乎寓意著,女性基本上是屬靈的,輕易能與外界溝通。
會場有一件作品《禪者》,是王秀杞老師的創作,禪者的胸膛是挖空的。作者運用空間的概念呼應了創作的意念,創作企圖上,應是透過造型來說明一位了悟萬法性空的禪者的修證,表現禪悟者盡虛空、遍法界、來去自如、無所障礙的心。挖空了胸膛的《禪者》是王秀杞老師挖空心思所創作的一件作品,王秀杞藉著作品闡述了實體與空性的禪意。型態上,這件作品是小的,意涵上,它卻是十分巨大的。
這樣的作品,如果不經過深刻的思維,創作者的思維與賞藝人的心境之間,兩者會起什麼樣的相互作用呢?《禪者》是一件雕塑作品,可是,這樣饒富東方文化與中國禪學意涵的雕塑作品,可能出現在我們紛雜擾攘的生活時空環境裏,成為人們日日親近、時時相濡以沫的公共藝術嗎?
我們觸目所及的公共藝術,究竟有幾個承載了這麼渾厚的文化意涵?傳遞了這麼深刻的思想底蘊?
或媚俗或藝術 融合與認同的基本精神
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藝術碩士、任教於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的陳文祥說,「公共藝術是對既存空間的一種異質性的介入,不論是造型、色彩、意涵,都會對原來使用那個空間的住民產生影響,可能被接受,也可能被排斥,因為它對空間的占據,的確造成一些使用上、觀感上、情感上、認同上的阻礙。他認為,一件公共藝術是不是成功很難有定論,一件作品可能是媚俗的,卻可以被接受;相反的,很有藝術性卻不被接受的作品也不少。
陳文祥曾經擔任宜蘭縣南澳高中入口意象公共藝術評審,他說,當時的評審標準在於作品是否能彰顯原住民的精神,與住民融合、取得認同。至於其他,可能是要求與生活環境取得和諧,有些則要與建築物融合,如果建築物本身是現代形式,公共藝術作品也比較會採取抽象的概念去發揮。作品有沒有獨特的創新性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國際著名建案《Taipei 101》中,大樓前的廣場設置了一件公共藝術《L o v e》,那是一件四個鮮紅色的立體英文字母組合,由美國普普藝術大師羅伯特·印地安納(Robert Indiana)所創作,呼應的是「TAIPEI這六個英文字母所隱含的科技(Technology)、藝術(Art)、創新(Innovation)、人性(People)、環境(Environment)、認同(Identity),雖然大師在紐約第六大道與五十七街路口也有一個類似作品,此非唯一的獨特作品,但仍被認為是與建物環境與流動人群取得相當好的協調。
公共藝術一定是單一的一件作品嗎?未必。北京市王府井大街有七百年以上的歷史,經過重新改造,起於古老的一面《王府井》牌匾,終於現代藝術美感的《火樹銀花》,中間分佈著各種古老記憶中的生活片段,藉著雕塑作品的展示,把時間凝固在一定的空間裏,讓生活或穿梭在這個場域裏頭的人們,都能體會到歷史與文化的紋理,展現出公共藝術的意涵縱深。
從單一一件展覽的作品,到設置於公共場域的作品,每一件藝術品,可以是無價的,也可以是被標價的。「藝術、產業、創意都離不開生活,雕塑也可以變成公共生活的一部分。楊奉琛說,「不止可以看、可以用、可以住,也是打開身心靈的媒介。這是精神層次,藉有型的造型,將無形的精神與都市建設結合。
有主觀有品味創作與製造的本質分野
自從台灣法律強制規定,公共建案必須提撥總經費的百分之一用在公共藝術之後,等於是公權力為公共藝術創造了一個市場,而最可能參與公共藝術的就是雕塑藝術創作者,「這造成一些固定以爭取公共藝術預算做案子的藝術工作者參與競逐。弊端也由此而生,傳聞有經常擔任評審的人,在公開徵案比圖的情形下,與投案者私下聯絡,「最後導致『最好的作品總是第二名的傳說。陳文祥表示。
面對台北市觸目可見的公共藝術,楊奉琛不客氣地批評說,政府介入公共藝術的推廣之後,「路走偏了,製造出了一大堆垃圾。不僅是空間和資源的浪費,也是視覺的污染。恐怕就與制度與實務的運作偏差脫不了關係。
「許多作品會顯得突兀,跟評審形成圈內少數人的局限性有關,徵選作品的標準常受制於評審的主觀意見與品味。陳文祥指出,這是公共藝術作為一種產業的發展隱憂。
藝術離不開生活,藝術家也需要生活,當公共藝術不是一個展場而是一個市場,不是被創作而是被製造,那這個公共藝術的成品就失去了它的藝術內涵,其內在生命遂岌岌可危了。到底公共藝術是被需要的還是被創造的?台灣的公共藝術產業正面臨反思。
怎樣的作品可以說是成功的作品呢?成功的作品並無一定形式,只要被接受就有存在價值。「大牴上,寫實的、溫馨的、正面道德訴求的作品被接受的程度比較高。陳文祥指出,抽象作品就只是一個型狀,常不代表任何意義,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大衛·謝拉(David Serra)置於紐約聯邦大樓的極簡藝術作品就引起很大抗議,幾何造型的構造,無法引起市民情感上與認知上的共鳴,反而被認為是個影響公眾行進動線的障礙物,最後落得被移走的命運。
也許企業可以從藝術家的創作當中獲得靈感。邱泰洋以較軟的木材表現稍強硬度的甜筒,卻以硬度較強的漢白玉表現軟綿綿的冰淇淋,在表現不同材質硬度的媒材組合上相當有巧思,如果這件作品被放大、被安置在某一個店家門前廣場,一定是好的公共藝術和商業招牌的巧妙結合,消費者心裡可能也會感受到「甜蜜的滋味吧,誰又說藝術和商業就必然衝突呢?
公共藝術要發展,需要豐富的創作人才、創作經驗,以及支持它存續下去的文化和制度,但一件公共藝術作品是否成功,需要藝術家在創作前先進駐社區,做田野訪查,找出環境與文化背景的精神所在。藝術無國界,但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文化內涵,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具備創意和獨特性當然很好,但它更需要與它所立足的文化土壤相容,才能從中吸取養分,讓這棵公共藝術之樹發芽滋長。
雕塑公共艺术范文6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河南居民劳动市场的636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研究了影响居民工作满意度的因素,结果表明引起满意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有工作层次、就业歧视和健康状况等。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员工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评估一种态度的反映,它是企业员工职业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心理指标。罗宾斯(1997)将工作满意度定义为“个人对他所从事工作的一般态度,’,并且认为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对工作满意度水平低,对工作就可能持消极的态度。工作满意度有很强的主观性,即对同一工作,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满意度,他与被试者在工作之前的主观偏好和工作中的感受密切相关。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都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过研究。国外研究多在某个激励理论的背景下进行。泰勒(1911)提出高报能提高满意度;adams(1963)的公平理论表明工作满意度的产生来自于员工将自己的收益和他人相比较的结果;lock(1986)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做了详细的综述,认为工作满意度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工作自主权、工作压力、工作期望、自尊、个人价值观和别等个体变量。国内近年来对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有所关注。陈子光1990 考察了影响员工工作动机和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发现集体工作意识、组织气氛、工作难度和价值、工作潜力知觉、工作结果、年龄和工资、人际关系等都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有较大影响。本文采用的是有工作的河南居民问卷调查数据,共636个样本,根据河南居民的劳动力市场表现研究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度的诸因素。本研究具有如下特点:样本量大。每个类别变量的分类数目都有统计上的意义;研究对象不局限于某个特定行业,而是在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工作类型中取样,这样研究结果会有更广的普适性。
二、数据、方法和模型
1、数据和方法
在问卷中,被调查者被问到:您满意目前的工作吗?a不满意;b一般;c比较满意;d满意;e很满意,在数据处理时,根据调查者的回答,依次赋值为1,2,3,4,5。通过结果可以看出,河南居民的工作满意度整体较低。本文首先要确定哪些因素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是显著的,这主要通过建立满意度的回归方程来进行。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首先给出描述统计。
(1)受教育程度(edu)。一般认为受教育程度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变量。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劳动者的工作地位,总体上可以说受教育程度越高,工作满意度也会越高。表1给出的数据基本符合感性认识,但从数据看,满意度似乎并没有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因而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2)工作类型(employer category )。工作类型也可以视为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之一。从图1可以看出,私营企业、国有、集体企业等单位平均满意度较高,另外自由职业者的满意度也较高,这与该职业工作时间自由、强度不高等因素有关。我们对所有劳动者对工作类型的期望值统计后发现,有44%的劳动者期望在政府事业单位工作,有36%的人更愿意在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分布在其他工作类型的期望值都在20%左右。
(3)工作层次。工作层次被认为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工作层次是反映劳动者在工作中的地位和权限,甚至可以决定劳动者的工资待遇、福利水平、工作时间等。显然,工作层次越高,劳动者的优势可能越大,满意度也会提高。
(4)工资(wage )。工资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变量。工资越高,工作满意度随之提升,但是考虑到恩格尔系数的影响,一般认为,月消费支出占月收人比重越大,满意度会越低。衣食住行是居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因此我们考虑了月收人的绝对量之后还应将月工资中用于消费的比例(precon)列人影响因素之中。调查中也发现,大部分工资相对较低而分布在政府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中的居民满意度相对较高。
(5)就业歧视(discjob )。就业歧视也被认为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从感性认识上说,若是工作中受到的歧视越强烈,工作的愉悦感也会越少,自然工作满意度也不会高。从表2可以看出,越是在就业中感到有歧视的感觉,满意度越低。
(6)其他变量。从表3可以发现统计反映的结果和预期一致:有拖欠工资现象的居民的满意度低于没有拖欠工资的;有福利保险的居民的满意度高于没有福利保险的;健康状况越好,满意度越高。另外,意愿工作时间与实际工作时间的差别也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一个影响因素,称之为“时间差(bal-time )",从问卷情况来看,一部分居民的实际工作时间与意愿工作时间并不一致,因此,将时间差也列人满意度方程。
2、模型
讨论了满意度方程之后,下面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工作满意度((job of satisfaction)模型,本文的工作类型以农民作为比较对象,工作职位以中层作为比较对象,以有福利待遇作为比较对象。建立的回归方程如下:
变量之前的数字为影响系数,括号中的数字为t值。从回归结果来看,所有的符号和理论预期是一致的。这首先反映了问卷数据的质量是可靠的,其次工作满意度模型的设定是恰当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工作类型、工资这几个变量并不是显著的,因此在解释工作满意度方程中要删除。工作职位、月工资中用于消费的比例、就业歧视、拖欠工资次数、没有福利和健康状况是对工作满意度影响显著的变量。
受教育程度之所以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在考虑工作满意度时,受教育年数是同工作层次等联系在一起的,二者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工作层次更好的地代表了受教育水平。另外某些制度因素的干扰也使得教育不显著。原本分析的工作类型在此也不显著,原因在于各种类型的单位都注重了对员工满意度的提高,在员工工作强度大的行业往往辅之以较高的经济待遇,而在工作稳定的收入平均化的行业中往往有较高的自由度和福利待遇,加之人们就业观念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使得人们不在局限与传统的狭窄的就业类型。因此在各个类型的行业中员工在不同满意度的阶段都有分布。从图1还可以看出,在很满意的阶段里自由职业者所占的比例较大,这表明人们越来越重视宽松的工作氛围和人化的管理方式。看来并不是工资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满意度,而是由它所关联的,更加密切联系居民生活的工资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这个变量来更好得解释。符号呈现负号说明,月工资中用于消费的比例越高,工作满意度越低。这点和前面的描述性统计是一致的。工作层次是影响满意度的显著变量,而且符号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这点就可以解释,工作层次越高,工作满煮度也越高:工作层次越低,工作满意度也越低。正如前面的描述性统计那样,处于高层职位的人比处于操作层工作的人的满意度均值高。就业歧视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这和我们的预期是一致的。拖欠工资次数在调查中也是人们比较敏感的问题,从回归结果来看负号也与调查反映的结果吻合。拖欠的次数越多,满意度越低。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反映拖欠工资使他们的工作满意感和安全感降低。没有福利待遇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的显著变量,并且是负相关的。我们采用的数据是没有福利待遇的样本,以有福利待遇的样本相比较,越是没有福利待遇,工作满意度越低;有福利待遇的居民工作满意度会相对比较高。健康状况是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工作造成的健康状况欠佳,就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工作满意度。回归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一致,健康状况越好,工作满意度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