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环节实施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个行业和领域与世界接轨的进程的不断加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的高级人才的培养机构,肩负着为祖国培育新世纪专业人才的使命。所以,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的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关系着信息技术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一、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

结合目前国家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需求状况,我校确立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第一,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培养具有“强能力、宽适应、重创新”的创新型人才。第二,根据信息社会的发展及行业发展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从“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四个方面深化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同就业需求错位

高校培养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理应同时掌握基本知识和技术,学生在实际计算机管理工作中也应该能够胜任。但是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还过分的重视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远远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无法在工作中发挥作用,出现择业就业难的现象。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中,对于电路原理、模拟数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汇编语言等一些主要的课程中,学生在掌握的往往是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也就是说学生要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什么叫模拟数字技术,计算机系统结构有哪些。在课程上,学生学习的这些基本的概念知识,而课程上学生并没有实际操作,因此在实践工作中也就得不到运用。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通过对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观念的了解,我们发现,该学科是一种基于算法理论的学科,要求良好的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相应的算法知识和研究能力。也就导致了传统的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强调的是学生的学术造诣和研究潜力,这种教学观念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的研究能力的进步和创新能力的缺失。这种能力的失衡恰恰是和当下社会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才的要求相违背的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更多的以操作和动手能力见长的毕业生。所以,我国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性问题就是高校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企业要求的失衡。

(三)师资建设不够完善

实践中我们发现,目前我国从事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师主要是专门的知识传授型教师,他们长期的从事重复的理论教学工作,并不参与相关的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相关研究,也不从事其他的实践操作和技术应用活动,单纯的讲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理论知识。这种专职理论教师的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能力不足。另外,据统计我国现阶段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教学活动的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并不高,且在从事教学工作之后并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导致了教师的理论知识的落后。

(四)计算机专业特色没有突出

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采用的教学计划基本是一样的,并没有从学校的发展出发,很多学校照搬一些名校的教学计划和大纲,使得学校自身的特色无法凸显出现来。学校培养出来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学生相比并没有突出的特色。无论是专业学生还是非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也基本一样。因而使得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没有突出的特色。例如,计算机课程使用的基本教材同其它专业使用的教材一致,而计算机中实践教学诸如电子工艺实习、硬件部件设计和调试以及工程实践等学习,教师还没有花太多的时间进行教授。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的措施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要进行专业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也即关键问题就是首先要确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要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虽然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面临尴尬局面。一方面企业抱怨招不到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校不了解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需求,也即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没有同市场需求有效接轨。按照目前各工科高校的情况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集中为研究型和应用型两类。为了明确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结合目前市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以及我校的具体办学条件、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办学条件及本专业所招收高考学生的层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规格上。但这里定位的“应用型”人才并非单纯指《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所指的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除此之外,还包括软件工程和计算机工程两个专业方向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是综合这三个专业方向来进行人才培养的。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的制定

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一方面参考《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建议;另一方面借鉴NIIT和QUT经验,专业课参考严谨的产业调查结果,旨在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强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职业指向性强的特点。NIIT课程根据工业界和商业界实际项目开发的需要进行设置,它与IT行业的最新资讯紧密结合。这些课程以一个软件工厂为模型,依据实际的工作环境进行设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能在与企业实际环境相类似的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这样能帮助学生熟悉典型的企业中各组织机构的功能,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能力为这些组织机构提供IT问题的解决方案。NIIT课程的特点在于它采用模块化教学法(NES),重视以软件订单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开发能力的培养。

(三)加强实习和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原安排的实习时间一般只有5~6周,本改革方案的另一个特色是把实习时间调整为一学期(第四学年下学期),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需要,为毕业后的发展确定基本的方向。同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强学生毕业设计的组织,提高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水平。举办各类培训班、科技竞赛、科研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认证考试和技能考试,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开放实验室,增加自主设计和创新实验的比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知识体系

基于以上对我院该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及课程设置原则的分析,该专业知识划分应主要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基础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的具体应用领域,从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到应用技术实践的知识,都应存在于该专业的知识当中。因此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以下三个层次的知识:一是专业公共基础理论,这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科学技术平台;二是专业基础理论,该层次以第一层为基础,按专业技术特征的不同侧重点,分成不同的专业分支;三是专业应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体现不同专业分支中的关键应用技术。

(五)拓展课模块

拓展课模块又分为专业拓展课和素质拓展课两个层面且都属于选修课,旨在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新知识的获取、消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其中的专业拓展课为学生提供了该专业较为深层次和专业外延的相关课程;素质拓展课则为学生在人文艺术领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拓展课主要有:计算机算法、Windows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库应用开发、多元统计及应用、物流信息技术、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Linux操作系统、信息安全技术、Web应用开发等课程;素质拓展课主要有: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外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课程。

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是一个技术发展快、更新快的学科,这也就决定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具有相对的动态特性。因此,在制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时要以与时俱进的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才能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环境,有利于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拓宽学生就业领域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段利华,顾应龙,左国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状分析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7,02:82-84.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2

专业定位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科学的专业定位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的关键。专业定位不准确,会导致人才培养欲达到的规范和标准的偏差,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具体形式、手段与途径。专业定位包括办学层次定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面向定位、服务面向定位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办学层次定位要确定是培养本科生、研究生还是专科生等;培养目标定位要确定所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的素质、能力以及应满足哪方面的社会人才需求;人才面向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就业的岗位;服务面向要确定专业人才服务的地区和行业;而人才知识结构定位要确定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首先,作为地方性院校,主要承担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使命。因此,地方性院校要了解地方IT产业发展和布局,研究其所需人才的素质、能力、岗位和知识结构,在此基础上科学定位,从而使所培养的人才具有针对性。其次,地方性院校应认真分析自身优势和特色,如办学条件和行业特色等,根据自身优势和特色来进行专业定位,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各校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质量、具有竞争优势专业人才。

2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

2.1湖南省IT产业现状目前,湖南省以建设三大信息产业基地为重点来带动湖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4]。三大信息产业基地分别是:以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构筑以显示器件、电子元器件、整机、通信传输设备、通信交换设备、专用仪器仪表设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电子信息材料等为主导的湖南省信息产品制造业(长沙)基地;以长沙软件园为基础,建设一个以软件开发、IT服务和数字媒体为主体,掌握软件核心技术、有特色和品牌的国家软件产业(长沙)基地。以郴州出口加工区为基础,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数字视音频及其配套产品的湖南省数字视讯产业(郴州)基地。2.2学校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湖南省属某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有17年办学历史,是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省级特色建设专业和国家二类特色建设专业,得到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硕士点的支撑。师资力量雄厚,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软件工程等方向具有明显优势。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大,除了常规教学实验室,还具有脑机接口、图像处理、物品编码、体系结构与嵌入式、网络与通信等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在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方面与交通、电力、水利行业密切合作,开发了多个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应用软件。2.3专业定位从湖南省IT产业发展和布局可知,湖南省IT行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个方向的人才都需要,特别是对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方向的人才需求量巨大。从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及办学条件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交通、电力、水利行业特色显著,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方向有较好的优势。因此,该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定位如下:(1)办学层次定位:坚持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2)培养目标定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门人才;(3)人才面向定位:能在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4)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交通、电力和水利行业。(5)人才知识结构定位: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经济管理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从事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和开发计算机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软件工程设计和嵌入式系统开发的能力。

3专业定位指导下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要的组成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针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时限和学生入学状态的条件下,通过教学及其相关活动的进行,达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一种设计[3]。它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体系一般包括素质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本文主要讨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对ACM/IEEEComputingCurricula2005教学计划[5]提出的不同专业方向的知识领域和专业能力的分析,可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四个专业方向在专业知识领域、专业能力要求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也有些共性。因此,我们使用模块化的方法设计专业课程体系,达到体现共性、差异和特色的目的,方便各高校的教学实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由1个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任选模块组成。其中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为必选模块,4个专业方向模块至少选择一个,任选模块可以选也可以不选。专业公共核心课程模块在考虑专业知识和能力共性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的成熟性以及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参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文献[6]中的要求,提出了一组专业公共核心课程,以体现不同方向的共性。4个方向模块课程用来体现不同方向的差异。任选模块由学校根据自身特色设置相应课程,主要体现课程体系的灵活性。图1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表1给出了除了任选模块以外的各模块的一组推荐课程。根据专业定位,一些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的学校可以设置多个专业方向,而一些学校可能在某个方向有优势,则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其中一个专业方向。如第三节中提到的高校,根据其专业定位,可以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三个专业方向,因此,该校的教学计划中,可以选择公共核心课程模块、计算机科学方向模块、计算机工程方向模块、软件工程方向模块,根据其行业特色,选择任选模块,在任选模块中设置体现行业应用特色的课程。其中,公共核心专业课程模块的课程为必修,学生根据专业兴趣选择至少一个方向课程模块,任选模块中的课程为任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计算机技术是飞速发展的一个领域,尽管各类高校开办有计算机专业,但是计算机类人才缺口仍然很大,由于社会的需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相符,导致出现了以下现象,一方面,用人单位却反映人才紧缺,要找到合适的人才很难;另一方面,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时,往往感到工作难找,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很难。因此,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方面将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内容陈旧,跟不上计算机行业发展

计算机行业是飞速发展的行业,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目前计算机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总是滞后,不能体现专业发展的新技术,因此造成了教学内容陈旧。用人单位反映的最多问题之一是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落后。

2、重理论轻实践,动手能力差

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实践课程仅局限于几个验证性实验,缺乏综合性的实验,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特别是针对职业岗位的实践训练,因此动手能力差,这也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多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

3、职业特色体现不够,岗位适应性差

学生要么对职业岗位不适应,要么对职业的适应期较长,不能很快融入企业环境。虽然具备了胜任职业岗位的知识和能力,但是缺乏适应企业管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很难在企业找准自己的位置,影响自己的才干发挥,最终面临被企业淘汰的危机。

二、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由上面分析可知,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下面对如何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1、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是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但是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只有把基础知识学好,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好良好的基础,才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不能满足于原有的课程实验,还要加大专题实验,专题实训,特别要重视针对性的职业岗位实习。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须开设一些比较新的课程,从而实现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

2、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计算机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训练,根据计算机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本专业应分3G应用技术模块、企业计算技术模块和软件测试工程技术模块等三个子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三个子方向修读同样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这些课程构建了本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是专业核心部分;而在专业选修课上三个子方向各有侧重,以不同的课程设置作为不同的修读方向展开专业技术培养。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设计、3G应用程序设计、企业ERP应用系统规划设计和开发、软件及应用系统的测试等不同方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下面我们分别以三个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为例来展开讨论。

专业必修课设置:软件工程、软件代码开发技术、操作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形式语言与自动机、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

专业选修课设置:

A.3G应用技术方向

移动通信理论、3G通信技术基础、移动增值业务分析与解读、3G通信通信软件设计与使用、MicrosoftMobile移动应用开发、流媒体技术制作及应用、手机应用开发(JAVAMe)、3G业务技术开发、终端技术开发实践、3G业务与终端技术开发、手机游戏开发实践、3G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3G终端增值业务分析与项目实践、3G工程职业实践。

B.企业计算方向

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MFC/C++应用技术开发、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大型数据库系统、ERP技术及项目实践、CIMS技术及应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软件设计师认证强化训练、J2EE项目开发实践、.NET项目开发实践、ERP软件项目职业实践。

C.软件测试技术方向

基于MFC/C++应用技术开发、J2EE应用技术开发、软件测试过程与用例设计、LINUX/Windows平台测试技术、数据库应用开发与测试、软件测试工具及应用、软件测试工程师认证强化训练。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总结

根据以上课程体系改革方案,我们对2009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技术方向)进行了改革试点,近三年的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兴趣比前几届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我们又邀请了相关用人单位对我们的课程进行了讨论,对学生进行了岗位技能测试,用人单位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学生所学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看好他们的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高速计算机;超微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

1 现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状况分析

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贡献

现阶段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参与了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的众多领域,极大地提升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等提供帮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普遍运用,有效地提升了现代社会的文明水平。

在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背景下,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在不断地提升与进步。计算机不断朝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极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具有更新快、小体积等特点。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1946年,起初计算机技术是基于1904年的电子管技术,经过42年的科研而成,当时的计算机体积巨大。在这之后,半导体技术发明以后,在短短十年时间内半导体计算机又随之诞生,这时计算机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其系统性和综合性也更加全面。总而言之,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2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问题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双面性,计算机在给人们带来众多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一定的隐性安全问题。譬如,轰动一时的“千年虫”事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众多行业都遭受了“千年虫”的严重影响,这一事件让人们充分认识了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够让计算机在健康、稳定的状态下发展,减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威胁,最大限度地发挥计算机技术的“服务职能”,成为了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热门的研究课题。

1.3 科学规划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必须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得到检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不例外。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初是为了科学研究的需要,发展至今,计算机科学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军事、经济、生产、管理等。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计算机所承担的任务主要是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而参与这一工作的主要是计算机的软硬件设备,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用,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要加大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从而有效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效率。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未来的发展

从当前国际上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发展状况来分析,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势。

2.1 运行极速化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科学家将空气绝缘性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当中,这种技术在计算机中运用,极大地提升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是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大突破。例如,美国纽约保利公司的科研人员,设计一种新型的电路,并将其运用到计算机当中,科研人员在电路中运用“胶滞体包裹的导线”技术将需要的芯片进行连接。由于这种“胶滞体包裹的导线”的包裹五---“胶滞体”当中含有大量的空气,空气是一种具有很强绝缘性的气体。传统的芯片是通过“硅二氧化物导线”实现相互之间的连接的。但是,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因为导线、芯片等对信号的吸收作用而减弱,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而利用这种新型的导线技术就科研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大幅减少了信号的损失,从而实现了提升计算机运行速度的目的。

2.2 生物计算机伴随着超微技术的发展而诞生

上世纪末,基于超微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研发人员将超微技术运用到计算机当中,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生物计算机很其他计算机显著的区别,这种类型的计算机通过将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计算机芯片当中,使之构成一种生物分子形式的计算机“蛋白质分子”。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科学家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了生物计算机,在当时引起世界范围的巨大轰动。与此同时,美国科学家也公布了一种全新的逻辑运算方式,这种逻辑运算方式是基于电子计算机的模仿技术为技术基础,并以电子计算机模仿技术为基础,针对“虚拟”的城市路径设计问题进行了最佳方案的设计。从当前生物计算机的应用于发展状况来分析,生物计算机研发人员今后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新型分子元件的研发,借助生物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反应,实现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等工作。现今的超微技术已经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一些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超微机器人已经面世。

2.3 以光为传输媒介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所谓的光学计算机就是利用光为传输介质,实现信号传播的一种计算机技术。光学计算机的优点十分显著:首先,光的传输速度是其他介质无法超越的,因此,利用光作为计算机的信号传输媒介其传输的速度是惊人的;其次,光具有偏振和频率特性,基于光的这些特性,计算机的信息传输能力得到了更好地优化;再次,光在传输过程中,不需要借组其他的介质就可以实现信号的传输,是以一种独立的形式进行传输的,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光在传输过程中不需要其他依靠体,同时不会出现相互交会的情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世界上掀起了一阵“光脑技术”科研风。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光脑技术”的科研力度,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并取得了不同领域上的成功。其中。以德、意、法、日为首的六十多各国家共同组建的科研队伍,在这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该队伍研发出的新型计算机,在以下几个方面进步显著:(1)计算机运行的速度更快。光学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比普通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提升了将近千倍以上。(2)计算机的准确性更高。在快速运行的状态下,光学计算机的准确性得到了有效地提升。(3)散热性能更优良。普通计算机在高速运行的状态下,会产生一定的热量。而在计算机运行时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会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甚至直接无法运行。而光学计算机突破了散热这一难题,即使在高速的状态下运行,也不会受温度的影响。

2.4 纳米计算机伴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而诞生

伴随着纳米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纳米技术不断走向成熟。纳米技术在计算机中应用,带来了纳米计算机。纳米技术在计算机中应用,主要集中在芯片上。纳米芯片技术,使得计算机芯片的体积大幅减小的同时,计算机芯片的稳定性也有所提升。美国作为纳米计算机技术研发的领军者,在纳米计算机各方面的技术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是,美国正在突破的一种纳米管连接技术,该技术一旦研发成功,就可以将芯片的作用大幅提升,从而可以实现,将计算机的内存芯片直接作为计算机的晶体管使用,从而使得计算机的功能可以得到最大化地优化。

3 小结

综上所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将不断朝向一个更具全面性、系统性、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进军。在当前的状态下,计算机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已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坚信,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努力之下,计算机发展的预期目标指日可待,计算机科学技术也将会在未来人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增欣.浅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J].才智,2013,2.

[2]谢彬.解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代化运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9.

[3]李思远.浅析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2,1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智能化;科学;无线;环保

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人们在对其进行应用的同时,也发现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其现阶段下的局限性。同时,计算机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的更新完善。文章首先对现阶段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了概括。然后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1现阶段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应用现状

1.1较为普遍的应用

当今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广泛着应用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例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网络电视和电脑等;在学校的教学中所广泛使用的多媒体和一些管理系统等;在军事领域上高科技的武器设备等;在医疗领域中广泛的应用到了医疗影像等方面。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于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其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之处,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更加广泛的应用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1.2更新换代较为迅速

因为社会各个方面对于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也对计算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其不断地对其进行硬件和软件等方面的更新,以满足新的需求。对于计算机而言,其性能、硬件以及大小都在不断的改进中,越来越多种类的材料被应用到计算机的硬件而开发中,其所具备的功能也越来越能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而对于软件方面,技术人员往往会根据不同用户的要求开发以系列相关的软件,并对其功能进行逐步的调整和完善,因此在应用一些软件时会觉得越来越方便。

1.3专业人员增多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相应技术开发人员越来越多。人们想要拥有更符合心意的计算机需要技术开发人员的不断努力。这便要求培养一系列的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以满足社会方方面面对计算机的需求。并且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看重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专业,使得相应的技术开发人员有所增加,技术开发与更新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并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员的越来越多,人们会越来越了解计算机。

2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

2.1趋于智能化

计算机技术在不断的革新之中,这也使得计算机更加广泛的以多种形式应用在人们的生活工作等等方面。目前,一些高端的计算机能够实现对家务进行简单的操作,与主人聊天。随着未来计算机不断将更难的运算进行良好的处理,其必然能根据相应的指令,实现一些更为复杂的工作。计算机是为人类服务的,其未来也会更加趋于人性化。可以帮助人们实现自身并不能完成危险较大或者困难较大的事情。并且计算机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是一个很大的优点。能够使各种任务得以高效地完成。

2.2趋于无线化

人们在生活中应用的最为普遍的无线装置电视遥控器,其能够通过无线来实现对电视的管理,操作十分方便简洁。而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在一些较为特殊的地点、环境中工作生活时也需要计算机的使用。而这便要求有便于携带、操作方便的计算机可以供其使用。因此计算机朝无线化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其能满足人们不同地点的不同工作需要,避免了繁琐的有线设备的一些缺点。更能提升人们的工作效率,满足人们自由活动等等方面的需求。

2.3趋于节能环保

在计算机的不断更新换代中,节能环保已经成了计算机研发的一个新的理念。必须意识到计算机已经广泛的应用的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虽然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是产生了很大的能源消耗。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强烈的提出,以及人们节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越来越要求计算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实现最小的能源消耗。因此计算机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4新型计算机

未来的计算机必然会实现较为复杂的运算应用,以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计算机。现有硅技术的不断利用和发展,使其难以实现较大的突破,需要不断的开发新的技术以实现计算机更好的发展。近些年来提出的新型计算机有如下几种:1)光子计算机。通过光子进行数据的计算,代替传统的电子传输系统。与较为复杂的电子硬件相比,其计算速度有明显的提升,并且能够完成更为复杂、计算量更大的工作,满足人们更高的发展以需求。2)量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运算、储存以及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传统的计算机相比,其不仅运算速度有所提升,内部的存储空间更是得到了增加,安全保密系统也更为完善和健全。3)纳米计算机是实现纳米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而研发出的新型计算机。其最大的特点是体积明显减小,并且具有较好地导电性能。目前,纳米技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其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纳米计算机较传统计算机有很小的耗能,但性能却要高于传统的计算机。

3结束语

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也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广泛应用便是科学技术水平的一种体现。因此,关注其发展趋势,是对我们未来生活工作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作者:董雪婷 赵福林 刘文俏 单位:沈阳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探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0(8):237-24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 实践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a)-0158-01

在当今就业压力大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能顺利就业,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实现与就业企业无缝对接是首选。“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高等学校,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或岗位群并适应其需求,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通过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本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操作技能与行业知识相结合,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是校企合作的重中之重。

1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校企合作”重要性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在市场机制下有立足之地,“校企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重要途径。要想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就业企业无缝对接,需采取“校企携手,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双赢”的运行机制,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行业背景及人力资源,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方面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出应用型、技能型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1)根据校企合作中的行业需求,对当前就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分析及预测,明确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潜在岗位群,把握岗位群中各个岗位的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体系中部分专业方向课程进行及时调整,以确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动态的制定教学计划。

(2)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可把校企合作企业中的真实行业项目融入到现有的教学计划中,采取项目驱动教学法,对企业真实项目在教学过程中按知识点进行划分,并以一个项目的不断拓展和逐步深入来带动课程的学习。通过此种方式加强教学过程为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在实际项目的带动下掌握所学知识,这样就使学生明白使用所学知识“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做什么”。通过教师及学生之间的互相协作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目的。

(3)校企合作中,要达到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关键在教师。如果教师没有创新意识,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没有创新的实践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也是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

现根据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与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为例。在实践过程中,要想突破校企合作过程中的瓶颈,重中之重是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技能的提高。

2.1 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我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根据校企合作中行业需求,现在将本专业划分为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两个大方向。专业内的每个方向都按按照以学生为本,因材实教的原则,科学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突出能力本位,并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更应注重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落实能力培养。所以,课程体系中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三个模块组成。其中,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是以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公共外语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军事类课程和素质教育类课程五个部分;专业教育模块,按照专业、专业方向、岗位群设计模块化课程;实践教学模块,主要是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岗位综合实训三个部分组成。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在第一、二学期开设,总计学时控制在650~700学时左右;专业教育课程由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水平教育两部分组成,专业基础教育包括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程等课程,主要是第二、三、四学期开设,总计学时控制在800~850学时,专业水平教育包括专业方向课、应用理论课,主要在第五、六学期开设,总学时控制在700~750学时;实践教学在第七、八学期完成。通识教育部分由校内教师完成,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模块与企业协同完成。

2.2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针对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岗位综合实训三个部分组成。专业课程模块对应的是基础实验模块,基础实验模块包括认知性、理解性、验证性实验。此部分实验主要是由校内教师来主动完成,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主动学生的能力,通过小的项目案例让学生对程序有一定的认知性及验证性的实践效果。

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对应专业实验及实训模块,专业实验及实训模块包括课程设计(论文)、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在此过程中,所有实验均与企业无缝对接,由校企合作企业业工程师把企业中真实的项目移植过来做为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主要部分,通过项目驱动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