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教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住宅设计教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住宅设计教案

住宅设计教案范文1

【关键词】生活体验;材料;建筑

该课程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建筑景观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于大二第一学期开设,是该专业学生初次接触设计课程。课程主要目的是为了强化大一所学的专业制图基础,重点理解方案策划与设计的整体流程,并能够把建筑概念通过一定的手法表达出来,包括:手绘、电子虚拟模型、实体比例模型。

课程设置了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开放性公共空间三种空间类型,以生活体验来展开空间设计,在每个空间类型下设置多个小题目,让学生们能够有所选择。多样的选择必然导致多样的的结果,两年五个教学班,从教学结果来看,有助于低年级同学对整体设计过程的理解,但每个小题目的的评判标准不一。经过教研组的讨论,确定以“生活体验”为核心,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价值取向。

一、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是有五个方面:1、强调课题的灵活性,适应时代变化需求,用不同主题,概括不同建筑空间类型,并用不同的设计策略优化实际建筑空间。体现了建筑设计过程的灵活性、计划性、整体性、前瞻性、艺术性等;2、强调学生的合作和洞察力,对作业分组的要求严格。模拟实际方案设计操作流程,理性地整理思路。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和负责的态度;3、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和衔接性,把大一所学的《制图》、《透视学》等专业基础课,运用到课程中来。同时也为后续的方案设计课程以及毕业设计做准备;如:《建筑综合设计》。学生能整体把握设计的五个完整过程:“策划-方案设计-方案表达-模型制作-方案修改与整理”;4、强调课程的适用性。该课程可面向所有与空间设计有关方向的学生。如:室内设计方向可选用住宅方向;建筑景观方向可选用公共环境方向;其他有美术素养的同学,均可配合空间设计方向的同学,共同完成课程作业;5、强调课程学术交叉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如:策划过程涉及到现场测量、管理学等方面;设计过程涉及到心理学等方面;方案文本的设计设计到平面设计与传媒设计等方面。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强调三维空间的自由组织,适应社会发展 进展中

三、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

组织方式 目的

选题:选用学生熟悉的建筑景观空间场景,包括学校生活、学习、家庭住宅等。 从学生实际经验出发,通过优缺点分析,整理空间设计的要点。

教学方式:通过不同的主题,针对不同的空间如:私密空间、个性化空间、过渡性空间、公共空间等,借用不同设计策略,指导学生完成整体设计。1-2人完成调查、设计、制作、汇报等过程。 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感;提高设计的整体逻辑思维;提高组织和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制图基本功能力;提高快速概念表达能力;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和现场表达能力等。

拓展方式:组织学生整理展览文件,现场布置展览并回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竞赛,调整方案设计文本。 用展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同时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

四、教学条件

国内,以广美为例,强调概念的表达以及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国外则以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为例,强调概念的推敲过程。本课程在本校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过程也参考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法和思想。基础教材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为主,现阶段采用的教材是:《建筑模型制作》.(英)尼克・邓恩著,费腾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此外,借鉴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课程的教程,拓展学生思维。具体参考教程有:

1、《欧洲顶尖建筑学院基础实践教程.上下册: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ETH)建筑学院权威精品教程》.(德)马克・安吉利尔(Mack Angelil).(德)德尔克・黑贝尔(Dirk Hebel)编著.2011年.

2、台湾淡江大学参数化课程参考

3、《建筑空间教学实验.1:触摸边际》.沈康.杨一丁.王铬编著.2011.

五、作业解析

选用住宅设计和半公共空间设计中的两个题目进行探讨,其中“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方案前期分析较好,但深入设计效果一般。而“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因选址位于学院范围内,学生的兴趣及发现问题能力较强,且能提出新颖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

5.1 “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以九宫格住宅建筑设计为例,学生以自己家庭为例,用9个3-5米的正方形格子组合(如图),寻找平面布局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功能关系,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进行方案设计并制作模型。每个方格代表一个空间,经过组合后,挑选3个以上的组合方式,进行平面布置

该同学的方案是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他们的18岁大的儿子设计的,夫妻俩都是艺术类专业的教师,生活品味有比较浓的艺术氛围。通过组合三种方格形式,绘制功能气泡图,寻找最合适的平面布局进行空间深化设计。该同学能够清晰的理解住宅空间的功能组织关系,并且能够进行相应的设计,但布局尝试上略显保守。

5.2 “停”与“亭”景观建筑优化设计学生案例分析

在校园内寻找一个“可停留空间”进行“亭”的整体设计通过优缺点分析,提炼设计关键问题,并绘制优化设计方案。该同学的思路来源于深海的贝壳,选址为学院湖边的休息凉亭广场,该生认识到建筑和环境应该是整体统一的,它们是不可分割的。只有两者很好的相互衬托,建筑才是完整的。(如下图)该题的教学进展较为顺利,选址时是校园中风景最好的地方,也是学生最乐意停留的地方。

6、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私密个性化空间、半开放性过渡空间两种空间类型的教学相对适合低年级,而开放性公共空间的教学几乎无进展。原因有三个方面:该课程既然是基础类课程,因此尺度较小,学生相对容易把握;从生活体验上来说,学生更倾向于自己熟悉的环境来进行改造设计,这对教学开展以及作业评分都有很大的帮助。从设计过程上来说,学生扮演了使用者、设计者、评价者三种身份。而开放性广场空间更多是学生穿过的空间,尽管空间现状问题较多,但要提出合理解决方案难度太大,因将此空间类型另作专题设置课程。

参考文献

[1]“建构”的一次尝试――从材料出发进行的“伞”、“门”、“亭”设计,华中建筑,2007(4):134-136

住宅设计教案范文2

【摘要】生成性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善于把握课堂上的各类生成性资源,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文章以实际教学为例,从教学案例生成、教学设计生成、学生活动生成三方面初步探讨了地理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下营造生成性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地理生成性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4-0035-02

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师生双方情感共融、分享体验、共同创造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所谓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新特点。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是动态、发展和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性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学机智,利用可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去积极实现非预设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礼堂中不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而教师则要在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中,不断激发学生知识生命的潜能。于是师师、师生、生生、生本之间进行了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不断引出问题,引发思考,解决问题,反思行为。

一、教学中案例的动态生成,让生活走进课堂

教学中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可以是区域,也可以是某地理要素。以区域为例,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应该从各地理要素的分析上升到对该区域地理特征的综合分析,直到把握该区域的整体特征。案例式教学的运用得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及创造能力。

笔者在讲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时,就有了一次深刻的感悟。备课时,笔者发现这节课讲的都是概念和规律,没有什么闪光点能提起学生兴趣。在课堂开始5分钟“城市形态”的讲解中,学生确实只是默默地接受着知识,虽然有问必答,但是一点提不起兴趣。书本上举的例子是:团块状城市——成都;分散状城市——重庆;条带状城市——兰州,这些对于生活在广州番禺的学生来说太陌生了。突然,坐在后排的胡同学冒出一句:“老师,番禺是什么形态啊?”笔者愣了一下,脑子里马上浮现出番禺的轮廓图,而这时,班上的其他学生也活跃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着番禺的城市形态。

这时,笔者突然好像看到了这节课的曙光,原来学生最感兴趣的是自己熟悉的身边事。于是,笔者灵机一动,说:“我觉得番禺应该是分散状的,既然同学们对自己居住的番禺这么感兴趣,那么下面我们就以番禺市桥为例,来研究一下城市的功能分区。请同学们用几分钟阅读一下书本内容,思考一下,市桥的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分别在哪里?”然后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方框,在中间写上“大北路”,并用圆圈圈上。结果,学生的眼睛充满了好奇和期待,可见他们的学习兴趣完全被激发了。接着,笔者让学生以自由为原则,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方框中大概标出市桥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位置,再一起分析这三种功能区布局的特点。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涌跃程度前所未见,所有规律不用多加解悉,都是他们从自己画的市桥分布略图中总结出来的,下了课还纷纷上讲台上指着图研究。

课堂是互动的课堂,是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知识来源于生活,抽象于生活,因此,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应以具体化的生活中的感性材料为载体,与学生储备的生活相呼应起来,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此外,共同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又能更好地促使他们合作学习,并且能帮助他们解释生活,引导他们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从而较正确地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唯此,才能更好地完成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任务。所以,新课程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活化,教师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尤其应该倡导师生互动式教学,关注课堂动态生成,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变,将原来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以师生互动为主的探究学习,使得课堂在师生互动、合作中动态生成。

二、教学设计的动态生成让思维不断调整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而很少注意生成性目标;教学目标的完成与否,也往往是以教案为依据,整个教学过程就是按部就班地操作教案,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稍有“出格”表现,就会被立刻拉回到既定的教案上来。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设计应该随着学生的反应及时作出调整,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例如,笔者在讲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河流的综合开发”时,第一个班的设计如下:

1.利用图3.4介绍流域和水系,以教师讲为主。

2.要求学生利用地图册,了解美国的地形、气候、农业、城市等特征,接着教师进行补充说明。

3.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以网络结构图的填空形式,让学生先看书自己整理。

4.教师补充整理。

一节课下来,笔者觉得很纳闷,因为在补充讲述美国的基本情况时,浪费了大量时间,导致讲述重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时,时间太赶了,到后面有点把知识“灌”给学生的感觉。喧宾夺主,头重脚轻。

到第二个班上课时,笔者作出了如下调整:

1.讲述流域和水系:把图3.4的一些重点内容变成空格,让学生填空。

2.分组探究:阅读地图册P71~73,说出美国以下方面的特征: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地形(东、中、西部的特点);

(3)主要的气候类型;

(4)水文(找出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5)五大湖区和墨西哥湾沿岸主要的矿产资源;

(6)乳畜带和商品谷物农业的分布区;

(7)美国的首都、纽约、旧金山及洛杉矶的位置;

(8)底特律、休斯敦、硅谷分别是美国的什么工业中心。

(把问题明确化,学生看地图册目标明确;分组探究,可以省时间。)

3.阅读书本P55~P56,回答下列问题:

(1)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俄亥俄河的一条___________的分支;发源地是___________西坡;注入地是在___________市附近注入___________。

(2)流域内的地形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利弊?

(3)流域内是什么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是什么?

(4)田纳西河的水系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特点有什么利弊?

(5)流域内有什么矿产资源?

4.教师略作补充。

5.练习。

从第二个班的教学效果来看,比第一个班好多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完全被调动了起来,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由于学生是动态的,所以教学设计也要随着学生的课堂反应来作出动态调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有创意地调整,找出适合课文教学的最佳轨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智慧的闪光点,并且善于引导,巧于点拨,长于调控,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深入讨论。

三、激活思维,让“小老师”“当家”

本学期第十周,笔者到仲元中学高二地理班听了胡稳辉老师一节别具风格的公开课。胡老师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对等值线的判读进行复习,闪光点在于他让学生分成四小组,分别推荐一人当“小老师”讲述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线,只见学生上讲台以后,准备都十分充分,每个小组还做了课件,学生讲起课来头头是道,有问有答,而且知识结构完整,例题选择也很典型。而其他同学也积极配合,生生之间不时还会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而老师呢?完全成了“配角”,只有在同学们争论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才站出来把他们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回校以后,笔者进行了反复思考,这种上课的方式我能用得上吗?终于,笔者还是利用了中段考评卷“契机”,让学生也来“当家作主”一次。首先,把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事先跟他们分好工,每个组都必须对自己负责的题目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答案是怎样得出来的,同组的同学有哪些典型错误,答题时要注意哪些方面,等等。结果学生们的积极性在这节评卷课上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上讲台讲题的“小老师”也有模有样,评卷效果令人鼓舞。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知识,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善于思考,不断挖掘可探之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事实上,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课堂上只要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就会在经历、体验与探究活动中,提出新颖的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而这些“问题”和“见解”就是将生动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间深层次地互动,有可能提炼和生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从而在课堂上产生超越预设目标的“突破性”教学效果。

住宅设计教案范文3

建筑学到底应该重技还是重艺一直是个被讨论的话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无疑是艺在技先。这首先表现在形式主义的摹仿教学,通过临摹、抄绘等初步训练来为学生提供形式造型的基础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过分依赖摹写,甚至“以临摹养设计”则阻碍了学生主动创造的发挥。其次是教学中过分注重设计的形式,以形式或造型作为评判作业优劣的主要标准,而常常忽略了环境、功能、结构等一系列其他重要问题,忽视了建筑设计作为一个系统设计对学生所提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

传统的建筑学教学课堂环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在讲解课题、辅导设计、成绩评定这三大环节中,绝大部分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而展开。从建筑设计是一门偏重经验积累的学科来看,直接的讲授有助于学生掌握一些设计技巧,从而少走弯路。但是过于封闭、单向的知识传授,只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而缺乏主动的信息摄取和参与。事实证明,片面强调老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不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面对困难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反而容易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困惑,进而失去学习兴趣。这既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也妨害了学生素质的培养,因而越来越不适应未来设计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我国当下的教育体制中,分数仍旧是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就建筑设计教学而言,最终的图面表现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依据。图纸的构图、版面、色彩,方案的平立剖、效果图等直接决定着分数的高低,换句话说,最终图纸的“艺术表现”在长达1个~2个月的设计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种过分注重图面表达而轻视思考过程的做法其实否定了设计方案作为一个逻辑思维过程的有机性,而片面加大了结果的比重。其后果往往会影响到那部分有想法但图面表达不佳的同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淡化了理性思维在方案构思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有关建筑师社会职能的全面培养。

基于思维过程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是一种基于经验同时又带有创新的独特的思维活动,对于不同的设计任务而言,其方法既不同、又相同。所谓不同,是指每个具体设计所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千差万别。所谓相同,是指经验积累所延续和传承下来的诸如调研、构思和表现等理性思维过程相对固定。以上分析的教学方法中所共同缺失的是对于学生理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目前,这一点业已成为国内不少建筑院系的共识,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作为一个年轻的建筑院系,在其建筑专业制订教学计划之初便吸取了国内外不少同类院校的宝贵教学经验,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套旨在强化理性思维过程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以本科二年级综合设计课程中的小住宅、幼儿园和邻里中心设计为例,三个课程设计长度均为8周72课时。教研组通过分析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具体设计过程,提炼出一般方案设计都具备的几个典型阶段,即现场调研、案例分析、草图构思和成果表现,并与教学计划相结合。在教案的设计中,将整个设计周期划分为上述四个阶段,并在每一阶段设定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衔接,让学生借助由简而繁、由浅入深的这三个设计课题,来反复的体会和理解一个设计方案的理性思维过程。具体而言,四个阶段主要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现场调研该环节位于布置课题之后,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场地来获得一种“现场感”。同时,借助教师课堂中提示的诸如交通、人流、环境、功能等场地设计的要点,辅以必要的访问、测量、拍照和观察等手段,来获取关于设计基地的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的总图及深化设计提供设计基础。有必要指出的是,现场调研其实贯穿于设计的全过程。教师鼓励学生在设计前期、总图布局、设计深化等各阶段勤于走访,通过不断的调研、思考来积累关于场地的理性和感性认识。

2案例分析该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现场参观和文献阅读。学院联系了与设计课题相对应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课堂教学的实习基地,组织学生统一参观调研。教师在参观中既讲述一些建筑设计的共性问题,如场地、环境、通风、日照;也强调一些该类型建筑的个性特征,如住宅设计中的尺度、私隐、效率,幼儿园设计中的流线、功能、行为,邻里中心设计中的商业、空间、消防。通过参观使学生对于设计对象有一个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判断。与此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文献阅读,包括设计案例和规范资料两部分。此阶段的成果形成分组的汇报文件,学生在专门的课堂环节评述案例、互通有无。通过这一阶段的调研,使学生对于所要设计的建筑类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从而为下一阶段的方案构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草图构思该阶段为课堂环节,是整个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学生对各自的构思或方案进行分析和讲解,教师鼓励学生对不同方案提出自己的异议或见解,并在最后对所有方案进行归纳和点评。草图环节着眼于学生理性思维的训练和表达、创作理念的提炼和生成,既提倡唇枪舌战、畅所欲言的激辩,也重视草图表现、图示语言的训练。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方案的特点或亮点,有依据的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并尽可能的与学生取得共识。根据设计的进展程度,草图阶段又分为一草、二草和三草,以保证设计深度、表达程度的不断深入。

成果表现该阶段侧重于设计思维在成果表现上的延续。亦即除了图纸的细致和模型的精美,还讲求设计构思或主题在成果中的烘托和表现。如图纸中充分的分析、个性的表达,以及模型上氛围的营造和主题的渲染。在成绩评定中,摒弃以往“一纸定胜负”的做法。以三方面的成果作为评判的依据:从现场调研开始的全过程草图集;方案构思阶段的全过程草模;最终的正图和正模。通过分数这一终极指标,来提醒学生对于每一阶段训练的重视、强化教学效果。这一教学方法的目的,除了锻炼学生的观察、理解、分析、动手、表达等综合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从而达到较之技能层面的“授之以鱼”更为根本和有效的“授之以渔”。

结语

住宅设计教案范文4

论文摘要: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一门包括住宅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陈设、展示设计等重要内容的传统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职专科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结合本院室内设计专业多年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经验,本文对理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要求及方法、内容作一些探讨。

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是根据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产生的一个传统的教学体系,是艺术设计理论的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根基,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势必成为设计教育之举足轻重的专业。但是由于理论课程传统、单一话存在于以下很多的问题:

1.室内设计专业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复合学科,即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技术,而是涉及美术学、美学、艺术设计学、建筑学、材料学、工程学、人体工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既需要艺术的设计,又需要技术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

2.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起源于工业造型设计专业,先天不足,太偏重于加工技术,偏工科技术型,而艺术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起源于室内设计、美术、环艺、工业设计专业,侧重于艺术型,而国际先进发达国家的室内设计专业大多数是起源于建筑学专业、注重建筑与室内的整体学科关系、文理交叉、艺术与技术相结合,更为科学、合理。

3.理论与实践脱节,我国的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硕士直到博士都有,目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是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4.职业院校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发展体现在教材老化、内容贫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实训设备陈旧与缺乏,教学手段单一,忽视个性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和室内设计的需求有差距。

因此需要对室内设计专业传统理论课程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完善、充实、改革、提高。

一、坚持以专科起步、积极探索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育发展规律,加强学历教育的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多形式多层次的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一)根据理论教学需求,科学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制定和完善教学大纲

室内设计专业理论课程是一个传统专业,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上,有很多传统的格式。因此,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需要更多的结合专业方向及培养目标,紧紧围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作为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的宗旨,根据市场要求和高职教育的要求,对有关课程进行调整、整合,对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对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改革、创新。

(二)根据室内设计行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

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目标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中小型装饰企业的工程技术岗位的需要,按装饰行业标准和装饰企业的要求,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国家建设法规和行业标准,掌握建筑装饰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生具备以下水准:1.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有深厚的理论基础。2.具有相当的实际经验,能够进入市场就能独立的进行设计和相关的施工指导。3.具有相关的营销能力,能够很好的和客户沟通。4.掌握市场行情,包括材料以及装修行业的具体动态。

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研教改具体措施

(一)项目牵引,课程以项目为驱动,结合理论课程进行兴趣式教学。

针对高职院校室内设计学生普遍对理论课程没有兴趣和急于学习电脑课程、急于走入社会学习实际操作经验的特点。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时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进行“住宅室内设计与陈设”课程教学,本门课程是学习住宅室内设计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很强。针对现在学生普遍对理论没有兴趣的情况或不能耐心学习的情况,结合同学们想学习实际的经验的情况。我们在教学之前首先确定“实际项目”。如在教授室内空间布局时,我们把东莞某小区的二楼样板间作为项目,要求同学们合理分割空间,同时去现场量尺、核对设计等等步骤。再返回到课堂,结合理论知识以同学们自己分割的空间指出问题所在,这样即解决了理论教学任务又满足同学们走入市场的要求。极大的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建立课程信息反馈机制,由不同的同学担任每一门课程的信息反馈员

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属于阶段性授课,在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阶段性教学时,要分时段分情况的对同学们进行咨询,同时要求同学以不记名的方式把本阶段的学习和老师教授情况反馈给信息反馈员,老师及时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方式。广纳众言,进行科学分析论证,为教学改革准备一手材料。

(三)建立相关的教学基地,进行实地教学活动

传统的室内设计理论教学基本都在教室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就变得死板,理论就无法结合实践,学生就在死记硬背中对课程失去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学院附近建立相关的实习、实训基地,把传统的教室教学搬到实训基地进行。比如:在进行“家具设计与陈设”学习时,我们将设计好的家具通过实训基地直接分组自己创作,这样既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增加了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很快的掌握家具的构造。这种教学方法即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也加深了教学的效果。

(四)建立一支创新、敬业、具有较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结构合理的的 “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是加强教研组的作用,经常进行老师之间的经验交流。把老师各自掌握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和大家一起分享。同时增加教师之间的专业交流,互相学习专业知识,增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寒暑假期间教师也要走入市场,近距离的接触市场,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时刻保持在室内设计的最前沿。首先保证老师教授给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知识不落伍不脱离实践。二是做好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训,要求教师们认真做到为人师表、严于律己、爱岗敬业,将自己的事业与学院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以及凝聚、和谐、协作、互助的良好团队精神。认真做好专业教师的定位,制订激励、约束政策,形成竞争机制,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使他们既是合格的教师,又是室内设计相关行业的专家。

三、开阔教学领域,加大室内设计学生学习的范围,让同学们看到理论学习的好处和用处

(一)彻底改革传统的单一教材加讲义的教学模式,紧扣培养目标,重点抓每一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讲义及教案的设计与编写。积极的鼓励室内设计理论专业教师把原有的室内设计理论教材结合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整合,“自编教材”让同学们视野更加开阔,让教学更加的开放。同时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室内设计理论课程的院级精品课程的设置。

(二)组织参加工作而且工作业绩突出的毕业生定期回来,和在校的同学进行交流。让这些同学和在校的同学讲解理论基础的重要性,以及以后工作应用中的作用,让同学带同学的方式增强同学们学习理论课程的积极性。

(三)和本地区的室内设计协会保持长期的联系,建立相关的机构,构建“双证”教学体系 。

让同学们了解本专业的一些行业信息以及分类级别信息,配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宣传组织工作,为学生在毕业前考取相关职业等级证书创造了便利条件。本专业可以考取室内设计师证,让同学们了解考试的相关内容,如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级别以及资质证书的考试,加强理论课程的学习。

四、工作室式的室内设计专业理论教学方式

(一)打破传统的系——专业教研室——教师的管理体系,由专业教师牵头系和学院支持,设置室内设计工作室,直接面向市场。把室内设计理论课程和社会实践最直接的结合起来,把同学们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由老师指导同学们合作设计一些实际项目,应用到实际的工程。

(二)通过工作室引进相关的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多方位多渠道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有相关的实践经验,教学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三)建立相关的工作室,同时也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实习和工作环境。保留理论基础扎实的同学,鼓励在校同学学习室内理论课程。同时利用创收所得,根据理论教学业需求完善教学设施,不断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参考文献:

[1]张世礼.《中国室内设计研究散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住宅设计教案范文5

一 更新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创新语文教学,首先要更新理念。没有创新意识和新的教学理念,创新只是一句空话而已。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前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是一对矛盾的结合体,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因此,课堂教学的创新,就要转变教学主体,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创设生动活泼、大胆质疑、民主协商和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作文、自己领悟,使学生能够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

二 阅读教学的创新

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当然语文教学创新的主要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要有新意,不墨守成规,敢于向传统挑战。课堂教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课型创新、教学设计创新、课堂组织形式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第一,创新课型。创新课型的目的是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型创新的关键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真正“悟”出课文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义来。质疑问难式、启发讨论式、自读自悟式等都是在传统讲授式课型基础上的创新。这些课型的共同优势在于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落实学生的创新行为。

第二,创新教学设计,找准切入点。所谓“切入点”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最佳结合点。语文教学要通过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教育因素,找准教材与教学实践的切入点,或集中或发散,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电脑住宅》时,让学生开阔视野,引导学生去搜索电脑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并让他们发挥想象,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实现他们想象的未来世界,最后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只有创新,科技才能发展;只有创新,人类才能进步。人类需要创新,创新是未来社会的主题曲。

第三,教学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的形、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全方位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活动,使抽象事物变得具体,使复杂问题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如我执教《长城》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关于长城的图片课件。图片的展示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形象地体会到长城是我国雄伟的建筑,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在这个感情基础上,学生便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四,创新板书设计。教案内容的浓缩精华的板书设计十分关键。一堂富有创意的优质课,必须要针对教材和学生特点进行精心构思,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新颖别致、别出新意的教学方案。要使板书新颖别致,首先要善于挖掘课文潜在的构思线索,化隐为显,以图析文,从而庖丁解牛似地将课文的内在结构外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形式。其次,板书形式不能太死板,要形象生动,要有概括的字、词或成语,如果再根据需要配有动态、立体又具有美感的简笔几何图,效果会更好。这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学生参与设计,甚至独立完成板书设计。总之,新鲜生动、灵活多变的板书形式,是课堂教学艺术追求的创新目标之一。

住宅设计教案范文6

【关键词】 低碳理念 渗透 电工

进入2010年来新疆的低温暴雪、云南的高温干旱、北方的沙尘暴、以及近期南方的极端降水……,极端天气频繁发作,危害越发严重。究其原因人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碳基燃料消耗过大而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只是能源消耗问题的一个折射而已。2009年末,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全球气候变化大会让“低碳”一词席卷全国,一时间低碳经济、低碳生活、低碳住宅等名词不绝于耳,节能减排成为时尚生活方式的新标签。中科院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是全世界自然资源浪费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在59个接受调查的国家中排名第56位。据最新数据统计,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美国的26.9%,日本的11.5%。因此,推进节能减排,可谓迫在眉睫。电工课程主要是研究电磁场客观规律及其应用,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所形成的工程技术称为电工技术基础,在实际教学时电工技术可以简单分为“产”和“用”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是发、输、变、配、用电的技术及其相关设备制造技术,它是研究其它形式的能与转化为电能的科学技术;后者主要是电子及部分电气技术,它是研究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能的科学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产电和用电两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将继续随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改变。如何在电工教学过程中实施低碳理念的渗透,本人认为只有结合电工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试结合《电工基础》谈谈在教学中进行低碳理念的渗透。

1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职业学校的学生的生源结构较之普通高中则有所不同,起点参差不齐,在目前普高热的情形下,生源素质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对读职校抱有成见,认为如果要认真学习就不来职校而是去读普高了,因此整天在混日子,学习懒散,上课注意力分散,作业经常迟交甚至不交,考试期间没有紧张感,认为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等;部分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善于合作,有时盲目冲动,同学之间好打架等;部分学生纪律上放纵自己,常有旷课、吸烟、酗酒、早恋、泡网吧等。然而他们的主流应该说还是好的,朝气蓬勃、可塑性强,对于新知识、新理念接受较快。针对学生现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低碳理念时教案设计就要设身处地,力图在思想上、行为习惯上雕塑他们,使他们真正关心环境、关注节能减排。

2深入挖掘、研究教材中的低碳理念

《电工基础》教材中的节能减排理念,显性的或隐性的都比较多,因此在各章节教学前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低碳理念,在此基础上把它们分类、归纳,进行再加工,以形成一定的低碳渗透要点。如对电的认识,电能可以从水能、热能、原子能、化学能及光能等转换而来,这些能当中哪些是绿色能源;哪些是不可再生能源;哪些能源使用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等等方面让学生对清洁可再生能源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同样在讲述电能转换为所需要的其他能量形态,如电动机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电炉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电灯将电能转换为光能,扬声器将电能转换为声能等等,在将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时如何降低电能损耗提高利用率,如远距离输电为什么采用高压送电;交流电路中给感性负载并联适当容量的电容器以提高电路的功率因数等等这些节能措施讲解让学生了解一些节能措施,通过挖掘出这些分散的低碳案例以后,遵循由浅入深的顺序,再形成一定的系列,就为《电工基础》教学渗透低碳理念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3联系日常生活渗透低碳理念

在《电工基础》的日常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电工基础》的实用性,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利用课上的理论指导现实生活中如何节能减排。例如:空调启动瞬间电流较大,频繁开关相当费电,且易损坏压缩机,因此空调使用时不要频繁开机以节约用电;同时开空调时将电风扇放在空调室内机下方,利用风扇风力提高制冷效果;晚上可以不用整夜开空调,将空调设置在除湿模式工作,此时即使室温稍高也能令人感觉凉爽,且比制冷模式省电。再例如洗衣机在同样长的洗涤时间里,弱档工作时电动机启动次数较多而强档时启动次数较少,使用强档其实比弱档省电,且可延长洗衣机的寿命,按转速1680转/分(只适用涡轮式)脱水1分钟后,脱水率可达55%,超过3分钟脱水率不会再有较大幅度上升,再延长脱水时间则意义不大。冰箱里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放着,影响冰箱散热时的冷气流动浪费电,如果将里面的东西按分类去整理,控制在一定的数量范围内,冰箱变得又干净又整洁利于冷气循环;等待冷冻的食物,可以从冷冻室移到冷藏室解冻,这样可以同时释放一些冷气给冷藏室从而达到省电的目的。手机电池充满电后继续插在插座上仍然会损耗电能,存在着二氧化碳排放,只要充电完成就应该将电池立刻取下这就是一个减排行为。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并非只有汽车尾气、煤炭燃烧这些会排放,生活中处处都有微弱的“碳”在侵害着我们大家的生活和地球。教师要根据已事先设计好相关低碳理念的教案要求,用心在每一堂课渗透与课堂知识相关的低碳理念,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的意识,教会学生爱护环境不仅仅是爱护自然环境,这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长期受到教育的影响,形成良好的低碳生活的习惯。

4通过实验比较,渗透低碳意识

在讲解《电工基础》时,要重视实践技能的培养,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将会直接走到生产一线,如果条件允许,应多安排一些实验实习课,通过实验实习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实验中的一些数据比较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节能的重大意义,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巨大浪费,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加强节能措施的应用和节能手段的创新。在讲授灯泡的功率时我通过比较普通白炽灯和节能灯实验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普通的白炽灯光效每瓦10流明左右,寿命大约在2000小时左右,它的工作原理是:当灯接入电路中,电流流过灯丝,电流的热效应使白炽灯发出连续的可见光和红外线,发光时灯丝的温度在200摄氏度左右,由于工作时的灯丝温度很高,大部分的能量以红外辐射的形式浪费掉了;节能灯一般来说在同样光通量的情况之下,一盏节能灯比白炽灯节能80%,平均寿命延长6~8倍,热辐射仅为20%。非严格的情况下,一盏5瓦的节能灯光照可视为等于25瓦的白炽灯,7瓦的节能灯光照约等于40瓦的白炽灯,9瓦的约等于60瓦的。学生对这些数据的比较感觉到回去以后应该将自家的白炽灯换成节能灯,同时告知学生经过将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节能灯产品制造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提高,很多产品已经接近或达到国外的先进水平,质优价廉,它的推广应用不会增加额外的开支而且还减排。

古语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相信通过平时低碳理念的渗透,逐步让学生把节能减排当成一种习惯,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推广节能措施,创新节能方法,倡导低碳生活,相信不久的将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持续、协调、稳定的发展就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

参考文献

1袁采等.弘扬行知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

市陶行知研究协会编

2史贺男等.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的回顾与发展[J].冶金动力,2005(1)

:19~21

3陈奕介.当代教师的荣辱观,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