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范文1
一、背景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道“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
二、措施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正确处理和解决“正科”与体音美等“副科”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范文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教育
在提出“应当从战略性的高度重点建设中国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的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育应当将思想德育工作放在战略性位置,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需将“传道”放在首要环节,即思想道德教育放在知识讲授之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德育工作,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工作,其在实践发展中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现实性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根源在于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设的不足,鉴于此,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正视其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提升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质量的新渠道。
一、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
1.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现状
当前,在我国农村中小学,重视“智”的发展,忽视“德”的发展是普遍现象,虽然强调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多年,但是由于考试机制的存在,应试教育离不开中小学教育的舞台,知识教学和道德教育时有冲突,中小学通常都将知识教学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农村的中小学生在升学压力的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中“德”与“智”这两个本不冲突的因素,成为了两者必须选其一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学生的德育情况考核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科目考试成绩为主,对于学生的思想品德评价通常比较僵化和走过场,对于其重视程度也很低,通常将对于德育的认知代替了行动,对于德育评价的模式僵化,科学性比较差,这就导致农村中小学对于德与智的平衡性把握有限。
2.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现状
我国当前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其实效性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针对性弱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很多农村中小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都没有科学的机制体制,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变化,需要制定新的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制度、方法,缺乏科学有效的良好标准来进行新背景下的德育工作开展。学校对于德育工作的考核成绩应当纳入在整体的考核当中,学校在整体的德育工作计划制定中,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进行行之有效的方式,而不是生搬硬套的老办法,应当遵循教育的基本分析方式,认识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背景,同时尊重农村中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的创新发展,保障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家庭与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问题,也是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不仅仅教育机构,各个地方的社会行政部门也都认识到对于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多种渠道,从社会和家庭的角度对于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补充教育。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社会中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认识责任感不全面,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责任,家长和社会只需要依赖于学校、问责于学校即可,这一思想就导致当前我国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程度十分有限,难以引起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同时,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能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样性,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重视程度参差不齐,教不得法的问题广泛存在于当前的农村中小学当中。
二、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仍需要受到教育从业者广泛的重视。主要问题在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落后,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不够,很多学校对于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都不够全面。例如,在2016年5月,针对农村中小学思想教育问题,甘肃省就下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对于甘肃省的中小学进行综合整治,对于网络暴力、肢体暴力等手段进行的校园欺凌进行集中整治。然而,就在2016年9月,微博上传播的一段《定西市工贸中专文峰校区校园暴力》视频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时常1分23秒左右的视频拍摄于学校围墙旁,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背对着围墙,另一名身穿校服的女学生狠狠的抽了她一耳光,随后打人的女学生脱下了校服,再次不停的扇对方耳光。同时,她还不断的用陇西方言责骂着被打女生。被欺凌女生反抗无力不断哭泣,经过媒体曝光后,目前,被打女学生已经回校正常上课,学校也对打人的女学生进行了相关处置。
不仅如此,也追究了打人女学生的监护人的责任,对于被打女学生及其监护人进行赔礼道歉,同时保证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工作。这一事件,深刻体现出我国当前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没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工作的意义。同时,教育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道德教育不够耐心、科学,奖罚机制不合理,对于学生的培养耐心和态度不同,没能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因而校园欺凌,体罚事件偶有发生,与之相对应的是学生也会对于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导致了不良循环。对于部分突发事件,例如校园欺凌事件,应当特殊问题特殊处理,在事件中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结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德育工作应当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进行教育策略的探讨,从农村中小学“德”与“智”发展、农村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机制和家庭与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协调三个角度进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为我国培养出身心健康,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良人才。
参考文献:
[1]浦明磊. 试论德育管理问题不足与解决策略[J]. 亚太教育,2016,22:193.
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范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9-0170-02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现状
(一)硬件设施较落后
从农村教育整体上来看,教育资源依旧缺乏,教育设施仍旧处于落后的状态,甚至在很多农村地区,由于资金有限,学校配置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比较老化,甚至有的学校没有配备。教学设备缺乏,导致农村的学生对于外面的世界认识过少,只能通过教师来了解,对于电视里出现的事物,只能“望洋兴叹”。
(二)留守儿童难教育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很多农民进城打工,孩子自然就成了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更存在难度。在农村,这些留守儿童主要是由祖辈或者亲戚照顾,而有的家长即使在家也无暇顾及孩子,由于缺少关爱和家庭教育,有些孩子逐渐出现了好吃懒做、沉迷网络、打架斗殴等问题,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家长不尊重、不服管教,严重影响了农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手机带来的危害
在农村学校,课外活动较少,艺体设施不够健全,小学生除了学习就是在家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孩子也接触到了手机这些新事物,并逐渐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对孩子的身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孩子以上网课为由,长时间玩手机,这不仅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习,还影响到了孩子的健康,尤其近视已经是普遍现象。
(四)假富二代现象严重
在农村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都喜欢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方式弥补孩子缺失的爱,认为现在条件好了,就无条件宠溺。在这种情况下,假富二代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导致许多孩子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性,如攀比、享乐心理。可以说现在的小学班主任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更是孩子的生活保姆。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优化对策
(一)优化农村学校设施建设
在农村小学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很难依靠自身的運营获得发展,对于国家和政府财政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当地政府要做好调查工作,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针对性进行扶助,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小学的投资建设,完善这些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教学设备。另外,除了贯彻落实义务教育,还要为贫困的学生提供一些补助,确保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此外,相关部门还需设置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为乡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为农村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育人”,这个“育人”有两种含义,一是为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成才;二是做好文化的传递工作,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所以,在农村小学中,针对小学生存在的不良习惯和行为,学校则要营造和谐、友爱的校园氛围,帮助小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性。在学校中,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发展等功能。因此,学校就要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组织适当的文化活动,丰富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教师要关心这些学生,了解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爱的教育感化这些学生,使他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改正这些不良习惯。
(三)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
在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几乎人手一机,农村人也不例外。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对外面的世界本就充满了好奇心,对于手机这种新鲜的事物,也非常着迷。往往一拿到手机就开始玩游戏、看小说,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在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向学生讲清楚手机的危害,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观念,关键家长要与孩子约定,对孩子的网络生活进行约束。
(四)优化农村师资队伍结构
在教育发展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还需具备良好的品性修养。所以,只有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才能够更好地留住优质师资。因此,当地政府需要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为乡村教师提供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推动乡村教育的发展。
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范文4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乡镇小学教育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在新时期下如何开展乡镇小学教育事业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而对乡镇小学教育现状进行透彻的了解,才能够寻求有效的办法来对乡镇小学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善。本文就是通过对乡镇小学的实际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乡镇小学;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问题成为乡村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生。
1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1.1乡镇小学教师稀缺,缺乏高学历人才:由于乡镇客观环境比较差,很多高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并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乡镇来工作,导致乡镇小学教师比较稀缺。同时通过对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在乡镇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成为乡镇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这也就表明乡镇小学缺少新鲜元素,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要稍微老旧一些。还有在乡镇小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中师,极度缺乏高学历的专业师范人才。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问题,有一些学校只能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的薪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并且这种流动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
1.2乡镇小学资金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乡镇小学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学数量众多等因素,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能够让所有的乡镇小学都能够获得资金去进行建设。这种资金匮乏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之差,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小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桌椅,更别提广阔的操场和辅助教学的教学器材了。
1.3乡镇小学教师一兼多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乡镇小学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因此,无法做到每个科目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教师,所以在乡镇小学中一名小学教师往往同时身兼多职,除了教授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时教授几门副科。例如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可能同时还教思想品德课和音乐课等。
2关于乡镇小学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1学校与乡镇政府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有力支持:对于乡镇小学而言,要想发展,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建设。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其支持,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其次,学校还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帮助,希望公益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乡镇小学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学校要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首先乡镇小学要对原本破旧糟糕的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为小学生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操场,同时也要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如音乐课所需的音乐器材,钢琴、手风琴等;如体育课所需要的篮球、足球等。其次,学校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来,在每个班级安装投影仪并为每个教师配置电脑,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刺激到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水平。
2.2引进高学历人才,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乡镇小学存在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等不良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小学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教学。因此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必须对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薪资福利上一定要保证其优厚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其高学历人才的津贴补助,以此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乡镇小学进行教学,还有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给予正式编制,不要迟迟无法转正,要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在乡镇小学工作。这种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激发乡镇小学的教学活力,带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想法,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对于本校的原有教师,要实施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者辞退,以保证乡镇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对于聘用的代课教师,要考量其教学水平是否专业,教学责任感是否强烈,如果代课教师在校代课期间表现优异,那么学校就要考虑适当给予代课教师转正的名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避免流动性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安心执教。
2.3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专业化教师:在乡镇小学,一个教师身兼几职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乡镇小学对于教师配置上,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只允许专业的教师教授本专业的课程,不可以同时还教授其他课程。一个教师兼任好几门课,不仅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授其他几门副科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充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亮,韩荣芳,侯凤石.关于河北省S乡镇中学男女生教育现状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20:240-241.
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范文5
关键词:乡镇小学;教育;现状;问题;措施
随着我国的经济水平的发展,乡镇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问题成为乡村居民关注的重点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就是通过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力求寻找出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乡镇小学的教育水平,培养出综合素质高的小学生。
1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
1.1乡镇小学教师稀缺,缺乏高学历人才:由于乡镇客观环境比较差,很多高学历的师范毕业生并不愿意到这么偏远的乡镇来工作,导致乡镇小学教师比较稀缺。同时通过对乡镇小学师资力量的调查发现,在乡镇小学中,女教师的比例比较大,尤其是四十岁以上的教师成为乡镇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青年教师的比例比较低,这也就表明乡镇小学缺少新鲜元素,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观念相比于青年教师而言要稍微老旧一些。还有在乡镇小学中,大部分教师的学历都是高中、中专或者中师,极度缺乏高学历的专业师范人才。除此之外,由于编制的问题,有一些学校只能聘请一些代课老师,这些代课老师的薪资待遇低、稳定性差,并且这种流动性对于小学生的学习也是十分不利的。
1.2乡镇小学资金匮乏,教育设施落后:近些年来,尽管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乡镇小学的投资建设,但是由于地理环境和小学数量众多等因素,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无法能够让所有的乡镇小学都能够获得资金去进行建设。这种资金匮乏导致许多学校的教学环境非常之差,甚至在一些偏远山区,小学生上课的时候没有固定的桌椅,更别提广阔的操场和辅助教学的教学器材了。
1.3乡镇小学教师一兼多职,影响教学效果:由于乡镇小学的规模比较小,资金投入不足,学校教师资源缺乏。因此,无法做到每个科目都配备一名专业的教师,所以在乡镇小学中一名小学教师往往同时身兼多职,除了教授自己的专业课程之外,还要同时教授几门副科。例如教授语文课程的教师,可能同时还教思想品德课和音乐课等。
2关于乡镇小学的问题的几点思考
2.1学校与乡镇政府积极沟通交流,获得有力支持:对于乡镇小学而言,要想发展,创造出好的教学环境,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对学校进行建设。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学校要积极与本地的乡镇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获得其支持,在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中,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学校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其次,学校还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沟通,寻求帮助,希望公益机构或者大型企业为学校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让乡镇小学的学生能够在更好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最后学校要将获得的资金用于校园建设和教学设施完善方面,首先乡镇小学要对原本破旧糟糕的校园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为小学生创造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能够让孩子们尽情玩耍的操场,同时也要配备相关的教学器材,如音乐课所需的音乐器材,钢琴、手风琴等;如体育课所需要的篮球、足球等。其次,学校还要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教学当中来,在每个班级安装投影仪并为每个教师配置电脑,它能够让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将所制作的教学课件通过投影仪播放出来。这种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集视觉、听觉于一体,能够刺激到学生的神经,为学生开阔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整体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水平。
2.2引进高学历人才,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乡镇小学存在地理位置偏远、教学环境差等不良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乡镇小学无法吸引高学历人才来校教学。因此为了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学校必须对教师聘用制度进行改革,首先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在薪资福利上一定要保证其优厚性,这就需要我国政府加大对其高学历人才的津贴补助,以此来吸引高学历人才在乡镇小学进行教学,还有对于引进的高学历人才要给予正式编制,不要迟迟无法转正,要让他们能够安下心来在乡镇小学工作。这种新鲜血液的青年教师的引进,不仅能够激发乡镇小学的教学活力,带来创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想法,还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乡镇小学的教学质量。其次,对于本校的原有教师,要实施教师考核和评比制度,对教师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对于教学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无法胜任本职工作的教师进行岗位调整或者辞退,以保证乡镇教师的整体素质。最后对于聘用的代课教师,要考量其教学水平是否专业,教学责任感是否强烈,如果代课教师在校代课期间表现优异,那么学校就要考虑适当给予代课教师转正的名额,以此来提高他们的工资待遇,避免流动性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让他们安心执教。
2.3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专业化教师:在乡镇小学,一个教师身兼几职的教学现象非常普遍,但是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术业有专攻”,专业的教师和非专业的教师,二者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乡镇小学对于教师配置上,要进行合理的规范,只允许专业的教师教授本专业的课程,不可以同时还教授其他课程。一个教师兼任好几门课,不仅学生会产生厌倦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授其他几门副科时,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工作压力大,精力不够充沛,对教学质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晓亮,韩荣芳,侯凤石.关于河北省S乡镇中学男女生教育现状及其原因的调查分析———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20:240-241.
[2]王珊槐.关于乡镇小学的教育现状和思考[J].群文天地,2012,17:236.
乡村小学教育现状范文6
【关键词】 撤点并校 小学 问题 解决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农村学龄人口不断减少,以及城镇化的不断提高,我国农村地区面临着小学生源不足,学校布局分散、规模小、质量低等问题,基于以上几点,我国农村地区开展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改革。“撤点并校”是对中国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并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减少城乡教育水平差距,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政策。在实施小学“撤点并校”的过程中,我国乡村地区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然而由于我国各地区环境差异很大,该政策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如何应对集中办学与分散办学的利弊问题,是研究的目的所在。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就云南省小学“撤点并校”的实施情况进行了研究。
一、小学“撤点并校”政策解读
1、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分析
(1)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主要内容。2001年起,我国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小学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促进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这主要是因为村小班额小且教育设施配套不齐全、乡村教师的能力有限、乡村政府的财政方面也略显紧张,无法给乡村小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学习环境,故而推出 “撤点并校”这项政策。
(2)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原因。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出现不是偶然,总的来说,是在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大量乡村青年劳动力流入城市,乡村日益空洞化的大背景下被提上日程的。
(3)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其一是整合农村教育资源,通过将村小合并,将农村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再重点发展中心小学,促进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其二是优化配置,通过撤并重新规划乡村地区的教育资源,优先配备较大的学校,使更多的学生享有小学“撤点并校”带来的好处;其三是提高教学质量,利用撤并,将更好的老师配备到中心学校,使学校能够拥有更强的师资力量。
2、小学“撤点并校”的实施情况
(1)云南省的实施概况。云南省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气候类型多样,河川湖泊纵横、地质现象复杂多样;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化本身就具有极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云南实施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可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扩大学校规模,促进云南城镇化的迅速发展。
(2)昆明市的实施概况。昆明是云南的省会中心城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昆明拥有多所历史悠久的学校,教育氛围十分浓厚。该地区小学分布比较合理,大多数都是在科学论证的情况下建设起来的,这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以及小学“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不无关系。昆明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地方经济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小学“撤点并校”适应了这样的环境,对昆明下辖区域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嵩明县的撤并实施情况了解。嵩明县位于云南昆明市郊,属典型的农业县,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给教育发展带来很大困难。目前全县现有小学107所(包括厂矿学校2所),其中1所为省一级示范性小学。在实施小学“撤点并校”过程中,为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嵩明县政府根据省政府的指示逐步完善教育系统基本建设项目库,“要求进入基本建设规划编制的学校必须是嵩明县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中予以保留的学校,布局调整拟撤并的学校不得纳入”。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相关部门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县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2011年已加固校舍104222平方米,重建校舍61915平方米,共完成投资10145.6万元;2009—2011年校安工程规划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大大提高了我县中小学校舍的抗震和综合防灾能力”。正是在实施小学“撤点并校”的基础上,嵩明县出现巨大的变化,作为多山地区的嵩明县,本身在小学“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就极具代表性。
二、小学“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1、地方政府在实施小学撤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影响
(1)小学“撤点并校”在嵩明县实施的困难。首先是距离问题,根据实地调研,在杨林镇可见一斑:多山的地形,使得地图上看起来短短的一点距离,却需要学生来回一两个小时。其次杨林镇多数家庭呈现空巢老人照顾留守儿童的现象较为普遍。而嵩明县面对的困难,也正是当今中国广大的乡村地区所面对的。针对这一客观普遍问题,“嵩明县出台了《嵩明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的文件》,文件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家长直接租用的接送车辆,由车辆所有人和家长联合提出申请,按以上程序申报。申报材料由乡镇人民政府和学校(乡镇为中心学校)根据《接送学生车辆及驾驶人所应具备条件》初审并签署意见后集中报嵩明县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教育局)”。从多份政府关于中心小学的接送学生车辆以及校舍安全问题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政府为小学撤并所做的努力,但在努力背后,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经济领域内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制定经济政策时把何者放在更优先的地位上,即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政府既要考虑到集中办学又要照顾到分散办学、顾及公平,即要以学生“就近入学”为基准,保障学生入学的基本权利,避免上学难和辍学现象的出现,但又可能造成乡村教学质量提不上来,城镇化拉不上去的问题;若只考虑效率,也可能会造成“一刀切”的硬伤,在这样两难的局面中,政府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够妥善实施小学撤并。
(2)地方政府在实施撤并中存在的“一刀切”问题及其影响。“撤点并校”最大的问题就是地方政府“一刀切”的问题。由于地方政府在实施政策时,有时会断章取义,将中央政府下放的文件直接应用于地方,而不管该政策是否适合本地区;另外,地方政府仅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小学撤并,而不去实地勘测乡村现状,只看资料地图上所标识的信息,甚至,以地图直线距离为标准,而忽视多山地区现状。
2、学校在撤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影响
(1)被撤小学教育资源的浪费问题及其影响。在“撤点并校”的过程中,当地小学布局得到了优化,办学条件得到了提高,但是由于有些教育资源具有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即使被撤学校规模再小,它的教育资源也可能会面对流失和浪费。
(2)中心小学“大班额”等问题及其影响。在撤并后,“大班额”成为普遍现象。中心学校只有那么一两个,而它们却需要服务一大片地区的学生,现有的教室不够,无法跟上政府撤并的步伐,只能安排学生六十多人一个班。规模扩大也会产生诸多问题:学生人数的增加使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负担加重,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学校班额人数太大,每个学生被教师的关注度有可能降低,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而且根本就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这些问题都需要政府及学校的协调,促进小学布局调整向有利于学生的方向发展。
(3)交通和安全问题及其影响。撤点并校后,有些经济状况较好且家里有车的家长,可能自己承担起接送的任务,有些没时间的家长,也可能会让孩子的爷爷奶奶接送,但是还有一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只能几家合租一辆车,让其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但是,租来的校车一般都是比较破旧的大篷车或是面包车,车子的质量远远达不到作为校车的标准;而校车司机往往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会接收更多的学生,导致校车严重超载,学生的生命安全令人担忧。在撤并背景下,这样的校车十分流行,究其根本还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
3、学生家庭在撤并后面对的问题及其影响
(1)经济负担加重的问题及其影响。在撤点并校后,无论学生住宿与否,首先道路遥远就会给学生家长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一般乡村家庭,多数务农为生,家里并不会有多少闲钱,送孩子上学,本应是让家长开心的事,但遥远的距离成了家长心中的困扰。
(2)家庭成员“失联”问题及其影响。“撤点并校”后,对于家庭而言,还存在家庭成员“失联”问题,由于学校离乡村距离远,学生回家的时间严重缩短,与家人的沟通交流的时间更是大大缩水。“学校离家远了,需要寄宿,原来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学习生活环境没有了,与父母亲人朝夕相处的亲情依靠没有了,而所有这些儿童身心发展急需的情感缺失又无法在集中办学的校园找到替代,于是不少学生便在情感上陷入无依无靠的困境,这是被撤并学校的学生最难跨越的心理危机”。这就需要家长的主动开导,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并给与教育指导。
4、学生在实施撤并后面对的问题及其影响
撤点并校后,一部分学生不得不住在学校,极早地步入寄宿生活。然而,学校的住宿、伙食、卫生、娱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住宿问题,对于低龄学生还不能很好自理的情况,在较好的学校可能会配有生活老师,但没有生活老师的学校只能靠学生学着独立。另外,有些合并后的学校的宿舍条件并不好,简陋的房间,破旧的床板,就是学校所能提供的。这样的情况下,“撤点并校”的优势一下子就变小了。
三、解决“撤点并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点建议
1、地方政府
(1)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撤点并校”工程。地方政府要综合考虑地方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人口分布、道路施工、卫生安全,以及合并后的学校是否有能力吸收更多的学生、是否能够保障足够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等条件,最后作出是否撤并的决定。并且要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当地小学教育质量。在对待村小和教学点的撤留问题上,不能根据单一的标准来判定其去留。
(2)要完善监督职能,制定财政补偿政策,促进政策有效实施。想要政策深入到群众的心里,想要吸收更好的意见,就绝对不能少了舆论监督的力量。所以,地方政府要在保障人民利益的同时,积极将撤点并校的各类文件发放到各个电视台及新闻媒体,做到上传下达,才能使政策深入执行。
(3)要帮助社会形成对“撤并”的积极态度。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减小教育差距,推进城镇化,这才是根本之道。以公平和效率并进为基准,既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又适当照顾到分散学校的利益,以“中庸之道”完善政策,弥补政策的局限性和孤立性。
2、学校
(1)被撤学校要妥善解决撤并后续问题。被撤学校要综合利用本校资源,不能让村里的小学“一把大锁任其荒”。这需要政府根据被撤小学的实际情况,对当前的教育投入和管理机制进行改革,整合被撤小学资源,妥善安排师资,学校也要在政府的指导下,积极促进校园资源的再利用化。
(2)中心小学要创造良好的环境保障学生权益。中心小学要考虑到吸收学生的情况,不仅仅是改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配备多媒体教室上音体课,吸收政府财政资金进行扩建和吸收师资,更重要的是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可以配备生活老师,设置心理教室,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校更好的学习。
(3)中心小学要主动多方筹措教育资金。中心小学不能坐等政府,要发挥社会救助的力量,帮助学校完善教学环境,促进撤并政策的有利实施。应积极引导和促进社会慈善事业向需要的地方投入爱心,帮助乡村贫困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为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镇化建设。
3、学生家长
学生家长需积极配合学校,完善家庭教育。家长要时常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适应新学校,帮助孩子解决内心的矛盾,克服孤单、犹豫的心理,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结束语
小学“撤点并校”于国于民来说,都是利民的政策,只是各地情况不同,实施条件及方法也不同,故而出现了诸如“一刀切”、教育资源重复浪费、贫困山区学生上学难甚至辍学的问题,但是这些问题不是不可以避免和解决的。只有社会各界都深切地关注教育问题,把教育问题放在国家首要的位置上,才能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关于编报2008年教育基本建设规划的通知[Z].嵩明县教育局文件岳教[2007]02号.
[2] 时刻崩紧“质量”之弦—校安工程“质量回头看”纪实[EB/OL].岳西教育信息网,2012-05-14.
[3] 范先佐、曾新: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必须慎重处理的若干问题[J].中小学教育,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