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本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基本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本技术

计算机基本技术范文1

关键字:本体论;计算机技术;应用研究

和日常语言中的“是”相比哲学范畴的本体论有很大的差别,本体论中的“是”指的是它的规定性逻辑,这也是和生活语言的根本性差别。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或者概念从本质上来看都是总结的经验:指的是经验中的对象或者以主观心态做出的描述,本体论语言则是以规范性的逻辑规定的“语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和计算机科学技术有一定的联系,计算机语言和生活中也有一定的差别,生活中使用的“十进制”,而计算机使用的是“二进制”,也需要一定的逻辑。笔者在本文中首先分析了哲学中本体论的含义,然后就计算机学科中本体论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最后研究了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本体论的应用。

1哲学中本体论的含义

1.1本体论的概念

如今世界上定义的本体论还未统一,各不相同,但是一般而言对其理解具有一定的范畴。从大体上看,在马克思哲学出现之前使用的本体论有两种:广义、狭义。从广义上看,本体论指的是存在物体的本性,要想认识到本性需要通过认识论,所以本体论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本性进行研究的学问,对其怎样认识进行研究的成为认识论,也就意味着认识论和本体论相对称。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在广义上本体论的研究划分为几种,研究宇宙的起源和结构、研究世界的本性,前者是宇宙论,后者为本体论,这是宇宙论和本体论相对称。如今在西方哲学中上述两种方法依然存在。而在马克思哲学中没有本体论的广义和狭义之分,这说明哲学整个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式。

1.2本体论的研究

希腊哲学史上有研究“本体”的渊源。早在米利都学派时期,早期的希腊哲学家就对组成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本原(希腊文arche)进行探索并研究。研究“本原”即成为“本体论”的先声,同时渐渐的向研究being靠近。后来的巴门尼德也曾经指出:是以外便无非是,存在之为存在者必一。认为存在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是思维。巴门尼德对being(是,存在)的探讨,基本上奠定了本体论研究的方向。但是,只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才能领会,和他们同时期的哲学家对此大都忽视了。所以,持有原子论点的学者虽然也对真理认识和暗昧认识有所区分,从思维和感觉上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探索“本原”能否从经验获得却很模糊,才从本质上来看没有对经验和超验加以区分。从苏格拉底没有最终结论的对话中,已经表示要想获取真理使用经验归纳法是不可能的;在柏拉图看来,则表示“本原”是验证世界真理的根本。在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研究本体论主要集中在对世界的本原和基质进行探索。巴门尼德提出的本原是唯一不变的,让研究存在成为那一时期的主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实体或本体的问题是和本体的本质、共相以及个体有关的问题。在他看来和其他哲学相比,对实体哲学或者本体哲学进行研究是最重要的,高于其他一切哲学。从此之后,本体论的研究方向更加开阔。

2本体的分类和应用

2.1本体的分类

在不同的层次上开展本体的研究以及开发工作。以本体的研究层次为基础,划分的类别为:

1)顶层本体:主要对非常通用的概念开展研究。如行为、对象、时间、空间等,他们没有特定的问题和领域。所以,我们可以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共享顶层本体。

2)领域本体:研究的领域比较狭窄,有特定的领域要求,如计算机科学、医学等。

3)任务本体:经过推理活动或者任务进行定义,如诊断等。他们在描述自己词汇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顶层本体的词汇。和领域本体相比,任务本体和其处于一样的开发和研究层次。

4)应用本体:对特定的应用进行描述,它不仅可以使用涉及特定本体领域的本体概念也可以使用现在任务本体中的概念。

2.2本体的应用

所谓的本体指的是在某个领域表示人为设计的概念模型,对本体设计需要的一定的原则进行指导或评价。就设计本体的基本原则标准而言,TomGruber中给出了5条:1)明确性(Clarity);2)一致性(Coherence);3)可扩展性(Extendibility);4)最小编码偏差(Minimalencodingbias);5)最小本体承诺(Minimalontologicalcommitment)。当前我们一致认为领域的专家在构造特定领域的Ontology的过程中需要参与。明确领域中的概念、概念的属性和约束条件是本体建模的核心。本体的建模原语主要有5种:类、关系、函数、公理和实例。

3计算机科学中本体论的含义

在哲学范畴内,存在的本体理论为系统化的解释,在计算机领域中应用本体论的含义,在其中人们赋予其的意义更具体、更全面。在计算机科技领域中,本体论是明确表示和描述概念化对象(conceptualization)。NicolaGuarino定义的概念为:C=〈D,W,R〉,其中D表示的是一个领域,W表示在此领域中和其有关事务所处状态的集合(stateofaffairs),R表示的领域空间〈D,W〉上概念关系(conceptualrelation)的集合,本体论使用的是一种概念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所以,本体论对使用的语言具有较强的依赖性,以描述和表示形式的不同有不同的形式化程度,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形式化。本体论具有越高的形式化程度,对计算机自动处理越有利。就概念化对象的定义而言,某一确定领域中的术语、定义以及他们之间的语义等应该是此领域中的本体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信息。

4本体论在计算机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上世纪九十年代,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对本体论的研究逐渐增多,在各种技术系统设计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发挥重要的作用,下文中笔者对此进行详细的分析。

4.1在智能信息检索中的应用

对一般的WWW用户来讲,目前面临一个严重的问题——信息过载。当前普遍使用的信息检索或者编码过程的依赖或者全文检索。因为描述编码对其中的一部分内容进行反应,文献的内容在单个词汇中难以显现,因此上述方法不能保证检索内容和所需要的内容高度的吻合。就实际的使用而言,为了更好地解决精确查询问题,人们通过研究发现使用语义定义可以很好地解决设上述问题。但是因为语义检索对资源信息的显示标注非常的依赖。在智能检索信息系统里Ontology提供了形成查询和资源描述所欠缺的原语,其核心为Ontology技术,然后构建领域内的语义模型,让信息源有语义标注信息,保证系统内所有的Agent对其中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建立的联系等相关知识、原理的认识比较统一,这让系统的精确性和联想能力显著地提升,可以让用户所需的信息可以被高效、快速、精确的检索出,同时也把一个全面的共同视图提供给系统内的所有用户。如今Ontology渐渐发展成为智能信息检索系统的核心部件,进行知识的表示。

4.2在面向对象分析中的应用

如今在需求分析中面向对象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谓的面向对象分析指的是语义网络模型和图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综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在这种分析方法中使用了关系、实体、属性等属于信息造型的概念,同时也使用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语言概念如:对象、类、封闭。自底向上是面向对象分析的本质,通过抽象和认定事物,总结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区分其中的特性,表示的时候使用类和类层次。由此可知,面向对象分析法的进行的中心为对象和对象类,对象类和对象之间可以组成一定的层次关系,他们属于垂直的组织关系,对元素之间的父子关系进行深入的表示,就其余的内容而言: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信息的传递,则居于次要的位置。而然现实世界中,软件和项目比较的复杂和庞大,要想对不同对象类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进行掌握非常的困难,软件工程师在分析对象类之间的关系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而不对软件本身进行分析。个体对象的具体内容不会对软件开发的注意力产生吸引作用,他们思考的是在构造新的软件的过程中怎样使用已经获得的大量可用的软件。所以更应受到重视的为描述软件构筑之间的关系。显示表示领域概念的时候使用本体。以本体论的思想为出发点,该领域的一个公认的概念集合就是某领域中的本体,其中公认的语义也在概念之中,概念之间进行各种关联来体现这些语义。本体对概念内涵进行雕刻的方式具有通性也有特殊性,一般为通过其概念集合以及所处的上下文。我们可以知道,本体对相关领域的本质概念尤为强调,同时对本质概念之间的关联也非常的重视。在对象分析之中,利用描述现实世界的本体方法以及本体思想可以充分的刻画出各对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4.3在软件构件重用中的应用

以构件为基础的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其目的是使用各种技术让开发各软件的效率进一步提升,让一些不必要的劳动不重复出现。但是被重用的软件结构和相关信息一般在各式各类的数据库中贮存,所以,能够贮存构件的数据库一般为分布式也可以是异构的。要是对重用构件开发软件的人员不是很熟悉甚至一无所知,因此整个Internet网络就是其检索网络的空间。要想让所需的构建被快速的找到,必须以Internet为基础设计搜索引擎,该搜索引擎以用户输入的文字(关键词、关键字)为基础,可以迅速的返回相关信息资源库、资源表。因为可重用的构建资源库一般是异构式或者分布式的,所以为了让检索更方便,可以把一个中立的中介层构建在用户和软件构件库之间。在中介层中,人们在组织和管理软件构件的过程中使用领域本体的概念,通过统一的对本体集成构件数据库,让软件的开发效率进一步的提升。

4.4在知识工程中的应用

一般在对基于知识的系统(Knowledge-basedSystem,KBS)进行开发的时候,在应用领域中知识工程师很难对其中完整、具体的工作方式进行系统的定义,所以一般的Knowledge-basedSystem进行开发的过程中系统使用进化的原型系统方法。本体论知识概念被知识工程师引入知识工程中,对该模型中涵盖的概念、实例、公理、关系进行深度的说明,以此把领域本体建立。在分析属性的过程中使用元属性,并对属性提出一种和本体建模概念化相对应的形式化方法,把共享知识中的一些问题给予解决,让不同领域的组织间和人员间的交流得以实现。

4.5本体论在网络入侵检测技术中的应用

对象是入侵检测应用主题的核心,该对象并非仅仅指的是被检测的对象,还包括和该对象相依附的检测方法,本体模型建立的核心为概念,检测入侵的过程中在主体的作用下通过本体模型的运用概念化自身的对象,因此资源扫描的可共享性以及一致性被保障。以本体论的建模方式为发展,以本体论分布式处理机制为基础让不同系统和构建之间的协作性进一步强化,在应用系统之中本体扮演着知识理论的角色,为处理机制提供的知识结构是通用型的,不存在知识的隔阂和差异。以入本体模型为基础的入侵检测在应用上虽然会有一定的差距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困难为要对本体模型进一步细化,让粒度的刻画更加的细致并概念化。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评价本体模型的形式化方法,以及概念类之间的映射存在的翻译问题,这才有助于在网络入侵中本体论更好的应用,强化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水平,提升网络入侵检测的质量。

5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使用本体论,组织问题领域的术语以及术语之间的联系并建立本体,提供形式化的工具和方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方便的共用所建立的本体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于把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很多难题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陆汝钤,金芝,陈刚.面向本体的需求分析[J].软件学报.2000(08)

[2]陈霞,魏玲玲,邱桃荣,刘萍.基于本体论的关联规则的挖掘[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7(02)

[3]游文杰.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谈计算机专业数学的学习[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02)

计算机基本技术范文2

【关键词】现代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措施

1.现代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1.1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

当前,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建筑工程组织机构职责不清,履职不力。建筑工程机构上,虽然成立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一系列组织机构,但是机构重叠冗杂,各部门职能存在众多交叉,内审机构在机构组织上的独立性严重受到影响。此外,机构交叉也带来建筑工程内部人事关系错综复杂的问题,从而影响内审机构在人事上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加了建筑工程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难度,从而影响到建筑工程成本及其他财产预算管理的工作效率。

1.2财务人员个人因素影响

目前,现代建筑工程中还存在内部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财务人员专业素养不够,缺乏专业的成本控制知识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有一些财务人员虽然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审计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徇私情、不敢坚持原则等等。由此,即使在有重大经济问题暴露出来的时候,常常因为与审查对象的特殊关系而放弃审计工作的责任感和原则,故意不履行审计职责,帮其掩盖,严重影响建筑工程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效率。

1.3事后总结为主,缺乏预见性和预控力

当前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缺乏预控性,仅仅是对建筑工程内部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总结控制,无法发挥预控、计划职能,也就影响了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当前建筑工程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弊端在于以事后审计为主,缺乏事前审计和事中审计,无法对建筑工程内部经济活动进行全程监管,更无法避免建筑工程资产可能面临的减值情况。

2.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程序及基本方法

2.1制订成本标准

成本标准是成本控制的准绳,成本标准首先包括成本计划中规定的各项指标。但成本计划中的一些指标都比较综合,还不能满足具体控制的要求,这就必须规定一系列具体的标准。确定这些标准的方法,大致有三种:

2.1.1计划指标分解法。即将大指标分解为小指标。分解时,可以按部门、单位分解,也可以按产品的工艺阶段进行分解,若更细致一点,还可以按工艺工序段进行分解。

2.1.2定额法。就是建立起定额和费用开支限额,并将这些定额和限额作为控制标准来进行控制。在建筑工程里,凡是能建立定额的地方,都应把定额建立起来,如材料消耗定额、辅助消耗定额等等。实行定额控制的办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具体化和经常化。

2.2监督成本的形成

2.2.1材料费用的日常控制。由于是新建项目,没有相关生产方面的技术资料数据提供参考,生产初期成本计划根据《初步设计》中的材料设计用量设定。生产稳定运行后,根据多次累积下来的材料用量数据估算成本计划。

2.2.2间接费用的日常控制。辅助材料用量及成本根据《初步设计》中的与主要材料的相应比例(即:化工行业的“配方”)估算,相关费用根据全面预算的费用估算。工资费用的日常控制。根据全面预算的费用估算。

2.3及时纠正偏差

2.3.1提出课题

从各种成本超支的原因中提出降低成本的课题。这些课题首先应当是那些成本降低潜力大、各方关心、可能实行的项目。提出课题的要求,包括课题的目的、内容、理由、根据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益。

2.3.2讨论和决策

课题选定以后,应发动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对重大课题,可能要提出多种解决方案,然后进行各种方案的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优方案。贯彻执行确定的方案。在执行过程中也要及时加以监督检查。方案实现以后,还要检查方案实现后的经济效益,衡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3.提高现代建筑工程成本控制效率策略

3.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

预算管理是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制度中一个重要环节,要建立现代化的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制度,实现建筑工程的真正转型,就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尤其是建筑工程的领导者,要提高经济修养,认识到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积极作用,让内部审计部门参与到建筑工程管理工作中,为建筑工程经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保证建筑工程决策的科学性。

3.2细化资金预算,有效配置建筑工程财务资源

在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中要细化资金的预算安排工作,进一步强化信贷政策发展方向的预测分析,与此同时完善资金成本及收益风险评估机制,确定合理的信贷资金预算规模,将资金风险和经营风险通过预先防控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对于建筑工程内部现有的财务资源及财务能力要充分考虑和分析,结合建筑工程长久发展,高度统筹建筑工程生产和投资活动的资金分配问题,严控建筑工程资金的流向和结构组成,实现建筑工程资金的集中管理,最大程度的发挥建筑工程资金的积极作用。

3.3计算机技术在具体环节中的应用

3.3.1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计算机技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使得人力资源的管理更加科学、顺畅,计算机技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模块分析和数据集成,能够实现对人力的动态管理,并能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企业及时得到及了解企业人力状况和前景的分析,提高企业对内部人才的保护,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企业的安全和利益。

3.3.2计算机技术在生产材料调配环节中的运用

在企业生产材料调配这个环节中;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更加有序的保障,计算机技术,能够更科学的实现采购与储运的最优化配置,减低成本并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还能保证企业产品稳定的供应

3.3.3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管理环节中的运用

运用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能有效的整合各方面的咨询,有力保证企业的管理效力。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企业通讯,更有效地提供缩短企业通讯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沟通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企业的各种讯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更能促使企业在运营中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3.3.4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财务管理,历来是企业的重中之重,对企业运营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据的准确性对企业决策有着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能够以其集成性能及精确运算,能够快速并全面地了反映企业的财务数据,并能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逻辑性使财务分析准确无误,从而避免人工误差造成的损失,保护企业内部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3.4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一个好的制度能进行合理的制衡,减少人为因素的不利影响。提高国资委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需要科学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配套,实现对建筑工程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内审机构除了应当遵守国家相关内部审计准则,还应当根据建筑工程的实际运营情况建立健全内审制度:确定审计人员的工作组织形式;确定审计人员的绩效评估制度和监督及责任追究制度,以做到有奖有罚,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建立审计人员培训和发展制度,提高其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建立健全质量控制制度,确保内审工作的质量,切实做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宋东红,朱秀霞.风险管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职能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31) 85-86.

计算机基本技术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近年来,各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重点院校独立学院的开设、部分专科院校与其它院校合并为本科院校以及部分民办专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生人数不断增加。这部分以应用型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成为各院校探讨的热点。我国对研究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的教育教学已有几十年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但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还是一片新天地,有待于不断探索。本文试图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进行一些设想,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紧贴社会实际需要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职业教育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技能培养为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则应在坚持这一原则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改变,由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不是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现场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这种人才既掌握某一技术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也包含在技术应用中不可缺少的非技术知识,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应用型本科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以市场为导向、以应用为目标外,还应考虑学生的进一步深造的问题:确保学生在四年大学学习结束后,有能力参加全国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类学生同时应该计算机基础扎实,理论功底强,能够触类旁通。为了这个目标,教学计划中核心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选用应该适合学生参加研究生课程考试。

基于这一双重的教学目标,教学的课程体系应作相应调整:课程设置应该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要能适应社会需求而灵活变化。对于经典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如计算机系统导论、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算法、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库概论等,应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在大学的后期教学过程中,则应以市场为导向,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将课程设置成模块或体系进行教学,大致可以侧重于工程化软件开发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络技术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站应用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网络安全的课程体系(模块)、侧重于数据库开发的课程体系(模块),着重培训学生的动手能力。这种动静结合的课程体系,既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又能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

二、编写适合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材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的最基本依托。在我国的办学体系中,综合性大学基础理论研究实力雄厚,主要培养从事基础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型人才;多科性大学在应用科学、技术科学领域中具有很强的实力,培养的是擅长技术发明、解决社会实践中带有一般性技术问题的科技人才。这两种高等院校培养的都是研究型人才。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这类教材业已成熟。但应用型本科的概念则是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分工及社会对用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应用型本科教学的各个领域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因此,不仅需要学科型的本科教材,而且需要应用型的本科教材。这种状况使得应用型本科教材的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目前在人才市场有个怪圈:一方面IT人才匮乏,企业求贤若渴,而同时很多大学生,以及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人不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找不到工作。近两年来,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出现了找工作越来越难的现象,同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正在流行的IT技术潮流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有关。一位IT行业业内人士认为,目前高校正在使用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整体上已经落后于当前流行的IT技术潮流3―5年。

在一项对8省市74所高校14500名学生的调查中,大学生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声十分强烈。大学生认为,当前高校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教学方法单一”(57%),“课程内容陈旧”(52%),“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全面”(50%),“考试方式不科学”(50%),“学生没有选课、换专业的自由”(47%)和“教材落后”(3%)。

要真正培养出能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教材。对这类教材的编写,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编写教材。一本教材写得再好,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样不能受到欢迎,更不用说引入教学。

2 根据学校教师的多年教学经验编写教材。教师通过多年教学经验的积累,除了对所教知识体系结构有一定了解外,最了解学生需要什么,而只有满足学生实际需要的教材才能为学生所接受。

3 教材应吸纳当今社会的前沿知识,并及时将这些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编写教材是完成这一工作的最好途径。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只有建立一种使作者直接能与出版社对话的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才能保证新的知识能及时与读者见面。被称为软件界“麦当劳”的印度NIIT公司,其教材内容也与国际最主流的软件发展趋势接轨,平均每18个月就能更新一次。它的成功,与培训过程中能使用最新的教材是分不开的。这些成功的事实值得我们借鉴。

4 教材的编写还应有计算机行业的工作者参与。这些工作在第一线的IT实践者们,他们最了解企业需要什么,他们也最了解哪些技术和知识是当前最流行,并在未来会对该行业产生影响的。他们的实际工作经历以及他们对前沿知识的了解与教师的教学经验的完善结合,必将能编写出能真正满足学生学习,又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优秀教材。

当然,国家应对计算机教学加大投入,计算机教材编写应适当放开,出版社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社会的需求。只有多方合作,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教师提供满意的适合计算机本科教学要求的应用型教材。

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具备专门、深厚的技术应用能力,在某一领域具备开创性和研发能力,且具备一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实训经验。因此,在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上应作相应调整。在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借鉴社会上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成功

经验,培养学生的开创性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 要有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中对实验的目的、要求应具体。在实验教学大纲中要明确写明每一实验与课程的关系,以及通过实验应达到的目标。对实验考核方式以及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应有严格规定。否则,很容易导致实验成为课程的附属品,没有应有的地位,不被教师和学生所重视。

2 要有完整的实验指导书。所有的课程都应有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书的内容应该如何编写,对学生的能力有何提升作用,应有明确说明。要使学生在使用实验指导书的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实验指导书能帮助自己完成实验任务。

3 切实可行的实验内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验应从强调“技能”提升到强调“应用”。应使学生明白,技能只表示自己有能力去做某个事件,但应用则除了能做之外,还要求能进行变通。条件变了,环境变了,类似的问题自己还有能力去解决,这就是应用。

4 完善的实验报告和严格的批改要求。学生在完成实验后,应完成并上交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仅是对学生实验过程的一次重新梳理,而且是对每次实验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初步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科学论文写作的基础。因此,参加实验的每位学生,均应及时认真地书写实验报告。教师对学生上交的实验报告应认真批改。对学生实验报告中的结果与理论课上所学的知识有明显不符的地方,应有能力帮助学生找出不符的原因所在,并能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分析。让学生真正从实验中理解理论课上的知识,用实验来验证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的正确性,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实验室应配备相应数量的实验员,协助任课教师准备实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效率,充分发挥实验室应该发挥的作用。

四、改革传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核模式,做到理论与实验并重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大体上是期中考试占30%~40%,期末考试占60%-70%。这种考试考核方式,虽然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但由于考试考核次数受到限制,导致考试考核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容易使学生在考试问题上产生投机心理。

将传统的教学与考试考核方式改为分阶段教学,分阶段考核。增大各阶段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如:每次测验所占总评成绩的比例可分别为5%、5%、10%、20%、20%,期末考试占40%等,考试次数及相应比例由任课教师设定,并在开学时通知学生),增加考试次数。一改过去一考定终生的考试模式,减少学生考试过程中的侥幸心理。同时,这种考试模式还可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也有利于学生阶段性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同一门课程,应该既有理论课的成绩,又有实验课的成绩,两类成绩并重。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同时也才能彻底摆脱实验课是理论课的附属课程的老观念。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或者是对学生学习课程的阶段性考核,其根本目的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反馈学习信息,指导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有连续性,也有阶段性,针对某一相对独立的内容,在教学内容完成后就进行考核,便于学生掌握,也易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加强复习,加深印象,增强理解。

五、相应地推出奖励学分制度、免修制度和提前毕业制度等激励机制

对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学习能力,学校应指导他们加修额外的课程,作为对这类优秀学生的奖励。这是保证优秀学生可能提前毕业的前提。

计算机基本技术范文4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 教学改革 教学手段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

自从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大招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得到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式”向“大众化”大步迈进,同时带来了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变革,2014年,我校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进一步突出学校办学类型定位,我校更名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成为新形势下国家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战略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以来首批更名为“应用技术学院”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近几年来,在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上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学校围绕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主题,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环节、考核办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作为各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基础课之一,在扩招带来生源素质下降的形势下,如何使教学达到应有的目的,如何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是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因此,探索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改革之路就显得十分必要。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与尝试

在目前“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的大趋势下,对本科应用型人才标准的定位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有技术、技能、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是具备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并重的能力, 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具备接受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在培养和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为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中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我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想与尝试。

在理论教学中,第一,我拓展了课堂形式,将实验室、校园网作为传统课堂的延伸,在课堂教学之外,增加了实物教学和现场教学形式。例如,在讲解局域网组网的内容时,我不仅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中,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网络组网设备实物,还组织学生去校园网现场结合实际网络进行有关的教学活动,这种形式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第二,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你教我学”的被动方式,尝试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如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主题讨论教学和角色变换教学等多种方法。例如: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樵靥骞岽┙萄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历史发展史时创设问题,如以单处理机为中心的多终端联机系统存在什么缺点,为了克服缺点应该怎样改进等。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也采取了一些强化和激励措施,把学生对实验的兴趣转化为高度的学习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对于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任务,在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任务、设计或确定实验方法、分析或预测可能的困难。在实验过程中,我摒弃了手把手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点,指导学生通过参阅实验指导书、技术文档、在线帮助和相互探讨完成所规定的实验任务,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后,除了常规的实验报告外,要求学生撰写以实验心得、经验总结为主要内容的实验工作日志,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一至两次实验经验讨论课让学生进行实验经验交流,实验经验讨论课对于强化实验教学效果起到了明显作用,学生反映很好。此外,在规定的实验教学任务外,还提供了实验室开放时间进行开放实验教学,鼓励学生自行选择与确定实验任务和目标、设计实验内容和实验方法,以开放实验教学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手段上,引入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全程采用了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理论教学学时由原来的60学时降到了46学时,从而在总学时压缩的同时实验课时得到了扩充,即总学时由原来的72下降为64学时,但同时实验课时由原来的12学时扩充到了18学时;为了避免全程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存在的负面效应,我在多媒体教学中以白板作为辅助教学设施。同时,将网络作为本课程的课外教学有效手段,在所建立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材与教案下载、网上讨论与答疑、网上考试等。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大的时间和空间的选择。

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初步效果

通过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科学分析社会对应用型计算机网络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的需求,以培养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了一个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计算机网络原理与技术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具有了先进性和多样性。改变了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授课方式,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教师由“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改变了过去课程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了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了有效的保障,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学习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不再在课中“一讲到底”或“以讲为主”,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学实现呈现方式、互动方式的变革,让学生在活动化的课堂中学习。

计算机基本技术范文5

关键词:教学改革;职教本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一门典型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但由于数据库应用的广泛性,职教本科非计算机专业也有开设这门课程的需要,如电子商务、金融财会。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开设这门课程都有一系列的前继相关专业课。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由于培养目标侧重点不同,没有足够的课时安排开设这些课程。而现在市面上的数据库教材,几乎都是基于学生已学过了相关前继专业课程之后进行编排内容的。如果教师不根据专业的培训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简单按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学不懂,上课效果差,是必然的。

以下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以职教本科子商务专业为例,从课程培养目标、相关教育理论、整合优化方案与教学内容重新编排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1.课程培养目标

职教本科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它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普通本科,又不同于高职专科。学生既要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熟练的操作技能。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不出“职教”特点;过于偏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而忽视学生理论体系的建立,与“高职”无异。

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来说,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数据库管理平台的操作,编程实现数据库的增删改查、存储过程、触发器,数据库基本运行与维护;又要求学生理解数据库的体系结构、关系模型、关系运算及查询优化、范式理论、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物理设计。学生既要微观上的动手操作,又要宏观上认识理解;既要有操作与维护现有数据库的实践能力,又要掌握数据库设计理论,能够针对具体数据库项目设计符合项目要求的数据库。

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教学内容怎么整合与优化,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门课程来说,是值得认真研究的。有些学校是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分两门课程,先后进行授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有些学校尽管安排在一门课程中授课,但也是内容上的简单拼凑,并没有充分整合,更谈不上优化,再加上“非计算机专业”,没有相关的计算机专业知识进行支撑,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相关教育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认识都是由感性到理性,所有的理论都源于实践,理论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实践,教学过程同样如此。对于《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来说,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又有成熟的实践平台。基于“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理念,首先在数据库管理平台上操作,让学生得到一个对数据库的感性认识,然后再提炼与归纳相应的数据库理论知识,最后再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操作。多次反复,有利于学生对数据库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实践操作更有针对性与创造性。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有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很好的学习情境,再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软件之间的协作与交流,建构数据库的理论体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和在理论地指导下有针对性与创造性地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基于上述教育理论,处理好数据库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将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教育规律的。

3.整合优化方案

根据笔者对本校及周边兄弟院校职教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及市面上流行的数据库教材内容的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整合与优化方案。

1)在开设该课程之前,一般只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并没有像计算机专业一样,前期开设了程序设计、操作系统、数据结构、离散数学、软件工程等课程。因此在现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有必要在相应的章节补充一些必要的专业知识。如:讲解关系运算时,补充必要的离散数学知识;讲解数据查询时,补充条件表达式知识;讲解数据库程序设计时,补充数据结构知识;讲解数据库设计理论中,补充软件工程工程知识。

2)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开设数据库与计算机专业开设数据库的课程目标是不一样。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今后可能会面对大型数据库项目,可能会从事专业数据库管理员(DBA)工作,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关系运算语言进行推演,得到最优化的数据查询;要求用数学语言表示关系范式,并选择适当的范式;要求用E-R图等工具分析大型数据库项目,阅读与写作相关软件设计文档;要求掌握数据库的并发机制,对数据库系统进行专业管理与系统优化。

但对于非计算机专业来说,他们的主体培养目标是工作中需要用到数据库,去辅助其它的业务工作。如电子商务专业,学习数据库主要是构建网站平台及简单的数据库系统维护;对于金融财会专业,学习数据库主要是一些业务查询工作。

因此对现有教材的内容,应进行部分内容删除、简化。

3)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只有计算机基础中的电子表格(Excel)对数据库的学习有所帮助。因此在讲解数据库相关知识时,可以将Excel的知识与概念进行迁移,并对数据库的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如关系模式,就是一个二维表,元组就是电子表格中的一行记录,属性就是电子表格的一个字段,或一列。这样就能减轻学习数据库的难度。

4)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数据库,立足点在应用,掌握必要的理论也是为了更好地应用。因此有必要改变教材的内容编排,将数据库实践操作与数据库理论充分融合。利用现在数据库管理平台,去理解数据库理论知识,绝对不能与计算机专业一样,纯粹讲解理论知识;数据库理论知识,也应把握一个“度”,不能过于抽象,说白了,非计算机机专业数据库的理论是一种应用理论;如关系运算语言,只介绍选择、投影等的表示符号,而对于运算的描述,不要用关系语言去描述,对于他们来说,只会越描述,学生越糊涂,而应用自然语言,和具体数据表实例代替说明。对于数据范式,也是如此,不要过于数学化。

5)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当他们感到这门课程过于专业,学习有难度时,往往会质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对他们的专业用什么帮助。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更主动地学习这门课程,教师应对整个专业计划有所了解,同步开什么或后续会开什么数据库相关课程。教师应超越课程本身,设计专业案例。如电子商务专业,一般同步开的是c#程序设计,后续开商务网站建设,这时应该设计一个用C#语言编写的网站,并访问数据库这样的案例。将一些数据查询语句,存储过程作为C#的脚本在案例中进行应用,而不仅仅是在数据库平台上应用。在讲解数据库设计理论时,也可以设计一个学生熟悉的案例,如学生选课系统,并与C#编写的网站进行链接。这样学生就会用专业视角的去认识数据库的作用,从而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据库知识。

6)学生今后工作可能会面对市面上的一些主流数据库软件,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局限于一门具体数据库管理软件,在集中研究一种数据库管理平台时,对其它主流数据库管理软件也应进行接触与学习,帮助学生发现数据库软件的通用规律,掌握各种主流数据库之间的转换,包括Excel。

4.教学内容重新编排

4.1数据库绪论、软件安装与配置

4.1.1数据库的应用(信息管理系统、网站系统,特别是一些电商平台网站)

4.1.2数据库发展的三个阶段:人工管理、文件管理、数据库管理

预先准备好三个C#程序(普通的程序、访问office文件的程序、访问数据库的程序),通过分别演示这些程序,自然导出人工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文件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数据库管理阶段程序与数据之间的关系。

4.1.3安装与配置数据库管理软件,同时对数据库中所涉及基本概念、术语进行讲解,注意应从Excel中进行知识迁移

1)安装过程中,适时讲解:数据库的安全认证方式;数据库各种后台服务与实例,前台配置与管理界面;数据库的相关目录配置。

2)数据库软件的基本操作:数据库的新建、附加、分离,将常用的EXCEL数据文件转变为专用数据库。

3)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和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讲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系统结构(三个模式、两个映像)、数据库系统;讲解三个世界:现实世界、信息世界、机器世界,三个模型: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层次、网状、关系)、物理模型,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增删改查)、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4)利用Excel电子表格与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讲解基础概念:数据与数据类型、数据库与表,关系模型概念:关系、元组、属性、域、分量、主码、外码、候选码;数据库对表的基本要求。

4.2关系代数与数据查询的等价实现

首先,准备一个现成的数据库,附加到数据库管理系统,介绍数据查询的基本语法、比较与条件运算符;

其次,介绍关系运算,并同步用数据查询语句进行实现。

对于关系运算,仅要求学生掌握关系运算的书写方法,而对于这种关系运算规则,不再讲述用数学语言进行表示,而代替以文字描述、具体实例更好理解。

一个关系模式(二维表),用R(A1,A2,……,An)表示,其中A1,A2表示字段。等价查询:Select*from R。

投影操作:πA1,A3……(R),文字解释:选取一个二维表的部分列。投影操作的结果会减少列,行可能不变。在查询语句中,改变Select语句后面的参数实现投影操作。

选择操作:6F(R),文字解释:根据条件F,选取二维表的部分行,操作的结果会减少行,列不变。在查语句中,用Where语句后面的条件表达式实现选择操作。

笛卡尔积:R1xR2,文字解释:R1的每一行与R2的每一行分别相连,操作的结果,列是原来两个表列相加,行数是相乘。在查询语句中,将两个表名写在From子句的后面,用逗号隔开即开。

连接操作:R1-R2,是有条件的笛卡尔积。运算结果是笛卡尔积的子集。在查询语句中,from子句实现笛卡尔积,Where子句实现条件筛选。

除法操作:RI+R2,在R1中找出所有包含R2的行,所得到关系的列是R1列去掉R2的列。没有直接对应的SQL语句能够实现,要用两次否定,Exist语句实现。

还有三个集合运算,交、并、差,分别用INTERSECRT、UNION,EXCEPT语句实现。

查询优化树,优化规则。列上的聚焦函数。分组汇总查询:类似Excel中的分类汇总。嵌套查询。

本讲主要要给学生一个数据查询的理念,数据查询是基于关系代数的,应利用关系代数去理解查询过程,并利用关系代数去优化查询。由于课时的限制,不应过于注重一些细节。只要掌握了基本理念,本科生有较强的自学与扩展能力。

查询语句,应在c#例中实现。

4.3建立数据库、数据表、索引、完整性约束、数据插入、删除、修改

本讲学生应根据他人给出的数据库与数据表要求,要自己建立数据库、数据表,理解完整性约束并遵守相关约束,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索引。这些仅要求用可视化界面实现即可,没有必要用代码实现。

建立数据表时,应理解常用的数据类型。

掌握数据插入、删除、修改的语句实现,进一步理解完整性约束并遵守相关约束。

4.4数据库编程、建立视图、存储过程、触发器

数据库编程,与其它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程不一样,它的主要目的是编写存储过程与触发器,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编程语法,变量定义、控制结构之后,就应马上切人到编写视图、存储过程与触发器。

视图、存储过程与触发器也应在c#案例中实现。

4.5关系规范化理论

本讲的目的,是如何得到一个规范的二维表。

1)引用问题。给出一个数据表,进行插人、删除、修改可能出现的各种异常。2)介绍函数依赖、完、数据库设计全函数依赖与部分函数依赖、传递依赖。3)介绍三个范式。4)关系模式如何进行规范化。

4.6数据库设计

本讲学生应根据现实问题,得出应建一个什么样的数据库,数据库有哪些表,及每个表的数据要求。

1)需求分析;2)概念设计;3)逻辑设计;4)物理设计。

4.7案例实训

1)开发环境的搭建;2)相关技术介绍;3)现成C#案例分析;4)数据库建立,链接,在C#中插入查询语句、存储过程、触发器。

计算机基本技术范文6

研究。

关键词 邻苯二甲酸酐;生产技术;市场动态

中图分类号:TQ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4-0143-01

邻苯二甲酸酐被简称为苯酐,化学元素表示形式为PA,属于有机原料,应用较为广泛,如医药、燃料、农业等领域。全球都有生产,但是主要的生产地在亚太、北美以及西欧地区。根据美国的相关部门在2002年统计,全球生产邻苯二甲酸酐的总量为4900 k/a,其中上述主要的生产地占据总生产量的75%以上。在统计的后几年中,由于亚太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因而邻苯二甲酸酐的生产量也在逐渐增加。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引入了大型且先进的邻苯二甲酸酐装置,此装置的引入,使得生产技术逐渐提高,并将传统的生产装置淘汰,以促进我国PA先进生产。

1 国外苯酐生产技术

苯酐在进行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生产工艺,如萘流化床氧化工艺,萘和邻二甲苯的混合物,或者是单独的原料做为固定床的氧化工艺。由于萘流化床氧化工艺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在国内外的邻苯二甲酸酐生产工艺中被淘汰。目前,在世界各个国家应用较为广泛的邻苯二甲酸酐生产工艺为OX固定床氧化工艺,生产能力占据全球总生产量的95%以上。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国外采用的PA技术是每立方米浓度为四十克的OX,到了90年代时,经过不断地开发与研究,将浓度提升到一百克的生产工艺。

起初对邻苯二甲酸酐进行生产时,采用的原料是邻二甲苯,催化剂选择的是单段床层,使用装填的工艺进行生产。然后再以少量的磷、钾、铌、锑等金属氧化物作为助催化剂,组成氧化催化剂V-Ti-Sb-P或V-Ti-Sb-Rb,以获取高苯酐收率。在工业生产中为了进一步提高邻二甲苯的进料量,逐步开始采用两段床的工艺,又适量的在助催化剂中添加铷等碱金属,一直到四段床工艺。目前德国巴斯夫公司的R_HYHL型、04-32、04-66型等催化剂在世界上较为领先,随着日触、Wacker公司的苯酐催化剂业务的并购,其催化剂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率已超过百分之八十,国内的催化剂则有BC-249和BC-239型,均为北京化工研究院生产。

Lurgi、BASF、Lonza等公司在生产工艺的开发方面都相继开发了后置的反应器技术,使产品的纯度得到了提高,苯酐的选择性则达到了85%至88%,未反应的OX可能会出现再次氧化的现象,这样一来操作风险得到了有效降低,主反应器的反应则可以在温度更低的情况下进行。此外,国际上目前如气体冷却器、切换冷凝器、反应器、部分冷凝器等苯酐生产关键设备的生产、改进和研究,都已经由专业化的公司来进行,极大程度提高了关键设备的性能。

2 存在的问题

1)因苯酐受上游原料和原油价格的不断上涨,其价位也一直偏高,这对下游行业也极为不利,对市场消费产生了抑制的现象。

2)邻苯资源较为紧缺,近年来我国石油、石化芳烃装置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比起苯酐产能的扩大速度还远远不够,国内仍然存在很大的邻苯缺口,原料的不足导致苯酐厂商的开工率降低,仍然有部分苯酐市场需要依靠进口来解决问题。

3)随着苯酐行业的发展和扩大,原料紧缺更加严重,生产成本不断升高,使得苯酐行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影响。

4)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各个领域的经济运行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市场的消费能力降低,造成了有很大一部分苯酐装置低负荷运行或者干脆停产。本次经济危机对全世界的经济影响不可谓不深,截止到目前全世界的经济仍没有完全走出低谷。

3 国产催化剂的具体试用情况

大连龙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及中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是国内从事苯酐催化剂研究的两家主要单位。北京化工研究院与大连龙翔生物科技相比,从目前的市场占有率上来看略占优势。北京化工研究院密切跟踪国际上的先进水平,对于邻法苯酐的研究已经拥有三十几年的历史,早期主要研究催化剂以及40g工艺,从20世纪80年代起,先后研制成功了新一代的工艺催化剂BC-2-35型60g以及BC-2-37型70g工艺、BC-2-38型80g工艺催化剂,在国内的10 kt/a以下的工业装置中已经分别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了进一步降低生产苯酐的成本,尽量减少购买高额费用的进口催化剂,支持国产催化剂的发展与研究,北京化工研究院与金陵石化公司共同合作将BC-239型催化剂进行了工业应用。对该催化剂的性能经过120小时的考察,生产负荷为70 g/Nm3,经过核算催化剂的收率为1.124t(PA)/t(()X),折纯收率为1.102t(PA)/t(()X),基本上与进口的同类型催化剂已经不存在差距,这使减少催化剂的进口量,降低生产的成本成为了一种可能。

北京化工研究院以研制成功的80 g催化剂为基础,利用现代化试验装置,反复对助催化剂、原料影响、制备工艺等进行了试验,利用不同种类的单管装置针对多锻床催化剂工艺对催化剂进行评选,成功推出了BC-239型高负荷催化剂,并在工业化应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国产催化剂的成功研发和使用,使国内同行业生产的成本极大程度得到降低,在中低负荷装置中进口催化剂的垄断地位被彻底打破。

4 结束语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我国的邻苯二甲酸酐生产技术逐渐提高,有了一定的进步。虽然如此,但是我国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相比还是较为落后的,因此,我国必须要不断地研究与开发新的生产技术,采取先进的科学措施,来发展生产装置,满足我国对邻苯二甲酸酐的需求。与此同时,还应该重视邻苯二甲酸酐的下游产品的开发,这样才能进一步的发展我国的邻苯二甲酸酐市场。

参考文献

[1]钱伯章.苯酐市场分析和技术进展[J].化工文摘,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