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管理的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管理的基础范文1
经部领导审定,现将《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审办法》、《各类用地报批会审办法》和《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会审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为加强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审批管理,提高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规划司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会审单位包括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矿产开发管理司、地质环境司、执法监察局。
二、审查依据
(一)党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二)《土地管理法》等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
(三)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四)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地质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目标及矿山勘察和开发有关规定;
(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及其他调查资料;
(六)省(区、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
三、审点
(一)规划指导思想。规划是否体现了切实保护耕地、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提高土地利用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的要求。
(二)规划目标和方针。规划是否体现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是否落实了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主要规划指标,是否符合国家和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依据是否充分,分区和布局是否科学合理,重点项目用地是否有保障,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安排是否合理、可行。
(四)规划协调情况。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是否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建设用地规模是否控制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分解和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总规模是否衔接到位。
(五)规划的实施。实施措施是否体现了用途管制的要求,是否切实可行。
(六)规划文本、说明和专题的内容是否符合要求,规划图内容是否全面及编绘方法是否正确。
(七)规划采用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他基础数据是否翔实、可靠。
四、审查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规划司在收到办公厅转交的国务院批转的规划报件后,分送部内各会审单位审查,同时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高咨中心、土地勘测规划院及有关单位征求意见。
(二)审查
会审单位应根据审查要求和本部门职责,分别审查有关内容,提出审查意见。国务院有关部门和部内各司局、高咨中心、土地勘测规划院等单位的意见提交规划司进行综合。审查和征求意见的时限为两周。
(三)会审
规划司应于第三周内负责规划会审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会审会议由部领导主持。会审会议前应综合各方面意见,并提出规划司倾向意见。会审会议应对规划进行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并提出同意批准、原则批准、不批准的意见。
送审规划相对集中时,可以几个规划合并召开一次会审会议。
(四)报批
规划司应于会审会议后一周内,根据会审意见完成规划综合审查意见和批复代拟稿的起草,经部领导审签后,报国务院。
五、其他规定
(一)报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会审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各类用地报批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工作规则》,为加强各类用地审查,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保证依法、科学、集约、规范用地,特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参与会审单位包括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规划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矿产开发管理司、地质环境司、执法监察局。
凡涉及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农地开发的会审准备工作由耕地保护司牵头组织和协调。凡不涉及农地转用、土地征用、农地开发的会审准备工作由土地利用管理司牵头组织和协调。
二、会审范围
需报国务院批准的各类用地的审查报批工作。
三、审查依据
会审工作依据为: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变更调查有关资料、国家产业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及有关技术规范、标准;遵循统一效能、协作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进行。
四、审查内容
(一)用地是否在项目立项前经过预审,并有《用地预审报告书》。没有预审的,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二)农地转用、土地利用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列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三)供地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政策,用地面积是否符合建设用地定额指标,是否合理和节约。
(四)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耕地占补平衡措施是否可行、是否已经落实或能够落实。
(五)划拨用地方式是否符合《划拨供地目录》,有偿用地方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的有关政策,出让用地的出让方案是否符合规定。
(六)土地权属、地类面积是否清楚。
(七)适用法律和有关规定是否正确,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八)是否涉及矿产开发和地质环境问题。
各有关司局按照各自职责负责对上述审查内容提出意见。
五、会审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由办公厅统一接收报批用地的资料、图件,转牵头单位进行登记,并对资料是否齐全进行初审。材料齐全的,在2个工作日内分送有关司局;材料不齐全的,在2个工作日内转请办公厅向报批单位及时提出在规定期限内补全;逾期不通知,视为受理。
(二)审查
有关司局在收到牵头单位送审的《××××会审表》及有关资料后,应在8个工作日内按各自的职责提出书面审查意见,送牵头单位汇总。
(三)汇总
牵头单位在汇总各有关司局和有关部委意见的基础上,在10个工作日内起草《××××审查意见》报部会审。审查意见要综合反映有关司局的意见。
(四)会审
部不定期召开会审会议研究《××××审查意见》。会议由部领导主持,由牵头单位负责会议的各项准备工作。各有关司局和办公厅负责人及有关工作人员参加。会前,审查意见要分送到会的有关司(局、厅)负责人。
(五)报批
《××××审查意见》经部会审会议集体会审后,由牵头单位根据部领导决定的意见负责修改,在会审会议后的4个工作日内形成正式审查报告,报部领导签发上报国务院。
对规模小、情况简单的用地,经各有关司局审查,符合报批条件的,也可由牵头单位直接起草审查报告,报部领导签发上报国务院,但上报后要在部会审会议上通报。
(六)发文
用地报批件经国务院正式批准后,由牵头单位负责在2个工作日内办理批复文件并分送有关部门和部内有关司(局、厅)。
六、其他规定
(一)需听取汇报或赴现场踏察的用地,经主管部领导同意,由牵头单位负责组织进行。
(二)需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的,由牵头单位负责在收件后及时办文送有关部门,要求在规定的期限内反馈意见。如出现意见分歧,牵头单位会同有关司局负责做协调工作。
(三)用地审查报告上报国务院后,由牵头单位负责与国务院办公厅的联系工作。
(四)本办法于1999年1月1日起施行。
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会审办法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国土资源部“三定”方案,为了适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土地估价结果和处置方案审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一、会审组织
会审工作由部领导主持,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具体组织工作,会审单位为:办公厅、政策法规司、耕地保护司、地籍管理司、土地利用管理司、执法监察局。
二、会审范围
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设立的公司和企业集团,以及境外上市的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涉及的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的审批。
三、审查依据
(一)有关土地、房屋、资产、城市规划等管理的法律;
(二)国家有关权属、估价、用地等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
(三)有关土地评估、处置的规范性文件和技术规程;
(四)报批文件、估价报告及附件等规范格式和标准。
四、审查内容
(一)报批文件及相关材料是否齐备;
(二)估价报告的合法性、格式的规范性、评估依据和方法的合理性;
(三)待估宗地来源的合法性、宗地权属的合法性(权属证明、位置、面积、四至、登记现状);
(四)待估宗地的使用现状和评估设定用途;
(五)待估宗地的实际开发程度和设定开发程度;
(六)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七)处置方案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八)处置范围的准确性;
(九)处置价格;
(十)其他合法的审查内容。
五、会审程序与时限
(一)受理与送审
办公厅收到有关文件和材料后批转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办理,土地利用管理司首先检查申报材料和申报手续是否齐全完备,如申报材料和手续齐备,正式受理,将有关土地权属材料送地籍管理司进行土地权属审查;如申报材料和手续不完备,在3个工作日内转请办公厅通知申请单位补报材料、补办手续。逾期不通知,视为受理。
(二)审查
地籍管理司在收到土地利用司转来的有关材料后,应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权属审查意见交土地利用管理司;同时,土地利用管理司组织对土地估价结果及处置方案进行审查,并根据确认和处置的有关规定和办文制度,在8个工作日内将土地权属、土地价格和处置方案的审查意见汇总,形成总的审查意见和初步结论。
(三)会审
土地利用管理司完成上述工作后,在第9个工作日内报请会审。会审会议由部领导主持。有关会审单位负责人参加,对土地估价结果及处置方案进行审定,对土地估价结果作出予以确认或不予确认的决定,对处置方案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决定;或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补充材料、修改报告、重新报批、再行会审等其他决定。
(四)批复
根据会审决议,同意确认和处置方案的,由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办文批复;不予确认和处置的,土地利用管理司负责将有关补充材料、修改报告、重新报批、再行会审等决定转办公厅,由办公厅将有关材料退回申请单位。会审决议和有关材料存档、备查。
六、其他规定
(一)土地估价结果确认及处置方案的审批从正式受理到办文批复一般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土地管理的基础范文2
关键词:公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1 软基处理的几种方法
1.1 表层处理法 ①表层排水法。对土质较好因含水量过大而导致的软土地基,在填土之前,地表面开挖沟槽,排除地表水,同时降低地基表层部分的含水率,以保障施工机械通行。为了发挥开挖出的沟槽在施工中达到盲沟的效果,应回填透水性好的砂砾或碎石。②砂垫层法。对于地基上部软土层极薄且含水量大时,在软土地基上敷垫0.5~1.2m左右厚的砂垫层。这样可达到固结软土层,使砂垫层起到上部排水层作用;同时,砂垫层又成为填土内的地下排水层,以降低填土内的水位;在进行填土及地基处理施工时,为施工机械提供良好的通行条件。③敷垫材料法。对于地基土层不均匀,可能发生局部不均匀沉降和侧向变位,可利用所敷垫材料的抗剪和拉抗力,来增强施工机械的通行,均匀地支承填土荷载、减少地基局部沉降和侧向变位,以提高地基的支承能力。敷垫材料主要有化纤无纺布、土工布、玻璃纤维格栅等被广为采用。④添加剂法。对于表层为粘性土时,在表层粘性土内渗入添加剂,改善地基的压缩性能和强度特性,以保施工机械的行驶。同时也可达到提高填土稳定及固结的效果。添加材料通常使用的是生石灰,熟石灰和水泥。石灰类添加材料通过现场拌和或厂拌,除了降低土壤含水量、产生团粒效果外,对被固结的土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化学性固结,使粘土成分发生质的变化,从而促进土体稳定。
1.2 置换法 本法是以优质土置换软弱土,确保填土稳定和减少沉降量。施工方法分有人工挖掘置换和借填土自重或用爆炸法将软弱土挤出的强制置换。其施工都比较容易,多数情况下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所要求的目的。从可靠性来说人工挖掘置换较优。置换材料应采用即使受到水浸也不致降低承载力的粗粒土。但必须进行充分压实。
1.3 加载法 加载法是为了预先促进软土地基沉降,增加地基强度,以防止设置在填土上或邻接填土的路面和构造物或者埋入填土内的构造物发生有害沉降而导致破坏。促进地基固结沉降的方法有:在地基上增加总压办法;减少土中的间隙水压提高有效应力法等。前者用填土荷载时,一般为填土加载法,后者又可分通过井点,竖井等的降低地下水法和在地表面铺砂,覆盖不透水膜使之形成真空,依靠大气压力加载来促进固结的大气压加载法。采用填土加载法时,须注意地基的稳定状态。而降低地下水法和大气压加载法则不必担心地基遭到破坏,但受到地基适应性的限制且工程费用大,一般不采用。上述方法,都很少单独采用。
1.4 砂井排水法 砂井排水法根据砂井的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打入式、振动式、螺旋钻式、水射式及袋装式等。
本法很少单独使用,多与加载法或缓速填土法并用,对层厚大,均质的粘土地质最为有效;对泥炭质地基效果稍差。粘性土层固结所需时间t与垂直方向最大排水距离D的平方成正比。很清楚,粘土层越厚,所需固结时间就越长。
2 施工现场常用处理软土路基方法
在施工中经常碰到的情况多数不是软土地基,因为如果有软土地基一般情况在设计时应该根据地质资料,提出处理方法。多数情况是有局部地段地质情况和原来设计不同,出现局部地基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或者由于局部地段含水量过大(原有排水系统不畅,原有地基土质渗水性不好)造成地基软弹(翻浆,弹簧土地段)。根据出现的这些情况一般常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换填。②抛石填筑。③盲沟。④排水砂垫层。⑤石灰浅坑法。
3 实际施工中软土地基的处理
3.1 挖除换填碎片石方法 对于深度不太大的软基工程,在路堤范围内,将需要处理的软土挖除,动力触探合格后,用碎片石换填,可采用分段挖除,分段分层回填的方法。用于换填的石料强度应不小于15MPa,分层厚度不宜大于30cm,石料最大粒径不应大于层厚的2/3。依据规范,分层回填的碎片石应碾压合格,表面石块嵌挤紧密无松动,用镐刨不动,一般采用激震力320kN以上的压路机强震碾压无轮迹。
3.2 对于较深的软基 挖除换填工程量太大,资料显示,施工方采用了粉喷桩。粉喷桩主要是以粉体物质作加固料和原状土进行搅拌,经过理化作用生成具有较高强度的混合柱体,促使整个路堤产生足够的强度。一般采用水泥作为固化剂,最好用Po3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要依据施工时间选用水泥初终凝时间合适的水泥,防止未成型即已凝固。试验室应重点对水泥剂量进行监控,重点保证均匀性。我们配制了3%~8%的水泥剂量试验,发现3%水泥几乎不能使软泥固结,6%剂量能满足要求。但是室内配比不能完全代替施工情形,因此应该跟踪检测,应对7d桩监控。对于不合格桩,应在原桩边上补桩,新桩与旧桩净距20cm。如出现较多不合格桩应查找原因,进行改正。
土地管理的基础范文3
2013年,崔也光、赵迎在第3期《会计研究》杂志发表的《我国高新技术行业上市公司无形资产现状研究》一文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通常包含计算机软件、专利权、商标权、版权、特许权、客户关系或供应商关系、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不包括土地使用权,而把土地使用权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土地使用权是我国企业特有的一项无形资产,与知识产权本质上截然不同,无形资产应该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资产,而土地使用权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将土地使用权列为无形资产值得商榷。土地使用权应列为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现行会计处理是否存在问题?如存在问题如何改进?本文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有助于完善相关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
一、土地使用权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自然资源。土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土地,又称地面,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由土壤和岩石堆积而成。广义的土地,不仅包括地球表面,还包括地面上和地面下的东西。土地有实物形态,有面积、体积、质量、化学成分、颜色等具体的属性,占有一定的空间,有物理边界,属于有形资产。那么,土地产权呢?
产权,在英文里是一个复数名词:property-rights,意味着对特定财产完整的产权,不是单项的权利,而是一组权利。产权的分割有多种方式,一般可以分为所有权、使用权、转让权等。一些产权经济学文献中常出现“收益权”,或类似的概念与所有权、占有权等并列。其实这是不确切的表述。“收益权”不是独立的产权,而是任何一项产权中应有的内容,不能与其他权利并列。
土地产权是指对土地享有的排他性完全权利,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转让权等多项权利。土地产权是一种对物产权,是一种对有形物的产权。土地产权的交易,按交易内容可以分为整体交易和部分交易。整体交易是对土地产权的全部让渡,是一次性的、永久性的,原有主体一旦让渡,就不能再收回。部分交易是对土地产权的部分让渡,如土地租赁交易,当事人之间转让的是土地使用权,而不是完整的财产权。按产权的让渡期限可以分为:无限期交易即产权的永久让渡和有限期交易即产权的有限期让渡。土地产权的整体交易,必然是永久性让渡。土地租赁是有限期让渡,土地使用权只在契约期让渡,契约期满,又合法地回归原主体。
在实行土地私有制的国家,如美国,有很大一部分的土地所有权归私人所有。企业可以买入土地,取得土地的完全产权,会计处理时,企业确认一项土地资产。土地资产是企业的有形资产,是企业的固定资产。上述情况,企业能否不确认土地资产,而是确认土地产权资产?“资产是财产,是有形或无形的物,是主体的经济资源。”在取得土地完全产权的场景,企业应将取得的物―土地确认为一项资产。
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由于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差异,通常情况下,我国企业只能取得土地的使用权。企业通过出让、转让或租赁方式取得土地的使用权,所支付的价格,如出让金、转让金或租金,本质上是地租。此种情况,企业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应确认一项使用权资产,即土地使用权,不是土地,土地使用权资产的入账价值低于土地资产的入账价值。资产按有无物理形态,可以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由于土地使用权资产没有一定的形体,不占据空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实实在在存在着,所以,土地使用权属于企业的无形资产。
二、土地使用权资产会计处理:现状与问题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自用的土地使用权应确认为无形资产。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确认为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确认为固定资产。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得土地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确认为存货。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土地使用权,应确认为投资性房地产。
编制财务报表时,房地产开发企业持有的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的土地使用权在“存货”项目中列示;企业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土地使用权在“投资性房地产”项目中列示;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难以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合理分配的,在“固定资产”项目中列示;自用土地使用权在“无形资产”项目中列示。
综上所述,对于土地使用权,我国企业是按照持有目的或用途不同进行分类核算的。通过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我国土地使用权资产会计处理,除了计量属性的取舍问题之外,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难以合理分配全部作为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值得商榷。原因有两点:一是,土地使用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将土地使用权确认为固定资产,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二是,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进行相同或相似的会计处理。企业自用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有的企业作为无形资产核算,有的企业作为固定资产核算,不符合会计信息可比性的要求,从而降低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第二,土地使用权资产的列示不符合重要性原则。随着近年来土地价格的飞涨,土地使用权资产价值越来越高,在一个主体资产中占比越来越大,进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房地产价格飞涨期间,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不断追逐拥有土地较多企业的股票即是明证。土地使用权是一项重要的资产,根据重要性原则,重要的资产必须严格确认、计量、记录并突出予以列报。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通常在资产负债表中单独列示土地资产,符合重要性原则;当前,尽管国内企业对土地使用权进行严格确认、计量、记录,但在资产负债表中与知识产权等资产合并列示,没有突出列示,已不符合重要性原则。
第三,土地使用权列报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无形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不包括土地使用权,而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显然,中外企业资产负债表列示的无形资产口径不同,使用者不能直接进行比较。在我国会计实务中,尽管土地使用权在附注中单独披露,但往往需要计算后确定土地使用权资产价值,增加了信息使用成本。
第四,土地使用权与知识产权合并列示,易误导使用者。土地使用权与知识产权,既有相同的性质,又有重大差异。没有实物形态、可辨认、非货币性是其共同点,但不同点更为突出:一是客体不同。知识产权的对象是知识产品,如技术发明、商品标记、作品,不占据空间,是人类智力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土地使用权的对象是土地,具一定的物理形态,占据空间。二是知识资产具有可共享性,同一信息或知识可同时被两个以上的人所拥有和使用,而且这种使用不会给该信息造成损耗;土地使用权不具可共享性。三是预期收益的确定性不同。知识产权的预期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土地预期收益的不确定性要低得多。正如崔也光、赵迎所说,土地使用权与知识产权本质上截然不同,无形资产应该是体现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资产,而土地使用权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将土地使用权与知识产权合并列示,易误导使用者,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
三、建议
前述土地使用权资产会计处理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取消土地使用权作为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
土地使用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不符合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不应确认为固定资产,而且是重要的资产,因此,建议取消《无形资产》应用指南中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之规定。“大概的对比精确的错更可取”,估计的信息也比错误的信息有用。外购房地产支付的价款,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难以合理分配时,可以应用科学的资产评估方法,估定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的价值。
如何评估?可以查阅政府有关部门关于房地产的交易资料,或查阅报刊等媒体有关房地产的交易信息,或参加房地产交易会,或咨询房地产设计、开发企业,应用房地产评估方法,如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假设开发法、基准地价修正法等,或委托专业的资产评估机构(属会计目的的资产评估),估计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的价值,然后分别进行处理。比如,某企业购入一栋全新房地产,可以采用市场法或基准地价修正法等求得土地使用权评估值,然后计算建筑物价值。也可以采用重编预算法估计建筑物成本,然后估定土地使用权成本。
(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土地使用权应单独列报
在土地价格不断上涨的今天,土地或土地使用权,早已成为一个主体的重要资产,根据重要性原则,应单独列示。在英美国家,往往在资产负债表中单列“土地”项目。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将财务报告置于全球化场景考虑,土地或土地使用权亦应单独列示。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不再是非人力资源而是知识资源,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重,价值越来越大,甚至将会超过有形资产的价值。因此,改进无形资产的列示以适应知识经济对会计的要求将成为历史必然。
知识资产是智能密集型资产,往往具有较高的生产率。现代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科学技术,知识资产,特别是专利技术和非专利技术,通常体现一家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信息使用者自然非常关注一家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知识资产的状况。因此,“知识资产”也有单列之必要。
如果将土地使用权与知识资产单独列报,可以将现行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分为三个项目:土地使用权、知识资产与其他无形资产,将土地使用权、知识资产与其他无形资产分别单独列示。
如此列示是否符合成本收益原则?收益方面,大大提高了国内外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增进了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更充分的信息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成本方面,不会显著增加财务报表编制者的负担,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土地管理的基础范文4
关键词:软土;高速铁路;轨道结构;地基处理
Abstract: roadbed 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main part of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ubgrade quality largely determine the quality of the railway and its life time. Soft soil problems often railway roadbed engineering, processing quality and choice of metho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stability of track structure and safe use, completes the railway subgrade is the key of the whole railway engineering. This article first elaborated the soft soil characteristics of soft soil foundation, especially railway on soft soil foundation treatment methods presently used and summarizes the new technology, this paper will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the railway subgrade of related construction control point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requirements are analyzed.
Key words: soft soil; High-speed railway; Track structure; Foundation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TU4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1.引言
铁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路基施工是重要环节之一,路基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铁路路面的使用品质,也涉及到以后修补的时限和程度。所以,要始终做到规范的施工行为,正确的施工技术,这对加快铁路工程进度和提高工程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50年代开始,铁路工程技术人员就针对路基工程遇到的软土地基处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软基试验和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通过提高现场勘察技术和手段、采用各种新的原位测试技术和方法、应用各种软基处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使铁路路基工程遇到的软土地基处理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选择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软土地基处理后对路基作用的认识
2.1.1路基在施工和使用期间应该是稳定的,不因填筑荷载、施工机械和交通荷载的作用引起路基的失稳、破坏, 也不应由于路基的过大变形, 引起桥台、涵洞、挡土墙等构造物及沿线各种设施过大的变形。
2.1.2在可以不进行软土地基处理的情况下,为了避免路基沉降造成涵洞、挡土墙等构造物变形破坏, 首先应考虑提前填筑路基, 在其充分沉降后再修筑构造物的路基施工方案。
2.1.3高等级公路严格限制了路基在规定年限内的工后剩余沉降量, 对工后15~20年的剩余沉降量通常采用如下标准: 一般路段30cm, 桥头10 cm, 过渡段沉降坡差小于2‰。这样就可避免路面的变形破坏,以及连接桥梁、涵洞等构造物的引道路基产生不均匀沉降。
2.1.4在软土层较厚且沉降历时较长的地区及大范围的软土地区, 有时将工后剩余沉降量控制在要求的范围内是很困难的, 或者虽能控制但不经济时,则应考虑对路基进行堆载预压或超载预压、设置桥头搭板、铺筑临时性路面、加强养护等修建方案。
2.1.5在没有一定厚度硬壳层的软土地基上,不宜直接修筑填土高度小于2~ 2.5m的低路基。这种低路基在交通荷载作用下,可使路面发生较大的不均匀沉降,特别是当软土层不均匀, 重型车辆交通较大时,引起路面破坏。
2.2选择软基处理方法应考虑的条件
为保证路基稳定或控制工后剩余沉降在选择处理方法时,除了考虑处理方法的特点、对地基的适用性和效果外,还应考虑公路条件、施工条件、经济性、可靠性等。目前, 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新测试方法不断涌现,当开发、引进新的软基处治方法或进行软基处治方法比较时, 应在大规模施工前进行现场试验,以验证该处治方法的可靠性, 并验证设计参数、工艺参数作为施工时的控制指标, 掌握必要的施工经验和施工工艺。
2.3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分类
2.3.1换填法
将基础底面以下处理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部分或全部挖去, 然后分层换填强度较高的砂、碎石、素土、灰土、粉质黏土、粉煤灰、矿渣及其他性能稳定和无侵蚀性的材料, 并碾压、夯实至要求的密实度为止。换填法常用于处理轻型建筑、地坪、堆料场及道路工程等。该处理方法通常使用与深度在2—3Ⅲ的软土地基处理。使用较高强度的地基土进行换填,则可以达到增强地基承载能力的目的,进而达到轨道对地基的承载能力的要求。
2.3.2深层密实法
该处理方法使用与软土厚度在3m以上的厚软土的加固,该方法的加固深度可以达到3Om。在加固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振动和挤压等方法使地基的土体达到密实和固结,同时利用加入的高抗剪强度的状体对部分软土和弱土进行替换,实现提高抗剪强度的目标。通常使用的加固方法有:强夯法、砂桩法、爆破法、碎石桩法(振冲置换法)、石灰桩法、旋喷桩法。代表方法有碎石桩法。
2.3.3置换法
在深层密实法中,有几种加固方法都是采用加入高抗剪强度的材料来提高地基抗剪能力,同时对软土中一部分软土地基进行置换,一般加入的材料都能够与原有的土体形成复合地基,进而实现加固的目的,因此,在有些情况下,深层密实法也被称为置换法。
2.3.4排水固结法
适用于软粘土、淤泥和淤泥质土地基。此法是在软土地基中设置竖向排水系统(如插设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等)和水平横向排水系统(砂垫层), 在逐层填筑路基, 在路基荷载的作用下使土体排水固结、密实, 强度增长, 地基承载力提高, 可有效减小工后沉降。若采用大于路基及工作荷载的超载预压方式预压, 可进一步减少工后沉降,并可减小次固结沉降。排水固结法的竖向排水系统和横向排水系统必须同时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施工过程中, 不能出现断板、断井现象,地基表面一定要有一定的平整度和拱度, 以确保水能够排出路基之外,充分发挥该体系的作用。
2.3.5化学加固法
该方法的原理就是通过在软土地基中加入水泥或者其他化学材料实现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该方法适用于对砂土、淤泥质粘土和粉质粘土等土质的处理。也适用于对裂隙岩体及已有构筑物地基进行加强的处理中。当软土地基中加入水泥或者其他化学材料后,该材料则会与土体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使土地中部分水喝空气被挤出,而使软土地基的承载能力提高,形成复合地基,通常采用的主要加固方法有:粉喷桩、旋喷桩、注浆、水泥土搅拌法。
2.3.6其它加固方法
除了以上总结的几种处理软土地基的方法之外,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还较为常用的加固方法有桩基、沉井、侧向约束法、反压护道法等方法。通常在软土地基中建设较为大型的桥梁和涵洞等重要建筑结构时,采用桩基和沉井的方法比较多:而侧向约束法往往适用于软土厚度较小,软土面积较大的软推挤的加固;反压护道法往往适用于软土体分布面狭窄而软土体厚度较大的软土地基的处理。
3.针对铁路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3.1砂石桩法
3.1.1砂石桩法的加固原理
在松散砂土与粘性土中有所不同的,在松散砂土中主要是发挥砂石对软土的挤密作用、排水减压作用、和砂基预振效应,而在粘性土中主要是对软土(特别是饱合软粘土)的置换作用。
3.1.2施工中常发生的质量问题及注意事项
桩的施工次序一般是由里向外或一边推向另一边,有利于挤出部分软土。对抗剪强度低的粘性土地基,为减少制桩时对原土的扰动,宜用间隔跳打的方式施工;在成孔过程中应首先严格控制水压、电流和振冲器在固定深度位置的振留时间,以防缩孔、塌孔;填料要分批加入,次数频繁,每次少进料,保证试桩标定的装料量。每一深度的桩体在未达到规定的密实电流时要继续加料振实,以防断桩、缩径。
3.2塑料排水板
3.2.1加固原理:塑料排水板是一种复合土工材料,由芯板和滤膜组成,其加固软土地基的机理是在软土地层中按一定的间距和布置形式打设塑料排水板,在软土中形成竖向排水通道,加速排水,特点是单孔水断面大,排水畅通、质量轻、强度高,耐久性好。当软土层较厚,路堤较高时,常用塑料排水板法加速固结沉降。
3.2.1施工注意事项
为方便机械设备移动及排水板桩头直立,可先将地表清流水面后铺设砂垫层;为保证排水通道畅通,每根桩均采用一整条的排水板,不允许有接头,并应保持排水板不扭曲,透水膜不被撕破和污染;牵动排水板下沉的锚销与排水板连接可靠,并且锚销与导管下端口密封要严,以免泥砂进入排水板内阻塞排水通道;拔导管时应轻轻进行,以免带出排水板;打设完成后,人工扶正排水板外露的头部,并用砂土紧打管口洞口,轻拍砂土至紧密,保证桩头是直立的。
3.3 袋装砂井法
3.3.1原理:袋装砂井是把砂装入长条形、透水性好的纺织袋内,然后用专门的机具设备打入软土地基内代替普通大直径砂井。袋装砂井既有大直径砂井的作用,又可以保证砂井的连续性,避免缩径现象。由于袋装砂井的直径小,材料消耗小,造价低,施工速度快,设备轻型,更适应在软弱的地基上施工。袋装砂井适用于软土层厚度>5m,且路堤高度的自重静压超过天然地基承载力很多时,常采用袋装砂井法。袋装砂井可呈矩形,梅花形布置,井径采用7~12cm的直径,井距1~2m,砂垫层厚40~50cm。
3.3.2施工注意事项
砂井定位要准确,垂直度要正确,沉桩时用两台经纬仪“十”字交叉控制砂井位置,用锤球控制垂直度;砂袋灌入砂后,露天堆放要有遮盖,不能长时间暴晒,施工中避免砂袋挂破漏砂;砂袋入井时,用桩架吊起垂直下井,防止砂袋发生扭结、缩径、断裂和砂袋磨损;拔钢套管时,更要垂直起吊,在出现砂袋带出或损坏砂袋现象时,要在原孔边缘重新打孔施工。连续两次将砂袋带出时,要停止施工,查明原因后再施工;砂袋露出井长度要保证伸入砂垫层至少30cm 以上,要保证直立。
3.4 真空预压法
在软土地基上先施作竖向排水系统(砂井或塑料排水板),然后在加固的区域内覆盖不透气膜,利用真空源不停地对加固的土体进行抽气,使其内部形成一个近似真空的环境,土体中的孔隙水在负压作用下,沿着排水通道加速被吸出,从而达到加固的作用。真空预压法也属于排水固结类的加固范围,其排水固结作用与加载预压作用是可以相叠加的,可以加速排水,在工期紧时可以使用该法加快软土固结的速度。适用于软土厚度大、工期紧的软土地基。其设备与材料损耗小,可以重复使用。
4.结语
总之,通过有效和合理的施工,能够加强铁路路基的刚度,使铁路的稳定性得到有效的提高,避免或者减少施工后发生沉降和线路的变形现象,同时也降低了铁路维护费用,确保我国铁路事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文军.高速铁路路桥过渡段的设置及施工.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1).
土地管理的基础范文5
关键词:路桥;软土地基;技术
一、表层技术处理
在地表面极为软弱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表层处理,这种方法是在实施铺设以及材料增加、排水等等多项措施之后,实现地表面硬度以及强度的合理提高,预防其余部位出现形变情况,确保施工作业的顺利实施; 同时,需使填土荷载均匀地分布在地基上面。这种表层处理的方法有: 排水法、垫砂法、铺设材料法以及添加剂法等。
1.排水法
对于那些本身土质较好,但因为含水量太多而变软的软土地基,在填土之前,要对地表面进行开挖沟槽,将里面的地表水充分排出,要降低地表层的含水率,使得机械可以通行。为了使沟槽可以在施工中达到沟盲的效果,要使用水性很好的砂砾或者碎石。在对沟槽进行布置的时候,要考虑到很多因素,比如自然坡度所形成的排水以及来源于周边挖方部位所形成的地表水、土地里被渗入水分等等情况,尽可能使沟槽间距相对密集一些,加强其排水能力,就算是出现切断沟槽的现象,也不会使沟槽排水被影响阻碍。沟槽的尺寸一般为0.5mm,深度为0.5mm~1mm之间。在对沟槽进行填土之前,须用透水性能较好的砂砾回填成盲沟。在挖盲沟之前,通常使用纵向开挖,横向之间盲沟的距离为10m~15m左右的位置。在沟槽内部位置进行多孔排水管道的有效设置时,需运用优质反滤材料,旨在实施合理防护。
2.垫砂法
针对土层含水量较大而且地基上部位置土层结构相对较为薄弱的地方,需将厚度约为0.5mm~1.2mm的砂垫层铺设在软土地基上,如此一来,可起到软土层固结的作用,所铺设的砂垫层可促进有效排水; 同时,砂垫层可作为土内的地下排水层,实现填土内水位的持续降低; 针对地基以及填土实施有效处理的时候,必须给施工机械设备创造较为良好的通行环境。譬如说,在利用机械设备展开施工活动的时候,在将砂垫层厚度确定下来的同时,需考虑轮胎接触地面所产生的压力以及机械设备的实际重量,偏心的程度和软土地基表层的强硬度等。在非常软的地基上,想要用砂垫层来保障大型施工设备的良好通行,一般都需进行较厚砂垫层的合理敷设,十分不经济,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因此通常会将材料铺垫以及表层排水等等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在对垫砂层进行施工的时候,要对其设置样板。通常而言,摊铺作业采用的是推土机与汽车结合的操作形式,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需保障均匀一致。在使用透水性能不好的粉土作为填充料时,坡脚附近的砂垫层一旦被其他土质所覆盖,就很有可能妨碍其侧向的排水,所以对整个砂垫层的端部要妥善处理。
3.材料铺设
针对均匀情况欠佳的地基土层以及出现不均匀沉降与侧向变位情况的软土地基来说,能够将所铺设材料的抗拉力跟抗剪力充分利用起来,强化施工机械的顺利通行,让其可将整个荷载均匀地支撑起来,实现地基局部侧向变位稳定性的合理化增强。通常情况下,软土地基上面都有一层比软土强度更强的土层,这些土层被称之为“硬壳层”。它可以起到一个承重作用以及扩散作用,合理的使用“硬壳层”可以大大节省工程的投资。有的施工单位认为,只要合理科学的利用了“硬壳层”,即便不对其做必要的软土地基处理,充分使用“硬壳层”扩散应力的作用,采取预压措施,照样可以使填筑路堤保持稳定。如果对“硬壳层”的监测、使用工作做的不好,则不会达到预想中的效果; 因为台背填土会让地基对所有结构产生负摩阻力以及各种推挤作用,很容易导致桥台出现变位,所以一定要提高对软土地基的支撑能力。对路桥施工而言,它的铺垫材料主要有纤维无纺布、土工布以及玻璃纤维等。
二、粉喷桩加固处理
1.在对软土地基进行粉喷桩施工之前,应该具备以下施工技术材料
(1)施工场地的地质报告书。
(2)土地工程试验报告书。
(3)室内配比的实验报告书。
(4)粉喷桩的设计桩位图。
(5)原地高程数据表、停灰面高程以及测量资料等等。
2.要保证整个软土地基层粉喷桩的场地平整,要清除所有障碍
例如在场地低洼处,要用回填粘性土; 当施工场地不能满足施工机械活动要求时,要对其铺设少量的砂土或者碎石垫层。如果地表面过软,必须使用各种措施,防止机械失去稳定性。在对施工机械进行使用前,一定要对机械进行检查和试运行。
(1)粉喷桩的施工。粉喷桩的施工,一定要依据实际设计要求的配比,和实际测试的各项参数来进行试桩和确定。通常情况下,试桩一般为5根,通过试桩来确定粉喷桩的钻进速度、提升速度、喷气压力以及单位时间喷粉量等等。
(2)粉喷桩所使用的水泥材料需符合相关设计需求,确保每件产品都持有正规合格证书,并通过相应的室内检测,然后才可投放到施工中进行使用,此外,决不可将已经变质以及出现受潮情况的加固材料运用在施工中。
三、桥涵通道的处理
(1)涵洞、通道以及路堤要进行同时填筑施工,等施工到后期,再进行开槽; 对桥台的前后都填土,在桥台背后填以渗水性较好的砂砾材料。
(2)要在这些人工构造的物体处使用超载预压,在桥头两侧80m~100m的地方也可以如此,这样可以加快固结,降低通车后过大的沉降。
(3)假如当路堤过高,下部软土层偏厚、沉降过大,处理地基费用过高,而且效果不好时,就可以改成桥梁跨过,当整个桥梁路堤超过6m时,就可以使用桥跨通过。
(4)对于桥台处路堤的处理: 为了可以更好的加快地基的固结,提高整个地基的承重能力,减轻整个路堤和桥台的沉降差,可以在桥台一定距离的地方使用砂桩,粉喷桩以及旋喷桩等各种方法来加固地基。
(5)涵洞以及通道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箱的整体式结构,同时扩大它们的基础,钢筋混凝土箱的造价比桩基更加便宜和实惠。
(6)真空的预压: 这种方法主要普遍使用在港工方面,它适用于桥头路堤,是在工期紧迫情况下,为了争取时间的一种应急对策。因为这样做可以让软土路堤快速沉降,提高整个地基的承载力,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但是因为造价太高,所以在使用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四、对工程的处理方案经济评价
(1)处理软土地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挖除换填,这种方法是最实用同时也是最经济的,但这种方法对整个工程的施工要求很高。除此之外,还要将各种长度不等,间距不同的袋装砂井、塑料排水板以及砂垫层进行结合,虽然这些方法是最为普通的,但它们是最经济实惠的,这可以为路桥施工软土地基处理节省大部分资金。为了加快整个地基的固结,提高更多的承载力,可以使用30cm~50cm或者更小的砂桩或者碎石桩,但这种方法的造价会比以上所述的方法增加3倍~5倍。
(2)其他辅助法。可以使用土工布,土工布分为有纺以及无纺两种,但大部分情况下使用编制而成的,很少情况下有两种类型组合的,这样可以使它们的优点得到互补,还有一种是塑料加劲格栅,这些材料都可以提高整个软土地基的整体性,降低地基不均匀沉降,同时对防治滑移也有一定好处。
土地管理的基础范文6
【关键词】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改革大土木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7-02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是大土木工程的一门通用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丰富,应用广泛,但连贯性差,公式多,涉及学科多,假设条件多,知识体系松散。此外,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而高职学生本身理科基础普遍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导能力相对较弱,要在短短的64课时内掌握如此多的内容,还要考虑到不同的试验方法有不同的适用情况,难度可想而知。因此,如何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基础、接收能力和土力学的学科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把知识讲活,并能联系实际工程,拓宽到其他工程领域,是该课程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大土木工程观,探讨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的改革。
一、从绪论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从第一次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求知。在上绪论时,可以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学习该课程?本课程在大土木工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土力学理论掌握不好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同时,介绍本地区地基基础工程成败的实例和国内外人们熟知的工程案例,如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地基破坏的原因和处理方法、苏州虎丘塔和意大利比萨斜塔的倾斜原因和加固措施、美国Teton坝溃坝的整个过程,以上案例可归结为与土有关的强度问题、变形问题和渗透问题。这就使学生认识到土力学作为地基基础的理论基础,掌握其基本原理的必要性;基础作为建筑物的根基,在工程中的重要性。另外,地基基础工期长,通常占总工期的20%以上,造价高,可达总造价的30%,这些数据也会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进而产生学习愿望。
二、基本大土木工程观,注重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市场上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的教材有几十种,大部分是按照各专业规范编写,摘录大段规范,专业特色非常明显。这样的教材学与用结合紧密,规范讲什么,就教什么,短期效果明显。但从长远看,学建筑的不懂高承台桩,学路桥的不明白弹性地基梁板。而市场经济下的学生面对的是土木工程各个领域,如通过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2007级、2008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发现有近四分之一的毕业生未从事建筑行业,而是转向公路、铁路、市政等其他工程领域。其中,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中提到:土力学知识应用广泛,但由于使用的规范不同,建筑依据的是《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路桥依据的是《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就出现了在专业术语、基本概念、计算参数和评定标准等方面的矛盾。还有,国家规范每10年左右修订一次,规范变化了,教材落伍了,要重新进行修订,但教材的修订总是滞后几年,常常出现在学校学的是老规范,在工地上用的是新规范。这就是现行教材与规范联系太紧密而忽略了基本理论教育的后果。
因此,教材的编写要基于大土木工程观,考虑到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课程是一门大土木工程的专业基础课,内容上应面向工程共性,不应以某本规范为依据编写,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原理的教育。基本原理清楚了,“万变不离其宗”,不论规范如何变化,都可以从容应对,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适应性。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高职学生理论基础比较薄、接受能力比较差的特点,还需要引入典型的工程案例对所学进行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原理,理解各行业标准的异同。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在课程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章节,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探索传统黑板教学、多媒体教学、项目化教学及启发一发现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第一,多媒体和黑板并行。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节约时间,丰富教学内容,增加信息量,弥补单纯理论教学的不足。如在讲土压力时,通过动画,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中挡土墙的移动方向,帮助学生掌握两种土压力的概念;在讲到边坡时,通过播放某基坑边坡坍塌过程的录像,使学生对边坡的重要性产生深刻的认识。而在经典理论知识的讲解中,还是要发挥黑板教学的优势,采用板书推导重要公式。这种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印象。
第二,项目化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第一章土的物理性质和土的工程分类,指标多,难以记忆,容易混淆,很多学生直到课程结束还没有搞清楚。所以,在上本章内容前,先介绍一份学生宿舍楼勘察报告,通过勘察报告介绍指标含义、表达符号和适用范围。再让学生对宿舍楼周围的地形及地面的土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加深学生对指标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现场调查的能力。而在地基处理教学中,选择典型的工程案例,介绍各种地基处理方法及其加固机理、施工步骤、质量检验;选择失败的工程项目,说明地基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工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地域性。
第三,启发一发现式教学。将启发法与发现法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从教师的教学方面看,是启发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创建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学生跟随授课内容进行思考;从学生的学习方面看,是发现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从“教”与“学”两方面看,是启发一发现式教学。启发一发现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好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第四,现场教学。由于地基基础属于隐蔽工程,很难看到建筑物的基础,因此,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组织现场教学。如在学习桩基检测时,带领学生到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了解基桩检测仪器,操作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等;在学习浅基础和桩基施工时,结合现场讲解基础的构造和施工方法,既使学生掌握先进技术,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由于教学安排的固定性和工程的不确定性,并不是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找到合适的工地进行现场教学。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按照大纲需求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通过图片、动画和施工录像将基础施工和试验过程展现出来。
四、“引进来、走出去”。构建“工程型”教学团队
教师能力的高低是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高职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是本科院校的毕业生,有理论,但较缺乏实践。因此,应对教师进行培训。例如,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选派中青年教师“走出去”,深入企业进行轮岗、顶岗锻炼,从课堂走向工地,直接参与生产实践,紧跟行业发展,从工程中找寻适合教学的项目,提炼出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此外,还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岩土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建筑、路桥、港口、水利、地下工程等几十本行业规范,通过复习考试,帮助教师学习行业标准,扩充知识体系,有利于“大土木”教学。通过“引进来”,聘请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生产实践传授给学生和青年教师。
五、加强实践教学。开放实验室
实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土的基本指标即密度、比重、含水量、液塑限、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凝聚力、内摩擦角等,都是通过实验测定的。所以,,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实验教学的改革。以前的实验课就像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产品一样,教师先分好组,再把实验内容、操作步骤、数据处理、报告形式讲清楚,学生只是按照教师的设定机械地完成操作,上交实验报告,就算完成整个实验教学,并没有经过独立的思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实验内容,学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熟悉实验设备,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预习。在实验课上,教师只作重难点讲解,其他的则由学生自己动手完成,教师只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并记录学生的实验参与过程,以此作为实验成绩评定的依据,鼓励数据不合理的学生重做实验,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同时,在实验内容方面,也应做到优化,在开设验证性试验的基础上,开辟设计性、综合性等提高性实验。
六、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