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社会适应能力 实践锻炼
一、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高校扩招等带动了高等教育结构及形势的转变。精英化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对象在原有基础上向西部地区或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的适龄青年延伸。教育的相对平等使得众多贫困地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得以实现。据统计,在全国大学生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已达到近30%[1]。然而,随着贫困大学生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问题随之而来。而某些问题不是仅仅依靠物质资助便能解决的,正如人们所熟知的,贫穷不可怕,贫穷的思维才最可怕。在这个日新月异、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贫困大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跟上时代步伐,尽快融入这个社会是资助问题的关键。
二、社会适应能力与实践锻炼
“适应”一词本是生物学名词,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与其赖以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相适合的现象”。而心理学上从三个方面对“适应”进行解释:一是生理上的适应,通常指身体各器官对声、光、味道等刺激物的适应;二是指心理上的适应,通常用来指个体在经受挫折后借助心理防御机制恢复内心平衡的自我调节过程;三是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即社会适应,指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时的心理承受水平及自我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即指人为了在社会更好生存而进行的心理上、生理上及行为上的各种适应性的改变,与社会达到和谐状态的一种执行适应能力[2]。
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说,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在大学学习期间,其与师长、同学、室友交往的能力,接受学习课程、利用学习资源的能力,以及接受社会新鲜事物、逐渐由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能力;二是离开校园,走向社会时,其求职能力、处理职场人际关系能力与应对工作的各项技能等。
“实践锻炼”即指通过社会的或者自然的有意识活动,在艰苦中经受考验,增长才干。这里既包括学校为贫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又包括社会上工作岗位的磨炼。通过实践锻炼,一方面培养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培养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树立职业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三、社会适应能力及实践锻炼缺乏表现及原因
(一)严重自卑心理,病态自尊心理。
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一般来说,某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由于家庭贫困,物质条件的差距使得他们从小就觉得在生活中低人一等,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丰富的校园生活在给贫困大学生带来新奇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无限忧虑,他们像其他同学一样渴望友情与爱情,却时刻担心因贫困而被他人看不起;而与他人交往的活动,有时也需要金钱作为支撑,贫困生们不得不为此精打细算一番。严重的自卑心理使得某些贫困大学生选择掩饰自己的出身,甚至自我封闭,排斥人际交往[3]。如此,不利于贫困大学生适应校园中的各种人际关系,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
由于自卑,贫困生在对自己有消极的认识的同时,自尊心极强,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而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有时学生只是开玩笑的一句话,可能会换来贫困生的激怒行为,出现这种病态的自尊心理和行为。所以贫困生经常因为一点儿小事就与身边人发生争执,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而用言语或行为攻击别人。往往造成人际关系紧张,身边人对他们另眼相看,使身边学生和自己在生活中都倍感压力。
(二)长期经济贫困形成贫穷思维。
贫穷思维是指因为贫穷而形成的以金钱为第一位衡量事物的思维方式。一方面,长期的经济贫困会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懂得勤俭节约、自立自强,更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得生活费。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因为“缺钱”,更明白没有钱的意义,而对于一些应当花钱的事情犹犹豫豫,放弃提升自己的机会。比如参加一些英语培训班,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往往英语底子较薄,进入大学后要比普通同学落后一些,而将来面试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英语不好而失去到外企工作的机会。这种贫穷思维让某些贫困生不愿加入一些联谊活动、不愿在人际交往、自身能力提高方面花钱,甚至钱产生“仇富”心理,这样将很难适应现代化的生活。
(三)综合素质偏低,就业视野较窄。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经济较不发达的农村等地区,教育结构单一、师资水平低下及教学设备落后等都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学校往往只看重升学率,注重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却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及教学设备的落后都影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贫困地区的大学生肩负父母甚至整个家族的压力。到城市求学,他们潜意识地形成命运由此被改变的意识,对未来充满无限憧憬。尤其在就业方面,贫困学子们对未来抱有很高的期望,且有不良的攀比心态。希望借此改变自己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但进入社会后会遇到种种不如意,某些学生在经历一次次梦想破灭的折磨后尝试改变以适应社会。但某些学生盲目悲观,一再否定自己,严重影响其适应社会。
(四)缺乏实践锻炼,感恩意识不足。
现在的“9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即使是在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家庭,也很少让子女做些什么,而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往往都是教育“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别的事情不用操心”。这样的结果是导致一些学生的动手能力弱,缺乏感恩意识。父母将他们的生活琐事全部包办,而孩子们大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很少或根本不会帮家长做家务,更有甚者经常与父母发生顶撞。在和比较富裕的学生对比后,某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埋怨自己家境不好,无视父母的辛苦,大肆挥霍,盲目攀比,将父母省吃俭用视作理所应当。 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方式,会让学生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漠视与他人的友谊,当与朋友有利益冲突时,就会出现同学之间相互伤害的恶性事件;也会对于社会的帮助缺乏感恩,漠视社会及他人的无私奉献,缺乏诚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不知感恩回馈社会。
四、如何加强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锻炼
(一)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各种专题讲座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适应校园、适应社会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卑、自闭、敏感、自尊心强等表现都是因为其心理还不够强大,不足以对抗外界的各种刺激。对此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解困”的内容,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针对自卑、自闭、敏感等贫困生经常出现的问题从成因、表现、解决方法及预防等方面全面地讲解。开设针对贫困生专题讲座,从而起到帮助他们“心理解困”的作用。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加入针对贫困生的“心理解困”的内容是在问题没出现时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有效措施。高校教师可罗列贫困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与工作中所表现出的种种心理问题。并提出针对性极强的解决策略,这既可以让贫困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又会无形中教会他们如何应对此类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即由辅导者根据求助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和引导解决求助者共同的心理问题[4]。团体心理辅导中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在团体的相互影响下解决的。这种方式具有感染力强,影响广泛,效率高,省时省力的优点。团体心理辅导尤其适合这些性格内向、腼腆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同时,他们的心理问题有很大共性,非常适合各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激发他们的交往兴趣,增强交往能力,建立归属感,同时可以宣泄不良情绪,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开阔思路,全面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逐步摆脱自卑感。团体心理辅导是促进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举办多彩心理健康活动,促进贫困生与他人交流。
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有利于贫困生恢复心理健康。可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在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有利于贫困生恢复心理健康。可根据贫困生的特点和爱好,在充分考虑贫困生的心理感受的情况下,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包括心理沙龙、文体活动及有利于提高能力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让他们通过公益活动在奉献他人和社会中升华自己,在学会处理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心理互助活动,努力营造理解、尊重和关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校园文化氛围。使贫困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培养其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操,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思想得到提高,认知得到深化,情感得到升华,意志得到磨炼。
(二)提高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其树立合理就业观。
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衡量其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社会应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聘贫困大学生;学校应建立旨在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行必要的就业指导,并帮助他们广开就业渠道。
1.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贫困大学生。
贫困大学生们大多来自偏远的山村,因此,做好贫困大学生们的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强弱,从长远看,还关系改善中国农村农民生活状况。可见贫困大学生的就业着实重要,而社会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社会应为贫困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经济与政策上的帮助,保证他们在求职过程中有一定的经济保障和足够的机会寻求适合自身的工作。如,政府可为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提供一定的就业补助以保证基本生活费用;政府还可颁布相关优惠政策以鼓励企业接收贫困大学生;此外,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树立主动帮助贫困大学生就业的意识。社会的帮助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贫困大学生的自卑感,有利于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2.开设课程提升综合素质、指导贫困大学生就业。
贫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因此,各高校可通过开设一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如关于Office办公软件学习课程、Photoshop课程等,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综合竞争力。学校在贫困大学生就业方面应给予充分帮助,如就业处应时刻掌握社会动态,及时将最新的就业信息传递给大学生;学校还应对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进行必要的指导,让他们尽早形成职业规划,帮助其树立适合自身的就业观。综合素质的提高与正确就业观的引导,双管齐下,贫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有所提高。
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友企业家的帮助,广开贫困学子们的就业渠道,有效推进他们的就业工作。某些企业家都出身贫寒、白手起家、历经磨难而成功,因而十分能体味贫困学子们的苦楚,他们在帮助贫困大学生读书与就业方面往往不遗余力。但由于缺乏引领,这一股力量却断断续续。因此,高校在这里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如各大学就业处、校友办与校友企业家们保持紧密联系,每年举办各种聚会,诚邀校友企业家出席,经常联络不仅增进了校友间的情感,而且密切了校友企业家与学校的联系。通过这个平台,校友企业家时刻关注学校的成长,帮助学校解决诸多问题。各大学就业处还可在每年的毕业季,专门为校友的企业举办招聘会,向他们推荐优秀的贫困学子[5]。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经济社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发展路径
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越发凸显了其重要性,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既有利于带动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也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需要深刻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更是要确切地将这一工作有效开展起来,促使其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本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对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进行探讨,以期能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产生借鉴意义。
1对人力资源进行开发配置,推动经济持续发展
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是促使经济获得持续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因而,人力资源的开发配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本身具有的价值。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就业来显示,促使充分就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配置的一个内容。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力资源非常丰富,而通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配置,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服务。因此,要使人社工作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就有必要大力开发、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具体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在当前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升级的背景下,要积极顺应发展趋势对劳动力的技能结构自觉进行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素质。这就需要在具体工作中重视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素质技能的提高训练,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
第二,紧跟城镇化的发展步伐,通过人力资源市场作用的发挥,做到科学地、合理地对人力资源进行调控。就当前发展形势来讲,合理调控人力资源重点在于优化结构和激发活力,实现从第一产业到第二及第三产业、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力资源转移,从而使人口城镇化的进程得以加快。
第三,各地具体开展人社工作时,也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状况来完善相应的就业政策,并对就业问题及形势予以持续关注,这有利于促使各地区的就业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的互动。
2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凝聚正能量,促使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
政通人和,人和业兴,足见人之于社会协调、之于国家安稳的重要性。而人社工作也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工作,调配人力资源,管理人的事务,改善民生,为人民的发展谋福利。因此,在开展人社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人的因素,切实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对行政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人社部门的职能优势,不断激发社会活力并凝聚社会正能量,这有助于促使经济社会得到协调发展,具体工作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第一,将统筹兼顾始终作为落实工作的基本方法。人社部门在发挥其职能优势的同时要积极做到统筹多个方面,比如社会保障与城乡就业、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力资源开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等,通过科学方法的运用将这些方面进行统筹运作,从而使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积极性得到调动、创造性得以l挥,进而将人们干事创业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第二,要不断对工作机制进行创新。创新是时展的需求,社会各项事业各个部门都需要创新,工作机制也一样。落实国家相关会议的精神与要求,在人社工作方面深化改革,对工作机制积极进行创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以及具体人社工作的落实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也要适时转变职能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中,人社部门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适时进行职能的转变。一方面需要对存在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改,以便于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需要对人社工作的内容、方式以及各项环节等进行适当调整,这有利于使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而凝聚正能量。
3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民生始终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人社工作是保障并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深化落实人社工作,为百姓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就当前我国开展的民生保障和完善工作来看,各个地区在取得不同进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存在的各种问题。所以人社工作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基本出发点,并依据具体情况不断对公共服务进行改进,抓住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根本的民生问题,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为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不懈努力。
第一,就业是当前相对严峻的一个民生问题,保障民生需要从就业问题着手。在有效推进人社工作开展时要将就业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相关部门要将积极就业政策落实到位,拓宽群众就业渠道,稳定就业形势,并在此基础上着力于使就业质量得到提高,只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就业需求才能使人社工作得到推进和深化。
第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做到将城乡居民囊括在内的全方位覆盖。在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的同时,还需要依照可持续的方针,增强社会保障体系的流动适应性和公平性。多做城乡居民的思想工作,鼓励参保续保,并确保社会各项保险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从而使社会保障水平得到提升,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社会保障服务。
第三,也要顺应时展需求,建立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更加公开透明,这就需要对基层的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有效建设,建立起相应的便民服务网站,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强人社工作的公开透明度,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服务。
4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公平正义,这也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保障。而人社工作的开展既是对公平正义的体现,也是对公平正义的有效维护,因而通过坚持开展公平公正的人社管理工作,有助于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这就需要在具体开展的人社工作中切实行动起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第一,在人社工作开展过程中坚持做到依法行政。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来行使职权,对不正之风进行严格追查和打击。尤其是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问题上,一定要对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予以提升,对损害劳动人民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和打击。
第二,人社工作的开展要注意维护社会公平。人社工作不仅范围比较广,又确切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推进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务必要考虑到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以及承受能力,从而使出台的政策更加公平公正,保证每个群众都能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第三,规范权力的运行,并推进政务的公开。在人社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将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有利于保障权力运行的规范性,从而达到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此外,推行政务公开,有利于加强人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放心,也让人社工作的开展更加顺畅和积极。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3
论文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经济学基石的劳动价值论受到了新的挑战,然而劳动价值论和知识经济并不冲突,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而所谓知识价值论只是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外在表现。尽管如此,新时期劳动价值论的内涵仍需要在坚持其本质的前提下有所深化和发展,才能有助于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适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其经济理论的基石,产生于150多年前的工业经济时代,是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的产物。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所写:”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知识创新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人也因此对劳动价值论产生了质疑,提出了所谓的“知识价值论”等标新立异之说。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正确认识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的劳动价值论呢?
一、劳动价值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井未过时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的继承了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区分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第一,人类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而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第三,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第四,相同的时间内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简单劳动所创造价值的倍增,等等。其中第一点即劳动的二重性原理是这一理论的基础,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劳动仍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因而劳动价值论与知识经济并无矛盾。具体原因如下:
首先,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劳动并未限定为体力劳动。在定义抽象劳动时,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是人的脑、肌肉、神经、手等等的生产耗费。”可见,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包含脑力劳动在内的,而并不局限于体力劳动。并且脑力劳动能转化为多倍的体力劳动,创造更多的价值。而脑力劳动的产出最直接的体现是无形的知识。因而从表面上看,由于商品科技含量的被重视,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商品是非体力劳动的产物。尤其是.,无人工厂”的出现,更让人们看到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是知识、科技的推动在起作用,误认为劳动不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乃至出现”知识价值论”这样的错误结论。人们狭隘的将劳动理所当然的理解为体力劳动,而忽视了知识的最终来源正是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脑力劳动。
其次,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在于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及形成。”无形的知识财富必须作用于劳动力或劳动资料而间接的对生产发挥作用,而有形的知识产品必须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实现价值的转移。”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和资本在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在使用价值的创造中作用越来越大。它一方面通过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娴熟,生产活动的集约化和统筹化,从而使相同劳动时间内的劳动耗费能转化为更多的简单劳动,创造更多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产设备的革新、劳动工具的改进、生产工艺的提高,从客观的生产条件上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同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无论是哪一方面,知识本身都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作用于劳动者或生产工具上,最终促进使用价值的生产。
最后,知识的最终来源仍是人类劳动。知识产生的物质基础是人脑,是人类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产生、积累和总结的。人类在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各方面的经验,并在解决生产过程遇到的问题中探索新的生产方法和技能,从而不断推进技术的进步,而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知识并不能创造新价值,而只能转移价值,能创造新价值的只有人类的活劳动.可见,知识推动使用价值的创造,而知识的发展又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因而,归根结底人类劳动仍是知识的最终来源。
二、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深化
如前所述,劳动价值论不仅适用于工业经济时代,而且同样适用于知识经济时代。但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是其与时俱进性,因而经济学理论并不是终极真理,它同任何其它科学理论一样都应随着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特点和新问题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劳动价值论的内涵在知识经济时代必然也必须在坚持其理论本质的前提下有所深化和拓展。
首先,劳动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脑力劳动的比重明显增大。《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此己有论断:”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的取决于动时间和己耗费的劳动量,……相反的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水平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伴随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单纯的体力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商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社会生产越来越多的依靠机器设备,机器生产越来越取代人力劳动,甚至出现了无人工厂。这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脑力劳动,来创造适应现代化生产所需的机器和技术,脑力劳动为需要更少体力劳动耗费的机器生产提供了可能和动力。 其次,生产性劳动的范围需要重新厘定。生产劳动不再局限于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科学研究、管理劳动以及服务行业等在现代社会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科学研究、教育文化产亚、卫生服务行业等,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但它们或者是为生产过程做准备,或者是使生产过程更合理有效的进行,或者是为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创造必要的条件,因而是为生产过程服务的,并且是知识经济时代中价值的创造过程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都应包含在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内,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这就使得生产性劳动的范围大大扩展。
最后,劳动产品的形式发生变化。以信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劳动产品的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有形产品,尤其是对脑力劳动而言,其产出更多的是无形的产品,比如生产技术、信息、品牌商标、创意和新的理论、思想等。它们的价值在特定条件下可能远大于有形产品的价值。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行业提供的劳动产品大多体现为无形的精神产品,如技术发明、理论创新、文艺作品等。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产品,如信息、通讯等,也不是单纯的有形产品。尽管这些产品不同于传统产品的表现形态,它们仍毋庸置疑的属于劳动产品的范畴。
三、劳动价值论的现代价值
现阶段,随着社会进步,科教文卫事业和第三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会产品和形形的服务,这些部门的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应被正确认识。正如北京大学胡代光教授所说:”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己愈益对其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劳动者整体既包括工人,又包括科技人员、管理人员,乃至被雇佣的指挥劳动或监督劳动的人员,他们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参与商品价值的创造。’.劳动价值论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我们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价值。
首先,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由于脑力劳动的重要性显著提升,由脑力劳动产生的科学技术在价值的创造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各个国家也因此越来越重视科技的发展。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在内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发生后,美国、日本等新兴工业国家的迅速崛起和英法等传统工业国逐渐衰落,通过对各种资料的分析考察,不难发现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正在于这些国家对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态度上的差异。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正在于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显著提高。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对科学技术发明创新的支持和鼓励,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其次,对管理劳动重要性的认识。管理劳动虽然不参与直接的生产价值劳动,但它有助于恰当安排劳动力的分工,科学统筹和规划生产程序,使生产过程更为合理有效的进行,为直接创造价值的劳动服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管理劳动在现代企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专门管理人才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企业的竞争力集中的表现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管理劳动的素质则是其中具有关键作用的主观因素。因而,认识到管理劳动的重要性,并重视对管理劳动者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现代企业在竞争日渐激烈的今天必须做到的。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4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诚信价值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如果将诚实信用贯穿于会计审计工作中,就会促进相关交易主体建立起有效的信任,进而降低不必要的签约成本、监督成本等,从而最大限度得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交易效率与交易总量和交易成本密切相关。交易成本越低,交易总量越大,就表明交易效率越高。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交易效益的高低取决于交易成本的高低,二者成反比的关系,交易效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能够依照诚信原则进行会计审计工作中,保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大大提高交易双方预期,提高签约的效率。对于社会来说,企业间的诚信有助于加快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降低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从而使企业的经济效率和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
(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个具备良好信誉的企业,必然会在市场中得到更多交易对象的青睐。因为,诚信是一个企业最无价的利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竞争加剧的今天,拥有良好信用度的企业才会对投资者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利于企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
二、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
我国现阶段的独立审计诚信制度的建设才刚刚起步,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都只承担有限的责任和风险。贯彻诚信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以及拥有良好诚信度的会计审计企业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审计信息的真实性,降低审计失真给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经济成本。在会计审计工作过程中,当诚信价值越大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会变大。相反,当会计审计工作者的个人行为和企业行为是在粉饰相关工作报告时,将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和风险,从而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将降低。因此,在会计审计工作中每一个个体和企业都应当重视提升自身的诚信价值,在博弈中所累积的“帕累拖效应”越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就会越来越快。在会计审计中诚信价值的博弈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博弈
在被审计和会计审计单位的重复博弈中,很多企业为了更好的分配和制约权利,将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在管理企业的过程中,企业的所有权者往往会聘用职业经理人从事相关的经营管理,职业经理人相对于股东更了解企业的运行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现象,股东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而职业经理人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就会高估企业的经济价值。而股东为了核实职业经理人所提供的企业运行状况,就会聘用或者委托专门的会计事务所对其工作报告进行评估,确认经理人的经营成就,提高审计报告的真实性。此外,由于很多企业的董事会股东出任企业高管,在对企业审计报告的评估中,变为徒有形式而失去其实质意义的经理自我评价,这就会让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大打折扣。特别是当企业中会计审计师对报告持有怀疑时,经理往往会利用其职权和身份,打压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他们为了不被辞退,只能一再得放弃自身得职业道德,对审计报告得准确性、真实性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二)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博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会计审计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客户范围。在这个过程中,越低的审计成本、越高的服务质量,对于企业吸引新的客户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会计审计部门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审计成本的竞争。从发展过程来看,如果会计事务所以提高效率和交易总量来降低审计成本。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相反,如果只是单纯的通过弱化审计专业技术的方式来降低审计的成本,就会给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会计审计部门之间成本竞争的加剧,就会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降低审计成本,故意省去审计的流程,这就会使得审计失败的风险大大增高,会计诚信价值也面临崩塌。由于当前我国并没有专业的审计监督标准和制度,这就导致一些事务所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对被审计对象的要求采取言听计从的态度,降低了事务所的信用度,在与被审计单位的博弈中处于劣势局面。虽然在短期内获得了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不断丧失的诚信价值必将使其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三、总结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5
1.1低碳经济概念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大量开采矿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日益增多,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对人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理念。低碳经济是一个单独概念,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上,提倡未来社会构建低碳经济社会。
1.2低碳生活
根据相关专家表明,低碳经济包含低碳消费与低碳生产两种,在生产方面,并非要淘汰落后产能,而是引导公众对能源浪费与污染增排的恶习进行反思、改进,以挖掘节能减排、消费服务的环保潜力。因此,低碳经济不仅需要技术支撑,更加需要低碳生活,方可实现真实节能减排。人们生活方式如何,决定了怎样的经济。对于现代资源、环境问题,主要因人类活动引起,是一种人为问题。
1.3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对于低碳经济,必须提倡公民树立节能、环保意识,进而提升公众参与度,促进社会低碳发展。随着低碳经济不断发展,我们注重低碳社会构建,养成良好的低碳生活方式,属于社会性、系统性工程,与生产流通、服务消费等环节相关。处于这些环节中,人发挥着主体性作用。尤其是公众,能否主动树立节能意识,参与环保行动,扩展参与深度、宽度,决定了低碳经济发展效果,影响着低碳经济的目标能否实现。可以说,低碳环保属于公共性事务,是社会成员的共同责任,积极参与节能环保,是社会成员的重要责任,提倡低碳经济,是低碳生活的重要发展渠道。
2低碳经济背景下公民节能环保意识的提高对策分析
2.1提高节能宣传力度
随着公众舆论、传播力度加大,在当今社会,无论做何事,必须加强宣传。为发展低碳经济,打造节能减排工程,是全社会的大事,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然而,社会公众对于节能减排、低碳经济不够重视,不能正确认识能源、环境问题,公民还没有养成节能习惯。因此,必须加强宣传教育,在社会中,营造一个全面参与节能减排、环保行动的积氛围,进而提升公民环保意识,促使公民树立健康发展观念,主动实践低碳生活、低碳生产。同时,借助各媒体的导向作用。随着网络、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极为重视媒体宣传教育作用。例如“,节约用水”广告“、文明出行”广告等。因此,我们必须善于利用网络、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对低碳经济内涵、重要性进行广泛宣传,让公民了解我国资源、能源、环境等问题,使公民重视节能环保重要性,尽可能缩短节能与公民之间的距离。同时,提高节能知识普及力度,通过特殊节日,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
2.2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在现代生活模式下,必须提倡绿色、节能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根据目前状况,我国公民低碳意识不够,尚未养成绿色生活方式。可以说,公民生活方式如何,对于低碳经济能否实现极为重要。在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我国公民如果还不重视低碳生活,必然加剧全球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提倡低碳消费、低碳生活方式,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3提倡低碳消费方式
自从二战以来,在发达国家,消费主义十分流行,进而对我国具有一定负面影响。若消费主义比正常消费严重超出,社会处于一种资源透支状况,在社会中,存在诸多奢侈与面子消费,进而导致大量能源、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了自然。所依,必须转变消费主义错误观念,提倡低碳消费模式。我们必须优化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树立和谐消费观念,建立生态文明社会,树立科学消费观与理性消费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4使社会团体的教育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自发组织了许多环保社团,参与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队伍中。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保团体的教育作用,对环保活动大力支持,进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人口总数已经达到14亿人口,无论何种数字,与14相乘均非常巨大。而社会环保团体,利用各种宣传形式、信息载体,对人们消费观进行优化,使低碳理念向人们日常生活之间渗透。例如,环保社团通过开展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的主题科普活动,通过影展与宣传板等形式,向社会公众宣传气候恶化、能源严峻的状况,向社会公众宣传环境知识、环境政策,为社会公众传递一切有关节能环保的知识,进而对公民起着重要教育作用。
3结语
经济对社会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失地农民;养老;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0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脚步的不断加快以及在全国大范围内的全面推进,越来越多的耕地被征收,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就失去了生存的基本渠道,养老的基本保障,越来越多的失地农民面临着“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创业无钱”的困境。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造成了一些社会矛盾,阻碍了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对此,本文首先对失地农民的养老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再者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对如何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最后阐述完善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对农民自身、社会和谐稳定等各方面的重要性。
一、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生活来源及生存养老的主要保障,失去土地的农民既没有办法再从土地上获得生存养老的保障,也无法享受到城镇居民的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障,这些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失地农民获得的征地补偿低,经济损失严重
国家给予被征收土地的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偿,但仅仅是根据这块地的年产值进行评估测算,并不包括该土地的其他增值价值等方面,导致直接损害了被征地农民的经济利益。而且给予的补偿较低,只能够维持失地农民当下的基本生活,但很难让他们维持和以前一样的生活水平,并且对于失地农民的就业等没有妥善安排,造成失地农民养老问题严重。
2.养老保险政策不完善,失地农民参保率低
失地农民由于知识能力有限,理财能力不足,而且各种观念相对落后,所以意识不到参保的重要性。而且生活来源被阻断,失地农民的经济能力不够也是未能参保的重要原因。而现存养老保险政策既没有对失地农民参保知识的普及教育,也没有针对失地农民这一特殊群体的参保优惠政策,导致他们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社会关注。
3.对于失地农民的社保工作落实不到位
有些地区对于征地工作采用先征收土地再给予补助的方法,而在土地征收结束后,农民的补助无法及时得到,善后社保工作处理不到位,对于失地农民的一些基本要求也无法满足,因此对他们的生活造成影响,导致很多失地农民没有资金自己解决养老的问题。
二、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解决对策
1.对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进行合理改革,提高农民的失地补贴
现存的补偿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被损害,他们既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也无法得到等额补偿,所以才会出现各种养老问题,对此,国家应调整政策,把开发土地的巨额利益从开发商手里分出一部分补偿给农民,使其生活得到保障,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好处。
2.加强对失地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其再就业能力
失地农民的主要问题就是没有稳定的生活保障,如果对他们进行教育,提高自身的再就业能力,再加之国家补助,那养老自然不成问题。定期对失地农民提供教育机会,提高他们自身素质,政府也应积极提供就业机会以及一定的自主创业鼓励政策,实现失地农民的再就业。
3.完善养老保险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因为很多失地农民对于参保没有意识,也没有能力进行理财,因此国家对于失地农民应强制进行普遍性参保,普及教育参保的重要性,并且根据失地农民的经济能力进行降低养老保险的费用交纳,确保失地农民能够享受到养老保险带来的福利。除了养老保险政策,还应多制定相应的福利政策,使失地农民有一定的生活保障,对于养老问题没有后顾之忧。
4.国家对于征地需要应严格规定,不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征地不能动用征地权
征地权是具有强制性的,用于为了公共利益的土地征收,而现在在我国很多地方存在征地权滥用的现象,政府应对此采取措施,对征地的目的和范围作出严格限定,对进行营利性的商业征地进行严格管制,对现有的耕地进行一定的保护,同时也保护农民的切实经济利益不受损。
三、失地农民养老问题解决的重要性
1.有利于农民自身生活的稳定,给其提供长期的生活保障
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其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该问题的有力解决能够使得农民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及经济保障,使得广大失地农民不用担心老年的养老问题,也会缓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矛盾。
2.有利于城市 化的更好推进,让全民共享城市化带来的美好成果
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进入城市化的转型,而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已然涵盖很多农村地区。为失地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保障,解决其养老问题,是让众多农民融入城市享受城市化带来美好成果的关键,所以,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也可以更好的推进我国城市化的步伐。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失地农民引发的社会矛盾以及社会纠纷已经引起政府和国家的重视,为了缓和这种社会矛盾,解决失地农民面临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一定的具体措施,比如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及健全,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因此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发展。
四、结语
失地农民养老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非一朝一夕就能彻底解决的。但国家和政府已经根据现存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从根本上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也能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如果对失地农民这一群体不理不问,那么他们将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而这些问题必然会阻碍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发展。所以,我们应积极应对,制定相关政策战略,逐步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问题,从而更好的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喜.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现状分析及政策改进[J].中国行政管理,2012(5):75-76.
[2]何宏莲,王威武.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关联分析[J].商业研究,2011(12):207-211.
[3]潘诚,张鸿雁.对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再思考[J].城市管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