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1

学习共同体是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它与传统教学班或组织的主要区别在于更强调人际心理的沟通与相容。一个基于学科的学习小组、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都可以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构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共同体,可以培养小学生人际沟通、合作的技巧,是养成儿童人际交往规则意识的重要途径,对其今后的成长极为重要。围绕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人际交往规则的三个关键词――“尊重”、“友爱”、“责任”,拓展学习资源,组建适宜的学习共同体,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的互动与互评来引导,能有效地培养小学生人际交往的规则意识。

一、紧扣规则要点,为人际规则意识

养成拓展学习资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将低年级小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界定为“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三个维度,基本内容涉及语言、行为、价值判断和取向等,核心是培养学生“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道德品质。如“负责任”这一规则要点,一年级教材设置了“我爱我的家”的单元内容,目标在于培养儿童形成“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的好习惯;又如“关爱”要点,二年级教材设置了“我爱我的班集体”的单元内容,则是想达到“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的教育目标。学习共同体的运用应紧扣这些规则要点,不仅要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而且要他们学会从人际交流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在成员互相补充、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沟通,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的同时,人际交往能力也得到提高。

当然,在课程内容上,虽然课程教材对小学生人际交往规则的学习有明确的安排,但仅凭这些资源还是远远不够的。任课教师还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对本校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选择与整合,拓宽培养儿童人际规则意识的重要渠道,为学习共同体丰富学习资源。比如,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校内组织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时期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友爱”的人际交往品质。此类拓展的活动资源有:同伴关系心理辅导“快乐的大家庭”“为我的小伙伴点赞”;亲子关系心理辅导“爸爸妈妈去哪里”、“爸爸妈妈我爱你”;师生关系心理辅导“今天我是老师”等。

而在校外,比如组织儿童义卖报纸活动,就是综合培养学生“尊重”、“友爱”、“责任”良好品质的实践活动。在卖报活动中,孩子们与社会人员进行交流,有不少路人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有的小伙伴急得哭了:“如果连一份报纸都卖不出去,那该怎么办呀?”身旁小伙伴连忙安慰:“别着急,慢慢来。”老师也适时指导:“瞧,那边有一位卖报的叔叔站那么久了,也才卖出几份报纸。”家长也来鼓鼓劲:“卖报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更需要对人的尊重。”小报童活动虽小,但在成员的互帮互助下,学生可以学到奉献自己的劳动,和如何与人合作交流。这种实践活动,联动了课内外资源,能够让学生在课本上学到规则内容要点,在生活中体验运用,履行自己的角色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学习共同体的活动应用的是校内还是校外的资源,都必须考虑到人际交往环境及活动中每位小学生的参与度。这就要求教师尽量选择一些开放的、真实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任务;必要时,将任务分解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若干侧面,让每个学生在学习活动实践中都有自己的责任。比如,开展“二年级的生活是怎样的”主题活动时,老师就为班内小组的学习共同体补充其他年级的资源――让孩子们彼此分享二年级哥哥姐姐们的回信,在互相交流中了解二年级学习生活中人际交往的规则要点。其中,纪律组长承担的是组织的任务,安排同学的发言顺序;礼仪组长负责台上礼仪;互动组长在介绍结束后,指名台下举手的同学对自己小组的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学负责回答提问等等。这样的分工,让每个组员各司其职,学生必须相互尊重、团结进取才能完成好任务。

二、开展合作学习,为人际规则意识

养成提供实践平台

学习共同体的特点在于强调人际心理的相容与沟通,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团体作用。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等活动,为成员们“尊重”、“友爱”、“责任”的良好道德品质搭设实践平台。一个学习共同体中,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保证共同学习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儿童人际交往规则意识的强大动力。学习共同体需要合理的人员配置,才能使成员们在合作学习时产生互相促进的积极作用。一般情况下,一个班级内的学习共同体以小组为单位,通常四个人为一组。组成初期,教师一般会按学生的能力配置人员,强弱互搭,以便于孩子们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保证小组之间的实力相当,也有利于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良性竞争。四人小组仅仅是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增强学习者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是在一个团体中进行学习,才能感受到团体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心理层面产生人际交往的需求。老师只有认真指导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依据学生的特长分工、明确职责,才能让学习共同体发挥有效作用,儿童的人际交往也才能在一次次的合作中得到和谐发展。

例如教“中国真大”一课,老师事先选择四个富有代表性的旅游胜地,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喜好组队,准备开展合作学习。孩子们就一边跟着哼唱《爸爸去哪儿》主题曲,一边按照指示牌的摆放位置组成学习共同体团队。团队虽是临时组建,但人人都有分工。例如,在“准备行李”环节中,组长负责选择人物卡片,组员们则每人从资源包中取出一件合适的衣服或鞋帽,还要在组长的组织下简单说明选择的理由。在这样的动手合作中,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具体事件上,交流互动就会愉快而富有实效。又如“我们的节日――儿童节”这个主题活动中,由于学生处在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他们开展合作学习时,任务分工很明确,对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也比较熟悉。如汇报环节中,之前的小组长就会主动承担组织者的工作,在尊重组员们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安排好大家发言的先后顺序。当这样常态的四人小组学习形成一定的默契后,可以尝试打破以往的分组定式,以形式各异的组合方式,为儿童的合作开拓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执教“好大的一个家”时,就可以根据模拟的旅游目的地,组成不同的“旅友式”组合;执教“和春风一起玩”时,可以根据准备制作玩具的类别,组成不同的“兴趣式”组合;而执教“怎样过暑假”时,还可以根据儿童的居住地,组成不同的“邻里式”组合等等。

通过组建多种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学生能够体会不同方式的合作,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在相互讨论、争辩和解疑中解决各种问题。这样一来,他们之间的交互活动会让他们对人际交往规则产生认知,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另外,在学习共同体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作为助学者,本身就是一个培养师生间人际交往的优秀资源。教师有责任提醒、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时多与自己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交际,交谈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和学生当面交谈,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提供孩童与成人之间交际的锻炼平台。如果由于班级生额数多,班级事务比较繁琐,师生当面交流互动在质与量上得不到保证,教师可充分运用书面交谈的方式,搭建另外一种交际平台。

三、善用评价激励,为人际规则意识

养成创造动力机制

在学习共同体中,小学生按照一定的人际交往规则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分享知识,既能营造成员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还能从其他成员身上获得尊重感,从而提高学习者在共同体中参与的积极性。其中,教师除了要围绕确定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构建学习共同体,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活动之外,还可以通过适当的评价激励学生,以推进人际规则意识的培养,营造一种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信任和欣赏的氛围。

比如“太阳光的利用”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共同体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能关注到小组内部每位小伙伴发表的感想和收获,而且还可以通过自己观察,发现其他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并用积极的语言给予肯定和鼓励。同时,一组学生还应关注到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例如,某小组汇报后,台下同学这样评价:“萤火虫小组的每个小朋友都上台发言了,而且都说得很流畅,说明他们合作得很好。”“霹雳小组的同学发言声音很响亮,而且很有礼貌。”也有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大胆地进行补充。如果台上小组汇报的资料与自己小组找到的资料相关时,台下同学就会积极补充。在整个交互过程中,教师不断根据学习者交流的情况、提交的内容,评价各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和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而且不停地鼓励学生小组及个人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种教评、自评与互评的结合对于维持高水平的共同体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学习共同体进行多种评价,还要特别关注到共同体中的“弱势群体”。一个学习共同体的活动中往往会有个别学生,或者不习惯同他人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或者对共同讨论的话题不感兴趣;或者在与人交往方面缺乏自信心、存在心理障碍;或者缺乏合作、沟通的技巧等。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有针对性地给予相应的帮助:针对孩子怯懦、自卑、自负、逆反、倔强、嫉妒、势利等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一一纠正辅导,从而树立他们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对于缺乏交流技能技巧的,教给他们正确的人际沟通方法,最好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教育。比如成立小组时,教师请积极发言的同学邀请同伴加入自己的团队。当同学在邀请的过程中使用礼貌用语时,教师就大加赞赏。同时,也请其他同学说说,当诚恳请求他人帮助或向他人发出邀请时,还有哪些具体的办法。学生普遍畅所欲言的氛围,自然会带动“弱势”学生参与进来。在这样的互帮互助中,他们也就完成了合作技巧的学习。除了“对症下药”外,利用激励引导,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多给予正面评价,帮助孩子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树立自信心;而自负、逆反、倔强的孩子往往不受人欢迎,当他们和共同体成员交流中发生冲突时,教师可以在指出他们缺点的同时,设立“点赞”奖,专门表扬这类孩子在之后的合作交流中听取别人意见、改变自身的点滴进步。这样一来,综合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可以加强学习共同体在培养儿童人际规则意识中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