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常规护理;慢性支气管炎;身心功能;生活状态;疗效
慢性支气管多发生在患者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的状况,是一种慢性疾病演变的过程,发病时间较长,根治困难,患者深受其害,进行治疗时伴随着严重的生理问题,患者呼吸困难,咳嗽痰多情况增多,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为了减轻患者在治疗时的痛楚,保证患者的正常生活,本院自2012年8月对患者进行不同护理办法的探索和干预,效果显著,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自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49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5.7岁,患者均无其他疾病或者并发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62例,其中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对照组在治疗时只进行常规的治疗指导,在出院后,对照组只定期复查,无其他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的宣传和病情治疗的讲解,在患者出院后进行定期的回访和指导。观察组的病房布置要干净舒适,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减缓患者的心理焦虑和由于疾病产生的恐慌不安心理,对患者进行慢性支气管炎知识的讲解和应该注意事项的宣传和讲解,使患者熟悉了解自己的病情,能够自己进行常规性的护理,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对病房进行巡视,与患者就身体状况进行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同时要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对患者面色、脉搏等进行观察,在发现紧急情况时进行及时的处理,患者出现痰堵塞时,医护人员要及时的吸痰。支气管患者由于呼吸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困难,医院要保障充足的供氧,缓解患者由于缺氧带来的生理问题。对二氧化碳滞留体内较多的支气管患者,要保证全程供氧。医护人员要采用正确的拍背方法,促进患者的排痰,可以引导患者通过调整呼吸频率和呼吸方法,提高患者的通气量,提高患者的呼吸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支气管患者时要耐心细致,在操作护理时动作要轻柔,避免不恰当的护理方式给患者带来的生理痛苦,同时要对患者的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他们对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减轻患者住院和治疗中的不适感。在患者出院之后,医护人员定期的对患者进行回访,了解患者的身心恢复状况,对患者进行术后护理知识的教育,保证患者在出院后的安全护理。根据以上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20天的护理干预,对对照组进行回访。
1.3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在患者治疗后的1个月对患者的身心功能、生活状态及疗效的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在病情恢复和生活状态上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
3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慢性疾病,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控制,最终会演变为阻塞性肺气肿,为患者的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严重时会造成休克导致死亡[3]。慢性支气管炎病状伴随着咳嗽、呼吸困难和气喘胸闷等现象,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患者会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本院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时对患者的生理问题和心理问题进行了有效的干预,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的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较,可以发现观察组在病情恢复和生活状态上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P
参考文献
[1]张瑞,李宝娥,高彩霞,王阿静.不同护理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影响的对比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2,14(07):888-889.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2
所谓的应对方式其实就是人们缓解心理问题的一种方式,直接关系着应激反应的最终结果。经过相应的研究不难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的患者其应对方式都比较消沉,在遇到困难时容易逃避,这种消极的心态容易加重患者的病情。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采取一系列认知、行为干预方法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这种疗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尤其适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CBT)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已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CBT在这类群体应用的临床特点,发挥疗效的具体心理机制还未明确。本研究为深入探讨CB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疗效,为进一步改进临床治疗和服务提供指南。
1.一般资料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资料。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分裂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平均把其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具体的入选标准如下:满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要求;患者年龄在19-61岁之间;患者的学历在初中以上;患者以前只采用过药物治疗方法;已经按照要求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排除标准如下:患有精神病以外的其他疾病;患者的情感交流障碍得分机交流障碍得分均高于5分;在30天内接受过药物治疗外的其他治疗。把符合标准的患者平均分成两组,每组患者各25例。其中,CBT组平均年龄在29±9岁,男性10人,女性20人,平均受教育年限12.5年,病程85±70月,氯丙嗪等效剂量429±316mg,ST组平均年龄在30±9.5岁,男性16人,女性9人,受教育年限12.5年,病程90±75月,氯丙嗪等效剂量489±409mg。经t检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工具。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应对方式问卷调查法(CSQ),其中主要包含6个不同的衡量因素,即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回避、合理化因素。对不同的条目计分为1分和0分。
1.3 治疗方法。研究中我们针对不同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取同等次数的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1.3.1 认知行为治疗。在进行研究工作之前,研究人员需要严格按照要求阅读相关的操作要求,了解精神分裂患者的认知问题,还应该参加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治疗的培训,提升自身的治疗水平。具体的治疗流程如下:采取个体治疗的方式共进行15次治疗,治疗时间控制在24周左右。认知行为的治疗是一大类包括了认知治疗和行为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是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的总和。主要应包括四个方面,针对幻觉、妄想、阴性症状和情绪症状的治疗。针对幻觉:正常化、组织应对策略等;针对妄想:苏格拉底式提问、重新归因等;针对阴性症状:行为激活等;针对情绪症状等:情绪管理、放松训练。
1.3.2 支持性心理治疗。与认知行为治疗相对应的是支持性心理治疗,具体的治疗次数及时间需要参照认知行为治疗,在确保这两个因素相同的前提下进行心理治疗,主要是通过鼓励、劝告及建议的方式来治疗精神分裂患者的心理问题。
1.4 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
2.结果
经过研究比较不难发现,两组患者在应对方式问卷的评分上没有太大差异,二者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相同时间的治疗后,认知行为治疗组患者在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因素的评分明显高于支持性心理治疗,并且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总而言之,两组患者在经过相同时间的治疗后积极应对方式得分均有所提升,消极应对方式得分有所下降。因此,药物结合认知行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精神分裂患者的应对方式,从根本上增加患者的积极情绪比例,减少消极情绪比例。经过相关的研究不难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健康人之间的差异就是消极应对方式的结果。采用认知行为治疗通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应对方式,更具有针对性,精神分裂症本身就是一种比较难于治疗的疾病,由于患者自身的认知、行为、情感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出现了障碍,单纯依靠心理治疗已经无法满足精神分裂患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霞,谭洪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07:1014-1015.
[2]周晶晶.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研究,2015,05:539-541.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情绪障碍 儿童少年 相关因素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对126例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和治疗干预,为保障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近3年来收治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126例,男56例,女70例,男:女=1∶ 1.2,年龄5~18岁,诊断和分类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2],情绪障碍的类型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未分化情绪障碍。
研究方法:⑴调查方法:由医生采集病史,在确定临床诊断后列入研究对象。采用自拟《儿童少年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事件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由调查者讲明调查表中各项内容及要求,使患者理解后填写或由调查者代为填写。当由几种诱发因素共同作用时确定一种最主要因素。同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量。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症状自评量表》由医生询问后代之填写。⑵治疗干预:以3种治疗方式对研究对象的情绪障碍予以干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采用单纯心理治疗方式的为心理治疗组,其具体心理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选择,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等。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方式的为药物治疗组,选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采用上述两组结合治疗方式的为心理+药物治疗组。入组方式是由医生建议,经家长及患者同意后选择。⑶治疗后随访0.5~1.0年,根据医学心理科状及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Y-B强迫量表测量结果进行疗效评定。①有效:是指临床症状减少一半(HAMA、HAMD和Y-B量表评分减分率50%);②临床治愈: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AMA和HAMD评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不同诱发因素对126例儿童少年情绪障碍的影响情况,见表1。
儿童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型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方面的发病情况不同,见表2。
在3种治疗方式的干预疗效上,心理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0.64,P>0.05);而心理+药物治疗组与心理治疗组比较(X2=4.91,P<0.05)和药物治疗组比较(V2=8.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治疗干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见表3。
讨 论
未分化情绪障碍位居儿童少年情绪障碍之首,可能是因为特发于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是情绪发育阶段的突出化,还未完全构成十分肯定的质的变化,往往不易明确划分不同的临床类型之故。其次是强迫症,这可能与学校生活的矛盾和竞争,学业过重,期望值过高,使外界压力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可以认为强迫症状正是用来抵消或减轻焦虑不安的心情。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控制情绪反应和症状,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4
【关键词】 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临床分析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经检查排除可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约占胃肠门诊患者的20%~30%[1],其症状常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疗效欠理想。我院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个体进行心理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消化科门诊自2006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IBS患者,共132例,男性54例,女性78例,年龄21岁至62岁,平均为43岁。随机将其分治疗组68例,男28例,女40例,对照组64例,男26例,女38例。两组在性别、年龄、职业、体形等方面,大致相似。
1.2 诊断标准 最新的罗马Ⅲ标准: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并伴有下列中2项:(1)症状在排便后改善。(2)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3)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1.3 治疗方法 采用随机开放平行对照的方法。对照组采用针对主要症状进行药物治疗,包括:(1)胃肠解痉剂:匹维溴胺、阿托品、普鲁苯辛、菪碱等;(2)止泻药: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轻症者使用吸附剂:双八面体蒙脱石等;(3)导泻药:聚乙二醇、乳果糖或山梨醇;(4)肠道菌群调节药:双岐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治疗组除上述治疗方案外,联合进行心理及精神治疗,初诊时即对患者求医原因进行详细询问,建立个人档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及治疗,积极寻找诱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促发因素,同时让家属密切配合解决患者心中的压力。伴有忧郁症者,给予抗抑郁药治疗,同时根据病程的进展,进行适当的治疗调整。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全部消失,肠道功能正常,随诊检查无异常;有效:症状有效,大便次数减少,粪便性状接近正常或便秘减轻;无效:症状无减轻,大便次数、大便性状及排便异常无改变。
2.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两组显效,显效+有效比较阶段x2分别为12.6、13.6
P均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 (IBS)是常见的胃肠道心身疾病之一,具有典型的消化系统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但又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病变和生化学异常的基础。 临床研究显示精神症状与IBS患者的腹痛、腹泻和腹胀有显著的相关性[2]。 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生和加重多与心理因素有关,大多见内向、敏感、疑病倾向、癔病性人格特征及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等情绪障碍,来自家庭、生活、学习和工作上的压力以及负性生活事件引起的紧张刺激是本病的诱发和加重因素,而治疗不当、久治发病和心理因素关系密切,而本病的久治不愈也加重患者心理负担造成恶性循环,这类患者往往是因为影响生活质量的躯体症状就诊[3]。但大多数就诊的患者对IBS有不恰当的认识,甚至意识不到精神心理对胃肠道的影响,因此,我们针对不同的患者心理,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在治疗上尽量遵循个体化原则,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这样能增加患者对疾病及相关知识的了解,也让其调节情绪,改良恶习。因而能显著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潘国中,曹世植,刘彤华等.现代胃肠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293~1297.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艺术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2-0166-02
艺术治疗(art therapy),也被称为艺术心理治疗,是一种表达性的心理治疗方法。艺术治疗不同于传统的谈话心理疗法,而是在咨询辅导的过程中借助艺术这种非言语沟通的形式,帮助来访者提升自我,找到应对问题的潜力或改善自我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并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艺术治疗的定义
艺术治疗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治疗形式,在这种治疗形式中,创作绘画或物体及其他艺术表达形式对于治疗师和来访者之间建立的心理治疗关系具有核心作用。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协会和英国艺术治疗协会对艺术治疗的定义,艺术治疗可以概括为:艺术治疗是在一位训练有素的治疗师的陪伴下,让来访者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自我表达和投射。来访者不需要预先具备相关艺术经验或技巧,治疗师主要关注的也不是对来访者的图画或其他艺术表达形式给出审美性或诊断性的评估。治疗师的全部目的在于促使来访者在一个安全、有推动力的环境下,运用艺术材料实现其自身的改变和成长。在艺术治疗中,来访者在由咨询师所营造的支持性环境里,通过探索和分享其创作的艺术作品,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以及所面临的困难或痛苦的实质,而创作过程为此提供了一种象征性的解决方法。
二、艺术治疗的起源与发展
艺术治疗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病学的发展。从精神病人被当作人来看待开始,更多更为道德的治疗方法开始运用到精神病人身上,人们也逐渐发现,艺术表达在精神病患者的康复中是有价值的,因为这种方式能够帮助患者具有更健康的活力和自我控制的能力。19世纪前半叶,近代精神病学的创立者之一乔汉·雷尔(Johann Reil)在其发表的论文《心理治疗方法应用狂想曲》中概述了一个精神病治疗方案,其中采用了戏剧、劳作、锻炼和艺术治疗,这个方案的目的在于揭开并释放患者的隐藏的激情。除此之外,20世纪初,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通过释梦以及自由联想的方式来进行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其后他的门生荣格也在自己的分析心理学领域,鼓励病人用绘画的形式将自己的意象和梦记录下来。这些学科和理论的提出与发展为艺术治疗的提出奠定了基础。20世纪30年代,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建立了应用艺术的表达作为治疗的模式,该模式建立在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上,她强调分析和动力,鼓励来访者进行自发的描绘,并对其所创作的图画加以自由联想和解释,至此,艺术治疗正式成为心理治疗领域里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其后的发展中,艺术治疗受到了存在主义疗法、理性疗法、完形疗法、当事人中心疗法、沟通分析疗法等理论模式和方法的影响,且不断发展至今。目前的艺术治疗形式除了以个人、团体、伴侣和家庭来进行外,所有的表现性治疗,包括视觉艺术、音乐、舞蹈、戏剧、诗词等形式的治疗都被广泛地应用和讨论,并被实际应用到广大来访者中。
三、艺术治疗的治疗取向
艺术治疗为来访者和治疗师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机会,不同艺术治疗师对艺术在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有不同的诠释,归纳起来有两种,也就是在艺术治疗领域中有两种主要的治疗取向。
1.艺术创作过程导向的治疗取向。这种治疗取向认为艺术创作即是治疗,因为创作的过程可以缓和来访者情绪上的冲突,并有助于来访者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因此创作过程本身已经具有治疗的作用,能帮助来访者统合情绪,自我成长。
2.心理分析导向的治疗取向。这种治疗取向认为艺术治疗更重要的是对作品的诠释与联想的过程。如果把艺术应用于心理治疗中,则在治疗过程中创作的作品以及对作品的一些联想,对于维持来访者的内在世界与外在世界的平衡一致有极大帮助。在这种治疗取向中,关注的不是作品的本身,而是对作品的诠释和联想,通过这些诠释和联想帮助来访者抒绪,更重要的是,这种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还强调由此反映出来的人格发展、人格特质和潜意识,它是建立在心理分析理论基础上的。但是无论是心理分析导向的艺术治疗模式和艺术过程导向的治疗模式都是把艺术当作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通过艺术表达及对此的诠释与联想,使当事人释放不安的情绪,传递个人的需求和情感,经过与治疗师分享和讨论,获得人格的统合,最终达到治疗目的。
四、艺术治疗的特点
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艺术治疗能弥补谈话辅导治疗的不足,可辅导治疗的对象更为广泛,如智力缺陷、幼儿、青少年、丧失语言功能等人群。通过艺术这种形式的介入,弥补了谈话辅导治疗的不足,使治疗的对象更为广泛。同时,对于一些正处在自我同一性整合中的青少年来说,由于对自我的迷茫,他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深层次问题在哪里,艺术治疗也可让他们找到问题的焦点,帮助他们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2.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艺术治疗的方式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可降低来访者的自我防卫,帮助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提升治疗效果。同时来访者在艺术治疗的创作过程中,所创作出的各种意象表达往往会透露潜意识的内容,而这些潜意识的素材也恰好可以巧妙地避开了来访者的防卫机制,有助于来访者和治疗师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3.艺术治疗本身也是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为大众所接受且不会产生伤害。当来访者宣泄后也有助于其情绪的缓和,并能帮助来访者整合其情感和意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如果来访者定期参加艺术治疗,能为来访者提供长期而稳定的心理支持,这种心理支持对于来访者情绪的缓和、情感的释放都大有裨益。
4.当艺术治疗应用在团体治疗的时候,团员的分享有助于刺激其他成员的情绪反应,增强团体成员的参与积极性,增进团体的互动和凝聚力。艺术治疗强调利用来访者对他所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诠释与联想,通过与来访者的沟通、整理共同去发现来访者的问题,以及可改变的线索。这种分享和诠释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会起到催化剂的效应,带动其他成员的情绪和投入状态,对辅导的效果产生影响。
五、艺术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启示
艺术治疗通过艺术为桥梁,是一种适用性较强的心理咨询疗法,它突破了语言表达的限制,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另外通过艺术作品和创作的过程,更易于洞察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艺术治疗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应用意义。
1.在心理辅导咨询工作中的应用启示。高校心理辅导咨询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来访者,也就是学生希望能在短期内见到咨询效果,作为咨询师也希望能引导学生准确地表达他们的问题。但是有部分学生并不是主动求询的,是由老师推荐过来的,他们往往会带有抵触情绪,不愿意主动倾诉,以致咨询难以进行。另外有部分学生问题盘根错节,往往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还有一些是口语表达有所欠缺的。遇到这些情况,艺术治疗就能发挥其优势,弥补不足。对于前者,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的介入,能带动学生的情绪和参与性,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自主需求,让学生能放下防卫,提高了咨询的效率;而对于后者,艺术治疗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艺术创作能进入自己内心,理清思路,并能通过诠释和联想重新认识自己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更好地处理问题。可见在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引入艺术治疗这种方法可以弥补谈话式咨询的不足,而且艺术治疗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转移学生对咨询本身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展示个性的同时达到咨询效果,这对于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2.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启示。把艺术治疗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让艺术治疗与心理活动课相结合,可发挥艺术治疗其趣味性的特点。首先通过绘画、音乐、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可以营造出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其次教师引导者通过引导鼓励学生的参与,为学生提供一种信任和支持的心理氛围,并引导学生探究自我内心世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另外,在团体艺术治疗的情境下,学生同时互相支持、集思广益,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提高课程教育的感染力。例如在教授自我意识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绘画治疗这种方式,让学生进行自画像的创作,从而更好地多角度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3.在心理健康普及活动中的应用启示。目前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活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目前高校通常会通过心理沙龙、心理训练、工作坊、心理游园会等活动为载体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在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往往可以与艺术治疗结合在一起,把艺术治疗的理念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富创造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
总之,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形式中,都能结合艺术治疗的理念和形式,让艺术治疗的优势发挥作用。虽然艺术治疗在操作上对咨询师有一定的要求,但在操作形式以及咨询吸引力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咨询辅导、课堂教学、普及活动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应用启示。
参考文献:
[1]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爱德华兹.美术治疗[M].缪青,巩丽群,柳岚心,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周红.美术治疗的发展与应用现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3).
[4]许新赞,吴丽月.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
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针刺联合心理疗法;失眠;治疗
失眠症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醒、多梦、白天困倦等。近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失眠患者呈现日渐增多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失眠症的发病率高达15%左右,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工作及身心健康,因此选择合适有效的治疗失眠的方法对于患者的康复有着重大的意义[1]。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镇静催眠药物治疗;中医辨证用药治疗;针灸疗法;心理治疗等方法等,但仅采用单一的方法进行治疗取得的效果不是甚好,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自2010年5月开始采用针刺联合心理治疗法治疗失眠症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治疗过程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失眠患者,男24例,女32例,年龄42~68岁,平均年龄53.4岁,随即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8例,实验组采用针刺联合心理疗法,对照组仅采用针刺疗法。两组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精神系统等疾病,均为发病1年以上来就诊者,治疗过程中无去其他地方治疗及中途退出。平均年龄都是在50岁左右,在性别等方面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参照王启才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中相关治疗方法,主穴取神门、内关、百会、安眠。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三阴交,心胆气虚加心俞、胆俞、丘墟,阴虚火旺加太溪、太冲、涌泉,肝郁化火加行间、太冲、风池,痰热内扰加中脘、丰隆、内庭[1]。双侧取穴,针刺均以平补平泻为主,留针30min/次。隔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实验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疗法,根据不同的失眠原因及症状表现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策略,如认知治疗、放松治疗、矛盾意向法等。
1.3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失眠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制定,对于治疗后患者的康复情况分为临床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四类。临床痊愈: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h以上,呈深度睡眠,醒后精力充沛,无困乏现象;显效:睡眠质量明显好转,睡眠时间增加3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失眠症状减轻,但睡眠深度不够,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到3h;无效:治疗后失眠症状无改善反而更加严重。其中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患者例数×100%
2结果
经两个疗程的治疗后,实验组28例患者中21例痊愈,占总患者的75.00%,3例显效,2例有效,2例治疗后无效果,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28例患者中20例痊愈,占总患者的71.43%,1例显效,3例有效,4例治疗后无效果,总有效率为85.71%。经对比可得,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失眠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失眠症状的方法有很多,有相当部分的人是通过服用药物来缓解失眠症状,但部分药物对人体是有副作用的,为保证人们的健康,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对治疗失眠症状有着好的疗效,它可促进大脑皮层机能恢复使皮层的兴奋状态有所抑制,改善了皮层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失眠症状。但对于睡眠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生理现象,这种现象除了受身体的状况影响外,还容易受到人们情绪及心理上的干扰,如在生活中生活压力过大、生气、郁闷、不开心等都可能导致失眠,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症状若仅采用针刺治疗的话效果不是很明显,这就要采用心理疗法联合治疗。心理疗法可以从心理层面上有效地减轻和缓解失眠症状。由于引起失眠的原因很多,在进行心理疗法时要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治疗模式和策略,才能获得有意义的治疗结果。
综上所述,针刺联合心理疗法对于失眠症状的缓解及治疗有良好的疗效,且没有任何副作用,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