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背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经济背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经济背景

社会经济背景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新特点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不断深入,“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方式。西安作为众多高校的聚集地,每年都有大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根据本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统计,发现在社会经济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具有一些新的特点。

一、特点之一:看重未来发展前景,择业取向偏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地区或城市工作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择业方向,对毕业生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问题调研。即:毕业后最想去的工作单位?毕业后想去的城市是哪里?毕业后是否愿意去西部?是否愿意到村镇去?

调查发现,毕业生最想去的单位是国企,也有部分倾向于外企,毕业后,部分学生愿意回家乡工作,有近一半以上学生愿意到西部工作,沿海发达城市也是毕业生找工作的首选,但是将近82%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工作,只有不到10%的学生愿意到农村就业。从调查问卷来看,将近八成的学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特别是女生,按比例来说女生愿意去农村就业的比男生少10个百分点。而愿意到西部支教或者西部就业的人数远比想象中的高很多,这是因为不少学生出生在西部,加上西部并不代表的是农村城区,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重走丝绸之路等项目启动,国家大力发展西部经济,西部城市发展也是后起之秀。但沿海地区城市发展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因此,多数学生还是愿意到沿海城市就业、择业。无论是与国际接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经济发展程度,都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说到沿海城市就业成了毕业生的首选。

许多大学生填表时,倾向于外企。调查问卷显示,他们认为外企锻炼的机会更多而且薪水丰厚,所以外企一直受到毕业生的青睐。相对而言,党政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乡镇企业、技术工业、科研教育组织等等,这些单位的吸引力较以前相比大大减弱,但仍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选择了政府机关单位。分析认为,很多人认为公务员是个体面的工作,而且相对稳定。“技术企业”排在了第三位,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与我国的国情有关,与国家政策也息息相关,国家鼓励发展科技型人才,高新科技企业也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企业待遇有了大步提升。现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已不是毕业生们的首选,排名第四,但仍然是吸纳广大大学生的主要力量。

有许多原因都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取向,比如:家庭教育、父母职业、家庭收入、亲戚职业、市场经济状况、社会市场需求、个人能力、理想、抱负、爱好等。

二、特点之二:大学生就业时具有新的心理特点

1、毕业生择业存在好高骛远和盲目从众的心理

时代在发展、市场在变化,毕业生的择业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他们的就业观念更为开放,就业思路更为开阔。而现代大学生获得职业信息的能力和职业目标的筛选能力不足,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很少有人对自己做出详细的分析,从自己的素质、实力、个人特点、能力、兴趣爱好出发做出决定和计划。在就业择业时,能否从事固定工作已非首选条件。毕业生虽然对目前的就业形势、难度有所了解,但缺少对国家就业政策和形势的深入分析和对自我的清醒定位。绝大部分学生愿意去收入高、工作稳定的沿海大城市去工作,尽管一些偏远的地区和教学、科研单位急需人才,而毕业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不愿考虑去偏远地方就业,有业不就。

2、能力不足

现代大学生的单独作业能力不高,知识结构不健全,专业知识不系统、不扎实、综合技能水平不高,尤其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高。

3、择业能力水平不高

现代大学生缺乏对自己的客观、系统和科学的认识,出现高估自己能力的现象。绝大部分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去工作,不愿意到基层学校去工作。

4、在择业过程中缺乏科学性和主动性

现代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有很大的畏难情绪。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思想上依赖父母、亲戚、老师和学校,对自己的素质和竞争能力水平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就业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境地。

三、特点之三: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比例将逐年上升

目前,大学生毕业时主要面临三种选择:就业、继续上学(包括在国内、国外上研究生)或自主创业。到底是考研还是工作?这是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面临的问题。现代大学生的考研原因大致分为三个原因:一是升学的惯性。十几年的学习生活,让很多大学生对升学刻骨铭心,读研是每一个学生心中的梦想,如果不读,会成为一种永恒的遗憾。二是就业的压力。本科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读研已成为很多大学生逃避就业,“缓解”就业压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三是待遇上的差别。与本科生相比,无论是在找工作的难易程度上还是在工作待遇上,研究生都明显占优势。更重要的是,这种趋势在近几年之间不会有很大变化。

毕业生在做出这种选择前途的决策时,毕业生的父母及其家庭的情况对其选择会有一定的影响。父母职业等级越高,毕业生往往选择继续学习而不急于就业。也就是说,积累了一定社会资本的家庭,有能力为子女继续求学提供稳定的经济资助。也就是说社会资本影响学生的就业意向和求职行为。这一部分学生在家庭的影响下,下定决心一定要继续深造,即使今年没有考取,学生们也会选择不就业,尽全力复习一年再考。

除此之外,走在中间的学生也很多。考研和找工作其实并不矛盾,首先是时间上,考研在11月份左右,春节前,而招工的黄金时间在来年开春三月份,若考研没考上,那么可以一个夏天都用来找工作,况且考研的过程也是锻炼学习能力的过程,只会收获更多。所以爱学习的学生最好能把考研和找工作结合起来。如果你念大四,如果没有准备考研,其他人会说你没有品位;如果你上大四,而你又没有准备找工作,其他人会说你不聪明。所以,最合理的就是能够把考研和找工作兼顾起来,即使没考上,还可以在考完之后,加入找工作的大军。这样,无形中又加大考研这支队伍的力量。

目前,我国仍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社会一直存在着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的问题。然而,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绝非一片黯淡,只要正确分析和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抓住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新的特点,找准自己的职业定位,必能拨云见日、柳暗花明,纵横在广阔职场的天地之间。

【参考文献】

[1] 车婷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导向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4.01.

社会经济背景范文2

【关键词】社会经济加速转型期 高职教育 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018-02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时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和完善,企业的数量、规模、效益和竞争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崛起了一批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企业入选世界500强的数量快速上升,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更为突飞猛进,企业国际化取得突出进展。但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其面临的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与创新、管理升级和转型的熟练技工和高端技术人才缺乏问题日益凸显。有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30.7%的企业认为“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当前妨碍企业转型的最大困难。高职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扮演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培养高端技能人才的一个重要平台。经济快速转型的现实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为了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同时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现阶段我国的高职教育必须大力加快改革的步伐,不断深化体制和办学模式的改革,提升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

一 转型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定位模糊不清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只有准确定位,发展方向才会合理、有效。

第一,教育制度照搬普通高等院校,进入改革误区。我国高职教育建设初期,只是模仿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制度,没有自己的特色,在学习普通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时,将一些东西直接照搬过来,没有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加以转变和调整,使得高职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进入误区。

第二,办学模式效仿发达国家,但难以深化。在30多年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模仿美国的CBE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学分互认模式、奥地利的“模拟公司”模式,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并未能使这些模式得以有效而深入地开展。

第三,培养理念崇尚技能,忽视理性和人性。在人才培养理念上,先后出现了“基础理论够用为度”、“针对岗位设置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加强动手能力培养”等创新理念,但笔者认为这些理念的主旨过多且崇尚工作岗位操作技能,而忽略了理性、价值性和人性。高职教育虽然是职业教育,其本质不同于社会上五花八门,追求短、平、快的上岗培训班、考前冲刺班,其教育核心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还要育人,而且是不同于中等层次的职业学校的高端育人,离开了育人这个目标,高职教育就会因为追求功利和短期效益而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

2.高职教育体制改革遇到“瓶颈”

第一,现有领导体制缺乏活力,影响效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是以国家为主体的体制,国家和政府既是举办者又是管理者,这样的体制带来了机构膨胀、职能不清、用人机制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等弊端,严重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第二,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影响办学质量。高职院校在等、靠、要国家投资为主的体制下,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目前,很多国家示范职业院校,在硬件和软件上的投入动辄上百万、上千万,这些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拨款,但由于国家投入有限,并非所有职业院校都得到了同等的待遇,虽然这几年国家对高职教育大幅度投入,但比例还是远远不如美国等发达国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大众化,优质高职教

育资源需求激增,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效果和办学质量;和国企改革一样,高职教育出现了很多社会力量办学,但规模小、基础弱、地位低、发展不平衡,而其中不少利益集团为了追求市场效益,一味扩招,招到学校后直接送工厂和企业,并美其名曰校企合作,但却是严重违反办学规律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些问题都是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

3.相关制度规章有待健全

职业教育要培养适应产业升级的技术人才,离不开到企业去实习、实训,甚至需要企业直接参与到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企业对院校伸出的“橄榄枝”并不特别感兴趣。美国、德国、奥地利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与企业能成功有效地深度合作,有赖于国家财政税收倾斜、职业准入体制等有力支持。如德国先后制订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1962年美国制订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 1984年法国颁布《高教指导法案》等,所有的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政府还设置有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而我国正是因为缺少这样健全有效的政策,导致校企合作仅是学校“一头热”,校企合约遍地开花,但却是有花无果,仅是为了完成上级评估指标形式之作。

4.办学规模过大

我国高职教育近两年出现了办学过热、商业化运作非常严重的现状,很多的资本团体看到了高职教育中的利润空间,积极投资开办各类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也越来越多,学生的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高职教育质量的下降,这些都是我国高职院校现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办学规模过大,对我国高职院校的长久发展不利,因此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加以引导和限制。

5.教师队伍职业素质和技能有待提高

职业教育需要大量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既会教书又能操作示范的师资,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的多样化以及多变性,需要一定比例的兼职教师。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的社区学院的兼职教师占88%,德国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比重很大,有的高职类技术性强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教师。拥有一支职业技能过硬,职业素质高的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与教学的重要保证。而事实上,我国高职院校师资多是学校毕业后直接到学校,有实际工作经历的少,缺少从生产一线来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师的比例很小。

二 深化高职教育改革的办法

1.改革现有办学体制,实现多元化办学

要加快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就要从实现多元化办学这一理念上下工夫。我国的高职教育通过这些年的发展在人才配备上、办学理念上、管理制度上、专业设置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办学模式不先进,办学体制单一的问题。新时期,我国的高职教育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以及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合作开展多元化的办学,同时创新办学理念,以市场为导向,加快人才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办学格局和办学体系,利用高职教学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利用地方企业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通过开展多元化办学,可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跨行业、大规模、多功能的综合性骨干职业技术院校,使之做大、做强,提高质量和效益。

2.建立激励机制,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其目标就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必须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如果没有一批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做后盾,高职教育就会失去其本质特色,就会办成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十几年前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双师”目标,要求教师既是技师,又是教师,但由于教师日常教学和研究任务繁重,导致了“双师”仅停留在拥有资格证书,而没有实操经验阶段,虽然历经十多年,但“双师”工程推进仍较缓慢,以笔者为例,虽然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但是由于每周授课任务均在20节以上,假期还要做课题研究,到企业锻炼的时间根本无法保证。所以,我国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真正拓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渠道,在时间上、政策上给予保障,采取“走出去”的措施,选送教师到国内外企业培训,加强“双师型”教师管理,建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对“双师型”教师要给予政治上关怀、工作上关心、生活上关照、情绪上关注,使“双师型”教师能安心稳定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做贡献。

3.行业参与,政府主导,政策护航,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实现真正共赢

高职院校的培养与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深化与地方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间的深入交流,实现资源的互动与共享,地方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一定的技术与设备支持,充分开展和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企业可以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真正做到学校、企业、学生共赢。

社会经济背景范文3

关键词:社会责任;循环经济;战略;发展

循环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是关乎河北省建设沿海经济强省、实现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事。它不是一个部门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在政府主导下,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持之以恒地努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体系中,企业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既是其应尽的义务,关系其自身发展的需要,更能促进河北循环经济的发展。

一、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潮流席卷全球。全球化不仅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竞争和资源环境日渐恶劣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河北企业要谋求长期可持续发展,就要采用循环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有利于提升河北企业的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河北企业适应环境形势变化,抓住机遇,应对激烈竞争、实现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

企业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但也是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主要使用和破坏者。现阶段,河北发展循环经济还要以政府为主导,但要以企业为其主体力量。因为企业是社会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先进的生态生产方式,要将其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关键是要依靠企业这个载体的转换能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依靠企业从机制、管理等方面自主创新、大胆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应用、不断总结、不断提升。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成员人人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中,必须积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从某种角度看,企业就是社会公民,就要为社会的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现代企业不仅要承担经济责任,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这是企业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今天,在能源、资源、环境已经成为人类未来最为严峻挑战的时代,是否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影响企业的形象和市场,最终还会影响到企业自身经济目标的实现。从企业所承担社会责任的内容看,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而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种具体体现。因此,政府可以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多种政策机制、技术手段等引导、支持、激励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以此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二、河北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从某种角度讲,企业社会责任的核心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承诺。其中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环保意识以及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和所在社区的有关政策和实践的集合。对于企业内部,践行社会责任就是要构造各个利益主体之间和谐、共赢的氛围;对于企业外部,就是要求企业主动承担对生态环境、对社会各利益相关者的义务。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导河北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1)对股东负责:就是要实现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短期利润,更要关注长期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2)对消费者负责:就是要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环保产品,为消费者的健康负责。伴随社会进步和人们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者会越来越关心他们所购买商品的制造过程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当然这也会影响到他们的购买行为。(3)对政府负责:就是要依法纳税,遵守有关部门制定的法律法规,自觉为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贡献。(4)对所在社区负责:就是要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企业利益的实现是以社会公众利益的实现为前提的,企业不是一个单纯的盈利组织,而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企业要积极参加所在社会的活动,为社区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5)对特殊利益集团负责。就是要求企业要重视环境保护,节约使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和对环境的破坏;对教育事业、科技事业的进步发展做出努力;在促进社会和谐和回馈社会做出贡献。

三、推动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河北省发展循环经济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很重要。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对于推动河北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要给予企业强有力的支持,帮助环保型、循环型企业做大做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第三,要通过有关政策机制、支撑体系和监督考核体系的建立和实施来约束、激励和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进而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首先,通过政策机制引导和激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要通过政府政策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这些政策既包括行政强制手段,也包括激励政策措施,通过两方面措施来引导企业。例如,可以利用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建立强制性产品能效、环保绩效标识制度,与企业销售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利用业务量日益加大的发展趋势,实行“绿色采购”,将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品、再生物品及节能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可以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专向资金,对于积极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给予有力支持;可以对以企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给予财政支持;可以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可以对企业所实施的循环经济项目实行投资倾斜等等。

其次,通过支撑体系助力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要通过辅助支撑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助力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其具体内容可包括发展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信息监管体系等。从技术支撑体系看,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倾斜力度,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生产绿色产品,实现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环状反馈式经济运行过程,达到资源使用的减量化、产品的反复使用和废弃物的资源化的目的所需要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力量,实现科研院所、大学等社会优质资源的整合,从资金、人力等方面加大投入,着力于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重大科研项目的攻关;另一方面,以企业为主体力量,给企业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支持,调动企业技术攻关的积极性,引导企业以发展循环经济来履行社会责任。其具体内容可包括用于消除污染物的环境工程技术、用于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技术、用于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生产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技术等。就河北省而言,还必须紧密结合省情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努力探索适合河北省情的区域循环经济技术。通过上述努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推广和应用,为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撑能力。

从法律法规体系看,要结合河北省实际,把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发展循环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制定有实效的地方性法规制度,如废旧包装容器回收法、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法等;还要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要求现代企业生产者应依法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处置等责任。体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要求,以此来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助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从信息监管体系看,要加大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统计信息工作,根据制定的统计指标及时做好整理、分析工作,为即时有效地监控创造技术条件,以便能够督促企业及时整改,保证发展实效。

再次,通过监督考核体系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在通过政府政策机制、支撑体系来引导、帮助和激励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监督考核体系来督促、推动企业践行社会责任。要建立明确、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考核体系,要有意识地把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引入其中。其具体内容要具有可操作性,与当前河北经济发展实际相适应,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并要真正体现奖优罚劣,以监督促提高的作用。要以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得这些考核体系和指标成为指导企业经营活动的具体标准。要建立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相关的信息披露制度,增强透明度,及时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早采取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建立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机制,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监督。要加大监督执行力度,要体现监督调控职能的作用,关键还在于执行。在明确引导企业践行社会责任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内在联系基础上,要加大监督,对企业是否自觉践行社会责任的行为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以此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行政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玉来.如何打造循环型企业[J].职业时空,2005,1:54-56.

社会经济背景范文4

一、北京奥运会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举办奥运会加快了承办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货物贸易行业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加速北京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鼓励非货物贸易行业的发展。举办奥运会导致国际间大量的人员流动、技术传播和资金转移,这与服务业中的建筑、运输、旅游、金融保险、通讯广播等产业领域将产生密切的联系,带动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同时,一个国家一旦申办主办奥运会成功,大力投资,大兴土木已经成了常事。即使一些国家小,财政实力不足的国家,也只好大肆财政赤字来迎接奥运会。比如今年奥运会主办国的希腊,奥运会的投入估计达70亿欧元之巨(占该国当年GDP的5%)。

调整产业结构,要引导相关产业健康发展,避免会后经济低潮,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北京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将一些高能耗、重污染的企业逐步从第二产业中退出来,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企业、方便人民生活的都市型工业企业和大企业集团的总部及研发销售中心。同时要积极发展能够体现北京地区资源优势和特点的旅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奥运经济影响预测研究游、金融、信息、会展、文化、体育、餐饮、商业、宾馆、房地产、交通运输等非货物贸易行业,从而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大量围绕申办和举办奥运会,以爱国主义、首都意识、集体荣誉为中心的宣传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全体市民爱国家爱北京的热情,在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奋发进取的工作精神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等方面创造新局面。此外,举办奥运会对于促进北京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世界面前树立北京文明开放团结的现代化国际都市形象,以及为国有企业改革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北京奥运会对社会就业的影响

举办奥运会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有直接影响。筹备奥运会一般需要将近8年,要兴建各种体育场馆、交通设施、通讯、服务等设施,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随着奥运会的到来,各种服务性部门的工作量也大为增加。以往奥运会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举办国尤其是主办城市的就业压力。据专家估算,北京奥运会将会带来200万个就业机会。

由于成功地举办了奥运会后,国际形象得到极大改善。随之而来的是进出口贸易扩大,经济、技术交流加速发展,国际信用评价部门对我国的信用评价指数也相应提高。典型的例子是,对国外经济型酒店的纷纷抢滩,国外经济型饭店的进入。国家旅游局质量规范与管理司副司长刘士军说:“世界排名前20位的酒店集团中,有7家是经济型品牌,可以看出这一市场的巨大潜力。国家旅游局对这一市场非常关注,但对这一业态的标准化等指标还没有出台,我们正在着手就此事进行研讨。”国企住总地产开始涉足该领域。住总地产所属子公司悦成酒店管理公司中标了位于三里河的一栋5层物业楼,该楼原为美山服装贸易公司,对外招租经营。悦成管理公司中标后将其改造为有100余套客房和一个简易餐厅的经济型酒店,房间内增设了国际国内长途,提供24小时热水,还免费宽带上网。自3月份试营业后,客源情况较理想,客户也对酒店的环境很满意。悦成酒店公司提出的服务理念是“有限的设施、无限的标准、服务简约而不简单”。

三、北京奥运会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

申办奥运会的成功将带来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直接拉动经济的增长。我国为举办奥运会的总投资将达到350亿美元,而国家的投资又会带动民间的投资,最终转化为首都经济增长的动力。(举办奥运会的直接经济效益)国际奥委会给奥运组委会近年来,由于国际奥委会营销计划的成功实施,分配给奥运会组委会的份额十分可观,一般占到组委会预算的60%,给我国带来了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奥运会举行还将刺激消费需求,我国将新建或者完善一批体育设施以及城市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这些大规模的需求将对北京的建筑、通讯等行业产生推动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2008年奥运会应当采取多渠道筹集奥运资金。政府主要投资于具有长远影响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设施的建设,而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主要投资于短期内即可获得经济效益项目的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政府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城市的均衡发展。警惕以奥运名义进行盲目的投资,造成奥运会之后的投资急剧减少,对经济发展产生冲击。在资本市场上,要重视对传统融资方式的研究,争取将其同金融创新结合起来,如发行长期建设债券、组建项目企业上市、筹集风险金等。积极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参与奥运项目的建设,减轻政府的压力。

由于奥运会完全商业化的介入,不仅使得申请主办国时,申办国之间激烈的竞争,也使得申办国与国际奥运会组织本身涉及到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也使得国际奥运会组织内部成了利益相争的渊薮。许多成本就在这种争夺利益中耗散。

社会经济背景范文5

关键词:社会保障;经济危机;稳定

一、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2008年后半期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日趋明显,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我国企业的影响。这次经济危机中,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要就是依靠这些加工企业出口或引进外资来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危机爆发后,一些跨国公司投资商面临着资本融资和筹资的困难,因而减少了对我国企业的投资,同时在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上涨、市场需求缩减等多重影响下,这些出口企业纷纷缩减生产甚至破产。如广东从2008年9月开始到2010年初共有7000多家企业倒闭,造成大量人员失业。

第二,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低技能劳动者的就业带来冲击。在我国发达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比例非常高。2008年农业普查表明:农村出乡务工劳动力有1.4亿人。其中有58%在第二产业如制造业就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3集中在东部地区就业。在这些外来务工人员中,30岁以下并且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到60%左右。相对来讲,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较低,因而在企业减员或裁员过程中最容易遭到冲击。

第三,对社会稳定的影响。经济危机导致工资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这必将会降低广大劳动群众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承受比较大的生活压力,同时导致社会分化加剧,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因此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必然前所未有的显现出来。

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经济危机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现代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在社会经济运行中起着“减震器”和“安全网”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是比较短暂的,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社会保障覆盖面积小,尤其是针对于流动人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个人储蓄积累保障几部分。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已经比较广泛,除了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私营企业员工外,基本将自由劳动力中的低收入者、失业者、无劳动能力者都包括了进来。但他们获得保障的前提是以有固定的户籍和居住地。以最低保障制度为例,这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人群从1997年的200万人提高到2009年的2243万人,基本上已经涵盖了各级城镇。基本上能使低收入家庭可申请到最低生活保障金,以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对稳定失业人员心态有很大作用。然而这一制度对于数量巨大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是无法得到这种保障的。在无法取得工作而又得不到救助的情况下,他们除了回家务农外,就只有依赖非法手段来维系其基本的生存,甚至导致的发生,这些事件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能将广大的流动打工者们纳入救助范围内,是当下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社会保障整体待遇水平不高。对于已经纳入并享受社会保障体系的一般性职工群体而言,他们需要的是在已有社会保障的基础上得到更好的待遇,通过国家的帮助来抵御经济危机对正常生活的冲击。但在经济危机时期,高收入群体对于风险的抵御显然比一般人群更强,特别是在最关乎民生的三大领域:教育、住房和医疗方面十分明显。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所公布的我国当前基尼系数为0.47,已经远超过国际的最高警戒线0.4,这表明我国的贫富差距已经相当显著。在经济整体运行良好的高速发展时期,社会矛盾尚不明显。而在经济危机中,这种社会分化会进一步加剧,潜在的矛盾就会逐渐被激化。另外,相对于工作层次较低的流动性打工者而言,职工阶层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以及对生活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他们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较好的维持,对社会的不满就会日益增加。

第三,社会保障机构执行力度不强,缺少有效监督。现存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执行层面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很多参与执行社会保障的地方机构都有官僚化的弊病:一方面,一些执行机构对现实情况缺乏了解,如一些私企是否执行了国家规定的社保制度,哪些低收入人员应该被纳入保障体系等;另一方面,由于缺少有效的监督,不少地方存在着执行机构挪用甚至侵吞社保基金的情况,严重影响了这一体系的实际效果。在当前经济危机的环境下,这些情况必然对广大群体的利益构成严重侵害。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面对的困境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政府对这样大规模的转型并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只能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前进,因此在实际中也必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之路也不例外,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要想国家维护社会稳定,在一个平稳的环境中走出危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变得十分紧迫,但如何完善,所面临困境也是也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立法问题。这与其他很多需要变革的制度如出一辙。21世纪全球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法制化的世界,任何制度的实行都需要有法可依,并在法律的保障下得以运行。可这恰恰是我国社会体制转型时期的一个薄弱环节。其他暂且不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立法方面严重滞后。除了1999年所颁布的两个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和《失业保险条例》外,关于社会保障比较全面的法律还迟迟未能出台,而且已颁布的两个条例其法律效力较低,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稳定性,这样很容易影响到这些法律在执法和司法过程的效力。

第二,体制上的缺陷更加制约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效率。现阶段政府部门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加上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让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的执行中效率低下,且由于涉及到资金和利益,地方上早已形成了很多既得利益者。所以任何来自中央的变革行为都会遇到阻力,从而大打折扣。经济危机会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利刃,这点早已在资本主义国家多次经济危机中得到了验证,相信中央也必然会对维系社会稳定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大力完善,但在短期内能得到多少落实,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所需要的基金也面临着困难。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在“2008养老金国际研讨会”上表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资产规模不断增加,已由2001年底不足100亿美元到2008年底超过700亿美元。但700亿要平分到一个庞大的人数上,这样实际每个参与社会保障的人实际拿到手的就没多少了,所以国家在资金方面的扶持必不可少。但在当前条件下,国家需要把大量的资金用在投资基础项目的建设上,通过扩大内需的方式刺激经济发展,因此能拨给社会保障体系所需的资金显然很少。这也是制约着该体系扩大涵盖层面的一个“硬伤”。

四、结束语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我们不难看出,发展社会保障不仅增加人们对摆脱经济危机的信心更可化解社会风险。尽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困难,实行起来也会遇到各种阻力,但无论是为当下的社会稳步发展还是长远的未来考虑,现在都必须勇敢地迈出发展的一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体制所带来的好处,才能将全国绝大多数群体团结在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走出经济危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南方周末(国庆特刊版)[N].2008-10-02.

社会经济背景范文6

[关键词] 奥运会;测算模型;经济增长;就业

[中图分类号] F062;F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96-03

[基金项目] 秦皇岛发改委资助项目“秦皇岛奥运经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批准号:qhdayjj001)后期成果

[作者简介] 张 辑,上海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贸易经济、管理经济;(上海 201620)

胡春阳,安徽科技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数理经济、竞争力评价。(安徽 蚌埠 233100)

奥运会是举世瞩目的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奥运会需要举办国、举办城市在奥运场馆、训练场、奥运村、新闻村、城市交通、环保、赛事组织以及奥运资源开发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直接和间接支出,这些支出通过乘数效应拉动经济增长,进而扩大就业。随着北京奥运会的逼近,本文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实践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北京奥运会宏观经济影响测算模型,并据此估计其对北京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影响。

一、经济增长影响估计

举办奥运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由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以及消费者短期消费倾向的变化等通过乘数效应来实现的。乘数效应是指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由自发支出的变动导致收入的成倍增长。乘数就是自发支出的变动导致收入增长的倍数,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边际税率,c为边际消费倾向,γ为边际进口倾向。自发支出A包括自发消费Cα、投资I、政府开支G、政府转移支付TR、净出口NX等,其中任意一项发生变动都会引起总收入的成倍变化。

奥运支出通过乘数效应中的动态调整过程来影响产量(收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假定第i轮奥运支出由自发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组成,其引起的自发支出增加分别为ΔA1i=ΔCi、ΔA2i=ΔIt、ΔA3i=ΔGi和ΔA4i=ΔNXi,则在第i轮奥运支出引起的自发支出增加为:

ΔAi=ΔCi+ΔIi+ΔGi+ΔNXi=∑ΔAji

假定奥运第1-n轮追加的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引起的当轮自发支出增加量之和依次为ΔA1,ΔA2,L,ΔAn则第n轮累计乘数效应即为奥运支出对当轮经济增长的影响,计算方法如下:

ΔYn=∑κiΔAi(1)

奥运消费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除了自发消费额变动引起的乘数效应外,其影响主要通过边际消费倾向改变乘数本身以及因举办奥运会人们的消费观念变化而导致自发消费变动来实现的。运用上述模型测算第29届奥运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事先得出乘数大小和北京奥运会的年度支出情况。

已知总支出AE=C+I+G+NX,我们通过对北京2000~2004年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投资形成和净出口的统计分析得出乘数值的大小。见表1:

对北京GDP与净出口NX这两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净出口方程:

NX=284.022-0.234GDP(2)

(3.308) (-9.160)

由方程(2)可知边际进口倾向γ=-0.234,验证了净出口反向地取决于国民收入这一基本原理。在不考虑边际税率和利率变动的条件下,将表1的有关数据代入到公式c=MPC=ΔC/ΔGDP,得2000~2004年边际消费倾向;将计算结果和γ=-0.234代入到公式κ=1/(1-c+γ)中,得2000~2004年乘数值大小,见表2:

由于2002年以前我国几乎没有奥运支出,2006年以后北京统计年鉴上尚没有支出法GDP的资料,而2003年又由于受“非典”等因素影响边际消费倾向增大、边际出口倾向减小而乘数效应较2002年和2004年均要大,因此,我们采用乘数值α=1.418来计算2005年以后的乘数。

从表2可知,2001年以后消费者边际消费倾向基本是稳定的,因此,奥运会对北京GDP的影响主要来自奥运会直接支出。根据北京奥组委《奥运行动计划》,预计奥运会筹备期间北京将在奥运比赛场馆及相关设施、新增城市基础设施、奥运会运营三方面支出279.88、1 068.70、117.35亿元。这些支出多为政府购买和私人投资,其中奥运直接投资由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两个部分组成,分别约为280亿元和1 068.7亿元。对此我们可以参照北京1990年亚运会的年度支出情况,将以上支出分布到2002~2008年,并将以上各年份支出视为ΔAi(i=1,2,…,n),直接通过乘数效应ΔY=κΔA来计算奥运会对北京2002~2008年经济增长的影响。

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假定经济在当年出清,这样每年的奥运支出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就可以统计到当年的GDP中,从而得出2002~2008年奥运会年度支出及其对GDP增长的影响,见表3:

二、城镇失业率影响估计

估计出北京奥运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后,可按奥肯法则构建模型测算其对减少失业率的贡献。以第i个奥运支出年为例,假定以第i年为基期,非奥运因素引起的当年失业率变化为Δuni、当年实际GDP增长为ΔYni;奥运因素引起的当年失业率变化为Δuoi、当年实际GDP增长为ΔYoi且有ΔYoi=∑κiΔAi。这样,当年实际GDP增长为ΔYi=ΔYni+ΔYoi,实际GDP的增长率为:

gyi=ΔYi/Yi-1=(ΔYni+ΔYoi)/Yi-1

当年失业率变动为Δui=Δuni+Δuoi,亦即Δuoi=Δui-Δuni。而由奥肯法则知:

Δui=-β(gyi-g*y)=-β[(ΔYni+ΔYoi)/Yi-1-g*y],由此得奥运会对就业影响的测算公式为:

Δuoi=-β[(ΔYni+ΔYoi)/Yi-1-g*y]-Δuni (3)

以美国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例,其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可以用公式(4)来表示:

Δuoi=-0.4[(ΔYni+ΔYoi)/Yi-1-3]-Δuni (4)

奥肯法则是在美国当时的经济状况下产生的,即:经济结构是一元的、劳动力相对稀缺且在各部门(产业)的边际生产率相同、人口增长率不变且不存在较大的技术进步(新古典增长理论),而中国的国情与美国当时的国情是不同的。[1]

中国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各种法规尚不健全,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典型的二元经济,劳动力大量富余,劳动力在农业与非农部门的边际产出相差悬殊,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技术排挤工人现象严重以及失业登记等制度不完善是导致奥肯法则在中国存在偏离现象的主要原因。[2]

许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奥肯法则描述的经济增长与就业的这种内在规律性在任何国家、任何体制下均是成立的,只是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奥肯法则所要求的前提条件满足程度不同,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罢了。上海交通大学周游、秦向东在对我国现有城镇登记失业率进行修正后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奥肯法则:[3]

Δu=-β(gy-g*y)=-0.19(gy-6.91)

由这一公式可知,北京奥运会对我国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大致可以用公式(5)来表示:

Δuoi=-0.19[(ΔYni+ΔYoi)/Yi-1-6.91]-Δuni (5)

显然,当ΔAoi=0,Δuoi≈0时,有Δuni=-0.19(ΔYni/Yi-1

-6.91),由此可知在一定范围内,公式(5)还可以变形为:

Δuoi=-0.19ΔYoi/Yi-1=-0.19goi(6)

根据上述奥肯法则修正模型公式(6),可测算出北京奥运会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由于此前文中求得的奥运会对GDP的影响都是采用当期价格计算的,而奥肯法则要求的是真实GDP增长率,因此,在测算奥运会对就业影响时本文引入了价格指数。2002~2008年北京奥运对GDP影响、GDP总量、环比价格指数及奥运会对就业的影响如表4:

以上对奥肯法则进行修正时仅计算了城镇失业率,事实上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以及部门边际生产率的不同,当实际GDP增长率较潜在GDP增长率高时,不仅会引起城镇失业率的变动,也会加速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

三、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估计

黎德福早期曾针对二元经济结构,提出了考虑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奥肯法则”:[4]

Δut-mt=(ut-ut-1)-mt=-β(gt-g*)

式中Δu为城镇失业率变动,β=1/θI,θI为非农业部门产出占总产出的比重,mt为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且有mt=Mt/LIt-1,Mt表示t年农业部门转移过来的劳动力,LIt-1为(t-1)年非农业部门人口,g*为潜在增长率(常数项)。由上式可得失业率的一般表达式为:

Δui=-β(gyi-g*y)+mi

又知奥运当年失业率变动Δui=Δuni+Δuoi,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为:mi=moi+mni代入公式(7)整理得:

Δuoi-moi=-β(gyi-g*y)-Δuni+mni

为简便分析,假定非农业部门人口等于非农业劳动力,则有:

Δuoi-moi=(ΔUoi-Moi)/LIi-1,又有-β(gyi-g*y)=-β[(ΔYni+ΔYoi)/Yi-1-g*y]

代入上式整理,得奥运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计算公式:

ΔUoi-Moi=LIi-1×{-β[(ΔYni+ΔYoi)/Yi-1-g*y]

-Δuni+mni} (7)

式中ΔUoi为第i个奥运支出年奥运会引起的城镇失业人口数量的变动,Moi为第i个奥运支出年奥运会引起的农业部门劳动力转移数量。

虽然由于失业率统计数据不准确等原因,使得黎德福最初提出的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奥肯法则在多元回归分析中无法通过检验,但本文通过解读北京的“十一五”规划,认为在北京市政府将稳定就业,使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左右这样一个宏观政策背景下,可将黎德福后期提出的中国二元结构下的奥肯法则极限模型mt=β(gt-g*)=1.073gt-7.929简化修正为以下形式,以测算北京奥运会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moi=1.073ΔYoi/Yi-1 (8)

二元经济结构要求在估计奥运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时,必须将农村劳动力纳入测算,运用公式(8)来测算奥运会对北京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见表5:

这样,北京奥运会第i年提供的就业机会是由其对城镇失业率的影响和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两部分构成,可表示如下:

Eoi=ΔuoiNi-1+moiLIi-1(9)

由公式(9)可得到2002~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就业的总影响,见表6:

上述三个测算模型根据经济学的逻辑是连贯一致的,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模型是奥肯定律嵌入奥运具体情况后的一个拓展。将这些模型运用到北京奥运经济影响的实践当中,初步测算得出北京奥运会规划直接投资在2002年~2008年累计促进北京GDP增加2080亿元,平均城镇失业率降低0.87%,平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4.90%。

参考文献:

[1]刘渝琳,郭嘉志,陆建渝.基于转型期中国失业问题的思考――奥肯定律的失灵问题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2).

[2]Maurizio Ciaschini, Claudio Socci. Final Demand Im-pact on Output: A Macro Multiplier Approach[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7,29:115-132.

[3]周游,秦向东.奥肯定理在中国适用情况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