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经济环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1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的影响
(一)经营管理要求提高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会计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个过程,它同时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企业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会计信息的质量,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企业的发展经营也要求会计信息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因此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要求的提高,更新、更先进的会计方法和处理程序就会应运而生。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经济活动范围随着通讯与交通的发展扩大了,超出了国界,庞大的跨国公司出现了,为适应这种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的核算,国际会计出现了,并且进一步丰富了财务会计的内容。
(二)科技进步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早在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捕捉的猎物及生产的谷物等便有了剩余,人们就要算计着食用或进行交换,这样就需要进行简单的记录和,计算。但由于文字没有出现,所以只好“绘图记事”,后来发展到“结绳记事”的方法。这些就是会计的萌芽。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大量的剩余产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非凡的、专门委托的当事人的独立的职能”。后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发明了造纸术,会计便有了专门的记账工具-账本,并且有专门的格式及结构用于记录各种收入和支出。在13世纪意大利的银行账簿中,已分别以“借主” 、“贷主”登记债权和债务,这为近代会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现代科技进步对会计最显著的影响就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实务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很多规模大的企业的会计核算都已经步入了电算化时代,各种财务软件功能强大,处理速度迅速,大有逐渐取代手工操作的趋势。
(三)币值变化不稳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以稳定的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尺度来衡量会计主体的一切经济业务。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使得货币的价值经常处于大幅度的变化之中,币值不稳,动摇了货币计量的基础,使得单位货币变成一个弹性很大的尺度,用它来衡量同一事物(如资产价值)自然得不出准确的结果,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也会不真实,从而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如何解决币值不稳对会计信息带来的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很多研究者都分析研究了这一课题,且论著不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实务操作中这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四)知识经济发展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知识经济环境是孕育会计发展的土壤,知识经济环境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的发展,一国知识经济环境状况决定了该国的会计发展水平。以前人们只把实物资产和金融资产看得很重要,但是在知识经济年代,人们意识到最重要的资产是技术、管理、专利等“软资产”。这些方面的开支也由原来核算上直接进费用变成选择性地列入资产范畴了。良好的知识经济环境能促进会计的发展,使得会计核算更真实地、客观地反应企业的资金运动,相反,不良的知识经济环境会限制或阻碍会计的发展。
(五)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会计产生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经济政策、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对会计理论的形成经济的开放程度等对会计理论的形成、会计法规的制定以及实务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使社会生产总过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球化,客观上会将一国之内的经济运行机制与财政,经济形态扩展到全球范围内。因此各国的会计理论与会计法规及实务都在全球资源整合的过程中逐渐与国际接轨。当然国际会计准则本身要求比较高,各国还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较为成熟的执行机制。
二、会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国民经济)
从宏观角度来看,运用会计手段优化经济资源有配置,监督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挥预警作用,以便政府有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国民经济运行中出现不稳定、不协调的情况。从而使国民经济各部门实现每年适度增长,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致平衡,促进国民经济逐步壮大。
(二)对微观经济管理的影响(企业内部)
会计部门能随时向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其所需要的最新会计报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减少了因疏忽大意及计算失误造成的差错,会计报表化打破了手工操作时责任控制、分权管理、内部审核、定期核对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正确分析运用会计信息资料,企业可以降低成本、降低资金占用量,更好地实现增收节支的目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三)推进经济生活的法制化、秩序化(工资、融资、证券等方面)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明确规范了披露的范围和内容,即因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住房公积金、支付因解除劳动关系所给予的补偿以及其他职工薪酬等项目的金额。新会计准则取消了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的要求,企业可以按实际发生额列支,与税收规定不一致时,作纳税调整。这将对企业财务状况中的流动负债、存货成本和经营成果中的期间费用等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证券交易和管理也离不开会计,只有真实的、合法的会计信息资料才能确保证券交易公开、公平地进行。2013年上市公司年报造假的典型案例“万福生科”,其上市前后的疯狂造假严重扰乱了证券交易市场,证监会已经立案调查,所有涉及的相关证券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将按规定严肃查处。
(四)推进与国际接轨,繁荣涉外经济(会计制度与方法的接轨)
会计国际化是时展的需要,随着国际经贸活动的发展,区域经济、国际资本市场迅速形成。据有关资料: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70%来自外国;德国上市公司中,80%来自60多个非德国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在册的13000多家企业,有1000家的企业资本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在这种新的国际联合经济发展态势下,各国自行指定、互不沟通的会计制度造成的差异,很难实现国际经济交流。根据这种状况,世界银行、国际经济的许多机构以及各国政府都希望有一个国际共识,便于互相沟通和贸易往来。因此透明度较强、公平合理的通用的国际会计准则产生了。它的产生使得国际间的贷款、借款等各种核算一目了然,交易双方满意度大幅提升,大大推进了国际间的贸易,使各国的涉外经济更加繁荣。
(五)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Rajan和Fisman研究了金融机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他们认为,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帮助企业把握发展机遇,提高资源在工业部门之间的配置效率,实现经济的增长。上述研究着重于金融市场在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性。因此,会计报表在金融加速效应中可能发挥作用,进而影响金融和经济的稳定。一些研究表明,从金融稳定的角度将会计、风险管理与金融审慎监管进行协调与配合,有益于维护金融稳定,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三、辩证关系
会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对会计提出新的要求 ,会计的发展又需要社会经济环境提供必要条件。因为会计报表是企业经营状况的全面反映,因此企业的会计报表影响人们对企业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并导致利益相关方面的经济行为的改变,因而财务会计通过会计报表的有用性对国家的宏观调控、企业的利益分配、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1]曲晓辉.会计准则全球发展的趋势与问题[J].会计师,2005;3
[2]汪小英.会计与知识经济的适应性分析[J].财务与会计,2000;12
[3]李静江.企业环境会计与环境报告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2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经济环境
0引言
我国农民工数量巨大,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农民工问题也十分关心和关注。从某种角度看,农民工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文化程度也不高,所以我国农民工问题也日益突出。就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有大量的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甚至发生个别农民工被迫跳楼的情况。这一问题的发生有一部分原因与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有关,但主要的还是我国缺乏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想要促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就要有良好的经济环境,想要提升经济环境,就需要借助制度建设来实现。
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农民工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可以说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我国却没有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导致农民工问题日益突出,这显然有失社会公平。在社会中,出现了城乡的隔离和对立的情况,有些城里人甚至会对农民工产生歧视,就像很多企业由于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所以肆意妄为地拖欠农民工工资。而如果建立有效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的诸多问题就会得到改善,并且也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其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制度建设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和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为农民工提供坚实的后盾,消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从而增加内需,拉动消费,从根本上说,这非常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农民公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
要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关键在于当今的经济环境是否与之匹配。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第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之一,对我国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已被社会所认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能提高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力,从而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第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良好的经济环境为支撑。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能给他们带来就业机会和足够的收入,使他们有缴纳保险费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良好的经济环境是企业盈利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保证,从而使其能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就目前的经济环境来看,有很多因素都有利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如国民经济提升、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等,但还有一些影响制度建设的因素,如经济发展的贫富差距较大、社会保障基金存在缺陷。因此,想要更好地推动制度建设,就必须要优化经济环境。
3优化经济环境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3.1针对社会保障制度,修改相关的经济立法
制度的实施需要法律的保护,只有健全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撑。我国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方面的立法仍有待完善。由于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利益关系复杂,实际过程中有很多障碍。因此,国家要加快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关立法工作,对现有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对农民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社会救济等法律法规及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如,相关部门可以从《劳动法》入手,在《劳动法》中明确对农民工的权利保护,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公平就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劳动法》应该明确规定农民工的各项权利。另外,《劳动法》要规范农民工用人制度,如农民工进入企业后,企业必须和农民工签订有效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必须具有有效的盖章,并且劳动合同必须要给予农民工一份,以免在发生问题时,由于农民工缺乏法律意识,无法保护自己的劳动权益。相关部门要严厉打击拖欠农民工资的情况,全力保障农民工的权益,对于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业,应该进行严厉惩罚,为农民工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
3.2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平台的建设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从两方面展开,不仅要与现行制度衔接,还要充分考虑农民工的特点和需要。流动性是农民工群体的显著特征,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必须针对这一特点,建立相适应的保障体系,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和接续,这就要加强信息平台的建设,保证农民工在流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保障权利。我国可通过推广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方便农民工在各地之间转移社保信息接续,尤其要保证接近退休年龄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平稳对接,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还要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农民工流入地、流出地资金保障接续精算模型,采取横向财政转移支付措施,科学合理地计算农民工输入地和农民工输出地社会保障转移金额,确保农民工社保基金收支平衡,持续健康的运行。另外,我国要继续完善农村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确保社会保险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有效转移。
3.3创新基金筹集机制
基金短缺问题是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主要困难。新形势下,我国要建立长效稳定的社保资金筹集机制,适应农村城镇化、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迫切要求,这就要创新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大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为农民工社会保障提供有力的支持。其次,拓展资金筹集的渠道,拓宽农民工人社会保障范围。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政府、单位和个人应履行的职责,形成科学的分担机制,确定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国家可以通过发行国债,从土地出让金、集体经济或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等资金中,按比例划分、筹集农民工社会保障资金,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使社会资源成为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补充。另外,我国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从而保证农民工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
3.4政府要注重经济环境的公平性
在经济环境中,有很多经济不公平的情况发生,如经济贫富相差悬殊,因此,政府应该注重经济环境的公平性,从整体上优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经济环境。从2001年到2005年国家财政总共增加15263.25亿元,几乎翻了一番,而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支出,虽然有所增加,但所占比例非常小,最多年份只占2.1%,与发达国家接近或超过一半的支出,相差甚远。总之,在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政府财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我国需要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注重为经济注入更多的公平因素,成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可靠支柱,为社会的公平、稳定做出贡献。
4结语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经济环境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想要更好地建设农名工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就必须优化经济环境,只有在良好的经济环境基础上,才能促进健全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当然,农民工高度的流动性和各地区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使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任务更加艰巨,由此而引起的矛盾也更加复杂,单从经济环境角度的分析,并不能涵盖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全部要素,还有很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建设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时,我国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影响因素,使农民工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成为真正的获益者。
主要参考文献
[1]石宏伟,孙万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4(14).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3
【关键词】会计电算;传统手工会计;联系;区别
1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从知识结构来看,会计人员普遍存在知识结构单一、不系统,知识老化、更新慢等问题。会计人员对 经济 、 法律 、高新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认识不足,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如何提高会计管理水平办法不多,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 发展 。
1.2会计人员自身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有一些会计人员对实施会计电算化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甚至对会计电算化数据可靠性产生质疑,错误地认为实行会计电算化只是由“ 电子 计算机替代手工记账”,账面比较漂亮而已。
1.3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目前,不少单位的电算化会计人员是由过去的会计、出纳等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一般只知道怎样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极其有限,遇到超出范围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寸步难行,只能求助于软件维护人员,而维护人员基本是计算机专业出身,对财务知识知之较少,双方不能很好地配合。
1.4会计人员职业道德 教育 有待加强。有些会计人员电算化知识贫乏,对会计电算化的保密性、安全性等管理工作认识不足,忽视信息安全教育,随意与互联网和业务无关的终端连接,使电脑感染病毒,甚至遭到人为非法破坏。
2加强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人员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2.1树立创新意识,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不再是人生某一阶段受一次教育就一劳永逸的事情,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实行会计电算化是单位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2.2重视对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会计电算化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 科学 技术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发展的,环境不同,对会计电算化工作要求也不同。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更新其知识结构,是提高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2.3改善会计人员知识、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3.1知识结构要合理。会计业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综合性,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能只限于本专业,除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外,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法律、税收、 金融 和审计等知识。
2.3.2学历和职称结构要合理。鼓励在职会计人员参加学历教育,参加职称 考试 ,并实行工资、待遇等与技术职称、学历挂钩的办法,以此激励会计人员发奋进取、更新知识。
2.3.3年龄结构要合理。既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会计人员,又要有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青年会计人员,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年龄段人员各自所具有的优势,实现年龄互补,在不断发展中保持动态平衡,从而实现最佳的综合效能。
2.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4
关键词:社会资本;政府质量;市场化程度;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04(2015)12-0045-08
当下中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和环境风险积聚增长,探寻有效的环境公共治理模式成为解决当下中国环境问题症结的关键“药方”[1]。国外的理论研究已经指出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中能够“担当大任”,事实上,由社会资本所驱动的社区治理、民间治理等自发式环境集体行动在国外早已盛行,并产生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但是,在中国,相应的环境集体行动数量少、规模小、影响微乎其微,反倒是一系列的环境倒逼了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和模式。进一步来看,近年来各地区环境群体性抗议事件成急剧增长态势,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有的群体性抗议事件催生了政府逐步的改善环境治理方式,有效的提升了环境治理绩效;而有的群体性抗议事件逐渐的演变成冲突性,在威胁社会稳定的同时,反而并没有及时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那么,这背后差异的原因又是什么?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讲,中国的社会资本到底有多少、是否能够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环境治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是什么?本文以中国日趋加剧和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从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视角,探讨中国语境下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到环境治理的
,提出并验证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关系的基本假说,并提出以社会资本机制促进环境治理的相关建议。
1研究基础与逻辑起点
1.1社会资本界定及其度量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研究范式的提出是当今经济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内容和方法上的重要突破,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起构建了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理论模型,并广泛地渗透到增长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环境资源经济学等各个学科分支当中。基于对以往研究的回顾和总结[2-5],社会资本不外乎包括四种形式:一是信任关系;二是互惠与交换;三是共同规则、准则和认同;四是沟通、网络与组织。
社会资本并不像实物资本那么容易发现、看出及测定[6],对于局外人而言实物资本的存在是显而易见的,相比之下,社会资本几乎是完全不可见的,除非认真努力地去调查人们用以组织自己的方法及那些指导其行为的权力义务。
1.2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
越来越多的证据说明社会资本对增长、公平、贫困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有重要影响[7]。许多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都可以被称之为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困境[8]。尽管环境集体行动迫切需要,但是并不会自发对环境公共产品需求做出响应。之前的研究已经指出有两类因素在集体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好的制度和高水平的社会资本。事实上许多好制度可能属于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受到社会资本的影响。在环境治理中,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共享信息、协调行动和集体决策三种机制影响到环境治理行为的交易成本,进而决定着环境治理集体行动的成败。这三类机制在个体、社区、地区和国家层面均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在共享信息上,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信息的丰裕程度和对称程度决定着环境集体行动能否实施和成功完成[9]。环境集体行动的参与主体往往会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程度来选择行动的策略,一旦缺乏必要的信息或者知晓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其参与环境集体行动的概率将会大大降低,而且作为一项策略互动行为,还将蔓延式的影响到其他参与者的决策。沟通、网络和组织通常可以有效的传播信息、扩大信息的覆盖面,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大大提高环境集体行动的可能性。在协调行动上,在环境集体行动的过程中,行为主体并不会根据事先所设定的程序按部就班的参与行动,而是会在参与过程中根据信息的变化来不断的调整集体行动策略,不可避免的是在调整的过程中利益冲突会不断的涌现,此时,如果社会资本相对充足,比如拥有较强的信任关系、互惠机制以及公平有效的“游戏规则”,参与者之间冲突的可能性不仅会自发的降低,而且还会在其他社会资本的“干预”下得到进一步的缓解。在集体决策上,集体决策是公共物品供给和市场外部性管理的必要条件,环境集体行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不断集体决策的过程,集体决策的过程往往也是意见达成一致的过程,意见一致的过程不仅受到决策规则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决策主体信任、互惠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认为,信任关系、互惠、社会准则和沟通网络组织等社会资本都能够直接的影响到环境治理行为及其绩效。
假说1:总体上看,社会资本有利于环境治理。
1.3制度环境(政府和市场)和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
一个地区的社会资本越多并不总是意味其收益就越大,社会资本本身还存在着一个最优区间或者水平,社会资本必须与所处(依赖)的制度环境相契合。在现有的研究中,绝大多数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一个褒义词,但是,从当今社会制度文明和法制建设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中还存在一些不合理、不合规甚至不合法的要素在其中。如社会关系往往与政治权力结合起来,形成政治上的裙带关系,在中国特有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中,社会关系网络往往会嵌入到政治治理的等级结构中,使得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相结合,并进一步加剧腐败和不平等,继而影响到社会一般的信任水平[10]。不可否定的是,其中一些要素在制度不健全的历史时期中替代性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好比是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条件下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事实上,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环境结果迥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所在地区社会资本过度或者社会资本不足所造成,如由于社会信任水平的下降、互惠机制的缺乏以及社会组织网络(互联网络)的推波助澜(恶意传播谣言、网络大V),打破一种和平式的抗议诉求,直接演变为群体性冲突或者加剧群体间的不信任,非但没有解决环境问题,反而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进一步恶化了原有的社会资本基础。因此,我们提出第2个假说:
假说2: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之间可能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并不是社会资本越高、环境治理的效果越好,环境资本存在着一个适度水平;
推而广之,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不仅受制于其自身的社会资本水平,而且还会受到所在地区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的影响。一方面,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影响甚至决定着社会资本的水平,较高的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有利于培育社会资本,抑制社会资本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影响着社会资本的环境效应,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必须依托于所处的环境,政府环境和市场环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需要指出的,政府质量和市场程度可以直接的影响和作用到环境治理,本文所探讨的重点是这两类因素如何影响到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
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能够有效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产品和要素市场相对发展、中介组织和法律相对健全[11],这些都有利于培育、形成和积累社会资本。在公共服务水平更高的地区,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相对较高、社会鸿沟相对较小、社会凝聚力较高、社会环境相对优越,公共服务还可以通过影响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积累而促进社会资本的形成与发展[12]。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当下中国少部分地区的环境上升为社会冲突还与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政府质量密切相关,尤其是后者,由于政府效率低下、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和不均等,再加之与公众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机制和信息传递机制,会进一步加剧社会资本不足或过度所带来的各类弊端。对此,我们提出假说3:
假说3: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受制于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政府质量越高,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越大;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亦越大。
2社会资本测度
2.1度量方法:MIMIC模型
MIMIC模型的特性在于同时具有因的指标(cause indicators)与果的指标(effect indicators)。因的指标在SEM中即为外因潜在变量的测量指标,果的指标为内因潜在变量的测量指标,该模型可以得到所有因的指标和果的指标对潜在变量的影响程度。
MIMIC模型的结构决定了可测变量的选取将直接影响着社会资本测度的准确性与可靠性。MIMIC模型本身只是提供了一个在合理选取指标变量之后测度社会资本的有效手段,至于如何选取指标变量更多的要依赖于社会资本理论形成和变化原因以及社会资本的综合影响,而且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指标的选取还必须立足于样本地区的实际。现有研究已经指出社会互动、文化传统、社会现代化转型、第三部门和政府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影响[13]。对此,我们选取了如下指标分别作为社会资本潜在变量的原因变量与指标变量,将12个指标分为四类:选择营商环境、全球化、收入差距来度量信任关系,使用就业状况、财政福利来度量互惠,利用财政风险和契约状况反映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选择社会服务、社会组织、社会流通、信息共享和社会沟通来表示沟通、网络与组织。
2.2数据与测度结果
本文将社会资本作为隐变量,并充分考虑影响社会资本的原因,如全球化、收入差距、就业状况、财政福利、财政风险、社会组织和社会沟通等因素;并以营商环境、契约状况、社会服务、社会流通和社会共享作为指标变量,建立MIMIC模型,来测算社会资本的相对规模。
我们首先考虑一个封闭经济中的社会资本,从模型的最一般形式切入(不纳入全球化因素),逐步剔除统计不显著的指标变量和原因变量,根据卡方检验得到的概率值,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调整后的拟合优度(AGFI)、标准化残差均方根(SRMR)等检验值,综合考虑并确定模型,并根据增删变量来调整模型的拟合度,选出最适变量结构。根据原因变量的估计系数,我们进一步计算得到1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1年的社会资本,由于我们主要测算所在地区社会资本相对总量,宏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稳定性,本文无意测算社会资本的人均水平。
从2004-2011年,全国平均社会资本分别为0.017 675,0.017 261,0.017 551,0.018 018,0.019 496,0.022 297,0.025 436和0.029 265,呈现出较稳定的上升趋势,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的社会资本总量最高,西部地区其次,中部地区最后。
3模型、变量和数据
3.1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在借鉴Hari et al.[14]和Papyrakis[15]等跨国和分地区面板数据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了社会资本的平方项,观察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非线性关系。构建如下的基本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EPI表示环境治理绩效指数,考虑到环境治理绩效的综合性,在参照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从污染物排放、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合成,具体包括环境污染指数(PI)、污染治理指数(PCI)和绿化指数(GI), 其中污染排放由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SO2排放量和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构成,污染治理指标则由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SO2硫去除率、工业烟尘去除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环境治理投资等7个二级指标构成,绿化指数则由绿化率表征。采用主成分方法合成环境治理绩效指数,首先对各项二级指标分别作标准化处理,然后逐级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为各个二级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分别得到污染排放指数(倒数化处理)、污染处理指数和绿化指数,最后再次采用主成分方法为上述三个指数赋予相应的权重,最终得到环境治理绩效指数。
社会资本(SCI)为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社会资本还可以分解为社会信任关系(ST),社会互惠(SM),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SN),以及社会沟通、网络和社会组织(SCM)四类,社会信任关系、社会互惠,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以及社会沟通、网络和社会组织同样采用主成分方法测算得到。X为引入到模型中的其他控制变量所组成的向量集,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教育和对外开放以及气温和降雨。为了进一步考察社会资本所处的制度环境对其环境治理效应的影响,本文的实证策略做如下安排:
在模型(1)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两个指标,得到:
本文中,按照各地区2004-2011年平均政府质量指数和平均市场化程度指数将186个城市划分为政府质量较高地区和政府质量较低地区、市场化较高地区和市场化较低地区。但是简单的按照自变量的相关标准对样本进行分组,难以准确的反映各种门槛变量对差异的影响。在非线性计量经济模型发展的背景下,新发展出一种新的门限面板回归模型(threshold-old panel regression,TPR),该方法针对上述两种分组方法的局限性进行了改进,不需要给定非线性方程的形式,门槛值及其个数完全由样本数据内生决定,同时提供了一个渐进分布理论来建立待估计参数的置信区间,运用Bootstrap方法来估计门槛值的统计显著性。
对于政府质量指数的度量,本文借鉴了现有文献的做法并考虑到地级市层面数据的可得性,主要从税收负担、公共品供给和产权保护3个维度来刻画地级市政府质量[16],用本年应交增值税/(本年应交增值税+利润总额)来度量所在地区的税收负担,使用文化、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来反映政府所提供的公共品,并以产权保护作为地方政府所履行的职能。在市场化程度指数的度量上,使用民营化、特定行业就业和市场化指数来进行度量,民营化用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就业人数占总人口比重度量,特定行业主要是指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以及信息技术行业,最后我们使用了樊纲[11]所提供的分省市场化指数,并假定一个省内部各地级市共享该省的市场化指数。
3.2考虑内生问题的稳健性检验与方法选择
在关注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时,容易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模型本身所存在的内生性风险。在系统GMM方法中还将引入上述部分论证的外生工具变量共同组成工具变量集合。一方面,我们需要根据Sargan检验和差分误差项的序列相关检验来判断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进一步选择Wind-meiger所提出的改进的有限样本标准差估计实现对两步估计标准误的纠正,使SYS-GMM的两步稳健估计比一般估计更为有效。再加之SYS-GMM方法比较适用于时间跨度小而截面单位较多的面板数据,本文所选择的8年1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恰好符合其特性。
3.3数据样本
本文选取了口径更为稳定一致的2004-2011年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和其中的186座城市,共计得到1488个观察样本,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樊纲编辑的《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报告》。
4实证结果汇报
4.1基本结果
4.1.1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
表1汇报的静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固定效应方法的回归结果。与假设1预期完全一致,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改善环境治理、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和绩效。具体说来,表1的模型(1)和模型(2)报告的是社会资本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回归结果,社会资本与环境污染的关系显著为负,当社会资本水平每提高1%时,环境污染可能会降低0.28%,当引入社会资本平方项后发现,二次项系数为正,说明社会资本与环境污染之间可能会存在着U型关系,社会资本的拐点值为0.074 2,当社会资本没有超过0.074 2时,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抑制污染,当跨过该拐点后,社会资本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会趋近于零并可能还会加剧环境污染。模型(3)和(4)报告的是社会资本与污染处理关系的回归结果,我们发现,社会资本一次项系数为正,二次项系数为负,这表明,在一定的社会资本水平范围内,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激励和促进污染治理,社会资本与污染治理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社会资本的拐点值为0.078 8,即过度的社会资本可能并不利于环境污染治理。模型(5)和(6)显示的是社会资本与城市绿化之间的关系,依然发现,社会资本与城市绿化指数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倒U型关系,社会资本拐点值为0.133,明显高于环境污染和污染处理回归中的社会资本拐点,这表明,社会资本在城市生态绿化方面可以发挥相对更为重要的作用。最后,在上述三类环境指标的基础上合成得到环境治理绩效指数,如模型(7)和(8)所示,社会资本可以有效的通过降低环境污染、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和生态环境建设来实现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当社会资本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时,环境治理绩效指数会显著的提高0.538 2%,引入社会资本二次项后,其系数为负,虽然不显著,但是通过前面三个指标的综合判断,可以认为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社会资本的拐点为0.054 8。
4.1.2不同类型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
进一步将社会资本分解为社会信任关系,社会互惠,社会准则、规则和约束,社会沟通、网络和组织,在控制其他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各类形式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及其差异,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我们发现,四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在不同的显著性水平上促进了环境治理绩效的提升,具体说来,当四种类型的社会资本均提高1个百分点时,环境治理绩效分别提升0.26%、0.19%、0.21%和0.57%,单纯的从社会资本的内部构成来看,相比较社会互惠和社会准则规则约束而言,社会沟通、网络和组织以及社会信任关系对环境治理绩效的促进作用更大。不同类型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类型社会资本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公共事务的耦合度所决定。
4.2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
首先在原有基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指数两个因素,发现(如有需要,回归结果作者可提供,下同),社会资本系数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但依然显著为正,同时还发现,社会资本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这表明,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依然呈现出倒U型关系,与原有基准模型略有不同的是,社会资本的拐点值进一步增加,达到0.062 1,这似乎表明,政府质量因素和市场化程度因素可以有效的延缓社会资本拐点的到来,进一步延长最优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区间和范围。与社会资本类似,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均存在着倒U型关系,分别引入了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的平方项,发现,二次型系数均为负,这意味着,单纯依靠政府机制、市场机制或社会机制,都难以独立有效的推进环境治理,任何一种机制作用的发挥都有赖于另外两种机制所提供的条件,尤其对社会资本而言,更依赖与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所提供的环境,这是由社会机制所处的相对较弱的地位所决定的。
为了进一步准确的判断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是否会受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制度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将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分别依次设定为门限变量,通过观察门限值上下样本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影响的差异,来更为贴切的反映制度环境的影响。首先,我们进行门槛效果检验来确定门槛个数。我们依次设置了不存在门槛、一个门槛和两个门槛进行估计,得到F统计值和采用Bootsrap方法得到的P值,结果发现,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变量的单一门槛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而在双重门槛检验中,两项门槛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存在着单一门槛效应。接下来进一步确定具体的门槛值,根据门限回归的结果,我们发现,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的门槛值分别为0.196和0.215,具体说来,当政府质量低于0.196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094,而当政府质量跨过0.196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则上升到0.189,增加了1倍;当市场化程度低于0.215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为0.114,当市场化程度高于0.215时,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率绩效的影响系数则稳步增加到0.153。这表明,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确实是影响到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重要因素。在此,我们还进一步比较了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作用于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程度的差异,根据前文的统计分析发现,平均政府质量指数为0.278,平均市场化程度指数为0.244,并且政府质量的核密度分布相较于市场化程度明显右移,但是尽管如此,政府质量的门槛值依然低于市场化程度的门槛值,这似乎说明,改善政府质量所带来的社会资本边际环境治理效应更高。在进行门限回归之前,我们还进一步按照各地区平均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将样本分为两等分,即政府质量较高地区和政府质量较低地区、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并进一步比较了四类地区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尽管四类地区的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均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倒U型关系,但是政府质量较高地区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政府质量较低地区,且两地区的社会资本拐点分别为0.108和0.054;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绩效的影响系数明显大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且两地区的社会资本拐点分别为0.098和0.056。
4.3稳健性检验
4.3.1引入工具变量
考虑到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我们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工具变量并采用考虑动态效应的系统GMM方法进行估计,结论与前文结论基本一致。
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到社会资本的拐点值,接下来有必要、也有可能进一步找到相对于环境治理率绩效的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地区和社会相对过度地区。所测算的拐点值为0.062和0.077,分别将其作为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和相对适度地区、相对适度地区与相对过度地区的划分标准。选择这两个值,主要是基于这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且都控制了制度环境变量的影响,同时部分的考虑了内生性问题。从年均比重来看,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占到85.15%,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地区和社会资本相对过度地区的比重仅为7.39%和7.46%,在环境治理上,绝大部分城市面临着社会机制不全的困境,而目前中国环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社会资本不足起着重要“作用”,比如公众参与环保行动目前仍处于传统模式阶段,这是一种非常有限的末端参与。社会资本分布的趋势来看,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城市的数量和比重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这类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城市的数量和比重则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针对社会资本不同类型地区而言,各自侧重点和关注点应该有所差异,对于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而言,重点应该放在努力增加社会资本上,最大限度发挥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社会资本相对适度的东部中等城市,应该同时兼顾社会资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进,通过完善制度环境进一步拓展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区间范围;对于社会资本相对过度的地区而言,应该将重点放在制度环境的改进上,在短期内,这一地区社会资本的容量和环境治理效应已经到了瓶颈期,现有的制度环境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发挥的需要,因此,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在更高的政府制度水平和市场化程度上实现与社会资本有机对接。可以解释的是,东中西部地区同时出现环境的内在机制是存在差异的,中西部地区更主要源于社会资本的不足,即社会群体间尤其是公众与企业和政府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再加之沟通机制不畅,企业缺乏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社会规范和约束机制,使得这些地区的出现;而东部地区环境出现则可能是社会资本相对过度尤其是所处的制度环境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的“需要”所引发,以厦门PX项目事件和启东事件为例,两地区均处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两类事件均是由上马环境污染项目所引起的,由于两地区社会资本相对充分,使得社会公众在污染危害尚未严重发生之前就采取相应的集体行动进行反馈,如厦门PX项目建成之初,105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合签名“关于厦门沧海PX项目迁址的提案”,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之后随着事态的蔓延以及公众急速关注,当地政府较为迅速的开启多轮座谈沟通,进行了二次环评、公众投票和项目迁址,最后以平稳方式解决了这一危机;而启东事件自始至终,当地政府并未充分重视,而民众的利益诉求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反而在集聚和反弹,直至最后演变为大规模。这两起事件恰恰说明:社会资本水平并不是越大越好,特别是当所处的制度环境尤其是政府部门难以满足社会资本的“需求”时,社会资本反而会引致环境治理的低效;但是如果政府部门努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自身的运行效率,引导和沟通机制顺畅,那么即使社会资本水平相对较高,反而会更有利于提升环境治理绩效。
4.3.2更换样本与指标
为了进一步证明本文结论的可靠性,根据数据的可得性和适用性,我们在已有的186座样本城市中,筛选出93座城市,筛选标准是这些城市均列入环境保护部公布PM10、SO2、NO2数据的113个大中城市中,同时将样本的因变量替换成PM10、SO2、NO2变量,来考察社会资本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分别采用门限回归、考虑工具变量的SYS-GMM方法进行检验,时间区间为2004-2010年,得到的结论与前文基本一致。
5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了社会资本、制度环境与环境治理绩效之间关系的三个基本假说,我们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总体上有利于环境治理,尤以社会信任和社会沟通(网络和组织)的效应最为明显;社会资本与环境治理之间呈现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社会资本存在着一个适度水平;社会资本对环境治理的影响受制于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两种因素,政府质量和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越大,同时,改善政府质量所带来的社会资本边际环境治理效应更高;从年均比重来看,社会资本相对不足地区占到85.15%,社会资本相对适度地区和社会资本相对过度地区的比重仅为7.39%和7.46%,目前中国环境治理困局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绝大部分城市面临着社会资本不足所导致的社会机制不全的困境。
本文结论对现阶段中国环境治理机制的设计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一是重视社会机制尤其是社会资本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持续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提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以及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对于积累社会资本、发挥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具有重要意义;二是重视制度环境在形塑和提升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中的作用,良好的政府质量和较高的市场化程度可以强化社会资本的环境治理效应,拓展和延伸社会资本环境治理效应的广度和深度;三是重视社会资本与制度环境的匹配与衔接。对社会资本不同类型地区而言,各自侧重点和关注点应该有所差异,对于社会资本相对不足的中西部地区而言,重点应该放在努力增加社会资本上,社会资本相对适度的东部中等城市,应该同时兼顾社会资本和其他制度因素的同步推进,对于社会资本相对过度的地区而言,应该将重点放在制度环境的改进上。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亚洲开发银行.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2:2-5.[Asian Development Bank.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Futur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Beijing: China Financial and Economic Publishing House, 2012:2-5.]
[2]Putnam R D. Bowling Alone: America’s Declining Social Capital [J].Journal of Democracy, 1995, 6 (1): 65-78.
[3]Coleman J 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239-244.
[4]Francis F. Social Capital and the Global Economy[J].Foreign Affairs,1995,74 (5): 9-103.
[5]Stiglitz J. Capital Market Liberal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Instability [J].World Development, 2000, 28 (6): 1075-1086.
[6]Ostrom E, Gardner R, Walker J. Rules, Games, and Common Pool Resources [J].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94:24-43.
[7]Grootaert C. Social Capital, Household Welfare and Poverty in Indonesia: Local Level Institutions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 Environmentally and Soci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2148, 1999: 34-59.
[8]Duit A, Galaz V, Eckerberg K, et al. Governance, Complexity, and Resilienc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 20(3): 363-368.
[9]Tsa T.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on Regional Waste Recycling [J].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8,16 (1):44-55.
[10]陆铭, 李爽. 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J]. 管理世界, 2008, (9):161-165.[ Lu Ming, Li Shuang. Social Capital, the Informal System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Management World, 2008, (9): 161-165.]
[11]樊纲, 王小鲁, 朱恒鹏.中国市场化指数:各地区市场化相对进程2011年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23-45. [Fan Gang, Wang Xiaolu, Zhu Hengpeng. China’s Market-oriented Index: Regions in Relative Process Report 2011 [M]. Beijing: 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1: 23-45.]
[12]迟福林.公平与可持续:未来十年的中国追求[J].经济体制改革, 2012, (2):5-7. [Chi Fulin.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 Next Decade China’s Pursuit [J]. Economic Reform, 2012, (2): 5-7.]
[13]Jones N, Clark J R A. Social Capital and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in Coastal Areas: A Review of Current Debates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2013,80(4): 12-19.
[14]Dulal H B, Foa R, Knowles S. Social Capital and Cross-Country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2011,20(2):121-144.
[15]Papyrakis 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 Socially Fragmented Countries [J]. Environmental Resource Economics,2013,55(1):119C140.
[16]陈刚, 李树. 政府如何能够让人幸福?[J]. 管理世界, 2012, (8):55-67.[Chen Gang, Li Shu. How the Government Can Make People Happy [J]. Management World, 2012, (8): 55-67.]
AbstractThe extent to which social capital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olicy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proposition. Increasing evidences suggest that social capital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or growth, justice, poverty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increasingly intensified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the study object,puts forward three basic hypotheses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erformance,adopts structural equation of MIMIC method to estimate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of more than 186 prefecturelevel cities. At the macro level from 2004 to 2011,and empirically
investigates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to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and
the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performance and
system heterogeneity. The study found that social capital is conducive to the overal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and social capital exerts the most obvious effects to social trust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dilemma. Most of the cities are facing social mechanisms of social capital shortage caused by incomplete plight. It’s not true that the greater the social capital level the better it is; especially whe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is difficult to meet the ‘demand’ of social capital, social capital will lead to the inefficiency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f governments make effort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public services and their operation efficiency, guiding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are open,
and it is matched with social capital,it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is paper recommend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social mechanisms, especially to 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xert the role of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mechanisms in shaping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promote cohesion and matching of social capital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focuses should var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gions in term of social capital. The middle and western region that is comparatively short of social capital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creasing social capital.
Mediumsized cities in eastern region with relatively moderate social capital
should both consider the progress of social capital and other institutional factors.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5
(一)英国的基本情况
英国是世界上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尤其是十七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后期的产业革命,大大加快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其海外贸易和投资遍及世界各地。由于英国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对英联邦国家和其他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经济、立法、文化乃至军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20世纪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美国等西方其他国家的发展,英国受到挑战而经济发展不够迅速,但其经济仍有一定的基础,在国际贸易和金融方面还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和实力。特别是那些曾经沦为英殖民地的一些国家,至今仍保留着昔日大英帝国强盛的痕迹。
(二)公司法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英国以公司法作为国家对公司实施立法管理的依据,除公司组织外,其它类型经济组织的活动则有其它法规管理,例如:①非公司组织的企业(如独资和合伙企业),在所得税法中予以规范;②非盈利性组织,遵从为某些特定组织而制订的法律,②公共部门的机构或企业也是根据特定的法律进行报告的。而公司会计主要受制于公司法,其次也受会计职业团体的影响。目前管理与协调英国会计实务的公司法,最早起源于1844年的《联合股份公司法》,但其对公司财务会计与审计会计的管理与协调并没有起到过实质性的作用。1948年,基于《联合股份公司法》制订的公司法,则是一个里程碑,强调公司必须以“真实公允”的观念来处理会计事项,提供会计信息。公司法自1948年公布后,又经过几次较大的修改:第一次是在1967年,修改的主要内容是销售额的披露更具强制与义务性,更大范围地公开董事会的报告与记录,并且取消了家庭自营的私人企业以前所拥有的不被露的优惠权。第二次是在1976年,修改的主要内容是会计信息的永久性与公开性的法定需求量变得更紧,加强了审计人员的权力,增强了对董事会利益的披露。第三次是在1981年,主要是贯彻欧共体的第四号指令,即《关于有限责任公司年度报表的各国立法协调的第四号理事会指令的修改建议》。第四次是在1985年,前面三次修订本和1948年的文本均作为独立的法律文件生效,执行时需互相参照以决定取舍,很不方便。这次修订则同以前几次有所不同,这次修订是把历次公司法的有关内容加以合并,经过删改和增补,并将欧共体第七号指令《合并会计》纳入其中,使之成为一部统一的、内容繁多的包括有747个章节和25张表格的公司法。具体来说,公司法对会计有如下要求:
1.着重强调“真实与公允”的观念。为了保证符合“真实与公允”的要求,规定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增补信息揭示的内容。甚至在形式变化使有关规定不能适应时,也可以偏离具体规定而作恰当的揭示。
2.关于资产负债表。公司法规定:
(1)报表格式。即可以采用帐户式的资产负债表格式(和美国采用的相似,所不同的是项目的排列系按流动程度相反的次序),也可以采用竖式格式(一种叙述格式,通过从相,应的资产分类中减去负债分类而得出股东权益),或同时采用两种格式。
(2)应提供的信息。包括法定的和发行的股本;分类反映的负债及准备,以及按照适当的标题分类反映准备变动的细节;关于债券的信,包括偿还、重版发行的日期等;银行借款及透支总额;公司税及计算方法;集团间的债务;股利包括未分配股利;票据引起任何或有负债的细节;固定资产或成本或估价和任何折[日准备等的详细情况,重估价年度,估价者的姓名和资格;帐面价值减去任何核销额后反映的无形资产,按上市和非上市分别反映的投资,外币折算的依据。
3.关于损益表。公司法规定:
(1)格式。可以从三种格式中选择,即横式或竖式的或两种都采用,项目的分类可以按费用的性质分,也可以按其职能分。(在美国,损益表的格式一般是竖式的,费用项目系按职能分类)
(2)提供的信息。公司法要求企业必须提供下列有关信息:
营业额,其中年营业额超过一百万英镑的公司还应提供营业额的计算过程;租金收入或投资收入;董事报酬,包括以前任董事的养老金和给董事的补偿金,以及年报酬为五干英镑的董事人数(董事年报酬不超过四万英镑的不须遵守这一要求);董事长报酬;应计利息;折旧费用包括折旧的计算方法等;其它费用包括审计费用;纳税信息(分别按联合王国公司税,联合王国所得税和海外税类单独反映);股利总额(包括未分配股利);非常交易事项收支。会计政策的变动情况。
4.关于财务会计附注
根据公司法企业必须提供真实公允的报表信息,除此之外,公司还必须按照真实公允的原则揭示有关表下注释,这些注释与财务报表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公司法要求必须作为报表附注的是:
①子公司所属控股公司的名称及其国籍;
②公司对外投资的详细情况。其中,当对非子公司的投资额达10%时,还应说明该受资公司的国籍及持股性质。如果控股达到20%以上(含20%),还必须揭示前一个会计年度该公司的股本总额、准备金和损益情况。
②未分配股利和待转入准备的数额;
④有关固定资产的重大变化情况;
⑤股票、债券等的发行情况;
⑧有关各种业务营业额的比较分析情况及税前收益信息;
⑦每周职工平均人数及雇员报酬的信息;
⑧集团合并报表。
5.董事长报告
根据公司法的要求,董事长报告应提供评价公司及其子公司当年业务发展情况及其年末状况的信息,并要求这些信息必须经过审计。董事长报告应当包括:a.年度结束后已经发生且影响公司或子公司的任何重大事项的细节;b.说明公司未来可能的业务发展情况;C说明公司及其子公司开发领域的情况。除此之外,董事长报告还要揭示如下信息:必须提供董事成员名单和任何重要信息,对于同公司有关的其他组织有利害关系的董事,则还要提供他们的股份或债券及其持有股份的变动情况;公司的主要经营范围确保雇员健康、安全和工作福利的措施方面的信息;支持政界组织和捐助慈善机构的信息;对于评估成员公司状况极为重要的任何其他信息。
(三)会计职业团体的活动与会计准则的制定
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职业会计师最早出现于英国。1720年,英国的“南海公司”破产,持有该公司股票的投资人和债权人发现该公司并不如其所表述和报告的那样好,怀疑其有欺诈行为,纷纷要求其赔偿损失。面对社会各界的压力,当时的英国议会组织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特别调查委员会,调查南海公司的破产事件。经过调查,这个特别委员会发现,该公司的会计记录严重失实,并有明显的舞弊行为。于是,这个特别调查委员会聘请了一位精通会计实务的人斯内尔,对南海公司的会计帐目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后来议会根据· 斯内尔的审计报告,没收了南海公司全部董事的个人财产,并将一名直接责任人逮捕。英国人对南海公司破产事件的处理,揭开了为整个世界缔造注册会计师这一崇高职业的序幕。斯内尔编制的报告也就成了西方最早由会计编制和呈送的审计报告。因此,审计历史上,也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第一阶段称作英国审计。英国的会计师职业团体主要有:
(1)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The l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vntants inEngland and Wales.ICAEW)
(2)苏格兰特许会计协会(The l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of ScotlandICAS)
(3)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TheAssociationofCertifiedAccountants——ACA)
(4)成本与管理会计师协会(The lnstitute of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antsICMA) *
(5)特许公共财务与会计协会(The chartered lnstitute of Public Finance and Ac—COUntancy CIPFA)
(6)会计准则(标准)筹划委员会(AccountingStandardSteeringCommitteel970年成立)
早期英国的会计职业组织都是区域性的。1942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开始从事会计准则的研究活动,它了一系列“会计准则建议书”,但由于其不具备强制性而未被采纳,甚至也未被当时的会计界广泛知晓,因而也没有产生多大影响。1969年人们愈益感觉到,有必要以权威性公告而不是象颁布的那些建议书,来弥补公司法对会计规范的不足,结果,英格兰和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在1970年组建了会计准则筹划委员会。该委员会以后又得到英国和爱尔兰其他五个会计团体的支持,并于1976年易名为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六个会计团体的联合委员会。从创设到l 990年,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25号(《标准会计实务公告》StatementoftandardAccountingPractice—SSAP],其中3号)以后撤销。英国的标准会计实务惯例公告同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相比,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并非完全一致,在准则的表现形式和制定准则的工作目标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它并不制定大量而浩繁的、包罗问题广泛的详细会计准则,只就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其次,《标准会计实务惯例公告》不具有法律效力,也没有权威机构的支持。但人们一般认为,根据《标准会计实务惯例公告》编制的报表可认为是真实和公允的,而不这样编制的报表则可能被法院认为不真实或不公允。 随着会计问题日益复杂,需要不断提高财务报告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准则委员会愈益显出难以令人满意地履行其制定会计准则的职责。人们指责会计准则委员会既不能迅速应付变化着的需求,也不能恰当地处理通货膨胀会计,表外筹资业务、商誉等基本问题。例如,已颁布的会计准则中还未要求英国公司披露销货成本这一数字,这无异于剥夺了分析者的一个有效的分析工具。此外,英国亦坚决反对把后进先出法作为存货和在制品的计价方法。最后,不注意理论研究,尚未建立财务计量和报告的概念结构。这一方面由于他们不愿象美国那样做,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英国没有必要的基金,而只能应付紧迫问题。有鉴于此,英国会计界根据专家委员会的建议,于1990年建立了全新的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其核心是会计准则委员会ccountingstandardsBoard,原先的会计准则委员会英文名称为Accounting standardsComminttee) 新的会计准则机制,有如下特点:①新机制有一个由各会计团体任命的理事会,财务报告理事会,由它筹措资金,决定制定会计准则的重大政策,任命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这类似于美国的财务会计基金会。②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一样,新成立的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十分重视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基本准则的研究,正准备颁布《原则公告》,内容和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十分相似。除此以外,该委员会正筹划颁布《财务报告准则》,以逐步替代《标准会计实务公告》。为了加强会计准则的贯彻执行,新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专门成立了一个检查小组,专门检查严重违背会计准则的行为以期提高财务报告的水准。
(四)英国会计的主要特征
1.以“真实与公允”(True and fair)原则为会计行为规范的核心原则。无论是公司法或会计原则的执行,都不允许背离这一原则,不仅如此,这一原则已超出国界而被欧共体和某些英联邦国家所接受而成为本国的重要会计规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真实与公允”的原则并没有明确的界定和内容,而要靠会计人员的理解和判断。这固然有利于应付错综复杂的实际情况,但也难免带来不确定因素,造成实务处理中一些认识和判断上的分歧。
2.英国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及其有限。国家并未授权任何会计职业团体来制定会计准则,而是广大会计职业界成员从其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法律框架内制定标准和会计实务说明,它虽然在客观上对公司法的有关规定起到补充作用,但法律本身并无这种规定。3.英国会计职业团体对国际会计准则十分重视。只要与英国或爱尔兰法律不相抵触的国际会计准则,他们在制定会计准则时都予以借鉴,因此,国际会计准则的有些内容,尤其是英国公司法中未曾涉及的一些内容,都被引入英国的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中。
4.关于会计报表。公司法和标准会计实务说明都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合并报表。但标准会计实务还要求除小型公司外,都要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以反映营运资本的增减变动,并对现金及短期投资增减变动的结果作为营运资本的组成部分在表的底部单独反映。
5.英国会计实务中,有一些引人注意的方面:
①存货计价。既可按成本,亦可按成本与可变现价孰低方法,也可按企业认为正当的方法,但不采用后进先出法(LIFO),此法在美国则比较流行。②短期投资性质的有价证券。既可按成本方法、亦可按成本与可变现价孰低的方法计价。②固定资产成本在有效期间摊销,但对投资性财产例外,这一点不同于其它国家。④研究与开发费用。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开发研究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类型的费用,均在发生的当期列做费用。后一种类型的费用,一般也可作为当期费用列支。但是,若该类费用的发生符合下列条件时,便应递延处理,分期摊销:a.此类费用的发生属于专门的课题研究项目,其费用能够单独分开小,该项研究在技术上及商业上有取得成功的把握,能够以将来的收入抵偿其研究费用;c公司有足够的财力保证该项课题的完成。⑥商誉。鼓励采用一次注销的方法,注销额冲减有关的准备帐户。但也不禁止采用其他方法,如按有效经济年限进行摊销、分期转入损益的做法,以照顾某些公司在特定条件下的需要(例如,为了避免准备帐户过度冲减)。附:英国财务报表的统一格式(1985年公司法):
。 资产负债表
12月31日
A.末付催缴股本 4.暂付款
B:固定资产 E.有形资产 ‘
1.无形资产 1.土地及建筑物
1.开发成本 2.厂房及机器
2.特许权、专利权、许可证 3.装置、家具、工具和设备商标权及诸如此类的权利和资产 4.暂付款及在建工程
3.商誉 m.投资1.集团内公司股份 6.欠集团内公司帐款
2.对集团公司贷款 7.欠联属公司帐款
3.联属公司贷款 8.其它债券,包括税金及社会保险
4.对联属公司贷款 9.应计及递延收益
5.除贷款外的其它投资 F,净流动资产(负责)
6.其它贷款 G.资产总额减流动负债
7.自有股份 H.债务:一年后到期的金额
C。流动资产 1.债券借款
I,存货 2.银行借款及透支
1.原料及物料用品 3.预收款
2.在制品 4.应付商业帐款
3.产成品及待销商品 5.应付汇票
4.暂付款 6.欠集团内公司帐款
K.债权 7.欠联属公司帐款
1.应收商业帐款 8.其它债务,包括税金及社会保险
2.集团内公司欠款 9。应计及递延收益
3.联属公司欠款 1.备付负债及费用
4.其他应收款 1.养老金及类似债券
5.未付催缴股本 2.税金,包括递延所得税
6.预付款及应计收益 3.其他备付
m.投资 J.应计及递延收益
1.集团内公司股份 K.资本及准备
2.自有股份 I.已缴股本
3.其他投资 R.股本溢价
W.银行存款及库存现金 m.重估价准备
D.预付款及应计收益 Iv.其他准备
E.债务:一年内到期的金额 1.资本收兑准备
1.债券借款 2.自有股份准备
2.银行借款及透支 3.按公司章程提取的准备
3.预收款 4.其它准备
4.应付商业帐款 v.损益
5.应付汇票
损益表格式
××年度
格式1 格式2
1.营业额 1.营业额
2.销售成本 2。产成品及在产品库存变动
3.毛利或亏损 3.自制品
4.销售费用 4.其他经营收益
5.管理费用 5.(A)原料及辅料用品
6.其他经营费用 (B)其他外部费用
7.集团内公司股份投资收益 6.雇佣职工成本
8.联属公司股份投资收益 (A)工资及薪金
9.其它固定资产投资收益 (B)流动资产意外注销额
10.其他应收利息及类似收益 8.其他经营费用
11.投资注销额 9.集团内公司股份投资收益
12。应付利息及类似费用 10.联属公司股份投资收益
13.正常活动损益的所得税 11.其他固定资产投资收益
14。税后正常活动损益 12.其他应收利息及类似收益
15.非常收益 13.投资注销额
16.非常费用 . 14。应付利息及类似费用
l 7.非常损益 l 5.正常活动损益的所得税
18.非常损益的所得税 16.税后正常活动损益
19.末反映在上述项目的所得税 17.非常收益
20.财政年度损益额 18.非常损失
(B)社会保险成本 l 9.非常损益
(C)其他养老金成本 20.非常损益的所得税
社会经济环境范文6
关键词:优化环境 军校教员 敬业精神
敬业是军校教员的总体风貌,教员队伍的主流品质。但现阶段军校教员的敬业精神出现淡化、弱化现象,一定程度有整体发展的迹象。塑造和培育敬业精神,成为军校教员职业道德建设中急待解决的课题。
笔者认为,塑造军校教员敬业精神,可从社会环境着手,构筑外在支持力,增强教员的职业吸引力。在全社会达成一种“民族振兴,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的共识,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使其从内心感到教育是崇高的事业,教育工作是光荣的岗位,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产生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军校教员将塑造敬业精神变为自觉行动。
一、营造爱军尚武的社会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现象,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文化背景底蕴下催生,自然环境、社会形态、经济水平等作用下长期形成的精神与物质总和。军校教员敬业精神也属文化行为。作为有历史继承性和广泛渗透力的载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塑造和改变民族心理、品格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精神、观念形态和思维方式,也左右着军校教员敬业精神的形成。
对此要大力营造爱军尚武的社会文化,首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广泛、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拓宽路子,形成机制,增强实效,坚持把政府行为与群众自我教育相结合,经常工作与必要声势规模相结合,不断强化民族国防意识,在人民心中筑起牢不可破的长城,其次,要真心实意地支持帮助部队推进改革好和建设事业,着眼于军队建设新特点,深入开展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活动,继续为部队官兵办实事、解难题。开展智力拥军的同时,努力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再就是,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大力宣扬我军在各个时期的贡献和涌现的英雄模范,使我军赢得最广大人民的理解、热爱和支持,使新时期的国防军队建设真正成为全民族的事业。
二、培育良好的重教风气
尊师重教是我军的优良传统,是我军强盛和发展的希望。良好的风气对塑造教员敬业精神具有积极整合引导作用。因此,营造尊重教员的风气对于培养敬业精神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1.尊重教员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和依靠教员是办好院校的根本。全体同志牢固树立教员是办学主体,专家治学,领导机关为教员服务,生活待遇教员优先的观念。畅通言路,福利教员,请他们参与研究学院建设与发展等问题,论证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审定教学计划大纲,参与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使他们确实感到教员在院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其主人翁思想,强化敬业精神。
2.要尊重教员的劳动特点和成果。教员的工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工作需要,往往不受作息时间限制。教员职业是复杂的创造性脑力劳动,需要集中精力做学问,院校应排除各种干扰,保证其工作时间安定性,大力推广先进经验,充分肯定教员的科研成果。
3.营造良好的重教风气要坚持法规制度化。尊师重教为何做得不尽满意,很重要的一条是没有形成相应的法规制度,往往依领导和机关的情绪而波动。鉴于此,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制度,确保尊师重教工作落到实处。
三、保护军校教员的合法权益
从塑造军校教员敬业精神的情况看,2001年,《现役军官法》出台后,虽然大的系统原则规定了军人应享有的合法权益,但这些尚无完备的子系统支持,也就是没有具体的法规制度来保证。有的政策迟迟不出;有的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执行不够力度;有的部门和领导,法规意识淡薄,不习惯依照法规制度开展工作,在强调无私奉献的同时,不善于运用法规关心和保护教员合法权益。如:教员待遇偏低、转业安置难、随军家属就业难、子女入学难、住房难等问题,缺乏有力的法规保障。诸如此类问题,使许多教员一度对无私奉献产生怀疑和逆反心理,直接影响军校教员敬业精神的塑造。因此,必须运用法规制度关心和保护教员的合法权益。党、国家和军队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法规制度,对军校教员的荣誉、人格尊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保护;对其享有与其履行职责相适应的生活福利;退出现役的军校教员在妥善安置和生活、教育、住房等方面给予优待;现役军校教员家属,在就业、住房、义务教育等方面给予照顾。
四、提高军校教员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