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文1
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出现偏差的表现为:1、抑郁孤独,少言寡语。由于父母之间婚姻的破裂,孩子由其中一方抚养,孩子感觉父母已经不爱自己,尤其是父母一方重组家庭后,表现出来的孤独感,很难融合。在学校甚至表现出:对同学冷谈,不主动与老师同学沟通的抑郁心理现象。2、放任自我,叛逆粗暴: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心理上存在很严重的问题,表现为:行为懒惰、放任自我、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家长斥喝其问题时还会出现叛逆粗暴的现象。3、怯懦自卑、狭隘自私。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缺陷,常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多余的一个人,甚至有觉得命运对自己的不公平,致使他们不信任别人,不信任自己,生活中充满悲伤和自卑的色彩。
第一,家庭原因。父母的争吵、打骂,在子女的供养、教育等问题上意见不一致,互相推委、扯皮造成养而不教、放任不管,或把孩子当成“出气筒”,稍不如意就谩骂斥责,甚至拳脚相加。孩子失去家庭的温暖,得不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这样的家庭不但对孩子的教育无力,而且孩子精神上承受沉重的打击因而变得孤僻、性格忧郁、意志薄弱,破罐破摔、自由散漫、无进取心。
第二,社会原因。社会上极少数坏人的教唆、一些不健康文艺作品、封建愚昧落后的社会现象,对于单亲家庭子女心比一般家庭的子女更有吸引力,在他们孤独的心灵深处看来,社会上处处都有他们的“老师”:电视机、录像机、游戏机等“老师”,比讲台前的老师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有更大的影响和作用。只要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而学校、家庭又缺乏及时地教育,学生就容易被这些消极的东西所影响和感染,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抵触学校的正确教育,在学习上、品行上越来越差,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单亲家庭子女心的社会原因。
第三,学校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对教师工作的评价出现偏差,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名利挂钩,给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而教师又将这种压力迁移到学生身上,对部分单亲家庭子女不能一分为二,看不到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对他们不能一视同仁。讲课不照顾水平,使他们失去信心,又得不到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反而使学生的缺点错误更加发展,最终成为“双差生”。有的教师动辄埋怨家长,使家长不愿接近老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各行其是,互相之间不配合,削弱了教育的力量。这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的学校原因。
第四,自身原因。以上三方面是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而成为差生的外部原因。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自身。社会、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形成道德品质非常重要的教育因素,但它们必须通过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起作用。造成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异常原因,还在于单亲家庭子女心理由于受家庭影响,一般意志薄弱,缺乏毅力,害怕困难,不能用正确的观念战胜不合理的需求。在这些学生中,有许多人实际上仍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错误的,但由于意志力薄弱,正确的观念不能占上风,所以往往会产生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又往往会使学生在采取不良行动时产生方便、自然,甚至舒适的情绪体验,因而又成为实现类似不良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抄作业、旷课、不做作业、打电子游戏、偷东西等。这些习惯一但多次重复巩固以后,要想一时来转变,困难是比较大的。
第一,调正自我情绪和心态。单亲家长因为夫妻恩怨总是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所以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调整自我情绪和心态,不要将夫妻之间的恩怨转移到孩子身上。一般情况独自带孩子的一方总是千方百计阻扰对方接近孩子,甚至诋毁对方,损害对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有的孩子做错事情,单亲家长就会把怨恨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这些都是对孩子身心的伤害。也有个别单亲家长因为家庭离异的关系对于孩子负有内疚感,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愿望,甚至有“赎罪”的心理。这样无条件的迁就会培养出一个自私自利、不会体谅别人的孩子,甚至会导致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
第二,在解决家庭内部的问题的同时,单亲家庭的家长还要帮助孩子处理好孩子与学校、同学之间的关系。单亲孩子比较不合群,所以家长可以求助孩子的班主任,请班主任对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鼓励孩子多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多鼓励孩子参与学校活动。
第三,单亲家长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也不能够过于溺爱。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承担家庭责任,给机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要用一个坚强的外表引导孩子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
父母离异是大家的选择。已为现实的情况下,更是希望各位家长能够多为孩子着想,不要把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即使分开但还是很爱他的。
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一种表现。在学校,大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偏激,然而学校的关注度又不够高。所以学校教师在培养单亲家庭子女的自尊心时,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第一,要引导健全家庭的学生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让健全家庭的学生更多去关心关爱身边单亲家庭的同学,让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变大。那么单亲家庭子女感觉收到尊重后,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变强,成绩也会提高!第二,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制定阶段性的目标,或者安排一些任务,鼓励单亲家庭的孩子独自完成,让他们有目标激励,有荣誉感,看到自我存在的价值,逐渐建立自己的梦想和理想。第三,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多家访、多联系。采取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时机要选准,如可利用“家长开放日”、“
劳动技能大赛”、“六·一儿童节”等活动邀请家长到校参与活动。不但让单亲家长与孩子共同比赛,增进家庭的团结协作氛围,还可共同了解孩子在学校、在校外的一些活动现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谈话一定要慎重,对孩子的评价要让家长充满信心、看到希望。争取家长最大限度的配合,正确引导家长,不要把自己负面的情绪带给孩子,启发家长为子女作表率。对那些对子女不负责任,学习生活上不管理的家长,要通过学校发动居委会、行政机关给予帮助教育,让他们承担起子女抚养和教育的义务。认知自我就是不但在思想上可以正确的评估自己,同时可以准确的感受到自己。1、从他人看自我。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个体正是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态度评价中,从认识他人与他人比较来反观自己、了解认识自己的。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最初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人评价的影响,父母老师同伴等对个体的看法态度评价都会对个体的自我认知产生深刻的影响。2、从自我看我。即通过分析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考察活动的成效来认识、评价自我。通过引导单亲家庭孩子客观地剖析自己的内心活动和言行,有助于修正完善自我认知。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心,让孩子吐露真心,积极鼓励青少年用写日记的方式经常反省自己,不断剖析和矫正自己的心理。
社会环境中任何一个人都会从不同方面影响单亲家庭孩子。所以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让他们在我们身上能够看到自我的不足,自我的缺陷。也要通过一些心理活动启发孩子能够看清真正的自我,让他们知道自身错误的存在,从而改变自我,纠正错误的心理。
自卑是单亲家庭孩子自我意识在自我体验方面的偏差,所以矫正单亲家庭孩子自我体验的偏差,就要激发其适度的自尊心和自信性。第一,老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师是学生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人,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各项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一定的场合下。老师的一句话、一个鼓励的眼神,有时候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第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学习和生活当中成功的体验有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求知欲和信心,如果屡次失败就会挫落他们的自信心。所以为单亲家庭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和条件非常重要!第三,营造和谐的环境氛围。要善于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能相互理解与信任彼此尊重与关心,这种和谐的环境氛围无疑有利于单亲家庭孩子自尊心的培养与激发。
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文2
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59-05
情绪是一种被唤醒的状态,代表着个体适应环境的生物动力。当情绪的表现与环境要求相一致时,有利于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造成消极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与环境要求相一致,必须进行情绪调节。Gross认为,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对具有什么样的情绪、情绪什么时候发生、如何进行情绪体验与表达施加影响的过程。[1]个体是否能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自我效能感便是其中之一。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由Bandura提出,它指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观自我感受。[2]自我效能与某一领域的更好的机能相联系,如问题解决的有效性、对疾病的应对和学业成就。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3]情绪机能的自我效能感是情绪胜任力的基础,影响实际的情绪过程和结果。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灵活运用情绪调节策略,适时地做出反应,以维持积极良好的情绪。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有重要影响,因而它已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笔者试图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影响因素及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
传统的分类方法主要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分为两类: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NEG)和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POS)。Caprara又将管理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信念细分为两个维度,即管理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ANG)和管理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DES)。[4]他构建了一个二阶因子模型,经研究,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但西方学者的二阶因子模型在中国样本上的拟合并不理想,文书锋等人的研究支持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划分为三个维度:调节积极情绪的效能感(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DES)和调节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ANG)。[5]
由此可见,不同文化下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结构是有差异的,而且DES和ANG在内容上也有所不同,在做跨文化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点。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情绪作为一种独特的主观体验,是需要个体不断进行调节的对象,是个体的主观动力过程。自我效能感是个体执行某一行为操作的自我把握感和控制感。个体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双重主观性决定了影响情绪调节效能感高低的首要因素来自内部。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内部影响因素
1.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和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6]人格特质的两个维度,即外向性和神经质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最为密切。已有研究表明,外向性与表达积极情绪的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7]
人格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可以通过情绪敏感性、特质一致性效应及特有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来进行解释。情绪敏感性是指对情绪信息的觉察性,彰显情绪——认知关系中认知为主体、情绪为客体,表示情绪认知能力。[8]以往研究表明外向性对正情绪,如快乐、自我肯定等有较强的敏感性,因而会有较多的积极情绪;神经质对负情绪,如恐惧、悲伤、内疚、敌意等有较强的敏感性,因此会有较多的消极情绪。这些表现出人格特质对情绪信息加工的特质一致性效应,即个体会选择性地注意、回忆及处理与他们内在人格特质相和谐的信息。另外,人格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要通过情绪调节策略这一中介变量发挥作用。人格的差异决定了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不同,高外向型人格会增加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减少消极应对策略的使用,神经质个体则与之相反。[9]
2.情绪弹性
情绪弹性是指个体在面临消极情绪刺激时产生积极情绪的能力及从消极情绪体验中快速恢复的能力,包括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两个维度。[10]目前在涉及情绪弹性的文章中,大多数把情绪弹性与心理弹性看作是同一种心理现象。
积极情绪是情绪弹性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分,是个体调节由压力引起的消极情绪的重要资源。日常的积极情绪能调节压力反应,使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联系变弱,特别是在压力增加的时候这种关系更加明显。[11]心理弹性高的个体被认为具有高水平的积极情绪,帮助个体在面对持续的压力时更好地控制消极情绪,提高情绪调节的效能感。与此相反,心理弹性水平低的个体积极情绪能力和情绪恢复能力较低,不能采取有效措施灵活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具有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3.性别和年龄因素
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已得到许多研究的证明。文书锋采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568名研究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女生表达积极情感的自我效能感要高于男生,而男生调节生气/愤怒的自我效能感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要好于女生。[12]在年龄维度上,则因研究被试的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以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发现,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得分呈现出随年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13]纵向研究则表明,男性以一种更加健全的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进入成年阶段。但进入老年期后,男性反而表现出比女性更低的个人效能感。女性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14]性别和年龄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较为复杂,被试不同和研究方法不同,结论也不相同。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外部影响因素
1.父母因素
首先,父母对孩子情绪状态的敏感性和言语沟通对其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父母对孩子情绪反应的方式是积极敏感的,并给孩子有效的言语指导,可以形成良好的父母控制模式,增强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15]同时,父母对孩子情绪调节的敏感性和关心,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自身情绪有意识地注意和调节,从而促进良好情绪的保持。其次,重视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及策略的使用。个体通过“社会参照行为”,从父母的情绪调节方式与策略的使用中得到自身调节的线索。“社会参照行为”即个体通过了解他人对某一情境的解释,并以此来形成自己对这一情境的理解的过程。[16]情绪调节效能感高的父母会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个体以父母作为良好情绪调节的社会参照,能够获取在何种情况下选用何种情绪调节方式的信息,这些行为会逐渐内化,最终成为个体良好情绪调节的重要组成成分。最后,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容忽视。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前提是使用正确的情绪调节策略,而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对个体的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情感温暖与理解型教养方式与解决问题,即成熟型的情绪调节策略呈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拒绝、否认及过度干涉和保护则会导致子女采用不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导致负面情绪水平提高。[17]
2.社会支持
支持性的社会关系可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情绪和行为机制的质量与效果。[18]因为高水平的社会支持为个体的情绪调节提供支持性的环境,促进积极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和消极情绪的排解,另外,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在应对消极情绪时积极寻求支持的可能性越大。彼此之间进行积极互动,能获得有关自我的积极信念和管理消极情绪的乐观信念。因此,高水平的社交效能感可以获得高水平的社会支持。可利用的社会支持会促进个体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提高个体在特殊领域的处理效能感。[19]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
(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认知
高情绪调节效能感与高情绪智力、高积极情绪和低消极情绪相关;低情绪调节效能感与低情绪智力、低积极情绪和高消极情绪相关。可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个体在积极情绪体验方面有显著差别,而积极情绪是一种建设性资源,对个体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Fredrickson提出的积极情绪的扩展和建设理论指出,积极情绪能扩展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使个体冲破一般的限制而产生更多的思想,增强认知灵活性;消极情绪一般会缩小个体的瞬间思维活动序列和认知范围。[20]同时,个体在积极情绪下表现出更高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效率更高。
(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交往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作为一般效能感的范畴,它通过作用于具体效能感——人际关系效能感对现实人际交往产生影响。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21]因为个体越是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处理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那么他就越有理由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地应对人际交往环境。而人际关系效能信念的提高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因此,具有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并采取适当的策略对情绪进行调节对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三)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社会适应
情绪调节效能感高的个体能够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对各种情绪做出反应,可以有效地适应社会情境。此外,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社会恢复力、乐观的心态和较高的创造性。这些资源有利于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为争取更加广泛的社会资源和密切社会联系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个体的社会适应。在亲社会行为方面,Caprara和Steca的研究表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而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22]因为个体处理情绪和人际关系的效能感越高就越容易理解他人的行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做出亲社会行为。
(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和身体健康
情绪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抑郁、主观幸福感和压力应对。
调节消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和抑郁存在高相关,低消极情绪调节效能感一定程度上直接引发抑郁情绪。Caprara和Pastorelli指出,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还通过学业效能感和共情效能感间接引发青少年女性的抑郁情绪。[23]主观幸福感是评价个人生活品质的重要指标和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人际关系的效能感来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压力与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密切相关。当个体面临带来压力的新任务时,是把它当作挑战加以迎接还是当作困难加以回避取决于人们对具体行为取向的自我效能感的觉知,而具体行为取向的自我效能感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采用问题定向的积极应对策略,而效能感低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情绪定向的消极应对策略。[24]前者会促进压力的有效解决,后者则会导致对消极情绪的过分注意与重视,容易引起抑郁。
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等情绪与生物因素一样可以导致慢性疾病。研究表明,对未来的积极预期总是与积极结果相联系,而且会更好地保持健康和延长寿命。[25]另外,在情绪与癌症的大量实践研究中都证明了积极情绪不仅能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且对于癌症的治疗和降低复发率都有很明显的作用。[26]
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未来研究展望
(一)增加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测量的多维度性
目前情绪调节效能感的测量只涉及数量有限的消极情绪,而其他一些以自身为对象的负面情绪,比如害羞、尴尬、恐惧等则没有研究。积极情绪的观测项目也很有限。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增加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多维度性。
(二)加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个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目前对其干预性措施的研究很少。Mccra? ty设计了一套情绪自我控制的新程序,它包括两项技术:Cut-Thru和Heart Lock-In。其中前者主要通过改变传入感觉来调整情绪系统自动产生的消极情绪反应,后者则激发个体保持体内的积极情绪的水平、清晰度和有效性。[27]经过调查,这种技术有效减少了压力带来的消极情绪的水平,增强了个体的积极情感。以后应进一步加强干预方面的研究,提出更多有利于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措施。
(三)重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特殊领域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会对工作领域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工作绩效。但目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特定领域的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较少。Heuven对154名乘务人员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是情绪工作需求与情绪不协调之间的中介变量。同时,自我效能感是情绪不协调与心理健康或工作参与之间的中介变量。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削弱情绪不协调带来的负面影响,保证工作的热情,而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则会导致情感的耗竭和工作热情的下降。[28]
参考文献:
[1]Gross,J.J.Emotion regulation: affect, cognitive, and social consequences[J]. Psychophysiology, 2002, (39):281-291.
[2]Bandura,A.(Ed.) .Self-efficacy in changing societies[M].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5:10.
[3][18]Bandura, A.,Caprara, G. V.,Barbaranelli, C.,Gerbino, M.,&Pastorelli, C. Role of affective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on diverse spheres of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J]. Child Development, 2003,(3):769-782.
[4][14]Caprara, G. V.,Giunta,L. G.,Eisenberg, N.,Gerbino, M.,Pastorelli, C.,&Tramontano, C.Assessing regula? 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 in three countries[J].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2008,(3):227-237.
[5][12]文书锋,汤冬玲,俞国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应用研究[J].心理科学,2009,(3):666-668.
[6]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40.
[7][13]张萍,张敏,卢家楣.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568-570.
[8]蒋重清,杨丽珠.情绪易感性辨析[J].心理科学,2006,(3):668-670.
[9]邵华,刘晓明,赵金波.大学生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对应对策略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5-139.
[10]张敏,卢家楣.青少年情绪弹性问卷的研究报告[J].心理科学,2010,(1):24-27.
[11]谭.大学生的心理弹性、积极情绪与压力适应[J].教育心理研究,2009, (1):249.
[15]杨慧芳,刘金花.西方对父母控制模式与儿童自我控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2):62-64.[16]董文,桑标,邓欣梅.影响儿童自我调节的因素[J].心理科学,2009 ,(2):304-307.
[17]贾海燕,方平.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4, (5):1095-1099.
[19]Bandura, A.,Pastorelli, C.,Barbaranelli, C.,& Caprara, G. V. Self-efficacy pathways to childhood depress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 (2):258-269.
[20]Fredrickson, B.L.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emotions[J].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218-226.
[21]Caprara, G. V.,& Steca, P. The contribution of self-regulatory efficacy beliefs in managing affect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to positivity and hedonic balance[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6, (25):603-627.
[22]Caprara, G.V.,& Steca,P.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conducive to life satisfac? tion across ages[J].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005, (24):191-217.
[23]Caprara, G.V.,Pastorelli, C.,Regalia, C.,Scabini, E.,& Bandura, A. Impact of adolescents’filial self-efficacy on quality of family functioning and satisfaction[J]. Jour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 2005, (15):71-97.
[24]刘霞,陶沙.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5,(5):637-649.
[25]Caprara, G.V.,Steca, P.,Gerbino, M.,Paciello, M.,& Vecchio, G. Looking for adolescents’well-bing: self-efficacy beliefs as determinants of positive thinking and happiness[J]. Epidemiologia e Psichiatria Socile 2006, (15):30-43.
[26]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 2007,(5):810-815.
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文3
【关键词】研究;心理问题;初中生;心理健康
本研究被试来自宿豫区实验初中、关庙初中、丁嘴初中、大兴初中四所学校,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问卷回收总数为389份,有效回收率97.25%。
1. 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我们课题组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设计了《初中生心理健康诊断综合测量》量表,了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表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共100题,每一问题有“是”和“否”可供选择,凡是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分量表分高于8分视为该方面有焦虑倾向;总焦虑分在65分以上,为高焦虑水平,视为存在心理问题。
(二)文献资料法
搜集国内外同类研究信息,借鉴先进经验,关注研究趋势,参考或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以求实践创新,寻找新的突破点。
(三)访谈法
通过对部分学生与家长的访谈,进一步了解初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以避免问卷调查带来的不全面性,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成因。
2. 调查结果 从调查情况来看,19.2%的初中生存在心理问题,
(一)初中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当其情绪喜悦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烦躁忧郁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打架、斗殴等现象。
2.意志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耐挫力差。
3.性格方面:(1)自卑孤独型。这类学生在交际中孤僻、骄傲、交往范围小,不主动,不愿意同其他同学交朋友;(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抗挫折能力差;(3)自私狭隘型,容易形成“自我中心”的思想,自我意识极强,易与人形成隔阂。在交际中十分看重自己的利益,把个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4.自身人格的不协调,不和谐。德、智严重分离。
5.青春期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初中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问题等。
(二)初中生心理问题的归因
1.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1)人际关系紧张。人际关系的好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和方法,他们在与同学相处时常遇挫折,或受到团体的压制,或受他人的排斥,或失去朋友时他们会感到痛苦与烦恼,内心极度压抑和焦虑,变得敏感、多疑和自卑,产生孤独倾向。
(2)自我评价不客观。初中生自我评价常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这种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结果,容易导致对人焦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
(3)性生理成熟与心理相对不成熟的冲突。初中生产生对性知识的探索以及对异性的兴趣和向往,在不良社会环境作用下,就容易过分追求性刺激,给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伤害,使之处于悔恨、自责、自卑、焦虑不安等情绪状态中,长期下去容易导致过敏倾向以及身体症状等问题的发生。
2.家庭因素的影响
(1)家长的期望值太高。父母盲目追高,致使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
(2)家长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的父母,时常有意无意的灌输“拜金主义”的思想,宣传学习无用,给初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
(3)家庭的溺爱。父母缺乏正确的,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或不负责任的说教,或对孩子的行为听之任之,都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4)家庭分裂的创伤。父母离异,孩子会因缺少家庭温暖而造成心理伤害,是不容忽视的。
3.学校教育不足的影响
(1)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教师由于一味地追求教学成绩,而忽视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造成一些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
(2)教育者缺乏对孩子必要的理解、宽容,在情感上缺乏与孩子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在情感上得不到青少年的认同和接纳等。
(3)有些教师忽视学生心理特点,教育方法不当,不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对犯错误的学生缺少尊重,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使其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4)教育者自身言行不一,表率作用差,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没有做到,起不到应有的榜样作用。
4.社会方面
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由于大众媒体不恰当的渲染,忽视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而使一些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被学生负面的接受了。由此造成中学生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与当前转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之间产生了严重的矛盾冲突。使处于成长期的中学生产生了心理问题。
3. 结果分析 我们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环境,对初中生心理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对初中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独特的价值,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应该从初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如良好的教风、班风、学风、校风,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宽松的教学方式、丰富的课外文化生活等。
教师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深入学生心灵深处。只有近距离的接触,才能真正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影响和教育。
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培养其自信心和进取心。我们每一个教师要关注他们,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交往方式和心理品质,提高初中生的交际能力。
(二)抓好学科渗透,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
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初中生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是预防和解决初中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观,树立现代教学目标观,充分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培养初中生健康心理,激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如:课堂上面向大多数;给每个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鼓励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发现闪光点,目标定小点,活动多一点,反馈快一点;帮助学生消除焦虑,克服自卑,树立信心,持以恒心。
(三)建立和谐亲情,优化初中生健康心理
父母及家庭其他成员的言行举止,教育方式对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尽量与家长保持联络,共同讨论如何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或情绪困扰。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为家长提供教育方法,并注意调查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也可组织家长相互交流教育子女的心得和经验,以增强教育的效果。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和谐的亲情关系,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建立心理档案,消除初中生心理障碍
为了及早发现初中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以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和教育,给特别学生建立了个人心理档案。对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初中生进行个别辅导,制定分阶段的努力目标,目标实现情况及时载入档案。
(五)学会心理自我调适,提高初中生心理素质
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文4
教师情绪智力 价值表征 结构 培养策略
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多种学科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各种有关情绪智力的应用研究也随之应运而生,如:通用研究、教育领域研究、临床领域研究、工作场所领域研究。教育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对教师和学生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场景的变更,教师作为学校管理活动的主体之一,不仅担负着更多的教育教学管理职责和任务,而且也面临着更多和更为复杂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成员,还承担了多种其他社会角色,如:父母、子女、领导、同事等等。“不同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角色间的冲突和选择,社会生活的复杂化,社会角色的多元化都使得教师在生活中产生诸多矛盾,并带来一系列情绪情感反应。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广泛的社会性心理影响,尤其是对教师情绪情感方面的影响,如果调控不当,都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教师的职业活动。”[1]因此,教师除了要熟练地掌握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拥有教师职业道德等能力和素质之外,具备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也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一、教师情绪智力的意蕴
作为情绪智力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制约着教育教学活动的多个方面和环节,不仅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左右着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情绪智力的内涵
近年来,关于情绪智力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引起了多种学科领域的广泛关注,但由于西方等级性二元对立观点和情绪自身的复杂属性,目前学界对于情绪智力理论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桑代克(Thorndike)在1920年提出的“社会智力”概念是“情绪智力”概念的雏形。1990年,梅耶(Mayer)和萨拉维(Salovey)正式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是社会智力的子集,包括个体监控自己和他人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能力”[2]。他们是最早提出情绪智力概念并对其进行正式定义的学者。直到1995年,戈尔曼(Goleman)《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的出版,情绪智力受到了广泛关注,情绪智力被定义为“控制情绪冲动、解读他人情感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3]。
依据对情绪智力的梳理与分析,从能力范畴来界定教师情绪智力,可理解为: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准确感知、理解自己和学生的情绪,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自身情绪进行有效管理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种能力。对教师情绪智力的理解可从两方面着手:首先,在倡导素质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今天,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对学生的良好情感情绪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其次,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自身的发展和教学场景的改变,教师承载着更多的职责和任务,同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需要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来调节情绪问题以维护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师情绪智力的价值表征
基于教师的职业特点和特殊需要,教师在工作时需投入和表露更多的情绪,而良好的教师情绪智力不仅能够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提高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而且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教师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教育、自己教育能力的自我信念、判断和感受,包括一般教学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部分。”[4]香港中文大学的Chan教授指出:“教师情绪智力的不同组成部分可以增强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5]因此,可以看出,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师情绪智力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具有良好情绪智力的教师则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其次,改善教师的身心健康状况。教师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而良好的情绪生活是教师成功教育学生和维护自身身心健康的基础。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情绪智力,在面对工作和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时,能及时有效地对之进行调控,避免消极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和发展,从而保证了教师身体和心理健康积极的体验。再次,提升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教师工作满意度问题是指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工作条件与状况的一种总体感受与看法。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教师情绪智力与教师工作满意度成显著正相关,且前者对后者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功能。最后,提高教学效果。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感觉良好时,大脑皮层容易产生兴奋,促进思维活动,利于新知识的掌握。因此,如果教师处于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则更利于对教学材料和内容的吸收、整合和加工,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教师情绪智力构成要素的角度分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备良好情绪智力的教师,不仅能够正确识别、有效监控自身和学生的情绪状态,引导双方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而且能够恰当地运用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进而促进积极有效的教学表达,以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互动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情绪智力的结构
教师情绪智力是情绪智力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和应用,其内涵应带有教育教学的属性及特征。综合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可把教师情绪智力划分为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1.教师情绪智力结构维度的标准
一方面,根据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可将情绪智力划分为三个维度,“对象维度”、“操作维度”和“内容维度”。基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可认为,对象包括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情绪。“操作指的是情绪智力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方式。由感知和体验、表达和理解、调节和控制三种操作方式所组成。”[6]内容主要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另一方面,情绪智力与传统智力和社会智力一样,是由一组相关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成,笼统地说,情绪智力就是处理情绪信息的能力。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或智力是一个过程,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的。教师情绪智力作为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阶段构成,且呈递增关系。因此,从操作层面讲,教师情绪智力是由情绪知觉能力、情绪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四种能力构成,根据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每一种能力又可细分,本文仅从上述四大能力来论述教师情绪智力。
2.教师情绪智力的能力结构
简单地说,教师情绪智力是对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并对情绪性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是由一系列连续不同的阶段组成的,且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
(1)教师情绪知觉能力
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身和学生已出现的情绪能够感知和识别其性质的能力。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是发展和提高其他三种形式能力的关键,在教师情绪智力中处于基础地位。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构成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产生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心理行为,就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情绪,而且也要感知学生个体及群体的情绪状态,因此,教师情绪知觉能力包括对自身情绪和学生情绪两方面的感知和识别。教师具备敏锐的情绪知觉能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学生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和行为活动等外部表现形态客观认识和正确把握学生情绪的发展态势,为理解和有效调控作基础。二是教师作为客观存在的社会个体,担任着各种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多元化使得教师在生活中产生诸多矛盾,并带来一系列情绪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和区分自身情绪情感的性质,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2)教师情绪理解能力
教师情绪理解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和自身出现的情绪问题进行正确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一般包括对教师自身情绪和学生情绪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情绪理解能力和教师情绪知觉能力构成了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基础,教师要在察觉、区分自身和学生情绪性质的基础上,理解、分析自身和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状态的原因,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控。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良好的情绪理解能力,一方面有利于在及时察觉自身情绪状态和表现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情绪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不良、消极情绪进行原因剖析,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调控,确保以最佳状态面对学生。另一方面,因为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还不成熟,还处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中,其情绪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因此,良好的教师情绪理解能力可使教师根据学生个体的特点和情绪状况进行理解和剖析,在厘清原因的基础上调节和唤醒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
(3)教师情绪表达能力
教师情绪表达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表情、言语、动作、行为等外在表现形式的恰当运用使学生及他人正确感知到该情绪的一种能力。情绪的信号性和感染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个体呈现的情绪状态具有传递信息和感染他人情绪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以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具备良好情绪表达能力的教师,首先不能把教育教学活动之外的社会生活情绪带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工作开始之前,调整和控制好自身的情绪状态。其次,教师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进步或表现良好时,教师要把自己肯定和赞许的态度用恰当的情绪表达形式及时地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因教师的情绪情感感染而受到鼓舞和激励,从而能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当学生学习退步或表现不良时,教师在有效调控自己因此产生的消极情绪情感体验的同时,运用恰当的情绪情感表达方式对学生表示关爱和期望,使学生不致因表现不佳而感到被忽视或排斥,从而能痛改前非,并力求进步。最后,教学内容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融合在教学内容中,通过对学生的渲染、熏陶带动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4)教师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情绪管理能力也称教师情绪调控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和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调控以及使双方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有效保持的一种能力。包括管理自我情绪和管理学生情绪两个方面。教师作为社会成员中独立存在的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教师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左右教师的职业活动。因此,教师要具备管理自身不良情绪的能力。学生作为不断发展中的群体,其情绪情感还不成熟和健全,具有冲动、易变、盲目和自我调节差等特点,所以,教师要关注、感知并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从而有效地调整和消除不良情绪、调动其积极情绪。教师不仅要具备调整、消除自身和学生不良情绪的能力,而且要具有使两者积极良好的情绪状态得到维持和稳定的能力,以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师情绪智力的培养策略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与其教学效果之间相关并不显著,而教师情绪智力显示了与教师教育教学效果的显著相关。”[7]教师情绪智力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心理能力,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情绪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一种能力。教师情绪智力的高低不是由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教师的个性特点、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情绪性经验等个体综合素质在社会生活、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自我发展和主动建构形成的。
1.以情绪沟通技巧提升教师情绪知觉与表达能力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情绪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色彩,又具有鲜明的客观的外部表现。”[8]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语调表情都是识别情绪状态的线索和窗口。首先,教师需掌握识别、判断情绪状态的技巧和能力。因为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交流需要用母亲关注孩子般的眼神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对方的眼、眉、嘴等细微动作的变化来了解其内心世界情绪的转换。因此,教师在与他人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要善于察言观色,通过他人的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和行为活动等外在表现形态准确洞察其情绪状态,根据其情绪状况传递的情感信息灵活应答与交流沟通。其次,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情绪表达能力。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有习惯性动作或习惯性语言,但其自身却并没有觉察,又或因持续时间过长而难以纠正。这些习惯性动作或习惯性语言作为情绪表现形式之一,不仅降低或阻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体验,而且影响教师教学能力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在反省自身情绪表达能力的基础上,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情、肢体动作的正确表达和恰当运用,准确无误地向他人及学生传递信息,以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情绪表达能力。
2.以移情功效促进教师情绪理解能力
“移情”一词来自美学研究,“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把自己内心的情感移入到对方心里和对方一起感受,并感染对方;二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去考虑问题,把对方的情感移入自己的心里,真实体验对方的情绪情感”。[9]“情绪是人际互动的产物,人际关系的亲疏远近是影响教师情绪的重要因素。”[10]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和师生交往中,师道尊严的师生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双方不能深入理解彼此的情绪情感体验,从而给双方的情绪状态带来困扰。因此,一方面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不但要与学生分享情感情绪体验,以个人的情感魅力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其情感情绪和心理体验;而且在遇到学生的消极参与和有意发难等教学情境时,要设身处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知、体会其情绪情感体验和反应,从而能够完整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学生产生此思维情形和行为方式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进行情感疏通,或者给予真诚的理解,或者耐心纠正学生的歪曲和误解,以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美好的情绪情感体验,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社会利益的冲突和矛盾使教师不断遭遇负面情绪的困扰,面对此种情形时,教师也应发挥移情功效,将自身的内心世界,如情绪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对方联系起来,将心比心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以达到宽容和理解,降低负面情绪产生的机率。
3.以情绪调控法优化教师情绪管理能力
教师为人师表,要善于运用理智驾驭情绪,将不良情绪引入正确的表现渠道。情绪转移法是指采取回避刺激,通过转移自己的兴趣、注意力和场景场地以改变情绪的指向,包括情绪置换和环境置换。情绪置换法是将注意力或兴趣从原来的负面情绪和思维中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以改变情绪的指向。比如,当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多想想美好的情绪体验以降低或抵消消极情绪的强度。环境置换法是暂时离开负面情绪发生的场景场地以避免情绪的继续恶化。情绪宣泄法是指个体在遭受挫折、产生负面情绪后,通过创造一种情境,使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受压抑的情感,让积郁的情绪发泄出去,让紧张的反应放松下来,从而达到平衡身心、缓解压力、消除郁闷情绪的效果。情绪控制法就是采用理性情绪疗法以控制不良情绪。愤怒、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只会降低教师的思维水平、教学能力,破坏师生关系,因此,当教师遇到让自己产生愤怒、焦虑、抑郁的事情时,首先要思考有无必要、值得与否,其次思考有无其他方式替代,最后思考负面情绪产生的后果。通过一系列的自我发问进行语言暗示以缓解自身激进亢奋的情绪。
参考文献
[1] 缪榕楠.情感智力与教师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教育评,1994(4).
[2] Salovey,P.,Mayer,J.D.Emotional Intelligence.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1990,9(3).
[3] Goleman,D.Emotional Intelligence.耿文秀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4] 洪秀敏,庞丽娟.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结构与特征.教育科学,2006(4).
[5] DavidW.Chan.Perceived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efficacy among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Hong Kong.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4,36(8).
[6]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7] Isen AM,Johnson M S,Mertz E,etal.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 on unusualness of word associatio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5,48(6).
[8] 孟昭兰.为什么面部表情可以作为情绪研究的客观指标.心理学报,1987(2).
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文明素养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29-02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技能型人才。但随着社会快速发展,高职学生的文明素养缺失现象时有耳闻。高职学生是我国科教兴国的重要力量,他们的思想到底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本文围绕高职学生文明素养问题略作探讨。
1 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从主流上看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积极健康向上的,是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然而不容否认,在现阶段部分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水准低下、文明素养缺失的问题还较突出,主要表现在:
1.1人文修养不足、缺乏文明礼仪等基础常识
部分学生忽视思想道德修养,我行我素,缺乏文明礼仪的基本常识。例如坐车抢座位,就餐挤位置,教室内接听手机、高声喧哗,人际交往中语言粗俗、行为不雅,公共场所言行粗鲁、乱扔垃圾、奇装异服,男女交往过分亲昵、举止不雅等行为比比皆是,实在有伤大雅。
1.2个性心理品质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不强、易受外界影响
大多数高职学生在过去的学生生涯中并不成功,而面对将来的就业相对于本科生来说也是困难重重,他们心理负担是很重。常常都会产生苦闷、失落、自卑、抑郁等情绪直接会导致逆反报复和绝望。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从小在父母创造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成长,自私自利,唯我独尊,对新环境、新人际关系模式不能很快很好地适应,因而感到迷惘,从而产生对社会交际的抗拒,甚至恐惧产生自我封闭的倾向。在集体生活中常因小事发生摩擦,斤斤计较,不懂得宽容别人,不关心集体和他人,缺乏爱心和感恩情怀。自我封闭、自卑心理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疏导,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意志力不强。越挫折越怕挫折、越怕挫折越无法面对挫折、越无法面对挫折就越挫折;越孤独越怕孤独、越怕孤独越无法面对孤独、越无法面对孤独就越孤独。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所以很多学生都会选择逃避,长期沉迷于游戏、谈恋爱、虚拟的网络世界,极易受外界的影响。
1.3认识分辨能力弱,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偏差、扭曲
改革开放带来了很多不同的观念,它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领域。由于受商品大潮的冲击,一些人唯利是图,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青年人的猎奇心理、模仿心理等从影视书刊到网络都充斥着大量许多坏人心智的东西。同时国外一些腐朽的生活方式和有害的意识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高职学生。现在的年轻人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崇洋心理、都很严重,有些学生认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追求所谓的“潇洒”,比如追求超前消费,把讲虚荣、摆阔气、穿名牌、互相攀比,看作是一种派头、一种个人价值的体现,从而导致言行失范、消费大手大脚、追求个性,传统道德滑坡等不良现象的存在。
1.4法纪观念淡薄,精神生活缺乏
部分学生逆反心理强,对学校的管理抵触情绪较大,无视学校的管理,自由散漫。经常出现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架斗殴、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
1.5学习动机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低
大多数高职学生录取分数较低,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存在失落心理,对所处现状不满,对自身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动力,自暴自弃,
得过且过。所以迟到、旷课、上课不听讲、作业不完成考试作弊等现象比比皆是。
2 高职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
2.1学生的主观原因
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部分学生缺乏基础文明教育与道德素质教育,对提高文明素养的认识不到位,甚至错误的认为进高职院校只要学好专业技能,其它都是次要的,那些都是小事。他们没有意识到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才是社会需求的人才。
2.2社会环境原因
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文明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多渠道的:
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各种物质的、金钱的、精神的、文化的诱惑较多,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伦理观念和思想意识要经历一场革命。现实生活中一些消极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现象渗透到校园,高职学生由于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有局限性,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盲目地接受和模仿各种不文明的言行和生活观念,造成校园学生不文明行为的出现;不健康网页和大众传媒中不健康节目的误导,使校园学生不文明行为得以蔓延;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学校四周网吧比比皆是,为学生不文明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因兴趣爱好聚集到一起的学生群体,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即所谓近墨者黑,导致一些不文明现象在学生中流行。
2.3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学生的启蒙老师,高职学生之所以学习基础与文明素质较差,与家庭教育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家庭结构、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气氛、教育方式、父母的情绪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家长对孩子的百般宠爱是导致孩子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的关键因素;家长不良的嗜好和行为习惯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较大;家长不合,关系紧张,父母离异,造成孩子心理自卑,性格孤僻,逆反心理增强,是导致孩子认识扭曲言行失范的主要原因;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或经商,在金钱上满足了孩子,但忽视和放松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2.4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目前的高职院校大多处于建设发展的时期,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活动场所、校园文化氛围、师资力量、教育管理体系等软硬件条件,还不能完全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
部分教师存在“重教书轻育人”的观念,认为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重授技轻育才,甚至把学生文明素养缺失的原因单一地归结在生源素质差等主观原因上。自身不注重仪表端庄和言谈举止的文明,不能以身示范,对学生不文明现象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学生辅导员多为聘用的刚毕业的大学生,政治素养、教育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还不完全成熟,缺少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生工作的实践经验,具体工作中方法不多,措施不力,注重约束管理,忽视教育引导,不能将教育和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3 提高高职学生文明素养教育路径的选择
文明素养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学生思想面貌品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具体体现。高职学生文明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研究采取有效的对策,以提高高职学生文明素养水平。
要提高高职学生精神文明素养,就笔者看来不仅要依靠社会制度的改进和完善,社会风气的净化等客观条件,还要做好学生工作。
3.1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
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会自发产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长期培养和修养。首先要学生加强学习,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孔子曰“哀莫大于心死”,理想是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的就像没有了灵魂。其次,要投入社会实践,深入实践才能有真切感受,看到自身的不足。再次,要不断提高自觉性,只有严格自律,才能不断克服自身的不足。
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和行为,教育是前提,管理是关键,只有把教育和管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凸显教育成效利用新生军训、主题班会等活动,解读制度与文明规范,明确要求,增强学生辨别美丑、分清是非的能力,让学生行动有规矩,做事有准则。同时要制定严格执行制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寓教于管,加强检查和考核评比,树立典型,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将自律和他律、内在约束和外在约束、督促检查和考核评比、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结合起来,唤起学生的自尊性和自觉意识,使学生文明素养在激励、约束机制的调控下不断得到提高。
3.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
健康、文明、有序、向上的校园环境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效果,有利于学生克服自身的不文明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校园文体设施、文化景点的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站、校园网、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媒体,大力宣传文明素养教育。使学生受到审美情趣的陶冶,增强自我约束力。学校积极开展报告会、学术讲座、辩论赛、音乐欣赏等为主要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
3.3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理念
现今,高职学生中存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里的生活很无奈”的心理,加上不良网络文化对学生的毒害,面对这些新问题、新课题,教师过去的经验显然已经不足以应对,简单说教、强行灌输,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高职院校教师必须有新的思路、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教育者的工作不是仅仅去阻止,而应该去疏导,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我们一方面要深入分析和解决其思想道德问题发生的个体、家庭和社会原因,另一方面要运用心理学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及时有效的了解和干预,从而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能力。因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使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把那些思想教育的内容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自觉行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做到情趣美、谈吐美和仪表美。
3.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突出文明素质教育内容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创新理念,既要遵循高等院校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同时要突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要充分正视学生知识行为的基础,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全面落实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出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内容。对于高职学生,先成人后成才。因此,教育工作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切入点,以形式灵活的道德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努力使基本的文明礼仪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
3.5加强师德建设,以教职工表率影响学生
《礼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可见教育者在学生发展,尤其是学生的精神塑造中有重要作用。教职工在教学、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可以反映出他的文明素养,这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应自觉树立育人的观念,要落实“育人”的职责,自觉把育人的责任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和行动中,真正以正确的价值观念,优良的工作态度、优质的服务质量、优雅的个人行为、文明的言行举止和人格的感召力来影响教育和引导学生。
3.6完善德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高等职业学校近年来快速发展,但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数由中专校改制而来,与本科院校相比德育工作基础较为薄弱,存在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发展和变化,高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日渐增加,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德育工作领导体制与运行机制极为紧迫。为此,要从优化组织体系,完善运行机制入手,建立以党委决策领导,职能部门督查落实,教职工全员参与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
提高高职生文明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要齐抓共管,需要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通过落实各种切实有效的对策,提高高职学生的文明素养,必会增强高职学生在社会中的竞争力,满足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在日趋激烈竞争的社会中拥有立足之地。
参考文献:
[1]周紫玲.高职院校大学生不文明行为原因分析及教育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07(4).
[2]李明达.对高职学生文明素质教育的理性思考[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0(12).
[3]袁革. 社交礼仪与口才[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6.
孩子抑郁心理自我调节范文6
有机食品到底有多好?是不是吃了有机食品就安枕无忧了?
有机食品为何贵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有机食品。目前,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从低到高共有三个阶段: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完全不含人工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素、催熟剂、家畜禽饲料添加剂的食品,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禁止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及该技术的产物及其衍生物。
广东省农业部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国内做有机农产品严格来说是很难的。有机食品的一个重大前提是完全没有污染,例如土地3年内没有喷过农药,没有加过任何除草剂,挖地三尺都测不到有害细菌,土壤达标了水源还要达标,这样的环境很难找;而且种植的过程中不能使用任何化学药物,也就是说“如果长了虫子要一条条抓走,不能喷农药,有老鼠也只能养猫来抓。”
国内第一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常务副主任郭春敏介绍说,目前市面上能取得认证的有机食品多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如大米、茶叶、杂粮、水果等。按照规定,深加工的有机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也不能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因为涉及技术、保鲜、防腐剂、添加剂使用的问题,所以深加工的有机食品比较少。现在市面上打着有机标识的食品都比较责,原因之一是生产成本高,除此之外,企业要获得有机认证还需要花掉一大笔钱。
在超市里,普通菜心只卖2.5元/斤,而打着有机标识的菜心,半斤来重卖到差不多6元。市面上的有机食品,价格较一般食品要贵五成以上,有的甚至翻了1~2番。
郭春敏指出,目前有机食品价格体系并不规范。“有机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贵五成至两倍都是正常的,毕竟厂家为确保食品的安全、健康付出7很大的代价,投入很大。”但对于将有机农产品“天价”销售的行为,他并不认同。他在市面上走访时曾发现,有些有机农产品在北京的超市内售价比一般同类型的农产品贵8~10倍。他认为这样的价格就不正常了。
追“有机”莫盲目
我们都知道,有机食品必须贴有统一的绿色国家标志“中国有机产品”标志。但在市场上,有些食品虽然在产品名称上打上了“有机”字样,但在包装上没有可证明其“有机”身份的标志。消费者可别把这类自封为“有机”的食品当成有机食品了。
在超市的有机食品专柜,我们会发现,有的食品贴的是黄色的“中国有机转换产品”标签,而不是“中国有机产品”标签。这又是什么标志呢?原来,有机产品标志分为两种,农场在申请有机产品认证后,经过1~3年的转换期才能正式获得有机产品认证。在这期间,生产出的产品必须贴转换产品的标志。“中国有机产品”和“中国有机转换产品”标志外形基本相同,只是前者为绿色,后者为黄色。
但业内人士发现,一些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向客户表示,只要多交10万元就可以直接通过有机产品认证,无需经过1~3年的转换期。这就使得在利益驱动下,一些食品不用通过转换期就获得了有机产品认证,它们实际上是“准有机”。
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的有机产品认证由中绿华夏、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等27家机构负责。根据有机食品的严格标准,认证机构要求生产者严格按照核定的产品数量销售,超量销售将受到处罚。但事实上认证机构往往是任由企业自印标志,任意使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消费者追求“有机”不要过于盲目,最好选择权威认证机构认证的产品,并且到大超市等进货渠道有保障的场所购买。
煎炸过的油,如何用才健康 李刚
每次煎炸食物后,总会剩下大量的油。这种油扔了可惜,再用似乎又不太健康,怎么办才好呢?
其实,煎炸过的油脂只要不混浊,颜色没有变深,还是可以用的,不过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尽快用完,二是避免高温。
油脂变坏,祸首是“氧化反应”。氧化反应实际上一直在缓慢进行,可油脂只要用过一次,氧化反应的速度会大大加快。这个时候,再用密封、避光等老办法来延缓氧化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因此,要降低煎炸油的危害,就要尽快用完。
第二个原则是不要再次高温加热。煎炸过的油,脂肪酸的破坏本来就比较严重,再次高温加热,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利用这种煎炸过的油,在烹调的时候就要有所选择:
1 用来做凉拌菜。凉拌菜不用加热,加入炸过肉的油还能带出特有的“肉味儿”。
2 用来焯菜。焯菜过程中,在快起锅时往锅里加点煎炸过的油,不但能使蔬菜保持鲜艳的颜色,还能促进类胡萝卜素等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 用来炖菜。炖煮时,温度一般不会超过100摄氏度,因此也比较健康。
4 用来做面点。做饼和其他面点时,加一些带“荤”的油,味道更香。
5 煎炸过的油还是可以用来炒菜的。在炒菜时,可以先放一些新油炝锅,待加入主料后,或快起锅时再放入剩油。
男性便血,勿被“十男九痔”蒙蔽了 悠 夫
男性突然出现便血,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十男九痔”,用点痔疮药就算了,不去医院做检查,结果延误了直肠癌的早诊良机,让自己的宝贵生命受到了癌魔的严重威胁。
由于直肠癌和痔疮的典型症状都是便血,而且都是鲜血,故在“十男九痔”的误导下,直肠癌引起的便血往往被患者自认为是痔疮而掉以轻心。专家强调:中年老年人士以及有直肠癌家属史的人群,一旦发现突然有血便,就一定得及时上专科医院做肠镜检查。
由此而推想,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疾患,诊断并不困难,但某些“俗话”或“常识”却可能误导了当事人,使得早期的准确诊断率被人为地降低。鉴于此,对民间流行的“俗语”,我们不能过分迷信。
你是否患上了“疑病症” 蔡宾武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身体一有不适,就马上上网查找资料,然后对号入座、焦虑不堪,甚至不相信医院医生的诊断结果。如果这种行为已成为你的习惯,那么请引起警惕,不要让自己染上了网络时代的“疑病症”!
疑病症其实是一种心理问题。病人认为自己患了某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重病而忧心忡忡,紧张恐惧。病人求医时常这么说:“我在哪本书上看到”,“我在网上看到,我的情况跟里面的病一模一样”。疑病症的产生,是因为患者本人过度关注身体健康,个性又敏感多疑,常自我暗示或条件联想,如见某个亲朋死于肺癌,他对自己的轻微胸痛就会过分关注,以至于医院的体检报告或者医生的相关解释,都难以消除病人的看法。有疑病症的人为了证明自己“有病”,有时还会跟医生“据理力争”,这与正常人时而兴起的疑心病有明显不同。
目前针对疑病症的治疗方法,主要以专业的心理
治疗为主,患者同时要注意自我调节:
1 相信医生诊断。自我克服疑病症的第一个重点,就是患者必须说服自己相信医生的诊断和科学检测的结果,即使心中存有疑虑,也要不断暗示自己相信。要正确看待医生间诊断不一致的情况。
2 积极调整心态。把精力集中到与“病”无关的事上,如学习、工作,以及兴趣爱好等,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彻底的调整。只要不是器质性疾病,对自己身体上一切功能性不适症状要抱着“听之任之”的态度。
3 施加良性暗示。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具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因此很多心理医生将暗示疗法应用于疑病症治疗。疑病症患者可以通过施加良性、积极的自我暗示来缓解自己的疑病症状,比如“我的身体其实是很好的”、“这种现象会很快过去的,我今后不去想它,不舒适的感觉就会消失了”、“我已经感觉到舒适多了,也不再为此而烦恼了,现在我对自己的健康充满信心”等等。
4 及时接受诊治:对于偶然发现的确实存在的疾病,要积极诊治。对于个人不能克服的疑病症,必要时须进行心理咨询。
宴会上防痛风,喝汽水吧 绿意
众所周知,引起痛风的直接原因是体内尿血酸过高。新加坡专家发现,过年过节或参加宴会时,患者往往会摄入较多含嘌呤多的高蛋白食物,常常会引起痛风急性发作,这时最简单的应急办法是,喝点汽水之类的碱性的碳酸饮料,为的是起到碱化尿血酸之效。此外,也可用价格低廉的小苏打片取代。
情商不足,健康难保 佳尔
孩子呱呱坠地,家长们都铆足劲儿地为孩子提升智商。然而,心理学家认为,相比智商,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可能更有助于孩子成材,而且,情商还与孩子长大后的身体素质密切相关,一句话,情商不足影响健康。
情商简称为EQ。一个具有高情商的人,能以正面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能管理好自己的负面情绪,能与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能修养自身,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这一切的积累都有助于其身体机能良性运转,为良好的身体素质奠定基础。心理学家认为,现代人的疾病70%与心理有关。而拥有高情商的人,都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从而抵抗各种疾病的发生。相反,情商较低的人则经常处于自面情绪之中而无法自拔,心理健康水平低,必然影响身体各器官的功能,导致发生脑溢血、焦虑症、抑郁症、肥胖、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几率大大高于情商高的人。
情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而且最好从小培养。目前国外有些中小学已经专门开设培养孩子情商的课程,比如通过冥想来提高注意力,学习放松技巧,通过特定活动来提高耐受挫折的能力等。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要适时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
工作时的养生法:主动打哈欠 吴建卓
蜗居在写字楼里的上班族,一天工作下来,常常觉得头晕体乏,神不清气不爽。养生专家推荐一个工作时的养生妙招给大家:主动打哈欠,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张开嘴巴、吸气、呼气,完成一次打哈欠过程,大约需要6~10秒的时间,这一段时间,人会闭目塞听,全身神经、肌肉得到完全放松,同时伴随伸腰和扩胸动作,能有效缓解视力疲劳及改善头颈部的僵硬状态,使人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得到很好的调整和体息。大脑在紧张的工作过程中,人体神经系统会消耗较多的能量,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此时打哈欠能通过深呼吸运动,增加血液中的氧气,排出更多的废气,增加脑细胞的供氧,让大脑从抑制状态转变为兴奋状态,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让困倦感觉消失。所以,上班族在面对电脑屏幕一段时间后,不妨起身,对着窗户,伸伸懒腰,头往后仰,深深地打几个大哈欠,这能让你的胸腔感到一种无比的舒适,也能给大脑充充氧,然后以更好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睡前两小时应停用电脑 林韵致
不少人习惯在完成一天的“正事”之后,才上网聊天或打游戏。也有人喜欢在夜深人静之时仍然在电脑上舞文弄墨,为的是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但这么一来,关闭电脑时往往已经深更半夜,只得匆匆上床睡觉。保健专家认为,这样对身体很不好,正确的做法是在上床前两小时就关闭电脑。
原来,在刚刚关闭电脑的两小时以内,遗留在人体表面的有害的电磁辐射仍会继续干扰因即将处于休眠状态而比较“脆弱”的器官系统,进而给健康带来危害甚至威胁――
干扰循环系统,诱发心悸或血压升高。
干扰神经系统,引起紧张、抑郁、焦躁等负面情绪,还可能直接导致顽固性失眠。
干扰人体激素的正常分泌,特别容易使得一些女性经期紊乱。
干扰生殖系统,表现为男子质量降低,孕妇流产和腹中胎儿畸形等。
干扰视觉系统。要知道,眼睛属于对有害辐射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
此外,爱美心切的女性还应知晓,有害的辐射还容易导致脸部出现黄褐斑和皱纹,是毋庸置疑的美容大敌。
体重正常也有“肥胖症”隐患 管见
判断一个人的体重是否正常,国际上惯用BMI(体重指数),即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数”得出的数字来衡量。中国人的BMI在18.5~24之间为正常,24~28之间为超重,大于28为肥胖。研究表明,尽管体重指数经常被借用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患有肥胖症,但在某些情况下,它还不能具备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的功能。
美国一位心脏病专家领导的研究小组历经9年时间,调查了6171名体重指数正常的美国人,结果发现一些体内脂肪过多的人不一定超重。体内脂肪含量高的人,其将来患心脏病的风险大大超过了那些体内脂肪含量低的人。研究人员为这种现象发明了一个新词:体重正常的肥胖症。这位心脏病专家估计,多达30万美国人可能患上了体重正常的肥胖症。
所以,当正常体重的人腰部长出一圈脂肪时就该引起足够的警觉。研究结果显示:体内脂肪高但体重正常的男性和女性,胆固醇含量异常的风险都很高;患高血糖和高血压的风险增加了近4倍;高脂肪妇女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更高;而高脂肪男子患高血压的几率更高。
长期靠窗坐,小心“阴阳脸”康 静
许多人都喜欢靠窗而坐,心向光明。但如果窗户在侧面,那就要小心了,谨防坐出“阴阳脸”。
何谓“阴阳脸”?如果窗户在办公桌的一侧,那么靠窗户这一侧的脸颊就容易受到紫外线的损害,长期下来,与另一侧相比,靠窗一侧的皮肤会明显老化,而另一半脸的肌肤会好很多。这是台湾皮肤科医学会前不久公布的调查结果,借此倡导防晒观念,希望民众重视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台湾的皮肤科专家调查发现,坐在窗边的人,靠窗一侧的脸颊皱纹数量是另一侧的2.6倍,色素黑斑的差异更高达3.9倍。该项研究共调查了320名座位靠窗的工薪阶层女性,研究发现,四成六受防者有“阴阳脸”。
鉴于此,靠窗而坐的女性要特别注意防晒。由于紫
外线可以穿透云层和玻璃进入室内,所以窗户上最好挂窗帘,最大限度地减轻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
头发为何越洗越油
有调查显示,超过五成的人认为自己的头发比以前更爱出油,为此洗头越来越频繁。可有的人天天洗头,仍然无法杜绝讨厌的油臭味。这就让人很不明白,为什么头发越洗越油?
事实上,头皮的皮脂腺分泌量高于脸部皮肤,即便是与最容易出油的额头相比,也几乎是它的两倍多。而导致现代人头皮越来越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代人喜好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吃得油腻、辛辣,这会刺激皮脂腺的分泌。而熬夜、长时间玩电脑、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等,都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加剧头皮出油。
长时间不洗头会感觉油腻、出油,洗头次数太频繁一样出油。因为皮脂是根据信息反馈来分泌的,频繁地洗头将头皮上的油脂洗净后,皮脂会收到“缺油了”的信息,然后进一步分泌油脂,这就会导致分泌越来越多,头发越来越油。
洗发水太滋润。现在的洗发水都爱强调滋润作用,似乎只有头发滋润了,发质才会好。其实,这是个误区。不是所有的发质都需要滋润的,有时会适得其反,加剧出油。
那么,如何才能让头发远离油腻呢?美发专家建议,如果已习惯天天洗头,或不洗就会分泌过多油脂的话,即便是天天洗也不用一洗头就用洗发水、护发素,可视情况隅天用清水冲洗,这同样能清除头发及头皮上的污渍,但又不会加重油脂的分泌。而对于出油不严重的人来说,一周洗两三次头就可以了。
选对洗发水。如果你的头发出油多,建议采用清洁能力强的产品,不要用有滋润或修护功能的;如果出油一般,选用有护发和控油双重功效的洗发水即可:若是头皮很少出油甚至干燥的,可选择有营养作用的护发功能较强的产品。如同时有头皮屑甚至头皮瘙痒的,要选含有效抗真菌成分的产品。
头发易出油的人要少做保健性梳头。虽然早晚用手指指腹按摩头皮有一定的保健效果,但对于易出油的头皮来说,这样会使油脂被动分散到毛干,刺激油脂分泌,加重出油。
另外,不要忽视情绪对内分泌的影响,否则一切外在办法都难奏效。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证充足睡眠,作息规律,还要多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于紧张。
“偷菜”要学会“逢场作戏” 若 水
在现今的网络世界里,似乎还没有哪种游戏能像“网上偷菜”那样让如此多的网民“走火八魔”,其中不仅包括“生力军”大中小学生,还不乏白领、研究生甚至中年高知。因过度沉湎而在心理上难以自拔者也在与日俱增,丢掉工作或学业者有之,情侣或夫妻反目成仇者有之,更多的则是因“偷菜”上瘛而寝食难安甚至失魂落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