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1

【关键词】垃圾回收利用 经济效益

一、相关概述

垃圾的回收利用,通常情况下包含了垃圾的分类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等相关环节,它指的是从源头上将垃圾进行分类,分为有机易腐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适于焚烧垃圾等不同的类别,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垃圾本身所具有的不同的化学特性以及物理特性等分别进行资源化、减量化以及无害化等处理过程,并实现垃圾的处理以及有效利用的垃圾处理模式。在进行垃圾分类时应当尽可能地实现垃圾的可回收利用,其次是实现对可以进行生物降解的有机垃圾进行降解堆肥处理,再次是焚烧处理可燃性垃圾进行发电,使其发挥最大效益。回收利用,节约资源。最后对于不能够进行其他处理方式进行处理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填埋。

二、垃圾回收利用的经济分析

一般情况下,垃圾的回收利用依据利用层次的不同,能够划分为两个层面,即直接回收利用层面和间接回收利用层面。在直接回收利用层面,垃圾一般会保持其原先的使用性能以及形态,而在间接回收利用层面,除了利用原有的材料结构性质方面的循环利用之外,还有不再保持材料原有结构性质的回收利用。

在进行垃圾的分类处理以及垃圾的综合回收利用中,金属、纸张、塑料、玻璃等可以采用回收处理,而有机的易腐垃圾则可以进行生物处理或者堆肥处理,废旧轮胎、纸巾、布、竹木等可以进行焚烧处理。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垃圾的各种成分都不可能进行百分之百的分类回收利用,应当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分类处理。上面所讲的可回收物资在回收率上常常会受到垃圾分类的难易程度、垃圾回收的经济可行性、垃圾产生者在垃圾产生源头进行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垃圾回收系统的完善程度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垃圾回收的整体比例还不高,废旧物资的综合利用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在垃圾源头进行分类的情况下,我国的垃圾回收综合利用比重会得到大大提升。不过垃圾回收利用率在很多方面都会受到限制,干扰因素比较多,在客观条件以及背景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单纯地堆垃圾回收率进行盲目追求势必会增加管理成本,经济效益上难以保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垃圾回收利用率采用50%的比例相对比较可行。

各个地区在技术水平、垃圾成分以及物价水平等多个因素都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建设和使用同等规模以及性质的垃圾回收设施,其运行成本以及固定资产的投资总额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情况下,在对垃圾不进行分类处理的情况下,不管是采用哪一种处理方式,其垃圾回收的产出一般都会低于投入水平,经济效益上都处于亏损状态。在进行垃圾分类处理以及综合利用的前提下,垃圾处理的每一个流程以及环节都能够节约费用,增加收益。应当结合垃圾分类处理的方式、特点以及运作流程等对各个环节进行比较分析,增加垃圾回收利用的综合经济效益。

三、提高垃圾回收利用的建议措施

首先,进一步建立并完善垃圾回收系统。对于垃圾回收循环利用来讲,其基础是建立并完善垃圾回收系统。在建立并完善垃圾回收系统的过程中可以尝试采取法人的形式建立相应的垃圾废旧物品集散公司,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对废旧物品进行初步的前期筛选,以此来将可以回收利用的废旧物品和垃圾提供给相关的生产加工企业,并对废旧物品和垃圾进行分类处理。

其次,进一步强化领导以及社会群众对于垃圾回收用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应当意识到垃圾回收利用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等诸多方面的积极意义,将垃圾回收利用提升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加以对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相关的资金投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垃圾回收利用的事业,并积极学城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垃圾回收利用的效果和效率。强化在群众中宣传垃圾回收利用的积极意义,使每个居民都意识到垃圾污染的危害性,并鼓励群众进行科学的垃圾分类,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将垃圾分类变为每个居民的自觉行为,在垃圾桶上标示上简单易懂的垃圾分类图标,有意识地培养居民的垃圾分类良好习惯,在全社会形成垃圾分类和综合回收利用的良好氛围。

再次,进行有效的政策选择和引导。尽管垃圾污染的危害已经在较大程度上得以普及,但是未必就能够自觉地进行行动,为有效引导社会公众的垃圾处理行为,推动整个社会范围内垃圾回收利用的良好环境,有必要进行行为的政策引导和规范。一般情况下,政策引导和规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即奖惩政策以及引导政策。奖惩政策就是积极奖励好的做法,惩罚垃圾污染行为。引导政策就是采用经济等相关的手段引导社会公众积极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将自己废弃的报纸、瓶罐等生活垃圾换成蔬菜、副食等相关的日用产品,在此基础上鼓励社会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减少垃圾污染和环境污染。奖惩政策属于政府行为的范畴,具有比较高的社会成本,同时未必能够形成较好的社会效益。而引导政策则属于市场行为,相比较于奖惩政策,成本比较小,而所具有的社会效益则比较大,可行性比较高。

四、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我国进行垃圾回收利用、分类处理以及综合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可行性比较强。与此同时,积极进行垃圾回收利用以及分类综合处理本身也能够对整个的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产生比价显著的推动以及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产生间接性的经济效益。我国相关部门以及企业应当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经验,意识到垃圾回收利用所具有的重大经济效益,积极着手实现垃圾回收利用和分类综合处理,依靠市场规律,按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推动垃圾回收工作的顺利开展。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垃圾回收利用以及综合处理的顺利开展,切实推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共同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效解决垃圾对于环境的污染问题,同时对于资源的浪费、垃圾处理资金的短缺等相关问题都会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各地应当积极行动,切实推进我国垃圾回收利用和综合处理的工作进程,在此基础上保障该项工作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2

关键词:科研项目申报 项目申报材料 申请书 撰写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c)-0212-02

科研项目立项的数量与层次是衡量企业科研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的质量和保证项目申报成功率,是企业科研管理人员和参与这项工作的研发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目前各类项目申报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网上评审方式,项目申报材料成为评审专家了解该项目最重要的依据,项目申报材料的内容和质量决定着一个科研项目能否申报成功。

1 科研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

科研项目的申报是我们开展科研工作的前奏,而科研项目是否能够被批准立项,关键在于项目申报材料的质量。在确定好科研项目选题的基础上,我们如何来攻克这个项目课题,在开展该工作方面是否有创新工作思路,我们企业研发能力、研究基础如何,完成该项目后其经济社会效益如何等问题是评审专家评审的重要依据。如何回答好这些问题,如何在项目申报材料中表达出我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创新思路,是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因为项目申报材料是评审专家在不直接接触了解申请项目的情况下进行评审、论证的唯一依据,它不仅起到桥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规范化的说明文书,用最为简洁有力的语言概括一项科研项目的申报意义。

一般来说,申报材料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项目主要研究的内容和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经济社会效益分析等方面。

2 如何撰写申报材料提升申报质量

申报项目是科研实力的较量与竞争。完整、规范的申报材料是科研项目申报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日常的工作,我们发现项目申报失败存在的共性问题往往是对申报材料理解不深,没有严格地按照申报指南要求编写,申报材料没有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在申报项目中的科研实力,使得评审专家无法正确地评估,从而造成项目申报失败。因此,完整、规范、高质量的申报材料是项目申请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下面,就针对提高项目申报质量的几个关键问题做系统的研究分析。

2.1 独特新颖的科研选题

项目申报能否获得成功,选题的确定、选题的新颖程度至关重要。所谓新颖的选题一般包括四类:一是尚无人涉足的研究领域或选题;二是学科前沿的理论探讨;三是老问题的新研究视角、新材料发掘或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四是海外新理论、新观点的引进与推广。其中第一类最具创新性,属于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或研究方向,甚至是创立新学科的研究项目,具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申报这样的课题立项可能性最大。为此,在申报项目确立选题前必须认真做好选题的“查新”工作。所谓“查新”,就是通过查阅相关立项信息,确定申报选题或课题立项是否具有新颖性。在确立选题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文献查阅和以往立项信息查询,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从事重复性研究。同时,通过文献查新和信息查询,还可以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研究水平和现阶段的研究热点,这对于确定研究选题与研究方向也是非常有价值的。

2.2 充分展现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

研究项目的必要性或意义,是该项目的灵魂部分,它反映了我们对项目研究所在领域的了解程度、知识结构和所研究目标的重要性,应突出重点。研究的必要性或意义要争取开门见山,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从国家的发展战略角度分析,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符合国家科学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优先主题的要求;2从经济社会效益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3从对行业影响的角度分析,项目是否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

2.3 认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申报前应通过文献查新、专利检索等方式对申报项目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有充分了解,在申报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同行研究的新动向等加以阐述,并附主要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著录并非简单的拼凑,应是完整说明立项依据的有力辅证,应尽可能是最新的、同行业内较权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不必太多,参考文献要新,要有权威性、时效性,最好引用国内外同行最权威人士的资料。

该部分可归纳分析为谁在做、做什么、做得怎样、谁做得好或不足是什么、你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即:1问题来源是自己提出的,还是别人提出的,还是大家共知的问题;2与本项目相关的发展动态,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还没有解决好,问题的来龙去脉要叙述清楚,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要有总体评价;3本人工作与他人工作的区别是什么,是否有人做过,做得如何,是否别人做过而没有解决等;4对国内外该领域的专家要有恰当的评价,评价时言辞要委婉客观。

2.4 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这部分是重点。研究目标是我们想要完成的研究立题,是指要解决什么学术性、技术性的问题。企业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围绕研究方向,我们应当认识到该项研究能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和期望。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目标:一种是技术目标,通过该项研究,可以填补技术的空白,引导该行业内的技术发展,推动行业的发展进步;另一种是经济目标,科研项目的研究应该以能够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率,提高生产力等为导向。

研究内容指为达到目标而进行的主要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切忌不要和题目脱节,一定要围绕题目去展开。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相对应。阐明研究内容的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及所用的方法、预期结果及简单讨论。表述上应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力求创新、科研必须是创新、不是创新就不是科研。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与研究目标相呼应,阐述时说明关键问题中可能出现的潜在技术问题,要仔细分析,阐明该问题对整个科研项目研究中产生的影响。这个问题是相对难以解决的,是真正的难题所在,需要经过艰苦地探索,并结合自身的科研实力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

2.5 详细分析现有的工作基础和优势

研究基础包括前期工作基础、实验条件、已承担科研项目情况、申请者资历与学术水平、课题组人员专业、职称搭配等。在这里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反映优势,突出水平。因为有限的经费必是择优支持最有基础、最有实力的申请者。因此,申请人及主要参加者所做的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积累和已取得的研究工作成绩要尽可能详尽地在申请书中反映。

2.6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效益

申报的项目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每一个科研工作者都想达到的目标。关于这一部分我们在编写的时要注意避免空洞的论述。要针对项目表述真正属于本项目的意义,着重论述项目技术成果所创造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一般可理解为直接效益,该项目能否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可以创造多少价值,增加企业多少收入、税收等方面;社会效益,则可理解为间接效益,项目的实施发展,实现的社会效益主要可包括:1)从技术层面来讲,可填补技术领域内某项技术的空白,促进技术和行业的发展;2)从技术应用地区经济发展层面来讲,提高地区的交通运输能力,缓解地区的能源需求压力,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3)从产业发展链的角度来讲,可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4)从地区经济发展角度来讲,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引进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3 结语

该文首先针对科研项目申报中项目申报材料的重要性及主要内容作了一个简要的阐述,简明扼要地概括了项目申报材料的作用,并讨论了项目申报材料中应如何把握各个重点的撰写来提升申报材料的申报质量。

重大项目因研究层次高,其竞争激烈程度也远比一般项目要求高。要想取得申报成功,只靠一时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厚积薄发。从科研管理的角度来说,应注重加强信息积累,掌握我们企业科研资源状况,重视申报材料的形式审查,充分依靠专家的力量。作为科研管理人员的我们,除了平时要多和开发部研发人员多联系、加强沟通外,还应与上级科研主管部门保持联系。一方面,有助于领会文件精神,对项目申请提出建设性意见;另一方面,有助于及时了解项目有关信息,必要时根据情况对申请材料作出调整和补充。项目申请环节虽然是项目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但是提到整个项目的实施管理,它也只不过是其中一个部分,我们作为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从整体入手,把握每一个细节,确保科研项目安全、高效地实施。

参考文献

[1] 陈省平,李子和,李涛.科技项目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3

关键词:城市规划;经济发展;价值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壮大,城市规划越来越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规划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和创新,合理的城市规划不仅能提高市民的幸福指数,还能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因此,城市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它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占领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一、城市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也需要顺应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自我,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什么样的城市规划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怎样才能合理有序的进行城市管理,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来做铺垫,简而言之,好的城市规划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快速成长。(一)城市规划概况。简单的说,城市规划就是把城市的土地面积和资源优势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计划,它是规划房屋建筑和产业结构优化配置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城市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十分有效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够合理地规划出各项经营活动地址。(二)城市经济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经济,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城市经济的发展历程是漫长的,也是不断壮大的,它在一步一步推动着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快了就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反,城市经济发展慢也会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所以,要想让经济社会飞速的发展,必须发展好城市经济。(三)城市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联系。城市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城市规划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脱离不了城市的规划建设,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好的城市规划设计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经济飞速发展也能带动城市规划更合理更有序。例如,我们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一定会把消费市场放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拉动经济增长,更好地发展经济和社会,当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这就需要城市规划不断地创新和突破。总而言之,城市规划推动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又离不开城市的规划。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受到土地、住房、居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合理的城市规划不利于发挥城市的优势,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总的来说,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彼此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甚至相互制约,有着密小可分的联系。

二、城市规划的价值体现

在我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将城市的发展方向进行很好的计划,通过城市规划,我们可以有效的对城市进行发展规划,也可以很好的去管理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城市规划,我们可以合理的安排房屋建设、市场布局以及各种各样的规模建设,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让人们生活的舒心,工作的愉快。因此,在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很大的价值作用,它可以合理的安排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城市规划并不是一层不变的,它的规划理念和技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地创新和完善。总而言之,城市规划不仅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为经济社会的稳步增长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然,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城市规划也随着出现不足和差距,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变化发展,不断的创新和突破。

三、城市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建设制约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这是因为城市规划是从城市的实际问题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规划发展办法,它能让城市在稳步发展中不断壮大,它也是合理的进行产业布局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好的城市规划可以合理的进行城区的布局,也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要想发展经济和社会,就必须要合理的、科学的进行城市规划建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市,城市中的住房问题、交通阻塞问题、治安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等等问题也便随之而来,这就要求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进行创新和突破,城市规划应该是从城市的现实情况出发,合理的科学的规划未来空间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城市规划顺应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措施。当然,在城市发展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阻碍城市的发展,这就需要城市规划把握机会,重新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整合城市现有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和合理的安排布局,通过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让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发挥出本来应该有的作用和价值。因此,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案对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具有很好的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想发展经济和社会,就要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建设。(二)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进度中,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完善,人们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工作环境、看病的环境、上学的环境、交通的环境以及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合理的安排基础设施投资,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非常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譬如,风靡全球的广场舞,市民要求娱乐活动要有好的场所,这就需要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公共配套设施,符合现代城市发展要求,通过优化城市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促使城市吸引资本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来吸引更多投资、聚集更优产业,让城市经济社会稳步、飞速的发展。(三)利益协调整合,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城市规划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生活区应该建设在什么位置,工业园区又应该怎样整合到一起,这就需要城市规划进行科学的规划。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不断的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节约城市资源、降低经济成本、提高总体效益,让人们在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享受美好的生活。(四)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城市的土地总面积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规模,怎样在有限的城市土地资源里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这就需要城市规划建设不断的走向科学性,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更新,不断的完善,城市的土地才会得到合理的利用,好的城市规划建设可以优化城市的土地面积配置,让城市土地资源管理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城市土地是人们进行各种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场所,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资源,集约化利用城市土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力,在有机统一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要想取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发展,就会取得两者双赢的局面,相反不合理的设计规划会给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带来阻碍。因此,一定要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好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

作者:李倩芳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城乡规划局

参考文献:

[1]李照心.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非均衡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03):20-21.

[2]韩少平.浅谈新时代我国的城市规划与经济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02):24-25.

[3]朱艳红.城市规划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建设与城市规划矛盾凸显,政府引导任重道远[J].中国科技信息,2008,(19):304-306.

[4]张元.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经济师,2012,(03):48-50.

[5]曲进.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244-00244.

[6]覃玲.关于城市规划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其对策探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4(27):209-209.

[7]李新平.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当代经济,2016(15):11-12.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4

[关键词]代际公平;资源环境;生态型政府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08)01-0027-03

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生态危机频繁、自然资源锐减、环境污染严重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自然资源环境问题实质上就是社会代际公平问题。面对资源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和社会代际不公平的扩大化,传统的政府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生态型政府,是政府自身变革以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维护社会代际公平的新型模式。

一、代际公平与生态型政府的基本理论

1.代际公平的基本理论。代际公平指在场的现世代的人与不在场的未来世代的人之间的公平,其实质是一种有关利益或者担负在现在和未来世代之间的分配正义问题。罗尔斯从原初状态的假设出发,从契约论的角度论证了代际正义的可能性。罗尔斯认为,在原初状态下人具有理性反思并选择平衡和谐的原则或状态的能力,他们愿意选择一个正义储存原则以适应与各个世展水平合适的积累率。原初状态下的人处于一种无知之幕中,无知之幕能够确保各代平等参与,赋予不在场的各代人以权利和尊严,同时限制在场的各代人的利己选择,这样,代际公平就成为可能。由于不在场的后代人的缺位和在场的现世代的人的自利本性,现世代的人倾向于作出各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行为,这就有必要在现世代的人和未来世代的人之间设置一种制约性的原则以保障代际公平的可行。“不同世代的人和同世代的人一样相互之间有种种义务和责任。现世代的人不能随心所欲地行动。”[1]罗尔斯在无知之幕的假设的基础上导出了两个关于正义的原则:其一是自由优先原则,即每个人对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其二是差别原则,即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并且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2]这两个关于正义的原则本质上赋予后代人拥有与当代人一样的合法地位和平等权利。可另一方面的事实是,代际分配是一种单向的资源流动,在场的当代人对不在场的后代人负有的义务是不可逆的和非互惠性的,不在场的后代人则无法回报在场的当代人以弥补他们的损失,这就会造成在场的当代人与不在场的后代人之间的代际不公平。代际公平的本义要求既不允许当代人在纯粹时间偏好的基础上轻视未来人的福利,也不能要求当代人为了后代人的利益作出沉重的牺牲。解决这种代际不公平的问题,需要在代际之间确立一种适当的储存率。储存率根据当代人愿意为其后代储存的数量和他们对前代人有权利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平衡来确定。这样,储存率就与正义的两个原则有机统一起来,自由优先原则保证各代都有一个公平的储存率,差别原则保证不在场的各代人的利益,限制了当代人的功利计算,储存在各代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

2.生态型政府的内涵。随着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凸显和人类对确保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呼声与日俱增,承载应对生态危机、保护资源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平衡和谐的研究使命的生态行政学已显现出重大的研究价值。在公共行政领域,为了应对生态危机和保护资源环境,推行生态行政理念、构建生态型政府,是当代政府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目标。生态型政府就是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依法行使对生态环境的管理权力,全面确立加强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的职能,并实施综合管理的行政行为的政府。[3]简言之,生态型政府就是致力于追求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和谐的政府,其直接目的在于实现对一个政府的目标、法律、政策、职能、体制、机构、能力、文化等诸方面的生态化。生态型政府把追求行政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与和谐作为其研究的终极目标。一方面,生态型政府不仅将资源环境纳入其研究范畴,而且把资源环境视为影响和制约公共行政的第一要素。另一方面,生态型政府强调的是探求如何完善或改造一个国家的行政系统以适应保护资源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需要,而不是探讨如何完善或改造自然生态系统以适应公共行政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与当前倡导生态文明和保护资源环境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的做法是一致的。

二、代际公平与生态型政府的契合

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能够获得收益,同时也要承担一定的成本,如自然资源的锐减或耗竭、环境的恶化等。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给当代人和后代人带来的收益是不同的,他们所承担的成本也不尽相同。当代人开发利用资源环境,其获益是最大的,其次是近期后代,最后是远期后代;在成本分担方面,远期后代承担的成本最高,其次是近期后代,最后是当代人。

代际公平的物质基础是自然资源环境的代际均衡,当代人在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时,不但要考虑自身的利益,还必须兼顾后代人的需求。代际公平是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代际公平强调资源配置和环境享有在时间上的永续性,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要求,还要保证后代人的延续要求。从这一层面来说,它与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既满足当前需要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由于后代人的缺位和当代人的自利本性,当代人没有依照公正合理的原则去使用和管理属于各世代的资源环境,而受本能的支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抑制当代人的自利本性和填补后代人的主体缺位,单靠道德伦理的柔性约束力量难以实现,它有赖于政府公权力的介入和刚性约束的作用。依据公共行政的精神,考虑后代人的利益是公共行政的一种责任。[4]政府是公共利益的代表,把实现资源环境在代际之间的合理分配作为公共行政的目标,是政府追逐公共利益的表现,也是生态型政府的根本体现。生态型政府将生态优先视为政府的根本价值取向,把生态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注意提升政府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型政府内在要求政府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以保障后代人在资源环境的公平使用权和限制当代人的短视行为,同时要求政府充分履行生态管理的职能,建立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机制,遵循代际公平的分配原则,合理界定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空间,以实现资源环境使用的代际公平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型政府的构建有利于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代际公平,能够实现当代人与后代人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时的成本和收益的合理分配。代际公平是生态型政府追求的深层次目标,构建生态型政府是代际公平的基本保障。

三、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推进路径

生态型政府是政府步入后工业社会的新型行政模式,也是当代政府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实现社会代际公平、维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构建生态型政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斧正行政目标,确立生态效益的价值取向。行政目标是政府组织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期望达到的状态或取得的效果。行政目标是政府实施管理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也是政府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行政目标从总体上看,不外乎三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三种目标不具有对等性,就当前情况而言,经济效益明显优先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当这三种目标发生矛盾时,出于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和发展经济的需要,政府往往选择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或者生态效益,甚至不惜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获取经济效益。政府这一目标取向的直接后果是:资源的耗竭,环境的恶化以及社会不公平的产生。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市场机制比较完善的今天,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困扰,行政目标的理性选择已非经济效益,而应当是生态效益。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角度来看,生态效益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代际利益是相契合的,生态效益应当优先经济效益。在经济平稳发展的前提下,把保护资源环境、寻求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作为根本的行政目标,是政府实践生态行政的重要标志。行政目标的生态效益取向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重要前提。

2.修订环保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环保责任。法制是政府权威的来源和合法性基础,也是政府行使权力、实施管理行为、承担行政责任的基本依据。法制的完善与否,关系到政府是否依法行政、科学行政和合理行政,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有效保护。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制是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管理资源环境的基本依据。由于法制本身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和立法者知识能力的局限性,资源环境保护法制存在明显的缺陷,具体到政府管理资源环境的权利义务,主要不足在于:(1)地方环保部门受国家环保总局和地方政府双重领导,特别是受制于地方政府,其财权和人事任免权均由地方政府掌控,这就为地方政府干扰环境执法创造了条件。(2)将环保的主要职责放在地方环保部门身上,地方环保部门是资源环境管理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地方政府只充当“监管者”的角色而几乎置身于资源环境管理者行列之外,这就为地方政府在管理资源环境活动中的行政不作为以及作为不到位提供了可能。环保法律法规的缺陷是导致资源环境管理的双重领导和地方政府环保责任缺失的根本原因,为此,有必要从修订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入手,打破资源环境管理的双重领导格局,重新界定地方政府和地方环保部门两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加强国家环保总局的垂直领导,减少地方政府的横向干预;将地方政府纳入资源环境管理主体的范畴,明确其充当的角色和所承担的义务,强化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特别是加重对环境管理中的违法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以促使地方政府在资源环境管理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并在有所为中充分作为。强化政府的环保责任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坚实基础。

3.平衡政府权能,增强生态管理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政府职能并非一成不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政府职能不尽相同,即便在同一社会发展阶段,政府对各职能的侧重也有所不同。与传统政府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相对应,传统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在管理和发展经济上。总体而言,以往的政府行政管理是不太重视生态因素的,政府职能设置和行政实践活动的整体上未按照生态规律办事。[5]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分散在环保、水利、交通、国土等部门,职能关系不明确,环保部门“统一监督管理”的功能一定程度上被肢解和架空,难以起到综合协调治理的效果。并且,政府在管理资源环境的过程中,主要偏重于治理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忽略了对自然资源的保护,致使自然资源被严重浪费和耗竭,最终导致环境问题的加剧。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是“非生态行政”甚至在某些环节是“反生态行政”。在经济社会相对发达的背景下,面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恶化和社会不公平的扩大化,政府应该将生态管理作为政府的主要职能,从自然生态系统各种要素的整体性出发,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协调生态管理部门与经济社会管理部门的关系,增强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另外,政府在注重治理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双管齐下,防治结合。增强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不仅有利于资源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有利于政府经济社会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代际公平的实现。增强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根本。

4.完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偏重生态效益指标。与把管理经济视为政府主要职能相对应,传统的政府在考核各级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的政绩时,主要以经济效益指标为标准,尤其是以地方GDP的增长数量为标准。政绩评估的指标设置只停留在对各种经济指标的细分量化的层面上,缺乏对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的必要设置。政绩评估指标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是政府不顾甚至损害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追求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也是政府在管理资源环境活动中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不适当作为的深层次原因。扭转这一局势,迫切需要将社会、生态指标纳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并凸显社会、生态效益指标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加大生态效益指标的权重,使整个政绩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化。具体说来,就是把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防治水土污染面积、单位GDP资源节约率、辖区内企业绿色生产达标率、居民环保知识普及率、居民对周围环境的满意度等社会生态类指标作为衡量地方政府绩效的重要标准,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大这些指标的权数。在评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时,应以绿色GDP增长而不是一般GDP增长为准,把扣除资源环境损耗后的经济增长作为经济衡量指标。生态效益指标设置恰当、权重赋值合理,有助于政府有效履行生态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管理能力,协调我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合理设置生态效益指标并加大其权重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有力保障。

5.约束政府生态管理行为,加大社会监督力度。社会监督主要指社会各界和公民对政府部门及其行政人员所进行的监督行为,具体包括舆论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和公民监督三个方面。政府依法、科学、合理行政有赖于社会监督功用的有效发挥,政府的生态行政离不开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监督是生态行政的有力保障。一方面,作为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的舆论媒体,要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不仅对政府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行政理念进行大力宣传,还要对政府处理资源环境问题、应对生态危机的情况和所取得的效果做真实的报道,特别是对政府干扰环境执法行为、管理资源环境活动中的行政不作为以及行政不适当作为等予以不留情面地曝光和披露。另一方面,根据委托-理论,公民是政府的委托人,政府是公民的人。委托人要防止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给自己谋私利,必须对其实施全面的监督。公民和社会团体要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参与政府的生态决策和生态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坚决抵制各种危害资源环境的决策和行为,对政府在资源环境管理活动中的腐败行为、地方保护行为、违法违规行为等敢于揭发、检举、投诉和控告。总之,就是要将政府管理资源环境的行为置于“阳光”之下,让其接受舆论媒体、团体组织和社会大众的广泛监督,促使政府真正实现生态行政。有效的社会监督是构建生态型政府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John・Rawls.A Theory of Justic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2][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3]高小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行政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5).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5

1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价值走向的偏离

企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存在一定的差别,所以导致了企业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价值走向的偏离。在国内,这样的价值背离状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局域注重经济收益,忽略企业社会效益

部分企业特别是中规模和小规模企业的社会效益观念十分薄弱,比如之前在央视焦点访谈的节目中播报的一些有关企业闲置脏水解决措施,一直就是直接排放脏水臭水,不仅仅破坏了环境,同时还在社会上面和群众当中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干扰,闲置措施的因素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为了省钱,可是这么做其实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企业经过对管理工作的不断革新,想方设法提升经济效益,可是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威胁层面却不想过多的投入,虽然部分企业在获得经济效益的时候,也会存在一部分的社会效益,可是存在社会效益实际上不符合企业主管层面的想法和目的,而是属于一种客观的举动。就是由于有些企业不愿意承担应有的社会性职责,才会造成社会上一些人形成了负面的报仇心理。

1.2选用不合理竞争形式,损坏企业整体形象

有很多的企业由于想要在市场竞争的过程当中获得更高的利润,选用降价“滥竽充数”假冒名牌等不合理不正规的竞争形式,实际上在得到短时间内效益的时候,对企业未来长久性的效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几年前,温州制造变成了假冒伪劣的代表词语,在现实经济社会上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温州企业作出了很多的努力,后来才把造假的市场印象给转变过来。而因为我国企业之间自相残杀,导致中国产品在全球经济市场上的名声一直都不是很好,这其实就是忽略社会效益而产生经济损害的铁证[1]。

2创新国有企业管理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对策

2.1创新企业管理体系,加强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观念具体形象化的展现,一个企业管理体系的健全性对企业的平时生产运营管理情况起着直接性的决定作用。一个不具备健全管理体系的企业在平时的管理工作开展当中效果一定是杂乱无章的,也就很难让企业坚定可持续性发展。对我国国有监理企业来讲,健全的企业管理体系可以合理的减少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可能会发生的风险;可是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完整固定的管理体系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阻挡企业的发展脚步,因此,在目前的背景下一直在不断地转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当中,国有监理企业如果要实现管理体系的创新,就一定要在确保企业管理体系合理性以及规范性的根基之上,第一时间按照市场以及自己的转变来持续进行相对的调节,保证管理体系具有优良的灵活性,让企业可以更有效的顺应外部氛围的转变。详细来说,国有监理企业能够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开展企业管理体系的革新:(1)创设完善的职位责任机制,在大部分国有企业当中,因为管理太过松散,导致“人浮于事、人岗分离”的混乱状况发生,对于这样的状况,企业需要一个一个的把每一项任务分配到相对的部门,同时把任务详细的分解成多个部分安排到每一个职员的身上,落实利用制度来有效管理职员的目的。(2)创设职员奖励机制,以往的国有企业实施“以职位评定薪酬”的机制,职员工作的再努力、再优秀也始终是获得相同的钱,因此导致了国有企业职员的工作态度太过懒散,没什么积极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良性发展[2]。

2.2创新企业文化,塑造良好品牌形象

合理利用企业文化来落实对企业的管理是所有企业都致力完成的,属于管理的最高层级,伴随人们对企业文化关注程度的持续提升,企业文化的革新慢慢变成了大多数企业提高自我市场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方式。针对我国监理企业而言,它们本来就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充当着关键的角色地位,担任着有利国民经济的核心工作,因此国有企业需要持续革新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具备国企特性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是尤为关键的,要想落实企业文化的有效革新,一定要致力于落实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一定要明确深度的认识到企业文化在企业的有效发展过程中都有哪些功能,它属于一个企业的精髓,属于企业可以不断发展的关键催化剂,是让企业和外部关联获得落实信息互换的有利对策。在目前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环境之下,企业一方面应该综合市场现展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增加并且致力于扩展国企文化的建设和革新任务;另一方面还应该保证始终对企业发展中出现的阻碍进行相对的清理,提高文化革新的范围和含义,确保生成和内部外部环境发展相契合的具备独有特性的国有企业革新文化;(2)坚持“以人为本”企业的发展核心就是人,因此革新企业现有文化必须站在企业职员的角度,要想“以人为本”就要追溯这样的发展观念,企业才可以真正地立足于职员的视角,给职员们建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以及一个庞大的发展范围,继而让职员的潜在才华或者十足的展现,为企业发展带来无限动力;(3)革新企业机制应该确保和革新企业文化进行完美的融合,优良的企业文化涵盖了整个企业的方方面面,因此在革新企业文化的时候应该综合企业的规章体系,以此让革新的企业文化潜移默化的和企业管理与实现管理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促进职员的创新观念以及创新思想的有效提高,以此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

2.3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搭建创新型管理方式

伴随当代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运用,企业的信息化能力也已经作为一个横定某个企业发展潜在能力的关键基准,因此,国有企业开展管理制度的创新一定要注重对信息化技术的合理利用,将创新型信息化管理的搭建速度增加。国有监理企业搭建起健全的信息化网络建设以后,就可以第一时间把企业的监理业务和运营成果反映给管理层级,继而让公司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市场发展的动向,提出更加合理的发展对策;此外,创新型信息化的管理搭建,可以让企业每个建立项目之间的关联变得格外的密切,在很大程度上合理利用了企业的每一项资源,切实提升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3]。

3结语

革新与管理对于企业发展来说具有十分关键的意义,是企业发展持久不变的根本。在当下逐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就国有监理企业而言,一定要将思想观念、管理观念、管理体系、文化等层面开展管理与革新,才可以持续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实际经济社会效益,让企业落实有效的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惠.试论企业规划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7(6).

经济社会效益情况范文6

[关键词]图书馆;经济效益;特点;内涵;社会效益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社会空前繁荣,在较好的经济环境下,对文化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大众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图书馆在新形式下有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性机构,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的提升也不能忽视。

1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内涵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是指进行图书管理正常活动过程中的消耗与图书馆在此活动中取得的成果之比,其评价标准在于图书馆满足社会及相关用户的需求,以及图书馆投入与产生实际效果的程度。在经济效益内涵方面,针对图书馆的有三个要素:其一,投入。经济效益的基础是投入,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也就是在图书馆发展和维护过程中投入的所有资源。其二,产出。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投入产生的实际结果,包含图书馆管理人员在进行图书馆建设和维护过程中的图书信息收集、加工、开发以及在进行相关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其三,效果。效果也就是对经济效益检验的指标,是图书馆通过投入,实施功能服务,在过程中是否满足用户需求,是否可以得到读者的满意。只有图书馆的实际运营中注重三个方面的结合,构建三要素之间的互补管理和联动作用,有效提升经济效益,带动经济效益的长足提升。

2新时期经济效益内涵在图书馆运营中的特点

为社会各阶层提供文化信息外,图书馆理还需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进入图书馆的读者提供多种检索工具,检索工具作为图书馆的有形物质是图书馆的重要产出。但是,由于图书馆的社会服务的定位,图书馆的各种产出多数不能进入流通领域,不能作为商品估算其价值。因而,图书馆的各种产出不能直接体现在其产出物质之中,更多的体现在一般劳动过程中。新时期下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2.1隐蔽性特点

由于图书馆产出的物质形态的特殊性,其价值不能在其产品中直接体现,不能以商品价值来直接衡量,而是通过图书馆的投入与产出效果之间的比例来呈现的,包含了通过图书馆的服务,读者能够从中而得到的实际效益,所以,图书馆的经济效益具有很大的隐蔽性。

2.2具有社会性特点

图书馆经济效益要求其劳动成果通过读者的满意度来评价,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社会性与经济性的统一,通过图书馆员的劳动消耗与产生的实际效果之间的对比所呈现,而实际效果是具有极大社会性的,特别是现阶段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图书馆在其运营过程中必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性。

2.3形式的复杂性特点

图书馆社会实施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在提供信息服务时连同信息一起传递给读者,通过读者的满意度以及获得的信息帮助成效体现出来。由于图书馆的经济因素一方面不能用商品衡量,另一方面经济效益涉及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涉及到对应的服务对象的精神层面,因而经济效益具有形式上的复杂性。

3新时代下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现状

图书馆一直以来注重的是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在进行社会服务时忽略了经济效益的呈现,特别是国有性质的各类图书馆,拿着财政支持,对经济效益的诉求较低。当前图书馆追求的是馆藏数量,而非质量,通过数量的多少来决定图书馆的好坏,图书馆相关工作没有社会分析,没有行业调查,只有一味的增加馆藏,不考虑图书利用率,没有成本控制,经济效益无法体现。通过对现阶段图书馆工作实施效果的分析,在经济为主的社会下,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有以下特点。首先,轻视经济效益。图书馆在极大化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与经济社会同步,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协调好在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图书馆一方面注重馆内藏书增长的同时,另一方面并不考虑馆内藏书带来读者的变化,只是单纯的为了提升数量,而不注重质量的提高,更不要说经济效益了。这样的经营理念与现阶段经济社会格格不入,任何形式的经营活动不能独立于社会存在,具有社会性的图书馆工作也不能,必须与社会同步发展,不能只是重视数量的增加,还应该考虑提升社会效益,并同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实际情况却是社会效益止步不前,经济效益重视程度有限。其次,经济效益难于评价。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的发展、经费的计划。图书馆的发展计划,实施管理必须与实际投入相对应,如何确定投入效果以及后续计划均与阶段内的经济效益有直接关系,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特殊性决定了对其进行测评的难度。目前,多数图书馆没有经济效益的测评体系,只有工作的绩效考评,或者是图书馆整体的考评。因而,要研究新形式下图书馆的评价方式及标准,为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参考是当务之急。最后,管理理念的落后。图书馆人员流动性小,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只是片面追求馆藏数量的增加,没有注重管理理念的学习,经营观点需要与时代同步,然而现实却是管理观点落后,没有体制的创新。

4新形势下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的策略

4.1要实现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提升,需要在成本上思考出路

通过资源共享,建立资源流通通道,提高信息流动效率,强化知识结构,提升图书利用效率,这是现阶段提升图书馆经济效益的必然选择。作为公共服务平台,首先需要利用网络技术的发展,提供图书馆电子借阅平台,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共享电子文献资料,在降低投入的同时,提升图书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4.2提升宣传推广,加强用户教育

图书馆的经济效益更多的体现在读者反馈中,图书馆有责任通过提升宣传工作,增加图书馆的受众群,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认识图书馆,进入图书馆,提升图书馆的社会效益的同时,经济效益才有提升的基础。同时,需要加强对用户的教育,提升图书馆使用技巧,增加图书馆使用效率和效果。

4.3提供个,建立馆藏特色

在新形式下,图书馆需要从市场出发,分析用户需求,以此为图书馆发展基础,建立信息服务定制化服务,创建全新服务理念,以个为出发点,深化服务质量和层次,经济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机会,经济效益的提升不再难于实现。

5总结

时代在变,图书馆工作也需要与时代同步,通过加强图书馆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社会效益提升的同时强化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图书馆的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路保安,马明霞.数字图书馆理经济效益初探[J].图书馆学刊,2010(01).

[2]张东华.图书馆经济效益初探[J].网络财富,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