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疏导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心理疏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疏导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1

母的教育常会表现为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针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不同成因,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适合青少年实际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过高的教育教学目标,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品德行为指导时,要认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要求,准

确把握学生品德发展阶段和水平,在教育策略上要循序渐进,切忌急躁冒进,尽可能避免师生对抗情绪的产生。

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一是创造良好的班集体,充分发挥集体规范和正确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风学风。二是积极推进班级管理和教育方式的民主化,充分发挥学生自主管理

的积极性。三是针对青少年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展示才华,修正品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和教育艺术水平。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很多都与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为此,教育者首先要着力于提高自身素养,包括心理素质、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等。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育心态,要把关心、尊重、爱护学生放在首位,把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地位。在学生出现过激行为时,教师要学会制怒,善于运用教育机智和教育策略,巧妙化解师生冲突。

合理利用学生逆反心理的正效应。教师要大胆利用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的积极因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在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教师切忌偏颇,讲道理既要讲有利或好的一面,也要讲有害

或坏的一面,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青少年学生逆向思维的特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注重对产生负向逆反心理的学生的疏导工作。对学生中已经或既将发生的负向逆反心理,教师切不可采用压制和强制服从的办法,要认真做好疏导工作。学生产生负向逆反心理,内在的原因是他们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2

摘 要: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及时疏导,对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主要从关注学生的焦虑心理、注重调适学生心理状态,采取“三沟通”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研究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关键词:焦虑心理;毕业班;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9-0019-01

认识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对学生未来成长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关注临近毕业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焦虑心理问题,并重点对学生进行疏导调适。本文主要研究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一、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成因

(1)毕业班学生特有的心理困惑。临近毕业,升学成了家长和学生最关注的问题。有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而家长的期望值又很高,学生感到压力过大。此外,学习时间紧,学习任务重,也给毕业生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致使部分学生烦躁、压抑、紧张、缺少自信心,缺乏生活乐趣。

(2)人际关系比较紧张。首先,与父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有些学生认为自己长大了,喜欢自己拿主意,想摆脱家长的管束,反感父母强制为自己报补习班,越是家长不让做的事越想尝试,因而时常与父母发生冲突。其次,与同学的关系比较紧张。这个时期的学生渴望友谊,十分在意自己是否被别人喜欢,容易产生嫉妒心,同学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有时觉得孤独。

二、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的疏导对策

(1)关注学生的焦虑心理,注重调适学生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爱护、帮助学生的角度出发,主动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1)围绕“青春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个时期的学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看问题还不够全面,个性心理倾向还不够稳定。因此,教师要开展以青春期为主题的班会,解决学生遇到的相关问题。要细心认真地了解学生的焦躁心理特点,根据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迎接临近毕业的学习生活。(2)指导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个性全面健康发展。学生渴望能有非常要好的知心朋友,但对于心理和生理发育还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不知道如何建立友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例如,有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正确地交友,认为大把花钱就能得到友情,因此,经常在课余时间请同学吃饭、去游乐场玩,常常以有钱人自居,但让他感到困惑的是,同学们并不真正喜欢与他交往。这时,教师要告诉他:只有自己取得优异成绩,才会让人敬佩。你父母有钱,不是让你被人喜欢的理由。自己爱劳动,爱帮助别人,通过刻苦努力取得好成绩,一定会让同学们真正喜欢你。(3)教会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毕业班学生学习任务重,又面临升学的压力,因此,有的学生厌学,有的学生自卑,有的产生极强的逆反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可在班级开展“我行、我能行”的心理教育活动,适时指导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使学生从烦恼、焦虑等消极情绪中解脱出来,达到心理平衡,从而增强适应能力。

(2)采取“三沟通”策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1)教师与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部分家长视考试成绩为唯一的追求而排除其他一切,这种“成绩唯一”的功利心理,对学生成长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学期初要召开毕业班家长会,并请初一年级组组长与家长座谈,从自主管理、青春期教育、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对家长进行指导。家长会后,有的家长说:以前只关注学习成绩,对孩子心理问题很少考虑,今天的家长会对我的启发很大。可见,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家长工作,使之成为积极的合作者,发挥家长与教师合力教育的优势。(2)教师与学生之间密切沟通,减轻学生压力。有的学生听说初中学习生活非常紧张,因而心理压力较大,经常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反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为学生开设“调整心态,迎接挑战”系列心理活动辅导课。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让学生学会调理自己的心境、情绪,达到自我调控的目的。比如,通过思想、语言进行自我暗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沟通,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3)学生与学生之间亲密沟通,增强学习动力。为了减轻学生的焦虑心理,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增强学习动力,教师可以邀请一些优秀毕业生回校与学生们进行座谈。这些优秀毕业生可以传授学习方面的心得体会,并从自身的体验出发总结失败与成功的原因,帮助学弟学妹提高思想认识,这能够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结束语

总之,毕业班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教师要正确认识毕业班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帮助学生进行心理调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活力和新的生长点。

参考文献:

[1]庞桂斌.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3

关键词:小学生嫉妒心理危害成因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1

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嫉妒是一种心理病态。嫉妒也被人们称为妒忌,据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它伴随着自卑、不满、怨恨的情绪发生。反映在小学生身上,则集中表现为对于同等水平同伴所取得的成绩、进步的嫉恨,也有的是对别人具有的良好的条件等产生的嫉妒。嫉妒一般分为几个层次:1、潜意识中的嫉妒心理;2、对抗性的嫉妒心理;3、攻击性的嫉妒心理。

一、小学生嫉妒心理的危害

嫉妒心理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百害而无一益。当学生在嫉妒他人时,最受伤害的是自己,因为在嫉妒他人时,自己往往处于紧张和不安中。同时,强烈的嫉妒会让自己陷入自伤或伤人的危险境地。会让人放弃自我完善,用仇视的目光贬低他人的成功从而成为一个庸人。嫉妒还会使小学生心胸狭窄,目光短浅。

倘若一名学生长期处在嫉妒的心境之中,那么他就会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压抑感,给自己造成莫大的痛苦。如果那位同学一直不能正视别人的优点,不能在别人所获得幸福快乐时自己为之快乐,那他的人生就太痛苦了,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的那样,嫉妒者所受的痛苦比任何人遭受的痛苦都大,因为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都会使他痛苦万分。

二、小学生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

1、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错误的自我认识;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方面人的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我意识,要别人让着,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得到更多的关爱与注意,一般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还不能很好地进行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一般对自我评价过高,而对他人评价过低。所以,在别人的成绩与进步面前,又由于很强烈的对比性,不满、怨恨的情绪比较容易产生。当在别人取得的成绩与进步面前感到不安与自卑时,这时它还不属于嫉妒,当这种成绩与进步能足够地引起主体的痛苦的反应时,嫉妒便真正显示出来。而且,独生子女一般占有欲比较强,这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小学阶段中对“三好学习”的评选获得等。

2、小学生中的较为普遍的攀比心理

攀比是一种缺乏长期目的性的缺乏意义的比较。它折射的是小学生强烈的占有欲,虽然也许它并不需要。盲目的攀比容易使学生产生“我不如人”的挫折体验,而当这种挫折体验具有了明确指向性的时候,这种挫折情绪就转化为“为什么我没有”的嫉妒心理。

3、小学班集体中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

在小学班集体的管理中,为了减省管理的难度,提高管理的效率,教师常采用评比、评奖的方式。而且,对于分数过分追求也把学生拉入了一个浓重的竞争氛围。竞争产生强烈的比较,比较产生同伴中的差异,差异容易使学生产生浓重的嫉妒心理体验。

4、过于单一的结果性学业评价

处于一线,我们不难发现,在小学生中最容易滋生嫉妒心理的是学业上较后产生的差异。家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过于基于学生的学业评价,不是从学生的整体表现来评价学生的表现,而是经常采用了单一的学业结果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孰优孰劣。这就把学生引入了一个十分狭小的比较天地――学业成绩。往往还直接引入了更小的比较天地――分数比较。学生被归整在一个线性的队伍中,比较中的明显的差异也是嫉妒心理产生的重大原因。

三、小学生嫉妒心理的疏导

作为教师要积极引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理,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尝试了从以下几点入手,比较成功。

1、故事举例,明确嫉妒心理的危害。

既然嫉妒心理在小学生中普通存在,又具有一定的顽固性,所对避开它不如让学生正面了解它、认识它。小学生十分适合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进行了解。如《百雪公主》中的皇后,就提供了一部十分鲜明的嫉妒心理发展史。首先是错误的自我认识(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后来不能容忍别人的长处(知道白雪公主是最美丽的女人,后来要求猎人杀死它);紧接着嫉妒心理一再激化,(多次迫害,多次得知失败);最后被嫉妒所吞噬,(妒火中烧,化为灰烬)。在对孩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引导孩子们思考:这位皇后外貌美吗?(美),是什么最后毁了它呢?(是嫉妒心),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这种浅显的故事,同学一听就懂,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嫉妒的危害性,这样可引导学生要正视自己的嫉妒心理,对它要有一定的约束与控制,不能放任自流。

2、营造关爱氛围,化解嫉妒心理。

小学生的起点基本相同,在学习和各种竞赛活动中形成的差距相对而言并不悬殊,他们嫉妒的主要对象是老师对某些同学的偏爱,和老师对取得优异成绩同学的溢于言表的过分欣赏之情。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做到公正和公平,师恩普施,师爱遍洒,切不可厚此薄彼。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对那些暂时落后、有待进步的学生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爱意,并采取具体的措施,帮助指导落后的同学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落后面貌赶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嫉妒心理。

3、淡化班级过于浓重的竞争氛围,强调合作基础上的竞争。

在一个浓厚竞争氛围的班集体中,学生的心理体验是紧张的,时刻担心自己落在后面,所以营造绿色的班级心理场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通过各种活动来营造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多提供合作的机会,更好交流的机会,如各种主题班队会“今天我是小主人”“快乐大转盘”……这些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得到表现的满足;另一方面,在各种班级活动中,教师应该树立“人人都是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都有均等的表现与接受个别辅导的机会。让每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4

【关键词】心理疏导 农村高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乡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农村的经济也越来越好,大家都放下锄头,走进工厂工作。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时,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农村对子女的知识教育也更加重视,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将自己的子女送进条件较好的学校学习。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物质服务,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要求。随着孩子长大,进入高中学习,孩子们却迷茫了:为什么要读书呢?父母说“为了挣大钱”。可是高中生在想“我父母没读书,不也是一样挣钱吗!我吃得,穿得哪一样比城市孩子差呢!”甚至有部分高中生还有这样的感叹:“这书怎么这么无聊,不是我爸要我来混满三年,我才不来呢……”从这种种农村高中生的言谈举止中,我惊奇的发现高中生的改变,尤其是心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勤俭、孝顺、勤劳、体谅等中华传统美德没了。多了骄横;多了无情;不管不顾父母多么辛苦,就是不能少给我“钱”。至于学习,就得看我高兴与否,高兴就学,不高兴就不学。不是我要读书,是爸我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造成这一切的因素:只是因为我们忽视了一点: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关爱,关爱他们的心理成长。现在,大家都为了抓住改革的机会,努力积累财富。远离家乡去寻找一份高薪的工作,留下孩子在家里。所以,孩子没有人陪伴:在孩子想吃东西的时候,还得自己弄;在孩子受到其他孩子欺负的时候,只能自己受着;在孩子烦恼的时候,只能对自己倾诉;在天黑时,孩子害怕,却找不到父母温暖的怀抱;在考试得了一百分时,却看不到父母开心的笑容,听不到父母高兴的称赞;在每次拨通父母的电话时,都是问“没钱了吗?要多少啊?”这样一次次的忽视,孩子到了高中时,心里面变的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长期失去关爱,使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了问题。

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习缺乏学习动力;

2.农村高中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

3.农村高中学生缺乏自信,压抑,自卑;

4.农村高中学生性格极不稳定,容易走极端。

为了农村高中学生的明天,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关注他们,疏通他们内心淤积的心理。我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去疏导:

一、高中学生需要“沟通”

长期父母在外务工,高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一年到头很难见上一面。加上作为父母的都本着“再苦再累,也不能苦了孩子;也不能累了孩子”。父母们在外受的苦和累从不向现在的高中学生提起,甚至有些家长还怕自己的长相丢了孩子的面子,不敢到学校与孩子的老师交流。高中生们呢!凭着电视上的宣传,对外面世界有着向往,总是认为外面什么都好!认为父母在外非常幸福。怎么不带上我呢?所以很多农村高中学生提出要和父母出去打工,被父母拒绝后。更加肯定父母在外是去享福。造成了对自己父母的不理解。所以,及时和孩子沟通,让他们了解父母在外的生活情况,体验父母的那份艰辛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里我有一个小方法:父母可以将自己在外的生活环境,每天的生活情况,工作情况拍成视频,及时传给农村高中学生。高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拍摄下来传给父母。增进父子之间的了解,互相体验一下对方的艰辛。让农村高中学生更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二、农村高中学生更多需要的是语言上关爱

在这物质横流的世界里,我们大多数人都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对孩子的物质需求都能满足。但是正因为工作的原因,父母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高中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有一部分家长甚至认为“高中了,都16岁,什么都可以自理,我呢给点钱就行了”。其实高中学生并不能承受那么多,他们的思想正处在形成的时期,受到的关爱越多,养成关爱别人的情感就越多。而这种“关爱”往往就是一句话。在大家的印象里都有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吧:一天我翘着嘴巴走进家门,母亲一见我就问“宝贝怎么了,翘着个嘴多难看啊,给妈妈说说怎么了”。这样一句平常的关爱的话语,使我们长大后都还体验得到母亲的温暖。

三、父母给高中学生的物质要适当

经济宽裕了,父母的手也松了。往往农村高中学生向父母要钱的时候,父母都会不自觉的多给一个一两百。担心自己的孩子受苦了。而高中学生有了钱之后,他们对自己的吃、穿等的要求就更高了。甚至想去尝尝“鲜”。例如:烟抽是什么感觉呢!你看电视里面那些大哥都抽烟呢!所以,买根烟尝尝。哎!你的那个手机怎么那么酷啊!我也买一个玩玩……

长此下去,农村的高中学生将走上攀比的道路,到那时,又有谁会重视自己的学习呢。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用惯了父母的钱,又有哪个高中学生想通过学习为今后拼搏呢!

四、要为高中学生树立一个伟大的目标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5

中职学生刚刚进入学校时,学习目标不明确,普遍存在整天处于混日子的状态。还有些学生无心向学,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等,学习状态非常消极。学习积极性的来源在于学生的真实需求,当学生在生活或工作中感到某种能力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状态时便会激发出来。为此,中职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应该引起职业院校及全社会的关注,很多教育界的人士都提出了同一个问题,即对中职学生要补上“情感和心理教育”这一课。使其用正确的态度看待人生,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职业技能人才。

一、从入学所学专业着手,进行“未来职业激励和规划”

从他们一进入职校的大门起,就是为了某一些专业和将来的职业而来,因为今天的选择和学生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部署,重视实训工作管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实习、实训,注重转化学生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职业操守。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优势与要求,对将来的工作岗位、行业性质、特点进行分析,给自己定一个发展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为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就要付出努力,从专业基础知识开始学起,一步步培养良好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从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做一个目标明确的人,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内容,达到什么要求等,避免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生活学习状态。

二、日常生活中随时融入“情感”教育

日常教学过程中可试图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和挫折忍受力,随着学生的意志力和挫折忍受力的增强,他们对复杂事情的分析会更全面,对挫折的情境会做好预见性思想准备,一旦出现挫折,会冷静分析,并会在激怒、苦闷的情况下进行情感的自我调节。

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在课余时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交流、谈心,和学会上交朋友,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消除一些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情感熏陶可以说就是爱的力量。教师的爱对学生来说有直接的感染作用。

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一句话、一个微笑、一段评语、一次表扬,就能取得学生的信赖,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学生和日常生活中随时要给予合理情感接触。老师们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多想办法让学生亲近你、靠近你、在师生间建立融洽的关系,才会感到工作轻松愉快,学生感到快乐,学生亲师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三、促进课程学习与心理学习相结合

心理情感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和情感方面的教育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课程教学则是以科学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专业技能的教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学科,但又同属于“教育”的范畴,同样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在教育实践中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将在中职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传统课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机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职业教育除了坚持以往的职业导向和课程讲授外,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情感的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刊、宣传栏、网络讲座、校园心理影片赏析等形式与途径,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如开设“心理电影欣赏与评析”兴趣小组;针对学生学习问题开设讲座;针对人际关系开设讲座;针对青春期开设讲座等形式。

为保证中职生心理教育的顺利开展,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各职业学校应该成立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机构,由领导小组领导、协调、考核全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的问题,势必造成心理教育的难度大,如果各职业学校中由领导亲自抓,且纳入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和考核之中,就能够引起重视,才能更好地开展好中职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在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应该注意他们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努力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让中职生在优雅、和谐、宽松的环境中,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中,在促进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提高中,在自我价值的显示、发现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关系到我们中职教育教学的成败,只有把情感教育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始终,再加上操作技能的培养,中职教育才是完美的,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劳动人才。长期不懈进行该项工作的开展,才能发挥其教育的功能作用。各职业学校应该在每个学期、学年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失时机地开展心理教育,还应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以不断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能力和方法。

(作者单位: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

学生心理疏导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动态;调查与疏导

当前,心理疏导广泛被运用在医学、教育等领域。在高校教育工作中,开展心理疏导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主体则是进行过专业训练的心理疏导工作者,包括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学辅导员、心理素质教育机构的专兼职教师等。心理疏导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大学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施相应的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扰,从而为促进大学生个性、才能的发挥营造良好的环境。

1大学生负面心理动态调查

调查研究表明,一个人在面临困境时,如果得到来自亲朋好友及社会其他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支持和帮助,往往会提高心理应激能力。相反,如果得不到社会上的支持,会产生悲观失望,进而可能发展为仇视、对抗社会的心理,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在高校要开展心理支持,这样可以促进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促使彼此提供关怀,从而帮助个体有效地应对压力,减少不良的心理状况的产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在高校,心理疏导的心理支持功能,主要体现为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对学生的接纳和倾听。在倾听过程中,进行心理疏导的老师要尽可能地接纳学生的一切言行,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当时的心情,减轻其心理压力,引导他们把自己内心世界所有的不顺真实地说出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有人愿意真心地倾听他,关心他,从而使学生得到内心的安慰与支持。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既包括身体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在遇到这些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获得他人的理解,无疑是对他们莫大的安慰,可能一点点安慰,就会让他感受到生活处处充满阳光,使他重新自信起来,勇敢的面对挫折和困难。因此在高校,心理疏导教师一定要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问题,在心理疏导老师的支持和关怀下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疏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疏导虽然在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以及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利于高校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去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当前心理疏导的方法也必须适应其实际需要,这样就会增强说服力,产生好的效果,反之,就被实践所否定。“但实际工作中,搞‘注入式’、‘填鸭式’,缺乏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冷冰冰的说教,‘一刀切’、‘一锅煮’的教育方法,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阶段,学生经常是被动的接受,并没有引起他们的真正共鸣。”这样的心理疏导失去了应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往往会导致学生非常被动的去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一旦学生自己去咨询心理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是这种心理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地步。此外,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往往导致其不会主动地说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产生和形成的过程,这样就不利于心理疏导教师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甚至一些心理疏导教师只是简单问问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情况,并不会为其制定解决心理问题的规划。因此,必须改革和创新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只有这样,高校心理疏导方法才能不断发展和丰富。

3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选择

3.1心理疏导内容要有针对性

高校在开展心理疏导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从每个咨询者的具体心理问题出发,采取适合其本人的,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内容和方法。不能把一套心理疏导的内容和方法用于所有的心理咨询者。因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有自己心理发展的特点,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和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不同的心理疏导。高校要对心理疏导教师不断进行培训,从而掌握更加多样化的心理疏导途径,丰富心理疏导内容。鼓励高校的心理疏导教师,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这样不仅帮助了那些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生活的突然变化而所产生的社会问题,还能够积累一些处理心理问题的实际经验,以运用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

3.2促进心理疏导的内容与现实的结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的素质普遍提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的内容也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但是,当前高校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的一些内容明显滞后、陈旧,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改革进展慢,心理疏导的内容,对于现实生活当中遇到的新问题不能够及时找到有效地解决方法,特别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择业难问题、腐败问题等等。这些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问题、社会公平等问题的思考,如果大学生对这些缺乏深刻的教育内容,就会遭到学生的极度厌倦,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大学生有其自身成长的规律和特定的心理特点,在对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疏导时,应当按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并且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革新。

4结束语

高校心理疏导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比如,心理疏导内容不科学、心理疏导机制尚不健全、心理疏导队伍结构不合理和传统的心理疏导方法落后等等。所以,现阶段有必要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问题研究,探析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路径,培养大学生高尚的品质、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