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经济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状况范文1

从2007年到2012年,广西地区的生产总值在短短的5年中,年均增长13%,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0.8%,经济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财政收入的提高。除此以外,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金融结构各项存款余额、贷款余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多方面多出现了平稳快速的增长,最多的年均增长为51.9%,最少的年均增长也达到了18.3%。这种经济数据的增长和翻番,说明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良好,未来的经济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省市官员的管理下,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保障和基础。通过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的同时,为社会贡献了GDP,促进了广西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随着一批大型工业园区的建成,广西地区在冶金、石化、机械等关系到人民生活的产业上逐步发展和壮大,通过自主创新,打造出一批行业内领先的企业。通过道路铁路的建设,为地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建立桥梁,圆满完成西气东输等国家的战略实施建设。由于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广西地区的农牧业是支柱型产业,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农牧业的发展并没有减弱的趋势,相反,通过一些技术手段,产品的质量和销量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除此以外,广西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结合了文明生态的理念,通过技术上的支持和产品上的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造福于子孙后代。

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及其选取原则

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指标能够充分反映该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而评价指标在不同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要合理的选择评价指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系统性和全面性,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中的总体状况,满足系统论的有关观点;第二,客观性和可比性,评价指标应排除主观上的干扰,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保证经济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提高指标的横向可比性;第三,科学性和可行性,指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又要和当代的实际情况充分结合。

3.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因子分析

3.1因子分析法的原理和步骤

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分量分析法也开始不断发展,逐渐健全和完善了因子分析法,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了科学依据。因子分析法是利用数学公式,对有关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在运用因子分析法时最重要的一个过程就是确定具体的因子模型,只有确定了因子模型后,才能分析全部变量和变差,从中确定公共因子的作用大小,分析变量和变差之间的联系,这往往通过公共性大小就可反映出来。因子分析法能多元分析法的延伸,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做到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法的步骤如下:

(1)建立原始数据矩阵。因子分析法是对相关矩阵进行的数学处理,必须将原始数据通过矩阵的方式反映出来。比如现有A个地区,B个评价指标,于是在建立原始数据矩阵时就需要建立 这样的矩阵。

(2)对原始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常用的转化方法有Z-scorc法。

(3)求出标准化矩阵的相关矩阵R。

(4)对相关矩阵R求解特征值,然后根据所求解的特征值确定相应的正交化特征向量。

(5)计算特征根的累计贡献率。利用累计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确定主因子的个数,根据每个主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特征数,其大小由指标间的差异确定。

(6)说明因子含义。

(7)估计因子总得分值。

(8)计算总因子得分估计值。如果总得分越高,则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就越好。

3.2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因子分析简要计算过程

对广西地区的经济数据分类计算和整理。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利用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R的特征值和贡献率如下表2所示。通过表2,我们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三大特征根,它们分别是6.665,1.755,1.026,选取这三个特征根时,累计贡献率达到了85.871%,满足了累计贡献率达到85%的原则,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对主分量编号,分别为F1,F2,F3,针对这三个主分量,建立原始因子载荷矩阵。然后对各个因子载荷进行有关处理,比如在结构上进行简化,这样经过处理后的载荷因子在反映数据时更加明显和清楚,在提高简洁性的同时,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在表3中,主成分方差分布在0.725到0.941这个区间内,而主因子能够对这个分布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在主成分方差和主因子之间建立了联系,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能够及时对数据进行检验,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的效果。

将主因子对应下的数据和变量数据相乘,就可得到主因子的得分,分别计算F1,F2,F3的得分。然后根据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确定相应的加重全数,这样得到的分数就是综合因子得分,减少了因子之间因差异性造成的分数差距,提高了总得分的科学性、合理性。计算公式如下:

F=0.706F1+0.186F2+0.108F3

通过这个总得分的计算公式就可计算出因子得分和K-means聚类,为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3.3综合评分简要分析

综合总得分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表4,可以看到南宁市的总得分最高,而贵港市的总得分最低,由此可见,对于广西地区来说,南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最好,而贵港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法,对广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分类的标准是严格按照综合得分的高低划分,在第Ⅰ类中只有南宁和柳州两个城市,作为广西的省会城市,南宁的发展受到了格外的重视,而柳州是重工业基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在第Ⅱ中,都是新兴城市和旅游城市,具有很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第Ⅲ类,虽然具备发展潜力,但是发展步伐较上面的城市来说不是很快;第Ⅳ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与其他城市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应找到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经济的全面、快速、持续、健康、良好的发展。

4.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启示

4.1广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梯度有所变化

在广西地区,传统观念一般认为有三个社会经济发展梯度。第一梯度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第二梯度是具有工业实力,经济逐步发展的地区;第三梯度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梯度也出现了变化。第一梯度凭借经济发展方面的经验,仍然在稳步发展,第二梯度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找到了切入点,抓住经济增长点不放,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经济呈现迅猛发展,不断缩小和第一梯度的差距,第三梯度也找到了经济发展之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呈现了良好的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坑洼效应”,有关政府应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出台优惠措施,加大人才和资金的引入力度,在减小地区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只有这样,广西地区的整体社会经济才能发展。

4.2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搞好战略定位和措施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广西地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放眼于未来,制定合理的战略定位和措施,提高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利用东引西联战略和南北钦防等战略,吸引沿海地位的企业进驻广西,一方面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带来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不断引进人才,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除此以外,广西应不断创新和探索经济发展的新道路,优势重点继续发展,薄弱环节及时改善,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广西应注重铁路、港口、旅游、边贸这四个方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全球经济迅猛发展这个契机,打造出新的广西,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提高广西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社会经济状况范文2

一、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

1.“两段式”的经济运行。1978年前的30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具有总量小、速度慢的特征。这一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四大指标1978年比1949年分别平均年递增5%、3.96%、10.8%、7.5%。1978年以后的26年为第二阶段,其特点是总量增大、速度加快。2004年的四大指标分别比1978年平均年递增9.7%、7.6%、7.3%、10.8%。尤其近4年的经济增长,处于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在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情况下创118350万元,比2000年平均年增长19.6%;农业总产值60001万元,比2000年平均增长11.9%;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从2000年开始每年都创历史新高;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6.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亿元,比2000年分别平均递±曾14.8%和12.3%。以上数字说明洮南经济已经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发展的两段式特征,是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前30年经济形态为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投入产出和结构受计划制约发展平衡,但速度缓慢。1978年以后的26年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及转向市场经济时期。由于受国家政策和市场影响,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好时期,曾创下了工业企业利润居全省首位的水平。但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徘徊发展的局面,波动较大。第一阶段总量小但稳步发展,第二阶段总量大、发展快但波动大。两段式的发展形态是国家经济形态变化的必然结果。

2.资金速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从总量上看,1978年,各项贷款余额为8659万元,到1988年达到了55624万元,是1978年的6.4倍,平均年递增20%。2004年已达到23.6709亿元。资金的高速增长,带动了经济的增长,出现了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最近几年贷款曾受金融政策制约出现了稳定发展态势,但仍具有投入决定产出的属性,呈明显的资金速度型的经济特征。

3.曲折而平行的经济发展形态。1978年以后,全市的经济在出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出现了波浪式曲折发展过程,地区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上升或同――时期下降。这种曲折的平行说明了――方面是生产总值受工农业总产值和第三产业总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三个产业紧紧依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较低。

4.工业生产经历了稳步发展、快速发展、徘徊和低谷运行的3个阶段。前30年的工业呈稳步发展,这是全市经济的共性,后26年呈快速发展,是伴随着低谷运行的快速发展,曾经历了几年的速度和效益滑坡时期。稳步发展是受益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洮南作为计划经济时期总体经济的一个点,国家和省地从平衡经济的角度,在行业布局、资金投入、设备材料调剂等方面,尤其是毛、糖、革、纸等行业从全省工业基地角度考虑得到计划经济的倾斜,经济发展呈稳步态势。后26年由于加大了资金投入,工业企业和劳动人数的增加,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好时期。国家抓大放小和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企业的自我积累、自我改造、发展的能力有限,尤其是受工业产品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较小的限制,多年积弊同时暴发。当市场发生变化时,抗御冲击的能力弱,曾出现过低谷运行的局面。

无论波峰还是低谷,都不是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都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双重因素。上世纪80年代末期的利润居全省前列,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全国市场的毛纺织品抢购风潮和个别地区的肝病暴发,毛纺品、治肝药品供不应求,使得部分企业处于饱和生产状态,严格地说是市场给工业生产创造了一个良机。

90年代初期,由于国家的体改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变化,加之企业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管理落后等计划经济遗留的积弊同时暴发。当市场发生变化时,使得轻纺型工业遭到严重冲击,受害重、损失大,出现了几年的低谷徘徊的局面。伴随着改革和扩大招商引资的步伐,洮南工业又早现出新的生机,一些新的产业在洮南落户,填补了产业的空白,成为洮南经济新的增长点。

5.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较低。56年的农业生产经历了稳步发展时期、高速发展时期和波动发展时期。全市的农业1979年以后的5年出现了高速发展时期,5年平均递增19.5%,创发展速度的最好水平。由于受自然因素制约,加之规模的集约经营水平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弱,以后又进入了波动发展时期。

6.居高不下的各项贷款余额。全市银行各项贷款余额从1950年的13.1万元,发展到1996年的19亿元,平均每年递增22.6%,到2004年的23.67亿元,平均增长2.7%。一是说明总量增长较快,二是说明较多的贷款中已形成一部分的呆滞和死化。

7.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足,结构偏低。1949-1996年投资总和仅为9.14亿元。48年中唯有1993年突破1亿元(电厂投产因素),占国民收入的27%,其他年份多数占国民收入的10%左右。48年合计的固定资产占国民收入的12.9%。按宏观经济的积累和消费的25:75比例关系衡量,洮南的投资结构是偏低的,欠帐较多,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998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是每年创新高,首先是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资金,修建了洮南城市道路及绿化等工程;其次,调动各部门财力实施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措施;三是通过招商对城市环境开发建设。到2004年,当年投资总量已达到6.8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29.6%(现价)。在结构上处于平衡发展的行列。

8.农业、工业、商品零售业前48年三分天下,后8年工、农并重,第三产业优先发展。到1996年,48年总计的农业总产值57.5亿元,工业总产值57.8亿元,仅差0.3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64.6亿元。如果扣除物价因素,也基本上是等量水平,具有鲜明的主体产业三分天下的属性。1997年以后的8年,工、农、商品零售业总产值分别为389737万元、309649万元、569301万元,可以说工业、农业并重,第三产业优先发展。

9.第三产业增加值、牧业总产值由结构偏低到攀升。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986-1996年期间总量为10.3亿元,同期

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3亿元,比重为24%。世界范围内都以三户增加值作为衡量经济的主要指标,按省和白城市的要求还有差距。牧业产值48年总量为10.1亿元,占同期农业总产值的17.7%,按市政府规划也有一定的距离。1996年牧业产值7174万元,2004年达到20768万元,平均每年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2004年达到39217万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3.1%。

二、经济运行状况对今后工作的启示

上述主要经济指标反映出洮南市经济的良好势头,同时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影响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还很多,不可预测因素在增加,内部制约因素进一步显现。为保持洮南市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提高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在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政策的同时,要分析研究和开发市场,提高产品的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制定有利于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全市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三个发展”和“两个转变”。即:稳步发展农业、快速发展工业、优先发展第三产业。实施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总体产出水平。

1.调优农业,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避灾农业和适应农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全面启动农产品加工业,突出发展以奶牛为主的现代牧业。战略性的调整生产资料投入结构,提高畜牧业整体产出水平。积极发展经济林业,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粗放农业向现代集约农业的转变。

2.调整结构,快速发展工业。根据现有工业基础,利用当地资源培育重点骨干企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做强新兴支柱产业,兴建高科技工业,开发高精尖产品,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改造进程,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发展拳头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快资源型工业向科技型工业的转变。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

3.搞活商贸,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稳步发展传统行业,积极发展新兴现代服务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推动信息咨询和中介服务业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商业化方向发展。完善提高有形市场建设.运用现代经营力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有形市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提高特色市场知名度。积极扶持文化、卫生、体育、旅游、社区服务等加快发展。全方位打造品牌,扶持壮大经纪人队伍和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发展自营出口企业。扩大影响,促进内外贸易繁荣活跃。

社会经济状况范文3

[关键词] 口腔健康;社会-行为危险因素;家庭聚集性;多水平Logistic回归

[中图分类号] R781.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5(b)-0102-05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analysis for 226 families in Beijing City

ZHANG Yan1 SHI Yigu2 HUANG Birong2 HAN Yongcheng2

1.Dongfeng Community Health Center of Chaoyang Distrct in Beijing City, Beijing 100025, China; 2.Beijing Stomatological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relating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of the residents from Dongfeng and Tuanjiehu Communitis of Chaoyang District in Beijing,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family aggregation and the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Methods Community recruitment method was used. The dental examinations and questionnaires were applied on 699 people from 226 families meeting the including requirements. The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as appli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and the relating social-behavior factor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dental carie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s were 37.3% (261 cases) and 47.4% (331 cases) respectively, and the ratio of having any of the above two problems was 64.8% (453 cases) in selected people.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fitting model including family aggregation level was meaningful (P = 0.004), and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was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age (F = 6.523, P = 0.000), education (F = 6.003, P = 0.000), marital status (F = 4.571, P = 0.001), frequency of dental inspection (F = 3.981, P = 0.046), BMI (F = 2.630, P = 0.049), and score of awareness and attitude (F = 10.562, P = 0.001). Conclusion The family aggregation effect is existed in analyzing the dental health status. In consideration of family aggregation effect, the social-behavior factors of dental health include age,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frequency of dental inspection, BMI, and score of awareness and attitude.

[Key words] Dental health; Social-behavior risk factors; Family aggregation; Multi-level Logistic regression

口腔疾病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将“口腔清洁、无龋洞、无疼痛感,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确定为人体健康的十大标准之一,其中,龋病和牙周疾病因为累及人数广泛,是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主要问题[1]。根据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以上的人患有龋齿,80%以上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良好的口腔健康行为能够有效地预防口腔疾病[2],减少口腔疾病的发生,而健康行为是由社会、文化、知识和态度等影响人们健康的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同时家庭的行为习惯与规则也会对家庭成员的行为与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同一家庭的成员生活在相同的物质文化环境当中,所接受到的健康知识和信息都是类似的,很容易形成对健康行为的一致看法[3]。因此,需要探索口腔健康状况与家庭聚集性以及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而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家庭干预措施,维护人群的口腔健康。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某社区内家庭成员的口腔健康状况与相关社会行为危险因素,评价口腔健康状况与家庭聚集性以及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社区招募的方法,入选标准为具备完整核心家庭(父/母和子女)且都能参加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成员。设计招募家庭200个,实际报名参与的家庭230个,经过筛选其中符合标准的226个家庭列为受试家庭,共包括699人。口腔检查和问卷调查的时间为2012年6~12月。

1.2 方法

1.2.1 检查人员和质量控制由经过统一培训后,通过标准一致性试验(kappa值为0.7~0.8)的3名口腔医生确定为临床调查员,由这3名口腔医生完成所有受试家庭成员的口腔健康检查。本次调点为龋齿和牙周疾病的临床检查。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在对1名调查对象接受口腔检查的同时完成对其他家庭成员的问卷调查。

1.2.2 问卷调查采用统一制定的口腔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人口统计学信息,口腔保健知识和与口腔健康相关的社会-行为危险因素。

1.2.3 牙列状况检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视诊结合探诊的方式进行。检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镜和CPI探针,必要时可以借助棉签擦去软垢。

1.2.4 牙周状况检查检查时将CPI探针轻缓地插入龈沟或牙周袋内,探针与牙长轴平行,紧贴牙根。沿龈沟从远中向近中移动,做上下短距离的颤动,以感觉龈下结石。同时查看牙龈出血情况,并根据探针上的刻度观察牙周袋深度。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频数分布和百分比进行数据描述;应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个体水平作为水平1,将家庭水平作为水平2,应用二分类反应变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家庭聚集性的多因素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本次调查共包括226个家庭,699人。在确定的699名调查对象中,男306人,占43.8%,女393人,占56.2%。从年龄分布来看,0~

2.2 口腔健康总体状况

在接受调查的699名对象中,患有龋病261人,占37.3%,在患龋者中,平均患龋颗数为(2.8±2.3)颗,中位数为2颗;有牙周疾病的调查对象331人,占47.4%,在有牙周疾病的调查对象中,轻度占98.1%,中度占1.9%。总体而言,出现上述两种口腔健康问题的共453人,占64.8%。

2.3 不同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单因素分析

以是否出现龋病及牙周疾病为反应结果,以P = 0.1为选择标准,从单因素χ2检验结果看,不同年龄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体重指数、是否有医保、1年内口腔常规检查和口腔知识态度评分与是否出现上述口腔健康问题可能有关系(P < 0.1)。具体而言,在年龄分布中,18~

2.4 考虑到家庭聚集性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

将χ2检验差异P值 < 0.1的因素结合家庭聚集性进一步进行二分类反应变量多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定义两个水平,即将调查对象定义为水平1单位,将家庭定义为水平2单位,拟合两水平零模型,结果表明,是否出现上述两种口腔健康问题是存在家庭聚集性的(P = 0.004)。见表2。

表2 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零模型

注“-”表示无数据

进一步将单因素分析中有意义的变量引入二分类反应变量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存在部分变量包含缺失值的情况,最终纳入方程的共有670名调查对象,225个家庭,模型可解释的部分占82.1%。

拟合模型的最终结果表明,在考虑家庭聚集性的情况下,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1年内是否进行过口腔检查、体重指数和知识态度评分与是否出现上述口腔健康问题有关(P < 0.05)。详见表3、4。

表3 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方差检验结果

表4 调查对象口腔健康状况二分类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值

3 讨论

3.1 患龋情况与牙周疾病情况及与其他文献的比较

本次调查表明,0~

龋病和牙周疾病的调查结果与北京市之前的各类人群口腔健康调查[4-7]相比有所不同,原因是由于年龄分组方法的不同,本次调查的结果是探索牙病在家庭聚集性方面的影响因素,可以作为之前北京市口腔健康调查的有效补充。

3.2 家庭聚集性及与其他文献的比较

目前的大部分口腔健康状况研究没有包括,或者是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进行家庭聚集性的调查与分析。本次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口腔健康问题的出现是存在家庭聚集性的,一方面家庭中某位成员出现口腔健康问题,其他家庭成员出现口腔健康问题的可能性也增加,另一方面,家庭的口腔相关健康行为也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口腔相关健康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与高艳霞等[8]对龋齿家庭聚集性研究的结果相同。提示在今后研究探索、分析和预测口腔健康状况时,有必要将家庭聚集性纳入分析过程中,特别是制定口腔健康干预措施中,要兼顾到家庭聚集性的因素。

3.3 本研究的结果提示以及今后工作的方向

本次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表明,在考虑家庭聚集性的情况下,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1年内是否进行过口腔检查、体重指数和知识态度评分是其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在这些影响因素中很多已经被之前的口腔健康研究所证实[9-12]。相对于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不可干预或短期内比较难进行干预的因素相比,定期进行常规口腔检查、控制体重和增加口腔相关健康知识和态度,这些因素是口腔卫生工作者今后开展口腔健康预防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家庭聚集性的结果也表明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特定口腔健康干预,也是为今后开展社区口腔健康干预进行有益的探索。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次调查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调查对象的选择属于社区招募的形式,家庭年龄结构等不能人为控制,因此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倚,导致本次调查的患病率水平与实际水平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样本量的限制也可能导致此次调查中某些行为危险因素,如每日吃零食的次数等,没有显现出统计学显著性,如果今后的调查研究能够有更充足的样本量,可能会利于进一步分析更多的社会-行为危险因素。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居民口腔健康指南[EB/OL]. http:///mohbgt/s10331/200909/42791.shtml.

[2]唐瑞平.口腔预防医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3]胡樱,饶克勤,王增珍.几种健康相关行为的家庭聚集性研究[J].卫生软科学,2004,18(3):120-122.

[4]张辉,韩永成,侯玮,等.北京市5岁儿童乳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2):109-112.

[5]朱,韩永成,张辉,等.2005年北京市城、乡12岁人群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5):281-285.

[6]张辉,侯玮,韩永成,等.北京市中年组人群恒牙龋病抽样调查报告[J].北京口腔医学,2009,17(6):333-336.

[7]李,韩永成,张辉,等.北京市老年人群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J].广东牙病防治,2011,19(1):23-26.

[8]高艳霞,冯希平.家庭口腔卫生行为与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上海口腔医学,2009,18(1):35-39.

[9]韩晓兰,颜雨春,樊嘉禄.龋病与社会环境及人的行为因素关系的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3,23(5):25-26.

[10]张波.四川省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口腔保健行为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1]董云事.牙周炎与心理因素相关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0):195-196.

[12]刘雪楠,陈育德,卞金有,等.影响牙周健康的相关因素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3,17(2):136-139.

(收稿日期:2014-02-19本文编辑:程铭)

社会经济状况范文4

【关键词】 饮食习惯;社会经济因素;因素分析,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03-0252-02

饮食行为与许多慢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相关,青少年时期形成的饮食行为往往持续并影响终生,从小培养良好的饮食行为是疾病预防控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分析江苏省中学生饮食行为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为制定营养政策和进一步的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将江苏省13个省辖市排序,随机抽取4个市(苏州、徐州、南通、泰州)的市区和郊区各1所中学,各市1个所辖县的1所县城中学和1~2所农村中学的17所学校。每所学校再随机抽取初一至初三,高一至高三各1~2个班,班级中所有愿意参加调查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收回问卷5 169份,获得12~18岁有效问卷5 089人,其中男、女生分别为2 714名和2 375名。

1.2 方法 问卷由研究者自行设计,现场调查时教师回避,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组织学生在教室匿名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当场收回。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各种食物近7 d内的食用频率等。

1.3 统计分析 数据用Access软件进行录入,用SPSS 11.5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良饮食习惯的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5 089名中学生的基本情况见表1。

2.2 饮食行为 见表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学校所在地、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吃汉堡/炸鸡等洋快餐饮食行为的危险因素。不吃水果的习惯与性别、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有关;不吃蔬菜与家庭经济状况、年龄相关。见表3。

3 讨论

江苏省青少年喝饮料、吃薯片/薯条及吃洋快餐等不良饮食行为较为普遍,其中有12.4%的中学生在1周内吃过洋快餐4次及以上,与国内一些调查结果[1]比较,食用的频率较高。洋快餐与肥胖的关系已被许多横断面研究所证实,美国的一项队列研究也已证实洋快餐是肥胖、糖尿病发生的危险因素[2-3]。学校所在地为城市、男性、较低年龄组、家庭经济状况好、母亲文化程度高是青少年吃洋快餐频率高的危险因素,而家庭经济状况好、母亲文化程度高的青少年吃蔬菜、水果频率也高。高收入家庭、高学历母亲对孩子的饮食行为可能更为关注,蔬菜、水果的重要性已逐步被高收入家庭和高学历母亲所认识,但洋快餐的危害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说明在今后的营养教育中应加强洋快餐对健康危害的认识。

蔬菜水果的摄入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它在预防肥胖、肿瘤等方面的作用已被确认[3-4]。目前我国学生不良饮食行为调查研究中,对不吃蔬菜和水果关注较少。本研究显示,有相当比例(17%)的学生每周吃蔬菜水果在3次以下。而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蔬菜水果每天的摄入应该在500 g以上[3]。

社会经济状况范文5

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师生很有必要对地理常见思维模式做一些概括总结。

关键词:地理思维模式;河流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水能;流域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3.5

高考综合题的解答是一种书面表达,要求学生表达的要点全面有序,语言精练准确。因此,在复习迎考中,应该帮助学生构建一些地理思维模式,这样才能在答题时理清思路,分清层次,清晰地将要点全面地表达出来。

笔者在近年的教学中,有意地将一些地理思维模式做了归纳,下面将我归纳的与"河流"相关的思维模式与大家分享,希望同仁们给予指正。

一、 河流水文特征的分析:

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流速、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

1.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径流量:与流域面积和降水有关。流域面积广阔,流域内降水丰富,则河流的径流量大;流域面积较小,流域内降水少,则流域的径流量小。

②汛期:与雨季长短有关。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汛期短。

③含沙量:由植被覆盖情况和土质状况决定。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则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④结冰期:由流域内最低气温决定。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河流结冰,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无结冰期。

⑤流速: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快;地形平坦,水流缓慢。

2.内流河的水文特征:流量小,汛期多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较大。

例题:简述喀什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解析:喀什地区的河流为内流河。从气候类型看,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结合气候来看,水量小,冰雪融水补给,有夏讯,水位的季节变化大,内流河,冬季断流。

二.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

河流的发源地、流向与注入海洋,长度与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排练形状)、河道(河谷的宽窄、河床深度、河流的弯曲状况)、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的省区、主要地形区等。

三.分析河流水能丰富的原因:

・河流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蒸发量大小。

・河流落差大:位于阶梯的过度地带,流速快落差大。

四.河流凌汛的形成条件:

・河流有结冰期。

・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

・凌汛发生在河流开始封冻(秋末冬初)和开始解冻(冬末春初)两个时间段。

五.分析河流水患多发的成因。(以我国为例)

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

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形特征和水文特征三方面。气候上,我国东部属于季风气候,正常年份,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但如果夏季风强,来得早,退得晚,洪涝多发。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地势低洼,蓄洪、滞洪、调洪能力较差。长江流经湿润区,流域广,支流多,水量大,荆江河段弯曲,极易形成洪灾。

人为原因包括:中上游不合理的垦殖,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使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淤积,抬高河床,泄洪能力降低。中游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峰能力下降。下游乱占河道,水流不畅,使河流的水患频发。

例题:2011年6月2日前,长江中下游的赣湘鄂局部区旱情严重。6月3日至7日,9日至11日,这些地区旱涝急转,两轮强降雨袭击。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涝急转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涝问题,应从气候特征分析。长江中下游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季风气候不稳定,6月3日前夏季风偏弱,降水少,处于干旱状态;之后,夏季风突然增强,降水大增,导致旱涝急转。

六.评价河流的航运价值

一条河流的航运价值,要从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分析。

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和河道条件。如果流域内地形平坦,河流流经平原,水流平缓;降水丰富均匀,河流流量大,季节变化小,结冰期短;河道宽阔平直,水深,那么河流的航运条件好。

社会经济条件包括人口、经济、运输需求等条件。如果流域内人口多,经济发达,资源丰富,运输需求量大,那么河流的航运价值高。

例题:湘江与莱茵河通航里程相近,年均径流量几乎相等,流域布局相似,但湘江年货运量仅为莱茵河的三分之一。近年来湖南省提出"把湘江打造成东方莱茵河"的目标。试评价湘江的航运优势。

解析:评价河流的航运条件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来考虑。湘江流域内降水较多,河流水量大,汛期长;中下游地势平坦,通航条件优越;无结冰期;沿岸资源丰富,航运需求量大。

七.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八.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分析

1.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一般要考虑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条件和人口、经济发展基础等人文地理条件。

分析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时要综合考虑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得出流域开发的有利条件,从而制定出其开发方向。

分析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时,首先根据流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确定制约流域发展的不利因素,然后根据制约因素来探索综合治理的对策。

2.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

社会经济状况范文6

(1)基础地图数据库:主要包括二维地形;三维地形;遥感影像;村界、乡镇界、县界、水系、道路;小地名、村名、乡镇名、县名、标志物;土地利用现状等基础地理空间数据。(2)专题数据库:主要包括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结构调整、卫生防治、科技攻关9大专题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以及阿坝州州级、县级、乡镇级、村级社会经济数据。(3)图片库:主要包括能够反映阿坝州州级、县级、乡镇级、村级社会经济的照片与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9大专题的照片。(4)视频库:主要包括能够反映阿坝州州级、县级、乡镇级、村级社会经济的视频与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9大专题的视频。(5)模型数据库:将常用的参数和模型方法进行抽象和数字化,存储到模型数据库中。

2平台功能设计

平台共包括基本信息、专题展示、决策管理、成果4大功能模块(见图3)。(1)基本信息:对阿坝州自然地理、州级、县级、乡镇级、村级社会经济状况、贫困状况、大骨节病状况以及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项目启动相关的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照片、视频进行浏览、查询、统计。(2)专题展示: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易地育人、易地搬迁、更换粮食、饮水安全、社会保障、移民安置、结构调整、卫生防治、科技攻关9大专题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照片、视频进行浏览、查询、统计。(3)决策管理:对专题数据和基础数据进行分析,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4)成果展示:将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果进行展示。

3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本平台采用ESRI公司的企业级GIS构架+Mi-crosoftVisualStudio.NET来实现。

3.1图层控制与显示将所需要的贫困村分布、病村分布、9大专题分布等数据在ArcGlobe中配置好工程文件(*.3dd),通过Globe控件来调用此工程文件,再通过平台设计的菜单来控制图层的显示(见图4)。

3.2专题查询主要实现通过县名、乡镇名、村名、时间、专题的选择查询和通过输入关键词的模糊查询两种查询方式。

3.3统计分析主要实现州、县、乡镇、村四级各专题的资金投入统计分析。

4结束语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